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GCD的抗战片少了些鸡血,多了些人情。阶级的对立不明显,人与人的关系更微妙。日本军官和主角是朋友关系,很多欧美二战片不都这样设定人物关系么。 |
|
中华民国的主旋律影片,不同于大陆的直接说教,台湾影人用感情来打动人。另外,该片不强调阶级性和民族性,日本和中国并不是必然的敌人。在战争之外,人与人是可以和平相处的,当然你得把自己当人看。大陆的设定是日本人就是侵略者,双方没有可调节性。人民对日本人只有仇恨,反之就是汉奸。 |
|
煽情大过写实的作品,刘家昌拍到谈情说爱就来精神。家国情怀与父权合一,以美女愿给他“生十几个孩子,个个像他老爸”为男人最高境界。差《辛亥双十》很远。但是歌写得实在好。 |
|
人物独白有舞台剧味道,过于书面化的表达和欢快配乐,有流于追求表面高大全的倾向。 |
|
一味的追求感情上的渲染,细节做得不够好,感觉不如吾土吾民 |
|
《梅花》是当年的禁歌,电影从故事到表演谈不上创作,感觉是一部应付政治之作 |
|
战争阴影中的国仇家恨,人物性格明显,梅花起到象征作用,贯穿整部影片。侵略/反抗、父/子、忠诚/背叛之间的对立明显,人物在民族战争的感召下完成了自我的转变与救赎。影片体现着反女性的意识,以女性愿意为男性生产、抚养孩子作为对男人为国家牺牲的肯定。意识形态的东西表露直白,歌曲不错。三星 |
|
台湾主旋律,在七十年代是应景之作,拿到今天看,感觉就是很多老掉牙的东西。本来就是为了胡茵梦才看,结果影片没到一半角色就含冤自尽了,女性自证清白只能以死明志,传统保守思想害死人。看到七八十年代的台片里,台湾人还有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再对比今天的台湾,不禁感到唏嘘。 |
|
剪的太碎,碎的里给的又太多。每个人物都可以着墨,但每个都想多说两句,导致又碎又乱。尤其大嫂跟日本队长、二哥跟厂长日本闺女,让人很难感觉出来是在压迫下的无奈之举,反倒拍的颇为浪漫,不能接受。为报父仇与千金接近,但伪装的太直,真不给观众别的味儿。《梅花》的歌曲用的太频繁,反复使用有些贫了,而且作为一部苦难和被侵略的电影,配乐这么电子、这么现代,实在出戏。两国孩子打架、群众祭奠大嫂倒是戏剧性。
镜头不错,能给四分,从小处到大场景都可以。革命救国军几处休整的群像,跟《乱世佳人》里的长镜头太像了。缺点是后期,太碎了剪的。。演员也说得过去,尤其演二哥的柯俊雄,真好。就是台配真是太要命了。。。
——“给他生一沓儿儿子,个个儿都跟他爸爸一样,英勇,伟大。”这词儿原封儿不动二来来太逗了
——最后一幕没个不哭。 |
|
台湾的洗脑片和大陆的最大区别就是有人情味。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有高大全的人,也有无赖式的英雄。日方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有悲情的好人,有无知受骗的少女。很经典的片子! |
|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
|
台湾四大抗战片之一。讲述八年抗战期间百姓们的生活,带有些诗情画意,更难得的地方在于片子中对爱国人士的刻画有着更深的层次,就连败家子也有爱国的一面,可惜的是本片的日军没有使用日语,稍显遗憾。PS:主题曲很经典。 |
|
唉,有一颗苍老的心就爱台湾老电影,还好台湾老电影从不让人失望。由甄珍、刘家昌、谢贤的八卦知道这部电影,也知道为啥这部电影在那年的大年初一破例首映。催泪情感戏,张艾嘉年轻时真的很美! |
|
是部好片子。国民党的主旋律片,炎黄子孙的主旋律片 |
|
台灣抗戰主旋律電影,高華課上放的 |
|
一部讲述台湾抗日爱国的故事。剧中人物细腻的感情、鲜明的个性加上气壮山河的爱国情怀真让人为之动容、难忘。胡茵梦可是一代佳人哦! |
|
音乐和剪辑都惨不忍睹,导演专业真差!浪费这卡司 |
|
台湾的抗日片。小资情调颇为浓郁。里边的女人对男英雄的景仰和崇拜,只有一种表达:“我恨不得马上嫁给你,为你生一打儿子,让他们像英雄父亲一样勇敢、伟大。” |
|
