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的同学邀请你去他家乡参加什么神秘节日,答应我赶紧跑路吧…… |
|
哈!聪明的我已经想好逃出去的办法了!先归顺于这个村落的人,获得信任,然后和pelle一样出去招新,趁机逃跑👌🏻 |
|
一部不知道该怎么打分的电影。讽刺的是一个人作恶是恶,一群人带着鲜花做成的头饰,在明晃晃的阳光下犯下的酷刑,你却开始怀疑自己价值观是不是不够包容。这就是众的力量。用之对是博爱,用之错是邪典。 |
|
小清新滤镜的cult片,比遗传厄运好看。男主被强迫mate那段,男主刚进入状态,那中年大妈突然开始唱歌,男主一脸“我被你吓软了”的表情让电影院发出了爆笑。这真是一部很有笑点的邪教片,不恐怖。 |
|
本片可竞争史上最佳异教/邪教电影,交配仪式可竞争史上最恶搞性爱场景… |
|
啥玩意儿……误入正在搞团建的传销团伙么…… |
|
超邪典!!!洁净的纯白,浅蓝,夏日明媚的鲜花刺绣里眩晕刺目的恐怖故事。跳崖仪式太冲击了。对于女主来说,比起不曾真正接纳她的朋友们,这样的“家人”也许真的“治愈“了她。 |
|
场面比hereditary大了,却没有让人惊艳。这一眼望到头的故事硬拍了两个半小时有点没必要。还不如少点配角专注在女主身上。前半段入戏的过程还挺吸引我,可惜后半段没嗨起来。当然,摄影还是很强。 |
|
R级有R级的理由…… |
|
一部神叨叨的邪教恐怖片。导演能力还是很强,氛围营造得非常棒,不动声色中,让邪恶与恐怖慢慢渗出来。亮点还在于,不同于常规恐怖片的黑暗与密闭空间视觉风格。而是阳光的、明亮的、美好的视觉观感,反而更加毛骨悚然。阳光下的邪恶。 |
|
连续两年的年度最佳恐怖片都出自同一导演之手!1.一场漫长而可怖的白日梦魇,一串阳光下的罪恶,一朵于清新田园里悄然绽放的恶之花,一曲在生意盎然的明丽原野上奏响的黑色忏魂曲。2.部分基础设定上承[异教徒](1973版),但各个部分都更加完整和饱满。3.阿里·艾斯特缓慢而富有揭示性的运动镜头漫溢着诡秘的魅惑,公路行车的颠倒镜头则让我想及[情枭的黎明]。4.在对各种死亡仪式、祭礼与狂舞的专注描摹之外,部分暴力场景与失踪过程被省略或留白,增添了神秘感。5.女主的数次“植物化”幻觉终至成真,扎根于这片异域土地上,而其余的他者则被“动物化”,被驯化,被操纵,被屠戮,甚或成为玩偶/标本。6.女主融入集体、成为家人的两个有趣标志:在狂舞中以瑞典语言说,在惊栗、哀惧与苦痛时与围聚在身旁的众女子一起同频同姿嘶吼。(9.0/10) |
|
3.5。不能说将A24拉下神坛,但想要再次获得《遗传厄运》的恐怖体验,怕是要失望。摄影像是蒙上一层日系摄影的清新滤镜,仲夏夜不眠的阳光在女主的脸上有种奇异的恍惚感,和OST在情绪的烘托上算是较为突出的表现。导演擅长的对人类尸体的残忍场面与利用人声的jump scare是遗传的延续,但整个献祭仪式过于冗长,像一场漫长的错愕,失去应有的恐布效果。反倒是开场的妹妹自杀与父母双亡处理地最为有力。邪典恐怖片缺少引发观众内心的恐惧内核,只流于邪教表面的仪式,古怪血腥不可理喻的场面反倒绷不住,全场观众时不时哄笑,不如一起真实可触的自杀事件真实、沉默而有力。 |
|
故事不够,porn来凑。光天化日的邪教片,为了强化仪式感,导演用了很多组航拍镜头。女主的哭丧脸太不讨喜了,最后吃吃一笑全场乐…… |
|
传销基本也是同样的套路:1. 熟人拉入伙;2. 手机没信号;3. 一起做各种集体活动创造共情;4. 给你一个高大上的头衔方便你再去拉下家。全剧终。 |
