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称此类电影为raw depressive black 绝对是大家都有病 Gena Rowlands 是普通女人神经病第一角色 |
|
卡萨维茨永远能让他的女人像谜一样吸引观众,而这要归功于他妻子Gena极具感性爆发力的表演。他自然相信激烈的外放情绪更能震慑住观众的眼球和神经,可是为什么所有活在《权势下的女人》最终都如约而至的走向毁灭?影片并没有给出分析。但旁观者看得再清楚不过了,这是锋芒的个性伤了自己,也伤了他人。 |
|
约翰·卡索维茨代表作,描写精神不稳定女人及其家庭的经历。1.片名译得有待商榷,意为"喝醉酒的女人"。2.枯燥生活流版[着魔],开放式结局,以特写与浅景深镜头突出角色表演,强化压抑氛围。3.吉娜·罗兰兹演技绝佳,各种扭曲表情,自语与手势,噗噗声。4.反好莱坞拍法,但与[着魔]比只能减分了。(7.5/10) |
|
吉娜·罗兰兹没有拿过奥斯卡影后这件事简直比库布里克没有拿过最佳导演更没天理 |
|
Love drives you crazy but also calms you down... 😭结尾太好了!卡萨维茨的电影大概都有这样的感觉:看的时候焦虑、心痛,不知如何是好;看完之后久久不能忘怀,如同整个人被掏空。这部电影不仅罗兰兹是现象级的,所有演员都非常棒 |
|
有趣的是,Mabel精神上的压力直观成为某种空间上的压力,当室内空间随着家人/聚餐/邻居进入而过载之时(餐桌的过载/床的过载),她的精神状况便随之出现。与此同时,将焦段收窄,让她处于前后景两重人物的夹击之中,摄影机运动幅度逐渐增大,随之在她身上不断丢焦。空间不仅是过载的,且是破坏的(习惯沙发位置的改变)。而要达成一种短暂的平衡,则需驱赶多余人(包括小孩,于是有了那场反复地上下楼梯),并将空间陈设恢复原貌。 |
|
吉娜·罗兰兹那已经不是演技了,反正我是不知道怎么形容了,就是一种超越演技的呈现,精神失常的电影角色有不少,能演好的演员也不少,但真没见过罗兰兹这样的,其实罗兰兹没有在演一个疯子,她就是在表现受压抑的情感(她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戏就很舒服,一点不疯,只是在成年人的环境下才失常),这是那些只想演好“疯子”的演员所达不到的“演技”。看了下当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是老马的一部二流作品中的角色,虽然没看过那部片子不好说艾伦·伯斯汀的演技怎么样,但是就凭罗兰兹的表现,基本上能断定是颁奖冤案了。 |
|
卡索维茨让人佩服之处:他为妻子写下剧本,但却并不以妻子的贴心好丈夫自居,而是无条件承认剧中妻子应超越尘世这一点。事实上,整部电影的制作发行过程在某种意义上都是超越尘世的。并非施压与反抗,而是一个后现代的过程,里面没有信誓旦旦的理解,只是镜子与镜子间极近而无限的交流。 |
|
回家后那场大戏真是浓缩生活本质。不止女人,当身边人开始说“做你自己”的时候,不要太认真,通常他们只是要维持住表面的和平来继续影响你。你知道我是怎么想的吗?You're shit. 真实的压抑和绝望,can you stand up for me,真的听不懂吗?吉娜·罗兰兹最棒。 |
|
Gena Rowlands演绎更年期女人简直浑然天成,我想这可能是伍迪艾伦选择她做《Another Woman》主角的原因,有些演员注定就是为某部电影而生。 |
|
差点逼疯了我 |
|
卡萨维茨对细节的操纵让整部电影陷入一种永生的炼狱。"起立“”坐下”。她没有任何个人的空间和时间,任何妻子和母亲之外的角色。疯癫?谁的疯癫?我从中途开始祈祷他被车撞死,她自杀成功。但卡萨维茨连这种希望都不给,和睦安静结束。所有把这部电影归成家庭问题剧的人都是同谋,欲盖弥彰。 |
|
卡萨维茨近乎粗砺的地下实验风格确实是观影的一大考验。故事高于生活拍摄却尽可能的还原生活的枯燥,剔除了一切艺术感。还有这个片名翻译虽不是极准确的,但在我看来却是最好不过的。 |
|