第13届金马奖的最佳影片,充满浓浓人情味的抗战片,普通老百姓在战争中生离死别的故事,没有政治的说教,没有恢弘的战争场面,却有着打动人心的震撼力。每一位主演都在闪光,最打动我的是柯俊雄饰演的的吊儿郎当的二少爷,看似玩世不恭,游手好闲,其实他内心的苦痛又有谁知,在父亲坟前的誓言到后来炸毁发电厂,凛然赴死;张艾嘉演的小惠为爱甘愿奉献自己的青春,无怨无悔;胡茵梦虽然戏份不多,但举手投足间满是文英的无奈与委屈,不得不说胡茵梦的气质真的太好了。梅花这首主题歌贯穿全片,每当音乐响起,都让人不禁慨叹战争没有赢家。 |
|
「梅花梅花满天下」早就在《赌神2》里听过这首歌,今天终于看到此片。结合历史,1972年日本与台湾当局“断交”,一时间台湾人民抗日情绪高涨,全岛抵制日货,痛斥日本背信弃义,同时间大量抗日作品涌现。所以现在看起来怎么都有种诡异感。电影表面是抗日,唱的是梅花,实际上暗搓搓的表示“我们才是大中华正宗”。 |
|
台湾拍的爱国抗日战争片,台湾人应该多看看,现在爱国的台湾人不多了。可以看出,导演是想把本片拍出那种恢弘悲壮又能深度刻画不同人物在战争中不同遭遇的史诗般战争片,可惜格局太小,而且全片自带琼瑶剧般的书卷气,舞台剧般的台词也不够接地气,加上偶尔来几段欢快的背景乐,这些都严重影响本片的基调。再来,就是主题混乱,战争下的人性百态应该是本片的主题,全片大多数也是往这方面来叙述,比如在战争中惺惺相惜的林聚光和明珠、为了救赎自己舍身取义的林聚勇、英勇无畏的张一刀、因被误解与日本兵有染而自杀的林家大嫂,可是后面影片叙事重点却开始往为林聚光照顾儿子继先的文惠身上,着重讲述了文惠与继先不是母子却情同母子的浓厚感情,最后当文惠坐车离开时,继先追着车喊了句“妈!”这真的令人跳戏,这是在拍战争版《妈妈再爱我一次》吗? |
|
催泪炸弹啊,赚了我恁多眼泪😭
主题曲《梅花》可不是一首普通的歌 |
|
2023-05-11/优酷 抗日3/日军要在祖坟上建造发电厂,父亲阻拦被日本人砍头。大哥参军,妻子胡因梦误是汉奸,婆婆上吊自杀,胡因梦跳河自尽。喜欢大哥的张艾嘉收留了他们的孩子。弟弟柯俊雄炸毁了日方的发电厂死在狱。抗战胜利,日军朋友剖腹自杀。残疾的大哥带着新老婆恬妞回家,张艾嘉离开。 |
|
胡茵梦真美!电影情节真够煽情(狗血),潦草得很,想不通怎么能得编剧奖。 |
|
台灣视角的抗战片,1937年大陆全面抗战爆发以后,而台灣这个时期处于日治时代(1895年—1945年,日本殖民统治台灣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台灣土地的疯狂践踏,对台灣人民的无情蹂躏和血腥屠杀,普通民众在心底种下了复仇的种子,不惜牺牲生命也要重创日军,彰显台灣人民的大无畏精神和民族情怀。最终抗战胜利,台灣光复,台灣重获新生。 |
|
70年代抗日政宣电影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梅花梅花满天下,愈冷它愈开花。抚今思昔让人感慨。。那时的胡因梦、张艾嘉、甜妞都很美。 |
|
林父(曹健)演得好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B%B9%E5%81%A5
小正太长大了居然是乡土剧小生...
http://mypaper.pchome.com.tw/oldmovie/post/1302113796
2014年3月20日补记:今天在杂货店听到老板放《梅花》和《忘记他》,一时莫辨东西,感叹。 |
|
没有口号更真实 |
|
台式抗日主旋律片,果然和大陆的主旋律片气质大不相同。各种琼瑶式的,我感觉到这个我感觉到那个。两个女孩相同的表达爱意的台词,有一点无厘头的色彩,都是我感觉到你好勇敢伟大,我要给你生孩子。两段 KTV 模式的梅花大合唱也挺楞的。人物和情节特别多,但基本上就是琼瑶剧加流水账式拍法,导演的存在感并不大。 |
|
最佳音乐奖……恰恰觉得音乐是极大的槽点,虽然《梅花》本身很好听,但片子好几处的配乐风格都让人十分出戏。摄影剪辑和剧情台词也是槽点满地。相比之下大陆文革时期电影都要好得多(难道是身为大陆人比较习惯大陆语境的缘故?) |
|
中央电影事业、香港第一影业机构出品。 刘家昌 R.I.P. |
|
号经冬,始开于春,难道傲骨梅花。称自汉,终媚乎日,可怜台湾中华。 |
|
