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天伦 天倫 (1935)

    最近更新: 第40集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6.5 IMDB 5.9 高清正片
      國風
      1935
      剧情片
      香港

      国风

      國風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阿阮最后一部作品贡献给了执政党,新生活背景下的宣讲,命题下的情节展开。朱的成分或许并不多,罗明佑用心之良苦。人物设置、行为举止的对比都为主题服务,复古节俭礼义廉耻,反城市奢华浪漫,为国民政府建立统治话语。结尾匆促觉醒,口号鲜活地呼喊在银幕上,综合利用一切方式来传输社会观念。
      • 新生活运动的教化意味尤其重,到了后半段更是不可收拾。阮玲玉表演不错,但是不如从前了。
      • 乡土中国和消费中国的冲突,乡镇里魔法般开设出的商铺展示了城市化的可能。救亡的背景下,“礼义廉耻”的道统、私塾与新学堂过渡时期的学风、城乡及各阶级的差距,纠结成复杂局面,严肃的说教无法让人信服,只能以“新生活”运动加以收束。虽是宣传,却在客观上反映了复杂。阮玲玉那条线索断的突然。
      • 奇葩的价值观。太依赖文字了 完全忽视电影自身的语言 开头最突出,跟带动态插图的字幕卡幻灯片似的。。
      • 红颜注定薄命
      • 国风要变,人心要坏,哪里是一两个人可能拦得住的,阮玲玉的迂腐到底也只是迂腐罢了。
      • 胶片的。。。
      • 姐姐是封建女子~妹妹其实是共产主义战士~!
      • 以说教为中心的社会教育宣传片,算是当时的主旋律电影。 为了强调戒除骄奢淫逸,奉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把两姐妹各自设置为极端的圣母和极端的小婊,以此形成对比。不夸张地说,就是哥谭中国版:劝人向善,气到晕厥;贪图享乐,吃香喝辣。结果还是为了宣传,居然~居然经过几张字幕时间的大声疾呼,坏人组直接幡然醒悟,转折生硬到甚至能看笑。 长篇累牍的通过满屏字幕和书信文字,反复强调新生活的理念,本是完全劝善思想,在当时是宣传主旋律,在60年代又成支持国民党反动派,从这方面看,在新时代的当下,却是有另一种趣味。
      • 非常现代的题材,电影中的特写正反打中景群戏一项不差,甚至还有旋转镜头。
      • 2010-12-06。百老匯。能聽到放映機轉片的聲音。而身后肥男一直在那邊唧唧歪歪當辯士。我很想一腳給Y踹出去。
      • 阮玲玉的最后一作,但是遗憾的是又是新生活运动
      • 《国风》之名,来自诗经,可见导演班底志存高远。这是阮玲玉生前最后一部作品。 “如果中国所有的乡下人都学了城里的摩登人物,把简朴勤劳的美德都丢弃了,那就非亡国不可。”24 这部片子的背景也是上海。张洁将学校暂时教给张桃和许伯扬管理,体现了对新风俗、海派风气(上海大学回来的)表面华丽早作实则空无一物的讽刺。张桃轻佻的离婚、生活方式、教学方式、穿搭,体现了“新生活运动”只及表层不达其里,以及快速西方化、城市化中水土不服、不接地气的问题,也是《围城》中钱钟书讨论过的困境。生活奢侈化、行为浪漫化的批评,弘扬读书为了人生、为了国家的目的。 “奢风浪习,犹如洪水猛兽”84 新生活运动要注重内在的、文化上、道德水平的更新。 “用礼义廉耻来修饰我们的内心”——实际上是儒家文化的一种现代方式
      • 教化片,命题电影,主题先行,有点口号化!但可以看看中国最好的女演员的百变演技,这次演一个朴实一心向学的圣母一样的角色。意外发现,阮玲玉的片子里,总有其他人对她的指指点点,然后让她被受伤害,联想到现实,让我愈加心疼她的处境!她总是演悲情角色呢,对她性格影响很大吧?!郑君里的眼睛,简直就是两条缝啊!黎莉莉演了一个不受控的爱慕虚荣的女子,好蛇蝎,好带感啊!
