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没有复仇只因为我们没有超能力 |
|
不惊悚,不恐怖,它只是悲伤 |
|
一个小时略显沉闷的铺垫后,终于迎来了高潮。帕尔玛一直是个执着探索影像的导演,到现在仍是,这也是我一直很喜欢他的原因 |
|
经典 女性恐惧的代表作 慢镜头和特写部分精彩绝伦 从平淡到梦幻再到毁灭 一脉而起 |
|
天哪苏原来是真心帮她的!…………一对大好的百合就死于那个贱人之手了。男主和老师也冤。贱人拉绳子前那个舔嘴唇的镜头极好。 |
|
拍得着实邪气,很实验性也很电影化,镜头运动,灯光效果,分屏画面,帕尔玛从一开始就是个对探究电影本体十分痴迷的家伙;而且这帮演员真是太棒,从外在气质到内在表演。 |
|
猪血浇头,猪油蒙心,若体验其一,便难以摆脱穷其一生的粘腻,从幸福的峰巅一下子坠入无底的黑洞,从慢慢铺垫到迅速展开,粗砺的慢镜头,记录下悲婉的圣歌,血洇校园,焚毁家园,一切是有多不甘心。 |
|
我的妈呀!迷信上帝真可怕,单亲母亲真可怕,女同学的恨意真可怕,被撒旦诅咒的女生真可怕。不要嘲笑同学,善意有时候给自己带来的是一生的噩梦。一切都是妈逼的!可怜的娃!约翰·特拉沃塔从小时候起就注定是当坏人的。 |
|
擅长精神虐待的母亲,校园霸凌,相当深刻的现实意义。斯蒂芬·金写《魔女嘉莉》,原型是他的两个女同学,学生时代穿得老土,皮肤不好,就被所有人欺辱。其中一人突然改头换面,换来的不是友善,而是加倍的霸凌,他们恨她“越界”,等她恢复原状,受到的欺辱也恢复原状。她们没有嘉莉的异能复仇,都死得很早,一个独居癫痫发作,一个生完孩子朝自己肚子开了一枪。 |
|
最后那只手也太!恐!怖!了!吧!真的不要随便欺负班上的同学啊!最后二十分钟真是太刺激了叹为观止 |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永远不要欺负同学
|
|
镜头和配乐都超棒,后来的很多电影都有该片的影子啊。我觉得讲女性主义这部比《末路狂花》更好。我倒真希望每一个被bully的小孩儿都有超能力来教训欺负他们的人。如果我以后有孩子(并不大可能)我对她的教导只有一条:Never be and never fear a bully. |
|
1,現實中的Carrie都沒有超能力。 2,荒誕之中比較現實的一點(也是影片的亮點):Carrie在抓狂之後完全不認人的殺戮,她已經看不清誰有罪、誰無辜、誰對她好,她完全失控的怒火和扭曲的內心看到的是每個人都在嘲笑。以至於在Sue的夢裡都逃不過Carrie血腥的手。
3,如果回到初中,如果我有念能力,我也會不顧一切地把他們都燒死。
4,靠,約翰屈伏塔~!年輕真囧。 |
|
史蒂芬金式青春简单粗暴,不过帕尔玛演绎的不错,舞会那个转到晕的镜头绝了;每个人都在用女性特有的特点捅了嘉莉一刀,老师的过度保护、苏的同情隐瞒、克丽丝的自私魅惑、母亲的精神洁癖,控制与反控制,血潮之力,选择爆发更简单一些。羡慕那个年代,大尺度的B级片可以吸引这样的大导演;影片精简华丽到极致了 |
|
牛逼就牛逼在放到宗教维度还是反宗教维度都是自洽的,重溯会发现恐怖的根源并非一方所造就,而是两种极端的碰撞:导火索是委咎荷尔蒙过剩的最常见校园问题,而所谓反派与灾难土壤只是一个信仰至上化的母亲,是人乃万物尺度还是存天理灭人欲?史蒂芬金和帕尔玛选了C。舞会戏调度只能用上天入地来形容。 |
|