|
A / 相比前作中纯净恐怖感与外在文本解释略为突兀的因果叠加,阿里艾斯特在这部一片狼藉的作品里恰恰呈现出了一种真正贯通灵肉的“混沌”直观。“人类学”并不只是针对奇观空间的外部视角,而是嵌入人物关系的真实陌异感——从日常的言语脱落到仪式的宗教献祭,这种联结被剥开如拆解丝线般冷峻而微观。但这种赤裸的抽离又被与其他庞杂的琐屑并置在一起最终鞭笞着人物,使得核心概念的力量被离析而非被取消——一种类似“湮灭”的状态。 |
|
可能比遗传厄运观感好一点吧(前半段),情侣吵架段落写得不错,女主角也演得好,还有一些幽默的地方,当然主要得归功于好演员威尔波特。但是后半段又开始胡作非为了,并且真的没必要搞这么长,真的。这个导演怎么火成这样的,他的两部电影都有种厌女感,给人很强的不适 |
|
长评里面点赞挺多的一篇说自己看到结尾被这个宗教团结的集体狂喜气息感动哭了... i mean... “ 感 动 哭 了 ” ?? 我特么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浑身打一冷颤 【Edit:当时看完觉得做作刻意;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有点厉害,怀疑将留名影史佳作 2021.9.15 |
|
有北欧情节、喜欢folklore及中意“小清新”的建议别看了,容易毁了你对这些元素的好感。刻画了一个挺生动的cult,电影整个有种磕high感,非常符合cult的精神状态;但就像恐怖都只在视觉层面,猎奇的也只有宗教仪式而已,对邪教心理层面的内核没怎么深挖,一句long-observed traditions就带过了 |
|
笑死,两人类学学生看到人祭,第一个想到的是写论文 |
|
不能作为纯粹的恐怖片来看,这是一部邪教片。如果有莫名其妙的朋友邀请你去他山里的家乡参加年度祭祀盛会,请拒绝。 |
|
无节制的视觉符号堆砌更暴露出调度的贫瘠,其结果就是刻奇北欧民俗文化观览。预告片里对极昼的表现让我期待太高了,然而导演实际上并没能做到由“暗的恐怖”向“亮的恐怖”的顺利过渡,过曝到最终也没能派上实际用场。而女主的哀恸的发展脉络更是没能被好好地表现(重复的走开+流泪+干呕),以至于最终的表情特写略显莫名其妙。 |
|
近年来特别喜欢看美国白人世界观坍塌的作品。轻视敌视不敬不了解的文化的人,都将受到惩罚。补看导演剪辑版。 |
|
整部戏最吓人的是人类学博士,为了写论文死多少人都能继续装瞎,大家要警惕身边的人类学博士! |
|
《邪教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
|
导演和编剧至少有一个精神不正常。哦不对,他们是同一人。 |
|
实际是极端空洞,但导演自己好像是把邪教当真了,都忘了自己在拍恐怖片这回事 |
|
PhD: A Horror Story. |
|
Fucked my brain...太邪了这片儿~看完简直有阴影~你的瑞典朋友想撬墙角系列~ |
|
极昼的压迫感不如「白夜追凶」,怪力乱神同类题材更不如「柳条人」。依靠堆砌迷幻小清新邪教仪式推进故事跟卖拷贝堆砌爆炸场面没有区别 |
|
阿里·艾斯特绝对是《柳条人》粉丝,从《遗传厄运》到这部它的美学风格也能一窥究竟了:颠倒镜头、顶拍、远景人物突出、三角空间、前景虚焦远景单点聚焦、断首、娃娃屋效应和以画预言等等。 |
|