#253|180914@NY Indie Guy. How to "be yourself" when there's simply no place for your "self" to be, when your "self" is your performance which those who claim to love you deem affected? |
|
在卡索维茨不朽的[受影响的女人]里,你分不清楚究竟谁才更加疯狂。妻子无时无刻不在试图成为丈夫需要的人,到了最后丈夫却说:做你自己。问题是:自己又在哪里呢?他爱的究竟是什么?经由一场场令人屏气凝息的场景后,我们意识到这一问题的无解。本片在展现婚姻中两性关系上甚至比[婚姻生活]更加复杂。 |
|
这个世界上很多看似正常,懂得社交与正确行为规范的人在我看来才是疯子。为什么不跳舞,真是!这部片里的孩子如天使一般! |
|
1. 编剧、导演是同一个人,这掌控能力太强了,演员表演的太好了,看的过程我都快崩溃了。开始觉得是妻子的问题,太脆弱、敏感,对丈夫有不满,所以比较神经质。后来他入园后,只有丈夫的戏,觉得这也太强势、粗俗、是个暴君啊,妻子那个样子根源在他里啊。是不是两个人的组合就是个错误?孩子正常。 |
|
权势下的女人?人家分明是醉酒后的女人! |
|
卡索维茨的片子看了五六部,看的越多越喜爱啊,永远都是用最朴实的手法和试验性的情节探究人性关系和中产阶级的在暴力或沉默的疏离下人心的距离,罗兰兹简直就是为这片而生,女疯子演的多么可爱,有点像着魔里的阿佳妮,罗兰兹真是个神奇的演员~ |
|
那天看《爱的激流》,第一个镜头我就想,大银幕啊,让我们看到Gena Rowlands的每一根发丝,每一寸疯癫。电影不就这一点叫人着迷么? |
|
导演、女主夫妻档,连片中男女主角的母亲都是现实中他们的母亲。没有个人隐私的房间、对外表演恩爱模范夫妻的失去自我。“梅布尔一直生活在对寂静和洞察力的害怕中,她对身为妻子和母亲的能力缺乏自信,因酒精和药片而精神紧张。她试图强行编制出一系列自认为幸福的事情。”而其实梅布尔被送去医院,尼克对孩子们何尝不是要求他们开心甚至更疯。“婚姻三部曲”中部,夫妻、亲子关系发展完全,希望和恐惧间非稳态的平衡。/现代都市双职工家庭看本片怕有些猎奇心态了吧? |
|
对Life Magazine式家庭生活图景最严厉的批评,把家庭概念拆解成最基本的目光和爱抚。这点上跟Video Artist Paul McCarthy同根同源,反对一种木偶剧式的扮演。Casavettes的希望是具体的,不是借来的。开篇不多久,Mebal,Nick,外婆和三个孩子躺在客厅的床上吹口哨,光从百叶窗里射进来。所以当最后两夫妇拉开床的时候,我们知道他们期待着什么,不过是早晨阳光而已。 |
|
最喜欢的是气质,一种精神紧张的、基于现实主义打怪异,例如梅贝尔从精神病院回来,穿的是一件很多花排列组合成图案的藏青毛衣,这个细节很符合我小时候传说中某个社区怪人的形象,就是,虽然怪,但是家人还是会尽量把他/她打扮成得体的样子,而这种与本人气质不相符的得体会带来更大的怪异感。第一部卡萨维茨,是因为听说了夫君的那个封面镜头,没想到这部片也有很多长焦拍中近景,看来他很喜欢用,也用的很好,夫君那个镜头以外,此片里还有一个,是梅尔贝和婆婆争执,她老公夹在中间,在长焦的近景下,三个人不断推搡,不断失焦又不断聚焦,很准确的捕捉了真实的家庭关系,一种迷离的质感。不过我暂时是不太喜欢啊,长焦压缩了空间,整个空间像一个背景板,扁平的丑陋 |
|
导演技巧退居次席,舞台交由演员发挥。像《破浪》和《让娜·迪尔曼》的结合,在充满繁琐细节的生活架构中,推演一种极端情绪 |
|
有一种在看《蓝色茉莉》Cate Blanchett祖师爷的感觉。表演的层次很有意思,从浅到浓又从浓到浅的神经质。还有女主回家一段,她抱着孩子们泪流满面,镜头一直保持特写不动,孩子们的存在只依靠声音,所以特写力量足够强的时候,任何反应镜头的加入都是打扰,学到了。 |
|
17.6~19.7)导演消去了阐述的余地,角色中仅有的两个主体是拒绝“被进入”/作为观众视点之依托的,即兴表演所呈现的症状同样缺乏解读的突破口。与之相对的,我们时刻处于这空间中的一个奇特的点位——或是于背景中静默着、或是与其他人物同化着(不同的是,其他角色的主观镜头时有出现)存在,这种在场是无所适从的:不是过近的距离,就是不当的时机。我无法理解人物的行为,同时无法进入主体的视界,呈现给我的的只是一团稠密的混沌,如果能抽离意识俯视身体,或许看到的生活就是混沌的形状
