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审判者1 Процесс (2018)

    最近更新: HD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8 IMDB 7.0 正片
      Putin's Witnesses
      2018
      纪录片
      俄罗斯

      普京的见证

      Putin's Witnesse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1、普京胜选之夜,叶利钦致电祝贺,普京不在,身边的人说稍后回电。叶利钦等了一个半小时,最终没有等到回电,只能悻悻地去睡觉了。人间有冷暖,而政治,从来都是人走茶凉,只有冷,没有暖。2、叶利钦对拍摄者说,普京当选,会保障新闻自由的,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3、普京的第一个竞选团队,除梅德韦杰夫外,几乎不是变成反对党,就是被撤职,连他的妻子也选择了离婚。在某种意义上,只有孤家寡人才能够掌握绝对权力。4、普京改国歌等,重现威权,也从未向提拔他的叶利钦咨询。
      • 每一个日后的独裁者刚开始都以自由,博爱,平等,为广大平民发声和战斗的伟岸形象呈现,和自己亲密的战友并肩,仿佛光明的未来指日可待。 然后用余生来践踏承诺,践行自己,活成了最讨厌的样子。
      • 沉默的见证就是帮凶
      • #HKIFF# Vitali Mansky作为普京崛起的“证人”,在普京署任及大选之间,获聘为普京拍摄电视纪录片。普京当选后,他再度被邀请拍摄普京的纪录片。事隔多年,Mansky把昔日的片段加上未曝光的片段重新剪辑,有了全新而意味深长的视角。“当一颗苹果掉到地上,它终会腐烂。当它挂在枝头无人采摘,它也终会腐烂。未来是美好的,我们都会死。”
      • Hkiff@香港大会堂 很有价值的第一视角影像 关于symbolism 和一个国家慢慢交出自由 映后谈问 对俄罗斯 对人的未来有什么预测 导演答 未来非常美 我们都会死
      • 非常难得的视角。
      • 極具分量的私人影像,想不到曼斯基會和普京還有過這麽一段Video情誼。紀錄片中有兩組人物互動比較有意思——一是葉利欽和電視裏頭的戈爾巴喬夫的“對峙”,二是曼斯基通過鏡頭觀察和捕捉米哈伊科夫。結尾那些彷徨的眼睛搭配縈繞全片的詭異BGM,真的心頭發毛……
      • TIFF#10, 改朝换代下的家庭影像, at Scotiabank 7
      • 恐怖蜡像馆。
      • 很不幸,你不能说服所有人,这就是最有人情味的谎话
      • 香港国际电影节 一个时代的史诗 映后导演问答环节 观众问导演以后有什么拍摄计划有什么总体计划 导演说 未来非常美好 就是我们都得死光
      • HKIFF43
      • 恐怖片氛围,无敌的access...看着2000年的普京说:“你必须记得你的任期有结束的一天,我终有可以做回正常人的一天……”感觉真是复杂。看看俄罗斯想想自己,感慨万千不知从何说起(目测在国内很难放映了
      • 历史的幽灵
      • 曾经同为战友,今朝变成路人
      • 普京纪录片
      • “又灰又瘦像老鼠”的putin不愧是kgb出身,竞选一开始支持率为零的基础上通过各种装模作样的“走访民间”、策划各种莫斯科城区爆炸案、敏锐地利用了俄国人对苏联时代的怀念心理等来为自己日后的铁腕统治做好铺垫,注意到普京前妻从他竞选开始就全程“满脸写着高兴”。叶利钦全家庆祝打电话给普京祝贺结果打了个寂寞。普京竞选总统的幕僚们在其第一个任期结束后都纷纷后悔了,呵呵呵呵呵呵。我记得我上高中那会儿普京开始出现在国际政坛视野,一直记得中媒是怎么报道俄国妇女有多爱他,甚至编成歌曲“要嫁就嫁普京这样的人”。 自己选的人活该吃瘪忍着,自己选的路跪着也得走完,我一点也不同情,窥他知己,千年的老套路,不过是历史车轮的来回碾压,就是狗改不了吃屎。
      • 并未触及实质性问题, 不如回家读施米特.
