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 这部打光真的太美了。然而这次扎努西真的就只是老老实实地讲了一个很传统的爱情故事而已,并且这段感情的转折推进还并不怎么成立。即使加上结尾,非纯叙事部分和比如灵性之光相比还是太少了。三星半几乎要全给摄影。 |
|
9.0;爱情何以必须如此踉跄,敢问注视幸福却骤然寂静的太阳 |
|
7/10。阴郁蓝光笼罩的教堂里,牧师背靠在忏悔室舒适的大椅子上,高处的暖光映射着他的身体,而艾米莉亚却躲在椅子背后,诉说情感的挣扎,她站到牧师面前,光色的冷暖对比把两人分割为两个空间,镜头跟拍艾米莉亚来回走动,她跪倒在地祈求帮助,牧师却回应冷淡,她无助地走出教堂,骑行在大雪纷飞的冬景里逐渐远去,冷暖光区也反应在两名主角做爱那场戏,烛火为昏暗寒冷的废墟室内增添了一点浪漫氛围,人物身上被温暖的照明笼罩,战争的暴力造成了人心的孤冷,爱的热情却冲破了心灵的樊笼。母亲为不拖累女儿放弃治疗接受死亡,艾米莉亚因此万念俱灰,不再像邻居的妓女有寻找新生活摆脱堕落的渴望,在车站独自等待的诺曼含泪清唱《奇异的恩典》,信仰之光难以疗愈心灵的裂痕,片尾蔚蓝天空下,太阳安静照耀的峡谷腹地,两人翩翩起舞,那是对美国梦的幻想。 |
|
总感觉扎努西太知性,拍这样一部爱情片会有些力不从心。不过,这大概也正是寂静太阳年的过人之处:语言和思绪,情感与理智,道德与欲望,背信与承诺,扎努西拍得不是爱情故事,而是哲学思辨,是处在绝境中的人如何生存以及如何让别人生存的人道主义。细细感受的话,他的音乐都是理性的。 |
|
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最温柔地诠释了什么叫爱情,无关其它,眼波流转间爱意蔓延,黑暗中曼舞,冰雪街头的相拥,最后怅然的、想像中的重逢,真叫人心痛;可是我们活在这世上,总是要受那么多羁绊,真是寂静的光景啊。 |
|
2.5星,本能拍成一部杰作,结果非常平庸,人物塑造单薄,同样像游丝一样的剧情没能被诗意的联结。过于煽情,不好不好,真正的情感表达的不够不够。 |
|
尾声佳 摄影还行 总体沉闷且缺乏亮点 |
|
波兰#200。1984年金狮奖。老实讲金狮奖有点过誉(当年主席是安东尼奥尼哈哈哈哈哈,主竞赛颇有些神作比如《月神的宠儿》《生死恋》《圆月映花都》之类,居然还有国片《大桥下面》,好奇张铁林老师有没有去走红毯……),主要问题是两人的感情是硬设定,有点玛丽苏,剧作主线上也有点弱。不过除了剧作上“道德焦虑”的结构之外(这个结构其实没搞充分),依然是扎努西拿手绝活:建构了好几组(道德)“选择”。尤其以老母亲那条线最动人,搁在这么个故事里也闪闪发光,有着巨大的情感冲击力。今天看扎努西很可能是想讲波兰人欺负自己人(尤其是女人)才是一把好手,可以想见在冷战末年的波兰拍这么一部片子的可能承受的压力。 |
|
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最温柔地诠释了什么叫爱情,无关其它,眼波流转间爱意蔓延,黑暗中曼舞,冰雪街头的相拥,最后怅然的、想像中的重逢,真叫人心痛;
