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一代人 Pokolenie (1955)

    最近更新: HD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2 IMDB 7.6 高清
      Paisà
      1946
      战争片
      意大利

      战火

      Paisà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SIFF2014 6.21 15:45 和平四厅 六段式结构,关于人道主义的经典母题,堪称现代十日谈。
      • 确实三部曲最佳(虽然Open City我只看了一半),看完有种虚脱感;就像罗西里尼自己说的,Open City里还有很多“old ingredients”,Paisan真的是pure and new,而且更动人,尤其是那些日常的细节。要拍现实主义,你必须要有对爱的信念。脱离studio,即兴,但仍保有强大的控制力和技术创新,伟大之作。
      • 已下avi 很有意思的小故事,语言交流之外的情感沟通,在特殊背景下的感情故事,人物即普通又典型,最后的结局很有感觉,整片在平静下有一种潜动的力度。看得出有某些费里尼的影子,比起新现的其它作品少了些许悲催与悲悯,多了很多温暖与小趣味。表演虽然僵硬但有时代特色。很舒服的一部短篇集。
      • 战火纷飞,一点又一点地照耀各个阶层、身份与角落。新现实主义冷眼旁观,却又焚心似火,枪眼刀尖下的残酷一览无遗,但一些一擦即着的信任与英勇,如梦似幻的情愫与念想,随风而去的芥蒂与羞赧,总是战争长卷里闪亮的美好。当施暴者被妄念洗脑,希望和平的大势能将他们碾压得体无完肤。@资料馆
    • 豆瓣 7.7 IMDB 7.4 正片
      Eroica
      1958
      喜剧片
      波兰语