      • 好进步的电影…镜头语言还挺吊的
      • 阮玲玉的最后一部影片。最使人唏嘘是她在这部影片中的角色也不受大众理解,也曾遭受道德攻击,且最后自己的爱情和婚姻也因所谓的其他东西(社会大爱)而主动放弃,致个人无着落。影片本身是宣教和道德感极强的,因此艺术性不高。如今看虽可以理解,但无疑是过时的。幸好演员们都活灵活现,现在的演员相比默片时代,都该算不会演戏。电影中很多场景与细节拍摄的其实非常好。比如阮玲玉写日记,比如教室里跳舞的脚。比如张妈的包子。阮玲玉真是美,电影中的演员罗朋也很帅,可惜同样早逝了。唉。
      • ISO DVD5 无声电影
      • 由俭入奢循序渐进 后程新生活运动对人的改变却显得过于突兀 以致最终带来的教条宣传意味过重;波代诺内无声电影节2020 资料馆素材重扫
      • music by Gabriel Thibaudeau 虽然想contextualize但作为现代人我很难去共情这样以propaganda为目的的作品和白莲花人物设定,剧作对我而言也几乎不成立。但是单看技术层面确实赏心悦目,尤其是摄影机的运动和景框内的构图都非常讲究(洪水猛兽这么字面我真的笑到了)最有意思的是对农村现代化过程的描摹,以及几位增添喜剧元素的辅助角色很是出彩。相对而言,阿阮和郑君里的角色都很扁平,不像黎莉莉那么好发挥。片头悼念字幕着实心碎了...
      • 波代诺内线上影展,除去那些特别生硬明显的意识形态宣传外,还是有着不少可爱天真的段落,特别是那段旋转镜头后,配合着字幕的洪水猛兽居然真的叠化洪水还有老虎的资料画面,也太可爱了。顺便高清的画面看起来真的不错,一开始还想着说资料馆对于这部把原始素材质感保留处理得挺好,结果据说原来是只做了扫描基本没动修复……
    • 豆瓣 7.4 超清
      如此繁华
      1937
      剧情片
      中国大陆

      如此繁华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民国时期的剧大都是苦大仇深,又或者贫家女富家公子类型的俗套剧情,又或者大学生窘迫命运。如这般浅幽默,跳脱出俗套剧情的戏真是少见。欧阳予倩在京剧和话剧方面集大成,甚至当时同梅艳芳并列为“北梅南欧”,本来担心传统戏剧及话剧出身的他导演电影会不会拿腔拿调,如此看来,他把三者关系的界限划分明确,导演电影在当时也属于大师级别。整部片子丝毫不做作,已经有了脱离中国古典主义的味道,甚至有一种香港六七十年代的电影感。很是难得。电影故事围绕着黎莉莉一角展开叙述,将两个家庭的问题逐层揭露,最终闹出偷钱一事。而黎莉莉的进步独立大胆的人设至始至终逻辑性都是非常强的,也让最后一幕勇敢曝露真相的她极有说服力,为剧情画上了完整句点。完成度很高,故事很扎实,演员表演很具现代感,只能说欧阳予倩牛逼大了。
      • 以前我们总说《太太万岁》是早时候讽刺喜剧的代表,殊不知还有《李太太万岁》(《如此繁华》)呵呵呵。ps.感觉因为剪辑黎莉莉的专辑,要爱上她大喇喇的性格了,现在反观以前觉得只阮玲玉美,却好像只有脸小忧郁并没什么讨喜的性格欸。
      • 有一点神经喜剧那意思,全片充斥着对好莱坞大腿电影的模仿,尤其是黎莉莉往上面挽丝袜那一幕。但是也正如神经喜剧一样,缺少一个有吸引力的冲突核,不过是人物之间唇枪舌战,都是些两性之间鸡毛蒜皮的事,容易让人分神。
      • 讽刺喜剧,贪财好色的官僚与爱面子的富人,贵太太们之间的攀比。结尾多少有点理想主义了,这个其实挺难的。还有就是外景的录音大部分都丢了,可惜了
      • 一个阔太怎样跟随小学同学参加革命的故事。
      • 最后一幕里黎莉莉的村女装扮,让人一下子就想到了都市风光,俏皮灵动。
      • 如此繁华,美丽无瑕。黎莉莉的歌声太洗脑。富太太之间的攀比。玉成真的不是喜欢女主吗?!背黑锅的理由实在是让人接受不能。最后“改良主义”的“光明尾巴”其实很违和。
      • 男人之间的金钱与面子,女人之间的暗斗,内心戏十足台词的言外之意,照镜子拿衣料晒首饰。六个男女之间几组暗自牵绕的关系始于男性的好色,全片以人物关系推进。女性作为男性的首饰和招牌,成为升官发财的工具。《如此繁华》《我爱自由》两首歌曲一软一硬,人物仓促转向较为肤浅处理。最后李揭露面孔,离家追自由,火车成为物化的反抗和前进进步。
      • 挺不错的电影,在细节上做得很好,例如两个女人暗中比较,男性的心理等等
      • 没想到结尾这么有趣。从温室里的家猫到抛弃一切荣华富贵的野猫。黎莉莉从华丽的“阔太太”到吃着甘蔗有些粗野的村姑,她的转变可以说是本片的最大特色和主线。走出华而不实的家庭,在37年抗战前期这样的影片也迎合了当时保家卫国得思想热潮吧。附逆影人梅熹在《春江遗恨》也演过积极进步的先进抗日份子。和刘琼是好友关系,而在两年后的《少奶奶的扇子》和刘琼则又是情敌关系。你看是跟得上还是跟不上呢?
