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星半。想到山田洋次会对社会老龄化,老人孤老故乡的哀叹做更多功课,但没想到会着墨如此之多,电影中心几乎就着陆在此。整个影片没有了小津的“关系网”,家庭成员不是环状感,而是三角形,各方都支楞着,略有生涩。 |
|
即使《东京家族》时隔《东京物语》六十年,但《东京物语》里的核心依旧能够被共通、被理解,小津安二郎的伟大在于无论时代如何改变,他所表达的人心人情人世依旧不变。不对,也有变的——六十年来咱中国人有钱了,腰板硬了,嗓门大了。 |
|
我离开的这六个月,父母的衰老和退化程度让我吃惊。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现在必须解释十几遍;他们甚至一个学期都没搞清我哪天有课;原本从不轻易受骗的父亲会被弱智的街头骗术骗去几百块。诸此种种,让我有时不得不闭上眼睛不去看画面才能忍住眼泪。第一次见那么多德国人哭,我原以为德国人从来不哭的…… |
|
儒家文明下的农民依自然资源而结成稳定社会关系。随着城市化进程,儿女们都离开小岛,传统家庭关系遭遇重构。亲情的疏离、城市的压力、举目无友的老俩口在东京只能当观光客,多数的时间是在默默的凝视中打发。不如归去,但小岛也总要变的。在现代化与儒家体系之间,或许只能取其一。【百老汇电影中心】 |
|
我就是骑车摔沟里回头看苍井优的那个英语老师 |
|
《东京家族》是山田洋次的“阶段总结”,也是借前辈的壳生自己的蛋。山田与小津有本质区别,小津的家庭像无菌隔离病房,人物之间欲言又止,压抑阴郁,是中产阶级的遮羞布。山田还是达观幽默,“寅次郎”们依旧生龙活虎,生死虽沉重,但大家更乐于“打开天窗说亮话”,低角度摄影挡不住他的坦率与实在。 |
|
太多感同身受 山田導演就是一點也不煽情卻讓人泣不成聲 居酒屋外和屋裡都挂了東京家族的海報是否能算彩蛋 最後橋爪功一個人剪腳趾甲的鏡頭太戳淚點 久石讓這次相當低調 直到片尾音樂才顯示出他的味道 蒼井戲份不多 但感覺沒有之前弟弟演的出彩 感謝@ShanghaiG 感謝2013年初能夠看到這樣一部好電影 |
|
明明比《东京物语》拍得好。 |
|
小津的故事,骨子里换上了山田一贯的人生态度,小津那种克制的情感表达被打破了,味道变了,但日本传统价值观的那份优雅和隐忍还在,只是多了一份山田眼中的豁达幽默和乐观。硬是和小津导演比也显得没有必要,如果山田不留一丁点自己的特色,完全致敬变成了小津,那才叫让人失望呢。★★★★ |
|
熟悉的生活气息。生老病死,便是人的一生。任何从每当逢年过节一张桌子就坐不下的大家庭出来的人都会感同身受吧。想到一些再也见不到的亲人,不期然就潸然泪下了。淡极始知亲情。 |
|
非常美好的电影。妻夫木聪和苍井优站在一起养眼极了。 |
|
SIFF5 时隔六十年的新瓶装老酒,无非是让新一代年轻人重新认识到“我们最终都要无家可归”这一现实,从年少看待老去,从成长看待家族瓦解,从翻拍重新认识经典。而影片本身,前半段照葫芦画瓢毫无特色,后半段略有突破也顾此失彼。对地震和中国人的与时俱进也很不合时宜。 |
|
东京物语是大师经典中意想不到的好,东京家族是意料之中的情感高分 |
|
就这一部,这一趟HKIFF值了,“致敬电影人三部曲”最喜欢的一部!云大说,情感基调和小津其实是不同的,比如看哭了这种事……居酒屋一段开始被感动得稀里哗啦,“就这样完蛋了吗?!”不想去和步履不停作对比,但架构上确实有相似之处。看完后尖沙咀夜宵完,好想喝札幌啤酒,在HK可否尽兴一次? |
|
简直像是看到了家族的重影,相似度惊人的可怕。失去至爱亲人的滋味像是再次经历了一遍,实在是太痛苦了。 |
|
SIFF@大光明;改编几无新意也无必要,落于通俗治愈,前作珠玉在前,只有另辟蹊径才会出彩,仍是山田洋次擅长的家庭轻喜剧套路,完全无法传达原作内核精髓,两片连看的效果更差,当全场笑点连连,我一点都笑不出来,甚至感觉轻浮;ps.苍井优扮演书店文艺森女也该歇歇了!和原节子怎么好比呢?! |
|
纪子很美 |