临近结尾,隔阂和戒律开始被打破——台词、材质被赋予引申义,观众被允许绕到人物身后、视线的相交被主体化。当水龙头的水缓缓流出冲去血迹时,结尾处产生了开坝一般的效应——藏于他们身后的矛盾才堪堪露出可被理解的裂缝,却立马泄出惊人的情绪能量 |
|
A / 语词、身体、空间的虚伪规范被反复引用以求获得“正常”状态的复原,然而无视边界的爱欲却依然在怪异的姿态与目光的犄角中试图流溢。卡萨维蒂总是能维系着不断自如进退的观看距离,继而赋予镜头下的人物抑扬顿挫的短效情感动势。在潮水般起伏的局部强度冲击下,影片与“家庭剧”完成了一种暧昧的角力或是关系重构,并反过来在冗杂中获得喘息,创造对僵硬现实的丰满重述。这是一种对情节剧的自我意识乃至“严肃”戏仿,而非某些力所不逮的当代家庭片的聒噪情节本身。 |
|
SIFF*百丽宫长宁。镜头贴着脸,在巨幕厅看简直像变成了飞入这家的苍蝇,一个看着要成为祸害的家庭,男暴戾女疯癫,还都很喜怒无常,偏偏一切因爱为名,偏偏爱生出了一切。卡萨维茨看似囫囵端出了拍摄素材(有些虚焦难说是设计),但里面袒露的真实足以刺痛被类型叙事喂养的习惯,看的时候旁边有人啜泣,不知是勾起了什么伤心的记忆。而有些镜头(工地一路小跑上车换衣服,夫妻重聚后上楼剪影私房话)也暗含悲悯,或许可以算是某种伤痕歌剧。 |
|
不知所云 |
|
所有想靠演各种精神病来展示演技的,先看看这部片子,尤其是她还没完全发作的时候,以及刚“病好了”时。暴躁的控制狂斗鸡眼老公也是一绝,强迫所有人按计划开心或冷静,但他又爱家人爱工友受人尊敬。歌剧配乐与普通生活惊人契合,普通生活下的暗流就如跌宕夸张的歌剧剧情。天鹅湖则是她的孤独。她是疯了,然而孩子们都愿意理解她,所以疯的也许是这个成人社会。回归party时老公对着妻子发表演讲,镜头是在他们背后,对着家里的其他人,表意她只是强忍着不想再失去这个家。 How can you "be yourself" without the space for yourself? 家里的Private牌子正是此意。结尾的一切回归“自然”让这片子脱离“檄文”回归“散文”。真是充满才华的剧作,包括双关的标题 |
|
约翰·卡萨维蒂的电影太自由了。吉娜的表演也棒。 |
|
gritty and merciless depiction of the hypocritical American society, family violence. "Woman" is not crazy, but lonely, true music lover. |
|
哭成傻逼;更新了观影十佳;这部电影前未看过一部约翰卡萨维茨,从未看过吉娜·罗兰兹,这部电影之后成为他们俩死忠;吉娜·罗兰兹棒的飞起,什么是演技,这就是演技;超超超超喜欢电影里这个叫
Mabel的经常大发神经随时崩溃不懂人情世故的女人;精彩段落
Mabel和孩子们坐在门前、哄他们入睡两段 |
|
让人难受到爆炸,内心就像憋着一口气,一起跟着痛苦、压抑、崩溃,罗兰玆就像个迷人的戏精,气场和魅力无敌,浑身上下每个细胞都在积聚着力量,鲜明的表情和即兴的特点,一场情绪和“我”的较量,此消彼长,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受制与自由,有趣与乏味,从爆发到平静;高级的配乐,牛逼的演技,富有舞台感和角色主导性的镜头语言;最后的稳定,戏里戏外一起如释重负,爱的羁绊,归于日常,称之为神结尾也不为过;过程十分煎熬,心里呐喊过多次怎么还没完?!但看完后却又忍不住拍手叫好,这次对卡萨维茨真是又爱又恨。 |
|
跟拍纪录片式的摄影风格,略显粗粝的画面,偶尔对焦不准,即兴对话演出,明显区别于更严谨规范的大制片厂作品。总想尝试和人过分亲切反而举止愈发怪诞的家庭主妇,控制欲强烈暴脾气不定时发作的蓝领丈夫,日常生活仿佛易燃易爆炸。
把妻子送进精神病院住了六个月,黑屏字幕卡将前后分割成两部分。我感觉妻子出院归来后的状态好像没有改变,都是开始谨慎、逐步试探、终于失控,那住院治疗有什么用,出院标准又是如何鉴定的呢?
