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5.3 IMDB 3.2 HD
      Music
      2021
      剧情片
      美国

      姐妹

      Music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境况实在是窘,歌曲、舞美、编舞实在是妙,EQ实在是强大。
      • 抛开mtc炮轰的对自闭患者的压迫和销售不谈,这部只是希雅姐大型音乐mv串烧,通常歌舞片里的音乐歌舞都是为电影整体服务的,但这部正好相反,所以很难让观众融入影片内的情感,即便是演员表演没的挑、音乐歌舞色彩打光布景服装也都上乘。ps,美国电影里能听到这么标准普通话实属不易
      • sia在音乐和服化方面的才能比在电影编剧方面强,总感觉不能入戏,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不停的看表算还有多久结束
      • 男女主实在是太没有化学反应了,但是个人比较喜欢Sia的音乐部分所以还是看得蛮开心。搞个同款早餐778
      • 这个电影中对于自闭症患者的描写仍然来自一种猎奇的观察态度,包括小Maddie的表情动作等,太像霸凌自闭症孩子的人会选择做的表情。另外闪烁的灯光和强烈色彩不适合大量自闭症患者观看,因为很多自闭症患者也有光敏感性癫痫。无论Sia的初衷是什么,这部电影着实是在伤害自闭者群体。
      • MV里插入电影片段
      • sia就是天才。
      • Imax版;模式对比速成家庭(2018)、花生酱猎鹰(2019),“Music show”片段对自闭患者独特的关爱,也是电影touchable的核心:没有什么能比一个温暖的社区/家庭更能战胜疫情期间quarantine带来的封闭、孤独或绝望
      • 可以說是大開眼界了, 電影本身就是大笑話了, 在自閉症的描述基本就是完全沒功課歧視大過探討.... 歌舞場面也很突兀,希望該片能在金酸莓大獲全勝 讓創作者搞清楚自己是屬於歌手的身份
      • 入围78届金球奖喜剧片/女主
      • 因为SIA看的,本打算当MV看,但还是有感动到。对自闭症好奇对患者于同情。斜对门住了位自闭症男孩,长得挺清秀的,碰到过几次,行为让人觉得突兀,他的外婆总是呵斥他并向邻居道歉,有些邻居因为害怕反对他们住在楼里。有次他冲到我家里来了我也是害怕的。看《良医》里的自闭症医生很有才华,要是能正确引导他们也可以表现很好吧。以前也看过《马背上的男孩》说是骑马可以改善
      • 精神很好懂,那就是“若你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每个内心深处的真我,它们的世界五彩缤纷,也装下了奇思妙想与天马行空。但故事上的破碎和极端脸谱化角色的塑造,盖过了歌曲上的出彩以及一干卡司出色的执行(Kate “Sweetie” Hudson,你没有米胡555)。金球两项已是强行挽尊,或许选择上手短片、剧情向的MV积累经验,能拥有更好的开始。
      • 洗牙姐对齐格勒是真爱啊。这部也是粉丝专供,一次性看完新歌MV
      • Sia审美稳定,MV风格突出。女歌星能有什么坏心眼呢。
      • MV和音乐都很好,但是这剧情是为何,这主演又是为何,整个割裂感过于严重。
      • 3.6
      • 只能听听歌,,色彩挺不错。
      • 44/100。希雅的这部处女作充满了自己的想法,在现实的七零八落与想象的梦幻糖果色之间随意切换,从挣扎的生活与片刻逃离的歌舞中更是有一种类似于《水形物语》般的关心各类边缘人群的人道主义精神,然而仔细研究会发现这些花里胡哨的背后远没有那部奥斯卡BP的电影感和真挚度。列了一大堆不同境遇的悲惨之人,但却仅仅是露了个表面,没有进行深入探究的事实更像是那这群人出来彰显自己的“上帝视角”而已;而看似增添不同角度的歌舞桥段却与另一线索格格不入,更像是堆叠的未完成MV大赏,除了一通视觉刺激之外毫无意义。至于外网早就争议不断的自闭症人群乱描绘事件我只能双手同意,这愣是演成了21三体综合征好吗?说到最后只有原声带是对的,洗牙女士还是好好回去唱歌别来染指电影了……
      • 鲜艳的颜色看得我眼花 而且有点过时? 我就是想知道1+1什么时候出现看的这个电影
      • 为什么要在好好的MV里插剧情??还是那么难看的剧情??