讲的就是一个魔女面对霸凌利用自己的超能力复仇的故事。同学们也是坏透了 给了她至高无上的虚荣心 最后再她最得意的时候毁掉了她本来就不多的自信心 反正这样的复仇看得很爽。不过 基于那个年代的落后 化妆 血腥 拍摄手法 演绎方式 特效都不太好 所以这个算是恐怖片的电影其实并没有很可怕 相对来说 她妈妈那种教育方式洗脑方式蛮不讲理的劲儿更看得人发怵。 |
|
这个故事真的无力吐槽,开始看着像反宗教,后来一个转折就变成宗教预言,感觉受到了欺骗……本来抱着复仇片的心思看,结果该死的死得那么敷衍,不该死的倒是饱受折磨,可憋屈死了。不过比帕尔玛自己搞的剧本还是流畅很多。之前几部作品里帕尔玛用分屏来提供场外信息以增强紧张感,这里单纯将水管/人群/女主并列,加强了“因-果”关系,在表现“用眼神隔空移动物体”上,分屏比直接用剪辑看起来更直观和不那么蠢。舞会的旋转镜头太晕了,没必要转那么多圈的。 |
|
Carrie每一次使用超能力,都使用了《Psycho》浴室杀人音乐跟其变奏,而快速剪辑刚好也和上了音乐的节奏。除了杀人段落,印象最深的是体罚一段,景别掐到中景,摄影机作横向的推轨运动,人物却始终保持纵向的伸展,人脸反复入画,对比很突出。淋上猪血后,扮相太像Neon Demon,以致总以为结尾要吃人。 |
|
203 K,还真被那只手吓到 |
|
对于成长的痛苦,这个付出的代价最惨烈 |
|
一边营造少女梦幻,一边编织梦魇,两条线索汇合,激发出无比强烈的悲剧感与恐怖感。影片最黑暗的地方是对善恶的处理,没有做简单的厘清,而是讲其中的复杂性。善念与恶念交织,酿成一桩悲剧,由果索因,皆为恶。于是,复仇的对象就难以区分了,只得一同湮灭。女教师和母亲的行为也颇有暧昧之处,前者行善,用的是恶(暴力);后者的恶,在这场悲剧面前倒成了善。场面调度无比华丽。 |
|
布莱恩·德·帕尔玛作品,斯蒂芬金小说改编电影的第一部。西西斯派斯克演技棒极了,凭此片首获奥斯卡影后提名。本片涉及同学关系、宗教、性压抑等内容。拍摄手法尤为出彩,尤其是嘉莉血洗舞会前的旋转镜头,以及之后的分屏屠杀场景。梦魇结尾的处理方式此后被各类恐怖片效仿。 |
|
导演总是片头穿插情色开头,很无聊,很俗气,就不能有点儿新意?剃刀边缘的开头也是如此。变态的母亲,老巫婆,魔鬼,就是她在折磨自己的女儿,让她变得不正常,被欺负被嘲笑,最后被逼疯杀人如麻。父母皆魔鬼,父母皆祸害。女主好像杀手阿一,都是被人欺负而沦为变态。沉寂一小时漫长的铺垫为最终爆发 |
|
没读过史蒂芬金,但根据他小说改编的电影没有一部好看的。。。这甚至完全不能算是恐怖片啊,希望新版会加入新的内容 |
|
茜茜斯派塞克将嘉莉的几个阶段都演得很好。她被压抑的渴望,对母亲的反抗,柔软的气质又弥补了角色的狂暴,顺利精彩的完成了连续的两场高潮戏,烧毁校园和杀母,成为魔女的典范。导演用无限贴近周边人物的视角去表现了嘉莉一角,朴素的镜头一步一步推向高潮,很老辣。 |
|
没有恐惧只有悲伤。
想起了自己的一些经历和一个得抑郁症的同学。
孤立与群嘲真的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冷暴力。
希望每一个灵魂都可以得到善待 |
|
以浴·血开镜,又以浴血收尾。前者是羞辱,后者是复仇!……“魔女嘉莉,轻松横跨并反复模糊着剥削Z级与严肃思考电影之间的界线,而这也正是昆汀塔伦蒂诺在其整个电影生涯中所追求达到的方式。”……2010年金在接受访谈时表示。当时他26岁。酬劳2500美元。 "尽管有些年头,但的确是一部好片。我很幸运首部小说便能以此面貌呈现。" |
|
