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这是一个纪录片,但是里面有鲜明的风格。从安静祥和的乡村景色拉到狰狞的铁丝网,第一个镜头就显得惊心动魄。那些黑白资料片、照片和彩色影像的对比,也给人一种从历史中挖掘细节、从平静中寻找震撼的感觉。那些缓缓平移的镜头,跟《广岛之恋》中的影像很相似。看这部片的过程中,我感觉地狱原来不只有一个,而是在世界各地有分店的,因为纳粹集中营跟中国的夹边沟右派劳改农场何其相似呀,只是后者没有毒气室而已。 |
|
是否是潜意识里每一个人都知道人性之恶能残忍到何种程度,所以时常选择麻木与健忘来对待触目惊心的历史。看到不少以为自己不会再对纳粹恶行感到惊讶,但看到堆积成山、被大卸八块当做原料的尸体仍感到心中一颤。 |
|
没想到阿伦·雷乃还拍过一个集中营的记录短片,虽然已经看了不少关于集中营的文字描述和电影画面,但是看到毒气室天花板上手指抠下的划痕、满屋子成堆的女人长发、盟军开着推土机收敛尸体的画面,还是让人头皮发麻。结尾的一段解说词也很有力:我们之中有谁还在警惕新的处决者的到来?他们的面孔真的会和我们不同吗?当这些画面成为过去,我们假装再次充满希望,好像集中营的伤痛就此痊愈。人们拒绝相信或只是短暂地相信这一切。我们告诉自己这是特定时间地点发生的特殊事件。我们继续对周围的苦难视而不见,对那些从未停止过的哭喊声充耳不闻。 |
|
已经不适应完全靠物件说事儿了,就不能出来一个当事人吗?刚才我还在想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作为自然人,或许万物平等,作为社会人肯定不平等,但屠杀,灭绝,让我觉得,即使作为自然人,平等也无从谈起。一句话,人类永无平等。 |
|
“当回忆回到过去,我们假装重拾希望。我们假装它只会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发生一次。我们对周遭视而不见。假装听不见,人类不停的哭泣。” |
|
阿伦·雷乃成名作,也是他对记忆与遗忘母题探索的开始。彩色现实影像与黑白历史纪录形成残酷对比,在诗意旁白解说和隐忍克制的镜头下,纳粹大屠杀的非人罪行震撼着每一位观众,触目惊心的场景(推土机埋尸,成山的头发与碎尸)令人不寒而栗。30分钟的纪录片和9个多小时的《浩劫》同属必看经典。(9.5/10) |
|
控诉,不要停止控诉。真实,不能遗忘真实。没有任何修饰与遮掩,用无法回避的图片和影像抵达恶与暴力的极端。纳粹集中营,是超乎想象的人间炼狱。不在历史现场而通过镜头的凝视,恐怖已经与观众隔开了一定的距离。尽管如此,这部半小时的纪录片还是会让人毛骨悚然,那种震撼超过《辛德勒的名单》。 |
|
当我们把历史上一个重大的时刻——无论是33年的德国还是66年的中国——简单地贴上疯狂的标签来打发的时候,这不仅意味着评价者的一种缺乏根据的道德上和理性上的优越感——“如果是我的话肯定不会那样子”,而且意味着对于自己所处的时代是和“疯狂”泾渭分明的正常世界的盲目自信,无法注意到二者之间其实只有模糊的边界,因而更容易跨入其中。 |
|
能在有限资料和时间中,制作出一部从艺术和思想内涵上都属上乘的作品,实在难得。彩色与黑白的交错令人陷入不真实的梦境,却好像不断的用现实提醒你这一切都曾真实的存在过,永远不会被抹去 |
|
二战题材的影片看了那么多,依然会为之震撼。与其他电影不同的是,这里经重新剪辑后展现的就是事情真实发生时的样子,因而更加触目惊心。漫山遍野的女人的头发,用尸体做出的肥皂,代表了多少往生。“这不是我的错。”那是谁的错? |
|