    • 豆瓣 6.5 IMDB 6.9 BD1280高清中英双字版
      Ma Rainey's Black Bottom
      2020
      剧情片
      美国

      蓝调天后

      Ma Rainey's Black Bottom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他口口声声说他知道怎么对付白人 其实他不知道
      • 三星半。不知道有没有重剪过,这片的重心已经全然偏向了查德维克·博斯曼饰演的角色上,而非戴维斯饰演的“蓝调天后”,虽说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但剧本力道又非常正,戏剧范儿也很浓,通过小屋里的对话与冲突便达到了为角色立传的效果,而且是某种意义上被忽视和被遗忘的角色。暂且可以将本片看作是向传奇人物借力而衍生出的传记片,带着斯派克·李《爵士风情》的期待看实则完全区别于后者,并且又明显规避了过去少数族裔电影通常出现的相助或互助的陈词滥调,对于博斯曼而言也不失为是华丽的谢幕。
      • 刻薄古怪的蓝调天后和用完既丢的廉价妓女 价格不菲的黄色皮鞋和丑陋蒙尘的破烂皮鞋 有什么区别吗 唱歌的黑人,吹小号的黑人,口吃的黑人,双性恋同性恋异性恋黑人 没有区别 两粒黑巧克力滴入一桶白巧克力 他们有翻天覆地的才华 可巧克力依然是白色,至多因为黑色的介入添点无关痛痒的灰,无关痛痒到可以忽视 却忘记了巧克力本该是黑色 音乐不是苦难生活中的怨言,他是生活的态度 蓝调是黑人的态度 她用暴戾独裁的臭脾气,抗议傲慢白人的种族规则 他用亮晃晃的小刀,讥讽白人铜臭熏天的虚伪 她和他,一个死在镁光灯下,一个亡于梦醒时分 逃不掉,因为黑色的皮肤 猪肉不会因为被炖着吃或被炒着吃而高贵多少 他们是人啊 活生生的、和白人黄种人一样爱享乐爱做梦的人啊 人人生而平等
      • ——🍅99%🍿️80%——蓝调是玛雷尼最后、唯一的倔强。 排演室,狭小的空间、密集的台词,其中包括查德威克一长段的自述。乐曲话语权引发的黑人命运争论。年轻气盛、低声下气集于一身,郁不得志,顾影自怜都遭到“践踏”,急需出口宣泄情绪,却只能挥刀向弱者、向同胞,种族内的悲剧。当好不容易打开一扇门,依旧没有余地。200块与25块没什么区别,皮鞋和上帝也一样。片尾,纯白乐队上阵,回想玛雷尼的“白人不懂蓝调”,一切尽在不言中。 (不含任何感情分,是对他的尊重,以这部告别影坛、与世长辞,是幸事)
      • 嗯......可以看到原著舞台剧文本的厚度,充满对肤色歧视沉痛的控诉。可是这样生硬地影像化,没有展露电影语言叙述与抒情的独特魅力,算不上再创作,那存在的意义是啥?这不就是“好莱坞的驴得水”?
      • 片名翻译有误导性,其实聚焦的是 Ma Rainey's Black Bottom创作背后的故事。原本就是戏剧剧本,舞台剧的表现形式,地下室那几场冲突爆发点都把握的很好,演员妥妥会提名奥斯卡的。结尾很讽刺,看得难受……
      • 对黑人并没有友好的动荡年代,被后世称作的“蓝调天后”多少显得有些荒腔走板;但可贵的是她自己的在那个年代学会了披上带刺的铠甲,绝不服软也不低头,这种姿态真的比任何长篇大论的说辞更有力。另外一边是脱下“铠甲”的“黑豹”,他最后的这部作品,对于大篇幅台词的处理丝毫不露怯,也总算让我们看到了他不做“英雄”时的表演功力。
      • 想要讲的故事太多,到最后把主线都埋没了,levee的故事结束的很潦草。想讲Ma Rainey的故事也因为时间问题而粗略的点到为止。Netflix出品真是必有瑕疵。
      • 剧本太棒了,通过一件录音的小事便赤裸裸地折射出“皮肤黑”对黑人的影响,以及社会、时代、白人对黑人赤裸裸的歧视。你是名流也好,是空有才华无处施展的青年也罢,都逃脱不了这歧视的牢笼。 看完之后只有深深的绝望感,那种感觉就像男主无助地抱着同伴的尸体,就像玛雷尼在车上复杂无奈的双眼。 “黑豹”在该片中刷新了我对他的印象,遗作果然留下了演艺生涯最精彩的表演,确实是影帝水准。“黑妈”一如既往的表演上佳,歌曲舞蹈形态都无懈可击,可惜戏份实在太少,封后之路有些困难。
      • get不到是我的问题...
