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戛纳电影节上还有虔诚的基督徒特意自掏腰包打飞机过来,就是为了能够当面往戈达尔脸上扔一披萨。 |
|
戈达尔后期故事最完整的作品,有自断双臂之嫌。推荐不喜欢戈达尔的朋友观看。 |
|
趴着看了30分钟后,我开始幻想后面能变成《老师不是人》,结果只给了2.5倍的《朱诺》,前一阵看《电影社会主义》,发现疙瘩对自然物象的捕捉常常有拟神企图,也可能就是瞎拍的。 |
|
同样的题材帕索里尼也拍过,但戈达尔的版本是最离经叛道的吧,借玛丽之口直接控诉上帝。Eva那条线则探讨了人类与世界起源。这个时期的戈达尔似乎很爱用柔和的自然景物空镜头。我看的版本第一部分是疙瘩妻子Miéville拍的短片《玛丽之书》,一个活在音乐与书本世界中的女孩,小玛丽在客厅里看《蔑视》。 |
|
对《圣经》的演绎,蛮无聊的。以处女之身拥有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女性不该有欲,但要有爱,女性不该有快乐的性体验,但要经历生孩子的痛苦。女人必须要像玛利亚那样高尚是吗?我们都要为实际的宗教教条服务对吗?除去肉欲我们就没有罪了吗?这是宗教的意义吗?这样的宗教难道不是一种对人性的迫害吗?这些问题都隐隐地藏在影片中,非常压抑。而这些所有的压抑在影片后半部分女主在小床上的折叠与静谧景色的几组蒙太奇中释放出来,把要表达的观念用画外音说出,是诗性的。画面很美,节奏沉稳缓慢,富有宗教感。不过,实在太无聊了。 |
|
86/100 戈达尔的《圣母》。就像七八十年代戈达尔的其他几部片一样,他本人作为男性在其中的存在或化身都很有趣味,在本片他诚实地显露男性面对女性及其所具备的宗教意象的困惑、信仰危机或启示,少见的看到许多自然意象(月、水、花、天空或者是自然光线),好像美丽本身和诗意的神秘性本身都是相通的。 |
|
其实是两个电影,第一部分半个小时的《玛丽亚之书》是戈达尔第三任伴侣安妮-玛丽亚署名的,我也更喜欢这个部分。这个半个小时短片,曾经独立参加过凯撒奖短片竞赛,豆瓣没有词条。查信息,这个短片从院线发行开始,就是和戈达尔第二部分合在一起放映的。那为什么不同时署名两个导演呢?当年柏林电影节放的大概率也是带短片的吧? |
|
美丽到极致,女性的身体应是自由的,即便神对此也无权干涉,因为我们还有灵魂。 |
|
8.0/10。①爱篮球有男友的少女玛丽未受精却怀了孕,她因此陷入了各种困境(具体比如被压制的情欲:因为要生的是耶稣,为了生下耶稣她被告知必须保持处女身)。②通过摄影、台词、字幕卡、配乐、剪辑(叙事节奏支离破碎)等影像元素互相之间的「对位」(类似声画对位那样)搭配上清新亮丽的高水平摄影美术和平淡缓慢的叙事节奏等谱写了一种超越理性的、完全旋律化的肃穆而沉重的诗意(正如文本上庄严的宗教感+女主面对被非自愿受孕剥夺大量自由的严峻困境的抗争)。③有些地方叙事脉络太具体,有些地方(的剪辑/蒙太奇)却又抽象地如同后期戈达尔电影,这种拼凑导致影片“四不像”,一会儿信息过载一会儿无聊不知所云。④(暂不扣分)开头米埃维尔的短片更接近于剧情清晰的电影,影像上与后面疙瘩的不完全相融,导致两者像两部电影。 |