      • “就这样,李四维一家人搬进了豪华的洋楼里。陶春丽拥有美丽的外貌和开朗的性格,同时也十分的懂得穿衣打扮,在她的影响之下,张太太也开始在一起自己的样貌来。陶春丽没有忍住偷了张家的钱,于是对方请来了侦探赵有为调查案件的真相,哪知道赵有为宣布小偷是玉成,为了保护陶春丽,玉成担下了这份罪名。”
      • 有意味的台词:“算八字,是中国的社会科学”。“彼此彼此,一样一样”。“首饰是女人的招牌,老婆是丈夫的招牌。”以及新市民电影的特征:对世俗生活的关注和细节的用心呈现。电影的室外空间可视作为左翼思想空间,地理有了政治含义,总体观感不错。
      • 跟主流的电影有所区别了 讽刺喜剧的元素尽管运用不太够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批判了当时资产阶级的荒淫无耻的生活 最后结局人物的情感得到释放 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 也算是人放弃了一种虚假的道路寻找一种人性解放的道路这一含义
      • 黎奶奶这部实在太可爱了,又娇媚又聪明又豁然又潇洒,演技超级赞。三句“跟得上跟得上跟得上”简直可爱炸了。2015.11/2018.08.30 相当高明诙谐的编剧,在一众同时期上海国片中出类拔萃,轻松快意又讽刺,还是要给黎奶奶疯狂打call。2020.09.13-14
      • 张三畏,李四维
      • 城市文学和城市社会学。旧时代的左翼思想。蛮有先驱性的。想起夏衍的《上海屋檐下》。
      • 暴露那个阶层的“游戏规则”,可贵的是不那么进步,这才深刻。
      • 原来之前看过一部分。今天又看了一部分。1937年拍的电影真大胆。
      • 3.5 外表如此繁华内里如此干涸,就是一群暴发户和姨太太们的拼比争锋,大众向娱乐片吧
      • 黎莉莉,一个真正的乐天派
    • 豆瓣 6.8 超清
      慈母曲
      1937
      剧情片
      中国大陆

      慈母曲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1.三十年代就已经把家庭伦理说成这样了,现在依旧家长里短的不要再那么千篇一律了,事情还在发生,可时代也已经不一样了。2.如果父亲的堕落和死亡象征着当时时代政权的动荡和塌陷,那么最后的欢喜也是对未来寄予的希望吧
      • 对白很明显是后配的,不过对白情绪明显和人物情绪脱节了,这就有点太遗憾了。前半段更该叫孝子颂,后半段则该叫逆子讨。很俗套的故事,却怎么也看不腻。
      • 朱石麟应该是联华群英甚至是战后南下人物里能量最丰沛的导演,不仅仅会写几句俏皮话,对于镜头中的人物站位引发的关系张力、数位子女极端细微的性格雕琢,都显出极力破去烂俗情节剧的决心与执行力,基本上是战前中国电影顶级水平。
      • 坐轿子这段真是惊艳了~
      • 罗明佑现在尚存的三部片子,《国风》《天伦》是为政治道德宣传,完全脱离现实,相较之下,这部《慈母曲》更具现实意义。只是仍旧摆脱不了愚忠愚孝的封建伦理,最后对大哥的游街,并没有让整部片子的慈母逆子矛盾得到完美解决,人物思想也并未因此有所悔改。片子很好地展现了慈母逆子的现实面,可惜,虎头蛇尾,解决矛盾的后半段剧情过于匆忙而显得幼稚凌乱。
      • 儿女幼年绕膝的快乐很易质变为成人后对赡养责任踢皮球式的嗤之以鼻。不孝只有暴露在公众场合才成为一桩丑事,没有最后长达好几分钟的“押运”、“游街”,大儿子也不会产生悔过之情。最后的慈母谅解,或许只是一时的“虚假繁荣”,却也表明当时影人对传统伦理仍旧寄予厚望。另,韩兰根的配音听着像刘琼
      • 类似《神女》。老套的结局(所以没看完),但镜头和配乐实在成熟,对黎民伟印象不错,他的电影可以多学习。
      • 演幼年老三的那位小演员演得好好啊~
      • 对于结局,一声叹息。 对白的另配使得影片感染力大打折扣,配音演员是体育老师教出来的吧…感情明显脱节.
