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好久不见,武汉 (2020)

    最近更新: 20200704期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3 IMDB 7.4 第2集
      American Factory
      2019
      纪录片
      美国

      美国工厂

      American Factory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就感觉那些个班组长的嘴脸真可恶
      • 听了个导演讨论,很有趣。导演组家在隔壁那个村,十几年前在同一家工厂采访了三千多个工人拍了GM工厂关闭的短片。福耀本来要雇他们拍宣传片,被婉拒。玻璃大王不愧是政协委员,气度不凡,答应他们拍什么都行,想拍多久拍多久。于是拍了三年,从最开始的中西文化冲突到后来组工会失败自动化来袭。从导演组角度看世界,美国应正视并讨论中国企业来美国开工厂的全球化回流,考虑自动化对底层工人的影响。从曹老板角度看世界,美国虽然地价低运费低税也低,但工人又老又懒又事儿妈,这咋可能成为工业巨国呀。从白左角度看世界,中国模式工厂不可能持续发展,太不重视安全了。正视xenophobia的良心之作,八月netflix上线。
      • 玻璃大王曹德旺在美国铁锈带投资建厂的故事。中国变资本家、美国变打工仔的身份错位,作为对当前中美关系的一种解读非常有趣,文化差异什么的还是流于表面了。说清楚了一件事:美国流失的制造业是永远回不来了,连工会都PK不了自动化......(看完查了查,这个工厂盈利了!)
      • 自动化万岁,解救人民于无意义重复劳作中
    • 豆瓣 8.2 IMDB 7.5 第05集
      城市梦
      2019
      剧情片
      中国大陆

      城市梦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草草收场,真有这么好?我不信。尤其是几张拱手作揖感谢配文字说明的景象紧接着“2015年,武汉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积极帮助困难家庭”这些字眼。最可笑的是,他们不会在乎你的支出你的境遇,在乎的是你每天能卖多少能赚多少,对收入锱铢必较。对人讲策略,对事要解决。 还记录下了前几年核心价值观打得火热的时候🙂人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我去他妈的🙃
      • 作为武汉人,工作在光谷,看着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百感交集,今天光顾了王爹爹的水果摊,默默买了点水果,愿你们一家人日子越过越好。
      • 拍得很不错,虽然是纪录片,但不缺戏剧性,武汉的街头充满戏剧性。这家人的生活难不难,大家心里自有衡量。片中的男城管还行,但出镜的女城管的逻辑和话语十分讨厌。他们一家人卖水果就算月赚两万,是几个劳动力是怎样的处境换来的?她坐在办公室里看看报纸喝喝茶赚多少能公布下吗?至于她去核算水果摊进货成本的方式真可笑。卖过水果的人都知道很大一部分成本来自于损耗,有些水果两天卖不出去就成企低货。
      • 为结局加一星,“不是要感动,是要服从管理。”
      • 看起来是小贩抗争史,背后是近数十年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填补城市基础生活岗位,以工作换取在城市落脚机会的变迁。对于这些远离土地、进入现代化城市的底层群体来说,他们赖以生存的工作和家之间形成了一体化和绑定的关系。失去糊口的工作,不仅意味着失去了家,更意味着失去了他们对于城市的价值,接踵而来的就是城市的驱逐。在这样的走投无路下,王天成的捍卫就有了三位一体的意义,捍卫小摊=捍卫资产=捍卫家庭,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城市梦》早就已经走出了城管和小贩之间的矛盾,提醒着我们赶快从阶层流动之梦里清醒过来,更反思了如火如荼的城市现代化。
      • 武汉市城管局文明执法宣传片。武汉城管的文明执法贯彻程度令人震惊,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与一般大众印象中的城管做派完全不同。我尊敬且敬佩出镜的几位“非法”(导演说的)执法人员。可网上随便一搜仍能搜到近两年武汉城管暴力执法的新闻。所以文明和暴力到底哪个是常态?如果暴力手段永远是一个唾手可得的选择,那你在这镜头前再文明再苦再累也不具有任何代表性。大爷年轻时候应该是斗得最凶的那一批。底层人民的生存智慧终究斗不过时代洪流,还好这次对方是文明的。小女孩她很快乐,有整个家庭为她遮风避雨,希望她能上个好大学,改变命运。这个纪录片还是挺难得的,两边都走得足够近,生活就是充满令人无奈的幽默。音乐不错。(我没听过孙八一那首歌)
      • 还有什么比被一群武汉城管团团围住看《城市梦》更有意思的事情呢。
      • 地摊斯大林
      • 题材太容易让人怀有错误期待,这部片对反映城管现象本身毫无意义;反倒是老爷子充满时代特征的性情与所谓秩序权利的抗衡非常真实,那代人身上特有的,看起来匪夷所思的执拗与单纯,太熟悉了
      • 王爹爹其实很聪明,如果他年轻的时候有更多机会,他还会在70岁用赖的方式讨生活吗?
