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第一部反特电影,电影拍摄时开国大典还尚未举行。当时的新政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稳固政权、镇压和肃清反动势力的政治破坏和颠覆威胁,基于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文艺界积极响应号召,用文艺创作来宣传警示人民群众。当时的文学界出现了“肃反小说”的类型,而在电影领域也受到了苏联反间谍电影的影响,出现了反特片这一具有时代特色的电影类型。片中的女主角崔国芳是新中国银幕上出现的第一个女特务形象。
只不过这个角色与后来反特片流行时期那些妖艳风流女特务形象不同,更像是一个误入歧途的女青年。
电影花了很大篇幅刻画这个角色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并通过她最后的自首和转变,传递出新社会对这类人群的改变和救赎,具有鲜明的政治宣传意义和警示教化的创作目的。 |
|
对于反特反破坏的全民意识教育宣导要远大于类型本身的套路经营。于是看点落在演出阵容:李天民的扮演吕班后来导演了三部经典的中国社会讽刺喜剧:新局长不拘小节和没有完成的喜剧。气质甚优的女主角扮演者姚向黎后来领衔主演了一部更有名的作品:一贯害人道。 |
|
警惕不拿枪的敌人,,,,整体节奏还行,双方斗智,终究胜利是属于正义一方的。 |
|
新中国第一部反特片。 |
|
当年的哈尔滨,很洋气。处长一听口音就安徽人 |
|
在拿枪的敌人被消灭以后,不拿枪的敌人依然存在,他们必然地要和我们作拼死的斗争,我们决不可以轻视这些敌人 |
|
所谓的谍战,更多的却是女主角的自省过程。当时的视听结构非常有意思,也挺符合好莱坞类型电影的手法,比如指向单一,信息明确,绝不暧昧。 |
|
美蒋特务亡我之心不死。从中国刚解放时起,长期潜伏的国民党特务就四处开展破坏新中国生产建设的活动,多年来一直有美蒋间谍被查获。近几年国内各地的火灾、爆炸事故频繁,是否也有外国间谍和台湾特务搞的鬼?值得深挖。以前年代拍的反特片立场才端正,现在很多谍战片都在美化国民党特务,什么鬼。 |
|
反特 |
|
走投无路的女特务最终还是要投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
|
1949年的东北,刚解放,无论是西餐厅,还是小酒馆,一切还是旧时代的模样,不过已然是民主政府新政权。特务的目的就是捣乱、蛊惑人心,破坏生产、破坏稳定,危及安全。那时的张平年轻,姚向黎漂亮。姚饰演的女特务崔国芳是新中国影史上第一个女特务。 |
|
竟然和《腐蚀》产生了互文关系,但是与《腐蚀》的差距不是一点点。 |
|
49年的作品,新中国第一部反特片主要起宣传作用,姚向黎银幕上第一个女特务,最后改过自新了。方荧和罗泰后来铁道卫士里一个导演客串美军上校,一个反派。贺汝瑜客串服务员。梁音演个刻字的。86西游记的黎山老母孙凤琴演个女工、周克的第一部电影 |
|
反特元素在此之前就出现在了东影的《光芒万丈》中,但这部还是可视作新中国特色的反特类型电影的成型起始(比较好奇和民国国民党官营电影公司开始拍摄,之后民营公司大量跟拍特务片的关系,希望早日看到《天字第一号》),角色尚未完全脸谱化,追踪人员的非中心和女特务的内心纠结在之后都是罕见的,或许也于刚刚解放的局势有关,某种宽大的显示,以达到号召的作用。一年后文华《腐蚀》上映后,遭到了批判,这成为反特片刻板化的最重要节点,之后稍微道德暧昧化,角色人性化的作品(主要还是反派角色,或灰色角色)渐渐消失,稍微越过人物印象都能引起大讨论,比如《英雄虎胆》(严寄洲很喜欢复杂且真实的人物设计)。论述新中国反特片/谍战片女性角色含义的话,这部无疑是重中之重了。语录第一次出现在剧情片中。 |
|
0704 |
|
6.4分 中国电影 |
|
真早啊 |
|
不错,49年拍的,价值就在于此 |
|
新中国第一部反特片吧,虽然情节有些简单,但是没有把对方太脸谱化,尺度把握得很好 |
|
草创期的电影,整个故事的思想觉悟还很“稚嫩”,阶级斗争对敌斗争的主题还不突出不尖锐。在艺术表现上,对敌人没有使用从下至上的光线来表现其狰狞,没有用恐怖刺耳的音乐。正面人物表演僵硬。外景居然出现了日据时期的街景,内景居然出现了整洁的西餐厅和小洋房。总之还很不成熟。 |
|
东北电影制片厂,建国后首部反特片。意识形态教育性大于娱乐性,但结尾那一场室内枪战戏颇有表现主义的影子,与同一年的《第三人》形成一种有趣的对应。 |
