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 这个剧作棒极了,从没看过这样的西部片,反类型的胜利!从本质角度上说,电影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西部片,因为讲的正是西进运动中,西部文化消亡于现代文明之前,讲的是时代的转变。从野蛮到文明,从混乱到秩序,从戈壁到城市,从仇恨到友谊。人在淘金大浪中迁徙演变,一步步进化成现代社会应该有的模样。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全立起来了,还时不时幽默一把,非常喜欢! |
|
欧迪亚对传统西部片的一次极好反叛,擅长的欧洲黑帮式血战和压抑的暗色浪漫都不缺席,但比起看不到尽头的一腔热血,所有角色都略带疲惫地被一个急速转变中时代抛上抛下,每一次火拼后的中转都似世界洪荒,最后,时间作为至高的存在推翻了荒蛮的命运,人的渺小昭然一瞬——荒野中爆燃的那些枪火,或者被化合物短暂点亮过的黄金,又算什么呢? |
|
醉卧熊出没林中,
误吞蜘蛛肿成猪,
夜宿梅大娘黑店,
款教村妓赠红巾,
爱马取名叫澡盆,
杀手牌牙粉薄荷味,
冲水马桶尽开颜,
后浪冲积旧家具,
硫酸腐蚀新世界 |
|
在蛮荒中建立制度,便能无需放哨;在文明里远离贪欲,方可获得自由。学会刷牙和马桶抽水,生活方式正在进化;解开手铐和信任羁绊,情感内核无需进化。开心的不是淘到满筐的金子,而是在干松木篝火旁的把酒言欢。难过的不是失去手臂,而是与一匹病马产生深厚牵绊。原来最难忘的,总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
|
这个故事真有意思,说的是社会变化过程中转折点上的转折点。传统的西部社会弱肉强食的世界逐渐瓦解,美国出现淘金热,大量农民涌入西部;同时有理想主义的科学家想直接跨过资本主义社会进入民主社会主义(更类似于社会民主党?),但突然开始的资本累积机会让这种想法只能是空中楼阁。这么多东西竟然藏在这样一个打手两兄弟到处砍砍杀杀遭遇不断吵架拌嘴的像是民间传说一样的故事里,对,主角就像两个好奇心旺盛、奇遇不断的传说中的小孩似的,最后仿佛经历了世间所有的苦难后,他们回家了。这么说来,虽然电影内容已经挺丰富,感觉拍成一季美剧都行了😳 雅克欧迪亚的风格确实适合来好莱坞拍英语片的 |
|
仔细想想的话,还是挺平庸的,类似的“放下”太多影片都做得好得多,像是写给西部的挽歌,其实只是另一种狡黠且无趣的借题发挥罢了,不过,人人都拍西部片的当下,确实极易给人造成西部片再次回魂的错(?)觉。 |
|
欧迪亚为这部反类型的西部片注入了无比动人的温情和浪漫,用感性和柔情来对抗并消解西部的残酷和暴力,影像上依旧具有其拿手的冲击力,如此洗眼睛的摄影竟然找的是加斯帕诺的御用,也跟哈莫尼科林合作过春假。 |
|
雅克·欧迪亚用了加斯帕·诺的摄影师贝努瓦·戴比,用冷暖色彩表现亲情主题上,诺导的摄影师确实非常敏感,在这样一部低照度的片子里,光线也是很重要的叙事工具。看这些平时拍欧洲文艺片的人,来好莱坞拍类型化的东西,是一种奇怪的观感,表面上非常的好莱坞,其实骨子里还是很欧洲,就像这部西部公路片,结果还是导演以往的反类型反高潮处理,把西部的蛮荒和暴力处理成了细腻的温情,暴力不再是重点,反而是杀手对于现代文明的兴趣开始露出苗头,甚至是一下子就想跨度到乌托邦式的社会。至于导演要讲的这个现代文明重建古老西部的秩序,这就纯粹是导演自己的看法了,是他的表达,这事其实一点都不新鲜。不过打破西部片的套路后,把西部杀手当成现代人来拍,演员用现代人的演法,去拍日常的细节,这些搁在西部片里倒是有点意思,当然也不新鲜。 |