1女主瘦削的脸颊上的肉痣,真诚不设防的眼睛,有种跳出年龄的奇妙的性感 2 母亲用自己的死留给女儿人世最后的礼物,女儿无法接受。不是所有礼物都能接受,女主是世外人,做了世外的选择。3母女俩的美梦——女儿找个如意郎君,然后夫妻带母亲一起去没有战乱的国家生活。美梦曾经看上去那么真实可信,做梦的人走了一个,这个梦就无法继续维持了。 |
|
海报很美, 因海报看的这部电影. 男主挺帅的, 还有种感性的吸引人的魅力, 女主头发一开始有点美, 气质是有的, 就是眼袋太劝退观众.......暴雨的晚上看完, 有点索然无味. |
|
有一种灾难是由傀儡木偶引爆的,他们毁灭一切美好,比机器无情,比野兽残暴,但穿着人的衣服。事实上,这是个无法圆满的爱情悲剧,掉进人性恶的窟窿里。二战后愈合期的牺牲品。 |
|
雖然是非常「傳統」的愛情片,可還是覺得難過,愛情即使不能被翻譯,也能夠被認記 |
|
开始一段,两个人艰难的交流,磕磕绊绊的语言揣摩对方是否明白。慢慢的,彼此开始大段的倾诉,好像双方说着相同的语言。这些看似荒谬的行为,一切都在那场修女面前的表白下,变成了一股共同的炙热的感情。 |
|
真实刻画语言不通国籍不同地位不对等男女恋爱的艰难和幽默(女主老妈贵妇出身,会说法语的,只能怪美国佬没文化啦),哪怕用神情、翻译、爱搭起了桥梁依然不能抹平思维方式的矛盾,阻拦女主的障碍不是简单的局势和伦理似乎也不是天主教徒的思维作梗(教会是帮助撮合他俩的),是内心的负罪感吗是怕幸福了就来报应吗,值得玩味。玛雅已经是我心中的女神啦!男女主角演技对飙。影片摄影布光和捕捉自然光都非常给力。导演最爱的两个演员Zbigniew Zapasiewicz和Tadeusz Bradecki真是强行酱油啊特别是前者鬼鬼祟祟来威胁女主的角色到底啥身份啦秘密警察之类吗.. |
|
这是我最近看过的最好的电影。无论影像,场面调度,镜头,摄影无一不赞。情节更悲情。让我联想到自己。把战争以后的贫穷,疾苦,不安,迷惘刻画的真实,寒冷,仿佛看不到阳光。只有等爱的人死去,你才能去他在的城市,可你也老了,像自己可怜的母亲一样,死在呆了一辈子却还是陌生的家乡。终于,在梦中 |
|
编剧弱到爆。从一开始就不对劲,男人是如何爱上女人的,毫无说服力,语言不通,又都是中年人了,也没有真正让他们发生碰撞的动人事件。和隔壁女人突然升温的友情也毫无根基。除了痴情得不真实的美国天使男,别的角色都不可爱,又多余。恼火。空有质感镜头了。再煽又如何。 |
|
聚焦于重建与复兴的《寂静太阳年》是一部哀恸而深情的纯古典主义作品,因为现代人已经把那个拥有璀璨文明的传统世界以「亟待解决的生理需求」为借口给侮辱、糟蹋和毁灭了。面对二战后的波兰,面对正在试图恢复旧有秩序抑或绘制崭新蓝图的女主角,不知羞耻的军官还在尝试无意义的辩解,而在发觉这份「情不自禁」的辩解不仅是一场徒劳,还是一种没有礼貌的「打扰」之后,羞愧难当的士兵只能以「对不起」来忏悔自己的愚蠢、无知和鲁莽。幸或不幸的是,死不瞑目的丈夫会在妻子最需要他的时刻由泥土中眨眼复活——从尴尬到求合,这份《钝感之爱》让女主意识到,眼下这些冲突完全可以通过《波斯语课》避免抑或化解。爱情是照耀灵魂的烛火,没有爱情,女人面无血色,男人就是一副躯壳。扎努西是一块试金石,如果我们懂得哲学与诗,会轻易对《波兰式出轨》共情。 |