      • 家庭伦理大戏,几个兄弟姐妹的惹人讨厌都是教科书一般的模式,老三则相反,是愚忠的典型。最后几人追讨老大去找妈的长镜头看着很过瘾。就是想到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社会的母子关系还是没什么改进,就很可悲了
      • 小津安二郎的 东京物语有米有。
      • “在一个农村家庭里,父母含辛茹苦,将三子两女抚养成人。子女相继婚嫁,自立门户,只有忠厚老实的老三(张翼饰)没有结婚,留在家里伴父母种田。在一次为父亲(刘继群饰)祝寿的家宴上,老三向老大(洪警铃饰)、老二(刘琼饰)提出赡养双亲的问题,老大受老婆(黎灼灼饰)指使,对老三无理训斥。老二独自离席散步消闷,发现父亲偷窃村中库存大米,正被村民追逐。为保全父亲名誉,老三挺身自首,代父受过,被判刑六个月。父亲羞愧成疾,不久去世。老三刑满出狱,备受村人歧视讪骂,无奈离家出外谋生。临别,要求老大侍奉母亲(林楚楚饰)。”
      • 林楚楚演69岁老太太够厉害的,伦理片是够虐心但没有什么深度挖掘。
      • 《慈母曲》實則寫的是,身為母親養育兒女六人,卻老無所依的故事。
      • 本土化得生硬,鼻尖台词纸片人物,入狱、偷盗、通奸、养老院(中国真有这种东西?)、讨逆游街,都是很夸张的大忠大奸。表演也并不让人同情。传统戏曲什么的明明有很含蓄细腻的东西啊。唉。不过,小津算是二次改编了。
      • 与1937年朱石麟的另外一部作品《新旧时代》形成有意思的互文。
      • 图像和影像的信息多多啊,为什么人却这么少呢?
      • 电影作为教化电影还是很成功,家庭伦理冲突中展开,母子情和女性角度关注血缘亲情。古典风格叙事,镜头语言诗意效果,有种国画留白美学风格。我喜欢里面的胖女婿,风趣幽默仗义会做人,尤其那几句顺口溜笑死我了,他真的比那几个亲生儿子都好。天下都一样,现在也一样,前段时间看《东京物语》也是这样的。虽然结尾淡淡的温情,批判性削弱,但是,是真实可信又温暖的,哪个父母会和自己的孩子计较呢。
      • 算是看过朱石麟
      • 探讨的话题依然具备现代性,没有明显的主角,但每位角色都很立体化。按左翼的立场,结尾该是一大败笔,这样复杂的家庭谱系是无法简单调和的。此片早于1953年的《东京物语》。
    • 豆瓣 7.8 超清
      生死同心
      1936
      爱情片
      中国大陆

      生死同心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9900348/
      • 【2019年9月27日-中国电影资料馆-「纪念影人·袁牧之先生诞辰110周年」-修复版】 -你怎么一个人吃瓜子? -你不是不喜欢吃瓜子么,怎么现在又喜欢吃瓜子了呢? -因为我喜欢你,你喜欢吃瓜子,所以我喜欢吃瓜子。
      • 浓浓的南腔可能算是那个年代电影的标配了吧,袁牧之分饰小开和越狱犯都像模像样,不过也要归功于化妆。火车上镜前梳洗一幕迷惑性太大,足见导演匠心。越狱戏配合革命主题,手法稍显稚嫩,但不减影史意义。
      • 资料馆. 修复版. 故事结构相当完整,真的不容易。本来想说它借鉴了雷诺阿的《大幻影》(越狱部分和废弃寺庙的枪战戏),结果发现它竟然还早一年!结尾草丛躺尸的那一幕很像《穆谢特》。确实可以和《桃李劫》作为姊妹版来研究。
