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生命的圆圈 دایره (2000)

    最近更新: HD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1 IMDB 7.4 随风而逝
      باد ما را خواهد برد
      1999
      剧情片
      法国

      随风而逝

      باد ما را خواهد برد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评论大多集中在说阿巴斯影像的美,但似乎没有正确理解这个故事。故事讲的(应该)是一位电视台记者为报道村里愚昧封建的葬礼仪式,记者和他的朋友住在村里,等待他们的报道材料,即村里某位老人的去世。但时间一天天过去,没想到老人病情逐渐好转,而朋友和领导则催促他快点回去放弃报道。中途,记者遭遇被活埋的村民,他开车奔走相告,最后成功抢救了他。第二天凌晨,记者开车离开村庄时,发现老人过世,村民们成群结队的身穿黑衣走向老人家。而记者只是拍下几张照片后扬长而去。这其实是讲一个人真正面临死亡时,他才知道死亡那沉甸甸的残酷,也明白了自己为期盼老人快点死去,成为自己报道材料的愚昧和自私。风吹麦浪,最美的那一段,也是他离开自己驾座的唯一一次经历,医生(哲人)的话启发了他。他离开村庄后把墓地里拾到的骨头扔进了河里。
      • 他戏弄奋力爬行的乌龟,把它翻个肚朝天,又嘴角带着嘲谑低头望向脚边,那里有只屎壳郎正卖力的推着一个粪球向前跋涉…这一刻他高高在上,开着上帝视角,大概自觉主宰力爆棚,却未想:自己每日数次,驱车急急奔向丘陵山野的高处,追逐信号就为接个看似也没啥要紧的电话,与积极推粪的虫豸蝼蚁也无二致。
      • 四刷。1.从乡村三部曲不断重演的“问路”情节和影片指向之“寻找、失去和创造”,到不愿生在此世的《樱桃滋味》对接《随风而逝》掘出大腿骨的日常诗意,阿巴斯将电影中的某些特定行为,通过一遍又一遍的往复呈现,来表达主人公对于生命和生活的态度及追求,平淡琐碎之中提取最美妙的动人情愫。2.没有诗意的生命,大概只剩下无止尽的重复和虚无,我们周而复始的生育、工作、奔劳,一如推粪球的屎壳郎和笨拙的乌龟般。3.大远景对话无视声音距离;过场人物无面部处理;长镜运用较比前作更为流畅自然,以近乎生活常态的舒缓流动。4.我的夜晚简洁明朗,风儿遇上了叶。我的夜晚全然充斥着苦痛。听,你听到影子在低语吗。5.“死亡是最可怕的事情。”阿巴斯之后,再也没有一位导演,能带给我这样的感动了。|一个人没有爱是无法生存的(9.5/10)
      • 阿巴斯是重复的大师,从《橄榄树下的情人》无数次ng,到《樱桃的滋味》数次求救,到生生长流n次问路,到这里无数次登上山顶的通话。有仪式感,欲念却是朴素的。阿巴斯的主角已经成为独立的一类,他们有精英感,态度平易,但也能感知到惊奇。
      • 大概生命的来去就是这么寂寞又无聊吧。我注意到的,阿巴斯在这部电影强调落差。村庄沿着山坡矗立(有不少俯拍镜头),在地下刨坑挖洞的男子,主人公一再跑去最高处接电话——却仿佛在进行着极端琐碎无聊的现实交流。
      • 伊朗高原同时熔铸了广袤和逼仄两极,这风景自身的意蕴太深,叙事几乎可有可无,只有人,存在,遁入虚无,也就使得观影时很难专注时常神游。穿行于崖壁泥胚房小巷和空旷麦田。但闻其声不见人的墓地对话。爬行却被翻转的陆龟身上有呼之欲出的生命意志。挡风镜前的长腿骨逝水东流。