《仲夏》相对于《遗传厄运》的长足进步体现在艾斯特成功地把主人公的情感挣扎与神秘学展示之间建起了连接。前者是个体的恩怨,后者则是绝对的集体主义和天定论。当女主角被选为花魁之后,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个团体通过模仿的方式成为了主角情感的外化。最终化为灰烬的正是她的哀悼和她的不安全感,换言之她的个体性。看到这样以摧枯拉朽的毁灭方式来达成对创伤的克服,这真是令人暗爽。 |
|
这部影片,与其说是恐怖,不如说是令人不安和disorienting。视听语言所创造的扭曲感(上下颠倒的航拍、不断旋转的用镜、以及片中对致幻后感官错乱的模拟)实际象征着背后世界观的颠覆和倒错:在崇尚理性、秩序但冷漠、伪善的现代父系文明,和“原始”、“野蛮”但共情力高的传统母系文明之间,哪个更为“开化”?Ari对“邪教”的精彩描绘,为影片创造极大的张力,让观众的认知跟随人物一同下坠。随着影片结尾,祭祀房屋的崩塌,人物和观众的意识形态也被一举击碎,不同的是女主人公的新三观得以重建,但观众却只能在感官和认知紊乱的眩晕感中被迫离场。 |
|
导演对宗教邪典是不是走火入魔了?虽然镜头、配乐和细节说得过去,但这么点事硬生生讲两个多小时真的有必要吗?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也许只是那些令人乍舌的画面,足够让人见识到最血腥残忍的鲜花烂漫,还有比黑暗更恐怖的阳光灿烂。 |
|
载歌载舞仲夏夜,老太推车性高潮。喝经血,吃阴毛,熊熊大火在燃烧。 |
|
2.5 这素什么小清新北欧邪教片?咋跟传说中的苗寨一样一样的 能歌善舞还会下蛊 我真不觉得有什么可怕的 导演就是想着法恶习你 真正的恐怖是有文化背景的 是让你觉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细思极恐 这个真的是在开脑洞,没有任何基于现实社会问题的部分。一开始觉得来劲的元素还挺多,commune,人类学博士,田野调查。后来发现比起这些瞎编的东西,读博写论文,和同学争论文题目,和傻逼谈恋爱,都来得更恐怖。 |
|
It’s not mindfuck, it’s mindrape. |
|
看完片子再回头看豆瓣评论,看到大家一个个严肃详细分析,满脸懵逼,感觉跟误入了一个邪典部落一样。 |
|
给我看笑了,性交仪式全场爆笑 |
|
比前作更愚蠢的符号垃圾堆,类似某种当代艺术秀。编导之所以特别喜欢拍模型屋的场景和邪教的题材,因为他无法处理有自主行动力的人物,他只能像摆弄洋娃娃一样把每个人放到既定的位置,把一切解释不了的动力推给邪教。然后把所谓神秘符号当香水一样滥撒。这类片子之所以完全不恐怖,大概就是因为人物本来就是死的。 |
|
【B】继《遗传厄运》中将人对“家庭关系崩溃”的畏惧放大为“死亡厄运”后,阿里再一次把某种焦虑情绪夸张,具象的装入一个“异化”情境中,即【人类对共情的渴求】。Dani身为心理病患,比常人更渴望被理解和感同身受。和前作里极端的母亲Annie一样,代表焦虑在发展到最糟糕,最极致后是一种怎样状态。但不同点又在于,Annie走向的是“毁灭”,而Dani在意识到男友和同伴都完全无法满足她后,在一个“一人悲喜,众人悲喜”,极端共情到不合理的村庄中找到归属。其走向是“新生”。人的恐惧情绪,本质是对某种事物担忧却又意识到无力阻挡其到来的生理反应,《遗传厄运》包含这些,《仲夏夜惊魂》就没有,这就造成后者虽依然“怪”“邪”,但并不吓人,也就没有那么好看了。 |
|