      • 在这样一个夜晚赶紧看了这部马上要下线的影片。
      • 虽然只拍了任期的第一年,但是和近二十年后的现在对比,可以亲眼看见权利对一个人的改变。然后再看看他们的兄弟,也是非常难以言喻的感觉。导演在映后谈说:我很喜欢戈尔巴乔夫,但是任何人长时间当权都是有负面影响的。@2019 HKIFF
    • 豆瓣 7.7 IMDB 7.2 HD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е похороны
      2019
      纪录片
      俄罗斯

      国家葬礼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е похороны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上世纪最惊悚的一种国家大场面影像之一。请记住人类现代史里最残暴的这个人,以及其荼毒国家乃至世界的罪行。影片全部采用采音原声,尽量还原那段赤色恐怖记忆,这些影像无疑是罕见的,毕竟影像就是影像,担负的最大作用是记录,但这真切是给人类留下的一座警示碑。
      • 看了就知道,正常国家,不会有这样的葬礼
      • 多疯狂,多愚昧。全民都是演员,让暴君独裁者得以善终。迫害了2100万人,饿死1500万,遗体被移入克林姆林宫。
      • 今天上午在家电脑上看了这部新剪辑的77年前的斯大林葬礼纪录片。作为我这个年纪的老一代人,看着曾经历过的历史事件,很有感触。据说导演从找到的36个小时的众多的电影资料中,剪辑了这部2小时15分钟的电影,去年在威尼斯电影节展映。采取纪实风格地把素材剪辑在一起,完整再现葬礼全过程,大量群众镜头和实况讲话,层次段落清楚,几个高潮突出,很不错。画面修复得一尘不染,黑白彩色两台机器拍的素材精准剪辑在一起;许多动效、人声、音乐肯定是重编、重配的,是下了大功夫!我国代表团镜头不少,周恩来两次抬棺。作者要表达的历史思考含而不露,恰到好处。作为难得的、有价值的历史文献片,完美!
      • 群众的眼泪是真情,但未必是流给躺在上面的人的。曾有信心战胜一切,但那种信心随着符号的死亡而离开了。在新的符号来领之前,只得在大雪中彷徨站立。不要说这未必不幸福,你的幸福用同样的方式拆解也不幸福。导演看了35个小时的影像资料,自然觉得2小时不算长,但是用时长去反复展现单一叙事,2小时还是长到有偷懒嫌疑。
      • 回想起邓小平逝世时学校组织观看电视的记忆,对比导演前作Austerlitz (2016) ,纪录片呈现的历史关于民族或国家甚至领导人,侧面角度是观众/群众仰望视角的情绪记录;从新闻素材的彩色修复到刻意选取的情绪加强画面(黑白),到人物面孔的视觉蒙太奇以及直对“苏联的敌人”、“永垂不朽纪念”的四段宣言,纪录片的记录意义也多过了主旨;如果再结合2017年斯大林之死的好莱坞电影,需要思考是斯大林对于西方社会的影响,他所代表的是迫害、反对西方社会反民主自由先锋的形象的时代伟绩和如今所面对的历史评价;
      • 冒着稿子写不完的风险去看了,真值。洛兹尼察应该有一个专门看素材的工作团队吧。组织处理影像的水平真是出神入化,黑白和彩色的转换将人在历史的文本中拉进拉出。认出了周恩来董必武。再一次再一万次体会到莫扎特安魂曲的伟大。就是看悼词实在太痛苦了,过量摄入彩虹屁。一种美学,一种深刻的sense。
      • 谢尔盖·洛兹尼察的资料型纪录片,全程鸡血的社会主义宣传旁白,在日常耳濡目染下翻译也算信手拈来吧。这种算不算集体斯得哥尔摩综合症?确实人类的情感太复杂了。
      • “在破旧不堪的公共汽车上、在政府部门的电梯里、在接着深色窗幔的冷冷清清的茶室里,人们都怀着崇敬的心情窃窃私语,议论着这位刚刚死在气候炎热、疟疾猖獗的乡村里的要人。 国家元首通过对全国广播和电视的联播节目向同胞们发表了一篇戏剧性的演讲,表示一定要把格兰德大妈的葬礼办出世界新水平。 名人们经过一番争论之后达成了协议:由最显赫的政界人士抬着灵柩出殡,盛大的出殡仪式使街道上的群众看花了眼。 现在,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在格兰德大妈这块广漠的庄园里占领地盘,搭上自己的帐篷。因为那位唯一有权压制他们的人已经在铅板之下开始腐烂。”——马尔克斯《格兰德大妈的葬礼》
      • #天底下竟有这等喜事# #近期快乐源泉# #当每季度看一遍以提振心情#
      • 葬礼的丧钟为谁而悲鸣,在陈旧的菲林“棺木”中,洛兹尼察以一场蒙太奇巫术,带领我们见证了一个真实的鬼故事,并被告诫,亡魂的症候,试图以不断冲破黑白的彩色重生,至此,影像被赋予邪恶生命,而后在观者肃杀的凝视下被驱魔和封印。