      • 阿巴斯的乡村之诗,获1999威尼斯评审团大奖。1.阿巴斯以一位外人闯入者的视角偷偷观察一个村落,片中的工程师亦两度“偷拍”女性(一次被咖啡馆女老板阻止,另一次则是边拍群像边告别)。2.人说,阿巴斯拍的是地形学电影,一如每次接电话都要出门开车到制高点,在无尽的重复中,每一回都有差异生成。3.伊朗高原的金黄土地,青翠绿树,苍茫远山,打架的小狗,放牧的羊群,垂直落差分布的农舍,兀自滚落下地的苹果,踢翻的乌龟与推粪球的蜣螂,还有阿巴斯标志性的远景中的迂回道路与间或插入的上帝视角,自然与日常的诗意涌流其间。4.将高地墓穴中挖出的大腿骨投入小河中,随波漂远。5.正对镜头的剃须全程展示,恍若一场仪式,而前后两次的闲聊又彰显出趣味盎然的差异(几个女孩几个男孩?-5女4男;-5女5男)。6.写诗,不需要文凭。(8.5/10)
      • 1、女人也可以做服务生倒茶 2、没有爱不能活 3、人像机器一样也有可能失灵的时候。同之前《樱桃的滋味》一样,阿巴斯的镜头美感十足,拿捏到位:通片但见一望无际深深浅浅偏红或白得黄色土地和麦田,配以深厚油亮的绿。就像我不耐烦读现代诗一样,探讨人生哲思的自由式也不能让我止闷。2011.12.24.DVD
      • 中间倒水的女人说“不要拍我”,到最后才明白是为什么,因为包括后面的丧葬,这些都是生活,是生命,不是你摄影机的素材,如果不能真正懂得生命、死亡意味着什么,用摄像机只窥其表,是肤浅无知的,也是不尊重。医生说,一旦你闭上眼睛,就再也回不来这个美丽的世界了,总有人说那个世界更美丽,可没有人从那个世界回来告诉我们过那里是什么样的。现实比誓言重要,这些并不只是随风而逝的事情,死亡是最可怕的疾病,所以在最后丢掉了挖出的逝者的骸骨,是一种反思。
      • 最喜欢的一部阿巴斯的电影,里面的角色好多都藏在幕后,只听到声音见不到人,或者拍到背影而看不到脸:一个忙于挖坑的人,一个背着一大捆草的人,一个健步如飞的佝偻的黑衣老妇,一个因害羞而像兔子一样逃掉的女孩,一个濒死的老太太,电话里的女上司,还有主角的两个同事,电影因此有一种诡异的色彩。
      • 三星半。看多了阿巴斯,就发觉除了纪录片,他最爱拍两类电影:一就是本片这类充满哲思的叙事剧情片,二是颇具实验性质的“探索电影”(如《伍》,《西希公主》,《十段生命的律动》等)。只不过看巴神的剧情片总有一个错觉——像是看同一部电影。故事总围绕着一辆车,一个一直行走的人,不断遇到的乡民,持续更迭的村头屋落,涉及的主题也总有古老与现代,死亡与新生,残破与重建……你甚至轻易能从他的某部作品中看到相同的地方或某个人隔了十年后的样子,他对家乡和乡亲的坚守与描绘,是具有文学性和诗意的人文关怀现实记录,再插空的言谈中表述自己对生命真谛的种种领悟。关照到本片,大约是探索了自己作为死亡的局外人变为亲历者后,对生命的理解。层面很高,但却吝啬了给一把稍微明确的“解码钥匙”,就像故意抽去积木大厦的几根关键构架,导致崩塌
      • 伊朗人都是诗人呀,阿巴斯延续了《樱桃的滋味》的主题,一个世外桃源的小村庄和一个迷惑的外乡人,大量的画外音和被隐藏的面孔,呈现出来的是麦浪,大树,动物和河流,生之意象与黑暗、骨头、驼背老人的死之意象的对比,它们和谐于这个世界中,生命伴随着风与水、日与夜交替往复,生生不息