|
刷新了对戈达尔电影的认知,在后期这部作品中,日、月、云、花树一幕幕空镜,不时被打断的悲怆的管弦乐头,戈达尔完美的表达了自然的神性,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绵延的诗意。一牵扯到宗教上帝也是如此的沉重肃穆,圣母感孕的现代版故事(倒也不清楚是不是讽刺),女主与欲望的博弈,人类宇宙起源的奥秘,诸如此类,道也道不清。ps.对女性的刻画无论是从心理还是身体都是无与伦比的 |
|
争议个屁啊,就是告诉你约瑟夫因为不能碰玛丽而苦恼、找女人,圣母躺在床上情欲难当,大天使加百列老是背错句子 |
|
虽然晓得戈达尔云的是什么,但破碎的剪辑和极其异次元的剧情实在无福消受。配乐很高冷,表演很僵硬(一定程度上,也算是高冷),如果电影一涉及宗教就这副模样,那这类题材还有前途么?毫无遮掩、三番五次的美女裸露也难掩本片的沉闷。 |
|
由两个短片组成。第一个看着看着忽然想发出感叹“行啊老戈”,但看评论区才知道哦原来是她老婆拍的……然后第二个他自己拍的就又进入了他那标准的装蛋风格,主题是圣母对突如其来的母性的自我思辨,结果全片各种玉体横陈,360度无死角展现女主身材,活活成了女体大赏……咋说呢,看你的片就代表想你了呗,所以也没虾米可吐槽的噜。另外我一直以为比诺什是被卡拉克斯发掘的,现在才发现她第一个合作的大咖原来是咱戈大爷……他在挖掘女演员这方面确实是流批,不得不服,这片在此方面绝对是天花板哈 |
|
或许单只画面和其中的诗意及美感,也使得这部电影能成为戈达尔最“好看”的作品之一。而且,颇不易的,我似乎看懂了剧情。 |
|
戈达尔电影女主角的选角标准一要美貌,二要青涩,到80年代后再加一条标准:能全裸出镜。圣母玛利亚童贞怀孕产子的故事搬演到现代社会,情节走向照着圣经,台词像猴子敲打字机写的。
穿插的副线是完全无关联的另一组人物,但饰演玛丽和伊娃的两位女演员形象气质过于接近,只有发色长短区分,我一直误以为是同一人的不同扮相,对情节产生困惑。 |
|
又一次证明,戈达尔的片,除去极具个人风格的影像、声音处理,就故事本身来看,真就是极其无聊。好在美美的女主角能留住观众的眼睛。 |
|
奔着朱丽叶看的其实没有多少镜头可能電影里她也叫朱丽叶,但是没有电影名字的玛丽戏份多就几个镜头的为什么叫主演就不得而知了还是这部电影就她出名呀?以圣经的名义拍摄的不性交怀孕的故事不知道是那个年代的标新立异还是大师年轻时候的所谓『年少轻狂』成就了以后的法国電影的标杆,TMD看不懂
【2020-5-26重新下载高清版本,对照《芳名卡门》一起观看米里昂·鲁塞尔 】 |
|
「女性」/「处女」永远在男权社会中是有政治意义的,在戈达尔的语境中,「怀胎」/「怀灵」本身的意义更甚于产子本身(后者反而代表着一种世俗意义上对女性的传统「物化」和「羞辱化」),当然最终还是赋予了希望。 |
|
大量空镜、跳剪或胡乱剪,让这故事支离破碎——而《圣经》的本来,不也版本不一、乱七八糟乃至杂糅一气吗?
玛利亚处女身感孕而生(我佛也是妈妈腋下生的;姜塬履巨人迹而生商人……)——东西方在“偷情”与“野合”这种事上,都是压抑到神圣的很!