      • 影片的内核正如电影里城管的那句话所言:他们是生活的弱者,而我们是工作的弱者。 人们都是同情弱者的,所以王天成这位老人看似不讲道理的外表之下其实很是聪明,用梗塞 、残疾、癌症、中风等家人患病的状况来示弱,用下跪,用贫民的生存权来以退为进。正如他自己所说:一手打一手谈,这可不单单是闹一个字概括得了的。 摆摊贩的对立面即是城管,在三教九流云集的九省通衢,这份差事显然并不是那么好做,用招聘兼职的柜台作为伪装来侦查情况,这个点子显然很妙,也彰显出了智慧。 最后,作为在武汉洪山区待过四年的人而言,光谷的画面出现的那一刹那还是倍感气切的,大武汉,每天都不一样。
      • 之前关于《八佰》屁股问题的讨论,其实放在这部纪录片上才合适。不过,陈为军在主旋律的外衣和“保护”下已经做得很好了。选择的人物尤其好,爷爷一代是执拗抵抗,父亲一代是选择性妥协,孩子一辈已经是不自觉地要拥抱城市了。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底层人的寄生空间不断被压缩,其根基早已被杂草荒树掩盖。真是荒诞且悲凉。
      • 作为纪录片,没有偏袒任何一方,很真实的双方记录,让观众自行评判,爷爷真的太搞笑了,其实无论是执行的城管,还是老爷爷到头来都是一句话的受害者,“文明城市”这些年耽误多少人。害!
      • 看陈为军现在的身体状况,这一部可能真的是他最后的作品了。然而他的名字却依然无法吸引观众进到电影院看一部纪录片,中国纪录片的境况实在是太难了。《城市梦》这个名字乍一看和电影主内容并不相符,但真正让小贩们坚持着的,正是这三个字,不为自己,为的是后代。导演能够找到这样一个有代表性,并且有十足性格张力的家庭太了不起了,也是这个主角让纪录片多了一份喜感中的悲情。
      • 诙谐与闹剧贯穿全片,看预告片的时候只想着这是一部反映中国城市内摊贩与城管之间拉扯的现实纪录片,但随着影片的深入我们发现真正的含义是在讲家乡与城市,过去与未来的关系。 王大爷和儿子留在哪里都无所谓,但是王家的下一代,王大爷的孙女早已没有可能回到河南农村老家。孙女从小在武汉城里长大读书,未来也会在城里上大学找工作,所以为了孙女将来的教育与人生,一家人即使是睡大街也必须留在武汉。 与其说是王大爷在水果摊与城管抗争,不如想想说是一个老人为了下一代的生活和现实做斗争。
      • 核心价值观会背诵么。
      • 武汉市城管文明执法宣传片(不是,当然明白是为了过审,但也不失为一种视角。在点映场遇到包场的洪山区城管和武汉电视台,片中的胡队长好像就坐在我前面,影片结束后接受采访述说感受,这又是我今年遇到的魔幻现实。
      • 城管和小商贩这种“城市牛皮癣”的历史纠缠也是积重难返,一方面城市发展需要治理,一方面底层生活所迫,“他们是生活的弱者,我们是工作的弱者”,两边都觉得各自占情理,弱者的“有理”最终竟也是为了下一代的教育(出路)。底层何苦为难底层?但说起来,底层又何想为难底层?当然,这里面经过多少修饰,或者经允许才展现出来的就不得而知了,毕竟龙标在前。说到底,底层还是谈不上尊严,还是为了改变阶层。8.0
      • 只想知道放开地摊经济的如今,王天成一家的感受如何。影片只是呈现冲突的本身,所谓的城乡关系矛盾也仅流于表面,在摄影机压力下形成的结尾,虽然促使本片上映,但看的时候极度尴尬。
      • 【凹凸镜放映】武汉城管VS水果摊钉子户。题材就足够吸睛,也确实值得记录。龙标版或许剪掉了锋利尖锐的棱角,好在框架仍得以保留,也仍有惊人犀利之处。王天成一家和城管中队的矛盾与抗争过程就是个人VS集体、人情VS制度的缩影,充满了“中国式斗争智慧”。两方个体都在底层,都有作为人的感情,可以和解、共情、感动。然而高屋建瓴的领导一针见血、冷血无情地点破一切:上层需要的只是服从,其他皆为手段。正如再如何抗争,疫情来袭,覆巢之下无人幸免。不喜喜剧色彩的配乐
