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越位 آفساید (2006)

    最近更新: HD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7 IMDB 7.8 超清720P
      Le fantôme de la liberté
      1974
      喜剧片
      法国

      自由的幻影

      Le fantôme de la liberté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在人类文明所开创的疆域里,种种约定俗成的塑形僵化彻底折断了飞翔的翅膀,梦想中的自由早已被维系社会存在的框框异化。我们不过是低飞的公鸡和逃避的鸵鸟,充其量能冒出一两句抱怨:我真的受不了对称了!【9↑】
      • 存在即消失,健康即癌症,死刑即自由,餐桌即厕所,如此等等。原来是老布的幻梦串烧。别以为梦真的是反的,梦在大多数时候都有很顺畅的条理和逻辑,只不过有的时候又不给道理的有违常规。老布的晚期电影就像一场梦,试着去追究你就输了
      • 小女孩失踪这段儿太精彩了!天主教徒、警察、官僚和中产阶级没合起伙来把布努艾尔剁了,说明法国还是个比较宽容的国家。
      • 世界是这样终结的——不是嘭的一响,而是嘘的一声——艾略特《空心人》
      • 每个角色都在前一故事落幕时以配角出现又作为下个故事的临时主角,独特的无中心叙事串联成超现实故事集。晚年的布努埃尔已然将超现实主义呈现在现实当中,依旧是对中产阶级社会绝妙的隐喻与讽刺,将公开与隐秘的事实颠倒制造荒诞效果。尤其以寻找眼前的失踪女孩和在餐厅如厕并在厕所就餐两段最为精彩。
      • 结构酷似《儒林外史》,讽刺有过之无不及。布努埃尔堪称吴敬梓的异国晚辈知己。
      • 超现实之布努艾尔,荒诞的讽刺。且不说他的大师水准,就这种风格看,中国大地素材超乎他想像。
      • 每次看布努埃尔都会在兴奋和怨恨之间摇摆。兴奋是因为,他怎么能这么脑洞无边无际,幽默感顶天立地,把所有的人群都讽刺到无话可说呢?怨恨是因为,每次看他的电影都会觉得自己好笨😔(豆瓣的短评可以写350字了,2018.07.14特此留念,这条就不写满了...)
      • 荒诞主义的集大成者,未知的进程,串联的小故事,奇妙荒诞,无人知晓。各种超现实,毁了原本对一个故事、一部电影的理解。莫名其妙的照片、突兀行走的鸟类、受虐狂、畸恋、赌博的神父、马桶上的闲聊、失踪的女儿、被释放和尊敬的无理由杀人狂、死去妹妹的来电、被取代的局长位置...各种赞!!!
      • 评论说了一堆废话,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布努艾尔的荒诞剧很好玩
      • 东西街南北走,出门看见人咬狗。
      • 开头和结尾的衔接也是画圆并圈住了世界。
      • 9。布努埃尔最后的3部作品,评论讲的全是废话。此类片,不解释啊。
