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半段的成长记和后半段的暴发史,构成最鲜活而独一无二的艾米,缘起缘灭,或因为音乐,或因她是处女座,或因她只是艾米。“如果不要唱歌这个天赋,只要我能走在那条街上,无忧无虑地,我会愿意的...”就像托尼·班奈特所说:“慢慢来,你太重要了。生活能教会你如何活下去” 活着比音乐更重要。 |
|
惊艳的才华需要配备过人的心智,不然必定被四周的邪恶吞噬。 |
|
素材挑得节。顺序剪得好。音乐配得好。生动地展示了「让你先爱上这个人,再把美好活生生钝刀割肉杀死在你面前」的悲剧制作精华。好一部「渣男毁人生」之「老公渣远不如老爸渣来得毁」。然而我觉得Amy有自毁型人格。然而一个用酒吞送止痛片的观众也是没什么资格对此作出扼腕表情。 |
|
并不只是在展现才华,更多的是呈现Amy如何被毒品,名气,家庭,音乐产业以及大众媒体拖进一个绝望处境,让观众眼睁睁看着一个爵士歌手如何在聚光灯下逐渐走向毁灭,实在太令人痛心了。 |
|
基本就是amy自己的私人影像串起了全片,看完泪奔了真的替Amy感到惋惜,她只是一个脆弱敏感贪吃的小女孩。 |
|
她的生命中没有出现过好男人,不管是父亲还是男友都辜负了她 |
|
看完最大的感受是:心疼。太心疼了。当看到在台上茫然不知所措,或者无论如何都不想再唱的Amy,特痛苦。 |
|
狗仔队的追拍完全就是恐怖片,看完哭得脑壳疼 |
|
这部纪录片是完全可以忽略讨论技巧方面的事情,一部真实关于Amy的电影,那些当年随意拍下的片段,揭开了被名利裹胁下的躁动。Amy和圣罗兰何其相似,年少扬名业界,天赋所带来不仅仅是名利以及曝光灯下的生活。这并不是她没有能力去面对,只不过,在她应该学会如何面对的时候,她已然成名。 |
|
some people are just too talented to live in this filthy world. |
|
嗓音如此自信,歌词如此犀利,个性如此老辣,她是个奇迹。你觉得她当然应该有力量,她却甘愿匍伏在凉薄的父亲、母亲、男朋友、丈夫、经纪人脚下灰飞烟灭。哀莫大于此。 |
|
卡帕迪尔是个非常平庸的纪录片导演,他那种疯狂的材料收集热情是安全感缺乏的外化。这部片的所有可爱之处都来自于Amy Winehouse,导演则是和我们共谋对她进行了又一次严重的剥削。 |
|
遇人不淑,那个丈夫真是太糟糕了,而且越是这样的人越觉得自己有理。还有他爸爸可能更渣,不知道他爸爸什么职业,他奶奶那么美丽,对她影响那么大,他爸爸怎么可以那样榨取女儿呢? |
|
对完全不了解Amy Winehouse的人来说,这样的纪录片非常抓人。导演最高明的是没有任何预设立场,只是从远处投来怜悯目光,却能让人觉得哪怕在毒品、酒精、厌食等组成的负螺旋中,依然隐藏着那个热爱爵士的女孩,仿佛下一秒她就会用极具穿透力的嗓音谱写天籁... |
|
当我第一次听到艾米的歌声时,我万分惊讶:“这是爵士乐歌手的声音啊!这声音太棒了!”——最重要的是与我同时代,与我一样年轻,我可以听她的唱片,一直听到老。结果,BANG!她死了。她死后第三年的冬天,托尼和LADYGAGA合作圣诞节唱片甚至是HM广告海报,我说如果她还活着,这些都是她的。我爱你AMY |
|
很少看纪录片只挑自己有兴趣的题材 也不懂如何评价纪录片本身的好坏 但是这部是我看过最棒的纪录片 |
|
多想时间停在Grammy揭晓那一帧. daddy's gon milk your life away. #飞机上看的 |
|
Everyone says life is short, but we never treat it seriously enough... |
|
你丝毫感觉不到导演的用力或者尖锐的地方,他却把片子拍的力道十足,用艾米生前的私人录影和相关人士的访谈剪成一部电影,让你很愿意相信他找到了这起悲剧的根源,可惜最后没看到片中大反派渣男渣父母接受采访。明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很有戏,不过奥斯卡好像更喜欢励志的那类音乐纪录片。★★★★ |