      • Ma极力强势背后是丧气的自知她的声音是站在白人面前唯一的尊严,黑豹所扮演的号手有渴望成功的聪明热情,却被无视和五块钱的报价击碎梦想,变成压垮骆驼最后一根稻草,如讽刺性白人录音结局,非洲裔(音乐家)所遭受的不公和悲剧成为隐而不言种族问题的真实写照
      • 看了20分钟实在看不下去了。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还有这种从表演到调度到录音都电影感全无的舞台剧改编。Chadwick Boseman最后一部居然就是这么个东西真是不值
      • 话痨舞台剧片,说的东西都很有意思,剧本和表演都属上乘,美化服也锦上添花,且非常迎合今年时事了,希望在奥斯卡上有所斩获
      • 近来忙于参与给将出版的书做校对,无法每日一片的观影了,争取一周两片吧。这部反对种族歧视的美国片是根据话剧改编,用电影的手法较好地保持了话剧对人物地刻画及精彩台词表达。值得观看。下月的奥斯卡奖项里,它的几个演员都具有表演奖的竞争能力。
      • 很普通,远低于我的预期。
      • 看完这部电影才真的意识到这个世界失去了Chadwick Boseman有多么可惜。他演的真的太棒了,比黑豹强十几倍。本以为是部传记片,结果竟像部舞台剧。时间,空间,格局,都小到不能再小,但仅靠表演,台词,摄影撑起来的对话戏,反而从另一种角度尖锐的捅破了黑人种族的内部问题。不是一部人人都能接受的电影,但真的很有份量
      • 真不该让演员分心背大段台词还不给剪辑。拜托这是电影,是镜头怼在脸上恨不得数你眼里几根血丝的!本来刚见到博斯曼的角色时还挺惊艳的,觉得能量很足,结果讲遭遇那一大段台词加长镜头,一下子就假了。戴维斯还好点,但是她台词也没那段那么长,也没那么不必要,还有剪辑。
      • 磨刀霍霍,杀气腾腾,却在挥刀之时立场游移,摇摆于内部与外部矛盾,一旦结构失衡,自然力道涣散。趣味之处在于某种戏弄感,汗津津的皮肤、花掉的妆容、说唱式的对话、挤眉弄眼的微表情,滑稽的喜剧效果反而令观众产生自省。也许导演意在展示一种荒蛮的意识混沌,是平权道路上的必经,遗憾在拨开迷雾前影片便草草结束,留下的只是三两身先士卒的剪影。
      • 就这?算了吧
      • 两星半。剧本有不错的核心元素,说的是成功与失败的一体两面,你成功就是玛雷尼,你失败就是列维,他们身处同样的艺术或者是说政治环境中,将自己的个性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但是是完全不同的结尾,维奥拉戴维斯最后车中的戏演得很聪明,她知道这部电影和这个角色需要这样一个收尾,这是她丰富的表演生涯的经验,相比于她,博斯曼的表演于审美上我就十分不惜,他处理不了角色和全片的关系,也处理不理个人表演与周围人表演的关系,更难的是他处理不了这个空间感,他把像舞台剧演绎得让你觉得就是舞台剧,相反VD即使站着不懂唱歌,她也刻意利用眼神和肢体去拓展这种空间而不那么局限,博斯曼的演绎风格是从角色结果往前推导的,因为列维有一个爆发及反转的结局,于是他就用了高贵妃式处理方式,全程表演一个“傻逼”给你看,这种铺垫十分的浅薄外露。
    • 豆瓣 7.3 IMDB 7.4 BD1280高清中英双字版
      Judas and the Black Messiah
      2021
      剧情片
      美国

      耶稣是我同伙

      Judas and the Black Messiah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比起电影直接呈现的斗争,我更想看O' Neal在陈述当年罪与罚后自杀的故事。
      • 第一遍,2021.02.13,第二遍,2021.02.15,尽管影片的拍摄制作层面觉得不错,但其故事还是没能引我入胜。—— 美国电影学会2020年度十佳电影+特别表彰的11部作品全看了,不出自己所料,尽管有年度最爱的《心灵奇旅》入选,AFI评选的2020年度电影于我的整体观感还是和2018年一样不太理想,成为2010年以来数一数二差劲的一届。
      • 愈发凸显出《刺杀神枪手》的牛逼,以及名字翻译的是什么鬼?Bill O’Neal成为FBI线人的时候年仅17岁,Fred Hampton死时年仅21岁,结果这片直接找了俩三十多的人来演可真行
      • 加上这部,今年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提名的9部美国电影我就都看过了。和《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一样,这部也是关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革命运动的历史题材,它们的出现及被关注,应该和近期的“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有关,可称为美国社会的“主旋律”。片子拍得不错,特别是它以被FBI雇佣的“犹大”— 卧底线人为叙述视角,除了再现政治历史外,多了些许人性的内涵。影片中信奉并极力鼓吹“暴力革命”的黑人“黑豹组织”头目,却被警察用秘密、卑劣地暴力手段消灭了,令人感慨:暴力革命与暴力治安孰是孰非?就看你在社会中的不同立场和位置了。
