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nm,我觉得一辈子不会出第二季的节目居然开播了!我的尖叫传遍了整个楼层!
高中时候看的,明年大学都要毕业了
陈丹青,一个具有隼的目光的中年男子,成功诠释了什么叫做弓起身走路都在散发魅力 |
|
陈丹青的述说是《局部》的精髓所在 |
|
陈丹青是不是全中国最帅的男人?!是!! |
|
夏天的纽约,舒服。辛苦陈老师,三晚长时间站立和长距离徒步挑战体力。希望可以一直拍下去,我们也会一直听下去。。。另外,陈老师有一双佛耳。。。 |
|
9.8/“初次来到大都会博物馆的人,一定会感到非常惊讶,不平。”以及,走着拍效果真好 |
|
我真想像陈丹青老师一样,也不上高中大学,成天美术馆泡着,然而他自己都说了,这其实是一种奢侈。 |
|
又见面了,陈丹青。我去了圣马可修道院,坐在它的回廊里,重温了那集Angelico才去了二楼,看见那些画 |
|
局部第一季,丹青轻缓而笃定的声音陪我度过了那段幽暗的时光。第二季开始,居然又是一个无眠之夜,太久的等待使得第一集第五大道看起来难免有些草率,仿佛一个纽约客对大都会美术馆浮光掠影的导游,厚重和精辟较之第一季的惊艳差了些,毕竟第一季有着一本厚厚的纽约琐记做底子,相信后面会越来越好。 |
|
每次聽到陳丹青說,原諒我的無知,我的淺薄。彷彿他就是在講,恕我直言,在座的都是垃圾。哈哈哈 |
|
陈丹青,你好啊。 |
|
如果当年的小众现在成了美术史的头牌,那么当年的大众就成了如今的小众,看多了头牌,反而想了解那些弃儿,经常会看到一些很喜欢的,比如勒帕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桌面是他画的圣女贞德。......我还是欣赏不来董其昌。 |
|
他回来了 还是那个他 听他的声音似乎即使再浮躁的心也能静 |
|
刚刚开始,有些失望,播出过半,渐入佳境。不求深广,重在惊喜,扩宽见闻,提升见识。眼光独到,视角新颖,废话少说,用词精妙。点到即止,意犹未尽。保留一星,给第三季。 |
|
看完易县罗汉的这一集,有一种温暖的宁静感,感觉看完许久还整沉浸在陈丹青的话里 |
|
陈老师大雅。一方面觉得高不可及,另一方面看他这些审美经验都是一点点看出来画出来的,就觉得也没那么遥远,任何技艺的道理都是一样的,你往前的时候它也往前。 |
|
第一集最後淚目了,不知為何 |
|
局部第一季看好几遍好像永远不会腻一样。终于盼到了第二季,无论是看丹青老师的节目还是书,治愈沉静内心。这一季带着进入大都会博物馆,这个时候就很想感谢互联网发达,正因如此才可以轻松看到丹青老师讲艺术,算是当了他一个透过屏幕的假学生。好开心。不太懂艺术却很喜欢听丹青老师讲关于艺术的一切 |
|
纽约第五大道的82号大街有不计其数的藏品,还有神龛里每周更换的鲜花。神往。丹青,像文道,真。同类的气息,再远都能闻到。 |
|
国内少见的良心制作。陈丹青其实很少发表自己的观点,但他提出的问题,都很有启发性。期待第三季。 |
|
陈丹青老师太性感了。 |
|
非常喜欢陈丹青老师缓缓的叙述,中国艺术类节目太少了。局部是浮躁背景下的缓缓炊烟 |
|
开头几集看下来甚至没有了继续追的欲望,片长缩短以及围绕着大都会做文章,确实不如第一部耐看回味了。但后面数集不再一味地嗟叹文物人才的外流无名,带领着我们认识了勃鲁盖尔、卡拉瓦乔、维米尔、毕加索、马奈的精妙超前的功夫,画的位置会随时间和新作的横空出世时不时动一动,模仿前人与超越他们的那点突破之处,凝结着艺术家的一辈子心路思考的开悟。门外汉还是不知道怎么看画,但愿意对着一幅画发愣半天,对更多的画有印象了。成就之教,在于自发。第三季要去意大利挖掘文艺复兴三杰之外的大壁画家,期待值拉满。 |
|
制作依然精良,但不如第一部惊艳。 |
|