      • 声音的震撼先于视觉。风声,麦浪翻腾声,靴底碾过砂石的声音,当然还有大量生活流画外音的使用,共同营造了开阔的空间,每一帧画面都让人感觉呼吸清朗。壮丽的光与色彩让全片像一场漫长永昼,当结尾夜晚倏忽而来,那等待许久的死亡与哭声,也悄然降临。不评价男主的行为。一次次穿过田野到高山的墓地寻找信号,非要比作如推粪球的屎壳郎的话,这种看法恐怕也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其实,我觉得屎壳郎磕磕绊绊前进的那一段,有一种动人的认真。另外,要我说的话,片中最美的风景不止海报上这条田间路,还有男孩脸上无比淳朴的表情。
      • 不要说话,让风说话,让一棵树说话,让一条通向无限的道路说话,让孩子的眼睛说话。小学时的基亚罗斯塔米,没给任何人说过话。他用眼睛画画,只有孩子的眼睛才是神赐的礼物。人类的劳作在短时间里或许还能留下一些痕迹,但是人类的声音、其中的生死哀乐或许只是一阵莫名的风,一朵刚刚停下的云。有人把这部电影乃至阿巴斯电影里出现的大大小小的道路比作阿巴斯的电影本身,他的镜头,和真实生活平等甚至还要低一点的镜头——那也是一个孩子通常的视角,才能看到一般人不愿看、看不见的那些事物。
      • Abbas#15 目前为止阿巴斯最成熟的一部片;使用了大量的画外元素,大部分角色并未在电影中露脸;有意思的是,香港译名《风再起时》与大陆译名传达完全相反的两个意思,生命的继续和逝去,相比之下我更认同港名,电影中乌龟和金龟子意象也大抵如此,生命就像西西弗斯的石头,循环往复没有终点。
      • 太散了,一不小心就会走神,如果说蔑视叙事是种风格,这也有点过了(此类电影我能坚持下去的极限了)……而且阿巴斯到底有多爱拍人开车?全片最触动我的是那个滚屎的屎壳郎。剧情一开始以为主角是来给老妇人挖坟墓的,但是到最后好像又不是,看了评论居然没人知道……汗,一点也不好玩。还有翻译太误事
      • 阿巴斯的等待戈多,一个等待的人观察等待的人,他看到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曲线上,处于不是前进不是后退,只是在等待的状态。从九个孩子生到第十个孩子的妇女;洞穴里一直在挤牛奶,甚至看不到脸孔的女孩;一直在挖坑的工人,直到塌方,我们才看到他的一只脚。最后是骑摩托的老医生,他直接点题所有人都在等着死亡。于是人的业障引刃而解,一切交予山川河流,抛却执念,随风而逝。
      • 阿巴斯的剧组打扫后成就了美丽的村落。一种「以等别人死为目的」的自谴。几部中经常出现的沟通障碍 (没听见、走神、信号差、答非所问) 但似乎从未着意与此。行经村落时多变的调度展现了村落本身的美感。最喜欢的还是茶肆老板,那段对话就像「礼服」中的闲磕一样生动亲切。安排了敷设工、外祖母两个从未露面却影响故事走向的角色。掉落的苹果和漂流的骨头有多少人工介入的成分呢?如果没有黄沙中来回狂飙的戏码,观感上可能还会好一些,受不了暴腾。
      • #SIFF# 关于疏离和沟通、隔绝与联系的诗一样的电影。每一次奔跑开车上山接电话都是一次押韵。Farrokhzad的诗太美了,风与树叶约会的夜。
      • 8.3/10,和《樱桃的滋味》相互对仗,一个是向死而生,一个是敬畏死亡。阿巴斯的这两部成熟作品,看的时候会心一笑,看完却值得反复回味,看似静谧而充满诗意的长镜头下,是根植于这片土地上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随风而逝》里屎壳郎的镜头真点睛之笔。#4K修复-美琪
    • 豆瓣 8.0 IMDB 7.5 蓝光
      Il deserto rosso
      1964
      剧情片
      法国

      红色沙漠

