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操人,狗操狗,导演操观众 |
|
到了这部才明白格朗德里厄追求的是影像的开放可能性以及观众sensation的优先,所以才会出现许多暧昧不明的人物关系、亲密行为和情节片段等,而在摄影与声音方面也在维持这种纯粹性,最后黑白负片效果的那段看得我目瞪口呆。绝望和痛苦的情绪一如既往,每个人都像游走的灵魂,在他们的眼睛里你看不到一丝希望。 |
|
一种失焦的乃至变为负像的美学,对应的是晦涩的近乎心理分析的叙事。音乐和声音处理得极好,将银幕里的世界变作了另一个。 |
|
神奇。黑白负片片段达到了《2001》中穿越迷幻星云的超验效果,至此全片在刻意增强的“抽空环境音(噪音被阻隔后的残余)”音效有了启示性——协助进入超验领域。虚焦、呼吸声模拟意识模糊的体验(对我无效)。局部镜头肢解躯体的动作,人物行为抽象化,但似乎无助于观众构成自己的体验(?)。故事支离破碎,无法进入情境亦无法分清视角,难以注入私人经验,因此无法判断视听是否过多实验性。各种因素令我感觉它反而是在抽象具体空间、情境而背离体验,达到超验意识领域。所谓绝望、苦熬、颤栗、暴虐都感受到了,但更倾向于是强刺激带来的(如果这就是它想要的)。总而言之,疑问还是很多。仍觉得《尽管黑夜》最好,虽然《内陆帝国》是完美的。 |
|
潜在的战争语境:冲突的,游牧的感官质料。僵尸般的身体,甚至是被剃去的头发那难以忍受的机械噪音都在身体/感官层面上预演正在进行的战争观念。充满了敌对性的“他者”空间。
如果说格朗德里厄日后的《尽管黑夜》在身体连接形成的地形层之间产生当代的哥特,那么《新生活》则在虚化,急剧晃动的战争机器状态中完成一种原始的生命甚至是力比多冲动,摄影机的高速舞蹈以及影像的负片化是将身体distort的巫术。被圈起来的猎狗最终被投放而出,将Boyan撕扯得粉碎,好莱坞式的“拯救”与“救赎”叙事神话最终被破裂,在裸体和十字架面前成为人性兽性无差别的呐喊。 |
|
据说是试验电影,可解释为试验电影技术,也为可解读为用观众作忍受力试验,所以这个标签要加。但完成试验的体验太差,所以只给了一颗星,实在不推荐,也因为其标题充满负能量,男主最后有得到新生了么?从快枪手变成虐待狂?感觉只有片头和中间红外线的部分还值那一颗星。还有,噪声,无剧情,看不清。 |
|
80/100,视听极度狂乱,叙事作为前提呈现,人物在情境中挣扎,而观者志在体验。 |
|
手持拍摄与失焦用得很凶,情感表达很意识流 |
|
片子难找是有原因的 |
|
官能指向型剪辑,失焦对准时代,快速率下亡灵在场,无法逃离的双重濒死边缘,同景别置换剪切却依旧可以续接情感和叙事,热成像中女食男反而有些普通了。 |
|
不太喜欢,镜头抖到不行 |
|
去掉叙事可能会更好些,前面一小时都像在看拉斯冯提尔拍一部劣质的加斯帕诺电影。 |
|
Too vague, often abusive. 我们需要区分摄影机是与人物同在而狂乱,还是预先肢解了人体。《新桥恋人》结尾的狂舞是因为摄影机在另一条高速的船上,拉皮德的摄影机是以“第二语言”为核,周滔的摄影机是因为他无法接近被摄物,持长焦而颤抖。本可以看清人,却自我隔离至疯癫,为什么? |
|
个人认为更应该明确声音的作用,尤其在这类体验式的电影里,不该称之为“配”乐,而应将其放到与摄影同等重要的程度,对感官而言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另外我觉得在格朗德里厄电影里,故事起到的是预设情境作用,为体验服务。 |
|
确有价值 |
|
《新生活》啊……
手持,晃,状态。 |
|
@Filmothèque [35mm] 一些段落极美。 |
