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柔情史 (2018)

    最近更新: HD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3 IMDB 7.5 正片
      The Farewell
      2019
      喜剧片
      中国大陆

      别告诉她

      The Farewell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简直看过以后不能更气了,导演不知道哪里来的优越感,黑中国人之前也请做做调研,别拍的这么stereotype!从头到尾都在刻意矫情,真想拍中美文化碰撞也请好好了解一下,不要关在门里自己想当然
      • Lulu Wang实在会把握人类情感和东方的细腻,片中很多场景都是会真实发生在中国北方家庭里的,crazy rich asians才不是亚裔家庭的样子,这才是。中国人边看边哭,美国人看的时候在笑文化差异,看完电影下楼梯开始哭。视听语言太出色了,比如在婚礼餐桌那一段有个360度快速旋转的两周镜头,还有出来配classic drama scoring的高速镜头。异国同鸟的意向,在墓地里做的声音设计,声音转场是否成熟自然,甚至隐藏了笑点。很多镜头都非常USA,比中国一些拍家庭的导演要流畅的多。演员的演技都很自然,但浩浩在婚礼痛苦的那段没有流出眼泪?最后,我从小到大第一次看电影从头哭到尾,不说了我给爷爷奶奶打电话去了!(Lulu wang 本人很真诚 而且还是真实故事 好打动我!
      • 婚礼犹如提前举行的葬礼,城市仿佛埋葬回忆的墓地。骗她说只是良性阴影,还是让她与世界最后告别。西方的生命是个体的,东方的生命却是集体的。个体遵从律法,集体讲求亲缘。童年奶奶家后院捉蜻蜓的回忆,正在变革的城市里毁灭。古老的别告诉她的默契,仍在传统的家庭中流转。排出浊气,没事你也喊喊。
      • 年初圣丹斯开始“毒奶”,哪哪看不上,没想到圆梦的地点是“此生”都没想到的。映后回去路上两个女孩子拿出电话哭着打给家里人,足见故事基本的感染力。即使拿掉那些生涩的中文和固化的标签印象,关于爱、谎言以及身份焦虑,太贴心了。边鸡汤着“生活不在于要做什么,而是怎么做”,又提醒“最心痛是,爱得太迟”,会觉得可能这远不止一个华人女孩的故事。 #mygirl#Awkwafina is amazzzing! 对故事之外关注的点是尝试不再喜剧演绎,看完如同照在Billi脸上不解却保持压抑的心绪,矛盾而又悲伤,就觉得她做到了。
    • 豆瓣 7.2 IMDB 6.8 正片
      春潮
      2019
      剧情片
      中国大陆

      春潮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有多期待就有多失望。问题非常多,有几点对影片而言是致命的。作为一个新人导演,还没有能力做到几条线索四平八稳,就不要轻易尝试留白,成片的效果是情节跳脱,人物动机突兀,只怕有观众到最后都没看懂这个家庭的问题出在哪里。和昨天看的《送我上青云》一样,不是突出女性的独立、家庭的畸形,然后再把里面的男性角色都增添几分猥琐、不负责任的色彩,就能叫做成熟的女性电影,这种拧巴的感觉可能会使男性和女性观众都感到不舒服。至于郝蕾和金燕玲的表演,也透出了浓浓的话剧感,即个人独白部分最出彩,但一对戏就毫无火花。尤其金燕玲的台湾口音在一部东北题材的电影中非常出戏。看完后更显出《血观音》的好了。
      • 纪念第一次在电影院看郝蕾。
      • 专门为郝蕾量身定做的戏,给了很多发挥空间,尤其最后安排的一段独白,太明显也太刻意了。看金燕玲和郝蕾飚戏是有火花的,可剧作上太差了,导演究竟想表达什么呢?不断制造矛盾冲突却不去解决,全程的三代母女间的撕扯,各种原因全靠最后看似高光时刻的独白来解释,未免太笨拙了。但愿郝蕾能靠本片拿影后吧,这是这部电影存在的最大意义。
