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为北欧的小国都很开放,原来芬兰是这样的,并不是之前想象中那样,这竟然是芬兰的第一部同志电影。这样的故事其实挺多的,比如《周末时光》和《上帝之国》,两个人相遇,有着类似的困惑和经历,互生好感,只是到了他们身上,其中一个人是叙利亚难民的身份,让故事平添了几分艰难,爱情即使来了,也很可能被现实轻易打败。但对于身在异乡的人,或者那些曾经有过好感,却错过的人,这样的故事其实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它不是几个人的故事,而是所有人都可能经历过的故事。 |
|
芬兰版上帝之国,看似跨肤色、地域、文化背景的神交,真正交了之后离别却简单得很,感觉是看了被理想化了的一夜情,比较幼稚。但作为芬兰第一部LGBT电影还是值得鼓励的,也有些笑点。 |
|
床戏可以的,演员也是我喜欢的类型。就是有些拖沓,短一点会更好。看完后好想试试芬兰桑拿。 |
|
【YVR-IV】三星半。开头甚至前三分半极佳,房屋的修葺实际也是父子关系的展现,工人对房屋的关系和父子是一致的。但铺垫真的不够,导致第一次做爱时大面积观众笑场。而之后的情节都摇摇欲坠。如果直接黑镜到第二天起来或者两者完全不做爱(像marco berger一样)就更好了(但导演想用第一次和第三次做爱中体味到变化来映射主人公的成长,如果这样,也要大幅删减第一次)。最致命的是,野心太大,涵盖的话题太多(母亲线完全无法收场)导致无力连接,结尾草草力度全无。但是,每一段拿出来都很好,一般用于回忆杀的风格拿来做同时推进非常惊喜。链接不够,不过男孩实在很帅… |
|
除了更文青一些,跟“上帝之国”不是一般化的撞车啊。放在欧洲难民问题的语境下太中规中矩了,胜在故事够细腻,演员肯发糖,啪啪很敬业。镜头和打光挺绝的,能看出是小成本,偏偏有种说不出的舒服感~ |
|
“你的眼睛很深邃,我不得不看它”、“在那边我的拍拖软件都不敢放脸照,约人也是跑去远远的地方,在这里我感到很自由” 前面一直在等看上眼的瞬间,没想到还是敌不过一个对视的眼神。这样短暂又预期之外相处的几天本身就很美,只是结尾太寥寥苍苍,你又不能说没有爱,只是现实太无奈。 |
|
是芬兰版的上帝之国,也是我看的第一部芬兰电影,可谓是精准地抓到了芬兰人的那种含蓄和不善社交。电影整体很平稳和缓慢,并没有太多的冲突和高潮,打光和氛围的塑造都十分柔和和讲究,让人觉得很舒服。ps不得不提,叙利亚的难民男主的设定太多此一举和没必要,而且这个选角看起来实在太straight 。当然那几次cx都很拼很大胆。 |
|
如果奥斯卡有【最佳吻戏】奖项,大概非本片莫属了。 |
|
勉强三星,啪啪啪敬业,镜头细腻,可是整个故事都很小学生作文,两位主演的化学反应也缺了会心一击的触动。喜欢有位豆友说的,享受当下是好事,可如果现实中只有这一个选择,就只剩无奈和残酷了。 |
|
床戏和吻戏都好好看,主要是真实,演员勇敢,完爆美国人了。虽然都是别人的爱情,还是看得很开心。 |
|
因为创伤变得丑陋的芦苇荡,一夜之间波光粼粼地迷人。可就像一张照片,再漂亮,也注定在冲印出来的那刻开始,逐层褪色。身份作祟,一个把故乡当做火宅,另一个把他乡视为绿洲。火宅烧的,是曾经留恋的亲情与时光,绿洲则警醒着不受待见的异乡人,再有希望再自由,脚下仍是沙漠。悲伤的是,在情欲的繁盛过后,是现实的荒芜。更悲哀的是,不知不觉地,不再相信爱情带来的勇气,也不再相信勇气的意义。叙利亚的国情叫Tareq破损与敏感,奈何我也如此感同身受……演员都很不错,看他们演绎欧洲的故事,脑中奇妙地盘旋起港乐《喜帖街》。@爱酷电影周 |
|
7分。这片再捂一捂可以进个柏林全景啊为啥去了伦敦电影节首映……移民-难民性爱化,另外移民-难民+LGBT合流这个脉络倒是可以理一理(有文章么?)。超小阵容,戏写得还是挺足的,床戏卖力,父亲这个酱油打得真是按典型红脖子写的……双男主一定程度的互文关系写得还是挺好的(都想逃离)。不过导演是不知道怎么结尾了吗?不如[上帝之国]的地方就是格局太封闭了,或者说阶级太高了。 |
|
