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儿出嫁的当晚,平山孤零零一个人去酒吧喝酒,老板娘见他穿得正式,问他道:“今天从哪里回来呢?是葬礼吗?”平山想了想,点头:“嗯,也可以这么说。” |
|
重温。小津电影里出现最多的场景大概就是几个老家伙凑在一桌喝酒闲聊唏嘘感慨的戏了吧。这几个老家伙都哪找来的,演的还真是有滋有味。雷同的情景如此频繁地出现在同一导演的作品里,却令人百看不厌。 |
|
没有冲突的故事,原来真的可以拍出来 |
|
刷一星的人好好想想,你这么做这个日本战犯有任何损失嘛?没有,只会影响同胞正常使用评分软件 |
|
“小津的电影由内至外都维持着这样和简朴清淡、他的色彩总是窗明几净,构图总是工整对称;他的摄影机端然不动,安静面对生命的流转,很少人的世界会象他那样平和。他是看破红尘,哀矜勿喜,面对天地的损毁报以沉默。” |
|
嫁,无法照顾父亲,孝道有失;不嫁,牺牲个体幸福。嫁与不嫁由此成为哈姆雷特式困境,引发的象征意涵,涉及新旧秩序之争。战后的《晚春》第一次触及此议题,惟《晚春》较平和,二元结构凸显,但并未起冲突,而是互渗,各得其所。传统日本风物美轮美奂,现代西式文明真挚动人。是以近乎佛家无常之境顺应世事变化。《秋刀鱼之味》为小津反复拍摄嫁女议题的最后一击,临终遗书,心态却完全失衡。本可以现代化处理的人伦孝道却与封建帝制旧秩序捆绑一起,且以极端迂回曲折的叙事结构,来强化嫁女儿的不得已、现代消费主义的不堪。结尾处笠智众回想帝国荣耀,内心悲戚莫名。人去楼空,其脸部表情扭曲,痛苦,这实乃面对帝国沉沦、旧秩序垮塌、大势已去后的崩溃情绪的终极释放。回看《东京物语》结尾,母亲终究病故,笠智众颓然一句“结束了”,意涵不言而喻。 |
|
#重看#冷峻的青灰色办公环境,温暖的米黄色家庭氛围,长长的望向走廊户外的凝视,霓虹林立的酒吧街道,碧空万里的朗朗天地,那些苦那些愁,那些盈盈浅笑那些蹙眉辗转,都融进生活的涓涓细流;如沐春风,如臻化境,人生就是孤独。 |
|
“想起秋刀鱼之味,残落的樱花有如布碎,清酒带着黄莲的苦味。”小津迟暮,又逢母丧,不胜秋凉。“他的色彩总是窗明几净,构图总是工整对称;他的摄影机端然不动,安静面对生命的流转,很少人的世界会象他那样平和。他是看破红尘,哀矜勿喜,面对天地的损毁报以沉默。”——罗维明《小津境界》 |
|
看到最后总是伤感和悲凉。传统的日本文化将女性置于服从与服务的地位,而女儿终究是要嫁给另外一户人家为别人服务的,这也就成了小津电影里最大的矛盾。小津的审美真的高到一定境界,平和端正的摄影,优美的空镜头太有意境了。还有就是目前看到的小津作品都出现了火车。 |
|
小津计划最后一部,今日达成。竟然片头不再是熟悉的粗麻布衬底,片中竟然正面讨论了战争。但是仍然是熟悉又熟悉的故事,熟悉又熟悉的人物和演员。全片彻底没有任何运动镜头。剧本写得好似作为背景音乐的那首回旋曲,真是好剧本!非要挑一点的话,这部电影没有原节子啊!(不过真的是没有合适的角色啊) |
|
真是太好看了!几处转得太妙!其实“秋刀鱼之味”也并非推辞胡说——更或许是一种巧合,我们称它为“口是心非”。既庆幸,又欢乐,终究伤感失落,这样复杂却还是那么平和,甚至连眼泪也被消去了,化作眼角若隐若现一丝光亮,也许只有小津和笠智众能做到吧。2021.05.23 资料馆二刷。仍然并列个人影史十佳之首。伟大的电影内部从不发生任何事情,不需要一句话解释,只有沉默、语气和玩笑,只有影像。也许是影史上最细腻,同时也最粗暴、最具实验性的电影。 |