    • 豆瓣 7.1 IMDB 6.4 HD国语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2020
      纪录片
      中国大陆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首映到晚了,结果坐导演旁边看的:)
      • 一个村庄的文学 = 一个中国的文学。余华太有意思了,一个人就可以讲两个小时; 梁鸿的部分有触动中国人共同记忆的真挚情感。她儿子对姥爷的问题切实地戳中了我,是年轻一代对历经艰辛的祖辈的惋惜。片名出现得恰到好处,从农村看中国,看世界; 从海水还是黄色的部分向外面的世界游出去,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 说着“只要给我发表,我从头到尾给你光明”的余华,也说过“还记得当时张艺谋时常说原作里的什么细节要改动,审查才能通过。看他胸有成竹的模样,心想他如此了解审查制度,对他十分钦佩。可是张艺谋拍摄完成电影后审查还是没有通过。我不再钦佩张艺谋,我钦佩审查制度。” #Berlinale2020
      • #Berlinale70th 02# 说很多漂亮的话不代表这就是一部好电影,三星给的是余华和梁鸿本身的故事以及讲述。纪录片的真实本来可以更好的传达出来,既然有电影这么好的利器,就该好好想想如何用影像来传达,而不是鼓舞人心的话语。讲述的力量在每一处,而贾显然没有弄清楚。节奏奇怪,拼凑的主题篇章,做作的文学诗朗诵,近乎摆拍式的特写镜头,都大大削弱了电影本身的力量。我挺喜欢片名的,余华说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然后电影戛然停止的一刻,非常美,它近乎隐喻样的连接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电影存在在这样一个不会存在的美丽幻想里,因为海水不会变蓝。
      • 柏林电影节现场观感太棒了,科长最后还有问答环节。太散文了,太美了,太平静了。
      • 一部人物访谈纪录片,最喜欢余华的段落,最接地气,贾平凹的段落太文邹邹,第一个贾家村方言听不懂,最后一个段落煽情太过了,无法共鸣#70届柏林第一天第一场
      • Berlinale Special 非常敷衍,结构诡异,开头30分钟跟后面的采访严重脱节,看来是资本影响。也就余华还比较有趣,但讲的也是万年老段子。摆拍读书和强行给汾阳安上肖斯塔科维奇拉赫玛尼诺夫和烂大街歌剧唱段也是毫无品位可言的故作姿态。假优衣库logo高亮。
      • 五星感情分。作为一个武汉人我这个时候被乡土情结一击就倒。然而贾导说游到海水变蓝是相信一切会越来越好,我却是无论如何无法这样乐观的,我胆小懦弱又自私,只能一直游一直游,远离这一代又一代不休止地折磨着这片土地的荒谬。
      • Berlinal Special 内容太琐碎了,不怎么紧密每一章都像独立短篇,有感情朗读课文蛮出戏,配音确实有点“抽象”。 但是蛮幸运买到的有映后的票,听导演聊了聊对这个电影对文学对音乐和对中国社会的浅谈,最有意思的是,出来能听到大家还在聊,真的是电影节好美妙的地方。 有这样的电影真好,有这样的导演真好。
      • 余华也太有趣了吧
      • 10年前,「海上传奇」讲的是城市与电影,10年后的这部则是讲的乡土与文学。同样是普通人与名流,过去与现在,正好构成了一体两面。当然了,本身就作为“小镇青年”的贾樟柯毫无疑问是有一定程度的夫子自道在里面的。不知道是不是有意呈现,男作家与女作家视角的差异可以说展现的很明显了
      • Berlinale 主题不清晰,感觉科长最初是想拍吕梁文学季,拍着拍着素材差强人意不小心跑偏了。余华的段落笑声此起彼伏,疯狂贡献神吐槽和金句,还随口贡献了影片名称。只看过《活着》,也不熟贾平凹和梁鸿,不认识马烽的观众看这个应该体验挺差的。之前还幻想过能在柏林看到涛,结果连影片里都见不到,不开心!