      • 选角选得很到位,两位男主都给出了不错的表演。太心塞了,FBI闯进Fred家里刺杀他那一段是真的看哭了,you can murder a revolutionary but you can't murder a revolution. 真的是50年前的战斗还在继续。
      • 街头版《芝加哥七君子》。相较于前者,胜之于核心人物有血有肉,复杂而丰富,历史悲剧感在小人物的挣扎中油然勃发;然而既限于一隅,单纯注视小人物的人生转变,又缺乏以小见大的妙笔,便不能以细微处见大寰宇,人物虽存,却不能见时代,这是剧本与主题上的根本局限,虽在“犹大与黑弥赛亚”这个题目中可见偌大野心,但显然眼高手低了
      • 有些电影就是你觉得不错但是真的不怎么爱看…
      • 标题翻译的是啥玩意啊。看了以后必须去看看当年的真实事件,然后发现历史真的是这样的,当年的FBI警察真的无法无天,Lakeith那个角色是真的那么糟糕。而且电影没表现出来的是fred hampton当年只有21岁,都是一群热血青年。
      • 这个片子叫啥犹大与黑弥赛亚啊,直接叫黑犹大呗。。。除了联合了当地社区和一开始各种不服的皇冠党之外,没看到黑豹党还干了别的任何有建设性意义的事情。就像开篇hampton说做比说重要deborah说可是你就是在说啊。全片就光看hampton做演讲了。。。这部电影可以做芝加哥七君子的补充知识。。。
      • 终于理解迈克泰森为什么要纹个Chairman Mao在身上了,在部分非裔群体中还是icon的存在。带上贝雷帽还真挺好看。男主男配的演技值得肯定。
      • “不流血,无革命” 片中的那段引用如是说;于是牺牲,于是留下一笔。在特殊时境造就的民权话题活跃的2020-2021颁奖季,与《芝加哥七君子审判》齐力完成了对当时的某种梳理与汇总。但更多时候,不只聚焦对Fred Hampton高亢陈词回顾与历史重述上,也同样知道用“无间道”这样的类型感来妆点和设计这个早已明确终点、但却可以增进了解和沉浸的故事。比较难得或是之前都鲜少做到的一件事是Jesse Plemons和Martin Sheen在还原了脸谱化的人物之外,还被赋予了更多拓展角色的表现时刻;皆因双方的对撞,最终成就了全员也可圈可点的表演。Daniel Kaluuya的下一提,搞快点!
      • 与《七君子》互补成为帮助我了解黑豹党历史的科普电影。
      • 还是和许多同类作品一样,影片对于黑豹党的聚焦仍然侧重了口号性的内容,没有深究其政治理念和实践,不过这部电影优秀的摄影和绝佳的表演完全弥补了这些小缺陷,上一次看到如此强大的二人组化学反应还是在《爱尔兰人》里。
      • 剧本明显有点头重脚轻了,Fred被枪击的案件甚至都没有留充分的笔墨来刻画,结束的太草率。影片更多地聚焦二人之前的关系、内心斗争、社群运动等等,但是Bill一角的矛盾性又没有完全展现出来。原型人物的年纪应该要更小一些,不过这俩黑人哥们还是有演技的。整体看起来,算是今年颁奖季相对比较好的一部黑人片了。
      • 个人利益的斗争与个体牺牲换取的集体利益,电影充满着一些美丽的时刻,但是最激昂的画面不是枪战而是言语的力量,最痛心的不是死于抗争而是死在梦里。
      • 2021奥斯卡男配及歌曲,另提4项(双男配这个真是迷惑操作……)。也就是个及格水平,选角跟传主比就有些呵呵(毛头小子和大叔的区别真的挺大的啊),作为一个卧底故事冲突煎熬又做得不够。可能比较重要的就是黑人平权运动的题材吧。用到了瓦尔达奶奶当年拍摄的[黑豹党]的素材。
      • 很稳。两位主角的出色表演功不可没,尤其是汉普顿的演讲,极富激情和感染力。不过几乎是大男主的戏份去角逐男配,这不是赤裸裸的骗奖么。
      • Revolution is the only solution. 很powerful. 在anticommunism propaganda 已经成为宗教的美国, 这样的题材并不是所谓的主流政治正确. 说什么黑豹党臭名昭著的,是对zf与系统的暴力恶行视而不见,也是对黑人社区经受的一切充耳不闻。电影还是可以做到更好,比如到1968年,2/3的黑豹党员是女性, 这点完全没体现。新一轮的左翼革命必须由劳动女性主导。
      • Sundance 2021 Premieres|7/10,开头很劲最后有些乏力。对叛徒角色格外感兴趣……O'Neal让我想到Ham里的Aaron Burr。
      • 这要是斯派克李来拍就炸了。
    • 豆瓣 6.4 IMDB 5.5 BD1280高清中字版
      Io
      2019
      剧情片
      意大利

      我,莱昂纳多

      Io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6.8分左右。 这拍的像是纪录片一样,虽然短暂,但也还算笼统地概括了达芬奇一生中比较重要的几个拐点。
      • 看电影之前,对达芬奇这位大人物了解不多,只知道他可能是人类历史最后一位通才全才,所以还是很有兴趣地去看了电影。讲真这种叙述式的讲法,虽然会统览达芬奇的一生,让我这种无知观众也能领略这位伟人的重要作品。但说实话我不觉得电影有给出更深刻更高杆的解读和诠释。或者说,一个半小时的时长,也无法详尽表达创作者的理念或者达芬奇的一生吧。
      • 所以,实锤达芬奇是弯的。
      • 流水账(伪)纪录片…
      • 5/10 流水账 电视纪录片
      • 书面文字写成台词念出来太凡尔赛了,笑死我
      • 男主演很像Ewan McGregor.
