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地下 Подземље (1995)

    最近更新: 第06集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9.0 IMDB 7.6 正片
      Το βλέμμα του Οδυσσέα
      1995
      考驾照
      法国

      尤里西斯的凝视

      Το βλέμμα του Οδυσσέα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灵魂若要了解自己,它必须凝视自己的灵魂。 这故事将永无止尽。
      • #079#时隔一年再看安哲,一样的爱琴波涛,一样的石膏雕塑,一样的孤舟游荡,一样的雾气弥漫,安哲一生或许只在完成一部影片,缓慢悠长的镜头里不断重复着失去、追寻又失去的故事,如奥德修斯/尤利西斯在海上的十年漂泊,关于希腊的乡愁只能是永恒而模糊的雾中风景。
      • 要认识自己的灵魂,就要凝望自己的灵魂。
      • 诗意的白雾里面是走不到的明天,道路两旁的残垣断壁是残酷悲恸的过去。躯体在路上踽踽独行,抵达目的地时,灵魂却已经在路途中满目苍夷。电影的起源,那是一个和平与爱的年代,是自己想要逃避而往的时空,正是那个出口散发着微弱的光芒,自己凝视着,才能坚持的活着。
    • 豆瓣 8.3 IMDB 7.5 正片
      Die Blechtrommel
      1979
      战争片
      西德