      Il deserto rosso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天是紫色的,街是蓝色的,海是黑色的,烟是黄色的,在一片白雾中,走出一个红衣女人,心是灰色的
      • 本片大量运用表现性色彩,被誉为第一部真正的彩色电影,获威尼斯金狮奖。1.灰暗阴冷,关涉工业化图景,生态破坏,精神危机,冷漠孤独;2.噪音与失焦晕眩色团;3.首尾绿衣少妇携棕衣儿子游荡于灰蒙工厂之景,醒目至极;4.浓雾中的静止群像,妙不可言;5.五彩管道,橘红里间与天蓝外墙;6.海景乌托邦。(9.5/10)
      • 是的,乏味至极。
      • 8.0 安东逝世十周年。第一部彩色片,并不喜欢主角精神真存在问题的设定。或许有隐喻,但意图其实很明显。现代文明其实并没有压迫人的精神世界,只不过是将其自身的荒芜暴露出来。无法进入安宁的孤岛,我们所能做的也只能是绕过浓烟飞行。
    • 豆瓣 8.7 IMDB 7.7 正片
      طبیعت بی‌جان
      1974
      剧情片
      波斯语

      静谧的生活

      طبیعت بی‌جان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整个老人的家里就像静物油画上看的一样。A:你几岁了?B:不知道,忘了。A:你在这干了多少年了?B:33年了。
      • 生活或电影是真的可以这样简单却感动的。
      • 三十年之后,又成为一片土地上的陌生人
      • 最后一个镜头:退休的铁路管理员看着镜中的自己,许久,他拿起镜子,带走记忆。大师风范的影像,诗性、伤感、绵延,却又无比温暖。像莫兰迪的静物、梵高的卧室、吃土豆的手,一帧一油画。缓行的人物,停滞的表演,却是最流动的情感。
      • 让我想起了我外公可我外公连老伴都没有。这四十多年来我不知道他对着那台12英寸的小电视机抽烟的时候在想些什么,我不知道他一个人就着咸菜喝着小酒时想着什么,更加不知道他被我舅妈不停辱骂时在想些什么……再过两年他就要满80了,他身体尚好而我也将出来工作,我要努力挣好多的钱给他买酒抽烟打小牌。
      • I've been dismissed......这是全文中重复最多一句话,如此绝望。
      • 与人为善被人欺,与世无争遭世弃
      • 记得是谁说过,看完一部电影最好的感受就是,不想说话。
      • 安静成这样,简单成这样,却给人非常大的心理震撼
      • 烟、茶、糖,《三峡好人》英文名也是Still Life,科长阅片量可以的。
      • 影片最后,老人看着镜中的自己,里面呈现出的是一张苍老又迷茫无助的脸。他凝视着镜中的自己,仿佛凝视着自己的过往。就像静止在镜中的他的脸,他的生活,每日单调重复,一辈子的时间似乎凝缩在一天里就能概括完。然而这日复一日静谧的生活,最终依然被一纸退休通知打破。他的过往,随着镜子从墙上取下,也似乎被一并抹消。最终摆在他面前的,只剩下一片坑洼的墙,和一个前途未卜的未来。
      • 把小人物的命运拍牛逼了,其他都不在话下
      • 9分。那种冷,那种狠,那种孤寂,那种天地不仁,那种痛彻心扉,无可复制。74年的伊朗电影啊这可是!牛逼到底。
      • 能闪现的太多,开头想到《桥》;吃饭的镜头视角都和《都灵之马》的土豆餐重合。如果有硬要扯出阿巴斯的话,我只能说这个镜头氛围孤冷得多。老无所依是下一轮回的报到处,“God bless you. Take you letter and go.” “I've been dismissed...”