|
4.5扎努西将战后的阴云和压抑用逼仄的破败的公寓和黑暗色调的摄影呈现在银幕上,毫无“太阳年”的元素,爱情是战争后疗愈的新生,对于所有的战争的幸存者们来说,忘记一切重新开始是共同的心愿,他们有的选择离开已经变得陌生的故乡,有的摇身一变成为了衣冠楚楚的施暴者,有的无时不想抹去记忆,愿意付出惨重的代价,扎努西描绘了形形色色人物,他们在战后的新社会的角色,当然这段爱情故事本身也承载着这些主题,男女主角如此地位差异、语言不通的人,通过绘画这仅有的色彩找到了彼此可以寄托的灵魂,他看到了她的坚强和勇敢,也重新获得了摆脱战俘营梦魇的希望,最后的幻想镜头也极具力量地为影片结尾,在《关山飞渡》的外景地,自由重新成为了我们生命的存在价值,而这也意味着我们再也不会分开了,这个跨越国籍的爱情也是扎努西对当下世界的希望吧 |
|
你的美好幻景只在想象,而悲伤苦难浩大无尽 |
|
第三部扎努西,每一部都沉重,每一部都不讨大众欢心,每一部都在拷问,每一部都丰富,镜头笨拙,冷冽,疏离,醉人!看到一半,我就在想只要是悲剧就一定五星,可是越往下越不想看到悲剧,我入戏了!悲伤的动人,还是悲伤,美丽的错过,还是错过,纯粹的活着,几乎不可能!是的,不应该评判任何人,应该面对自己的良心!是否活的简单?是否活的干净?是否活的勇敢?是否在生命的过程里不断的扩展自己? |
|
身份、国别、信仰与世俗将每个人都困于原地,从来没有什么自愿牺牲(甚至辜负他人的牺牲),从来都是被迫而不得不,只是通过爱情故事更加令俗人们感伤而已。 |
|
【补標】
*高清下载外挂字幕大屏16:9再看
——异国的爱,也是爱
男女初遇,女人已经很老了(眼袋)
三星⭐半吧,但是豆瓣没有办法显示,这种隐忍的感情电影,尤其是相互语言不能完美沟通的电影,这样表现足以……
|
|
为何不跟他走?是因为母亲的礼物过于残酷,以至于无法安然的享受爱情? |
|
不喜欢女主的选择。理由是什么。伟大的把“逃生”的机会让给了别人,牺牲自己的幸福?那你完全可以“逃”出去后再想办法。 电影没有把这点说明白。纯碎在表现苦。显得没意思。 |
|
刚刚经历完兵荒马乱,异国士兵,语言不通,出身背景不同,一面之缘…这是爱情还是利益所驱,是爱上了他,还是被他背后的星条旗吸引,实在难以判断。从俩人分别后这么多年渺无音讯,去世了才通知,这份情感更像是一场缥缈的露水情缘。“幸福并不由所在的地方决定,而是由生活的方式决定。”对这句话印象深刻。 |
|
Maja Komorowska神一般的演技撑起全片。这又是一个哀伤的故事,沥去泪水的痛与酸楚,把哀伤凝练得如此结实,以至于汇集我们最深的触动,也无法将其稀释。 |
|
唯钟情于摄影。 |
|
"I believe..happiness can be found even in the suffering."