      英雄

      Eroic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以音乐曲式来结构电影(很上等有木有!)。第一段谐谑曲搞成一个喜剧(简直就是[虎口脱险]),第二段则做成黑色幽默和对“英雄传说”的解构(这个太深刻了,搁58年简直是超前)。影片广泛使用景深镜头。第二段的大全景让人印象深刻。
      • 2021.4.28上海波兰电影大师展 -“我感觉我的生活就像是集中营。”-“那是因为你已经没有了信念。”结尾的远景意味深长。
      • 用音乐叙事手法来解构电影,用两个短片组成的电影来解构英雄主义。 第一段用诙谐戏谑的喜剧方式道出了小人物受时代命运摆布的无奈和乱世百态,后一段感觉上则更为阴郁黑暗,用大全景镜头展现的俘虏营中不同军官的不同态度和选择,以罗生门式的悬疑小说手法透析一出悲剧,让人唏嘘。 两个片段看似迥然各异,却又以“逃兵”为主线巧妙串联,道出时代于人之命运的影响和战争的残酷荒诞。
      • 要我就换,要你们管,一波三折是走窄还是走宽,应急通道哪里能兰梦回梦断,寒光透析长风供暖,拧紧而biu出柠檬酸,拧松而jio来团团转,上一章是受限到少点敷衍而下一章是受刑到多点叛乱,生命的重量可以相比可以相传,终有一天夺过的笋也会变软。
      • #2021波兰电影大师展# 虽然无缘观看瓦伊达战争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但影展安排了大师蒙克这部同年上映时间线也正好发生在波兰起义失败之后的作品作为压轴戏,用心良苦。看完只想说,喜剧的本质是悲剧被蒙克充分发挥,荒诞不经难掩愤世嫉俗,欢笑背后是极突兀的荒凉。今年的波兰大师展和去年的匈牙利大师展极富启发性。
      • 没什么意思。用蒙克的手法写华沙暴动不好看,后半段的集中营戏也乏善可陈,怀尔德的相同题材做的比这个好
      • 第一段小人物被时代的无情摆布,幸好是喜剧,晃晃荡荡愤世嫉俗,一样是屎一样的生活倒不如去参军早点死运气好还能混个名头,令人绝望的选择呢。第二段气氛沉郁的俘虏营尖锐的冲突不如说是当时波兰的缩影,虚幻的英雄滑稽的现实和权威,还是会回到那种厌世的理性态度,所以说战争啊战争。
      • NY 82. 四星半。两个故事都是对英雄主义的解构,但是采取两种不同的“变奏”,第一段通过以为找到自我价值实现机会的逃兵,带出华沙起义的浮世绘,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第二段则是把“成功逃走的英雄”作为一个“从来不出现的人”(大体上),利用悬疑小说的手法勾勒战俘营的悲剧。大全景与线条
      • 波兰电影大师展,大光明一厅,2011年2k修复版,8.1分 1,开篇贝三动机,第二部开篇贝五动机的援引,Krenz继《下水道》后,又让我感受到漂亮的20世纪变奏,不过作曲家在此不及前一部这么大显身手。蒙克的解读充满荒诞派文学的后现代,又略有无厘头的嘲讽,于我来说,不是特别喜欢这样的风格 2,不管谁是英雄,是否真有英雄,不管波兰人匈牙利人是否是一家,也不管他人是否是地狱,对于被战争欺凌和毁灭的一代波兰人来说,“我的生活永远是座集中营” 3,战俘营中,囚犯短暂放风的命运之环,真是从默片起,永远一个样
      • 如此短小的篇幅还能分成上下部塑造两个英雄的故事真是第一次见… 两种相异风格却都紧扣主题:英雄的诞生,偶然性与必然性一个取决于时机另一个取决于意志 第二部直接升华到精神英雄与践行英雄,与周围被俘虏的消极观念的军官形成巨大反差,那个替假装逃跑军官保密的人曾说过因为他的存在才没有放弃生的希望,而剩下放弃自由的人早已在牢笼里消磨意志,始终走不出纳粹为其画的圈 意识不到思想被囚禁还依然沾沾自喜生活是多么安逸的人还是占了大多数啊…
      • 亦庄亦谐的波兰小调,在残酷的战争中保有一点幽默精神。第一章的逃兵做了英雄,第二章的英雄才是逃兵。无视荣誉的人洒脱而去,看重荣誉的人葬身谎言。箱子里的人踏出了被人群绑架的囚牢,等待他的是死路一条,而圈子里的人自缚于原地,继续捏造自我感动的事迹,又有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玩的一手好解构。
      • 3.6。2021.04.28,波兰影展第六场,大光明7排11。两段故事结构‘英雄’,第一个故事:小人物的努力,有些反讽、自嘲,过程中躲避值MAX的神走位;第二个故事:战俘营里的众生相,塑造了一个人物,以作为精神上的希冀,挺喜欢‘扎克’这个角色及他被杀时的拍摄。
      • 生死且无谓,何以论英雄。“人性”本身终究是生而为人最难以挣脱的樊笼,“嬉笑怒骂”,却笑不出,更骂不动。两个故事和充当小标题的二部曲式搭配贴切,又被视觉风格所统一,真好。以人为主体构建的大全景镜头看得人唏嘘不已。
      • 好灵的导演,感觉是个天才(?),两个各异的短片对应两段各异的音乐,很妙,剧情和镜头也很好,说不清的好……特别是第二段的镜头!ps.酒精无论何时都是好登西! 21.4.28波兰电影大师展
      • 用如此戏谑的手法来描绘英雄,为电影版“丑陋的波兰人”点赞。
      • 两个乐章的风格虽表象上一为欢腾戏谑、另一则阴郁低沉,实质都是黑色喜剧的变奏,一场如此大型的杀戮行为本质就是反人类的,而在其中漩涡中站队、挣扎直至被吞没的个体行为,更像是噩梦尾声的无力回天。 两个反传统意义的「英雄」,以决然不同的方式对抗虚无,在大国政治机器博弈游戏里被摆弄的棋子(波兰一向尴尬的处境啊),或跌跌撞撞卷入,或以留存集中营微光为己任;然而这不是古典时代的悲歌,这是人类走向彻底虚无的终结,广场上转圈全景令人骇异,这荒诞一幕如同卡夫卡的流放地又重演了一遍。
      • 3.5星,“你没有读过历史书吗?这就是波兰真正的悲哀”。波兰的悲哀用导演的这种方式来呈现,究竟够不够,就让观众自己去揣摩吧。仔细一想这确实也是很难拍的毕竟这悲哀是一种怎么说呢大部分时候只能是打落牙齿和血吞吧。。。
      • #波兰电影展 “我们还能像人一样活着么” 20210428,大光明南京路店
      • 一个是误打误撞的真英雄,一个是只存在于战俘想象中的假英雄。第一个故事的喜剧色彩更浓,第二个回味十足。被德国人囚禁的波兰军官已然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不是不想逃,而是逃出去也不知道做什么,那不如在围墙内抽烟侃大山,偶尔吃点黄油、面包和咖啡。那个被困在阁楼的“英雄”,不但自己活得无奈,对同伴们来说也成为了一种奇怪的负担,时刻提醒着他们的不作为。扎克在操场上的就义不失为一个转折点:老英雄在谁也看不见的管道中死去,新英雄在光天化日下诞生(尽管这伴随着他生命的终结),或许战俘们的心理会由此发生变化?
      • 一直睡。醒着的时候就感觉一群人叽叽喳喳,努力做出好笑的样子但其实一点不逗。老马丁修复的波兰片里最乏味的一个。
    • 豆瓣 8.6 IMDB 8.1 HD中字
      L'armée des ombres
      1969
      战争片
      法国