      • 36年哪,应云卫已经很注意剪辑手法,连同部分舞美让我恍惚地认为在看德国片,而且观感好于很多欧洲默片。配乐用了船歌,翻他别的作品有人提到了波斯市场,简直时髦的出乎意料。整部片子最大的硬伤是台词,但即使如此也是可以拿到同期世界影坛一比的了。以前虽然知道也看过建国前的一些优秀作品,但总觉得不系统,一定说那个时候有什么镇场子的大师还是说不出口,这个月看了两部应云卫之后,才知道当年中国错过了什么,可能至少毁了一个梅尔维尔。PS袁牧之身上那股子公子劲儿啊,真是绝了,公费恋爱简直看出了一大片柠檬精。
      • #资料馆留影#修复版的画质可以,自《桃李劫》后,袁牧之与爱人陈波儿二度合作,“千面人”表演依然无可挑剔,能演文弱的教书匠也能饰演强大的革命者。大部分画风是德国“表现主义”式的黑暗,直至革命高潮段落出现才突然明亮起来。或许受制于时代的限制,电影故事性本身比较弱,也不及《桃李劫》的社会批判性那么强,更多的用力却是在鼓舞大众,打倒北洋军阀与反对压迫的呐喊震撼人心。ps 大导演崔嵬竟然在里面打酱油饰演了一个囚犯。
      • 为了袁牧之跟陈波儿来看的,还在资料馆意外地遇到了李道新老师。蒙太奇(开场着火戏)、移动摄影、空间调度(尤其是临刑监狱那场)有很多巧思。剧作成熟,将革命性的叙事与悬疑、爱情等商业元素结合得很好,开头的剪接成功把我这个二十一世纪的电影观众骗到了哈哈。袁牧之的表演不用多说。
      • 国片惊喜之作,表现手法比大部分同时期电影都要前卫、高明,打光很讲究。袁牧之太厉害了,同时表演了无产阶级革命派和资产阶级富二代,对镜梳妆那一幕好俊朗。阴差阳错的冤案促使一对平民鸳鸯加入革命,在两次越狱和地下工作中营造了一种鼓舞人心的士气。庭审戏非常中国特色。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府,北伐战争消灭北洋军阀,解放战争打跑国民政府,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对百姓来说、做谁的奴隶还不是一样?
      • 奇情故事配上革命主张,但只到达了很浅的层面。袁牧之一人分饰两角,并未形成张力,谜底揭开后反而较为乏味,只是相像,完全不相干的两个人。从象征意义上来讲,也许它是想说明,沉沉的黑幕下被冤枉的人是如何被逼着走上革命的路,或者革命者与平民百姓间并无必然鸿沟,然而这样的说明也是表面的。里面的人有着无缘无故的坚定,无缘无故的善良,反派有着无缘无故的、没头没脑的坏,在当时,作为消遣时光,展示革命之必然这个道理的电影,当然有它的意义,可是它不是艺术的。
      • 该片在B站有完整视频。一人分饰两角完成得毫无破绽,误会巧合增加了剧情的精彩可看,也把原本不关心革命的青年和坚定不移的革命者的命运连在一起。大篇幅表现国民党监狱和迫害革命人士的内容,以及革命人士如何开展地下工作,躲避抓捕,逃狱等画面。要知道当时(1936年)在国统区宣传抗日是非法的,宣扬“赤匪”的进步更是绝对危险行为。主创这些行为实在大胆,值得钦佩。 革命者李涛牺牲后,柳元杰和赵玉华看到他的精神魂魄从地上起来,号召他们拿起枪跟上革命队伍,这种手法的感染力极强,就当时来说是很大的进步。另外一个小细节是,对柳元杰和赵玉华这对情侣的嬉闹表现很有人情味,比1934年袁牧之和陈波儿主演情侣男女主角的《桃李劫》的表演拍摄有很大进步。剧情结构紧密,拍摄手法进步,值得推荐。