      • 當一切基本的生活權利也被這個殘酷的社會奪走後,我們可做的也許只是落寞與沉默地看著鏡中渺小的自我。(屋子牆上的青藍色調、婦人躝跚的步伐)--極簡主義、畫外空間(高官房內說話、餐廳廚房內的刀聲)、抒情蒙太奇(老人知道被辭退後接火車駛離畫面)。
      • 伊朗电影必看。为什么穷苦的生活总能触碰中国人的心理。
      • 伊朗的契诃夫式电影。观看地址: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kz9Ko1OVXM/
      • 质朴的电影,越是无限接近生活越是打动人。节奏有些慢,定位机长镜头让人感觉是在看隔壁邻居家的生活日常。原谅我快进看完(因为看《都灵之马》的时候我差点睡着),孤独悲凉绝望...原来静谧的生活才是奢侈品。日复一日,周而复始,这就是生活的本质
      • 9.3;被壓縮至瞬時的動作時間
      • 你说不出它的好,只是感觉到悲凉的孤独和绝望,还有无依无靠,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应该是还有没有未来,生活不要变化,就是最安稳的晚年。
    • 豆瓣 7.6 IMDB 7.4 正片
      Ten
      2002
      剧情片
      法国

      十段生命的律动

      Te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为什么不让观众干点活呢?”《Ten》将主要情节一笔带过,而将传统电影中被一笔带过的反作为主要情节(的横剖面)。全程都要求观众的智力投入和情节拼图。文学上同时对应尧斯和伊赛尔,海明威和卡佛,以及昆德拉——Ten不仅制造空白,旁涉空间和女性主义,在形式上也同时完成了一段首尾呼应、戛然而止的复调乐章。伟大的阿巴斯。(以及,发现生活本身所蕴含的戏剧性,是柴伐梯尼,也是阿巴斯,消解虚构与现实。
      • 一个漂亮得像女明星的出租车司机,离了又再婚,和儿子关系紧张,又对生活有点体悟,说得出如果你不爱自己就无能爱别人之类的话。电影讲的是她与她的儿子、姐姐、去朝拜的老妇人、妓女、失恋女人等乘客在路途中的对话。我还是时不时还要找个文艺片来自虐,但又发现自己已真心看不得闷片了。2012.1.8.DVD
      • 在屏幕前看这个片才叫“坐地日行八万里”,人类的行走里程是用时间的流逝来换算的,人生之路也是,片尾应该打出字幕,女主角在片中总共开了多少里车。与实际生活同轨,不大于也不小于,是不是电影√是不是戏×现实本身就是有趣的,不必创作者过分插手,摄影机就是最完美的抓取生活的机器。阿巴斯每部片也都是厚厚一沓翔实的社会文本记录,他的概念玩儿得飘,但绝对不空洞。他电影中的限制视角在这部尤为明显,阿巴斯从来都是只给观众看“一”,让观众通过这个“一”去“看”万物,是很超前的视觉观念,也浸泡着古老的东方文化。汽车载摄像机去不同地方见到不同的人,车轮+镜头+时间+人,古老的世界观遇到全新的工具时会产生什么,这是伊朗文明的智慧。2里面那个女的摘下头巾那段真感人啊,你是最美的。
      • 豆瓣标记1000部竟然是阿巴斯!远看是个女性主义电影,其实探讨的是男人女人大人孩子婚姻家庭宗教……人类的种种关系、爱恨情仇都在这辆车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有趣的是这也是一部公路片,但全都在车里,外部背景被彻底忽略,贾法·帕纳西的出租车与其形似,但探讨的还是政治命题,未见阿巴斯的高远和宽大
      • 车内场景真是阿巴斯的标志场景,这回干脆全部以此为空间。儿子就是男权本体的隐喻。连母亲在他面前都毫无尊严,甚至母亲主动要求亲吻这一感情联系都冷漠拒绝。第9段如此一个女性悲情的高潮律动,却还是女人世界的故事,对男孩代表的男性世界而言,依旧好似什么都没发生。还好女性还是要依靠自己来飞驰
      • 1. 这个出租车上发生的对话,这里乘客的生活,女司机的生活完全可以发生在中国,我们过多的强调了文化差异,无视了生活内容的惊人相似。无论是生活水平、感情遭遇、家庭状况,你看不出这个伊朗跟北京、上海有什么不同。2. 贾法·帕纳西2015年拍摄的《出租车》应该是像阿巴斯致敬的作品,那个片子谈论