      • 戈雅、鸵鸟、裸体、马桶、姐姐、陵墓、狂想曲 气质真性感啊这还真是主要靠天赋 各种fetish 祖孙不伦那段视点真是微妙到精彩 布努埃尔对人类充满讥讽 贯穿始终的是意志并不受自己掌控的无力感与乃至毁灭气息 太多事都已提前注定 偶然性和想象力才维持住了人类的自由
      • 牛。几个设想至今没有超越。
      • 去中心化,链条式推进的叙事,各种超现实的情节和意象即荒诞又意指丰富,历史、宗教、政治、阶层、两性无所不包,文本性极强。布努埃尔的电影里你甚至很难听到一句粗口,可他的愤世嫉俗却令人惊叹。
      • “打倒自由”的呼声在影片的结尾再次响起,当然布努艾尔反对的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匪夷所思的,以自由为名的社会条条框框即另一重自觉的,无意识的专制。仍是大量的荒诞象征展现了世界的扭曲、畸形。而一系列相对独立的人物、情节、动机被完美的通过空间上进行过渡、转场,这手法原本属于希区柯克
      • 事实证明看布努埃尔的片子之前读一遍剧情简介是很有帮助的…不然你根本不知道你在看什么。几个小段子依然是布努埃尔式结构叙事,依然黑的高端大气。在重要的事情上面说不重要的事、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面大费周章、在极端自由上的现象上面做啼笑皆非的怪癖幽默。
      • 布努埃尔倒数第二作,不如[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那般自由灵动,但讽刺力度足够。1.逆转常识、制度与习俗,将颠倒逻辑推演到了极致,一如石像打人,尸身不腐,风光名胜照片被看作淫秽图像,混乱梦境呈现为定时醒来所见的现实场景,集体坐便聚会vs单人厕所用餐,健康=癌症,孩子至终在场却被追查探问失踪案,无差别射杀者得到无罪释放的死刑判决,还有对动物的镇·压行动(坦克搜猎狐狸,动物园枪炮与鸵鸟)。2.旅店乱性&隐秘欲望与裸女妹妹弹琴+墓地探访同质于[白日美人],不断被打断、永远完不成的上课与读信似[泯灭天使][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变奏。3.由每段末尾登场或偶入的次要人物转换视角,引出下一故事,串联接力,结构精妙。4.多次以擦鞋作为转场,既有老布标签式的“恋足”风味,又扣合“肮脏-洁净”的二项对立式。(8.5/10)
      • 8.0/10。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布努艾尔做不到;幻想空间里一切事物都颠倒是非的意象化(如把黄片化作风景照、警车化作坦克、厕所与餐厅对换等等。);对资产阶级的行径荒诞到不能再捧腹,所以说这其实是一部非常高端的恶搞喜剧。
    • 豆瓣 8.0 IMDB 7.3 HD中字
      A fost sau n-a fost?
      2006
      喜剧片
      罗马尼亚