而“厌女”(恐女)与崇母的矛盾心理(或集体意识或无意识)又都埋下“祸根”~
|
|
仁科说:我和杨玉环看过同样一个东西,天上的月亮。这时玛丽看向夜空,一轮明月。这时艺术为人类创造了错乱在时空中人世间的奇怪浪漫,诗歌也好;艺术也好;电影也好。 |
|
宗教演绎的变奏,以爱为引导,展示女性意识懵懂到觉醒的渐进,如梦境般的呓语,如寓言式的表达,女性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更变,是梦境亦或现实? |
|
看完以后其实搞不清楚是充满冒犯的反讽,还是充满推崇的改编致敬,毕竟导演本身是有前科的(中国姑娘对于本人态度的错误传达)。可惜无论是对宗教致敬还是讽刺的故事,我都不是目标观众。虽然很多时候人被冒犯,可能不完全是解读者和呈现者的锅就是了。戈达尔八十年代的这几部商业片就音乐与对话、影像、以及故事的关系其实是令我感到舒适的。3.5/5 |
|
总是对这种诗意的镜头加喃喃呓语难以自拔,似乎看懂了,似乎没看懂~ |
|
有意思的寓言,舞台剧的演法。Je m'émerveille devant la beauté d'Anne Gautier. Godard太会拍女人了!只顾沉醉&咀嚼Myriem Roussel的台词,差点忘了这是讨论宗教的!喜当爹的Joseph!Binoche戏份太少了吧!Je n'engendre pas mon homme par mon con...这句会惹到很多玻璃心宗教狂吧! |
|
“灵魂左右肉体,赋予肉体生气,使之尽善尽美,那么肉体是什么?看到它也许你只觉得恶心,贫民区的醉鬼,棺材里的死尸 … 世界充满了肉体,如同柜台前待售的蜡烛,直到你把它带回家,点燃它,才能感到慰藉。”
—— 1 —— 🔴 1985 🔵 法国
【3月【🟢】【➊】】【2021 ▲ 151】【≈ 109分钟】【原版 ★ 中文字幕】【⭐】◀▶【⭐⭐⭐】 |
|
他是如何做到的?在电影里掀房揭瓦大搞破坏,却落得一尘不染万籁俱寂。几乎是贪婪的、急促的、目不转睛的,然而当所凝视之物的生命力蓬勃到足以包容一切,便不再有任何媚俗的意味。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直觉。 |
|
戈达尔影片中少有的诗意在这部里面出现了。 |
|
是语言上的,更是身体上的,戈达尔的异色之作。声画分离、展现动作的幅度、诗意文本以及富有生命力的空镜。由少女身体到镜花水月,别出心裁的用盎然春意来表现宗教隐喻。后期高达似乎也有了自然主义倾向,让身体拥有灵魂是一句宣言。 |
|
要看懂电影,你得先懂Fra Angelico的这告知圣胎图!
http://www.backtoclassics.com/images/pics/fraangelico/fraangelico_annunciation4.jpg |
|
“灵魂左右肉体,赋予肉体生气,使之尽善尽美,那肉体是什么?”
“我们不都是上帝的影子?就像痴情于爱人的女人”
“一道光照亮了我的心如火焰般温暖,地上或天上,有什么能比得上取悦你深爱的主?”
“我是处女,我不想这样存在。我只是灵魂的烙印,仅此而已” |
|
3.5/5很明确的在灵魂与肉体的距离间与《随心所欲》所映照的关系,疙瘩在处理第一段材料时提炼了相当多可用的元素,包括她如何失语/如何以灵魂的方式发起独白/又如何在试图找回自己时依然发现自己失语的状态,以及与女主的神学立场成三角的哲学与科学,最终都未能为这个女人的存在找出解释,也未能拯救她的茫然。
不满意的点在于相比起《随心所欲》,此时的疙瘩更关心电影的语言,在内容上并未走的更深。 |
|
戈达尔导演。电影通篇运用了很多哲学宗教之类的典故,毫无宗教知识接触的我,自然是看得一脸懵逼,剪辑也是十分随意,有很多对话都没对完就切下一景了。最大的看点就是女主了,米里昂鲁塞尔。这曼妙的胴体,古典乐配着光影洒落在身上,身材真的完美。不过,借圣经典故去拍没有sex就怀孕的电影,并且是圣母玛利亚怀耶稣,确实会让那些保守基督徒炸锅哈哈。 |
|