      • 今天中午吃饭听到最不舒服的一句话,女人就应该怎样怎样。必须要让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大于家庭、政权和她的子女,人就是人,无论男人女人。
      • 只用了两个机位,特意消解画面性,这种有意为之在凸显对话的维度的同时,也耍了小聪明
      • 好版本看起来还是相当不俗。
      • 細致的阿巴斯先生
      • 简单机位设置和看似随意的人物切换蕴藏着相当惊人的戏剧张力,导演对人物对话戏份算计被形式所淡化,离异母亲的设问与过场角色身份有着强烈心理映射,而影片泛指也绝非仅是伊朗女性社会众生相悲叹的一面,一系列设问之后离异女司机对于心理底层的疑问才是核心探讨,那是母性与自我价值的巨大心理鸿沟。
      • 阿巴斯并不是伊朗社会的当代批判者,《十》只是将汽车—摄影机摆在了德黑兰的城市空间中,不同于荒野的沉思性,城市是人类的聚群以及社会,制度等大他者的居留地,汽车的行踪与视听空间则勾勒着路程的地理学,绵延往复,通过路程,在与若干人(或者若干“意义”)相遇之后做出反应,这样,主体与空间(挡风玻璃上飞奔而过的城市)在逼仄的车厢中完成了某种形式的互动,现实主义:相遇的影像。 《十》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男性世界”,但小男孩则是男性世界的缩影,同样是“前夫”的在场,它将成为前夫的那辆压倒性的吉普车,这也是影片中唯一一处激进的时刻。
      • 请结合《十段生命的共振》一起观看。离异的女人、失恋的女人、失去丈夫与儿子的虔诚女人、以及醉酒的妓女。儿子不能接受母亲再婚以及他眼中的继母是要为家庭奉献一切的女人,直指男权。失恋女人以剃光头的姿态去反抗男权,剃发意味抛弃依附男人。妓女的“给予与索要论”。“我们都不快乐,无法独立。”
      • interesting film from "a history from below," but it is not clear whether the woman driver is a taxi driver at first sight, no indication.
      • 阿巴斯的又一开拓之作。1.以斜对副驾驶与驾驶座的两个固定机位贯穿始终,全程将视角局限于车内空间这一“非场所”,车外行人、楼宇与景致亦透窗映入眼帘,可谓以小见大、管中窥豹之举。2.主要以看似日常实则暗藏机锋的对话与真实自然的表演打动观众,唯一的男性乘客——儿子也在不自觉中呈递出了男权视域下对女性的苛刻刻板要求(无私奉献的贤妻良母),其他如为情所伤的女性、解放自我的妓女等角色也都以不同视角言说了女性情感与生存状况。3.除了对道路母题的钟情,阿巴斯也又一次消弭了虚构搬演与真实纪录的界线,而最让我有共情感的,莫过于等待司机时无聊而悠闲的时间。4.以同时充当片名与故事序号的[10]起首,由小男孩开篇,又以男孩上车的故事[1]收尾,完整回环,九九归一。5.妓女终于搭上另一辆车的场景,是唯一的车外镜头。(8.5/10)
      • 最后十分钟因为碟卡住了看不到T T ,也难怪一张碟特别收录就有七八个小时估计能不卡嘛别整的跟盗版碟似的。 我喜欢这种在密闭狭小空间进行的电影,用对话撑起来,拥有无限的想象和可能。话题围绕女人和生活,简单又真实
      • 80/100,汽车作为一个运动但又相对封闭的空间,在阿巴斯的电影中反复出现并发挥作用(并非只以意象存在),这一部中算是运用到某种极致了,摄制上大做减法,在这个微小单位中奏出了伪真实的私影像,不仅是以对话触及社会百态,后景的城市生态亦成为重要的景观。
      • 3.5,形式實驗,但表達得略直白了。伊朗女性的生活處境與情感。兒子小小年紀殺傷力最強,被男權教育浸得很透。以一種理所當然的態度指責她該盡"本份"與不應想太多..另外簡介好怪,女主不是計程車司機吧,感覺是教育程度不錯的中產婦女。十段搭載的人除搭便車老婦與性工作者外,其餘都是親朋
      • 女性主义。就伊朗而言实在是有些难了,所以电影也只是电影而已。 母子俩之间的争吵看得我真是溃掉了。。。 “我以为我喜欢的一切都可能发生,我从来没想过不可能。”
      • 事实上不如《特写》或者《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长流》系列实验。有一个镜头跑出车外,并无必要。其实本可以做成无接缝的十段戏,这个倒数有些不解,想做成Pre-Film?