干活儿的时候也只能看到脑袋,敲了几个钉子就开始闲聊做爱,语言都不通就想着接俩活儿去德国看朋友,如此风花雪月的难民形象……相比之下就显出《上帝之国》和《暗河》的优势,劳作过程本身就很cinematic,展示人物品质性情和人与环境的关系。应该有个labor genre, 不过这词意思太多,toil cinema吧。 |
|
戛然而止 |
|
「I always feel that it's not fair... that if I just get on a plane and like... just go to other places. I can be just myself. I can be accepted and respected.」 |
|
等着芬兰版的上帝之国
年度最佳吻戏
两个陌生人在一个“无人之地”相遇,在自然中舒缓而热烈地展现着彼此的情感和渴望,而结局则是这一“无人之地”最终必然为外界和现实击破;
芬兰小伙为了逃离保守的父亲前往巴黎寻找自由,叙利亚小哥则因战争和同志身份而来芬兰寻找庇护和自由,就如兰波说的“生活在别处”,于是他们的遇见也就只能是“a moment”即使感情再炙热;虽然相信生活在别处,但别处同样如此,逃离成了恶性循环……
北欧舒缓、静谧、空阔和寂寥的电影,满屏的湖泊森林日落日出与泛舟湖上,都是心动时的真挚和深沉的美与孤独。「上帝之国」的结尾似乎转瞬即逝,即使在我们以为开放如斯的芬兰。 |
|
看于多伦多同志电影节。也许因为身在异国,我竟对难民的一些经历感同身受。导演在现场回答了大家的问题,那位难民的饰演者在此前只演过一部话剧,在心理活动展现中导演给了两位角色自由发挥的空间(导演自觉对难民经历很难感同身受)。最后的结尾给人以遐想的空间。 |
|
为了评论说的敬业的船戏看的,居然有三段,第一段四分钟的最认真。 |
|
很cliche但又很现实,爱而不得的人估计都会有体会,结尾草率了些,但胜在人物情绪的精准拿捏,“确认过眼神,遇上对的人。”政治议题的融入也刚好,俩主角发糖的时候很怕老爹突然出现,船戏尺度挺大的。那些转瞬即逝的美好,如此伤人,又如此难以忘怀。 |
|
這部是影展前就知道也想看的所以正中下懷,對於熱帶擁擠島國的人民,芬蘭一切事物好像都有點美得渾然天成。跟"希望的另一面"同一個議題所以那可能是敘利亞和芬蘭的無解題,而關於同性之愛人人也都有無解之處,結局也只好這樣了。聊天其實拍得比性愛更讓人發熱,兩位都美美的。爸爸其實也不是討人厭那種,而是當機不知道怎麼辦那樣有點可愛。我有可能經歷芬蘭的冬天嗎? |
|
开头那段车内对话,实在是有够真实,旁敲侧击的催婚和我家如出一辙……后面的套路实在是让人兴致缺缺,导演想说的倒是不少,却没有什么让我觉得足够打动,本质可能因为其实根本没爱只是一夜的露水情缘而已吧……镜头美则美矣,镜头语言太单调了。说白了我还是不喜欢激情派的这类影片,与自己的审美取向相去甚远。 |
|
世界大同,也不过是黄粱一梦 |
|
理想很圆满,但一回到现实就很骨感。生活中特殊场合特殊时间遇到的某个人,即使再喜欢对方,也注定只能成为短暂的情人,转身就成为过往。所以不如不去想两个人的将来,珍惜当下,享受此刻 |
|
较干涩 |
|
话痨版上帝之国,太相似了。演员还蛮自然,船戏足,也很投入,就是希望男二能把胸毛脱下。两人感觉激情多于爱情吧 |
|
上帝之国的一个变奏,但处理得差了不少。故事走向和推动故事发展的具体情节太落窠臼,好几处都像是多年前同志小说里常用的桥段(角色自己都说了cliche)。由相识到相恋的过程处理得很尴尬,互相了解就完全是通过一段尬聊完成的,捅破窗户纸的那一戳更是看得影厅所有人都尴尬得笑了。芦苇荡里的时光固然甜蜜但总是短暂,以逃避解决问题终究得不到长久的幸福。除了父子沟通理解的阻碍,还探讨了难民和故土的问题,想要的太多了,掌控不了。结尾结得很仓促,但同志生活的很多问题也确实都是这样无疾而终的。不过主角有颜,笑起来阳光可爱,尺度不小,不至于看不下去。 |
|
美哭,阿拉伯气质美哭。经历过的电影中的对话,我被虐死了。比上帝之城好。 |
|
林中桑拿房,湖畔芦苇荡,泛舟湖面上,做爱的天堂 |
|
真的是周末时光+上帝之国 喜欢这种人美景美调色美的话唠片了 |
|
中间一度甜死人了~~但糖里有屎,为演员敬业的床戏多加一星 |
|