      • 殡仪馆现场交响乐油画雕塑即时作业,妇孺红领巾抽噎热泪,军人政客眼神飘忽恐惧,话说最多的贝利亚将在同年被身旁同志处死,火车渡轮军舰鸣笛轰炮,林场牧场海滨厂桥万众默哀,重工业区吊塔遗像腾空平移……五三年苏联摄影美学标杆展示,两小时极致仪式化的视听情绪不过历史反讽之玩笑,挺好
      • 其实我觉得要和赫鲁晓夫后面的报告结合在一起会更加有戏剧冲突。作为文献当果然是没问题。但感觉还是素材太同质化。反而是喜欢《地下》里面铁托去世后那种快节奏的剪辑带劲儿。
      • 想重看《弊家伙!史太林死咗》了。场景与机位的极大丰富,以及存在对另一套声音素材的重新编译,使得本片比The Trial的操作空间要大太多。整体当然是一部精准的恐怖片,关于如何制造一条悲伤的流水线。不需要人,只需要集体悲伤的神态;不需要话语的内容,只取用哀伤的语调(与哀乐同质);一致的行进方向,一致的视线,以及近乎惊悚的单一场景内行进的跳切。导演当然不满于此,将原作中应该不存在的偷笑、出神毫不吝啬地全剪了进来(并没看过那部宣传片,猜想),大胆地介入。直至葬礼结束,才出现了任意行走方向的交错。
      • 相信拍摄时绝大部分时刻还是怀着崇敬和庄重之心,典礼结束时管弦乐版《肖葬》声中横跨欧亚大陆的礼炮齐放,列车齐鸣确有雷芬施塔尔内味了,辽阔,澎湃,巨人陨落...只有深谙集体主义的国家才能洞察XX、XX以及XX的精髓...~但如果以历史结果来倒带的话,又非常讽刺,迅速被干掉的贝掌门和被边缘化的马站长、莫大使,以及20th之后反转,对于那些脑残苏粉和秀逗教授来说,影像的解读还是完全可以进入亲者痛仇者快的话语范畴;不管咋说,影像本身的呈现会被纳入到多种/重/元历史观叙事的理解中,但那些超乎爱爹奥逻辑的让人感同身受和热血沸腾的部分,就算再讽刺,也是电影真正的力量所在
      • #VIFF Sergei Loznitsa杜尚式剪辑现成素材而成的「斯大林之死」。时而有人注视镜头,有人踢飞基座上的雪,还看见了周总理……
      • 社会主义国孝
      • 莫扎特的D小调安魂曲头一次给人更多不是安魂,而是催眠的效果,观影过程虽略显枯燥,但素材修复可谓极致,一尘不染的画面宛如昨日之事,黑白与彩色素材无缝衔接,原声音轨与可能存在的后期音效给人很强的临场感,帧率调整让每一位苏联公民都浮现出最符合时代记忆的微妙表情,即便去掉片尾的结束语,大量不言而喻且极具写意感的空镜也能很好的表达洛兹尼察的创作目的,这场世纪葬礼的盛况表像背后,也如这些被精心修复拼凑的影像碎片一样,真相,与菲林上的斑驳,都将永世留存入档案之中
      • 對比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領袖,以及中國代表團本體,也就伍豪這種履歷的才震得住場面,氣質絲毫不遜於那些拿過金星勳章的人民軍高級將領。
      • 罕见的影像,那些痛哭的人真的是在世界上活过的人。在世界电影史上,洛兹尼察已是个出色的影像资料编辑。
    • IMDB 7.6 HD
      狂飆一夢
      2019
      考驾照
      台湾

      狂飙一梦

      狂飆一夢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心裡那座偏見的大山好像開始鬆動了,在府中15看 Mark一下。
      • 曾心怡在面对昔日共同参加社运的好友的葬礼痛哭流涕完全无法自控,而面对母亲的离世却只有沉默,可见社运对她的意义真的要大于家庭。家庭是小爱,社会是大爱。不是所有人都要把家庭放在第一,社运对于有些人来说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所以英文片名是《民主的代价》。没想到曾已经70岁了,完全看不出啊,不操心家庭就是显年轻啊。
      • 康惟壤讲:QZ运动比做 爱还爽。
      • 着眼于情绪的东西更多,零碎观感也有一些。可问题是…除了看得出镜头前的人们曾经热血沸腾如今落寞慨叹外,并不能看到他们内心的初衷或者深层次的诉求,亦或者他们确实没有什么深度诉求(可能性不大…吧?),在这个角度上全片价值不多,毕竟谁还不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呢。也因此不能在表面的青春勇气以外去理解这种热情。
      • 好一劑春藥,好一個春夢。(可惜角度太單一,如果能訪到那些主流社運團體/政黨對他們的看法就好了
      • 我當不了這樣的人,但永遠敬佩他們!