    • 豆瓣 8.4 IMDB 7.7 正片
      کشتزارهای سپید
      2009
      剧情片
      伊朗

      白草地

      کشتزارهای سپید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你不一定非得看出政治隐喻才能欣赏这部电影
      • 魔幻现实主义属于所有第三世界人民。
      • 盐海静如草原,色调如印象派,海天旷远的孤岛式乡愁,永远被放逐的无脚之鸟,念天地悠悠,何处是我家;把心声密封在罐子里,把大海涂成红色,把少女献给海神,承载人类欢喜与悲伤的眼泪,洗涤罪恶、祈愿求福,神迹并未发生,苦难仍在人间蔓延,一首充满隐喻的流动诗歌。
      • 震撼人心的杰作。穆罕默德·拉索罗夫继《浮城记》再造一完美的影像喻体(一座座孤岛),较之前作明晰的政治影射,本片显得更为宏大和不动声色,也更具野心,企图将神话、宗教和政治纳入一个写实的虚构故事中。 那些肃穆沉静、仪式感十足的大全景镜头,宛若安哲附身。漂浮于大海的浮木,最震撼人心。
      • 這部傑作的剪接師是"Jafar Panahi"~!
      • 这造型和构图,比第五代厉害多了。海水越来越咸,是眼泪的缘故吗?
      • 美丽神秘而残酷的盐海上,每个故事应该都是对伊朗政治环境的隐射,据说导演和剪辑随后都被捕了。
      • 中东电影有根
      • 人被自己造的神绑住 呼天抢地 祷告自由
      • 贾法·帕纳西是这部杰作的剪辑,每个人的眼泪汇聚成了大海。
      • 如果你稍微了解伊朗,那这部电影一定不要错过,魔幻现实。
      • 3.5 帶點安哲范兒
      • 政治层面作为隐含的大对体在最后才有所揭露,但拉索罗夫讨论的主体却是海——即社会本身,平民的苦难在男主的引导下有了象征的后续从而得以逃避,却在这种象征中加深了生活的苦难本身,一个社会的困境,远不止是其掌权者的冷漠所致,悲哀的平庸之恶也是直观且沉重的因素。 拉索罗夫或许没想到,他拍的那个画家,最后竟成了他自己。
      • deep sorrow,fairly beautiful
      • 海水淌着盐味 是鲸鱼和海鸥沉淀的眼泪 祂们一直在啜泣 从潮汐,到朝晖 人类啊~从星辰滑向汪洋,从蔚蓝爬上土灰 斩断了翅膀,自缢了纯粹 在海天一线,无间着愚昧
      • 对思想的禁锢、盲目的顺从,只是为了将人们困在一个狭小的世界里。
      • 太残酷的美丽
      • 美如安哲!将神话、宗教和政治具现化,并化繁为简的影片,哪怕你不得其意,也会被影片中过分美丽的画面迷得如痴如醉。比处女作好很多。
      • 饱含民众疾苦的眼泪变成权贵的洗脚水最后倒进盐海,这片白草地又美又残酷。
      • 哭泣处女成海神妻、背忏悔的人碎一地,泪成海水不咸也咸。白草地,白草地,一整片全无生机;蓝色就是代表悲伤啊,除非白草地真能看到画家说的红色海洋。 ps:《流浪者之歌》伊朗版。
    • 豆瓣 8.2 IMDB 7.2 HD中字
      Le quattro volte
      2010
      剧情片
      意大利

      四次

      Le quattro volt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人的命运:每日劳作,放羊伐木烧炭,孤独死去;羊的命运:变成奶,变成肉,变成屎;树的命运:被采伐,被锯断,被烧成炭;炭的命运:化为热,化为灰,化为轻烟。