|
沉稳,时代风貌。20210801重看。有人物的反特片。 |
|
出人意料的成熟,作为一个反特宣传的片子,剧情设计和电影语法做的都没有僵化和局限,两处特写(开头李被查和女工打字)以及联欢时橡胶轮胎被烧,这几处的动静和节奏把握非常不错 |
|
国产老电影,红色反特题材!打入到内部的女特务,还是选择了坦白从宽,积极帮助公安人员破案!反特斗争还是要积极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CCTV怀旧频道播出! |
|
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反特片,体现出美学风格从民国向新中国的过渡,对话风格较自然,比较有喜感,一开始还是有黑色电影影子,后面人民美学就凸显了。 |
|
最精彩的地方还是借鉴了腐蚀里的女性内心挣扎,但比起腐蚀确实还差点意思 |
|
在展示反特主线的同时,对当年东北的社会生活、工厂运作都有所涉及,崔国芳的人物塑造比较完整有说服力。 |
|
解放影像的延续;第一个女特务 |
|
补.反特片,主打一个宣传。 |
|
毛主席的话首尾反复出现,教化意图明显,失足少女受到教化最后坦白的“自我救赎”与顽固分子最终被严厉处置,两条线索鲜明对比,剧情人物安排自然,据说是新中国首部反特片,算是类型片的一个样板 |
|
特务 |
|
国安的工作要靠人民,要是能像过去那样人人抓特务而诛之,特务无处遁藏,说明人民无比相信这国家,反之则必有新革命;反观世界历史,有且仅有我毛主席的新中国 |
|
反特片,好看 |
|
总体来说还不错,黑白分明,但并不简单粗暴,能够通过影片感受到斗争的激烈和争取民心的政策,以及防微杜渐、遵守工作纪律的重要性。片中保存了解放初期的部分城市面貌以及当时的地图。 |
|
最后的推镜头完全是政策宣讲了,警惕麻痹思想,反动党团组织登记。东影最初的一批故事片,由上海电影人+满映技术力量为骨干,保证了出品质量。 |
|
202009 #腾讯 可能也是要劝导隐藏的特务自己交代身份,对纠结反复的心理描写得很细致。演员表里就直接写了“(国特)”,光明正大,就本片的叙事而言,倒也谈不上剧透。 |
|
1949年的反特片,不知道是不是新中国最早的反特片,和后来的反特片不同,本片在娱乐性上是稍微偏弱的,影片通过片头及片尾毛主席的讲话以及片中敌人利用我们的疏忽而进行的破坏活动,通过片中女特务的自我迷茫、矛盾,到后来的弃暗投明,更多的是一种警醒以及教育意义,蛮喜欢影片对片中特务的描绘的,片中的特务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吧,一类是开头没多久就被捕,但依然拒不认罪,避重就轻的,一类是东窗事发前气焰嚣张,被捕后立马认怂的,最后一类就是女特务这种,也是重点描绘的,他们迷茫犹豫踌躇不决,不知路在何方,这类人也正是我党在当时需要去教育、感化的,这样的描绘应该是更接近于当时真实的特务群体的吧 |
|
想看悬疑,不想看鼓吹。 |
|
当时东北的工业发展的就很不错了。 |
|
影片拍摄于1949年底,表现刚解放的东北某市,国民党留下潜伏特工,片中简称“国特”,新政权公安局侦破打击。那几个“国特”似乎不堪一击,女国特崔国芳的形象比较有特点,她不是那种脸谱化的坏蛋形象,而是以一个普通女人的状态,给人以可信度…… |
|
影片拍摄于1949年底,表现刚解放的东北某市,国民党留下潜伏特工,片中简称“国特”,新政权公安局侦破打击。那几个“国特”似乎不堪一击,女国特崔国芳的形象比较有特点,她不是那种脸谱化的坏蛋形象,而是以一个普通女人的状态,给人以可信度…… |
|
2023.01 |
|
东北电影制片厂第二部。样板戏的开场就是这么传承的啊。 |
|
第一次看反特片,同样为了论文而看。 |
|
央视怀旧剧场播放的 |
|
看过留痕 |
|
反特片雏形 |
|
建国后第一批反特片,类型还不太成熟,对于正派、反派角色的塑造也不算成功,女特务令人同情的一面也展示的不够。不过紧张的气氛算是营造的不错。 |
|
充满年代感的电影,内容方向上都符合那个时期,较之现在的间谍片子,更加单一并且真实,很少有间谍题材在东北拍摄,同时女主的自我救赎也相当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期好多人在纠结,在迷离,终究邪不压正 |
|
现在竟然有狗给军统特务洗白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