日翻所有同类型 |
|
“当回忆到过去,我们假装重拾希望,仿佛我们和那些被蹂躏的受害者已得到治愈,我们假装它只会在一个地点一个时间发生一次,我们对周遭视而不见,假装听不见人类不停的哭泣。” |
|
千钧之力。32分钟的时常当中包含了近乎有关纳粹集中营的值得探讨的所有元素,无论是黑色幽默还是冷静审视都恰到好处,当然最震憾的还是那些令人作呕的画面。《夜与雾》和《浩劫》简直就是大屠杀历史纪录片的两个极端,一长一短,一个快一个慢,一个影像一个口述,但相同的是让人瞋目结舌的震撼。 |
|
这个世界想当魔鬼的人依然很多…… |
|
【我们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对人性永不停歇的哭喊充耳不闻。】集中营,从现在的荒芜追溯到那段人性泯灭的历史,从一个个具象的物体出发,扎根于坚韧的细节力量和冲击,现在荒凉和往日热闹的对比,对历史充满思考和嘲讽,每一帧画面都冲击着心灵,精美如黑色诗歌一般的解说词,让这个纪录片更有张力。 |
|
资料片,照片,旁白,对比与平移。物化的人群与去人性化的对立面,默许与敌意,无可抗衡的打压与无从逃避的接受。与关于集中营的所有纪实都是先天条件优秀的恐怖片。 |
|
“为了证明过去的某种非记忆关系,即旨在从历史中抽取纯变化和让现在本身事件化的问题,不局限于福柯自己调查过的语境。”“雷乃曾经在一次关于这部影片的精彩采访中多次提到过他想躲避两种危险,第一种是记忆胜利的危险,这种记忆重提过去的罪行,以便更好地宣传对敌的胜利,与死者建立某种感激的关系,就像建立死者纪念碑一样。” |
|
A/最惊人的是那些你不再能区分尸体与活人、人体与物体的时刻。摄影机的底色被界定为一种对物质性极度亲密的机械,外在的语调都没有办法动摇它。历史的悲剧因而不会被某种过分简单化的热忱叙述瓦解,而近乎冷酷地凝结在飘动的发丝、被挖掘机铲起的肉体还有僵直的目光之中。而那些鞋子、梳子、断壁残垣,与这些有机生命的团块同等沉重。 |
|
在这些年所见所闻所历的映衬下不觉得多么恐怖,一直是这样的。但影像资料展示的残酷仍无比震撼,配合克里斯·马克参与改写的文本强力地给出提示/警示:打着瞌睡的浩劫还睁着一只眼伺机而动,永远不要以为这种事情只会在一个地方发生一次。它应该被反复不断放映和观看,借用映后讲的一句话,痛苦会随着记忆延续,但遗忘会让悲剧重演。黑白与彩色的交替间,历史的幽灵正在集体的遗忘中游荡于现实。“不是我的责任。”那是谁的责任?|从映后谈中了解到,本片从创作、制作到审查、上映、发行,从形式考量、美学思考到影像选择、文本写作,全部都是穿过浓浓夜雾才聚拢起这32分钟的光。伟大的电影。 |
|
1.关于集中营最触目惊心的画面;2.这些事都是跟我们一样身穿人类皮囊的同类所干出来的事;3.我没有责任。那是谁的责任? |
|
“NN”意味着无人知晓 摄影机是唯一造访者,它穿过平和的土地与空无一人的奥斯维辛废墟,《夜与雾》彩色—黑白用来处理现在—过去,或平和—恐怖。纳粹阅兵与触目惊心的集中营定格,但美感却来自左岸派详尽而文学化的画外音叙述,其与残酷的黑白影像并置,因此,恐怖才能够被称作“极端的”。 |
|
“没有人能通过瞭望塔,提醒我们新的刽子手的到来。他们的面目真的和我们不同吗?”,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时刻警醒才是最好的纪念。今天是国家公祭日,缅怀同胞,铭记历史,消灭牛鬼蛇神。 |
|
昨天刚写完中国内地院线纪录电影的总结,在文中我反复强调纪录电影的意义和价值。而今天看到的这部阿伦雷乃的纪录短片,就充分彰显了纪录影像对于人类不可或缺的作用!