      • 他们为了所谓的社运,从青春到暮年,落魄、窘困、送走身边的亲人,忍受常人无法理解的孤独,他们是一群“傻子”,在很多人看来,可这世界如果没有“傻子”,所有人,就只是光顾着埋头的机器。曾心怡问:你见过死去亲人的脸吗?这话刺痛了我。亲爱的朋友,如果你见过一定会理解这句话,如果你没见过,希望你永远不会见到!
      • 穿插過往資料的狂飆時期,之於今日兩人總要收斂成的一夢。還有夢中夢「夢回舊家,跟孩子們一起生活」。「四大女寇」的日子是夢?宜室宜家安穩生活也是夢?如果都是夢,那我們剩下來的還有什麼?如果都不是夢,那我們到底選擇了什麼?狂飆,多麼歌德式的,相信人會成長思想成長社會成長的激情。一夢,則是成長後的怨嘆:「我擁有的都是僥倖,我失去的都是人生。」狂飆,大方地承認社會運動是信仰,信就是信,做就是做,很爽,「比做愛還爽」。一夢,大塊地接受,性格決定命運,再決定每個細項喜與悲正與負的機率?一夢的回首固然收斂了人生,但夢迴狂飆的再夢,卻可發想,所謂「外」與「反」能有的不變確幸:是呀,我緣走上這條路,是「太陽底下無新鮮事」;但我也總是能對較大、較強的那一方說,「你擋到我的陽光」了。
      • 脉络不清晰的口述史,蒋中正的陵园一堆雕塑可怕,却觉得改换成一园子的切格瓦拉不可怕,所摄人物比起清晰冷静地知道自己要什么,一腔热血换虚幻口号之后人到老年依靠记忆以度过平淡生活的既视感更强烈;我喜欢导演在端的采访里说,(比起成为参与者)……我想拍人物,想要理解事件背后的成因。宏达的历史之中,因为各自理由投身其中,未必真的推动了某种理想的达成,但没人能说今日的自由堡垒与他们无关。
      • 为主角婉叹,但是拍的实在不怎么样,脉络不清晰,而且你这么去表现人家,年轻人谁还敢做社运?
      • 說實在不太好看,尤其最近看的紀錄片都還不錯,這部片愈是相形見絀。不喜歡片子的開頭:我(導演)如何如何,與這二位如何認識、關係如何,對觀眾(我)而言,導演進入被攝者家中感受到溫暖、潔淨什麼的,一點都不重要,猶如小學生作文一樣讓我受不了。選題上還是很好的:運動背後的人、持續運動不在高位的人諸如此類(有些新聞直言是「失敗者」)。
      • 與姐姐。或許狂熱在一些人身上是ㄧ世。很台式的紀錄片,資料文獻,人物的情懷,挑的對象算有意思的對照,社運人物的凋零,為了國家奉獻,得到的又是什麼,或許也只有自己知道吧。
      • 看完以后我想说短评展示的第一条,曾心仪明明也在母亲去世后也表现了难以言喻的悲痛,怎么能用沉默平静来形容?到底有没认真看啊。还是为有些人凭着信念热忱一直坚持做一些事感动,也在曾心仪和孩子分离,母亲离开,一路走来的志同道合的伙伴去世的几段感到心酸
      • 年轻的创作者把太多观察停留在price和一梦上,和今天的世界真像
      • 特別的觀點,針對基層社運工作者拍攝的紀錄片。討論『基層參與者是否被社會善待』是有趣的視角。導演的貼身介入包括旁白自述與大量提問,感覺是臺灣青年紀錄片導演思索自己與臺灣社會關聯的一環。年輕一代的自己,該怎麼看待仍在進行中的台灣社會發展?影片到後段有些鬆散,但那些蒼白的無力感也是主體。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4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