      • 观音埋进土里,生出福报开出花朵;孩子脱离子宫,涌出春潮流向江河。我在家里就这么一点点位置,都被你烧毁。顺从了你四十年,不想我的女儿重蹈覆辙。我痛打性侵的校长,你诅咒不孝的养女。生活在同一个屋檐,是肉扎进了刺,是水漫成了河,是我作践自己,让你备受折磨。把母亲比祖国,是爱和不断撕扯。
    • 豆瓣 8.1 IMDB 8.0 HD高清
      Ahlat Ağacı
      2018
      剧情片
      土耳其

      野梨树

      Ahlat Ağacı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比起富有哲学思辨的绵密台词,氤氲的山雾、通透的光线、风声掠过的窸窣、苍茫的远景更让人沉醉。这无疑又是一次锡兰自身创作意识的投射,沉沦在文字世界是否能拯救生存危机,当命运重返旧日轨道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信仰是否需要真相,小镇青年在接受都市历练返乡后面临的尴尬、理想与现实反差间的巨大失落、广袤天地间无法融入周遭环境的孤独。四时更替,终明白及时放手也是一种胜利,无论是兵营还是书本都无法教会我们生活,冬日里的新生与贯穿首尾的枯井互为映照,暗指与过往的冰释和自我接纳。「井」的意象、父子关系以及同为土耳其的地理背景,想及《红发女人》。
      • #5500. #Cannes71# 7分。摄影好的没话说,看到金秋的山野啊冬日的雾气啊树叶间的阳光啊都美好极了,然而半小时起的不着调对话实在是无聊,根本没有必要搞这么长……关键还不只一场。所幸各种小招数都不错,没事儿翻个做梦什么的。结尾半小时感人至深,差点就能翻盘了。不着调的爹和又丧又嘴欠的儿子。
      • 这么说吧,之前看了一场戈达尔补足了觉,才有胆进这一场看。
      • 本届最后一部主竞赛,又是晚上八点,还是三个小时,忙了一个电影节大概都很累了,再加上是锡兰电影,全场人多半都是睡睡醒醒,但醒着的时候确实觉得这电影很好看啊,画面也极佳,但是马上又被话痨台词催睡了。#很特别的观影体验
    • 豆瓣 7.8 IMDB 7.3 HD1280高清国语中字版
      过昭关
      2018
      剧情片
      中国大陆

      过昭关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去不了天安门和上海,那就爷爷带你去旅游”。一辆电动车,两个小椅子,祖孙两人踏上了这个充满善良和教育的旅行。大半辈子的智慧和生死观让李福长俨然变成了智者,他告诉孙子要去尝试困难一心向善,点明偶遇的路人能够凡事心宽;然而在残落的相框中,依然逃不过最后画的一个圆圈以及白了头的昭关。虽更多的是随意的素人演绎生活流,但却带来了更多质朴的感动,平遥收官之时的惊喜邂逅。
      • 祖孙情清淡又动人,言传身教了一种行事笃定、遇事淡定的风度。这一路的际遇,磕磕绊绊地,都在粉碎世道无好人的印象,或者说,在用最大的信任去钓最大的善意。杯子里的鱼,瓶子里的蜜,后视镜上的风车,纸上的字,都是些不经意的温情。人生当真是一关一关地过,再难也要不断翻山越岭。中间一代被磨损得厉害,只有涉世未深的小孩以及云淡风轻的老人,才能把日子活得透彻些,真挚些。看到老爷爷78岁了还能凭处女作拿影帝,感觉自己充满了无限可能,哈哈。@平遥
      • 设定在很多地方让人想到《千里走单骑》。华中确乎是当代电影最少触及的地域景观,先天不足的城市和后天畸形的乡村以及完全被对象化了的平原地貌,让电影造型在这里基本失效。看到有导演愿意把当下河南对农事生产偏执的依赖、以及城市化和乡村之间惨淡的拉锯拍出来,还是很感动的。 最大的失望还是来自表现手法和人物,河南老头儿活到七八十更多的是骨子里的务实和非常自洽的一套精明,像片中爷爷这样浪漫和诗意到无可救药,作者的态度就太露了。配角蛮好,只是都不够野。镜头用得也有点地方电视台了。 另外《过昭关》是出京剧,即便穿凿地套一出典故,也得是豫剧吧?