|
当我度量三处关键情节的创作动机的时候,我是讶异并且感动的,一处是刷子刷牙,一处是夜中淘金后的生死,一处是视听暖光中的温情。为什么要如此讲述?难道是今天的牛仔们早已疲倦了冒险,开始被文明驯化,从而思念安宁的温床了吗?3.5 |
|
3.5\当Eli拿出牙刷的那一刻,我发现自己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部片子… |
|
看过的西部片不多,也不知道所谓的“反类型”为何物,只觉得这部电影中野蛮与文明、暴力与温情的融合非常相得益彰,结尾既浪漫又惊喜。男人间的友谊、亲情,粗糙又细腻的情感,是个好故事。 |
|
整部电影意外的很舒服,过程非常享受这个故事。以各种情节和变化,来打破固有的类型限制,并走向作者的寓言。有趣的是,几个角色都非常可爱,会让你爱上他们。摄影也是非常突出。 |
|
美式西部片的各种母题与美学套路都被扔在一边的新意之作,自我矛盾的片名已经预设了这一点。最突出的是人物,非常立体化,有种莫衷一是的复杂度,在西部片中很罕见。 |
|
B / 相比同届科恩兄弟最大的优势在于将人类文明的宏大命题收拢于情动蓄积的人物,编剧意志鲜明却又不至于过度显明在场。更高妙之处在于通过人物的抉择捕捉到了历史演进中多声部的不确定性:“西部”以一种行将分叉又仍未被归纳的形态被悬置起来,从而让观众一定程度地回到混沌的真实而非空洞的编纂中。如此一来,结尾释放的温情显然比之前人物关系中蕴含的热力粗暴太多。 |
|
欧迪亚的这部片子可以给《南方车站的聚会》《爆裂无声》之类中国片子上一课,它好在哪?好在会写人,中国编导很容易把剧本写成“一个要完成一件事的代表”,写的不像人不消说了,有时连代表的是谁也没搞清楚。于是我们能看到被原生家庭拖累的希斯特斯兄弟、被自由诱惑而走向背叛的希斯特斯兄弟、伤痕累累返回家乡的希斯特斯兄弟,西部的背景都不重要,即便你是个在北上深打工的异乡客也能对人物感同身受。更何况,它还有缓慢展开的巨大的时代画卷做背景,看似平静但起伏不断的节奏把控,以及约翰·C·赖利的牙刷这样的充沛细节 |
|
风餐露宿的赏金猎手,跌跌撞撞地追击到了目标,却在黄金的狂喜中,主动报废了过去的生活。比较有趣的,是哥哥出场后,人设感觉是糊涂憨直跟班。到了后面,人物关系又扭转了过来,原来他才是扶助弟弟,兄弟组合的支柱。牙刷、马桶之类的细节相当有趣。另一组淘金梦的主角,携手破灭但也带出了走向文明的亘古主题。归家的田园之梦挺好,结束得很沟口健二长镜头。 |
|
欧迪亚回到原点,结构跟男人最痛极相似,保留了原著小说的精华即暴力的遗传和暴力的平息,也是欧迪亚的作品中一直在探索的。图画小人书般的历险记,放下暴力继续向前的劝慰,理想主义的诗意与浪漫,所有的节奏和叙述都那么深情,哭了。镜头巨美,美到我觉得自己不配看这么美的东西。片头片尾出字幕的方式跟欧迪亚之前的作品一模一样。 |
|
一种温情的西部英雄末路,凤凰和John C Reilly之间的chemistry真不错,摄影大赞 |
|
结尾加分。对欧迪亚一无所知就不生拉硬拽了,只知道西部的蛮荒被兄弟俩互相出拳却在心里互相在乎的温情调和,各种转折,外加一点小幽默,蛮好~ |
|
4.5 看到一半都不知道欧迪亚为什么要拍一部西部片,直到截肢终于明白了: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欧迪亚式场景啊!与其说他想要“改造”一下西部片,不如说他穿了一件类型的马甲,内里还是一如既往地探究不同语境下人的复杂性,简单来说就是展现一下什么叫人狠话不多。预言者里的拉希姆在这里被劈成了两个人,截肢/去势是他们转换地位的轴。非常有趣的是,这部电影处理兄弟对他人的暴力通常都非常简洁、疏远甚至滑稽,反而对兄弟之间的暴力(包括截肢的场景)毫不避讳,因为疼痛这种感觉,只能产生在亲密的关系、直接的凝视和情感的认同中。所以什么温情不温情,根本不存在的,暴力是让人在西部生存下去的唯一方法,是人类的永恒母题,理想主义和同情他人者根本没有存活下去的权利。 |