      • 当文学不只是指尖的体裁,其在文化范畴的传播力,流动在生活的每一方面。而当创造这些文字的人促膝而谈时,你更加能体悟到文学与情感的密不可分。贾樟柯纪录了噙在他眼眶中,生活的十八段律动。
      • 贾樟柯第三部口述历史群像纪录片。本以为就是一部采访影像,看完18个章节的错落编排才发觉,它或许是贾樟柯视野最广、最具野心的作品之一,通过5060乃至00后的讲述,透视整个中国的现代发展史。从吃穿住行到婚丧嫁娶,从饥荒年代到经济腾飞,从个人/家庭记忆到集体记忆...一开始节奏迟缓深沉,口音听不太懂,到最后在北京长大的男孩已经不太会河南话,表达方式也比较现代。口述本身就是历史变迁的缩影。或许因为讲述主体都是作家,他们的表达天然带有感性和浪漫。最典型就是余华那句“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很美,余韵无穷,也难怪被拿来做了片名。听说贾家庄现在挺文艺的,片中请村民念的诗倒也别有风味。余华老师真是太好玩了,人豁达又有趣,讲述节奏也很好,从他一开口观众就开始笑个不停,强烈推荐余华老师参加下届脱口秀大会。
      • 贾樟柯这个弄得也太敷衍了,比《海上传奇》差太多了。
      • 由贾家庄和吕梁文学季,引出共和国文学三位代表人物的访谈录。序幕的老者讲述,由于语速零碎,关键词提炼,会感到较为难以进入,但中段余华的文学初登场,梁鸿提供的感性讲述都相当动人(尤其是姐姐读信),以食粮饥饿和文学收获做一个时代对证,来处与归途,皆为村庄故土。
      • 母鸡太阳见光死
      • #Berlinale20-01 两星半。贾樟柯的用意作为观众我完全看得见:村庄/土地与文学的关系,历史与当下的映衬,以平视的姿态描摹平民百姓的个体肖像等等。然而似乎只有开头40分钟是科长自己想讲的事情,后面以吕梁文学季衍生出的作家访谈散发着地方宣传的味道。余华的讲述是真正让人提起兴趣的部分。18个小节之间的排布联系没太体现纪录片创作者的精密构思。时不时插入的配乐文学朗诵,形式感有了,总归没有瓦尔达奶奶那样运用得流畅自然。
      • 比较失望。以贾平凹、余华、梁鸿为三个代表口述形式采访,记录50、60、70三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作家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过程。三人回忆的内容重点各有不同:贾平凹严肃沉重,余华生动活泼,梁鸿感性泪目。余华相对比较出彩,还贡献了片名。18个章节过于零碎杂散。穿插的朗诵文学作品桥段比较尴尬,开场的马烽的亲朋好友回忆与整片不搭调,显得格格不入。加上各大作家在贾家庄轮流打酱油,前半小时更像为地方政府宣传而为之。好在还是捕捉到一些路人的面孔。科长拍访谈纪录片或许不够好,拍独立纪录片一定行。两星半
      • 余华对死亡的感受是太平间里的凉爽,贾平凹对疾病的感受是感冒针头的痛觉,梁鸿对人情的感受是父亲口碑由盛到衰的转变。王亦梁已经不太会说河南话,但语言的记忆早已根植于基因。我们生在哪里,一半就已经死在那里。出名就是有了约稿函,出嫁就是为家族牺牲,一直往蓝色里游,就是往那生生血地里回溯。
    • 豆瓣 8.1 IMDB 7.1 HD1280高清国语版
      76 Days
      2020
      纪录片
      美国

      76天

      76 Day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生活是一个中性的词,即使是在重大的疾病和苦难面前。在监禁的时候,仍然有绎动的心渴望跨越墙墉。在临终的时候,仍然有充气手套上的笑脸和“早日康复”。在千人一面的防护服上,仍然有梅花一支独秀。在身无一人被推入产房的时候,仍然有陌生的白衣人愿意牵着你的手。在呼吸湍急的时候,仍然能拨开一个红硕的柚子一尝清甜。在天低吴楚风沙满城的时候,仍然有星星点点以己为盾。不论如何,都在生活。平凡又伟大。
