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题大做的实验影片。握脏手,马屁精,打架,爱吹嘘,爱炫耀,这些都是爱尔兰特色。"他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似乎可以变成一切罪恶的借口。让我想起芬尼根守灵夜。 |
|
“他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如果基波没有主动栽赃神父和执着逃亡,姑且还能勉强接受这样的说辞。约翰福特此片只有沉默下的环境布光是黑色的,甚至超越黑色。但演员,特别是当界影帝麦克拉格伦的表演还是福特西部片那种招牌式的乐观兴奋的情绪底色,即使在表演酗酒暴怒炫耀等原罪的时候。此片为斯坦纳,这位电影音乐教父赢得了第一座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另,地下审判和盲人老者让你想不起M凶手都难。 |
|
影片讲了一个现代版的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在真实展现都柏林的社会环境——教堂、酒馆、妓院时,穿插了政治和宗教情节 |
|
人物单薄,美式面具角色。上帝个没完。 |
|
约翰福特作品,浓浓迷雾下的都柏林,金钱,梦想,爱情,生活,道德的交织,开场很吸引,中间拿到酬劳后的疯癫之举看的有些疲惫,私审判决后的追逃场景很提神,害人害己,死到临头终悔过,为时晚矣! |
|
影片的灯光效果真是用的太棒了,这个雾霭下的都柏林完全是在摄影棚内拍摄而出的,30年后塞缪尔.富勒也在同一个地点拍摄了他著名的影片《恐怖走廊》,《告密者》这部影片也是富勒最喜欢的电影了,富勒做花絮的时候真有意思,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
|
圣经故事!当年领先世界的文本,展示了福特的直男道德观。犹大不知道自己品格的弱点,基督就把他放在最可能展现这些弱点的位置上。恰如最初杰珀自诩高尚,直至遇到那位俘虏。彼时的约翰福特=茂瑙(/弗里茨朗)+爱森斯坦,尚未觉醒影像风格,但也启发伍迪艾伦拍出《影与雾》。细想福特一个爱尔兰裔美国人,在爱尔兰革命尚未成功的时候于美国拍出这样一个反省又沮丧于爱尔兰独立运动的故事,多像现在的在美华裔们拍出的那些国内不能提又被质疑屁股早就歪掉的电影…… |
|
2023-01-14/爱奇艺 黑白犯罪3/20 世纪初爱尔兰共和国局势动荡。都柏林警察局以20 磅悬赏捉拿革命者弗兰克。作为朋友和战友的基波告发导致弗兰克被杀。背叛行为受到了革命者的审讯和惩罚。身负重伤的基波逃到教堂,向弗兰克的母亲忏悔,得到宽恕后死去。 |
|
或许是擅自代入了现实,在我看来JF对主角的批判中更多是傲慢,不见怜悯与理解的尝试,这既不公平也不合理。如今,几乎所有人都在透支日渐衰微的信仰,为窘迫现实和欲望间的落差干着放弃尊严的勾当。这不再是用于道德说教的电影情节,而是真实残酷的社会图景。主角的挣扎、恐惧、悔愧、堕落恰恰证明他良心未泯,为何生活却令这个并不卑鄙的人选择出卖朋友?他的麻木与茫然,那种无法与人言说的痛苦和鲁迅笔下的闰土何其相似。当一个社会开始让好人变坏,只能证明它已经穷途末路。我不愿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摇旗助威,不是不相信人性能够超越求生欲,是不希望对将人置于这种极端环境的社会的批判被对个体失德的批判偷换。 |
|
《告密者》是伍迪·艾伦最喜欢的10部美国电影之一,一个雾气重重的夜晚悬念故事。很明显伍迪的《影与雾》除了参考了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之外,这部电影给了他很大的灵感。 |
|
无论革命党还是黑帮 没有不希望秩序尽快平复的 |
|
读着希翁的《视听》回来补这部。都柏林的雾,表现主义的光,《第三人》+《M》,约翰福特的第一个最佳导演,果然斯坦纳的配乐大加分,音乐主题尤其突出。 |
|
刚开始刷John Ford的片单。看到以西部片著称的Ford拍出这部The informer,我着实大感意外。
很喜欢的影像风格,简洁洗炼,又充满张力。
也很称赞影片能把犹大卖主的故事“现代化”得这么贴切流顺,不生硬。
我对宗教不感兴趣,但本片结尾短短一幕向我展示了宗教所设定的无上主宰施于凡人的道德压力是何等沉重,而宗教所建构的那个彼岸世界又对凡人形成多么强大的吸引。
牺牲者的母亲(圣母玛丽?)最后宽恕了男主,因为“You didn’t know what you were doing”,综合全片故事的铺展,这一幕格外悲壮感人。宽恕的力量是伟大的,不过我还是不相信所有罪行都可以宽恕。 |
|