      布加勒斯特东12点8分

      A fost sau n-a fos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八九年革命是否发生过? 四号晚上你在干什么?” —— 革命发生那一夜, 刚和老婆吵完架, 领了工资去喝酒, 路过地安门广场, 人山人海空荡荡, 黑夜突然下起雪, 明天变成烂污泥, 中国人信酒鬼话, 又想闷声发大财, 难怪要被酒鬼骂
      • 第一,回忆往往是不靠谱的,回忆中呈现出来的基本上不是过往的事实,而是我们潜意识里希望的样子;第二,比回忆更不靠谱的是革命,革命好比冷笑话;第三,如此枯燥的形式能拍出如此有趣的电影,导演牛逼。
      • 其实都发生了,历史已经是每个人写的。最后的镜头很美。
      • 太碎了,属于上等的那种鸡肋。
      • 1.或人山人海,或空无一人。2.别人唱国歌,我唱贝多芬第五交响曲。3.摄像机必须用三脚架!4.洞穴之寓:当人们将火光误认作太阳。5.中国人没有半点羞耻心。6.我要在摄像机后,看人们如何争挤进镜头里。7.革命就像街灯,一盏盏点亮开去。PS:局部气息同蒙吉[西方]。
      • 一直都当它是严肃的片子来看,虽然老爷子也叠纸船,教授撕废纸令人发笑,但直到那位女观众打电话来说,今天的白雪,明天就会成污泥,才察觉他们关于革命是否发生过的讨论多么荒谬、可笑和不必要。最后那个48分钟一镜到底的长镜头太牛逼了。
      • 1、一场一镜,罗马尼亚小镇革命往事探佚 2、圣诞老人依旧接着扮,酒鬼还是那个酒鬼,体制内的发了财矢口否认,丧子的母亲活在当下,路灯迅疾点亮或是依次点亮,人群顺势涌向广场或许就像享受圣诞的狂欢,小城从来就不是漩涡的中心。
      • “革命那天我不在广场。我只记得那天我和老婆吵了一架,然后去了一个花店,偷了三束花,回家送给赌气的老婆。”
      • 前面平平无奇铺垫半小时,后半的电视直播才有了些罗马尼亚电影的那种二逼感——那种有点哀伤的粗野好笑。电影里街景类似中国任何一座北方小城,都是社会主义建筑师作品,角色里还有个中国商贩。剧情里对事件真实性的讨论还有回忆给社会变革罩上了一层暧昧混沌不可解,唯有琐碎的生活会一直延续
      • 历史永远是人类思维基于自我保护规划出来的东西,电影何尝不是?
      • 原本企图用电台热线还原十六年前历史真相就带有荒谬色彩,不过导演很聪明。结尾说到关于革命的回忆是安静而美好的,此中有真意,画龙点睛之笔。
      • 雪花变污泥,你注意过街灯亮吗
      • 今日白雪,明日污泥
      • 8.1 革命发生过吗?可能有,可能没有,无法定论。这很讽刺,也很现实。人们往往只愿意相信他们所认为的历史,把回忆打扮成他们想要的样子。归根到底,这重要吗?还不如放眼当下,改变停滞不前的现状。去看看窗外的雪吧,不要让它变成了污泥。
      • 散客并不是无知的群氓而是最聪明的怯弱者。他们希望过得更好,却又畏惧于旧有的威权,想得到却又不愿意付出。大多数情况庄家是稳赢,多年的积累手段都是本金,以本伤人再容易不过。闲家只有两种机会,庄家身边有个二五仔能帮你出千。或靠自己的本事说服所有的散客都下到自己边,才有本钱和庄家赌这一把
      • 回归到那棵圣诞树的镜头很不错,意外地平复了刚刚结束的尴尬。很多人大概是想说倒台无济于事,希望他们一辈子吃屎
      • 革命是什么,还是用伪革命去充实无聊的人生?由无聊滋生出的荒谬在争奇斗艳,却怎么都争不够…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去欣赏那些安静与美丽,什么时候风景才能被真正看透…结尾很舒服,同样赏心悦目的还有演播室里那些手持、虚焦、故意不专业但不目眩过头的长镜头
      • 好好享受此刻吧!明天,雪花将会变成污泥。
      • 那段节目看得好纠结。
      • 革命就像城里的路灯,有的亮得早一点,有的亮得晚一点,但黑夜里一定都会点亮的。
    • 豆瓣 7.8 IMDB 7.8 HD中字
      Moartea domnului Lăzărescu
      2005
      剧情片
      罗马尼亚