      • 开场几个跟拍,无须多言,一下激活了年初许许多多个深夜的微博记忆,一口寒气闷在胸口久久不散。算是一个有胆识的新冠纪录片,反应能力和捕捉能力都挺强悍,在最危险的时候进入疫区,已经配得上几分敬意;也没有立场先行,创作者尽量隐去了自己的观点,看不到显在的讴歌与批判,心思缜密地着眼在那些暗流涌动的细节上。但全片随着疫情变化由急向缓,整体其实剪得太温柔了,不过片如其人,这大概就是吴皓一贯的风格吧。创作态度是偏保险的,打普世的温情牌。最大的挑战应该是项目管理?考验的是素材调度以及出片速度。所以透露出的不是中国经验,而是美式制片思维。@澳门国际影展
      • (8/10)从TIFF网站19刀租了吴皓导演的《76天》:记忆重新回到那些无眠刷新闻的夜里,来不及顾及去世父亲的医生;不堪重负的住院区外挤着想要得到救治的人们;当渔民的老人在医院到处乱走;家人害怕感染不愿意接出院的老人边吃饭边说想留在医院,因为回去”太落后”了;住在不同病床的老伴相互挂念;感染的孕妇与被剖腹产的婴儿分离到相见;收集死者遗物交还家属的医生说“我们尽力了”。这些是没办法被“正确集体记忆”掩盖的个人记忆,在影像中定格
      • 无功无过,一次真实的纪录。可作为宣传片给脑残的老外们看看倒是真的。
      • 除了封城时看过蜘蛛猴面包的 vlog,到现在也没敢看任何和疫情相关的影像,从头到尾,忍不住泪流满面。封城 76 天,素材的起点实则是各地展开援鄂的医护工作的 2 月中旬。借用王博说的,空间恰非中立的场所,进入和获准拍摄本身成为了权力的逻辑自洽的一部分。所谓那些政治诉求的避重就轻,这部做减法式的剪辑聚焦其实显得真诚。节奏很快,同济协和省妇幼红十字四家医院多线穿梭按时间推进,初期医患秩序的混乱一晃而过,但还是拍出了生死离别,黑色的灵车,排队恐惧的人,满箱的手机遗物,鸣笛的纪念,人类理应和这座城市一起记住这一切。
      • 最伤心的一幕莫过于镜头对准的老人机上面显示31条未读信息。而老人机却放在遗物纸箱中。(结尾Credit还有一位匿名导演)
      • 每个手机镯子车钥匙都有它们自己的故事,只是没有机会再听到了
      • 『这是一部拍出真实眼神的纪录片』感谢陈玮曦的战地日夜记录,和吴皓导演的助力,刻画了下了头尾两部分既有冲击力的现场画面,和病房里共同经历劫难的人们的离别与重生……也许是纪录的时效性和区域性所限,局限的视角却给了这一方天地最好的记录效果,充满带领观众重返现场的巨大价值。说来也唏嘘,第一次看多伦多电影节的片就是在线上看到的这部纪录片,压抑揪心和沉重贯穿始终,似乎瞬间闪回到半年前的现实网络中的种种绝望景象,时至如今看片时也无法避免那种巨大的情绪低潮,所遗留残存的情绪涡流,令人不忍卒睹。如所有今后中外所拍的疫情题材纪录片一样,带着巨大的共情去见证那些真实影像的残酷与其中人的力量,这便是人们渴望了解而不得不面对的变故和情感愈合过程。
      • 难得的影像资料堆积出了mediocre的纪录片。
      • 医院内部跟拍带来的独特真实感。这场疫情武汉付出太多了,每个医护人员都值得一座丰碑。泪目。
      • #TIFF2020 说实话毫无技法可言 只是很片面的素材 但不影响我哭了93分钟
      • 3.5,前半部分很多素材都可以在陈玮曦之前的短片《武汉·重症区六层》看到,影片主体还是跟踪几个医生和病患在整个武汉封城期间的经历。有那么几个highlight但是整体感觉还能再剪一剪
      • 作为一部纪录片,这片子的思路还是电视纪录片的水平,素材太局限,它的价值可能在于艺术价值之外,它真实记录了疫情期间的医院一角。素材足够和谐美好了,最大的问题制造者是一个没及时吃药的老年痴呆患者,拍摄的内容就算是当时的一角,那也是真实的一角吧,和年初的那些新闻相比,这部已经非常的正能量了。
      • 纪录片本身拍的真心很一般,无论是基调还是结构,亦或者跟76天这个题目的扣题上,不过画面很稳定,看起来不会觉得很不适。最感人的恐怕还是ICU护士长交接遗物时候她的道歉和泪水,希望我们不要再代替别人道歉,不要为别人的错误流泪
      • 厉害,疫情期间武汉同济医院实录。不容易!