印象最深的还是嘉利与男主跳舞时的旋转镜头,真的很大胆又很妙,无论是对于嘉利内心那种幸福得不真实的眩晕感的外化,还是对于接下来的悲剧的不稳定性暗示。主题上,将女性的性觉醒与恐怖事件的发生相结合,是后世所有青春恐怖片的思想源头,其实还是圣经里偷尝禁果的主题延续。 |
|
嘉莉本身就挺渗人的。。。虽然这部片的拍摄技巧被吹上了天,观影过程中也能意识到这一点,但这些东西无法掩盖无聊的本质,毕竟我们看的是电影而不是教科书 |
|
运镜如蛇般滑行:粘稠、骚动,充满性的张力;阴冷、警惕,如被禁锢的欲望。不应理解为一次复仇,以地狱烈火祭奠被玷污的美好,恰如一首哀歌;洗去血污后又燃起下一场地狱之火,终将一切埋葬。短促的定格破解了所有悬念,意味着不灭的痛苦被深深地烙印在生命之中,根本无须猜忌,亦用不着唤醒。 |
|
开场少女澡堂和沐浴经血戏,不停旋转到天堂的舞会,当选舞后时慢镜头的喜悦,两场杀戮(分屏与耶稣之死),最后的血手。Sissy真是完美诠释了Carrie。 |
|
最后的剧场和家中的两个高潮处理的非常漂亮 血红的视角 杀杀杀 |
|
又见帕尔玛的招牌分屏。可怕的仪式感和绝望感,还有史蒂芬金的招牌吓人结尾。在知道结局的情况下,嘉丽前面笑得越幸福观众就越难过。茜茜斯派塞克好神奇,前面看着不好看,化了淡妆突然漂亮了,淋了猪血后又丑得恐怖。不求新版突破了。 |
|
【A+】从此对帕尔玛顶礼膜拜:柔光所营造出的虚伪,裂焦镜头下被确立的权力关系或情欲的耦合,空间与角色被灵动的推拉镜所连结。校园舞会那段更是影史留名的伟大调度范例,在不断幻变的灯光和旋转镜头的衬托下影片到达美好的顶峰,随后那段无比惊艳的长镜头则正式确定“桌下炸弹”理论的存在,在曼妙的升格镜头下走向磅礴的覆灭。当然,从《惊魂记》一脉相承的配乐也说明了帕尔玛对希区柯克的敬爱,但绝不止于传承和致敬。毫无疑问,帕尔玛将希区柯克的影像延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惊魂记》结尾的面孔叠化让恐惧在画面内凝滞,而《魔女嘉莉》那只从地狱伸出的手则将恐惧彻底烙印在影像之中,叹为观止。 |
|
伤害一个人很容易,但是你们必须付出代价!这不是一部恐怖片,而是一部弱者逆袭的励志片,最后三十分钟碉堡。德帕尔马和南希艾伦合作,必属佳片! |
|
剪辑,调度和混音非常漂亮,舞会场景值得反复观看,对悬疑感的掌控堪比希区柯克的手笔,即便去除宗教元素也是极有张力的故事; 《惊魂记》与《魔女嘉莉》中的疯狂母亲背后,是六七十年代挥之不去的集体焦虑与传统美式家庭的垮塌. 结尾以惊吓代替了本可温情的处理,可谓一种残忍的幽默感――也是本片所具有的相当决绝的锐气. |
|
德·帕尔玛的场面调度只关心仪式的构建,而如果他只关心仪式,那是因为每一个仪式的步骤都具备心理和身体的力量。 |
|
8.0/10 分。2024.03.30,初看,4K修复版蓝光。原著是青春校园恐怖小说的鼻祖。本片也是作者第一部被改编上映的作品。导演是《疤面煞星》《情枭的黎明》《碟中谍》的导演。。。大名鼎鼎的片子,48年后的初见。个人感觉一般,主要是画面太黑了,眼睛不好的我看着特别累。节奏也非常慢,花了一个多小时铺垫,放今天会被人骂死。我估计是片子在拍摄技巧手法有所开拓创新吧。过去恐怖片很多导演都是当正片来拍,现在基本上就是纯感官刺激了。看在年代的份上,给个4星。 |
|
用许多篇幅描绘少女细腻的内心世界,她写诗,她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她努力装扮自己,好去参加舞会,并渴望得到男生的邀舞。雀斑女把Carrie平素的古怪、孤僻,舞会上的释然、沉醉,最后的冷血、疯狂都演绎得极好。帕尔玛通过镜头变化和剪辑切换渲染紧张气氛,被淋满猪血一幕十分震颤,红色滤镜、分割画面,恐怖的眼神,破坏力极大的超能力,关爱她的女教师和男舞伴也一同遭殃。母权高压、群体嘲讽下的畸形心理和最终反抗。 |