      • 作品缺点巨大,缺乏考究的单线引述并不足以支撑起莱昂纳多的一生,仅仅可作为简述。打动我的是文艺复兴众杰(三杰甚至很大程度遮蔽了诸多推动文艺复兴的巨匠)对科学和艺术的巨大想象力与求知欲,他们曾不断给予我追索的力量与思考。
      • 本片是为了纪念纪念达芬奇逝世五百周年而拍摄的一部纪录片。不到90分钟的片长,短小精悍。其实我一直都不知道名画《最后的晚餐》里到底哪个人是犹大。看完本片,我终于知道了。影片画面很逼真,也很唯美。讲述了这位旷世奇才不为人知的人生。还有个蜜汁操作,不管小助手怎么长大成人,达芬奇永远不老。
      • 合成动画把达芬奇的作品经历捋了一遍
      • 很特别很美。纪录片故事片动画片多形式运用,纪录达芬奇的人生轨迹和其重要画作的形成过程。片子风格的神性和灵性和所处时代和艺术家的特质很搭。
      • 很像科教频道的纪录片。
      • 画面精彩。
      • 大师,巨匠,很跳脱的表现方式。经典的艺术可以超越时间,永垂不朽。
      • 作品展示录
      • 浪费时间
      • 太多自我对话了
      • 挺不错
      • 就老生重谈地讲了达芬奇画的几幅画+突出了他的拖延症,其他科学方面的成绩没有讲。纪念500年时间点的片子并没有预想的好,是资金有限?关注度不高?
      • 演繹版紀錄片方式的电影,制作得可以。
    • 豆瓣 7.5 IMDB 7.7 BD1280高清中字版
      Sound of Metal
      2019
      剧情片
      美国

      金属之声

      Sound of Metal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不太能跟上本片思路…主演去互助小组的时候我心想他这种摇滚青年肯定是没法过这种清教徒生活的,不是说这种religious气息太浓的互助小组本身有什么不对,但是两者气质冲突太大不可能调和的。所以我猜大概10分钟后主演就会逃跑然后继续拍他和摇滚纠缠的事,结果片子接下来拍了1个小时这事?what?我整个人就懵逼了。所以这片子为什么要叫《Sound of Metal》,我看叫《Sound of Inner Peace》恐怕更切题点(有豆友建议叫《deaf heaven》,好!)
      • 实际上,整部电影就是删掉矛盾冲突的好莱坞模板传记片,遭遇不幸--拒绝接受--逐渐接受--主动接受很好莱坞,但电影风格完全不同,也导致很多观众觉得电影节奏太慢,内容过于冗长,但生活里接受事实绝不会过于戏剧化,这部电影非常写实。 生活就是逐渐被迫接受事实的过程,学会接受虽然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太难了,导演给了观众一个最妥协的结局。有些电影经历过才能看得懂......
      • 声音部分的设计很有意思,对听障人士的声音世界的模拟,代入感很强。尤其作为一个听力受损的人,很能明白男主的那种绝望。中间有点套路了,好在最后拉回来一些。
      • 声音处理只是一种技巧,意味着镜头的主观性。但影片不能因此发生质变,因为主角没有个性,失聪后一切都顺遂发展,偶有情绪波动发泄一下也就过去了。挣扎和痛苦都拍的太表面,给的不够。导致摇滚鼓手这个身份没有必要性,演技说实话也就那样。这种标准应试申奥片也是一种类型,一开始就能望到底,人物弧光和叙事情感已成为另一种流水线批量制作。
      • 表演十分细腻一人挑起大梁,不做作不煽情,几乎没有音乐成份,冲音乐来许要失望。另(实际考虑)西方地方小乐队出事网上筹款几万刀不叫事,有没手的吉他手,没腿的鼓手,半失聪鼓手也可谓自身亮点,为何要放弃音乐?是为女票打鼓还是为音乐打鼓?海报与片名都不该打擦边球。
      • 在一些黑暗国家,人们所经历的困境,远比男主面临的要凌厉、残酷得多。但是请注意,当我这么讲的时候,我缺少了对男主的理解。恰恰影片在让观众理解、带入上做了很多,比如为了让我们感同身受,它有最恰当的声音处理。由此我所想的是,男主的困境能被如此精心对待,而我们的电影人在面对自己的故事时,远远没有做到这些,只是在消费苦难,真诚所剩无几。
      • 平凡无害的又一部复健片。在 ruben 身上看到很多《松林外》luke 的影子。sound mixing is good tho.