      • 2020多伦多Day5 | 居然这么多人打五颗星。素材比较有限,但还是值得一看的。
      • 远没有我预想的那么黑暗和揪心,即使有死亡,更多的还是坚持与笑容。能有机会通过片子去感受第一线还是挺有意义的,虽然技术上还有挺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可以看出片子在摄影方面下了心思,追求角度和视觉,就连TIFF官方介绍都说开头拍得像genre film。我个人其实不是很喜欢,片子有很多人物的近距离特写,感觉将“旁观者”的身份丢掉了,让人担心拍摄是否会打扰或冒犯到被拍摄者(不论是病患还是工作中的医护人员)。另外,片名和海报的选择值得商榷。起初我以为影片记录的是武汉这一整座城市如何熬过隔离,没想到只是聚焦在这一家医院里,而且片中除了偶尔出现的日期和时间,和“76天”一词以及时间的概念,关系并不大,也未表现出这段长征的漫长与煎熬。真心感谢医护人员的付出牺牲,也感谢影片团队的冒险记录,不过从评判作品的角度来说,并不算出色。C
      • 挺散的,也不苛求什么,条件恶劣,但是真实。真实限于历史真实,称不上艺术真实。场景主要在医院中,最惨烈的,最真实的却是在医院外。影片主要还是以医护人员的视角来看疫情,角度过于单一。还以为美国制片的能犀利一点,没有顾忌,结果并不如预期,至少记录真实的一部分。三分水平,处于对冒死记录的敬意,多加一颗星。
      • 有意回避更为敏感的政治话语,或者已预先站定在某种语境之下。总之坚实地聚焦于个人,手持的跟镜头在这里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捕捉到了情感的真切、对生命的珍重。后半段对材料的组织有些涣散,但也算细致的作为记忆的留存。收尾令人动容,告别总是残忍的。
      • 真的真的很谢谢
    • 豆瓣 9.1 HD1280高清国语中字版
      金银潭实拍80天
      2020
      纪录片
      中国大陆

      金银潭实拍80天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我是时代微不足道的一个细胞,能做的就是加固自己的记忆,然后传递。
      • 算是不错的记录,但要说这是“真实”,那就取决于我们如何界定“真实”了。的确,这片至少不那么主旋律宣传导向,而是拍了五位病患的经历,然而那仿佛是抽离于大背景的,有抒情,但没看到当时的慌乱、无望与残酷。最终,这落在疫情中的“人性纯真”上,不知这算是回避质问,还是歌颂民众,又或是委婉的抨击:在灾难面前,人们最终都只能依靠自己渡过难关。
      • 我是坐在金银潭医院里利用采访间隙看完这个纪录片的,真的很有感触。一边是影像记录下来的当时我没接触过的生死,一边是在我面前有血有肉的亲历者们。对自己不得不提问让他们回忆往事感到抱歉,那段经历对他们来说讲一次就是揭一次伤疤,真的很抱歉。
      • 这是一个真正红区里的纪实,就冲这一点绝对值得五星。要细揪拍摄手法故事内容差强人意吧。可是当4月4号哀悼时,那个失去父母奶奶的出租车司机大哥一个人站在江边,那种痛是可以穿越屏幕直击心灵的。真实的金银潭,真实的武汉,穿越生死。不会忘记
      • 所有人都希望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但现实生活却不是故事。
      • “朋友告诉我,父亲的病房会有阳光照进来,于我那里有过希望,但现在是一片废墟。我要做的不是把废墟抹平铲净,而是把它保存下来,不会忘记、不要忘记,然后在它旁边重新开辟一块新的土地。——敖慕麟”
      • 最凄惨的农历新年;最无畏的白衣天使;最坚毅的病患;最美的互望;最有说服力的可口可乐广告;最勇敢的摄制组。不会忘,不能忘。
      • 说了一些可以说的。
      • 作为纪录片的话其实一般般,但这个时间地点拍这个题材,尤其央视又拍了那么个东西,不加感情分实在难以想象
      • 每个患者的底色都填满了孤独。泪水止不住流,相比之下那些赶工的抗疫剧真的都是耻辱。
      • 真实且有意义的纪录。感谢所有医生。
      • 全民抗疫只有纪录片才能更真实的反映,抗疫电视剧不太能打动到我。
      • 画面里的都是别人的故事,一直阻挡自己去共情,遗体捐赠这件事光芒万丈~~