|
在玛琳黛德丽演出过的古典大剧院看的这部片子,又笑又哭还夹杂着对亲人的思念和怀念过去的忧伤,感谢小津导演和山田导演,感谢电影让我们和时光永恒连接TT |
|
昌次跟母亲分享表白经过、老爷爷感谢纪子的地方很感动。 |
|
好久都没有看电影的时候被感动了。天台日出,老爸说了句 “你妈没了”,转头之后,昌次一下子泣不成声,这个细节太真实了。低角度摄影,全程固定的镜头,克制的叙事,久石让内敛的配乐,感情几乎全程感同身受 #心有戚戚,唉......# |
|
前半段和一些场景致敬小津,后面转向是枝裕和,没那么隐忍苦涩,却是波折豁达而不过分煽情。加入一些现代社会细节,更能让我想起亲身经历,半夜看得很虐心。妻夫木聪和苍井优作为新生代吸引了不少眼球,尤其是优酱,越到结尾戏越吃重。父亲在天台上说,你妈妈没了,儿子漫不经心哦了一声,随即开始哭泣 |
|
剧本的魅力,和小津完全不同路子的复刻,在这种娱乐性中造就的庶民剧巅峰——细节与情感之真实诚挚丰沛。新时代的小幽默和山田本身的做派,的确是要比小津更贴近观众、更温暖许多啊。 |
|
名为向《东京物语》致敬,根底还是一部山田洋次电影,除了几个致敬段落,山田大众化、通俗化标签,一贯的抒情,还是和小津不同风格。不过,小酒馆一夜道尽了男人之苦,一脉相承。最感慨的是中岛朋子,20年前在大林宣彦的《两个人》里那么清纯可人,现在演一个略显聒噪的主妇那么得心应手。 |
|
其实真要翻拍的话最好的选择还是是枝裕和吧。山田洋次来拍哪哪儿都不对,不要指望一边用小津的故事、一边模仿小津的调度、剪辑和表演,同时另一边塞点自己的东西进去(新编情节跟原作的故事根本是两回事儿)。这片儿山田的处女座脾气暴露无遗,比如对父亲形象的改写……苍井优的戏完全多余嘛! |
|
昨天先看的《家族之苦》,果然悲喜两向。感觉六十年过去了,小津《东京物语》的情况还在,都市化进程带来的情感缺失还在,这大约是东方儒家和现代工业文明进程之间的通病吧,“东京人太忙了”。PS:老头两在品川站下车的时候还有汉语提示呢,我不知道黑中国的地方在哪?8.5 |
|
孩子会去错误的车站接父母,父母没法在正确的时间死去。子女凑钱住上的宾馆没有老家的榻榻米舒服,观光车上看到的东京塔不如乡下的路标踏实。母亲好像有提前预知的魔法,也留足了与子女告别的时间,她没法亲口告诉老伴快乐的原因,也没法帮小儿媳助力。迎着朝霞嘱托儿子,你妈没了,此刻家族才能团聚。 |
|
蓝本还是《东京物语》,故事主题都是,讲述家庭琐碎与亲人间的关系,重点还是在孩子长大各自成家后,酸甜苦辣五味俱全,十分贴近生活,也自然会给观众很大的感触,说不定,电影里的故事就如实地发生在你我身上。 |
|
唉,吾国吾民 |
|
即使《东京物语》时隔《东京家族》六十年,但《东京物语》里的核心依旧能够被共通、被理解,小津的伟大在于无论时代如何改变,他所表达的人心人情人世依旧不变。相同的家庭情怀和熟悉的生活气息,让致敬之作也留下不一样的感动。演员均有亮点,特别认识了妻夫木聪和苍井优。 |
|
平山说:“昌次,你妈妈走了。”昌次很平静的点头:“嗯。”下一秒马上痛苦的哭了出来。镜头切换为拍摄两个人离开背影的全景。 |
|
好开心妻夫木聪能参与到这样的电影,这是我接受的改编,我可不是做作的影迷。 |
|
表演太过了 听惯了吐槽体的猛一听类似中文的语速有点受不鸟 无数个实例证明,故事可以学,镜头可以学,剪接可以学,可气质这回事,还是回乡下慢慢养着吧。。。两老静静坐着的场景也能让香港观众捡乐儿,可见学得有多笨。 |
|
#HKIFF# 是带着「再怎样也一定超不过小津」的心态去看的,却发现山田洋次拍出了又一部经典来!故事基本都明了,却还是活生生看哭了(好吧,大部分时候在笑)。致敬片就应该这样:以自己的风格致敬,而不是单纯模仿。 |
|
同一个故事,在小津的时代是传统家庭的崩溃与城市人的异化,在山田的手中则成为当下庶民的庸常无奈,不同的是于前者尚有田园可退,后者却田园已芜了。原故事里儿子的遗孀换成了新女友,大抵是留了个山田式的念想吧。 |
|