      • 爷爷给宁宁讲《过昭关》的故事时,说伍子胥一夜白头。老人七十七岁,满头白发地讲着一个青年一夜白头的故事。不知怎的,那一刻我觉得,一生跟一夜原也是差不多的。
    • 豆瓣 7.3 IMDB 7.2 HD1280高清国语中字版
      春江水暖
      2019
      剧情片
      中国大陆

      春江水暖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把顾喜的镜头全都剪掉,大概还能加半星。
      • #72nd Cannes# 影评人周的闭幕片,颇为惊艳的作品,完全做出了家族史诗的格局,有一个从夏到春的季节结构,基础视觉概念来自中国山水长卷,长卷式镜头主要集中在沿江的外景空间调度之中,尤其以外孙女和江老师谈恋爱那个令人惊异的十几分钟的超长镜头为最。视觉上来源于侯孝贤、贾樟柯,“中国民族电影语言”。人文山水画的的散点透视在剧作上则呈现为各家都有一条枝繁叶茂又彼此交织的故事线。剧作在很多时刻让人想起杨德昌和小津安二郎,把历史记忆与时代变迁,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命运感与无常感编织在一起,显然是来自作者丰富而独特的的生命体验,有着极为真挚的情感。堪称年度惊喜之作!
      • 高开低走,后半程气息几乎散光了,四兄弟面临的困境是类似的,重复的意象和频繁的点题让本已散落的文本更显封闭与停滞,难以聚拢成形。导演野心很大,执着于高难度系数的镜头设计,但段落间完成度的参差造成影片气质的忽高忽低。大女儿的戏不太行,与其他人物完全不在同一频率内,从游泳到上船的超长镜头尤其莫名其妙,纯属炫技。
      • 嚴重懷疑現在中國的新導演有沒有認真學過剪輯或者了解剪輯的妙處,總是搞長鏡頭,確定不是一剪就露怯,只好把素材堆積起來。還有有旺盛的表達欲是好事,但怎麼剋制表達欲才是正事。畢贛給開了很壞的風氣。
      • 阳阳说的那句话戳中我了,“亲人就是我为了你活,你为了我活,真是吃力。”电影拍得蛮不容易的,是确实罕见的家族志叙事,一板一眼的现实主义家庭剧,中年群像戏整整齐齐地好。看得出来导演是对杭州、对家庭有感情的人。这个家庭的结构和所遭遇的困境与我家实在太相似,不免代入,但又因剪辑和青年一代表演上瑕疵的显露,令人无法共情。需要指出,强调文人山水,让本片在意境上有所降格——山水影像不应当被简单理解为散点式、横移式,那些粗暴的长镜头不如剪干净了。
      • 影评人周的负责人说让人想起《牯岭街杀人事件》,我倒觉得像《一一》。人物同样多但着墨有点过于平均。Guxi的演员是打了针还是垫了下巴?看起来太出戏了,表演也浮夸。数个长镜头呼应了“画卷”的形式,是近几年国内独立电影中给这种镜头类型找到合理理由的少数。
      • NJ说我们看上去过得人模狗样,可是一点都不快乐耶。电视新闻和房产广告把我们强设定至人模狗样,但大多却只有追赶不上的尴尬。可老祖宗画卷里描绘过我们原本可以体面和诗意的。充分写实零星写意,也不乏魔幻之处。更充分预算下,这甚至可以是一部当代强有力的家庭史诗。
      • 昔日孙权故里,达夫家乡,如今针灸赌场,火罐泡汤。富春江从流飘荡,拉开离合悲欢的卷轴。奶奶早已糊涂,却还叮嘱要跟喜欢的人在一起。二叔日夜飘荡,还拙笨地买围巾做礼物。中国文人喜欢画泼墨山水,他喜欢写悬疑小说。最近时常想起刚嫁到富阳的日子,像袋里藏的月饼,像废墟捡的照片,像不悔的誓言。