      无医可靠

      Moartea domnului Lăzărescu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细琐。细琐到不能再真实的细琐。由第十分钟开始,浮躁地双倍速浮光掠影也未觉得紧凑。到最后,我明白了正是这样冗长的两个半小时单调累积,才足以让人的心境产生一点微妙的质变。那个变化就是当你看见摊在桌子上一堆毫无生气和尊严可言的肉体时,冷峻和思索顿生。
      • 所谓罗马尼亚新浪潮的起点作品,长镜头手持加自然光效低照度,其实会有些政治潜意识的表达,比如老人会在错乱间提到二战,和想当然的隐喻;但是这部电影其实蛮简单,就是展示这个略有些戏剧性的悲剧夜晚,一个老人垂死之际的遭遇。女护士很敬业甚至很感人。此后罗马尼亚电影沿用了这部电影的配方。
      • 十分难得的一部电影,一点花哨也没有,诚诚恳恳地讲了一个丝毫没有趣味的故事,压在人的心上。
      • 衰老 独居 醉酒 养猫,加起来其实已经等于死亡,之后的遭遇,只是在残酷人间打转,像是去地狱之前读的预科。
      • 喝酒、无后、衰老都是原罪。没有炮火式的抨击,而是与时间同步的损耗,损耗后的无奈,无奈中的绝望。在一次次不露痕迹的转场中,强化着对这个社会最冷酷的观察。
      • 7。病翁将死无处医
      • 史上最漫长的一次急诊(一开场就打电话叫救护车,快一小时才到...)事无巨细,不露声色的长镜头下所有人的性格都在这漫长的一夜被暴露出来了,尤其对主角的心态,相信每个人都很复杂:观者大约知道问题在哪,可是我们帮不到他,只能看着病人逐渐失去意识。配合片名和海报,真是莫大讽刺
      • 到底要說啥呢
      • 拍这电影应该到中国取材比较好,既保持了“真实电影”的真实时间,又能紧张曲折得让观众如坐针毡仨小时。
      • 普优突破性佳作,罗马尼亚新浪潮;真实时间(辗转与煎熬),手持全景长镜头,低照度自然光效——身边的危机考验,关乎每个普通人。纪录片风格,老人的倔强性格及落后的医疗体系均得到真实展现
      • 4.0。
      • .
      • 电影名字:拉撒路斯库之死。深得我心。 很强大的罗马尼亚电影。 今年比较让我难忘的影片 迷人的戏剧色彩。
      • 东欧国家转变制度,成为北约国家后,国民并没有富裕起来。相反,失业率升高,国民福利缩减,大量无业人口吸毒/酗酒。 医疗体系,也是倍受冲击,疲于奔命。对于见惯了的酗酒,吸毒者,医院的态度也是极差。民众则负担不起高昂的医疗费用,对医疗系统缺乏信任。
      • 我想看这部电影 2010-07-24 (除了第三家医院的医生,可以对里面出现的每一个有台词角色产生同理心的故事。【我以前觉得罗马尼亚语像法语的,为什么这部里听着又不像了
      • 概念片 生命诚可贵 很难说服自己把时间交给这样一部该进研究院的电影
      • 居然一点不闷,记录式风格直面世事一隅,令人颇多感触
      • K。
      • 挺像记录片的,医疗相关行业肯定能引起共鸣
      • 看别人穷国家的落后体制很过瘾是吧。
    • 豆瓣 7.7 IMDB 6.9 HD
      Calamari Union
      1985
      喜剧片
      芬兰