也没觉得镜头多美,更看不懂宗教,看不懂,闷得很,想骂人的心都有了。(文盲跳脚) |
|
将生命的出现比喻成蒙眼玩魔方,要135000亿年才能拼对,但是有人在耳边提示的话只需要2分钟。上帝让玛丽怀孕只要2分钟,哈。二人{少女与加百利}一起绑鞋带像是在编织“基因”。宗教神话搬到现代,象征“智慧”的加百利大天使却经常说错台词。镜头时常对准天空,太阳和月亮,还有大海。{《芳名卡门》中戈达尔也很爱大自然}吃苹果的宗教意义。以“圣洁”之名将女性禁锢夺去她们的欲望,沦为生育机器。幸好,最后玛丽抽烟涂口红,应是一种反抗的开始! |
|
神棍版创世论和圣经故事,画面美轮美奂,戈达尔非理性的一次实验,宇宙不是个肉体,宇宙是灵魂。 |
|
通过身体表演的训练来刻画灵魂,镜头描摹肉体,基督降生故事的抽离与延展是细致入微且遍及全身的,相对压制的处理下依然唯美主义,或许可以看出类马丁路德的神论观,却是去除过多传统宗教层面意义的讲故事,很周正 |
|
灵魂为何拥有肉体?就像影像为何传递感知。戈达尔有多困惑同时反抗于影像对感官的欢愉慰藉,就有多纠结灵魂如何存在,电影史如何发生(圣母如何无性生产)的象牙塔疑难
在祛除影像的性化这点上,他是有其功劳的,从《已婚女人》的独特肉体视点以来,戈达尔对(女性)肉体就一直把持着最高的“敬意”,总试图最大程度抵抗她们的“诱惑”,就像本片的圣母玛利亚,无论多少的美丽身体特写都无法勾起任一的欲望,灵魂着实就受困于这肉体之上,戈达尔带领观众一起战胜了欲望(for a while),尽管它也会被错认为意识上的无聊和冷漠
当然,短暂的胜利之后,圣母终被现世同化。戈达尔致敬她洁身多年的勇敢,而我们赞赏戈达尔持续反抗的勇气,戈达尔证明了在他的作品中,灵魂是可以脱离肉体的,这样一看,仿佛也是他自己德莱叶瘾上身的致敬之作 |
|
肖二钢协第二章 他们在对话 或挣扎或愤怒的情愫在翩翩起舞中具象化了马勒 // 半小时后 巴赫登场 比诺什打酱油 // 有人在思考有人在争吵 但总有一根线把它们连到一起 //德大协虽好 但谁教戈达尔这样用配乐的 // 上帝的影子就像是痴情于爱人的男女 // 罪可以不存在 就像争取自由的蜻蜓 褪下的外壳的一样消失了 // 世界不可悲,它很大。// 渴望不是扩张 而是不断内敛 一点一点 接近永恒 // 一部真正的女性电影 |
|
剧情没看懂,对我来说很无聊🥱。主要是小姐姐们都太美太好看了,超美,绝了!喜欢第一部分的《玛丽之书》,有意思,小姑娘很灵,跟着钢琴曲跳舞那段太棒了,忍不住为她鼓掌。 |
|
另类的男凝,手术台上查膜令人非常不适,不知是否有意为之。女主小床上的肉体挣扎印象深刻,两组情节设置主线身体贞洁进入无性婚姻,副线婚外情终被弃,就很神经。结尾处女主第一次涂口红是否代表她终于打算抛弃处女之身?很少使用巴赫的戈达尔这次搞了个巴赫金曲串烧 |
|
“他是如何做到的?在电影里掀房揭瓦大搞破坏,却落得一尘不染万籁俱寂。几乎是贪婪的、急促的、目不转睛的,然而当所凝视之物的生命力蓬勃到足以包容一切,便不再有任何媚俗的意味。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直觉。”太喜欢友邻的这条评价了!在戈达尔这里,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结出了圣洁和纯澈,跃动着永恒生命的欢愉和痛楚、自由与枷锁,人变成了青春的抽象个体翩然起舞,倒下的力量却依旧雷霆万钧。生就是死,死就是生。肉体灵魂,相生相克,在断层、插入、倒装式的叙事呈现中,重重叠叠,张扬着诘问的魔力——是肉体衍生出灵魂,还是肉体桎梏了灵魂? |
|
更新:前半个小时是短片The Book of Mary,导演是Anne-Marie Mieville,发行时跟戈达尔的这部长片连在了一起。 //// 印象里戈达尔视听语言最“保守”的作品,前半个小时甚至有点像是美国的独立电影。女主独处的场景拍的很美,特写的质感特别好。 |
|
1.小时候自娱自乐的“我”:唱歌、模仿、翻跟头、喃喃自语/引用、读书。
2.一起系鞋带吧,保持节奏一致。
3.触摸
4.轻轻弹拨你的头发说,你爱我吗?