|
boring.... |
|
一星半不入。作为西部片,欠缺些冲击力;作为“反”西部片,又看不到多少颠覆性或者批判性的东西。整体上,优点是喜剧部分做得自然贴切,缺点是导演的控制力有些欠缺,然后剧作结构也松散了一点,概括起来还是用文艺片的方法拍西部片最终高不成低不就的一个栗子 |
|
有趣又流畅。往西部的征进却是被无形的文明,由语言到行为到理念,全方位反噬的过程,淘的是文明的沙。西部之于东部,美国之于欧洲,都是导演在这边对那边的温柔想象,以致末尾虚假的长镜头更像是虚晃一枪的乡愁。 |
|
“我是哥哥,这事本该我去做”这个导演私心太心碎了T T 与《男人最痛》结构相同的双线,另一种“处女作”的parallel~虽有很多改编但内核还是忠实原著,老头标志性effortlessly美丽浪漫的镜头语言完全占了上风,精简也做得很好,把一个美国西部喜剧变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大概也是能拿到导演银狮的原因。对暴力和除掉暴力的探讨,比迪潘更进一步,查理为此付出骨血之代价。或许正因此老头才让两个幼年残忍弑父的小孩在成年世界进行一段童话般的淘金/探险,聊以慰藉人心吧。温柔的镜头落在Eli身上,他躺在儿时床上沐浴着温暖阳光,就像迪潘的团聚。这种nostalgia, 泪了。配乐好听摄影赞,剪辑也爱惨了,掺入私人情感更是弥足珍贵。老头作品中可以排进前三。某个男配真的是奇怪,演的个啥?口音怎么回事 |
|
想睡他们睡的酒店 上他们上的厕所 啃他们肯的面包 晒他们晒的阳光 向着温暖一路死扛 |
|
为别人的贪婪而死 |
|
看完心里真是一片暖洋洋啊,欧迪亚的暴力美学藏在西部片类型里一点也没被埋没 |
|
看起来非常舒服,镜头极美,自然主义西部片,倒是让人联想起那部《赴汤蹈火》。全员表演上佳。 |
|
雅克最温柔 |
|
每次都像随手拎两个剧本捏一块儿,约莫是现阶段观看欧迪亚作品的唯一动力...但着实有趣,好莱坞缺少他一般的编剧,缺很多。 |
|
辗转于18世纪西部世界里的《希斯特斯兄弟》明显是在隐喻活在后现代社会里每一个无家可归的人。兄弟二人伴着理智与情感、残酷与柔情、理想和幻灭整整穿越了一部人类现代文明史,结果横在他们面前的“未来”却是历史的死寂。这个荒诞、讽刺和失望的结局最终让属于“人”的那些冒险彻底失去了意义,所以这场漫长旅行的终点只能是起点。在牧歌式的结尾,我们听到的不是《巴斯特的歌谣》而是随风浮动的乡愁。在《流浪的迪潘》疲惫之时,欧迪亚的长镜头再次将他们拉进了酣梦。 |
|
许因主创多为欧洲人,影片被处理得相当风格化,摄影、剪辑、声音、配乐等各方面均极佳。故事观感也非常奇妙。前60%是杀手和逃亡者两端皆为buddy film的hunt & run类型题材西部片,其后一度急转弯,变为类似First Cow的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诗意田园。在一场意外令主角二人回到了hunt & run的老路、正当大家以为电影要在传统复仇叙事中结束之时,剧情又出现了不落俗套却在情理之中的新转折,最终以一曲温情的挽歌为这篇西部寓言画上了句号。 |
|
这个评分和荣誉,我感到疑惑,这片子的张力非常松,表现人物内心的东西要比影片本身多,导演似乎忘了影片,没有节奏没有张力没有那种冲劲也没有好看的故事叙述,这片子为何得奖,为何高分,看的很无聊有木有。 |