      卡拉马利联盟

      Calamari Unio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死鱼被罐头保护着,罐头被橱窗保护着,橱窗被警察保护着,而警察被畏惧保护着。吃六条沙丁鱼居然这么费事”
      • 在奔向同一乌托邦的路上,我们失散,死亡,分道扬镳。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这个导演范儿太足,我已经沦为一个一无所知仰望其魂的粉丝。(貌似本人在片中也有露脸是我看错了吗?)
      • 斧凿过甚,但也算有匠心。梦想之地只在城市的另一端,看似不难到达,但路上弗兰克分别被意外、爱情、中产阶级生活、没钱、喝醉、跟富婆走了等等杀死或放弃。而即使到达了,也来迟了一步。墨镜看似牛逼,可每次摘下后都会露怯,这就是青少年们不懈追求的装逼的结果。
      • 太冷了....
      • 其实这部还挺有意思,虽然已经有个人印迹但感觉还是跟后来的不一样,叙事偏概念性的晦涩,又酷又荒诞。Stand by me, Frank。
      • 本想三星。想一想,那少年的梦啊,摘下墨镜的一刻长长睫毛下的脆弱,特美。所有的人不是在路上死了,就是放弃了家,放弃了梦,放弃了朋友。最后他们到达了,只不过有点晚了。7分。台词稍多,荒诞又心碎。
      • 3.5;Eira如难以企及的卡夫卡式城堡,在追寻理想国的路上,遭遇各种死亡和羁绊,能抵达梦想终点的永远是少数。夹杂了公路片、黑色片的元素,夹带阿基大量音乐私货,拍得散漫随性,然而又那么酷。
      • 弗兰克们的破坏社会常规大冒险,这个话题当然可以说上几天几夜都不累,可我只知道拍得不好看。再次确认考里斯马基这个大直男导演不是我的菜,应该是不会再看下一部了。
      • @小西天。1.伊拉是乌托邦,是应许之地,是近一点的中产生活或远一点的共产主义。但对无产者来说,它最终只能是卡夫卡的城堡。无法到达。2.无产者也无名。谁在意你叫什么,你只是人群中的Frank。也想起十个小黑人,至少这次有人生还。去哪里不重要,反正不能留在此刻的生活里。3.后来的列宁格勒牛仔故事上算是乐观化复刻,形式上通过加小标题使叙事指向更加明晰,降低了观影门槛。4.这个版本的Stand by me太好听了,可惜没唱完。
      • 资料馆2016.6.14.7pm 非常美妙的观影体验。
      • 个人观感强于日后的《列宁格勒》。同样都具有摇滚元素同样的“流浪”内核,但是《卡》却是存在主义者的安那其寓言;消费时代的控诉。新浪潮式的松散反情节叙事下整合对美国电影尤其是50年代黑色电影的致敬。十六个弗兰克均代表了同一个人自身。无法到达的理想化Eira恰似贝克特笔下从未亮相的戈多
      • Hey Frank
      • 如果换成国内的演技派或一众小鲜肉来出演弗兰克们,肯定很有趣。
      • 16个弗兰克命运共同体,集体出动前往梦想彼岸,但一路上,每个弗兰克分别经历我们人生中的种种诱惑和意外,无疾而终就像我们大部分人的结局。真伤感,充满怯意。
      • 纷繁的人生路上,“你瞅啥”的人都得死
      • 如果不是阿基的,肯定看不进去……但看进去了就会发现很带感呀。海报上「乌贼联盟」下面的小字hyvää yötä, frank不知道是芬兰语片名还是副标题,总之意思是「晚安,弗朗克」。一场荒诞不经的梦,大费周章奔赴的理想国只是同属赫尔辛基的Eira区而已。多外景而少内景,内景多中近景而少全景,更注重对人与城市街巷关系的摹画,因而显得新浪潮味、戈达尔味十足,尤其是那个双人摩托的跳接。黑白布光比尤哈精致,破败与失意溢出银幕。画廊与酒吧反光中穿绷的录音挑杆好可爱。理想主义的自我叛逃——说着要逃离,却斡旋良久,不肯出去。格调清奇,但我根本没看懂。
      • 酷!!!
      • 弗兰克的一百种死法,实在太任性了。看得完全放弃逻辑。。。。
      • Rather a series of separate, quite amusing incidents involving the Franks and Pekka, the dry, very Finnish humor being an anticipation of Kaurismäki's musical satire Leningrad Cowboys Go America.
      • 阿基的早期杰作. 很想马上再看一遍
    • 豆瓣 7.9 IMDB 7.2 HD
      Pidä huivista kiinni
      1994
      喜剧片
      芬兰