|
吸毒只是想要討好那個你愛上的魔鬼而已,最親近的人利用你,媒體消費你,冠以惡意的綽號,以諷刺挖苦詛咒你為樂。然而你清醒了,你放棄了,至少你不再受苦了。我愛你。一直都愛。非常地愛。嗯。 |
|
之前在Bennett的纪录片里就看过一点点两人录音的片段,真是此音只应天上有。后半段实在太令人揪心,就像死亡早已是注定,身边的一切都在推她进入最黑暗的深渊... "Life teaches you how to live it, if you live long enough." |
|
很可惜这部寻常的纪录片充其量也就是部艾米人生轨迹的大纲说明书,真正能够聚焦于其骨血深处的探讨和追寻相对还是弱了一些,艾米之于我大概就是艾拉,比利和乔普林的当代混体,那种融合了神经质,抑郁症,野性原始和病态式纯粹的路子基本快在这个时代绝迹了,同时也令其作品和意识显得更为珍贵。 |
|
太真诚的人常常毁于所爱。 |
|
材料组织的真好,Amy在面对音乐名声爱情友情亲情毒品等诸多问题下的赤子之心都被导演挖了出来,以及随之而来的脆弱,仍然很难讲清楚到底是谁的错,男友父亲毒品闪光灯酒精放纵沉迷脆弱,在某种程度上,连她与生具来的嗓音与天赋,都是那个下午的罪魁祸首。 |
|
在看张曼玉这期的12锋味,提到Amy Winehouse,这部的确是去年在影院看的最令我久久回味的一部。 |
|
从崭露头角到人生巅峰再到迅速陨落,只用了短短几年而已,天赋有多高,自我约束力就有多低。归根结底是败给了自己,做了成功的囚徒,聚光灯和感情生活击垮了她,毒品和酒精是两大杀手。如今回忆她的生平还是让人百感交集。TonyBennett寄语,Life teaches you how to live it—if you live long enough 【本短评入选了豆瓣第一年的日历,深感荣幸】 |
|
天赋异禀有时伴随的是难以自控的颓靡生活和坏脾气,或许是这样,有些人拥有高出常人很多倍的才华,却也承受比常人多出很多倍的自暴自弃,置身漩涡边缘,忍受不了了就按下生命停止键终止游戏,艾米的人生可能就这样,长板短板一样明显,像跟魔鬼做交易的浮士德,好未来好情操好才华不能什么都让你占了。 |
|
片子平叙自然,没有过多的情感渲染,也没有任何私人的角度,但就是看得那么让人难过,得知自己拿到格莱美那一刻的Amy依旧跟一个小女生似的天真可爱,大概六年前我听到Amy的"Back to Black"这本专,之后很一段长的时间每当有人问我最爱的歌是什么,我都会讲"You Know I'm No Good",如其歌,宝贵而脆弱 |
|
艾米和lady gaga最红的那两年,是近10年欧美流行乐坛最有趣的一段时光,他们都是创造时尚的人,怪先锋,可惜现在只有阿呆和霉霉什么的,太boring |
|
Amy有自己的问题,有自我毁灭的倾向,但是当代唱片行业的急功近利让她彻底失去了控制,她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还没有做好准备,却被推向了一个自己无法承受的位置,这听起来有点像千篇一律的早逝天才故事,但毫无疑问的是她醉人的声音是这世间独一无二的珍宝。 |
|
Winehouse;谁杀了艾米;“我只是觉得我很幸运”;她太纯粹,就像那谁说的“She is so real”,所以她必然爱疯,也就顺势捣鼓出那首无敌的《Back to Black》;印象最深的是真能亮瞎眼的闪光灯;对一个曾经创作并演唱《You Know I'm No Good》的歌手的逝去,唯有扼腕叹息;p.s.阿斯弗·卡帕迪尔不简单 |
|
一部关于爱情的纪录片 最伟大的爱情电影之一 看完这片听back to black只觉得撕心裂肺 |
|
导演上一部车手赛纳让我哭成狗,这部看完更加整个人都要不好了 |
|