在看了三部相对平庸的福特电影后,终于发现了一部较为经典的作品,上帝欲让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gypo在出卖兄弟后,得到的赏金和内心的自责两种复杂的情绪让他迷失了自己,于是我们看到即使他有了当初想要的一切后,却不得不在紧张敏感和狂妄自大的两种处境下苟且。在影片的后半段,福特展现出了一个大师的风范,法庭上的戏剧冲突和节奏,逮捕gypo时的惊险还有告密者反被告密的宿命感以及最后对于宽恕与救赎主题的深化,全部都被有条不紊地展现出来,分寸拿捏的十分到位。人物的表演和面部的光影则透出一股默片时期的感觉,有种神秘感笼罩其间。 |
|
四星半。不在西部,就在爱尔兰。 |
|
7.本片在福特的作品序列里多少有些异类,舞美影调多表现出好莱坞出现的强盗片和移民来的室内剧风格(M的结尾至少是开放式的这还是有不小的区别),影片同样有着不少象征化的表现镜头及动作细节。|男主角多少是个有些愚蠢又敏感的人。这样的形象多少不太容易招人喜欢。2q |
|
非常工整,主题严正。美国导演的欧式主题表达电影。 |
|
表现主义布光、对于镜面反射扁平化空间,故事、人物表演与叙事节奏都很一般 |
|
7.5,对表现主义电影和弗里茨朗的致敬和模仿,拷问吉普那场戏跟M凶手最后的私刑审判异曲同工,电影的爱尔兰背景则是约翰福特本身背景的投射,带有强烈的族群自决的政治表达 |
|
第十部约翰福特。仅用三周拍完并拿了最佳导演。很像一部弗里茨朗的电影,“地下审判”的情节可以和M对照着看。把圣经故事放到都柏林的现实环境中演绎,对“犹大”复杂心理的刻画十分到位,最后的“圣母玛利亚”有些刻意但很好的渗透了电影的主题。 |
|
约翰·福特首夺奥斯卡最佳导演的作品。影片低成本拍摄,仅用了18天完成,却一举夺得多项奥斯卡奖。这也许并非约翰·福特最好的作品,但绝对是他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男主角维克托·麦克拉格伦居然还拿了个影帝,我觉得他吹牛逼的样子有点做作,不过也还挺可爱,而那些纠结心态也确实演的不赖。 |
|
因为在看《卡拉马佐夫兄弟》,看到电影和小说的好多些联系,主角像是父亲和老大米嘉的混合体。 |
|
古典主义色彩浓厚,舞台感很重,在表现告密者的心虚,脆弱和放纵时显得用力过猛。跟后来的the long voyage home风格很接近,早期的约翰福特电影在干净利落方面跟晚期差了太多,这部片远没有到被低估的程度,个人理解其实是被高估了 |
|
约翰福特通过让维克多·麦克拉格伦喝醉、改变他的日程安排、在片场内外辱骂他以及在他告诉麦克拉格伦他们只是排练的场景中不断地使他失去平衡,从而制造了主要人物表情中的狂热、躁动、汗液,处于破坏性(和自我破坏性)、混乱、螺旋式下降的状态。 |
|
The years alone can render people speechless... Nowadays to watch it is simply a waste of time. |
|
[8th Oscar][拾遗]
约翰福特的非西部片。用宗教讲革命就像是用马刀砍坦克。画虎不成反类犬。不过影片营造的夜晚大雾弥漫的氛围还是挺有感觉的。最后的宽恕太基督教了,革命可要不得这些原教旨。 |
|
实际上构成一个巧妙的对称性的剧本,男女同样的背德,同样的告密,下场和博得的同情心完全不同。男主越高大显得越脆弱,比较特别的约翰福特电影。 |
|
切入点很小,把革命 个人 人性结合在一起的史诗规模电影,立足点和回归点都是个人。 |
|
3、4之间,看在年代的份上 |
|
三星半。比起来“他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借口和“忏悔”,出卖者在告密后的个人膨胀更具有讽刺性,20镑就可以把告密者的本性突显出来,也可以让周围觊觎的人露出原形。打光置景、阴影雾霭,强调剧情发展态势和角色心理状态。锄奸故事中的道德挣扎,可悲告密者的下沉命运表现都挺好,但结尾的“教堂救赎”只能减分。维克托的表演很出彩。 |
|
第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约翰•福特)、最佳男主角(维克托•麦克拉格伦)、最佳编剧、最佳配乐。看的第四部约翰·福特执导作品,以西部片著称的福特能够拍出这部告密者,足以证明其实力。片头引用bible中的话很有意思,影片把犹大卖主的故事“现代化”得相当流畅,真实展现了都柏林的社会环境,音乐也非常好。 |
|
3.5//或许宗教一部分的魅力就在于它创造了一个几乎不可能达成的完美世界然后说服告诫人就差你一个//电影本身也是很有魅力 凝练简洁 适当留白 以达成其延伸的象征意义//故事地点选择了爱尔兰也很有意思 仿佛不是这样有点武力值加成的地区 约翰福特的讲述都会少一口气 |
|