昌叔主导的片子,台词没问题,向上的节奏也可以,就是剧本和技术环节到底有不足,想要表达的家国情仇史诗感也就差一些。跟其他三大抗战电影不同,抗战只是环境,聚焦在老百姓个体生存,还是很有些代表性的。我以为看一部早期张艾嘉,结果早期恬妞太琼瑶了,要不是胡茵梦一级靓,观者就为她醉了。 |
|
號稱讓人哭最多遍的電影呢 |
|
歌是好歌,演员阵容也强大,可故事讲得又零碎又没逻辑。 |
|
抗日背景下的人情冷暖 不长的篇幅下讲了好多内容。 从小出发的主旋律反而更能打动人。 |
|
7.5/10。台湾拍的抗日作品,有卢碧云、胡因梦、张艾嘉、恬妞等女演员,还有那首梅花主题曲。很有厚重历史感,可能是因为篇幅的原因,很多情节都一带而过,更多描述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还有描述中国人不怕死的镜头会比较完整,男主和一个日本军官的友情也是惯用的手法,比较不足的是场景较少。 |
|
算是刘导演不多的“好”片了。主题曲很感人。胡茵梦怎么可以那么呆。。。。 张艾嘉中规中矩。 |
|
抗战的主题当然很好,但把它拍成了一部琼瑶剧,过于煽情,也不符合史实,看着令人尴尬。这首歌倒是耳熟能详,加一星 |
|
很有感触:台湾的抗战片聚焦于民族主义下的政治伦理,也就是所谓“气节”,是古典的、伦理的,宁折不弯的伦理表达本身就构筑了电影叙事中的高光,就如老人家站着被砍头、肉贩子站着挨打,这已足够“壮怀激烈”,事用成败不重要,所谓“不以成败论英雄”;相反事功只是促成“以身立德”的不足道的印子,如二儿子炸大楼,其意义只在于获得道德上的认可,由此可列入家族墓地之中。大陆抗战片则宗教式的信仰元素更强,遵循导师的指引,便可在“道”和“术”方面无往而不胜,事用之胜利正是“五饼二鱼”式的显圣,构成了叙事的高光;牺牲则更像门徒受难式的殉道,以其英勇决绝的姿态表征了信仰超越人性的不可战胜,是一种“失败的胜利”,彰显了彼岸世界必将取代此岸世界的终极性,殉道者因之封圣,实现“道成肉身”,成为信仰神坛的一部分。 |
|
台湾歌唱爱国政宣片。家国情怀、父权主张、反女性主义色彩。“梅花”意象成为民族、文化与人格的多重所指。主题曲。煽情。人物关系。胡因梦、张艾嘉真心美啊。 |
|
看台灣的抗戰片,要從仁義禮智信、從國仇家恨、從民族大義的角度欣賞,裏面的人物個個有分,有血有肉,盡有表現。 |
|
那个什么花,陆游特别喜欢的,让人感动不已。 |
|
光复前的台湾往事 |
|
6.7/10 虽说以本片为代表的七十年代一系列抗日片都是伪政府成为国际孤儿后为岛内打气的自欺欺人的自救措施,但本片还是极大了渲染抗战期间台湾老百姓的英勇抗日的民族气焰,这点对于台湾很难得。本片虽以台湾一家人视角切入抗日历史,并且还包含了上层的军队抗战以及下层的老百姓抗战,家国情怀也达成效果了。但不得不说的是本片还是有很多历史致命错误的,抗战时台湾民间抗日已经很少了。而且老百姓只有模糊的祖国概念,并不代表要唱《梅花》,稍微符合史实就是国军抗战确实有台湾人将军,只是到内地时间早于抗战。本片从电影角度来看虽故事简单且与李行的《吾国吾民》很类似,但在刘家昌平庸的导演水平下本片质量大打折扣,些许情节转折生硬,抗日过程点到为止,导致原本底子不错的本片质量总差点意思。但本片演员表现还是不错,情绪表达到位 |
|
一般啊 。吉他幽幽的琴声很好听。张艾嘉的美,是内敛的美,隐隐透着青春的活力。柯俊雄也演的很好,所有的演员里,独见他活灵活现的,呼之欲出的感觉,他趴在父亲坟上倾诉的那段,简直太好了,特别动真情。 |
|
导演的很一般 歌曲太明快 不够悲壮 |
|
有人性的抗战片,那么我们的主旋律抗战片呢?《地雷战》、《地道战》、《小兵张嘎》、《李向阳》? |
|
台湾主旋律 |
|
好像是讲的战争下面各种人被影响的人生。
但我感觉但可能是因为是比较老的片子,里面有一些传达的思想我不是很认同。
比如女主角喜欢自己的姐夫。姐姐跟他结婚了,就把喜欢埋在心里。姐夫的弟弟喜欢她没什么感觉。姐夫去参军一去不回。姐姐因为流言自杀留下侄子一个人。她独自养着孩子等姐夫回来。结果姐夫回来还带了一个女人。
那姐夫不就是在不知道自己妻子去世的情况下有第二个女人吗?就有一种把女性塑造的盲从恋爱脑不是很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