|
被最后那一爪子吓够呛,恐怖片果然得在电影院看才够劲! |
|
经血;视觉与听觉的惊悚搭配;旋转旋转再旋转 Dance;慢镜头;分镜头;耶稣之死。记忆深刻的是悠扬的配乐及最后出现得恶坏恶坏的手。 |
|
校园恐怖片标杆,后来许多追随者连有样学样都做不到。原始创意来自Saint Sebastian和盲女复明传说么…… |
|
一边是青春校园,一边是绝对梦魇。70年代的邪典电影放今天也毫不过时。观影的过程如在发烧,随着舞会上那颗容纳太多信息的长镜头,心跳加快、身体灼热,明明知道后续结果但也静待原子弹在心中爆炸的时刻。这一定属于李安口中的「不无聊的电影」。 |
|
【B】为了科洛的新版而看,结果出人意料的棒啊!前半段其实就是个校园青春偶像剧,还带点儿颇为诡异的喜感。虐杀戏好爽要是能再长一点就更好了,给演员点赞~~~尼玛老版这么精彩我很担心新版会看不下去啊。 |
|
旧版的细节处理比新版好太多。相比新版,高潮无声段的处理和干脆利落的眼神秒杀,恰恰凸显了Carrie极度的绝望与愤怒。被霸凌者往往会认为自己有错,自己就是“魔女”,所以被审判(霸凌)也是有原因的,尽管他们不希望被霸凌。结局的吞噬也是一个强烈的暗喻。这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看着非常难受。多希望世上不再有霸凌。 |
|
看来我的重点全在更衣室的表现上了,翻拍的选角侧重外貌多些,但是茜茜的表演很独特,除非克洛伊能更神经质。自带自黑模式启动,那个,我们时间线不同,我的比较快,所以一直拿《闪灵》作对比是作甚。 |
|
鋪墊真的有點太長了,如果不是最後三十分鐘的高潮谷了上去評價應該會更低一點,如果剃除了對基督教的思辨(其實也做得比較淺薄畢竟狄帕馬的趣味也不在這裡)其實就是一部校園暴力加神怪片。以及他的確是希胖的粉絲,拉血桶的那一段控制節奏的手法是典型的希胖案例——桌子下有個炸彈,觀眾們都知道 |
|
大名鼎鼎的《魔女嘉莉》果真是魔性十足,邪气逼人,德·帕尔玛以高超的视听技巧营造出丰富的惊怖体验:1.舞会上不断加速旋转的仰拍镜头直指人心,以猎奇的视角呈现出美好即将幻灭的意味,仿佛下一秒鲜血就会随着飞舞的裙摆飞出画外。2.魔女嘉莉大杀四方之时的分屏特写,魔女眼睛看哪哪遭殃,观众则是哪里遭殃我看哪里,在经历一小时的共情之后,观众成为不在现场但胜似在场的视觉帮凶。3.颁奖仪式上采用慢镜头以及无声化处理,为即将引爆的炸弹(血浆)做足了蓄势,只待一声惊雷,你我同入炼狱。既是青春片,也是宗教片,控诉对象从父母同学再到老师,机关枪一样扫射出善恶交织的悲伤图景,老师以善之名施暴,母亲以爱之名捆绑,同学以闹剧心态作恶,最终不分青红皂白,大火烧干净。这是一场互为祭品的献祭,母亲最后肉身成神,但救不了心死的恶鬼。 |
|
全片都好七十年代啊,顶喜欢这种七十年代的感觉。女主长得很有恐怖感,全片都不恐怖,就是最后一伸手把我吓得心都吐出来又咽下去了。好可怕。God forgive me for not believing it; God forgive me for believing it. |
|
电影叙事很清晰,对于carrie的塑造也很完整。看完心里很难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