|
3.5;四人组的双线交织,从对峙到融合以及分工协作,与文明力量逐渐渗透至蛮荒地带的推进过程,是一致的;四人内部关系的调整比较有意思,但未及深入即戛然而止,重点仍是俩兄弟在淘金热中慢慢寻回归家路的转变,其实和“西部片”或“反西部片”都关系不大。 |
|
兄弟情深的淘金荒野之歌,但观感略差。 |
|
“Just to make sure.”哈哈哈哈!想看科恩兄弟也拍部这个。 |
|
无论在外经历怎样的狂风暴雨,心心念念的家永远是最值得信赖的避风港湾,回来吧,忘记以往的一切,人生随时可重来。说是西部片,更是对这一黄金时代的致敬与告别。骨子里的细腻与温情与这一类型的内核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的,没有什么侠骨柔情、忠肝义胆,在这部它更像是一种时代文化符号的背景介质,野蛮到文明的递进变迁,一种“墓志铭”般的表达,与过去说再见,并对未来抱以期待。 |
|
有理想的淘金者也没能迈过那道河,而对杀手兄弟来说,在弟弟“失意”的情况下,哥哥总算把他带回了家。一些通俗的注释和煽情,无法改变影片内容及表现上的平庸,不管类型还是反类型都差点意思。这片竟然也能得导演奖? |
|
收尾急了,也俗了点,我倒是觉得这种文学性明显的电影适合李安来驾驭,会有更多层次。 |
|
四朵金花一台戏,Gyllenhaal演技垫底了。 |
|
人为财死,四个人在星光下篝火旁彻夜聊天的时光多么美好,可惜淘金的溶液毁了两人的生命,也令希斯特斯弟弟失去拿枪的手臂。黑心的雇主寿终正寝,兄弟们没来得及复仇,戎马一生终于在家园幸福落幕。 |
|
依旧泄气,既然要讲“文明”的演进,既然要对“类型”做到“反”,为什么还要痴迷于描绘子弹和火焰?通篇的婆婆妈妈柔情似水夹杂在美国电影特有的陈旧定式中,这不是欧迪亚对传统的解构,而是对影像与身份的“迟钝”,他失去了身为“作者”的荣耀,成为了最无聊的那群“摄影机后的思考者”。 |
|
夜半蜘蛛钻入口,浣熊帮派马棚杀,送别cosplay红手绢,炼金化工乌托邦;温馨治愈的反高潮还算有趣 |
|
3.5/5, cute. Gyllenhaal's accent is kinda weird... |
|
文明之光终于开始穿透西部的原野,带来了秩序、和平、精致、安逸,以及对于往日的无限怀念。 |
|
它如果不是如此冗长,就真的是部难得的好片。 |
|
欣赏不来,看到一个自私暴戾愚蠢贪婪的混蛋搞死两个好人,实在憋气至极,不知道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感觉自己的一晚上都被猪糟蹋了 |
|
非常特别的西部电影,善良的哥哥为了保护性格暴戾的弟弟而成为杀手,故事始终带有一种悬而未决的诗意,在风景优美的荒原上不紧不慢地讲述,根本猜不到结局,却又总能化险为夷。结尾俩人回到母亲身旁,躺在床上任那道儿时的阳光抚慰着一切。 |
|
吉伦哈尔的独白主导了前半,兄弟俩的友情主导了后半。四个主角背负着各自的心事,理想主义、野心、贪婪和平淡度日,代表了淘金热中的众生相,人物关系有趣而微妙。化学淘金剂害人害己仿佛环保寓言。对着镜头的插叙、要在“新巴比伦”大开杀戒的狂言和归家后的长镜头内蒙太奇挺有意思。 |
|
拥有sister般友谊古怪姓氏却又冷血的brother,荒诞的误食蜘蛛和强行干掉Mayfield的插曲,有些瞠目结舌的淘金并作死方法,在这部西部片中,生存法则背后的核心是“家庭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