找不到用以解读的坐标尺。是恐怖的体验?情绪的宣泄?伦理的教化?还是社会的隐喻?所对应的分别是包裹感、爆炸性、渗透式、写实派。以上所述这部电影都有。 |
|
堪称《遗传厄运》的升级版,进一步发挥人心朽坏+“邪教”控制的模式,全无超自然场景,唯有覆有清新滤镜下田园风光,而诡异的阴云始终未消散。一群傲慢自大、无知茫然的所谓进化者&现代“文明人”,闯入封闭式的原始生态部落,在悖离既定认知的蛮荒状态中如何真正显形,既惊惧又真实(从这点来讲,较《遗传厄运》更佳)。女主是被现代社会抛弃的孤儿,却在此蛮荒之地获得新生,痛苦得到释放;前三分之一的铺垫虽是为后文打基础,但冗长了些。 |
|
村子的人好闲,有种百人小服还组公会天天搞活动下副本的感觉 |
|
整部电影是平的。如果说前半程还都一直沉浸在其优秀的视听语言和镜头调度中的话,后半程自然会更多地关注故事走向并期待一个能撑起整部电影的情节。可惜的是导演在急于向我们陈列各项邪教活动时忽视了其内在的层次感,使得影片缺少像Hereditary那样在缓慢的积蓄中将整个故事推向高潮的魅力。 |
|
之前看了两遍忘标记了。包含我最喜欢的恐怖片类型:1.乡野邪教+致幻剂,相当精彩。音乐也朦朦胧胧好像雨天里悬挂着一只蘑菇鼓。在这个乡村,人的情感是互通的,无需语言为媒介,大家自然而然便达到共情。所以死亡也不足以令人恐惧,因为个体早不存续,人与人只是外貌相异的复制体,更不用说个体的死亡也将感怀在其他人的情感里。想起我大一读跨文化心理学,教授是个美国印第安人,说他在北欧某国游历时,当地某与世隔绝的村庄就有多名女子劝服他留宿,因为需要外来人给提供多样化的基因池,而我们教授连夜潜逃了。 |
|
Ari Aster真的是成精了呀,真敢拍呀,真敢玩呀,堪称是影史最诡异恐怖片,《柳条人》都只能自惭形秽的那种!又唯美又可怕又病态又干净,两个多小时一气呵成,大师级别的视听美学加上自成一派的剪辑手法,创造了年度最让人难忘的观影体验! |
|
对我来说整体观感比不上遗传厄运 我反倒觉得这片子前部分很多时候比后部分还要棒 尤其是前段那几个镜子的戏玩的真够漂亮了 飞机的场景挪移也很出色 声音剪切也愈发精彩 后面总给人感觉为了cult而cult 而且群戏的片段摄影 走位反而一般 流动性不够 大糖水看了那么久真的有点发腻 结尾的群p也只偏猎奇 能看出来导演明显玩疯了 但是风格不统一了啊 不过这片子注定会成为这个年代的圣山 最后想说一下选角 没钱吗? 感觉没一个成功的选角 尤其女主毫无灵性 |
|
比Hereditary差?别逗了,Aster从本片开始才成为了你们在前作评论中所吹捧的“天才”。至于“Robin Hardy还是Ingmar Bergman”这个陈旧的创作身份归属问题,倒是可以用来回答“是否Cult”这个终极质疑——目前任何预判都是有失偏颇的,这是一个需要延迟才能下的结论,但我还是愚笨的肯定,毕竟,连Ti West都基本做到了。 |
|
伦常颠倒,凝视悬崖上的死亡救赎。正邪难分,敬畏文明里的安静麻木。翩翩起舞,赞美花开后的精神恍惚。异口同声,歌颂繁衍时的全神贯注。最高级的洗脑叫做感同身受,最邪恶的崇拜叫做盲目跟从。华丽而诡异的社会行为学仲夏邪梦,邪的一塌糊涂,不过后面两拨人对着叫的那段笑岔气,他们膜拜的神是驴吗? |
|
这么多年 总算有人拍出《荒野猎人》中的一些碎片了 熊的笼子令我开心 它恰恰是真实出现之后又现身在小说中的一环 可惜国内真的难于实现这些 拍不好宁可不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