      • D+/ 长镜头确实有移形换影的功能,日常的生活在其运动中配合念白抽绎出了庶民神话般的灵动语气;人与自然风物的蒙太奇也试图以目光、姿势去试图定格不断流变的外部空间。这或许是影片最有灵气的两点。但尽管如此,影片整体的剧作架构依然非常僵硬,试图抵达某种外部视角下熨帖的试探性的的群像“景观”,但最终除了代际冲突之外极度缺乏个体之间互动关系的复杂性(尤其是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经历这种空洞感就更突出)。最最直观的一点体现大概就是:我自《相爱相亲》之后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看到过家庭题材中如此尴尬的青年一代形象了,简直想帮导演把所有普通话的部分都剪掉。
      • 7分,顾晓刚这部成长还挺快的。如山水画一样,讲家,其实是讲家族,或是辐射更广,都是更东方文化式的。好的地方很惊喜,但遗憾的部分也挺多。比如游泳那个长镜头确实用得很有心思,会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激动。看导演下一部吧,希望看到更多变化和成长,尤其是节制
      • 差不多是一一类的家庭故事(也就是影迷呼唤许多年的中国家庭故事),20年后终于在大陆上演了。城市的无序新生,与家庭的内部崩溃,同步发生着。我们曾在岸上看风景,电影变成了在江上看人间炎凉,是否有大师和经典的影子,是否追寻传统山水卷轴画并不重要。非职业演员几乎没有露怯的,令人信服。小年轻有一些文绉绉的对白,但似乎也得到了合理解释(话剧社之类),而漫长的拍摄周期,拍出了富阳的四季交叠和时间流动,包括长镜头的设计与完成,作为新手实乃不易。以及,在老三去养老院那段看哭了。
      • 这种长镜头,只要你手机,哦是摄影机,够电,想多长就多长是吧。
      • 观感比较复杂。剧本是出人意料的好(但也不新鲜,可以说是一一+悲情城市+三峡好人的合体),场面调度也有其高明之处,但如果说山水画美学,甚至拔高到所谓“中国”的层面,那确实是有点不敢恭维。无论侯孝贤贾樟柯,他们的长镜头是有巨大信息量的,是与现实和历史的复杂性紧密结合的,但顾晓刚的长焦却轧平了全部信息,剪辑虽然想要贯通古今,但似乎让裂缝更加凸显出来。如果说剧本中确实存在着一种所谓的“散点透视”,那么镜头里的空间感则因为某种观念被牺牲掉了,摄影机运动里也因为这种理念掺杂了一些矫揉和刻意。如此追求的长卷美学,最后可能会形成一个巨大的负担,这是无论如何都应该小心的。但不管怎样,两年打磨出这样的处女作,从创作方法上看,仍旧是有意义的。
      •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楼宇崩塌。
      • 以富春江切开当代肿瘤,脉路毕现。卷轴美学是不同意的,也未必有多少古意,整体以家庭和江湖大叙事架构中的强力个人推动,镜随人走,某些时刻竟然有点像贝洛奇奥。顾喜和江一未必不是冥婚,老四在墓前活过来,第二卷杭州见。
      • 去年First青年影展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的获得者,以前有机会只看了其片段,这次在爱奇艺上才完整地看完了它,确实是个好电影!导演顾晓刚在其剧情处女作中,显示了扎实的内容和风格把控能力,素人及专业演员贴切融合,情节与长镜头画卷诗意衔接,可谓赏心悦目。本片也是疫情后再次选择在网络上首先公映的电影,在促进传统影院与网络融合的发行模式上,增添了新的案例。像这种艺术个性及地域文化突出的文艺电影,在网络上放映可能更为合适,可找到更多合适它的观众。据调查,眼下影院观众百分之70仅是17-40岁的部分城镇人士,网络的加入则可以覆盖全社会人群,实现建立更广泛、多元、丰富的大影视市场。至于大银幕、立体声、群体观赏等影院特点,并不是观影的主要内容,何况众多流媒体观赏的视听质量,正在不断地提高及改进着呢!
      • 导演的状态越往后越好,拿这个山水画卷轴的方式拍一家人,非常棒的想法,故事的处理和配乐相得益彰,冬天那部分拍的尤为迷人,长镜头的调度执行到这种程度就已经赢了!
