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纷乱的记忆,拍得跟悬疑剧似的。主题是长者的自我和解,根本没有正面展现战争给国内外人民的灾难,大概这也不是石黑一雄的关注点。艺术家为了自我追求去牺牲其它的人生事物,这我能理解,但作为有社会地位与影响的人物,还是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尤其是在黑暗时期特需明灯,否则就是丢失了良知,被人指斥为“卑劣至极”也是很合身。当然,艺术同政治与人品可以分开看待,但人总是种有政治性的生物,既可崇高,又有卑劣。
战前战后,人们口中的“爱国”来了个180度反转,这最体现世态炎凉,以及“爱国主义”的实质。 |
|
太难了。倒是不认错继续装下去的人简单些。 |
|
以小见大,暧昧留白。PS1:勇敢的年轻人们,为了愚蠢的目的而失去生命。真正的罪人却逍遥自在地活着,不敢露出自己的真面目,也害怕承认自己的错误,真是卑鄙至极的态度。PS2:观看时,一直好奇一个画家怎么会罪大恶极。直到【独善】这幅画的出现,那种冲击力,一切不言自明了。 |
|
想用电影海报充当下原著图片,怕内容上有出入快速看了一遍,结果改编得倒没原著那么令我讨厌了,相比于原著中的“失败亦不凡”,电影中的小野表现出了更多对战争的反思,这也让悔恨后的自我和解更易令人接受。 |
|
叙事节奏很优雅,风景也很优美;主人公老师的信念:艺术要为美服务沉迷享乐中未免太狭隘了;美是广大的,但是决不是主人公选择的政治,哪怕是打着信念的幌子;从这一点看,恶真是很容易被冠冕堂皇的“善”所原谅呢…… |
|
一般,风景很美…… |
|
规矩到近乎死板的照本宣科,甚至到了某些角色一出场会让人觉得“啊果然是他来演”的程度,原作的画面感倒是复制得非常贴切。 |
|
我说这剧情和拍摄手法都挺迷的,乍一看都没看出到底画家在当下那个年代到底做了什么不可饶恕的事情。但是原来是基于原著的改编?其实感觉这个故事还是有一定深意的,但是掐头去尾的描绘就让人看得有点云里雾里。很奇怪最近关于日本战争时期的SP简直扎堆了。 |
|
小说看到一半的时候想起来自己看过并且特别讨厌这部sp。想法和一则短评完全相反,小说里直到最后小野都是一个在自己的回忆里粉饰太平的迟钝懦弱的人,“至少是凭信念做事”全都是骗骗自己骗骗别人的话。电影把自省变成了真正的主题,但完全放弃了对叙述者本人虚伪懦弱不可靠底色的描写。 |
|
三星半。对于当下很应景的作品,清算自己的“过去”的电影,摄影和美学上用清新自然的风景去突出人物内心的沉重,比剧作的部分好,剧作还停留在只能自白,自白导致了这部电影一半以上的难看,好不容易融入进去,就要被絮絮叨叨的念出来,在和老师的关系上,那段关于“对于事物,从来不必用已经被固定下来的无聊角度去观察”的对白写得情理兼顾,我完全沦陷其中。 |
|
我打算去把石黑一雄的原著小说读一下。 |
|
改编的很不错! |
|
倒不是说看不懂、不知道电影想表达啥,但前半段真的使我从满心期待到昏昏欲睡,中途间间断断地睡了三次,还梦到自己手背的血管被一支笔那么长的针给扎进去了,导致看完只对片中画作烧焦的声音和味道有印象,还有小野一生的追寻过往,其实不必道歉,每个时代每一个人的选择都会不一样的,他们做选择的时候是没管对错的。 |
|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
|
“别搞错了,父亲燃烧的,是我的野心”,“现在的人未免太容易把忠诚两个字放在嘴边了,至少我不想成为那样的人”,“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叛国贼”。刚开始的时候,我也只感觉是个矫情的老年画家,但看到后来大概明白了他的心路。其实何必怀疑自己,人生决定本就没什么正确错误之分,不必觉得可耻。就像接受别人的利己主义一样,接受自己的利己主义即可,错的既不是个人也不是世界,从一出生就是你死我活的战争,还要分什么对错? |
|
或许是题材的原因,气氛略压抑,一开始云里雾里,导演不太会叙事。 |
|
世間は謎、人間も。 |
|
上海虹桥→昆明长水(2) |
|
看了1个小时的影片,还是看不懂在讲什么狗屁东西。 |
|
朦朦胧胧,模模糊糊,犹如这片子的男主的态度一样,真的是自省吗?自己感动自己吧。片子拍的感觉不到诚意。 |