27club又一位,按理说她的人生故事应当充满看点,然而纪录片实在拍得太烂了,声画错位完全乱用,无法梳理有故事性的线索,从写实生活流的角度来看,细节捕捉又很差,导演功力完全不及格。 |
|
又臭又长。只有fans能忍受 |
|
尽管开头只是艾米成长过程的轻描淡写 还是让我们见证到她从小埋下的阴影 那个用酒精毒品和炫酷外表麻醉自己的艾米 内心深处却是如此的脆弱不堪 热爱的音乐 最终却带来意料之外的名利 动人的歌曲因爱而生 而她唯一所剩的爱在破碎后 终于在聚光灯下走向生命的尽头 世间再无如此纯粹动人的歌声 |
|
oh Amy Amy T_T |
|
生活不易。 |
|
片子很一般 但是Amy的个人魅力帮了导演一个大忙 知道她会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就会越发不忍心看下去 为什么要这样对一个丝毫不做作只是想唱歌的小女孩 格莱美获奖那个表情还有傻逼狗仔追捕看得好让人心疼【早期那个采访拿她跟Dido比较 然后Amy各种不屑的动作 啊!她真的太可爱了!】 |
|
将艾米的生前录像与相关人士的访谈剪辑起来,串起艾米备受争议又短暂的一生。这部令人痛心的纪录片,展示了一个人的才华是如何被名利、毒品、媒体所吞噬。Goodbye,Amy~ |
|
令人心醉,令人心碎 |
|
悲剧性、戏剧性、宿命感、一语成谶、毁灭性的爱情、受困的天才…还有突然死亡。所有人看完这部片都会爱上她,为她扼腕。但皆因为她具备一切好故事的关键元素,以至于我开始怀疑这个导演的能力甚至动机,塞纳之后选她,整合材料的方式几乎一模一样,多少有点投机取巧的低劣。 |
|
纪录片记录了一个人的声音:再不唱就把钱给我!这声音被永远记录在了这个纪录片里,以及所有被Amy寄予希望却愚蠢至极的人。Amy的死让是非黑白清清楚楚,这些人夜里如何入睡呢? |
|
导演很擅长组合现有的信息和资料,多个角度展现了一个真实的Amy,朋友眼中的她、私人生活中的她和镁光灯下的她。对于即便如我一样不了解她的观众来说,仍然能被牢牢抓住。当看到她站在台上听到自己获得格莱美之后的表情,我整个人的眼眶都湿润了。盛名之下,太令人惋惜了。 |
|
【FXCinema】紧跟时代的纪录片,不仅仅是关于amy,更是这个媒体 家庭 社会对其的迫害。酒精 毒品… 不得不想起乔普林和rose那首歌… 而对于amy… love is a losing game |
|
大火的时候,我还处于一个“别人听什么我偏不听什么”的尴尬年龄,导致多年之后听到amy winehouse的名字,脑海中第一个出现的词仍然是“毒后”。如今快要进入三字开头的年龄,却迷恋上了她仅有的两张专辑。看完纪录片,感觉她一直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想要什么,但绝世的才华带给她的一切远超过她能承受的,加上前夫,父亲,经纪人这些本该在她低谷时保护她的人却一直在利用她,媒体的穷追不舍和冷嘲热讽,直到把她推向更深的深渊……她是吸毒酗酒精神不稳定,但因此就用“毒后”“27俱乐部”来定义她,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
|
有的花儿从盛开到凋落,真是眨眼之间和一念之间。艾美奖是开始也是结束,眼泪永远凝固在了那一刻。 |
|
一边感叹西方教育让天才出头,一边扼腕金钱与传媒杀死了他们 |
|
我原来很不喜欢Amy Winehouse 无论从造型还是从个人生活上来说 看完却决定把她的专辑都对着歌词好好听几遍 对这种陨落我并不叹息 她从来没想红 命运没放过她 |
|
从健康丰腴到形容枯槁的朝露人生,仿佛来自灵魂穿透骨骼的嗓音,少时家庭不幸造就了她年轻却苍老的歌声,早已掏空却又溢满到迸发的心灵,渴慕却又满不在乎的情感,爵士歌手百千个,把这些矛盾对立的特征融进爵士的只有艾米,但真正毁掉她的不是少时不幸而是隔着屏幕都闪的睁不开眼睛的闪光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