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愿被判叛国罪,宁愿死,也不愿意留在东德,因为自由比生命更加可贵。
感谢幼儿园老师能明辨是非、分清对错,没有赶尽杀绝。 |
|
竟然又是真人真事!营造气氛很紧张,无论是挖地道、横闯水渠、热气球飞跃还是无奈的攀爬铁丝网,挣脱牢笼热爱自由,是一个智人应有的勇气和追求。 |
|
依靠工程技术能力争取自由,非常德国了。 |
|
奔向自由的故事总是迷人 |
|
你能忍多久?你能等多久?如果都不行,就飞向自由。 |
|
我给了5星,因为这么久以来,终于又看到好看的德国电影了。德国人,一场战争一堵墙给了他们多少创作的题材啊!从头到尾我心都是悬着的,最后柏林墙被推倒的时候真的哭的不行不行。 |
|
如果一个国家好的让人想离开,那样的一个国家值得爱吗? |
|
硬核 人肉翻墙,沉重又浪漫,很德国 |
|
边界如果不是用来外防入侵的敌人,而是用来内阻叛逃的人民,不管其有多么美好的蓝图,也只能证明其体制的失败。一堵柏林墙两边所发生的故事,其实已经说明了很多,但直至现在还有很多人视而不见。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全程都很紧张,可观性很强,也挺让人感叹。 |
|
幼儿园老师和邻居秘密警察的女儿,就是现身说法版的“你有抬高枪口一厘米的权利”。 |
|
4.5星,奔向自由,很燃很感动,关键这还是真实事件改编的。 |
|
紧张刺激,悬念丛生,配乐大气不过满,节奏感几乎满分,很多情节设置胜过《逃离德黑兰》。虽然除了儿子所有正反派角色都比较脸谱化,但作为主旋律电影能把主题以令人动容的方式传递到观众心中,就非常成功了。彩色的气球,自由的号角,这股力量永远不会泯灭。 |
|
气球,讲述东西德没有统一之前,运用技术人肉翻墙的故事。关于这种墙与自黑的电影,因为一些不可描述的原因,我们总会有种莫名的感触。作为一部合格的商业片,有着十分紧凑流畅的节奏和气氛营造,并且手法得十分成熟老道,作为一个参考,可以与类似电影窃听风云看齐了,当然看之前最好还是把期望值调低比较容易有收获。目测豆瓣预定8分的电影。 |
|
他们有体面的生活,但还是无法忍受禁锢与谎言。 |
|
一個政權嚴陣以待只為阻止幾個老百姓去別處生活 |
|
没有人能够阻挡,我们对自由的向往。 |
|
老派但扣人心弦。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自由,自由,自由。 |
|
你要自由干什么? |
|
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宴宾客,眼见它审查走狗吠,眼见他监控伥鬼嚎。千百年已把兴亡看饱,就差眼见它楼塌院墙倒。
|
|
我热爱自由,我想看到灿烂的文学和艺术,我想有一天不再搭梯子,我想有一天电影能够实行分级,我想。。。。。。。。未来的路还很长,有生之年不知道能不能看到我们的墙倒的一天 |
|
又紧张又刺激,又无比感同身受。一个地方对人民好不好,人民用行动来说话 |
|
推荐,真·翻墙。2019081 |
|
值得观看的电影,对历史的反思会使人们心明眼亮,更好地面对未来。本片根据这件真实历史事件改编拍摄:1979年,东德两户家庭为逃往西德,自学了材料学、工程学、气体动力学和气象学后,合力制造出一只高达28米的热气球,于12月某日夜乘其升至2800米以上的高空,不仅枪弹射不到,探照灯也寻觅不得。东德警察只好呼叫苏联战机将其打下,但彼时气球已飞行了28分钟,安全降落在西德。 |
|
德国老百姓牛逼,自己在家造热气球。而且男二还说,自己造飞机不是问题,只是没有跑道!跪了! |
|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 |
|
我看完了,我想了很多打了很多字我又删掉了,我怕 |
|
与以往此类电影总要伴随着漫长的说教相比,本片就一个字:跑!你简直可以把它当做一部惊悚片来看,全程都为几个角色捏一把汗。“这里是西方吗?”“不是,这里是巴伐利亚。”两个男人纵情欢呼,拥抱在一起,把西德警察都看傻了。谎言的代价是什么?今天我来告诉你,那就是自由一定会到来! |
|
历史真的很会开玩笑,本来是战争结束后大国政治斗争造成的妥协式分裂,结果却成了展现在全世界面前的两种社会制度孰优孰略的实验数据,让人无可辩驳。成为历史的东西德,还未成为历史的朝鲜和韩国。做宣传机器的斗争和枯燥的理论争吵都很苍白,推倒柏林墙或者抹去三八线,看人流涌向那一端就是最好的证明。
和《窃听风暴》背景类似,对恐怖的国家机器的渲染不输于《窃》,但对人性的挖掘不如《窃》,从类型上来看,更像一部商业气息较浓的惊悚片。 |
|
对于自由,需要渴望,更需要勇气。前年欧盟影展有一部类似的偷渡题材电影《三傻西行记》的台词是说“你感觉到冷是因为我们正在穿越铁幕”。那这里就是“你感觉到燃烧是因为我们正在贴近希望”。大时代背景下动人的家庭与友谊史诗,布、药、发动机的层层紧扣,以及于明于暗的追逐,流畅又紧张。 |
|
因为那是工作。
你知不知道这句话在十九世纪时,成功让许多连虫子都不敢杀的平庸之人执行了非常残暴的屠杀行为?