      影子部队

      L'armée des ombre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深沉....
      • 我永不会死,深沉压抑平凡,梅尔维尔最好的一部,德军打机枪那段看来是真想杀他哦,开场德军在凯旋门香街列队而行好猛
      • 今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一部电影颠覆20世纪的革命史观。如此看来,吴宇森真的只是学了皮毛,老杜也尚欠火候。
      • 法国抵抗组织在沦陷家园对德军进行持续不断的抵抗行动,漫长的电影时长以及最终无人生还的悲戚韵味。杰彼耶涉身的情节当中,充满了冒险、欺诈、服从、侥幸和宿命感。电影所选取的是局势最不明朗,人们最不怀抱希望的时期。如此绝境之中种种细节以及人物的内心独白等,处理俱佳。不愧梅尔维尔最好的片子
    • 豆瓣 8.0 IMDB 7.5 HD中字
      Így jöttem
      1965
      剧情片
      匈牙利

      我的归乡路

      Így jöttem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True Masterpiece of Jancso.
      • 1.长镜头的美学尚未完全建立,但是已可窥见日后的风格;2.结尾处被同胞围殴令人唏嘘;3.战争中总有一些美丽的情感绽放。#以主人公直视镜头作为结束的电影#
      • 放羊叟, 长镜头, 红军白军,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无来者
      • 完全没有使用交待环境的远景镜头或者全景镜头,直接用不断运动着的镜头,用中景的景别,交待了整个环境,流畅而有序。
      • 看这部电影以前必须要对匈牙利在二战中的立场以及境遇有足够的了解,不然可能会觉得茫然,也无法深刻体会到片中各色人等的种种行为。通过这个17岁的青年观众感受到的是一个国家未卜的前途。纳粹,苏共,一件外衣就可以改变命运的混乱年代,该何去何从人们的内心一片茫然。PS结尾镜头比摇臂长镜更棒。
      • 7。可怜匈牙利小伙被占领的苏军捉2次,友谊建立苏联小伙又挂。
      • 不明觉厉
      • 3.5 脸孔衣着或语言都无法辨识一个人,偶然和随意性随时蹦出来主宰彼此的命运。
      • 。。
      • 广袤草原上的大远景优雅诗意,俯拍的运动镜头流畅无比,但其传达的故事内核却如此残酷荒唐,漫漫归乡路无处为家,战争末期的身份建立及破坏,殊途同归的暴政都是极权。
      • 从头神到尾。导演在片尾采用了上帝视角的俯视镜头,拍摄着男主角行走的状态,暗示着命运的渺小。最后把镜头切至他的背影,随后男主角转身,注视着观众,就像上帝注视着他一样。杨索没有特地用任何镜头去描绘环境,他的长镜头几乎把人与环境融为一体,运镜流畅如同一曲优美的舞姿。神作。
      • “杨索”三部曲之《我的道路》,长镜是多,还有奔跑的裸女。
      • 杨索,由偶然性主宰的世界。
      • 水性法国,阳刚东欧 top nominees
      • 3.5。1.介于杨索《清唱剧》和《无望的人们》之间,风格气质也正好处在此,既有无家可归、无法回家的迷茫,这一点像极了法国电影新浪潮,又有运动长镜结合进意识形态交替的荒诞感。2.主角用缪塞的书名《一个世纪儿的的忏悔》来形容都不为过。3.希腊雕像的倒塌、古典美的消失、大草原上浪奔的长镜头俯拍,以及最后恰如《四百击》的奔跑。
      • 飞机裸女追逐一段镜头运用太完美
      • 59分02秒,他终于对他开口说话了。这伟大友谊敦得实在太温馨了,当时我就震惊了
      • 7.5/10
      • 军服的故事已经开始。
      • 配乐配合俯瞰视角的调度让我跪下了
    • 豆瓣 8.3 IMDB 7.6 HD
      Csillagosok, katonák
      1967
      战争片
      匈牙利