特定时代的特定电影,电影本身没问题。问题是,类似的电影我们看得太多了。
另一个问题是,坚守,隐忍,等待,甚至爱情,这个时代还歌颂这些美好的东西吗? |
|
隐忍、克制,但是作为支柱的感情戏显得动机不足,让观众代入感不强;喜欢电影配乐里的波兰味道 |
|
画质粗粝的视频 给波兰冬天抹上恰当的情感。女主角用颤抖的面部表情,传达了教科书一样的受害者情绪。这可能是二战后欧洲大陆普遍的表情。想一想《野蛮大陆》里的只言片语。男主角则是非典型的美国形象。后来才略知一二,他非主流的演技同样被好莱坞忽视了。 |
|
冷战时期波兰的反战主题电影。一开始莫名其妙,美国军人怎会对艾米莉亚一见钟情且死心塌地。直至军人睡前在黑暗中闪回,被盖世太保俘虏时尿裤子的场景,而邂逅艾米莉亚时她在画太阳。战后PTSD的人们需要救赎,需要驱赶黑暗的温暖,重燃彼此生命的信念。
再次感叹于胶片时期,因考虑制片成本,老一辈导演更严谨于通过设计每一个镜头内调度去叙事,没一个镜头是白费的。演员也是把情绪刻在胶片上。 |
|
福特的荒地,夢想的荒地。 |
|
再多设置一两个情节点就会更好 |
|
镜花水月…… 个人理解女主角并没有到美国,而是死在了修道院。结尾两人在大峡谷共舞,只是美好的梦罢了。 |
|
想起沉静如海,这片真不错 |
|
镜语看似奇特,实则内敛,全片叙事带有一种冷静的悲哀。 |
|
这种相爱了又出于无奈沒能一起,老了再重逢的戏码,好虐好虐好虐! |
|
note:第二次看札努西,題目很重,手法很拖…。 |
|
从女主去教堂忏悔神父既没有借此宣经布道也没有拿道德大义压迫人的剧情感受到了导演的仁爱之心,除此之外没有太多能令我印象深刻的东西了…… |
|
2012-11-18第二遍 |
|
爱情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彼此都在付出,落有遗憾的分离徒增两地牵挂。千里之外的来信击起内心对故人的思恋,奈何暮年已至,不复青春。 |
|
扎努西的一部爱情悲剧,控诉了战争对普通人命运的摧残:不管是内心寂寞的美国大兵,无家可归的波兰母女,还是九死一生的犹太妓女。离别前的那支爵士舞让人心碎,和配乐一样让人心碎。 |
|
两个被受创伤的孤独的心永远的结合在一起,最后苍劲有力两人爱之舞,很美。 |
|
http://f.xunlei.com/154424417/file/be4495dd-3de0-4318-9ce4-d1a9a83cf54d |
|
一部没有正面战场的战争电影,却无时不刻强调战争所带来的刻入民族骨髓的伤痕。美国军人的噩梦,德国士兵条件反射的口令,波兰寡妇的秘密被混杂的语言交织在一起,不同的人及不同的语言展现同样的孤独。第一部扎努西,爱比死更冷,越回味后劲越大,明明就是凝缩在两个失意灵魂间的时代史诗。波兰学派对于苏联诗电影的诗性承袭,东欧电影具有一种在冰点沸腾的强大生命力,这种史诗感和不加修饰的人道主义关怀在好莱坞的梦幻世界里是不可能找到的。 |
|
也太他妈寂静了 |
|
7.4。讲述二战后波兰妇女与美国大兵的跨越国家与种族的爱情。剧情平稳阴沉,诺曼与艾米莉亚之间的爱情也没有那种大悲大喜、惊天动地、催人泪下的戏份,两人间的爱情更像是那种平静如水、不急不缓的感觉,也许正是初相遇时在车上的那一眼对视,爱情便已一蹴而就吧。剧情没什么惊艳的,母亲因缺少而牺牲自己让艾米莉亚出国的戏份甚至略显老套,不过最后艾米莉亚与诺曼在《关山飞渡》的外景地上翩翩起舞还是挺让人伤感的,现实中两人最终没能在一起,只有梦境里两人才能在那自由之地相拥起舞。 |
|
观感像《黄河绝恋》。一副艺术电影的嘴脸,结果脖子以下全是韩剧,配乐疯狂煽情,迫使我满脑子回荡四个大字“发烂发臭”直到片尾,另外女主还贼丑,不过不丑好像也勇夺不了金狮,呵呵 |
|
22/5/23:扎努西在道德焦虑阵营算是偏理性的,这部很一般。 |
|
7.8 整体沉稳洗练,几个段落又有超然的诗意,冰冷地露出几线金黄。残念的是结尾的关山飞渡再相逢不觉得很美,反而有点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