|
主题沉重,一部sp的时长并不足以放下,拍成电影更合适。情节有些含蓄,看了些评论才明白。原作优秀,加上一星。作为sp并不好看。 |
|
过于专注制造悬念的叙事,导致还在语焉不详的状态下观众已经失去了兴趣。可能也是这个原著作者一概的风格吧,看过他的never let me go, 很不喜欢。另外怎么感觉他话说得这么奇怪呢,纳粹也是凭信念杀人的呃,都免罪算了。这是很无耻的一种诡辩,无论如何,当专制者、侵略者和杀戮者的走狗都是不对的,不是上面要求了或者大环境影响着信念就可以justify, 在任何信念引导之下去做坏事都不可以,我不相信这些加害者不知道,他们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渡边和奥田的一个reunion, <3. 我好像是第一次看渡边谦说这么多日语,笑死。 |
|
艺术家与社会和政治的关系到底如何处理?是仅仅如实描绘生活的美,还是把艺术品作为工具去推进历史进程?日本战败,为战争鼓与呼的画家,音乐家,企业家,应不应该和直接挑起战争的军人和政客一同视为战犯呢?片中老画家最后是释然了,毕竟他一直是秉着信念在做事。 |
|
可能原著更好一些吧 |
|
无感 |
|
优秀原作,但电影处理得表面化,导演缺乏加害者悲剧这一复杂题材操作能力。 |
|
意外觉得渡边谦和广末凉子有点神似,父女档挺合适 |
|
一开篇的音乐和镜头语言就不对,失望。简单说,焦段选错了,景深也应该更浅一些 |
|
喜欢这种有点碎碎念的独白。一个画家,在战争时期所犯下的错误,到后来陷入了自我的谴责,看谁都像是在diss自己,殊不知也许并没有人真的care你呢。只有与自己和解,才能为年轻人们由衷地祈福。音乐加分。想看石黑一雄的原著了。 |
|
剧情描绘的有点尬。 |
|
难看,看了39分钟依然没什么能抓得住我 |
|
「俺たちは信念に従って行動し、全力を尽して事に当たった」所谓时代局限性大概就是这样,被当下裹挟,年老自我怀疑自我鞭笞,最后在世人眼中也只是翻过去的历史。或许森老师是唯一看清的人,选择彻底放弃所有疑问作为画家追逐一瞬的美。承袭小说不可靠叙事,但电影明确也温柔的多。 |
|
完全没有原著的从容。现在的主演感觉上又臭又硬。印象深刻的老头是那个森老师,出场有限,但说起话来真有一份迷离和雍容。 |
|
忠于原著 |
|
景色真美。 |
|
沉闷 |
|
探讨的话题很有趣。跨时代的艺术作品放在不同的情境下的社会意义。怎样才能称之为“背叛艺术”?唯一的奇怪点就是叙事有一些散,组织和节奏上有点不舒服。 |
|
悟性不够,啃不动啊 |
|
太闷了。 |
|
没看过石黑一雄的这部小说,但日本人翻拍的却还不错,似乎会很适合石黑一雄那些叙述和故事的气质;记忆在老年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而当涉及战争这段历史时,更会变得模糊朦胧,石黑一雄和莫迪亚诺在这里碰了面,很有意思。 |
|
曾经差点买这本书了,还好没买,不喜欢的题材,就当看广末凉子了,曾经的干妈还是那么温楼 |
|
后半配乐好怪…… |
|
战争期间的“爱国”在战后反被视为“叛国”……时代信念不一样,何苦逼着自己道歉呢 |
|
画面,配乐,卡司都很赞,就是剧情太弱 |
|
时代浪潮下造就的立场不同,孰对孰错谁又能说清,时间最终会吞噬一切细节,生而为人,唯有秉持自身信念做事,仅此而已。 |
|
杰作。遵循了石黑风格中记忆的暧昧、矛盾、含糊的特色,然后精妙地剪辑为叙事清晰的映像故事,太棒了。过度拘泥于自己对美的追求,才会不谙世事,成为漂浮于现实之上的艺术家,所以才容易被外力所利用。是政治入侵了艺术还是艺术控诉着政治、渴望回归日常与评价昔日荣光之间的矛盾、卑鄙至极一言出自何者之口,一切之难以界定,就宛如人们不牢靠而又固执己见的记忆一般模糊啊。 |
|
男主越是无意识地重新修正自己的记忆才越是能展现当时的日本国民性,片中男主年老后偏向自省。而且无论是烧焦后的气味、被言语侮辱、重头戏的那副画等等,在当下看都太轻,可能是作者没看过咱互联网导致的局限性吧() |
|
除了卡司,毫无看点 |
|
一直想看到他到底画出什么画作 能有那么大力量... |
|
不过对照原著拍出来而已,无功无过,还不如只看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