看本片的价值在于发现电影还可以这样拍,看一半了解形式就够了。 |
|
“看起来是很爱我,但对我的精神世界,又完全漠不关心”。卡萨维茨借一个精神失控的女人,在极端情境的推演下,揭开平日漫长的痛苦与折磨。不同机位多镜头向拍摄主体发起挑衅,快速剪辑如重锤一般击打着人物;中远景室内调度舒缓节奏,像静默的观察者,用怜悯的目光注视着这个满怀爱意却濒临破碎的家庭。在无果的情绪震荡之中,所有试图拯救的与试图自救的都被坦为虚无。 |
|
她的肢体在扭曲与舒展之间,让我想起席勒的画,那种不稳定的、潜意识的、赤裸的精神状态,与酒神相通,不能被规训。赤裸的一方面是脆弱性,但另一方面呈现出一种被动的攻击性,因为其他人都在“正常”的角色中,如果我们能接受这个世界上没有“正常人”这个概念,那么她拒绝角色扮演的姿态就成为反射出其他人的“空心”,这让其他人害怕,也照出其他人的怯懦——其他人的愤怒、不知所措都是不知道在她面前如何继续扮演自己的传统角色。而在电影开始不久的时候反而说她是“空心的”,她的丈夫辩解说她没疯的时候,说的是因为她会扮演女人的角色,所以她是“正常的”,而同时他又得意与这个女人的不同。她呈现出的自我的状态让所有人面临失控,进而试图去控制失控,这反而成为自证的预言。Mable 的世界是混乱、跳跃与即兴的,这却是一种罕见的真实。 |
|
比“疯子是什么样的”更重要的问题永远是“人是为什么而疯的”。
本片不仅用表演给前者做出了完美的回答,也为后者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思考。
不仅呈现出表层的“疯女人将男人也逼疯”,也对女人为什么发疯做出了完美的诠释。
男主说“这个女人做饭,缝衣服,铺床,清洗浴室,她当然不疯。”
不如说“这个女人做饭,缝衣服,铺床,清洗浴室,她疯了又怎样呢?”