      • 有声技术(音效)的运用、镜头语言的精练、剪辑节奏、蒙太奇和无痕转场、特技,一切完美,唯一让人感到时代痕迹的就是演员的口音(尤其是波儿的广东腔,不过比桃李劫那会要好多了)/监狱栏杆缝中拉出的镜头不知如何实现的,桃李劫中从雕塑马腿缝中的推镜头与之类似,十分有趣,悬念、布光等元素的力重表现,当时左翼真的很创新,与国际接轨,并注重类型化,兼顾商业价值/袁牧之分饰两角并非只凭着化妆的奇观让你看不出来是一个人,而是李涛和柳元杰整个在气质和眼神上就有了差异,实在是演活了,尤其在嗓音上也下了一番功夫,这是胡蝶在姊妹花中所没做到的/李涛第一次在墙上写标语时,贴着的似乎是明星公司20年代苦儿弱女影片的广告,在自己的影片中搞戏中戏式的宣传,联华、民新、大中华百合都有做过/西安事变前,一帮g为kmt宣传政权合法性…
      • 4.5相比《桃李劫》在技术上进步很大,不仅在剧本结构和镜头运用都令人惊叹的成熟,应云卫真是早期国片的悍将,袁牧之不仅是天才的导演更是优秀的演员
      • 从电影名字到内容再到内涵都非常好。袁牧之一人饰演两种完全不一样的人,这一手法经常被使用,蝴蝶的《姊妹花》《啼笑因缘》陈云裳的《洞房花烛夜》和李丽华的《秋海棠》都是女性一人饰性格不同的两角色。袁牧之不愧是千面人。第一次看到男性一人饰演两个角色。李涛脸上的伤疤应该也是他自己化的,(忠于化妆技术)如今在广东看完此片,发现作为广东人的陈波儿真可谓是大美女了。秀气玲珑,和袁牧之很般配。电通倒闭后左翼进步人士基本都汇集明星二厂。在寺庙的群戏应云卫拍的特别好。对于革命问题,往往选择北伐来指涉当时的现实局面。最后安排李涛死去,解开了男女主角两人心中的迷,也是告诉广大观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
      • 阳翰笙可能是以革命性的人物带动革命性的情节。抒情部分有配乐,到了真正的高潮又没有了。
      • 资料馆修复版,袁牧之一人两角,演的了风度翩翩的公子,也能演满腔热血的革命分子,整体除了表演上有着民国时期拿腔拿调的特有味道,电影质感却是出人意料的好,应云卫将好莱坞的类型化叙事与左翼电影的革命浪漫激情充分融合,既是惊心动魄的谍战片又是浓情似水的爱情剧,镜头语言行云流水十分娴熟,破庙里的惊悚气氛、镜头的推拉遥移,乃至最后灵魂出窍都极有创意。
      • 国防电影代表作之一。十分惊讶于彼时应云卫与其所处时代并不“适配”的导演意识,似乎电影感天然就流淌在血液中,从敖德萨阶梯式的特写式拼贴剪辑,到取景景别、镜头运动,甚至是每一场戏之间的转场设计,应云卫娴熟地使用着样态多元的电影技法及叙事策略,令人啧啧称奇。此外,导演虚晃一枪地辖制叙事视点,以双子的戏剧设定诱使观众们误认,后才惊觉其趣味及巧思。更借助戏剧性极强的情节本身,成就了立场身份的渐次更迭,完成了从资产阶级富商向无产阶级战士的有效过渡。于是灵魂觉醒出窍,引领人民向革命战斗的道路集体跃进,振奋人心的精神力量喷薄欲出。
      • 拍摄效果感觉和看欧美30年代电影没什么区别,主题也不算太over,袁牧之演技很好的说。
      • 袁牧之一人分饰两角,公子哥和革命者,不愧是千面人。监狱的一场戏,李涛和柳元杰敲墙,配上过去形象的剪切镜头,很妙。
      • 就那样。看了几分钟
      • 阳翰笙编剧。明星公司出品。叠印和蒙太奇等存在感强。
    • 豆瓣 7.2 正片
      迷途的羔羊
      1935
      剧情片
      中国大陆

      迷途的羔羊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联华电影公司出品的《迷途的羔羊》是蔡楚生导演1936年的电影,也是中国第一部儿童电影。打开这部电影看,显而易见的是左翼派导演对底层劳苦人民特别是孩子的关切。雨中这场戏尤为出色,先后以狗,麻雀来代指小三子的悲惨童年。再往后小三子进豪门一梦,成了那个荒唐年代不可或缺的时代镜像。