      • 精细的人物画像,笔触始终低沉。整洁的剧作让人一度失去追问的欲望,尾声却迎来意料之外的自由。频繁代入失聪者的角色,用音效的切换模拟出一种loop:隔绝外界的声音,混沌不清或嗡嗡作响,再重返立体环绕的现实声场,反复温习着某种失而复得。然而听觉的障碍不是本质,情感的疏离才是,当喜悲不再相通,失而复得也不再具有意义。于是,他选择放弃声音:loop终于被打破,隐形的高墙坚不可摧。
      • 看了一半觉得还是那种很套路的美国独立创伤片的拍法,没想到在第三幕去了法国以后开始渐入佳境,无论是派对唱歌的那场戏,还是最后的收尾,都处理的非常惊喜。模拟听障者的主观声音设计自然不用多说,摄影也很不错
      • 一个类似《骑士》的故事,鼓手失聪后的自我救赎,挣扎着想要恢复正常,结果安装人工耳蜗后却发现再也回不去,接受了无声的世界,也就接受了平静的内心。音效设计特别棒,通过音效就能瞬间切换视点,镜头语言简洁而高效,结尾处大概就是所谓无声胜有声吧,留下观众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 男主这一双会讲故事的眼睛,实在是抓人,从毒液的时候开始关注他,一直在等这个力作的资源。不得不说,里兹演的真的很好,那种痛苦、折磨、对抗和不安,到最后的settle down,让观众跟着他的境遇一起体验跌宕起伏的人生,这样的经历不就是当代贝多芬吗。所以,爱是会消失的对吗?结尾的起床对应开头,只不过此时,已经物是人非。
      • 很一般,典型的好莱坞类型片叙述。从抗拒到释然,中间相当拖沓~
      • 莫名对标下这周在院线同由“声音”做文章的《如果声音不记得》,在本片面前大概就是个天大的笑话。失去了听觉的鼓手,犹如被夺走了灵魂,于是开始重新用新的器官来触碰与学习这个世界。狂躁的发泄与自弃,仿佛没有尽头的黑暗;之后是渐渐接受变化视为馈赠与终于能够放下。Ruben的心路历程被揣摩得很细腻,也完成了很自然的情感转变。但这之外,更出色的其实是对声效的极致运用,摘下耳蜗的“全世界突然安静”,激昂高分贝的鼓点(甚至见识到去年TIFF期间有观众被抬出的那条花边绝不算炒作…)还有配合人物情绪的声音片段…我提前给本片奶个技术奖提名,Amazon劝你好好给公关!
      • 完全不像一部美国片!奥斯卡6个提名,声音设计应该很有竞争力(就看今年是表彰观念还是表彰工艺了)。开头看着挺套路,但是后面真的蛮神展开的(完全没想到“学着与不完美和平共处”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写而且尤其这么大段的听障社区的戏),能拿到编剧提名也是挺惊喜的(这片完全不按独立坞套路走啊)。当然论听障,跟《聋哑部落》一比还是没那么猛了……真想电影院看一次!
      • 6.2 和《骑士》多处很像,卖马鞍/乐器,头部问题无法骑马/听力问题无法打鼓,马/音乐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与自己和解。尽管在声音上做了很多技巧,但是仍然很忙走进这个人物挣扎的内心,通俗地说,太无聊了
      • 即便结尾如此,如果换作我,我也不会选择留在那个小社区里。
      • 娓娓道来失聪后的适应过程,可能比戒毒还难,因为无法恢复到原来的听力状态,尤其是对搞音乐的人来说。
      • 【4星】沸腾躁动的生命,突然戛然而静,改变的不止入耳的声音,还有看待生活和世界的态度,“耳聋并不是一种残疾”,咖啡甜甜圈纸笔,我也想在大钟塔下,这样近乎无声地只身静坐,不受纷扰,去思考自己的未来,去感受被忽略的事物。 奥斯卡“最佳声音效果奖”,应该很有竞争力;支持男主提名。
      • 昨晚选择这片作为春节前观影收尾太幸运了,是今年最英明最神迹决定,太有纪念意义了。这片太棒太棒了,必须五星级吐血推荐!看到片尾真的收获到了难以置信的温暖能量和无穷的动力,从去年到今年一整年的生活,因为这部电影变得有意义了。放下执念,你的任何不甘心,任何不舍,总有一天自己也会像男主角一样主动脱掉的。你失去的一切,在心如止水的宁静中,你会收获到一个你意想不到的全新世界。没有嘈杂,没有喧嚣,没有了各种欲望,你终于可以享受当下,心平气和幸福地感受不完美的自己带来的一切。你不再恨自己的善良,软弱,优柔寡断了。看好电影就能过好自己的一生吗?懂得了这么多道理就能过好一生吗?在最绝望的时候,看一部好电影自己就能重新站起来吗?我说,可以的,我观影四十多年的亲身经历告诉我,可以的,我的幸福快乐温暖终于都已经找到了
      • 以为会是关于鼓手的音乐故事,原来关乎听觉。声效模态做得太好,失去时如同潜入深海,手术后被金属声音绑架,加上整个失聪人群的展现,会有很直观的冲击。每天都有千万种方式让人感觉到自己的脆弱,在无数打击前如何反抗命运,如何跟自己和平相处,几乎是每个人难度系数爆表的必修课。《行尸走肉》的Connie消失了大半季,大概正好来这里客串Diane老师,好想念她的笑容,手语好美。
    • 豆瓣 8.0 IMDB 6.8 BD1280高清中字版
      Mank
      2020
      剧情片
      美国

      曼克

      Mank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重现“公民凯恩”的诞生也充满着公民凯恩式的影子,既然荣耀归于曼凯,曼凯又是个酒鬼,那么映射真实的赫斯特、光影交错被模糊成梦一样的蒙太奇、无序却被编号记录的片段、喃喃自语醉话即兴的思维跳脱都指向了生活和作品的联系,芬奇-黑白片-伟大好莱坞时代的复活终于成真了
      • 从布景到表演都很老派,加上刻意做旧的质感,“曼克”可以以假乱真的嵌入“公民凯恩”的时空。它讲述的不只是这部经典以文字形式诞生的过程,还有好莱坞片厂政治的无情,从生活中提炼艺术的代价,以及编和导之间的角力。由于是芬奇老爸的剧本,可能是最不大卫·芬奇的一部电影,但就技术性而言它是完美的,无论变焦、蒙太奇、无序剪辑还是闪回戏,无不看出芬奇对“公民凯恩”的致敬——哪怕奥逊·威尔斯形象受损…(男主躺拿影帝?)