      • 在看过的所有记录疫情的各种纪录片里,这是唯一一部我打开看了还不到10分钟就想哭的,有一种把人瞬间拽回到几个月前的那种力量。作为一部专题纪录片来说,几乎已经没什么可以挑剔的了,文案也好。不能忘,不会忘,愿生者坚强,逝者安息。
      • 经历过元旦的惊诧,归家时在武昌火车站的谨慎,封城时的草木皆兵,返汉时的小心翼翼,结伴去成都时因为来自武汉的格外关注,一切好像都不属于自己的生活。愿平安。
      • 很难得,很动容,很震撼。疫情突发,生离死别,乐观与眼泪,医生的辛苦和付出,医患或普通人之间的感情,亲情尤其是对孩子的牵挂,最后一眼都看不到的遗体捐献……刚开始还在跟自己开车去做采访的爸爸,后来就离世了;开出租车后来全家传染,在不同地方救治,李超这边还乐观地说盼着他们回来,实际那边已经都去世了;夫妻俩和孩子三地视频,孩子的语言最直接“很想抱抱你,很想和你在一起,很想再趴在你肚子上睡觉” ,……直接看泪崩。夫妻一个在楼下一个在楼上远远观望,男的全程抹眼泪,唉。弹幕满满的都是“致敬”。死亡会来得很突然的。好好活着。
      • 搞错了,看的是这个,还可可的。
      •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但还是会回想起那几个月所发生的一切,看完纪录片还是很揪心
      • 真的是从头哭到尾。希望时间快点过去,同时又希望时间走慢点。
    • 豆瓣 8.6 IMDB 7.6 HD1280高清中字版
      The Social Dilemma
      2020
      纪录片
      美国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The Social Dilemm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影片翻译成”监视资本主义“太符合中国上层领导了,其实就是讲了社交网络怎样赚钱、怎样改变和监视用户、大数据统治的,其影响会延伸和触及到人性、进化、政治竞选等领域。但人类历史中的谎言、煽动、阴谋、阶级等现象,并不是网络时代就特有的,只是网络时代让这些现象具有更大规模、更快的反应而已,但不能把原罪归于网络。
      • 自己一边看这个片子一边控制不住想拿起手机刷豆瓣简直就是最大的dilemma
      • 在网飞纪录片序列中算不上惊艳,内容都能想得到,有个别地方倒是有启发。其实社交媒体不是重新发明了人性,只是顺应人性被发明出来。美国的从业者一直在担心这些操纵了人心的社交媒体落入一些有意控制大众的人的手里会造成怎样的灾难。但实际上,不是这样非黑即白。有意识筛选和过滤内容的社交媒介其实才造成更大的灾难,没有过滤的也造成问题,但思想的自由市场还是会有矫正可能的。他们和我们所担心的不是同一层级的事。
      • 前半段谈的是个人的成瘾性,后半段谈到了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甚至还提到了香港问题受到了推荐算法的影响,实在是强烈推荐的纪录片。推荐算法让人类看到更多他想看到的信息,而不是正确的信息;当算法没有被操纵的时候,假象会被传播和放大的更快,社会群体的分化会更严重;当被操纵的时候,它会成为比以往更高效的舆论控制工具。
      • 最讽刺的是你之所以能看到这部片子,多半也是因为它被网飞自己的大数据和算法推到了用户主页。这种感觉就像是有天迈克尔·贝跑出来拍了一部【电影艺术是如何被滥用CGI特效的好莱坞大片毁掉的】纪录片一样。
      • 中文翻译的标题线路很正确嘛
      • 年度最佳恐怖片
      • 就提一个capitalism会死吗
      • 一边抗拒一边沉迷,也是无解了。
      • 朋友圈已经关闭了好几年,也不用微博和fb的我感觉自己还是有点觉悟的。
      • 可能是今年 Netflix 最好的一部纪录片,无论是 have no clue 的大众还是互联网业内工作人员,都能从中得到新的启迪。一段虚构故事结合湾区大佬们和学者们的访谈形式也耳目一新。Just fucking watch this right now!另外好多差评真是男言之瘾重灾区…