片中最后那句战争开始打瞌睡但是依然睁着一只眼睛,现在想到都会头皮发麻。在大银幕上看到推土机把尸体像蝼蚁一样掩埋,太过触目惊心,因此为了和平为了阻止战争的发生做出怎样的警醒都是不过分的。
另外这里很想说的是,在世界范围内表现对纳粹罪行的优秀电影极多,但是在东亚、东南亚除了中国揭露日本罪行的优秀电影似乎又没那么多,感觉和经济水平以及政治干预都有较大的关系。
阿伦雷乃这部虽然只有短短30分钟,带来的触动却悠远绵长,纳粹竟然可以把大屠杀进行产业化工业化,实在让人无法接受!!! |
|
记忆与遗忘是雷乃电影的恒久母题,本片是这个母题的起始点。雷乃制作本片时,将过去和现在(发生法西斯暴行的时间和拍摄本片的时间)截然分开,用黑白片表现集中营残酷的过去,用彩色片表现集中营宁静的现在。小说家让·凯罗尔(Jean Cayrol)撰写的解说词为本片增添了无比强烈的震撼力。(via时光网) |
|
如果说《浩劫》是大屠杀题材纪录片的最长一极,《夜与雾》也许是其中最短那头了(未考证),只有半小时出头。但就是这短短的半小时,你可以亲眼见证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恐怖的一幕,推土机把一堆堆尸体铲进死人坑的镜头太震撼了,让那些彩色胶片中呈现的奥斯维辛遗址也变得不寒而栗起来。解说词也诠释了何谓鞭辟入里。 |
|
加入不敢再看系列,如何从那么多素材里选择剪辑呈现得这么统一而震撼。成为了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的历史教材。资料馆雷乃影展,徐枫老师映后讲座。 |
|
“我们用严肃的目光打量着这堆废墟,好像一头年迈的怪兽永远倒在碎石之下。当这些画面变成过去,我们假装再次充满希望,好像集中营里的苦难就此痊愈,我们假装这一切只会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发生一次,我们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对人性永不停歇的哭喊充耳不闻......”第一部阿伦·雷乃。 |
|
豆瓣标记第2800部(不算已经消失的影片的话…
用影像和照片拼贴起整个法西斯的罪恶。纯黑白版本也足够汗毛直立。
汉娜阿伦特的“平庸之恶”再次被印证。“这不是我的错”、“这不是我的责任”…那是谁的?太多镜头把集中营之外的人的冷静与无情完全表现,这是最可怕的对照讽刺。我们置身事外漠视一切发生。
恶魔真的就是普通人的样子,哪里来的耶稣,明明都是撒旦。
战争只是闭上了眼睛,但他还会再次苏醒。
别鼓吹战争,善良一点,祝你和我。 |
|
内心翻滚却什么也讲不出来,赞配乐。 |
|
翻开一篇庄严的视频散文,阅读一段人类最悲伤的历史,这一切离我等是那样的遥远,却又能狠狠敲击我们脆弱的神经··· |
|
即使是一副安静祥和的美景,即使是收获季节的牧场,有乌鸦在头顶和草垛上空盘旋,即使是车辆,农民,和情侣来来往往的小路,即使是有教堂和集市的偏远农村,都可以通往集中营。纽恩格姆,贝尔森……这些本来是一些在地图和指南针上平淡无奇的地名,献血已经干涸,喉舌已经沉默。相机是那里唯一的访客 |
|
Powerful&poetic! It uses the color shots + remaking black/white historic footages. An immersion of form&content, subjectivity&objectivity, coolness&hotness, now&past. Music isn't match the feeling, that's good! In the end, the narrative spread the question to universalism. Cruel! |
|
直接,清醒。残酷的纳粹,令人反思。摄影机的移动,画外音建立起了节奏和韵律。 |
|
彩色与黑白穿插,冷静克制的摄像机,雷乃一惯对记忆的思考,加上配乐以及旁白,没想到这短短半个多小时的影像能做到如此震撼人心,直指纳粹所有的暴行。同时也只有这样的影像,才能如此让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
|