      • 看这片需要做的功课恐怕要比去年《好莱坞往事》更多。相比于当下的一言堂,黄金年代好莱坞与政治的参杂确实是很有意思的题材,而《公民凯恩》原作本身也具有相当浓的政治意味(甚至还是大D的个人最爱)。但既然原作已经完成了对赫斯特与政界的讽喻,如今拍幕后故事却仍然聚焦于此未免有些画蛇添足。老芬奇所注入的心血有目共睹,但对于Mank这么一个具有严重自毁倾向但又保有着一丝理想主义情怀的编剧,索金显然才是最理想的执笔,而芬奇与索金合作的《社交网络》才是对《公民凯恩》的最佳致敬
      • 看醉了!难以想象Netflix对芬奇的任用和放纵竟到了如此肆无忌惮的地步,如今的好莱坞传统大片厂们绝无可能批准生产的作品,它的自我与隐秘程度甚至注定了其悲伤的结局,却又是扛起了某种既属于私人又属于集体的记忆中的荣耀。“曼克”从芬奇父亲的剧本上还魂游荡在历史的阴影中,于是我们看到了一部现代发掘的古典好莱坞失传电影,一段父子间深切情感搭建起的纽带与怀念,亲人间的“同时”制作,剧本字幕伴随着影像还原,圆满了念想,又是对创作本心与风云代际的自觉。昔日好莱坞的一首忧愁的诗歌,的确如此,曼克身上才华横溢的骑士精神和看透一切的叛逆自毁因所处的右倾年代而倍感崇高与惋惜,然如今的好莱坞乃至整个美国,“曼克”却不见踪影,并非不再需要,而是人人不愿再背负原罪畅所欲言,一切是否真的更加自由——仍有牺牲,但无人来告。
      • 奥斯卡该把迟到了多年的小金人给芬奇了
      • 9.0 Hollywood's always bleeding.看到最后才恍然大悟,双线叙事根本不是为了铺垫悬念,而是让一个又一个的悲伤接踵而至,将众叛亲离的时刻进行了重叠,太残酷了。赫尔曼·曼克维奇,这位名利场上的跳梁小丑,这位风流成性又嗜酒如命的混蛋啊,也恰恰是那个黑暗时代仅有的微弱之火。在那个看似光鲜夺目实则堕落迂腐的好莱坞,曼克以《公民凯恩》完成了他的救赎,最后的。芬奇又一次描述了属于理想主义的点点光辉,纵然可悲,却也是可敬的。
      • 大卫芬奇怎么回事?蹭好莱坞史的热度拍这么捡便宜的无聊片子
      • Once Upon a Time... in Classical Hollywood.弱化了芬奇老爸原剧本里对奥逊·威尔斯的敌视态度,却依然达到了为曼凯维奇“正名”的目的,但实际上关于“《公民凯恩》剧本如何诞生以及功劳分配问题”似乎又并不是观看这部电影的最大乐趣和关键所在(二人关于署名权的争执只占了很小一部分),反倒是围绕曼凯维奇与友人、家人、工作伙伴以及业内大亨的日常往来,将其性格中特立独行桀骜不驯的一面与好莱坞名利场向来勾心斗角利益至上的“优良”传统进行互嵌,让这位兼具天才之力和文人傲骨的角色每一秒都散发出人格魅力,期间穿插对行业的揶揄讽刺同样能让人乐在其中,3场酒会的对白剪辑简洁劲道,借堂吉诃德指桑骂槐堪称全片最佳。另外这片可以跟《特朗勃》连着看,两位不世编剧带你串起大半个经典好莱坞。
      • 电影院里粗看了一遍,值得上线之后再细看或者跟《公民凯恩》一起拉片。建议网飞直接让大卫芬奇和艾伦索金拍社交网络2,今年他俩这两部电影,《芝加哥7》是镜头和场面过渡较弱,《曼克》是剧本还差那么一口气…… 作为一部探讨电影与政治的关系、同时展现好莱坞所具有的输出主流价值观功能的电影,《曼克》最成功的一点是通过The Organ Grinder's Monkey的故事建立起了一种对好莱坞大片场制度的批判。手风琴艺人的猴子不仅指向明星制度,也指向那些自诩为行业顶梁柱的幕后大老板,甚至进一步也指向更加位居幕后的政治野心家。《曼克》真正嘲讽的对象是所有那些在电影这门生意中,自以为掌控一切的大人物。
      • 试图启动Film Noir模式,用事件堆叠(准确来讲只是若干场次)将Mank与其周遭一并群像化,又如冲奥片般(一些点明人物弧光之处)在交错的故事讲述中突显Mank。而无论何者,所基于的系统都来源于剧本,一个只要你想要,便可以无限编辑信息量的剧本。导演去哪儿了?在制造一部“假古董”的过程中,把自己卷进文本漩涡去了。