      铁皮鼓

      Die Blechtrommel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我很为小演员的心理健康担忧
      • 史上最黑暗的儿童片。
      • 借用一句:没有人能够拒绝成长,没有一种力量可以和时间抗衡,你停下来,时间就碾过你的身体。
      • 把三个主角配合小镇对于德国和波兰的关系联系起来理解就好懂些了,但的确是部想象力天马行空的作品,期待以后看原著!小演员出演的时候只有10岁,演技令人震惊。而且真的只有欧洲人才能这么大胆地用未成年演员,这要是在美国应该已经被告到牢底坐穿了
      • 这小男孩儿的表演者是不是侏儒呢,这是我目前迫切想知道的,因为他的眼睛给我一种闹鬼的感觉。
      • 德国人拍魔幻现实就是不如西班牙人,一板一眼按照原著逐字逐句翻译,却忘了整体感觉和意境。唯一的优点就是忠实于原著,但这也同时是个大大的缺点,拍出来一个根本叫人看不明白的晦涩东西。
      • 细细想来,政治意味极浓。德国父亲、波兰舅舅、但泽母亲还有犹太人马克斯,四者恰好对应现实四地,奥斯卡看似是旁观者但终究逃不过被这四者左右。不愿长大的意思不能再直白,结局坐上火车,又回到外祖母烤马铃薯,和开头对应,暗示民族回归母亲(源头)百废待兴。诡异怪诞但又让人伤怀。导演剪辑版。
      • 说实话看得我真想踹那孩子,不止是annoying,这孩子一些想法也很邪恶,看到中途我觉得这标签里是不是该有一个【惊悚】?某些场景还会引起不适反应。o(╯□╰)o。
      • 没看过原著但是熟知情节,最症候性的点正是选择儿童演员而非侏儒演员扮演奥斯卡,以及删去原作45年之后的情节。叙事人奥斯卡的全知视点统领全片,而魔幻现实主义段落处理的非常好。毋庸置疑的是施隆多夫的左派立场。有些段落用了默片式的影像风格,只是可惜全片的处理仍是不统一。
      • 一个太阳处女男童星演的太阳处女男一号,改编自金星处女文学巨匠的著名小说:别说故事有多离奇,生活只会更荒诞。2011.10.29
      • 观影时可能引起观众不良反应。
      • 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获得金棕榈和奥外。关于民族和战争的隐喻贯穿全片,荒诞和诡谲的剧情让电影充满亮点。小演员浑然天成,导演调教演员的功力一展无余(想到他演这片才十岁出头就有点崩溃),太厉害了。但电影部分场景展现生硬、镜头语言单一,可见剧本(原著)才是本片成功的关键。【162分钟的导演剪辑版】
      • 成人世界扭曲的心理在永远长不大的奥斯卡身上展露无疑,在这动荡不安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这场荒谬的战争,只有邪恶的人性存活下来。影片采用儿童视角抨击成人世界的虚伪与丑陋,用荒诞的情节控诉纳粹行径的罪恶,从多个角度审视残酷现实。阴暗基调里不乏黑色幽默,小演员表现的太赞~
      • 君特·格拉斯同名原著改编(最爱长篇小说十佳+最爱改编电影十佳)。1.影片以侏儒奥斯卡坎坷的人生经历为视角,抨击了成人世界的虚假丑陋,揭示纳粹行径的罪戾与人性的堕落。2.铁皮鼓是对抗意识及压抑自我的具象体,唯有舍弃鼓才能迎来真正的成长。3.裙底窝藏/修女升天/子宫爬行/跨代畸恋/性爱汽水粉&尖叫超能力,震出玻璃杯上的我爱你。|“没有人真能拒绝成长,也没有人能跟时间抗衡。你一停下,时间就会碾过你的身体。”(9.5/10)
      • 现实主义题材,用超现实的手法去构建,开辟了一个天真、纯洁的童年视角。最近的《乔乔的异想世界》与这部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审美上来讲,今年入围奥斯卡的新片总让人怀疑其创作的真诚度。《铁皮鼓》的厚重来自于荒诞、残忍、扭曲世界的描述,儿童视角和口吻为叙事提供了诸多便利,哀而不伤,悲而不悯,有批判,也有生存信仰。铁皮鼓的鼓点与时代共振,试图发出来自个体呐喊的强音。停止生长不是自我矮化,而是对抗和割裂。清脆的鼓点配合惊人的嘶吼恰是对纳粹横行多年地叫嚣和对抗,不愿接受现实,只能折叠,与外部环境残忍割裂,拒绝成长。这是高级的视角和思考,也是一种隐喻,朴素的情感里包裹着对民族的反思和控诉。民族的命运和个体的生存现状融合在荒诞的影像里,成长本身也是一种磨难,带着伤痕,带着痛。
      • 宏大政治主题,随意性文学改编,隐喻与符号,后现代美学。广泛吸收乡土、滑稽、恐怖、色情、政治讽刺片元素,在娱乐与通俗中传达深刻思想内涵。【原著和电影都是经典的并不多见,下次放假回家要把小说读完
      • 荒谬的政治电影,恶心。
      • 第一次看到奧斯卡大叫震碎了鐘錶上的玻璃我都快笑壞了。 有些荒誕,有些政治寓意的電影。呵呵。不錯不錯。可以看看。(因為鼓聲,或許有些鬧)
      • 荒诞不是目的,但在很多时候,荒诞就是现实,啼笑皆非却又无可奈何。此片相见恨晚,我现在实在是太喜欢这类电影了。8.6
      • 说实话我挺失望的...
    • 豆瓣 8.8 IMDB 8.3 奇爱博士中英双字正片
      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
      1964
      喜剧片
      美国

      奇爱博士

      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看了这部片你就知道直男有多么恐怖:要么是把投弹当性高潮的好战分子,要么是因核爆而勃起(无法遏制的纳粹举手礼)的纳粹残余,要么是因性爱后的空虚感就要发动核战的美国鹰派...一言蔽之,即便是精英主义,也必然离不开接近用下半身思考的方式。
      • 库布里克从来不让人失望
      • 三刷
      • 第一次接触库布里克的片子,倍受打击~~
    • 豆瓣 8.7 IMDB 7.8 HD中字
      Пред дождот
      1994
      剧情片
      法国/英国/马其顿

      暴雨将至

      Пред дождот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电影原声超棒
      • 时间永恒,为什么战争却没有尽头?即使爱也无法拯救的宿命轮回,只能这么写下、被传递,火把却始终不够燎原。
      • 勉强上5星。不同视角的近景镜头被快速剪辑到一起,和音乐一起创造出神秘主义的意味,让影片陡增美感。用假小子和不知道责任在谁的杀人故事表现巴尔干理不清的民族矛盾很见功力。素材和视觉上的出色能让结构主义的匠气和故事平滑度的缺失不那么明显。
      • 头一次见到靠不合逻辑的循环立足影坛的片子。时值拉萨事件,观感混淆,感慨良多。仇恨就像片中不合逻辑的循环。
    • 豆瓣 8.7 IMDB 8 HD720P中字
      Иваново детство
      1962
      剧情片
      俄罗斯