因为那是工作,纳粹就把犹太人送进毒气室。
因为那是工作,东德边境的警备队就枪杀了要逃到西德的人。
因为那是工作。
因为那是工作。
人不需要成为士兵或亲卫队。
所谓的工作,不过是人类拿来麻痹自己良心的藉口。
——伊藤计划《虐杀器官》 |
|
细想的话,意识形态这个词本身就是意识形态吧;为自由加一星。 |
|
为了逃往西德,东德两家人合伙做了一个热气球。真人真事。这就是那种,从历史的缝隙里自然生长出来的好故事。为了扣人心弦,编剧做了一些庸俗化处理,略可惜。 |
|
厚重的政治和历史在这部电影里并没有很直接的阐述,只有一些搜查过程中的细枝末节呈现出整个大环境的肃压和氛围的凝重。将一个逃亡成就打造成惊悚感十足的悬疑故事才是浓墨重彩,而我也觉得相当成功,整部影片的节奏感和氛围都特别好,很有张力。
和杜先生边看边聊,假如生在那个时代,我们大概只能庸庸碌碌过一生了,没有追求自由的豪迈硬气,也没有物理宅改变命运的实力,唉。 |
|
根据技术“脱东”真实事件改编,三五个人家庭作坊捣鼓出两个热气球(据说要是有跑道飞机也没问题),震撼于德国人的科研力工匠力。秘密警察的白色恐怖表现得很克制,但整体戏剧化类型化的处理过于明显刻意,人物扁平,缺少了动人气质。我看了下资料,逃往西德的多是医生律师教授等中产,放弃稳定的工作,把不知情的父母留给秘密警察,带着孩子冒死奔向自由的勇气确实超出了我的理解。时至2014年的社调,48%的西德人因国家斥资建设东德而抱怨统一,75%的东德人怀念原先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人民而言意识形态问题终究会归结于个人得失,实事求是是最好的态度。 |
|
终于等到这样一部电影了。虽然深度略欠,但已足够好看。某种伟大的优越性,历来只能在围墙中被反复证明,而这道证明题我们至今仍在佯作思索并奋笔疾书。 |
|
20世纪铁幕森严,电影里的冷战时期平民生活三大叙事,欧洲东德逃西德,亚洲“脱北者”、逃港者,这个电影挺美、挺紧张的,拍出了和时间赛跑的感觉,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的向往…… |
|
最后半小时,紧张得我快厥过去了,那种置身于无孔不入的威压之下,命悬一线的恐怖,比肉体折磨和死亡,还要慎人得多。自由,人为什么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自由(更确切地说是免于……强制的自由)?就是要逃离这种比死亡还统摄人的恐惧,这种让人变成石头的暴力。不被监视、戕害、抹杀,“人类最为丰富的多样性发展,有着绝对而根本的重要性。” |
|
比想象中更接近一部中规中矩的商业片,悲伤的气氛也大多来自于bgm加持,但热气球这个比喻还是太过浪漫和荒诞了。(尤其这居然是改编自真人真事) |
|
朴素而真挚(单一而俗套)的主题:以勇气和智慧追求爱与自由。明显好于很多同为政治类型片的韩国电影:哪怕过多的巧合设计削弱了“真实感”,但难得人物始终处在自救的情境中而非逾矩试图肩负更多的使命,这种懂得分寸的聚焦也让影片更具感染性。尾声的逃亡戏几乎是零差错的感官调动,几乎可以和昨天巴黎圣母院塔尖烧毁的那幕一同用作衡量共情度的官方检测题了。 |
|
翻墙从来都不是易事。非常可以,一分钟没浪费全片绷紧一根弦,谁想到钢铁德做出来的大拼布色彩搭配这么养眼!配乐棒,摄影赞,拖车拉出气球那一幕超震撼! |
|
3.5。“真人真事”这四个字比结尾处的彩虹热气球更加壮丽。很喜欢片中的一个声音处理,人物在做好的底座上蹦跳,切外景,(自由的)声音在安静的村落响彻。 |
|
身处目前的上海,我更加能够理解他们为什么一心想要逃到西德。 |
|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人类对自由的向往。 |
|
没什么好得过自由 |
|
秘密警察办案,全民举报揭发,家庭成分限制,政治庇护无助,追求自由靠自己,真-技术移民;节奏是挺紧凑,就是拍得有点套路,对红色恐怖也缺乏些想象力 |
|
情节赶情节,赶到最后就只剩下类型化的节奏和情节了,其他的什么都赶没了。 |
|
1.德国反思自己国家历史的态度值得赞扬和学习……2.比起那些血肉横飞、鬼怪横行之类的恐怖片,反而是诸如《铁雨》《气球》这样的电影更让如今阅片无数的我心生畏惧,尤其是有了精神紊乱脑洞大开的经历后更是对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有更切身的体会。从第一次出逃失败后就各种为主人公们提心吊胆、担惊受怕,明知有些情节设置、细节处理、台词编排、平行剪辑等等是电影刻意为之的手段,但没被剧透不晓得结局的情况下依然会害怕他们出事,以至于第二次终于成功时心情也跟着他们欢呼雀跃、兴奋不已(可惜,想哭却没能热泪盈眶)……3.身体可能只是在小范围内活动,思想却因为电影(和音乐)而在这个世界里的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来回穿梭…… |
|
这世界上所有的围墙,都是防止外面的人闯进来,只有一种围墙是防止里面的人出去,那就是监狱。 |
|
好看,由头到尾揪着心。有关自由与勇气的故事,讲了一遍又一遍,可仍然让人动容,就像结尾坐在电视机前收看东德开放边境新闻的主人公眼眶里的泪光,同样会在不同年代的观众眼中闪烁。 |
|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