      红军与白军

      Csillagosok, katonák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描写地太真实了,足够未听闻过战争的人,好好体会 战争---战役--战斗---个体,这是多么大的差异啊
      • breath-taking long takes, death without excessive emotion and display. Hard to figure out the two sides at first, anti-martyrdom.
      • 不晓得假如买到票子影院看了呢是会帮助不睡还是更快睡着。真真是战争抹杀个人,统统给导演跳集体舞。不管哪派,军服一穿好像就自动获得了颐指气使调动下属调动百姓的权力,害怕。相比一下微把红军表达得人道一点,红军那领导总算在反人性行为前主持了一次公道,末尾那个壮烈就义是不是有点太拔高了。
      • 马匹、缓缓流动,死亡如马群般无意识,黑白长镜是一片永久的瞭望场地;上马下马有些帕拉杰诺夫的诗意。然觉信息略少。或者仍不够沉浸。或者扬索也没想把人带入;只是远远地望着。【扬索长镜头的调度里是有些独特的东西。比如列队。没有太多情绪,只是缓缓改变遭到点名然后队列离开镜头移动视觉改变随即枪决——一切都因简单的连贯性而平静。】
    • 豆瓣 8.1 IMDB 8.2 HD
      Восхождение
      1977
      剧情片
      苏联

