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说词是Baldwin的原文。写得真好啊,想拿个小本本记。“White is a metaphor of power.” 把现实,archiving videos 和老电影剪辑结合地真好。有一些事情,终归要相信才有可能。觉得很可惜的是,国人总会自然地觉得这类话题事不关己,但其实在我们的世界里,谁是不知反思的white呢?无论是不是小粉红 |
|
辛辛苦苦争取平权这些年,如今简直是一朝回到四十年前。而且那些反平权者的论调这么多年来完全没变…… |
|
以60年代被刺杀的三位黑人领袖为主线,梳理美国黑人平权运动的影像。剪辑得有点散漫,但导演的私人印记非常明显,平静的独白和愤怒的主题对撞出了诗意。对所有弱势群体来说,平权不是来自给予而是要靠自己去争取。FYI,I Am Not Your Faggot... |
|
4.5 看着看着,眼泪就慢慢地留了下来。James Baldwin的文字淡而隽永,但同时也有着极强的力量。Samuel L. Jackson的画外音基本上是我在电影史上听到过最好的画外音。这么说吧,我这么讨厌画外音的人居然这么喜欢这部电影,只能说明电影的力量。 |
|
鲍德温确实文笔极好,电影的旁白很有力、有煽动性,作为少数族裔的一员,很难不被打动;而他也确实一生都困于自己中产知识分子的身份没有走出,一直向白人大众愤怒地控诉或许最好的结果也只能是现在这样,无法更进一步 |
|
Not everything that is faced can be changed, but nothing can be changed until it is faced. |
|
"The great force of history comes from the fact that we carry it within us, are unconsciously controlled by it in many ways, and history is literally present in all that we do." |
|
想必每个看过"I Am Not Your Negro"的人都会震撼于James Baldwin的写作。这位伟大的美国作家能够将回忆的记述、愤懑的抒情和鞭策如理的文化批评浑然天成地融合在一起,再如此简洁有力地写在笔端。他对于“是白人定义了什么是黑人”这一论断超前而被时间证实。然而电影本身却没提供比文字更多一些的思考 |
|
政治无比正确,题材极其老套,詹姆斯·鲍德温的解说词十分牛逼。 |
|
林肯中心看了这个,震惊于美国社会种族之间看得见看不见的墙。里面有句话说,不知道为了种族平等还有什么没被做的。散场的时候有点懵,I‘m not a pessimist, because I live in the real world. |
|
回忆中批判是两件矛盾的事 |
|
看完这部的后遗症大概是以后看到黄金时代好莱坞会泛起不适之感。可惜依然流于表象和单方面的抒情。 |
|
一副美国黑人兄弟的受难与平权史诗画卷,散文诗一般有韵味的旁白娓娓道来个中的辛酸苦累,对于老电影的大量引用是为亮点,不过整体有些形散意也散,让人抓不住重点,很多观点也实在无法苟同。★★ |
|
影像化的书信,文笔很好。导演是2012戛纳影展竞赛单元评委,但我对他完全没印象了,我只记得评委里有Jean Paul Gaultier,和操着意大利口音宣布“amore”获得金棕榈奖的左翼社会活动家Nanni Moretti。 |
|
接触詹姆斯鲍德温的作品之后重温,顿觉是神作。 |
|
Baldwin的手稿所传达出的思想来自于他作为非裔美国人的成长经历,也脱胎于60年代的民权运动,旁白(即文字)与资料影像的层面涵盖的是民权运动及之前,纪录片创作者用蒙太奇影像将当下时空与文字所代表的历史中的时空相嫁接相对比,强调出白人美国社会在种族以及其它任何问题上回避现实与真相的劣根性。 |
|
纪录片《我不是你的黑鬼》并不是在表达愤怒,也没有向世人哭诉屈辱,它不过是一场文学性的自白。鲍德温的文字和讲演平静而有力,塞缪尔的叙述气息深情且伤感。这使你不得不去思考:是什么产生了黑人问题?而人们也总是习惯从现实中逃避出来,从不愿意回望过去以及直面历史,即便它们是那么的安全无害。 |
|
从新闻素材和电影影像中寻找契合点,一场黑人自述的平权运动史。 |
|
可能是21世纪至今最重要的黑人平权(影像)论文,从虚构电影、纪实与历史角度出发,以黑人自身真正的思考(而非某些看似「公正」其实事不关己的第三方角度)美国种族主义与社会隔阂的真正问题,正如影片中所说,很多人都希望有一劳永逸的「终极方案」,结果只是让问题更加复杂化,以平权观念重看好莱坞电影史也是一个有趣的角度,希望未来读到更多的文献。 |
|
流麗非常。有個地方讓我很在意,當鏡頭短暫回到二十一世紀的美國街頭時,馬金牧師與美國隊長的公仔在櫥窗併列。此幕是想表達黑人白人已在今日和解?那麼旁白控訴美國的口吻依舊,便是天大反諷;還是,在能賣就是一切的玩具批發資本主義規則前,人種齊頭與否跟本無足輕重?不管何種答案,皆叫人膽顫。 |
|
散得像张鲍德温朗读碟,直观体会到文笔好这件事。很喜欢他谈何时因何才会对所谓故乡有nostalgia的部分。"Race mixing is communism."笑死我。 |
|