      • 影评人周闭幕。原谅我是靠着英文字幕看完的,问题看得到但私心要给五星啊!导演调度太稳了,某个长镜头有炫技嫌疑。我特别喜欢这种不特意叙事,靠镜头剪辑来推动情节的。没有剪成都挺好挺好的,但有些过度依仗环境了,可能侧重点就不在叙事上,但我觉得让环境服务故事会更流畅。好几个小心思,无论正面还是负面都拿捏得不错。普通话对白要讲得太多有点尬,看英字还好,方言对白赞(反正听不懂)。最后几乎就是我家里的故事,对号入座只能给五星了。
      • 《春江水暖》是一部真正的浙地电影,也许是第一部。
      • 横幅展卷、四季更迭带来的气韵生动。既有《一一》严谨而显微的家庭透视,也有《悲情城市》铺展的兄弟情脉络,江浙视域的一次迷影语汇融合,只不过散点透视的运用,其实也是一种抽离的态势,打散了家庭血缘凝结的生活共情力。纪录片出身的导演,对非职业演员独有情钟,主角几乎都是自己家人亲戚和朋友,在这些略紧的表演中,成功捕捉到了南方内里的市井气质。而孙女顾喜作为唯一的职业演员/话剧演员,其表演的痕迹和节奏反而与整体的市井气质脱节了。导演自陈是其“画卷三部曲”的首卷,里面有诸多闲笔是为续作埋线铺陈。
    • 豆瓣 7.3 IMDB 6.8 HD1280高清国语中字版
      第一次的离别
      2020
      剧情片
      中国大陆

      第一次的离别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討巧,以及選擇性失明。三顆星全給孩子們。
      • 趁着在东京电影展放映的最后一次机会观赏了影片,也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导演,听她说电影没有明确的答案,是给予观众想象空间的作品。电影中涉及到很多主题,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其实和很多地区的情况是相通的,但又放在了新疆这片美丽的草原以及中国的大背景下,又凸显了自己的特色。城市化,老龄化,加上复杂的历史背景让我对这个地区非常跟兴趣,期待导演的第二部力作!
      • 课本里的诗人九月九日遍插茱萸,胡杨上的孩子日日夜夜学习汉语。学不好汉语就要远走他乡,忽然懂得了诗人的伤心。夺走生命很痛苦,可它是古尔邦节的祭品。恨自己不是医生,不能医好妈妈的听力。如果火车不走铁轨,挖土机把家拉走,是不是便不用告别母亲哥哥朋友小羊。如果长大了,是不是就能学会告别。
      • 3.5;由大量纪实素材累积的剧情片,甚是罕见的维语电影,尤其是放置于华语儿童片范围里就显得更为稀缺,三个孩子的表现灵动感人,表现力和感染力皆可圈可点。儿童视角,美妙的大远景与逆光,加上片名的联想,很难不想及伊朗片,但胡杨木造就的地缘风貌又另具别样之美。两条线的缝合还稍有隔阂(两个家庭的对比可谓高度浓缩当地状况),可能多少被纪实的素材所束缚,大量材料呈现的四季时序可见创作者的耐心记录;主题「离别」表现为孩子们面对人生初次分别的心绪状态,也是一种被动拔离故土的乡愁,虽有为贴合主题强行拔高与点题之嫌,但细品两种语言与文化的微妙影响,现今也是难以诉诸影像。
      • 4.5 这个地方的影像有多匮乏,这部电影出现的意义就有多重大。男孩别离母亲,女孩别离家乡,小羊别离主人,一次三种,殊途同归。一面是柔软美好的田园,一面是严肃苦涩的校园,两个空间的强烈对比摆在那里,就算什么都不说,意味也是自然浮现出来。成长、认同、现代化…导演也是在刀尖上跳舞的选手,既尖锐又足够优雅。 2020.7.25 天津“消失的一日”,with my love
      • 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他的妈妈,他的朋友,还有他的小羊呀。
      • 「上了大学就能当干部了」 类似台词,无论作为命题作文,当下写照还是童年耳语,它都见证了新疆的学习故事。 阿克苏的维吾尔小朋友又找妈妈又找小羊,他们的童年,坐落在3000年的胡杨树上,谁才是这片土地的最后见证呢。 汉语考20分的小姑娘,因为迟到哇哇大哭,又被送去库车学汉语。只因为,那里被描述为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 主要的看点还是孩子的部分。而孩子的部分有特别闪亮的瞬间,也有并不让人满意的片段。