      • 最后还是把问题还原到商业模式和经济上去了 也就是说 不是简单呼吁大家自己控制社交媒体的使用就可以解决根本问题的 不过很有意思的是… 看完片子之后 大家还是屁颠儿屁颠儿跑到社交媒体上来打分了😂 这和竞争关注的结果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吧 人生而愚蠢...也是没办法的事
      • 聚众吸牍哪家强 网飞找来这群人一个劲戳别人脊梁骨 没种把自己的5秒跳转下一个视频算进去
      • 我一直是更亲近Yuval Noal那种对社交网的防御心,最近他跟唐凤的对话中,唐女士更接近Bill Gates,她们对Code is law的信任是基于他们对科技的掌握,略傲慢的盲目。人类善于发明创造工具,却总是不能智慧的使用好它,socialmedia被创造出时的工具属性越来越模糊,连接一切变成绑定一切,我们都在失去个人专注力的同时被训练的自动贡献出时间来替科技公司创造价值。见惯了友邻放弃包容,讽刺刻薄的针对陌生人,哪怕对方只是没把咖啡馆当图书馆对待产生噪音。我们大部分人,都忘了我们用社交网的初衷了,我们只是停不下来了,这不对,要自省。
      • 某种existential crisis的压迫感沉重到可以将其归类恐怖片的程度:迫真humanity的一个至暗时刻。毋庸置疑新自由主义的放任默许了它们的野蛮生长。日渐两极化割裂的民主世界,中产的消亡,功绩社会里的精神暴力,抑郁及自杀率的攀升,ultra-right/left异军突起众多吊诡背后,总能追溯到科技巨头的鬼影。今年的BLM可谓一个高潮,空前的社会撕裂,内战的恐惧开始在北美大陆扩散,然而那种担忧早已经在太平洋对岸成为了现实,诸如废青和武统的呐喊此起彼伏,落入集权独裁手里的社交媒体正上演着数亿人的《楚门的世界》。
      • 三星半吧。这个片子一边谴责社交媒体蛊惑人心,一边也通过背景音,模拟场景,动画,拼命传输自己想传达的意思。有点讽刺
      • 互联网是人类文明的硕果还是浩劫?这是一个问题。互联网发展太快,而互联网用户运用它的智慧却太慢。它几乎成为现代人剪不断的脐带,每个人都以为这根脐带为我们输送养料,却很少发现它也在吞噬我们的时间,消耗我们的生命。互联网背后是不断将我们异化的数据和图形,是将用户打造成韭菜的智能工具,而你我是它们手中的行货。尼采说,“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然而,这多么困难。最有意思的是,看完这部纪录片后,我发布的信息也会成为互联网内容的一部分,不小心浪费了别人的时间。
      • 一场针砭时弊的反算法综述。其实社交媒体的商业模式可以说是从资本主义这个引擎算法派生出来的,只不过工业榨取人的劳动,而“关注-数据-推送”技术编码人的行为,以此牟利(所谓的“人类期货”),它针对的是人类的生物算法(多巴胺奖赏回路),信息茧房效应诱导的后真相和观点极化,已是铁板钉钉无远弗届的现实(从这点说,倒真是不问姓社姓资的好猫)。因此,说算法无罪是狭隘的,一个致瘾、操纵、利用弱点的系统,应该用赫拉利说的入侵、或者说驯化来形容,当然也应该放在伦理的目光中审视,它并不“同时是”乌托邦和敌托邦,因为坏和好的杠杆是不对称的,技术放大恶总是猛于善。本片虽然拍得有点愣(拟人的邪恶三胞胎戏太笨拙了),但我完全赞同其基本立场——向平台开炮!怀着人道主义反抗它。毕竟,“批判者是真正的乐观主义者”。
      • 真实地活在一个科幻世界。
      • 3人模拟的AI真是形象!前年在影院看蚁人2的时候不小心把手机摔坏,走回去的路上,没手机没带钱包坐不了地铁公交听不了歌刷不了抖音,浑身难受。那时候发现我是真的离不开手机了。“进入凡人生活的一切强大之物无不具有弊端”,算法由某种成功的定义(商业)优化,算法已经把人性的弱点钻研透了,“我们已经从信息时代过度到虚假信息时代”,【监视资本主义】信息全监控,这就是时代的【AI母体】。“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竞争你的注意力”,“由工具到致瘾和控制”,这个时代,注意力是微信、微博、淘宝、知乎、抖音、优酷、爱奇艺、今日头条、豆瓣、网易新浪百度腾讯、FB、INS,以及无处不在的上层建筑的工具。8.3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4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