      上升

      Восхождение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薩特:“人不是上帝創造的,沒有先驗的性善、性惡之分。每個人只能根據不斷選擇自己超越自己,給自己下定義,每個人都處在動態的行為選擇中,所以每個活人的存在,只是一種實現本質的可能性,即他不能在結論性的意義上存在,只能在可能性的意義上存在。”歷史語境下的存在困境,死無葬身之地的註腳。
      • 一个血泪教训,不要买大光明二楼最后一排的座位,不然你只能站着把一部电影看完。
      •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问如果苏联拍《拯救大兵瑞恩》会怎么样,底下有个评论答,已经拍过了,叫《伊万的童年》。如果问如果苏联人拍《1917》会怎么样,那估计可以以此作答。
      • #俄罗斯珍藏电影展2021#修复版,因为真实所以戳心,剧作扎实完成度很高,惊世骇俗又骨感悚人,获1977柏林影展金熊奖,是宗教意味极浓的二战反法西斯电影。最后上绞架的高潮段落就如同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当耶稣受难日与殉道者们的遇难日重合,当纳粹魔穴成为淬炼人性的终极试验场,答案只能在风中飘,正应了那句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人性矛盾无解不可测,每次试探如凝视深渊黑洞,白雪皑皑的雪原与过于深沉的哲思不谋而合,而某种程度上,比上绞架肉身殒灭更可怕的,是当叛徒的下场(苟且偷生背叛信仰失去自由,千夫所指遭受良心谴责,灵魂受地狱烈火灼烧永无宁日……),比法西斯非人折磨更可怕的却是内心的罪恶与羞耻,而尾部“叛徒”濒临崩溃的内心戏与蒙太奇画面无缝切换令人叹为观止。
      • 两个角色的形象都很赞,印象尤其深刻的一幕是,绞刑绳套太高,小女孩够不着,德国军官很“体贴”地拿了个箱子做垫脚,并扶她踏上去,小女孩又细心地把绳套调整到最佳位置……这真是反讽啊
      • 1977金熊奖,当年的评委会奖是布列松的《可能是魔鬼》,苏联人真是懂电影,这里面的很多技法被后人采用,结尾简直是完全用默片的招拍的。
      • 苏联时拍的电影,唯一让人奇怪的是,俄国人作了这么大的牺牲,他们在保卫什么,一个古拉格的国家? 我现在已改变了当初的公知观点。
      • 那个烈士,一开始都只像个文艺小青年,被俘后突然变成耶稣了==
      • 77年金熊奖,导演借助于真实环境和人际冲突对战争下的人性进行了拷问,镜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把人置身于生死极限的真实环境里方显人性难测。其实这片子残酷的地方就在于即便我们鄙夷出卖者,但内心深处也能对他的背叛给予谅解,这份谅解似乎在为我们自己不可测的人性留有回旋余地,就像那些道德难题恰恰是由人类自身抛出的一样,难以自洽。
      • 2020 俄罗斯电影大师展 第六场 16排4座 最后一排 独特的观影体验!16排只有中间有 竟然和前排不错开人头! 我本来准备站着看完 旁边老妇人(上周也瞧见 今天排在第一个领狂欢之夜明信片)提醒可以坐在不翻下的凳子上靠着看 如果坐在凳子上看 人就要凑到快贴近前排人脑袋上看喽 还可以“正常”坐着看 头恰得厉害些就是了 四种姿势换着看完整部 还是喜欢站着看 有种君临天下的感觉 甚至像是希区柯克的《后窗》窥探 欲望 满足 不但可以看大荧幕 二楼近乎所有观众尽收眼底 谁看手机了一览无余哈哈 这部电影 本以为绞刑之后就结束了 没成想后面还有这一出 喜欢电影中对人物的刻画 人性的复杂 里面德语其实不算少 也不翻译 德专学渣勉强听懂一丁点 看这部时发现几处明显音画不同步 看到有豆友解释不是同期声
      • 8.0/10。情绪感染力很强的一部作品,讲述了两名红军战士一路上的磨难以及行刑前的内心矛盾。摄影真实带感且远近景配置得当,很喜欢这种特写镜头的表现形式,即赋有诗意又能细腻地表现出人物心理状态,不过这倒很考验演员们的演技,所幸所有表演都相当给力,配乐也营造出了一种白色恐慌。
      • 根据贝科夫的平庸小说,拍摄的伟大电影,将一个庸俗的政治说教“升华”为基督式的受难挽歌。施尼特凯配乐。
      • 俄展*大光明。4.5/5. 舍皮琴科自己完成的遗作,没有和其夫《自己去看》连映,大概属于策展的温柔…用压迫性的特写和音效,不,用子弹、雪地、枝条、炭火、甚至是他人的脸,雕刻一个圣人的面容,深夜祈祷时突然的亮光,就像伯格曼的手法,将神性的秘密,留驻在一个抉择的面孔。但影片的视角并不像信仰那么单一,最后的十分钟,留下的是神圣离去后的世界,所有的平常景象都压上了心灵难以承受的罪责,苟活还是就义,你不知道哪种更容易,上升,也是一种审判,而平凡是最绝望的惩罚。
      • 与其说是上升,不妨称为沉潜,沉潜于白雪茫茫里,任何抉择都会被掩埋。在舍皮琴科的镜头下,判断似乎并无益处,她关心的是人的焦虑,切口如细针,远离大是大非,远离赞美或批评,那些声音已有太多,人们热衷讨论评价,而她带我们回到了大雪初下的那天。
      • [221]舍皮琴科依舊沒有依賴鏡頭的創作,更多地通過演員的表現力來探討自己設下的命題——“人際衝突”和“精神危機”。而《上升》則是昇華到歷史的層面上藉助命題去對“抉擇”作出不同的詮釋。
      • 3.5 从战争到宗教。三个犹大被基督的目光震慑,两个企图自证清白。最后在犹大痛苦的嘶吼声中把主题拉回反战。镜头优美而准确,欲从静态的情境中发掘力量。象征基督的索特尼科夫的出场宛如一个徐徐的zoom-in,从中可一窥导演手法之节度。可惜非信徒如我无法被深深打动。
      • 舍皮琴科的代表作《上升》,里面最让我震惊的正是作为人在战争之中所经历的那些道德困境,最终死亡都在前方等我们,那么我们所做的挣扎与抵抗有何意义呢。看到豆瓣的影评区,也有人提出类似的问题,比如片中人物看起来仅仅是为了保卫国家和政党而做出抵抗,如果把布尔什维克看作一种失败的意识形态,那回头再看这种历史,是不是就表明游击队员们的努力白白浪费了呢。显然不是,并且这样看就特别容易忽视导演要表达的一点,人处在痛苦和恐惧之中,如何去面对这些精神危机和道德难题,才是这部电影的核心。我完全没预料到,垂死的索特尼科夫究竟在什么时候会死去,导演没有给出任何幻想,她用极端的生存环境来拷问观众,而最后活下来的见证者却是一个背叛战友和犹太同胞的胆小鬼。 关于背景音效:带着粗糙的轰鸣声,有破音,不知道是不是影片版本的缘故。
      • 基督教和共产主义里最刻奇的两大元素在[上升]里融为了一团美好的agitprop,萨特[死无葬身之地]式的存在主义影响也比较明显。舍皮琴科极富冲击力的镜头让很俄式的救赎主题变得不那么煽情,处刑后的“上升”戏也处理得很含蓄。然而这部电影最好的地方在于把结尾交给了犹大,这个人物的脆弱让电影结束在极为悲观、某种意义上很颠覆性的调子上。
      • 唯一遗憾的不是同期录音,不过在那个时代,那种恶劣的拍摄条件,也是可以接受的,刚开始还有点无聊,渐入佳境,讽刺犀利,镜头表现力也极强
      • 冰天雪地长镜头,白雪皑皑万千壑,命运抉择罚与罪,求而不得生之门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4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