      • 太好看了太好看了。能在大荧幕上看维吾尔儿童片真的太难得,竟然还有好多空座位真的太遗憾了。在棉花田里爸爸给妈妈唱自己写的维吾尔情歌就值五颗星,最后的片尾曲直接鸡皮疙瘩都起来了,特别拿人的维吾尔歌。在塔克拉玛干腹地胡杨林的小村子里,放羊,摘棉花,学普通话,过古尔邦节,故事和画面都特别稳,一看就是能在电影节拿奖的那种。演员们也特别棒,眼神里都有光。导演在映后交流说的特别有意思,单拍小男主就是伊朗片,单拍小女主就是法国片,我觉得导演成功的拍出了属于新疆的电影。
      • 校门口的铁丝网 走到哪里可能都是牢笼
      • 很质朴的一部维族儿童片,可能有点类似真实电影?能明显看出片中的兄弟、父母都是真实的亲人关系,没准故事也是非虚构的,还没来得及跟导演交流一下。开始以为以小男孩为主角,后来镜头又转向小女孩家,视角略有游移感,还好最后各自落在成长中不得不学会离别这个点上,也算圆上了。片中有几处自然场景很美。侧面反映出维族自觉汉化的进程,如小女孩妈妈说的那样,学好汉语才能有更好的出路,教室的板报、升旗仪式上的宣誓也体现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多文化交融的状态。维族小女孩真的好好看,机灵活泼,表演也最放得开,部分非职业演员在镜头下多少还是有点拘谨。本片入围了东京和柏林
      • 女性创作者,纪录片式拍摄手法,少数民族,小孩,动物,贫穷,聋哑人,每个人都善良无比。堪比《月光男孩》的黑人同性msl素食女权的升级版,再看看一带一路的这些操作和出品公司不多说了哈哈哈哈哈。2019年了,这么影展流的创作依然是吃香的,也确实没多大问题,可是希望更多年轻创作者不要试图总拍《老人与马》《小孩与羊》去冲击影展了,没多大意思。
      • 中国地域的一种截面,无论是学普通话还是喊口号,过于真实。中间小段落的组合有种慌乱感,摸不着调,大人的部分过多,这一点设计失败了,看得人昏昏欲睡。不过竟然在三个小孩身上看到了很浓的孤独感,大概是导演自身的投射,那是永远回不去的故乡。片尾曲是我这一年听到过最好的国产电影原声。
      • 维吾尔语很美,邪恶不要毁坏它。小女孩太可爱啦~镜头有诗意,片尾曲小月亮好好听。希望继续看到导演还在拍的他们的故事。20191215@广州增城1978电影小镇民族影展映后导演见面场,导演好温文尔雅有修养又有土地的联系难得,羡慕~期待下一部作品。
      • 东京电影节看的首映,虽然画面风景得到了高度评价,但我总觉得电影前20分钟人物的动态捕捉有些奇怪,有点偏BBC自然纪录片。电影中小男孩说「如果哥哥和我都不去大学,我们的家就会完整了」首映现场可能有一半以上都是中国留学生,其实谁都想在家孝顺父母,但是我希望他能学成后去回馈乡土,而不是安于现状。
      • 很棒了,姿态很低,想讲的点也点到为止,政治意味恰到好处。演员们都在演自己,就像是在讲人生。摄影也很不错。
      • 语言就是一种病毒,但你作为感染者并不是被动的,你主动的去感染陌生的语言,并且希望自己是病的最重的那个。
      • 企图心太强了…提问的朋友们都说很喜欢,我为啥就喜欢不起来…视角太多太乱,好像讲了很多事情,但好像又什么都没讲清楚。作为这个题材为数不多的作品可以鼓励,但就电影本身我有所保留。
      • # 13th FIRST # 3.5。差点就被感动了,但始终又觉得总归是差了点什么。在突出的摄影和音乐面前,影片的文本重在以小孩的视角呈现独属于他们的离别——离别生病的母亲,离别昔日的挚友,离别熟悉的故土,复调化的主题被苍茫柔和的影像所牵引,而笼罩在这种离情别绪下的则是导演对故土乡愁的感怀。作为一部新疆维语电影,影片亦隐隐约约地透露出大一统政治对维族文化的侵蚀和辐射,“学好普通话就能当干部”的童言无忌折射出一种无形的讽刺意味。影片的缺点是各个视点和线索都太过散漫,总感觉缺少一副主体骨架,结尾的吟唱也使影片走向一种“无为”的状态。
      • 4.0。1.难得一见的新疆维语电影,诗意而忧愁。2.并非又一部承继阿巴斯之作,更是源于那片胡杨林丰茂的沃壤本身的天然镜像。3.孩童视角的生老病死,有种悄然打开人生秘密的残酷之美。4.三个孩子演得太自然,摄影很见功力。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