      伊万的童年

      Иваново детство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战争本就是不属于儿童的事情,可是在我们国家缺少了悲悯与思考,变成了《鸡毛信》《小兵张嘎》般的荷尔蒙增多的慷慨激昂的斗鬼大戏,从反战片成为了宣传片。
      • 电影里最美的镜头,都出自那个时代的苏联导演之手。
      • 炉子和烟囱永远不会被烧毁。摇曳的白桦树林很美。不是侦察员时候的伊万童年很美,伊万的妈妈很美(2006)。银幕上的人们在爱着他们的爱人、战友,恨着他们的敌人,做着他们神圣的事业,一切就那样发生了。如此质朴的电影。(2013)
      • 我不喜欢伊万这个充满仇恨的少年形象,但他的梦境却让他还原为一个单纯的孩子,立体的人。客观与主观镜头间的跳跃转换极有回味。场景间的切换手法近乎舞台剧,意念抒发为主,情节行进为辅。视觉效果极突出,诗的语言,诗的影像。
      • 【上影节胶片版】老塔处女作,威尼斯金狮奖。1.以美好的梦境或臆想反衬战争的扭曲与残酷。2.风格尚未成熟,但已初具雏形:长镜,白桦,猝然之雨,滴水声,苹果,马,丢勒[四骑士]版画同[飞向太空]。3.以甩镜与高反差布光呈现地下室梦魇,结尾奔向水上致敬[四百击]。4.行刑主观运动空镜头同[夺魂索]。(9.0/10)
      • 1962,导演:塔尔柯夫斯基,30岁。 1962年,塔科夫斯基拍摄了他的第一部长片处女作《伊万的童年》,这是一部从写实到抒情完美过渡的作品,标志着当代电影一位伟大形式主义者的到来,题材属于当时正统的苏联电影。这类故事在当时的苏联文艺作品中毫无新意,但导演给禁区、森林等意象赋予了华丽而写意的
      • 虽然没有导演之后电影的风格化强,后面的电影也有点欣赏不了,但这部却是却亦是易懂和真挚的。诗意风格和意境已有雏形,构图的精巧和景物的运用已经颇有风采。在战争的暗流下,伊万是涌出的时代悲剧。在战争破壁残垣和残酷冷漠的映衬下,童梦的美好显得格外珍贵,梦醒之后便是深深的绝望。全片穿插着伊万的数个梦境,开头和结尾的两个梦境算是前后呼应,以美好开始,也以美好结束,些也是我最为之动容的地方,得到母亲的爱抚,与姐姐玩耍,那是作为孩子的本该做的事,却被一场战争的卷入所打破,少年早已悲愤,敏感和无奈。最深刻的两场梦,散落一地的果子和沙滩上的马,和姐姐一起在沙滩追逐打闹。他对母亲的眷念和依赖,哭了!哎!
      • 这是人28岁拍的 而我连个论文都不会写 哭天抢地 5555555
      • 影片最碍眼的缺陷在我看来是伊万的性格刻划,太过于成熟冷静甚至可怕了,不符合他这个年龄的气质,或者,至少应该露出一些破绽才更真实,总觉得形象有些单薄。
      • 仇恨使人盲目的勇敢、盲目的强大。
      • 根据鲍哥莫洛夫的小说改编。小说采用了哈尔采夫的第一人称,是平铺直叙的。而塔尔可夫斯基决定在片中加上伊凡的梦。他要让伊凡在银幕上生活在两组镜头中:一组是现实世界,在这里他是一名侦察员,执行着战斗任务;而另一组那便是他的梦幻与回忆的世界。00:02:41,梦中的妈妈。00:13:28,树叶与果实组成的细节。00:17:03,现实与梦境的连接处,水元素的使用。00:18:31,老塔对梦的呈现犀利而完整。00:26:13,风吹木门。00:32:01,空镜打隔断。00:45:22,镜子、灯位、装置。00:57:01,手电筒、鱼眼镜头、音效。01:00:36,整个调度围绕着镜子展开。01:03:21,沿着桌子的斜线由单人中景拉出三人小全。01:07:32,负片,满地的苹果。01:31:45,空镜加拟声。
      • “亲爱的玛莎,不要渡过那条河。”摇镜直上的第一个镜头,恰好与《牺牲》的最后一镜形成闭环。过于甜美的梦境存在,逾越了强烈反战意图的小英雄存在。如果不是受益于赫鲁晓夫短暂的解冻时期,塔可夫斯基或许会走别的路,或者,没有路可走。