      • 联华
      • 残片,结合1936年出版的《联华画报》《迷途的羔羊》特刊号,及1984年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电影集(第2卷)》分镜头剧本,算是大致梳理了完整故事。导演在当时使用了少有的切入角度,纷乱时局中自然是风花雪月的影片当道,大众不一定想在影院里又看到愁眉苦脸的社会纪实,剧组又大胆起用了新人演员与大量小演员,其题材与拍摄组织的开创性对影史的发展由此显得这般重要。赤裸描绘社会的残酷、不公与荒诞,又不乏戏剧性的夸张对立处理,很好的抓住了观影者的注意力;把悲情格局掩饰到喜剧手法中,以笑果引导出泪珠,巧妙传递出对社会的讽刺与真挚呼吁——弱者的声音,借助胶片,让大家都耳闻目睹、亲身感悟、产生共鸣,这正是悲喜剧的高境界。2020首届明日青春电影展 @ 万象影城深圳湾万象城旗舰店3号厅
      • 小时候读的《三毛流浪记》诚不我欺。戴铜盆帽的胖警官突然就在脑海里复苏了|明日青春影展@ 万象
      • 90分钟的电影放到65分钟突然就没了,资料馆一个解释的人都没有,傲慢
      • 资料馆修复的真差,30年代的片子放现在看挺无聊的。12.11@深圳湾万象影城
      • 已有版本画面还是有点模糊,叙事手法很经典好莱坞,对于人物塑造运用了大量对比的手法,通过多线叙述呈现故事,虽然很多都很多描绘太过直白,但2、30年代真的跟得上全世界电影的发展的。
      • 小孩子的表情好夸张!!!!!!那么小就和翠儿抱在一起!!!!!
      • 情节上参考了《三毛流浪记》,手法上使用默片的喜剧表达,小演员们的表演生动感人,看得人笑中带泪,却又悲从中来。
      • 少一本(开头和结尾都有缺),上海一段,模仿了城市交响曲。无声片和有声片的过渡阶段,技术上不达标,画面空间和角度拍摄流畅。郑君里,殷秀岑表演佳,葛佐治后来正如片中一样,流落街头惨死。早年间的三毛流浪记。
      • 剧作非常工整,能看到很刻意的设计,好人坏人每个角色各司其职。表现“残破”表现得非常好。拷贝失去了很多桥段,包括天灾人祸如何让孤儿成为孤儿,最后老仆死去孩子们的艰难处境等等。影片开头指明要探讨教育问题,片中两处被学校的驱逐和冷眼与最后老仆的教导形成对比,说明如何教育小孩成为一个自食其力坚强幸福的人。
      • 默片,挺花脑细胞的。亮点是各种台词。好人好,坏人坏。歌颂贫穷欢乐的好人。
      • 残片,《三毛流浪记》从这借鉴了不少啊
      • 跟《三毛流浪记》情节还比较相似的轻喜剧,不过看起来并不好笑也没那么有意思,左翼路线表现贫富差距和社会问题,开头农村的生活细节还是听生动的,情节散漫,小演员表演也不够真实自然
      • 4.1/5 左翼时期联华出品的儿童片,有《操行零分》的味道
      • 早期儿童电影,就是从乡村转向城市那一点有一点太突然了吧……批判阶级,批判上层社会的阴谋,不过这种不适必然通过阶级彰显
      • 嗯 差不多弄懂蔡楚生的影片风格了 这部片把影戏戏剧化冲突的特点放的很大 切入点很新颖很深刻 但感觉这部片的商业性更浓一些 看的是残片不知道和原片的剧情有什么出入 小演员们表现得太好了加一星
      • 影片是在不停地走调,不停地走神,儿童的形态!