|
三星半吧,电影语言本身非常强烈,像磕了药一样满是迷幻的镜头,本身这样的电影也没打算让大家看懂,我觉得本身就是提供一种体验而已。 |
|
只有某几场戏完备对影调与节奏感的满意度,先3.5- |
|
手持镜头的剧烈颤动加上加快的影像速率太像是地震了。 |
|
【4】视听极度狂乱,叙事作为前提呈现,人物在情境中挣扎,而观者旨在体验。 |
|
这回真没看懂 |
|
不知所云 |
|
3.5。问题是本身强叙述性的故事性质不太兼容这一套纯感官向的视听系统。同时期的嘉斯帕诺能更好的处理掉与现实语境的无谓关联。 |
|
豆瓣最近老抽风呢~~ |
|
噪声过滤如听觉上的虚焦模拟人的隔阂状态。割头发,肉搏作为本质的性交,人在热成像下被还原为狗吃肉,一种类日烦夜烦的焦灼兽欲,但无法得到解决:人总体的性无能状态。美国兵在东欧的身份设置类似于零和一但不追求任何时空上的所谓意义,就像观影快感上类穆赫兰道但没有能指与所指的漂流。按可辨的情节来说,虽然新生活有点像既不纯情也不治愈的蓝丝绒,精神病发作版坏血,但比这两部影片的情节更破碎,它是设定的而非叙事的,叙事成为一种设定,引领观者通往私人的体验,是激发的但不是被动的,根本上是感受的,或者见证(暴力和隔阂)的。听和看是唯一的方式,想象力被交还给——开头那群人。 |
|
4.5/10。故事性为零之后看感受,不能触动我。放下你的身段。 |
|
好性感的喉结() |
|
乏力又冗长,尤其是当其中加入了情色镜头 |
|
跟尽管黑夜比起来,花在“叙事”上的笔墨还是有些多了。 |
|
他想带她走 |
|
折磨观众的作品 |
|
8.5/10 非常牛逼的极端电影,目前看过最好的一部格朗德里厄。有几场戏给我直接看傻,宛如瞳孔的地震、知觉的风暴。感觉就像是用娄烨的低档技术拍出了德尼的触感美学。这种连技术审查都难以过关,影院硬性放映要求都无法达标的电影,竟有着如此惊人的视听创见。虚焦、暗调、碎切,狂飙的手持摄影如巫术般召唤出一种动态主义之下的全新观视体验,牵动观众的情绪与脑波。爱无能的男性狂吠、狂怒,他们只能将暴力施加在身份更加卑微的底层女性身上。面对这样的作品,叙事动力极弱肯定不能算是缺点,好几处视听方法已直奔实验电影的层面了。 |
|
声音包裹影像,氛围之间切换,格朗德里厄一直只在干一件事,一部比一部纯熟,这部就显得比较青涩了 |
|
结尾那二十分钟太不可思议了,叹为观止! |
|
博片失败,这特么大烂片!!!啊呸… |
|
相较《尽管黑夜》而言作者风格还尚未成熟,试图让观众在感受剧情的基础上利用虚焦加手持去体验角色在情景中的煎熬。为追求叙事的完整而牺牲影像的节奏性,未能提炼出纯粹的感官体验,后作的进步真是巨大。 |
|
视听真是应接不暇,细节得靠二刷 |
|
? |
|
cinema and sensation |
|
蛊惑性很强的狠片 |
|
拼凑不出故事,更多是影像的实验 |
|
也许是连喝了两杯咖啡的缘故,这片看的我心疼,几乎和每天早晨和夜晚想到死亡时一样。音乐和用光很有冲击力,用刀割头发同时亲昵等诸多场景将快感与战栗混合。侵蚀性与暴力的界限。 |
|
不可思议的声画和声和画,多年的观影阈值被重新打破了,大受震撼... ... |
|
镜头语言强烈,叙事比较差 |
|
这手法确实挺恶心人的。 |
|
A New Life.Despite the Night. |
|
兽欲 (=?=degradation) 自冯疯子antichrist以来我没再看过如此纯粹痛苦梦魇般的性画面 唯一的欢愉因加速而失焦 唯一的夕阳属于杀戮 |
|
身体的异质性! |
|
形象幻化的代表作品。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