      • 影片给人的整体感觉是湿润的,像饱蘸雨水的湿衣服,穿在身上不怎么舒服,暗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和艰辛。
      • 天朝哪天能拍出如此人性化的儿童战争电影,就是一个进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整天整那些个弱智的儿戏。——伯格曼高赞安德烈说:“他创造了崭新的、忠实于电影本性的语言,捕捉生命如同镜像、如同梦境。”在我看来这是过高的赞誉,《伊万的童年》里好些镜头语言现代电影很少会用,两白桦林主观并不真实。
      • 幻想梦境和现实场景以不同的手法展示了同等的力量,对空间和声音的利用令人赞叹,塔可夫斯基对片段的雕琢在处女作里就几近登峰造极,但整体还是有断层感。
      • 8/10。心理的复杂性和自然场景的丰富性相吻合,结构的跳跃拓宽了表现手法:中校在纳粹的牢房发现绞刑架,镜头仰俯倾斜从绞刑架上滚下的伊万推至眼睛特写,紧接伊万在阳光普照的河滩狂奔镜头平稳流畅,梦的自由与战争的恐怖还体现在伊万拿着手电筒在地下室展开虚拟的战斗,戏里模糊混杂的哭喊、写满复仇的墙壁字体和乱摇钟绳,战争的心理压抑只能靠回忆欢乐时光得到释放;水的要素(滴水声转场,母亲撒手的水桶洒出,沼泽水面反射白桦林的描写),破坏美好的景物(风车挺立犹如十字架,结尾占满镜头的枯木),许多研究者认为水象征生命,但老塔无意把自然元素当作符号而是构成梦境的基本材料,像伊万和女孩坐着满载苹果的卡车上负片效果的灰色树林暗示幸福毁灭;上尉询问伊万的长镜头通过人物位置的画面平衡、泡澡露背的伤疤,视觉化伊万超越年龄的刚毅。
      • “我以前从来不说梦话,现在不知道了,我变得神经过敏。” 闷得难受,完全看不下去…
      • 本片荣获1962年旧金山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1962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 不太喜欢战争片,但是真的是拍的很好的老电影
      • 8.0 差点看哭,伊万在深井一般的黑暗中睡着,梦中的伊万和母亲在井口的光亮处看自己。通篇老塔都在强调战争与自然(以梦为载体)的对立,但在这些超现实场景中,梦境则是现实空间的拓宽,两者在同一维中只隔着一个水面的距离。
    • 豆瓣 8.5 IMDB 8.4 HD
      Inglourious Basterds
      2009
      剧情片
      美国

      无耻混蛋

      Inglourious Basterd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引用某影評人曾說的話:「一些得令的導演,由於創作泉源枯竭,只會從B級或C級垃圾片堆中覓食,美其名說向它們致敬,終究下過是垃圾再造垃圾而已。」
      • 塔伦天伦回光反照之作。《杀死比尔》时奄奄一息的他,竟然还没死。片中有让人久违的怪鸡幽默,都通过愚蠢的对话表现出来的。这是他的招牌菜。其他的乏善可陈,割头皮是大败笔,黑色有余,幽默不足。
      • 希特勒死的时候我傻了
      • 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真正乐趣,来自于读它的拥趸们施施然解释自己为何喜欢这部无聊至极的出品。很开眼界。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4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