      坐稳车,泰欣娜

      Pidä huivista kiinni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看嫁到芬兰的中国姑娘在豆瓣小组里哀怨,芬兰男人怎么这么闷呢!阿基早就把这种闷放大到极致了,一个伏特加男和一个咖啡男,不用说跟搭车的捷克妞和俄国妞都不聊天,就连彼此之间也仅有吞云吐雾。这些被标本化的人,在精致雕琢的摄影空间里,也没体现多么强大的内心力量,反而可爱的暗示我也需要爱。
      • 烦心事再多,只要看一部Aki心情也能变好。跟着Aki出游,喝咖啡,喝酒,唱歌跳舞谈恋爱,随心所欲,有点忧伤也只像过眼烟云。
      • 放飞自由后再度回归庸常生活,梦想的遥不可及,唯有在音乐声中寻回真实的自己(阿基的音乐品味一如既往的棒!)。御用男主女主这般拘谨羞涩,简直太可爱。
      • 生活就是真正面对女孩时无话可说,想尽一切方式的「与众不同」最后在别人看来如同沙雕,不如完整唱完一首歌,安然面对破碎平庸的自己。
      • 天哪 还能再可爱点吗?两个赫尔辛基闷蛋,一个酒鬼,一个咖啡鬼,一个爱沙尼亚瘦女人,一个俄罗斯胖妞....|這部也是雖然知道不是同看也願意加進去的“混蛋,這個混蛋怎麼沒來,我好喜歡這部電影的呢”
      • 奥廷宁的眼线;妈妈,我去买咖啡,顺便做一场梦,等我回家再把你放出来;这一部阿基,结尾好冰凉
      • 世界真冷酷。咖啡控和酒鬼结果还要请人家喝红茶,大闷公路片
      • same faces, same verse.
      • “给我咖啡”不要太屌;试想一段不想明天的旅程
      • 话最少的公路片
      • 终于有stereotype式的沉默寡言了哈哈哈
      • 就像片中的俄罗斯女人和捷克女人吐槽的那样,芬兰男人还真是闷到了极致。
      • 阿基片子几要素:烟酒 公路 摇滚 孤独 他给我感觉芬兰人在交际方面就是外星人
      • 考里斯马基的天堂,就是公路、公路收费站和更多公路的模样。
      • 要表达的东西与文德斯的公路之王有些许相似 好莱坞崇尚并宣传的Open Road和摇滚乐文化与芬兰本身闷骚的National Character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张力 不一样的文化带来冲动 但真正有吸引力的可能只有爱情哈哈
      • 考里斯马基是最适合拍工人的导演,每个角色都具有人性光环,让人喜爱。
      • 梦与真、日与夜、雨与旷野、寂寞与外语、航行与返家,它们混合在唱机里,浓度正好是默默的酒精和咖啡因。
      • 歌会带着我们一起走,直到沉默的终点
      • 烟酒咖啡流行乐,社交被冷藏,爱情最后还是解冻成功,露出了一点点的小苗。阿基的公路小电影,黑白是让人爱上孤独的颜色。
      • 生活太无聊了,想出去看看,折腾了一圈反正还是要回来继续无聊。闷蛋男人其实也挺可爱的,反正每天说的那些话基本都是废话,听闻的消息也都是无关紧要的过眼云烟。
    • 豆瓣 8.4 IMDB 7.6 HD
      Kauas pilvet karkaavat
      1996
      喜剧片
      芬兰

      浮云世事

      Kauas pilvet karkaava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阿基这部拿捏得真好,风格、情节与情感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苦情戏用他这种颇为布列松混合小津式的极简方法有效避免了煽情,但文本对社会暴力结构的深刻揭示又精确地使人物令人同情。矛盾的解决方式虽不无降神之嫌,但也是个"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表述(新饭馆叫“Työ/work”哦),订饭还要靠工联
      • 混合喜剧元素的悲剧,最后是放晴。那些风格化(室内场景设计也是)的冷幽默(鸡怪的太对我胃口),令人想发笑,却又笑不出来。在结尾,摄影机的俯视对应男女的仰视,回想开头的爵士乐表演,镜头从仰视到平视(带出餐厅没聚神的客人),最后变为俯视,既伤感悲悯又温情。其中能看到很多电影的影子。
      • 郭利斯马基镜下都是小人物的惨淡生活,而他们又总是与失业联系在一起。北欧国家的国民福利远胜我等,但他们为了获取一份自食其力的尊严,宁愿变卖家产,甚至吃墙纸。片中四首风格各异的歌曲,沧桑地极为应景。片尾更让成功就业升华为不啻于奇迹,好不凄凉。
      • 在失业的痛苦日子里就是要看看这黑色幽默的励志片。当然这种结局反倒让我觉得现实生活更加悲凉得多呢⋯⋯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4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