1956年的32分钟,在读了看了那么多文献、著作、影像……之后,仍然如此惊悚。堆积如山的女人头发、盟军用推土机推入墓坑的成堆尸骸(无一不瘦如骨架)、用手捧到一起的一颗颗人头、毒气室水泥墙上的深深指甲抓痕……阿伦·雷乃的镜头力量沉重、尖锐地落脚在片尾一连串的质向上,令这32分钟的超短时长成为世人经久的“不得不面对”。但我更想抄录阿伦特的一段话,因为她给出的是答案:“人类的真正本性是:任何行为一旦发生并且被人类历史记载下来,它就会一直潜伏下来,哪怕时过境迁。没有哪种惩罚具备阻止犯罪行凶的威慑力量。相反,无论惩罚的力度有多大,只要一种特定的罪行出现过一次,重现的机会就远大于首次出现的概率。” |
|
他们用人体做毒气实验、割下女人的头发织布、用焚烧过的骨灰做燃料、用活人的皮肤做肥皂……残酷的纳粹,残酷的战争 |
|
1956年导演阿伦•雷乃用摄影机带领观众重回奥斯维辛。当年纳粹集中营的旧址上已是一片祥和美丽的野外风光。然而时间倒回到1933年纳粹党掌权之时,整个城市被阴霾笼罩——大片修建起来的集中营房排列整齐,大量犹太人被抓进集中营开始接受非人的折磨和侮辱。这里对人种进行分级,在皮肤上纹上编号,在 |
|
“阿多诺说奥斯维辛之后无诗歌,点明历史的残暴不明处,让人无言以对,而诗只能写出浩劫和表述浩劫的鸿沟,历史与语言的深渊。”但事实上阿多诺不认为写诗在现代不可能,对波德莱尔的评论或可为证。我也恰恰觉得,这部既文艺又赤裸裸血淋淋的纪录片,恰恰是诗歌与叙事面对历史何为的正例。 |
|
触目惊心 |
|
【私人影记】【阿伦·雷乃作品全集5】“从外观上看焚烧房就像张风景明信片,今天游客在它前面留影。”詹.卡路的文字。Alain将法式文学的激昂带进这部讲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纪录片。无法用语言或者想象来形容它,没有边界没有休止的恐惧。夜雾中,他们是永不会再出现的乘客。雾气笼罩了谁的轮廓? |
|
人类何以崩坏至此,结束了吗?真结束了吗?“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
|
如果看不懂《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建议按照《夜与雾》《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的顺序连续观看 |
|
O My yellow star, my yellow star, shining in the dark, shining in the night and fog. O Protégez-moi, Protégez-moi, my star of King David. |
|
“只要恢复集Z营,就不愁找不到看守。” ——阿列克谢耶维奇 |
|
我们假装这一切只会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发生一次,我们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对人性永不停歇的哭喊充耳不闻。 |
|
我们用严肃的目光打量着这堆废墟,就好像一头年迈的怪兽永远倒在碎石之下。当这些画面成为过去,我们假装再次充满希望,好像集中营里的苦难就此痊愈。我们假装这一切只会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发生一次,我们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对人性永不停歇的哭喊充耳不闻。 |
|
时间与记忆,战栗的二手映像,镜头掠过密集成山的尸骸 |
|
we pretend it all happened only once,at a given time and place.we turn a blind eye to what surrounds us and a deaf ear to humanity's never-e |
|
看到这个条目的时候心头一紧 牵起了线那端二零零八年再寻常不过的一堂纪录片课堂 和站在讲台上害羞不善言辞的老师 |
|
平淡的地图上地名成为集中营,明信片般的毒气室,救死扶伤似的医院是人体白鼠实验室,罗列整齐的焚尸炉,裸露毫无一丝尊严的难民,尸体做成的肥皂和肥料,皮肤刻画,堆成山的女人头发,糜烂破裂的残体破支,当囚犯长和纳粹军官还能说出“我没有责任”,必须时刻警惕这荒谬残忍愚蠢幼稚的战争和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