      • 流浪的孩子就算被富人收留,贫苦的出身仍旧不被上流社会所容,阶级固化到水火不容。在那个年代,因为贫穷饥饿战乱压迫所致的流浪儿不在少数,人们对流浪儿的偏见也根深蒂固,这使得领养流浪儿,让这些街头孩子有个归宿难上加难。该片深刻描绘了社会问题,可惜仍旧没有给出答案,这是民国电影共有的弊病。
      • 还蛮可爱的,要是遗失片段还在就好了。
    • 豆瓣 6.5 正片
      母性之光
      1933
      剧情片
      中国大陆

      母性之光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确立了中国电影新方向
      • 作曲任光,然而并没有声音。似乎缺了尾巴,但并不影响黎灼灼与李君磐非常现代性品格的演出。
      • 金焰演陈燕燕的爸,还能更头疼嘛,田汉参与了多少创作呢?
      • 我爱默片,也恨默片,恨那么饱满的感情都快要呼之欲出却不能耳闻,不要一分一毫只要孩子,因为女孩所以才痛快答应的吧,简直让人哭笑不得,舍弃了一切留住的孩子最后还是被畜生父亲的风流所害,富人的东西,来得快去的也快。7.4
      • 左翼电影的好在它没什么旧道德包袱,不好自然是它又多了新包袱
      • 这片子少有地像张彻那样让男的大露肌肉。男主的身材不错。 女儿独舞那段真性感诱人。 开办托儿所这个,有点“造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意思。 电影主要还不是反映女性独立,而是母性、博爱之心,这在今天就是圣母。 黎灼灼是中国电影之父黎民伟的侄女。 导演卜万苍一生纵横大陆、香港和台湾电影圈,可算第一人,没有别的导演有这样的经历了应该。
      • 一般般吧。
      • 片子宣传了莫要贪图浮华,为国出力才是真道。这部电影上映之后没多久就被禁,可能片中对这种糜烂奢侈生活的批判以及革命思想宣传,令当局不满。这是继《三个摩登女性》之后的第二部左翼电影。卜万苍没有继续他的美满大团圆,最后用孩子夭折为结局,批判了上层社会对金钱利益的追逐和人性的泯灭。越因为此,穷人越应该自救,有能力者更应该帮助天下穷人。如果该片拍的更为激进一点,呼吁穷人起来反抗富人,或许意义更大,但是可以想象,这是当局所不容的。综合来说,批判是批判了,可解决之道只是教育小孩儿,思想性还是薄弱了一点,没有解决根本的阶级矛盾问题。
      • 三十年代的善恶、贫困/富有之对立。歌星与奸商的结合接在她发现母亲“出轨”之后。幡然醒悟后的女性仍要面对“血统不纯”孩子的劫难。陈燕燕如此娇媚。
      • 2021.6.29/2:47/默片家庭3/女儿嫁给南洋矿主的儿子,生下一女遭遗弃得病离婚回上海,母亲也与前丈夫在一起,女儿的孩子死于她爹的梅毒。
      • 女性与母性,小我与大我。
      • 虽然结尾令人震惊,但至少是鼓励离婚鼓励独立,不像现在吹嘘家庭主妇也是独立女性的某些剧
      • 看 新女性 感觉配音好多余,看 母性之光 就觉得为什么没有配音...
      • 以前的蒙太奇镜头剪辑都受美国的影响 最后的儿女牺牲小我成就成就大我?
      • 关于南洋的想象。
      • 字幕差不多都是白话文了(新旧交替) 推镜头,俯拍,多个特写镜头着意展现人物心理 概念化人物,家庭纠纷反应阶级矛盾 田汉 浪漫色彩,抒情性
      • 黎灼灼的形象和表演完全不像那个时代,她和金焰的对手戏好像现代作品特意做旧了一样,他俩太有感觉了。多么想看《三个摩登女性》。残念……
      • 比起这个时期的张石川,卜万仓的运镜流畅,颇有些趣味。伴奏得当,恰如其分反映了人物心理。
      • 黎灼灼坐在托儿所那段面部特写有点味道
      • 就这部电影来说,无声的问题太致命了,其中至少三段因声音的缺席而无法有情感的突破。两个爸爸的设定既是家庭伦理模式的继承,又是30年代左翼阶级对立的模式演绎,总结说,终究是“现实需要”的现实罢。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4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