5.腹式呼吸与生命
尖锐、熟悉,并不有所指;
故事完结,新的小玛丽诞生了,万福玛利亚。 |
|
太哲学化。片中所表现出的宗教思想堪称集异端之大成,戈达尔乐此不疲地用诺斯替派、自然神论、泛灵论等观念去反正统。将感孕神迹置于现代背景以凸显圣母作为女性的社会身份,通过这样的移植,那些《圣经》所忽视的关于情感关系、伦理困惑、性压抑等问题也随之得到了被正视的可能。尽管如此,他终究还是肯定了圣母的伟大,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将圣母的感孕视作和耶稣类似的受难,即使这种伟大建立在女性自我牺牲和男性对女性“不可知”的凝视的基础上。marie调换下字母顺序就是aimer,“向玛丽致敬”其实就是“向爱致敬”。戈达尔强调性和爱的相辅相成,所以他说“上帝是吸血鬼”,但同时他也肯定爱可以脱离性而存在,这种“无性之爱”在以往神学中常被解释为“信爱”,但在戈达尔看来这无关信仰,而是由爱的本质决定的,因为爱是包含一切的无限。 |
|
欣赏不来,好像是耶稣降世和圣母那方面的东西
还好主角颜值还行,勉强看完 |
|
圣母托胎到了现代,玛丽与巴黎。从灵与肉、爱与欲,到日月星辰万物生灵,对生命时点意识的存在或定义,来了一场自问自答式的影像答辩。上帝是吸血鬼,我们是天外来客。圣乐的静谧里,翻涌着压抑许久兀自忍耐的惊涛骇浪。 |
|
不管是音乐还是内容还是演员都是现在人做不到的的 |
|
贞洁是弄清楚所有可能性
灵魂需要肉体,于是有了肉体并且受困
海,潮水,子宫,她离世界很远 |
|
栖身世界即栖身于影像、声音和语言的交汇中。思想也是一种感官,见Jarman《蓝》。高达之前,未有人如此细腻地描绘和关照过我们实际(但很少被意识到)存在的方式。影片本身:现实男女之间很少有机会能在互动和关系中直击本质地感受和了解“抽象”而微妙的情感,电影又一次做到生活做不到的事。全片由三层关系交织对照:男人女人、灵与肉(也是一神义论问题)、人与神。Non-Christians的观众首先应该理解“因信称义”,也就是无条件、不质疑地,直觉的完全信任这一概念。更进一步,Christians可以去理解世上还有高达这样的Christian atheist,不相信天神、救赎,但自然地接受并在生活其他方面履行“因信称义”,比如,爱;就像在灵魂之中忆起了一件前世被忘记的事情一样自然。 |
|
美,且重要。圣母领报是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刻,天使送来词语,词语化作肉身,所以是灵魂有个肉体,在前半也对应地球上生命的诞生应源于外星。一份必须被领受的礼物。圣母领报的第二处显要,以海报上对肚脐眼的沉思为标志,昆德拉在无肚脐眼里看到不朽,乔伊斯在无肚脐眼中看到无罪(尤利西斯第三章),失去肚脐眼也失去了人体的灭点。这个时刻被玛丽紧紧把握,由此跳出了性和死亡的轮回,银幕上的两大叙事被抛弃,但却是为了它故——所有这些,性、死亡包括打篮球,如玛丽所说都是耗竭(exhaustion)的某种形式,只有悲哀铸就灵魂,悲哀是那个说“我”的东西(所以在悲哀于我中有这部的影子,那么,爱是沟通,不动之动,蒙着眼睛拧魔方)。圣母领报无关经验,而是完全的厌恶和弃绝,在其他经验耗竭之处,超验经验留存,化作艺术的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