      • 无对白,无音乐,完全被吸引。牧羊人,羊,树,木炭,四次黑屏。
      • 像纪录片一样拍剧情片,以剧情片的方式拍纪录片是很多导演的梦想,《四次》模糊了这种边界,牧羊老人、迷路羔羊、荒原松树、新烧的碳,四种事物体现的生物在自然界的深邃与孤独,循环与生息,像一首沉静的诗,没一句台词却胜似千言万语,偶尔的主观视角让人相信万物皆有灵。五星推荐。
      • 千万别拿以往的观影经验来判断这部电影,关于老人、小羊、杉树和木炭四次叙事主题的转化架空了自然和时间的概念,关于生命形式的探讨在细节上很出彩,不同时间相同的摄影机位,不同主题相似的构图和画面,比如老人脸上的蚂蚁和小山羊脸上的苍蝇,构图和环境就预示了相同的死亡结果。★★★★
      • 我觉得这片子真是诸多笑点啊!(我错了应该严肃认真对待艺术品的……)
      • 村落遗失在时间长河里,老牧羊人过着日子热爱着生命、小山羊孤独的眼神望着前方、杉树烧成木炭,木炭燃成青烟...我知道时间,冷冷经过;我知道万物,有生孤独。
      • 纪录生命的四次轮回,概念化,非常美。(我也觉得好多笑点...囧)
      • 四星半;阴云略过的原野,犬吠相闻的村落,寂寥晨昏的尘舞,生命形式的转换;充满“名词性”的白描远观,以几个重复出现的固定镜头切分出主题事件们发展的脉络。
      • 一种纯粹影像:取消紧凑叙事与戏剧冲突,非职业演员与动物的自然演出,无台词,无配乐,自然光,一切都在客观冷静的镜头与多层次的同期自然声中缓缓流泻,轮转,兴替,一如毕达哥拉斯的生命四循环论。| 室内镜头似[撒旦探戈];白烟与尘埃首尾相衔,蜗牛锅,冲破羊圈的卡车,羔羊分娩,蚂蚁。(9.5/10)
      • 喜感
      • e6g9aqro# aqolv8bx# 无字幕 无對白,用来讲轮回挺合适
      • 用鏡頭說故事的典範。前緣方盡,後緣初起,生生不息,無斷無續。
      • 無字幕 無對白 自然 美 詩意盎然的佳作 用畫面說故事 爐火純青無造作 值得鑑賞
      • 下一个在彼岸的轮回会是蜗牛吧。。
      • 2012-249.静谧、诗意…
      • 4.8 靜物/生命平淡的交疊/非敘事非紀錄/沒有音樂與對白,鏡頭太強了/影像詩 ,回歸最簡單的基礎,真讓人無地自容啊。
      • 很像托尔斯泰的《三死》。朴素但不失观点的作品。看似好像浑然天成,但其实每个镜头的光影色彩都非常考究。虽然没有一句台词,但画面叙事,甚至铺设悬疑都做到位了。我不会说这部电影很好看,但它属于“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级别。
      • 死亡、新生、人、动物、植物~(顺便提一下这样一部好电影,他妈还有几个2B在影院拍照,拍你妈逼拍!SB!)
      • 风情画一般。这个从人到动物到植物到矿物的过程自然而有神圣感
      • 有没有这样注视过一位老人、一只羊、一棵树、一块木炭?生命的起伏、沟坎和轮回,一切存在的美,才得以被看见。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4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