      • 中间那段蒙太奇可太赞了!Flashback的乱序穿插虽然破坏了故事连贯性,但是也多了点无法预测发展的趣味。不过不管影片说得再多,好莱坞的政治环境也好,《凯恩》的创作之路也罢,还是曼克这个人,恕我肤浅我还是最喜欢最后一句话: “It's the power of the movie.” 像是荧前幕后所有人一路走来的心声
      • 很諷刺。開首不久電影公司在討論如何鼓勵更多觀眾去電影院,現實是只有Netflix投得這部「野心」之作。攝影炫人配樂到家但就是沒有細節有令人回味的衝動,大段對白看得吃力,門檻亦不友善。
      • 每一年电影大国总会生产出类似这种考究癖与恋物癖交混狂欢的传记片,将过度负载的文本信息塞进散装一页一页的“传记字典”里,再令一名顶级配音演员强压式地朗诵全文,最后配上精美印刷,顺带收录海量细节完美复刻的时代风景照。它宣称“你无法在两个小时内捕捉一个人的一生”,所以请你善用互联网有空自行google补习知识。
      • 好尴尬,看曼克就像看信条,眼睛花了耳朵炸了从头到尾没明白,他是谁?他又是谁?他们是什么关系?现在演到哪儿了?这电影怎么这么长?睡了醒醒了睡,看了个滑稽。评论界各种导演牛X最佳影片,我没脸参与故事评价只能不甘地嘟囔一句,让美丽低调的好演员们在银幕上继续发光吧。
      • 《公民凯恩》原型Hearst(在片子里镜头不多,但专断的形象真是丰满)为阻止其上映竭尽全力,L.B.Mayer,Warner等数家片厂都拒绝在旗下影院上映该片,致使雷电华公司损失15万美元,也使Welles失去其后影片制作中的最终剪辑权。p.s.影片在Mank和Welles编剧署名之争中倾向于Mank,不过1971年《凯恩养成记》事件中多位当事人和影视研究者站Welles这一边。到了老年自认为江郎才尽的Welles和Mank这愤世嫉俗的样还真像。
      • 脑动,心动,鸡动。@cgv清潭
      • 头一回见芬奇把故事聚焦放在权力政治上,从黄金年代的一则传记影射今年大选铺天盖地的假新闻,反映出电影人在利益与自由间的挣扎,喜欢情节但分段处理上感觉还是没有像社交网络理得那么流畅。视觉音效上做旧处理的细节也很有意思,尤其是曼克喝醉时虚化程度更明显。建议回顾下公民凯恩和创作背景。
      • 期待太高,有点失望。三星半,情怀分补上。我相信真实的Mank够不到奥德曼这里面一半的魅力。剧本本身也是对历史的戏剧化,影片里爆棚的细节,其实只是一种伪装的真实。这种故事大厂确实不会批,剧本还是少了点什么,谈不上网飞或是芬奇的成功之作。
      • 最突出的特点,大卫芬奇做旧能力太强了。第一个镜头就展现了三十年代电影的质感,三维水印字幕体现了新世纪的电影工业能力。曼卡应该至少有几个奥斯卡技术奖项,包括摄影的提名甚至得奖都有可能。 初看以为是科恩兄弟的凯撒万岁这样致敬迷影片,其实不那么简单。大卫芬奇版的好莱坞往事。他从曼凯斯基角度切入全景展现三十年代好莱坞,世界政治之余还挖掘了曼凯斯基的内心。一个恃才傲物的人心。曼凯斯基如果没成功的话就是比利怀德电影'失去的周末'里的唐。 曼凯里面的时代背景和迷影梗也不少。生肉啃得有点吃力需要二刷。两个小时却不冗长。而且剧本结构也向公民凯恩致敬,倒叙加闪回,只是更加频繁的闪回,可惜没有一个rosebud 贯穿全戏。
      • 大卫芬奇永远能给予画面内每个细节无尽有机的张力,这个还是值得称赞的。但这个通篇玩弄老掉牙的政治和好莱坞笑话的剧本以及毫无必要的“《艺术家》级别”的噱头式复古形式都使得电影的态度令人困惑地骑墙...终于,片尾的“明示那个啥”揭露了这种困惑的根源...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4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