这片与家族之苦连着看更有意思,后者是真实的荒诞,前者是荒诞的真实。比起小津的含蓄内敛情感,山田作品中的情感刻画是直观且外露的。日本中产阶级疏离的亲戚关系,我在日本的朋友不止一次跟我说过,电影用这个很浅显简单的故事,说了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故事,但格外深刻感人,非常喜欢这样调调 |
|
拍摄手法欠缺,演员魅力较弱,语速变快,如同再也找不到那片荒野的东京,这样一部依靠模板而演的家族,并不真实。 |
|
哎…泪点又低了。/ 其实也不局限日本的家庭,似乎东亚大部分家庭都或多或少是这样的羁绊关系,当代很多家族的子女自立后各有生活圈,聚少离多是常态,只有靠父母的存在而维系亲情的“热络”,把父母居尊位已无关教条而是一份相当庄重的“家”的概念和仪式感,家族的和睦不在于彼此迁就而在于互相理解,一代又一代人的延续更是一个家族独有精神的延续,喜怒哀乐生老病死,多么稀松平常又多么意味深长啊。// PS. 一直对苍井优无感,这部忽然get到她的颜了。 |
|
SIFF4@新衡山 我是山田洋次黑我会说? |
|
下午看了一直想看的#東京家族#偌大的電影院只有三個人,靜極了,好適合電影氛圍。電影以從鄉下至東京看子女的老夫妻為主要視角,印象最深的也是老夫妻在一起的畫面。從頭到尾淡淡的,毫不煽情,卻哭掉了我半包面紙。我體會到父母與子女雖是一世羈絆,但最重要的永遠是身邊的伴侶。 |
|
有一点点拖沓,苍井优真是……美极了…… |
|
本想在上影节看《家族之苦》之前看完的,结果还是拖到了现在。山田洋次翻拍致敬小津《东京物语》。除与时俱进增添次子角色,大地震背景外,剧情角色几乎百分百相同,甚至采用全片固定机位拍摄。无法如原版一样伟大是一定的,但也融入了自己的东西。相比《东京物语》让我落泪的震撼,这部更加平和 |
|
《东京物语》一直被致敬(效仿),却从未被超越,不过相较于《樱花盛开》,我还是偏爱这部《东京家族》;另外,我还看到了《晚春》(老人居酒屋喝酒一段)和《步履不停》(家人相聚聊天的碎语闲言)的影子;私以为,小津安二郎后,是枝裕和是对他的传承,然后这次又让我注意到了山田洋次;……想家了! |
|
山田洋次,小津安二郎,是枝裕和,日本家庭片的三位匠人。 |
|
虽然关于《东京物语》的记忆已经很模糊,但是和那种刺骨的冷相比,这部作品显然温柔和直白许多,即使有控诉,也都是可以大声喊出来的控诉。还是不免想到六月的时候奶奶来北京,然后又感到很内疚。 |
|
好像经历了平行时空一样,《物语》里的心结一个接一个地在这里被解开,象征Constance的Yuki也从老妇变成了少女,满满的希望之意。阻隔和伤痕不再,每个人都可爱了许多,次子成了主线,虐心度仍然不减,温情成分却多了一倍。 |
|
从头到尾都在十分平淡讲故事,每个演员都像游离在剧情表面一样,完全感受不到影片想要表达的亲情的主题,连一次激烈的情感碰撞都没有,又如何让观众感同身受?!尤其吉行和子总是那么一副夸张的表情,跟演舞台剧似得。不过倒是又学了句日语“我回来了”是“他大姨妈” |
|
虽谈不上经典,但至少温顺谦和。。。。建议不要把此片与《东京物语》联系在一起,两者片子虽有共通,但情感不同。。 |
|
经历过,所以更难抵御这股浑厚而深切的温情,虽然快节奏的城市化生活很难让人停下脚步,但一定要抽时间多陪陪父母,千万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一天,只留下无济于事的泪水和没法弥补的遗憾。在山田洋次的镜头里有致敬有反思,还有对家庭生活各方各面的那份细致动人刻画的日影精髓。 |
|
和《东京物语》比起来,这部翻拍的电影语言啊台词啊人物表演啊都有点太直接甚至有点太戏剧了。可同时代背景的设定,看起来也比原作要亲切得多。简单说来,少了份境界,多了份情绪,至少能让人看到眼睛湿润 |
|
不停拿来和【东京物语】作比较,却怎么看怎么不对劲,此间终究只有一位小津,山田只能做一次廉价的现代版重新演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