她怪异,面对人群时不知所措,呼唤交流时极其笨拙,但在见证了无数人的发疯时刻后,你会发现反而只有她从不诉诸愤怒与暴力,只有她全然无害。
在这样的世界里能保持正常的人才不正常吧。 |
|
《我想结束这一切》里重点提及的片子,果然……是一部能把人逼疯的片子。它疯得是那么贴近生活,以至于观众不得不反省一下自己为什么能这样活着而不疯掉,不疯是不是有点不理智。是个狠片,不过不建议精神脆弱的人观看。 |
|
通过小家庭折射出大社会,看似表面的和睦美好,实际仍然是一种关系失衡,一方空间不断被挤压的状态,一旦出现破裂,暴力的控制欲就会像洪水猛兽般席卷每一个人,直到恢复曾经的状态,而头尾“正常”生活的呼应也揭示了这种本质的伪装。很可惜,只能说几百年的平等思想并没有深入人心,仅仅是让人口是心非,这让《芭比》的那句“我们把父权制隐藏得更好”得到了充分注解 |
|
10/10。极其精彩的即兴表演。表面上是一个爱妻子的蓝领丈夫、精神不稳定时常行为怪异的妻子、他们的孩子之间的矛盾与生活的家庭故事,实际上是在反应现代人对社会施加在他们身上的「期望」(来自男友的、孩子的、人际关系的、社会价值观的等等)感到的「焦虑」甚至崩溃:不管是粗粝影像、低饱和度调色、琐碎的生活流叙事、大量特写与浅景深镜头(突出人物的情绪)、将框中塞满人物或物品(强化这种焦虑与困境。如派对那场戏)皆指向此情绪。有趣的是,卡萨维蒂在剧情日常部分时以歌剧的配乐烘托暗流涌动的焦虑,在剧情冲突高潮时则反以无配乐来烘托爆发了的焦虑(后者的原理是激烈的东西表达越克制情感越深邃)。 |
|
8.6 实际上和另外几部都略有不同,重点在于它是设定在多年婚姻中的,所创造出来的两性关系则更加无序也更加绝望:暴躁的男人和失控的女人,压迫感无处不在,情绪在平和与爆发间切换不定。在这样的语境下,卡萨维蒂无条件相信着他的妻子,也正好与电影的情节恰恰相反。 |
|
7.1 what happened? whats going on? why you people acting like this? what the fuck? |
|
1.你地下试验电影就算了 要不要那么长啊!是要我们感同深受地和主人公一起抓狂崩溃吗?! 2.我不能去见Domenico Dolce和Stefano Gabbana的机会成本 绝对不要是一部让我抓狂的电影 风再大天再冷我现在也要去公安局!!! |
|
果然是經典。導演把他那無止盡的演員即興風格用明確的情節架構和角色、社會觀點包裝起來,成就一部集大成之作品。故事不只是一位家庭主婦如何地情緒失常,更是透過決裂、離開和回歸的設計,檢視批判了美國家庭婚姻的關係。但演員表演依然超越了故事的觀點,有了自己的生命。 |
|
arte, 2009/12/14 冗长, |
|
吉娜罗兰兹贡献出了影史最好的女性表演之一。她对一个精神崩溃的女人的演绎,不是贝蒂戴维斯与费雯丽的戏剧色彩浓厚,不是阿佳妮彻底的歇斯底里,也不是于佩尔静默中的极端爆发,而是生猛的真实与随性的诗意的结合:爱中的怨恨,兴奋中的悲伤,癫狂中的不知所措,无处不在的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她十二分努力地装成正常的妻子,正常的母亲,努力地去进行正常的社交,却因为努力在众人面前装成正常人而更加的焦虑,几乎无处安放的肢体动作无时无刻不透露出她内心的惶恐不安。令人惊叹的表演,令人烦躁又难以忘怀的电影。 |
|
神经质女子。保持童真?很久没爱爱,老婆疯了,脾气暴躁的老公只会对她说“我爱你”,其他的没办法。可口可乐广告。她的疯,是她相对没那么疯的老公和婆婆逼出来的。跟孩子在一起她都很正常,跟大人在一起就不能适应。她之前的疯,抵抗老公和婆婆的相对不正常。大人抛弃、厌恨她,小孩却不会。三星半 |
|
他们都蹩脚表演着自己心目中“幸福生活”的刻奇。她总是不合时宜地提议别人跳舞,而他时常粗暴地命令孩子、家人甚至宾客要“玩得开心”。他们忙着“角色扮演”,故意忽略了生活中难以解决的真正难题。他叫她“做自己” ,只是徒劳地试图唤醒那个被生活琐事、育儿压力、酒精和药物压垮前的正常的妻子。奇迹似乎发生了,情景剧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落幕,夫妻二人默契协作把家具归位,看起来一切都回到正轨。然而不难想象,这短暂的和谐只不过是下一轮崩溃的序曲。 |
|
卡萨维蒂真的有毒,神经撕扯到极致,强大的能量点燃屏幕烧得我头疼,却又无法阻止自己继续看下去。一出女性悲剧,本质上还是探讨人的孤独。太绝望了。Gena Rowlands的又一精彩表演,表情控制太赞惹。摄影和室内戏依旧是太喜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