芬兰的第一部LGBT电影,意义重大。手工搭建的简易木屋,烟雾氤氲的芬兰桑拿,浴后一听冰镇啤酒,屋檐下尽情畅聊人生,北欧气息隔着屏幕扑面而来。性向+难民+文化的三重困境设下重重阻碍,而片中的芦苇荡一如《上帝之国》的英国牧场和《断背山》的俄亥俄牧场,是主角们的庇护所,得以在此处短暂脱离原本的身份符号,投入纯粹的迷恋与碰撞。只恨结束匆匆,家庭没有和解,情人没有告别,平添几分无奈。面对看不见尽头的情感关系就莫要强求,享受当下也是一种选择。 |
|
习惯了世事的无常以后,我开始对快乐的体验无比敏感,例如久别重逢的相拥,旅程开始前的期待,我告诉自己要享受当下,因为世间好物,从来不会坚牢。 |
|
由于关注点一直在“他们不工作只拍拖真的好么未免有些些太不敬业了叭”上,加上两个人从来电到干柴烈火确实莫名其妙毫无张力,导致后半程不断地跑神无法体会突然间如胶似漆的情感了。关于难民的问题,这样的身份立场的对调也太多了,整体看下来只觉得毫无新意。【拍得像MV一样的床戏无法打动我(冷漠) |
|
又看了一遍上帝之国 |
|
雷人。他爸的演员演技太差了吧,是在路上随便绑架了个人吗?故事直白冒傻气,整部电影几乎没有subtext,床戏也几乎没有叙事功能。太差了。和上帝之国比的资格都没有。 |
|
哎?唉……
(好无聊哦…… |
|
个人认为,比上帝之国好一些 |
|
设定和故事撞了,就被说成是芬兰版《上帝之国》,但我更喜欢这《芦苇荡的时光》,前者好歹有个致敬《断背山》的名号而借着宣传造势,这部就真的要看私人的选择了。从罗马尼亚到英国,再从多灾多难的叙利亚到更北更寒冷的芬兰,大胡子男人带去的柔情温暖了同样的愣头青,中东欧洲多cp。若说前者多点寒夜里的欲望,后者就真的是用心谈恋爱,哪怕是叽叽歪歪磨磨蹭蹭看得人窝火,打光太温暖。只是结局的处理还是太简单:人不会委屈自己单纯为了对方而活,感情也只是路上的风景,也许是那父亲代表的大男子主义形象太深。Leevi有点塔塔加四妹的感觉,同性要能生子这两个的后代发际线那真的是一言难尽。激情戏好评,互攻好评,所有的吻戏满分! |
|
The story develops on a very shaky ground. Surely the theme of rootlessness is delivered well but really should trade some redundant sex scenes for a less questionable ending - actually there is literally no ending for this movie. |
|
芬兰的夏天真的是可以让人原谅漫长的苦冬 |
|
被甜到了…有一瞬间觉得这不就是少了放羊的上帝之国嘛,只可惜没有延续到最后。最后一段有点散,故事也不够集中。【不得不说这芬兰小twink很耐看… |
|
喜欢😍 |
|
父亲最后爆发出来的种族主义显得有些突兀,本来之前只是铺垫了对其中东裔身份的不满(言语不通)。两位主角之间的情感沟通也非常单薄。对于表现男主懦弱性格这方面还是比较到位的。 |
|
非常现实的角度,爱情从来不是相爱睡觉,必须要面对很多额外附加的身份,种族,家庭,过往等等一切要素。光有爱是不够的,在一起也未必是因为爱。说走就走的那个劲儿,像我。 |
|
Janne像Jérémie
Rimbaud
Beauvoir
Vettel |
|
在第二轮议会大选尘埃落定之际看了这部电影,也算挺有意思。虽然发生在北欧乡村,但其实内核还是很小资的,与其说是refuge的故事,不如说是transfuge. 摄影不错,主题没有更进一步,白人小哥不错,阿人小哥有点娘,但两人激情戏还挺好。 |
|
度假小屋夏日基情电影不少,此部氛围松弛最接地气,色调舒服尺度感人,略微话唠缺点偶尔小闷。 |
|
一个美好的夏日时光 可能再去桑拿房就会想起那个异域的男人吧 |
|
情投意合本就是小概率事件。拥有过就是幸运。 |
|
整个故事节奏舒缓,没有明显的低伏与高潮,最大的遗憾是两位主角没有碰撞出激烈的感情和CP感,所以影片氛围就如低饱和度的北欧风光一样清冷。片中的两组冲突父与子的矛盾和主角之间的困局皆不问来由不讲去向,唐突而起又戛然而止,没有余韵之妙,只剩下如鲠在喉的缺憾。
PS:芬兰小哥长得很像SKAM里的Isak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