先看的第二季大都会美术馆,因为藏品还历历在目。跟BBC还有比如介绍乌菲兹美术馆的艺术记录片相比,感官体验还是差距很大的,毕竟馆内只能拍3个(?)晚上,临场素材太少了。但陈老师看艺术品的视角很有启发,每集的主题都可以拓展开去思考。另外还有条主线隐隐贯穿全季:规范总在等待天才的偏离,当然更适用于理解西方艺术,不过我们也有无与伦比的易县罗汉。 |
|
当你学会看凝结层的美,你就懂画了。可你一旦懂画了,就有得苦了。丹青老师带我们走进他的大学——大都会博物馆,发现被忽视的美。 |
|
有人為局部做了配樂list,好有心【第二季 https://muxiv.net/playlist/2192537906】【第一季 https://muxiv.net/playlist/720969107】 |
|
糟糕。 |
|
第二季简直飞升! |
|
棒棒棒,节目逼格高大上,也只是提供了不同的视角而已,陈丹青也真是懂画的好并且能讲得让人明白。终于看完了,简直是我的观看画的启蒙。五星力荐 |
|
第一集就是纽约的大都会美术馆,简直了,整个人都看熨帖了……结合这两天的新闻,大马士革的那个四百年前的房间真是泪目,希望不要有战争了,希望叙利亚早日恢复和平。 |
|
有一集比一集精彩的趋势。“正稿与草稿”这期太棒了! |
|
陈丹青话说得太美了 |
|
硬货不多,也不是教画画,是一种别样的赏析 |
|
就是很沉静 |
|
天天泡在博物馆里,泡在画作里,真好啊 |
|
我在干嘛呢?老天爷,我在一集接一集看局部,也跟吸毒一般。 |
|
看完白热化的羞辱这集,解答了一直以来《弗兰兹》的遗留问题。满足。 |
|
想念了等了好久的丹青老师。总体还是很棒的。种草大都会美术馆等美国博物馆。目前最喜欢维米尔那集。等第二季出书 |
|
希望每一个文艺的人可以变成有文化的人。 |
|
开始稍微有些失望,觉得有些固步自封,不过渐进之后觉得越来越好,第一季像是入门科普,第二季更是像听老朋友讲过去的履历和他对世界的视角,不知道作为观众而言,这算不算自己的一个进步。 |
|
最后一集很好。陈丹青说他决定不去拜Johannes Vermeer,不敢面对那种绝对沉默的画面,看了以后会觉得自己的画只是涂鸦,没有诚意没有心肝。“假如你也画画,为了哄骗自己一直画下去,真的是少看甚至不看大师” ,1993年刘小东在纽约撞上Lucian Freud的大型回顾展,看了以后回到寓所,弄点菜喝闷酒,被问到后说,”看什么看,咱们画自个儿的画,喝点小酒,挺好的”。看什么,画自个儿的画,某种意义上的确如此,不论是做电影音乐摄影还是文字。对此番有感。 |
|
今年要好好去参观一次博物馆! |
|
陈丹青说自己82年刚到纽约,第二天就赶去大都会,我在离开纽约前,也终于偷得几个月闲暇,自住所出发步行,沿中央公园第五大道(不用等红绿灯),去大都会、弗里克和moma。后两个博物馆都免费,大都会每次给一刀,靠步行免去地铁费用,是多么奢侈。 |
|
《局部》是必修课,《八分》是选修课,《圆桌派》是讨论课,此所谓看理想大学。 |
|
凡是被承认的艺术,进了美术馆的艺术,都是过时的规范,失效的规范,轮到偏离和背叛。
印象派的规范,是马蒂斯和毕加索那代人,可是马蒂斯、毕加索开创的规范,今天也早已过时了。★★★★☆ |
|
看陈老师安神 |
|
在绘画已经消失的时代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
|
真好 |
|
可以独占夜晚的博物馆超奢侈。第一季记忆最深的是什么是完成,这季记忆最深的是草稿的灵气。 |
|
虽然不懂美术史,但看马奈因画作不被人理解而郁闷,看毕加索和马蒂斯暗自较劲又惺惺相惜,这些普世情感都是共通的,再回头看他们的画作都动人了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