约翰·福特凭借此片斩获他的第一个奥斯卡最佳导演,从这摄影和调度已经能看出福特风格的成型了。本片男主也荣获当届奥斯卡影帝,这演技实至名归。本片也拿到了最佳编剧,无可厚非,它的叙事设计和意象设计都是优秀的,比如对拜金主义的讽刺批判、小人得志的表现、风把告示刮到腿上、盲人老者等。但这部片的几个女性尤其死者姐姐的高纯度圣母人设我是真接受不了,哪怕人多宽容,男主告密时大脑多空白,他至少也应该为告密害死好友且以此谋利挥霍这种小人行为得到相应的惩罚,不把他怎么样算怎么回事?不过看这剧情的样子,应该是受到了当时美国的宗教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才会对这不值得同情的犹大施以怜悯,更何况最终他还是得到了惩罚,即使罪不至死,但受死也无可厚非了 |
|
茂瑙和媒体评论,以及福特的第一次成熟 |
|
本质上是一个带有政治表达的宗教故事。能看出茂瑙和弗里茨朗的影子。 |
|
男主角真是让人既怜又恨,演得很好 |
|
旧时代的产物,放到现在这个不算复杂的故事一定能被拍的更好看。本片的故事还算具有可看性,至少在观影过程中一直在思考怎样收尾,而这个结局无疑是合理又合情的。不过中间男主角挥霍钱的部分感觉有些拖沓了,再精简一点比较好。维克多的表演是本片的亮点,角色本身就很具有难度,情绪多变,完成的也好 |
|
本来还可以抵抗一阵,在两个女人的助攻下很快被击毙,愚蠢的设计。 |
|
现代版的犹大故事,在爱尔兰革命的背景下张力十足而又真实动人。告密者的行为固然由自身原罪引发,对然而周围人等的影响推动的描绘让主题升华为普适的现象。抓阄场景首尾呼应,让文本结构几近完美。男主角的表演更是有惊人的力度。 |
|
投机者的醒悟,内在宗教觉悟,外在政治情操,无论是非有否公断,死亡仍是唯一出路? |
|
8/10。男主餐馆遇见被通缉中秘密探亲的好友,男主面部阴暗交错、手拿的餐刀折射出寒光隐喻其灵魂的堕落,约翰福特对革命的态度茫然失望,革命者空有热情没胆量处决俘虏被组织驱逐,将告密换得与妻子移民美国的赏金挥霍掉,而平民竟然欢迎一个愿意请客的叛徒,结尾向受害者母亲宽恕的教堂戏太理想色彩。 @2017-06-29 23:32:10 |
|
死而赎罪,气氛虽然过时,但表现主义真的很难过时,硬核表演怎么看都是硬伤,不过也应该只是时代硬伤而已。 |
|
真没看出来是约翰福特 还以为是让雷诺阿 |
|
杰克伦敦曾写下精彩篇章,指出这个嗜酒社群最终对自己失去环境,酒精非但不能制造梦,还可以阻止做梦者做梦,酒精好比一种纯理性,告诉我们生活是一场骗局,社会是一个丛林,生活是一种绝望。这同样适用于犯罪社群。反过来,一个健康的社群有一种全民意志,能够为自己制造动机,自己的欲望和贪婪,自己的价值和理想的幻觉,这是致命的幻觉,比纯粹真理还真实的现实主义幻觉。这也是福特的视角,他早在早期作品《告密者》中就指出一个叛徒近乎表现主义色彩的衰退,因为他不再能够为自己制造幻觉。因此,人们不能指责美国梦只是一个梦:它要的就是这个,从梦想中提取自身的全部力量。对于福特而言,社会在变化,不断的变化,但社会的变化是在一个容体之中完成的,这个容体用一种健康的幻觉掩盖和保佑这些变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连续性。 |
|
福特被弗里茨·朗附体。 |
|
故事虽是平铺直叙,但情节推进和心理描写倒是层层递进,非常细致。男主的表演不错但稍显过火。同样的告密,女友是为了男主求情。故事最终演成了宗教片。 |
|
可以看到其表现主义手法的模仿,也成功了;但是人物挺二的,“他根本不知道他做了什么所以我原谅他”一个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和后果是什么的二逼,居然也对组织的事所知甚多,可见也是关键成员,这么个二逼都能成关键成员,这个组织也是乌合之众,组织杀叛徒行动过程也说明这个问题,主角表演也显做作 |
|
非常话剧化,语言、姿态、结构、主旨。这样的影片风格已经绝迹了。 |
|
极其讲究的布光,近似黑色电影的氛围营造,愁云惨淡的街道,通缉令上的悬赏挑动着告密者的欲望,浓雾遮蔽了一切,而那张被撕掉的通缉令在大街上飞舞、旋转,最终牢牢贴在告密者的身上——影片的意象十分鲜明,电影质感十分强烈,在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上都属于上乘;约翰·福特将犹大的故事套入这个“背叛者”的故事里,各方面劲头十足,最后的审判让人想起《M就是凶手》的终极审判,场景和画框逐渐缩紧,在密不透风的包围中告密者逐渐陷入毁灭,但最终这个故事更多的还是古典好莱坞的气质,告密者无法摆脱灭亡的命运。 |
|
尊福的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