"The story of the Negro in America is the story of America. It is not a pretty story." |
|
If you think I'm a nigger, it means you need it. WASP浮于表面的自信之下其实是需要借助暴力他人来掩饰的不安。 |
|
詹姆斯·鲍德温的影像回忆录。 |
|
敬佩Baldwin;影片很二元对立,我是看不到解决的希望,可能只能希望所谓的persist真的有用吧 |
|
充斥着单向的煽动性口号和单调的素材填充,如果只能拍成这样也真是无趣。 |
|
IMDb因为这片子很多人恶意刷低分关闭留言和私信功能了 |
|
鲍德温的文本太出色了,衬得电影鼓捣出来的那些声光电更平庸了(和年轻的马克思是同一个导演),这是作家的胜利。可是和片子里被枪杀的几位黑人平权领袖相比,鲍德温的位置(一种深刻的言说)竟然显得有些安全,这可能也是作家的局限。 |
|
每个中国人也应该看这部电影 |
|
James Baldwin生日快乐!种族歧视也绝不只是历史。现在的流行文化仍然可以拿来做影片里那样的阅读,白人优越不那么直接但并不更为隐性。社会正常化了的意识形态霸权和暴力从来都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仍然相信好的文化批评和文学可以振聋发聩。 |
|
美国社会只有两个层次的人,Doris Day和Ray Charles。剑指种族歧视背后美国社会的虚伪麻木,James Baldwin真的是个又聪明又温柔的人… |
|
拿阶级问题类比种族问题的人真是蠢得可以了,这是最懒于思考的那种人,以为弄个“类比”就能轻易说明问题。他们害怕思考问题的复杂性,因此急于忽视问题本身。这种逃避态度跟那些叫嚣着“事不关己”的人一样恶心——实际上,真正不关心此事的人是没必要到处喊的。 |
|
你说的理想主义,我这辈子还没见过 |
|
James Baldwin语言的部分真是写的太好了,由塞缪尔杰克逊之口作为旁白念出来,也是太出色了,非常平和沉稳的语气,反而感觉太有力量了。用了好多电影画面啊,吃了好多安利。另外,真心觉得Malcolm X太帅了! |
|
前面的材料有些松散单薄,中段往后组织得厚实,结尾却难说是否越了manipulative的界。Baldwin的语言和录像是主体也是影片力量的来源,应该去读他的作品。 |
|
就是把书的片段摘出来配上影像么…大流水账 又毫无亮点 第十三修正案在每段间隙配上原创的hip-hop算是不错的亮点 可是这一部 又零碎又无章法 昏昏欲睡… |
|
James Baldwin真是个天才. 但是片子很普通 毫无亮点 除了Baldwin以外 |
|
素材研究和整合做得太棒了,但是没有什么新东西。 |
|
“不直面问题,是永远也无法解决问题的。”永远别忘记这句话。 |
|
最初察觉到Baldwin字里行间的Guilt和Vulnerability时无疑是极为珍贵的瞬间,然而Peck居然没有抓住这条作为身在相同处境之中的他绝无任何理由错失的线索,而把野心寄于拍一部面向不可教人群的说教电影上真的太让人失望。以几位“战友”之死为影片句读的设置很有效,但一次又一次绕回到同一论调上很让人疲惫。另外多希望朗读鲍德温的是一个像他一样直抵人心的声音啊… |
|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书信内容配影像。六十年代街头运动的“黑鬼”;六十年代高声疾呼的“黑鬼”;六十年代被枪杀的“黑鬼”;20年代至60年代银幕上开心欢快的白人与愁苦形象被定格的“黑鬼”;最后:我不是黑鬼。詹姆斯·鲍德温的演讲发言比旁白中的语句更有说服力。当代的画面反倒是画蛇添足 |
|
James Baldwin的文笔太厉害了,不卑不亢的叙述了个人的成长、对于种族不公的愤懑和种族问题的出路。历史画面和现代画面互相对照,提醒了人们种族问题仍然严峻,前方道路艰难且长。 |
|
关于美国黑人平权的历史/状况的各种沉思。时不时还会引用历史资料和詹姆斯鲍德温的话语/写下的文字。影片的剪辑、配乐、旁白等都很出色有力,颇具诗性。但结构组织的实在散(而且这种散在影像上缺乏足够的道理)。 |
|
我们何尝不是身在其中 |
|
"The story of the Negro in America is the story of America." |
|
#资料馆留影#“黑人的故事也就是美国的故事,而这不是一个美好的故事。”“直面问题未必会成功,但不直面一定不会成功。”詹姆斯·鲍德温的这些入木三分的话,说的正是美国梦的幻影之下最真实的黑人处境。伪善者总是试图一边美化一边加强种族隔离,只有置身其中的黑人才最有发言权,假如黑人不努力替自己发声,就不可能一步步走到今天。从马丁路德金等三人的遇害事件开始,一直说到了百年黑人在美国的命运,纵然不够煽情也不算优质影像,却很有历史价值,对于了解米国黑人生活与民权运动很有助益。 |
|
关于他gay right activist的部分只字不提...... |
|
嗯,期待我不是你的亚洲小眼睛、墨西哥毒贩……期待有一天这些族群中也能有人说我有一个梦想…… |
|
米国在进步,而且步子很大。就在不久之前,他们还是一个野蛮的国家。现在,米国成了许多人向往的地方。 |
|
7/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