|
就是因為爸爸太萌了女兒才不想嫁呀! |
|
岩下志麻的红裙子,冈田茉莉子的红线衣。贫民区,团地,海军进行曲。 |
|
日本女人真美,一颦一笑都美,和服也美,日本男人有福。 |
|
小津终曲,一改五零末入彩后的几次父亲形象性格变奏(佐分利信的严与中村雁治郎的浪),把老搭档笠智众找回重归小津模板为父正轨,只是由岩下志麻演女儿以她的独立顽强个性略显错搭,导致父/女这条线的感染力被板楼公寓里哥/嫂小夫妻抢了上风头……片中有场戏需要特别说明:同学会老师醉酒被送家,平山眼见其未嫁女如今已显老色衰,于是下定决心抓紧将道子嫁出。此为该支线的叙事主意。但它还有一条浅埋辅意,这位落魄老师当年教的是中文;如今他家面店招牌燕来轩以及店内装饰也都在走华风,可很明显在惨淡经营口碑不佳,才有了老战友重逢之后临时起意,弃面而入吧。那吧走西风卖洋酒挂洋名,唤做Tory保守派,还插播军歌,餐食品相与环境气氛甚至老板娘的长相皆与街底招牌暗淡的燕来轩形成强烈反差……此处所释放信息叫做:远中亲西、美日同盟。 |
|
1. 剪辑和表演/台词都非常“硬”,带有时代和地域印记的不流畅;2. 平稳和细节的缓慢推进非常令人感动,对人物的关怀就是对文化的关怀;3. 在平缓微妙情节挪动中,视觉细节的另一个功用在于增加趣味性、可视度;4. 观察、观察、更深入地观觉和体察,远离大道理,终可深入人心。 |
|
小津电影一向给出整体琐碎,细处干脆的生活印象。虽取名秋刀鱼之味,也是与吃有关,但终究只谈及海鳗、汉堡猪扒之类,大部分都是男人们在喝酒议事:来回也就一件事即道子的出嫁。所有人的表情基本都不表露内心,全部都在努力认真地生活和老去。太久不看旧温情片的缘故,片毕印象最深的,竟是那两次群骗 |
|
养儿女,可是儿女终究都是要离开的,最后留下寂寞的一个人。女儿的那种口是心非的感觉,小津真是有够了解女人了。嫁女确像是葬礼。表达了一种日本人的孤独,人生的孤独,和战败后日本国的无奈与孤独。其实生命本身就是一场独角戏,寂寂寞寞,偶尔有几个人对你有些许温存,最后,也不过就如此了。 |
|
淡而有味。永不移动的镜头,永不改变的低位。平淡的生活却有着迷人的气息。迟暮的沧桑忧凉,过场的空镜头和配乐。 |
|
知女莫如父,但父亲终究情愿保持沉默。前半段撒开的网慢慢被收紧,最后将光线全部集中在父亲一人身上,既然是孤独,那一定要让所有人都幸福之后,再一个人尽情的享受。越是在乎的事,越要当作毫不在乎拱手相让。克制,暗涌,完美的小津。 |
|
看似平淡琐碎,实则如醇酒后劲十足,回味无穷。一部2010年就准备“在看”的电影,十年后的今晚才正式看完……囧,或许我也老了吧?就像片中的那个老父亲,被亲朋围绕的他却是孤独的,开始就像身边人以为的,只要把女儿嫁出去就可以避免颓丧孤独的老年生活(以自己的老师单飘为反面教材),然鹅最后女儿出嫁,他也免不了孤独寂寞愁喝得酩酊大醉。可见他孤独的症结不在子女关系,而在更深的过去,那个日本战败以及老年的自己和现实格格不入的残酷现实。所以老人脑海才循环出现那首阅兵曲,他是活在那个逝去时代的人,他的孤独毕竟无可避免。表面这是一部“美好多情”的家庭电影,内核却是残破孤独,以及时代的汹涌无情。能以轻快温暖的情调处理厚重压抑题材的,乃大师也。ps,可与是枝的《步履不停》参照欣赏,致敬小津。 |
|
我有一位故友,点秋刀鱼时总要交待一句“千万不要去内脏”,他说原因是,带着内脏烤后的秋刀鱼腹,肉里带着迷人的苦味儿。 |
|
1.小津遗作,永远的嫁女主题,父女视角轮转,契如[晚春]变奏。2.岩下志麻和冈田茉莉子好美。3.以景框中的红/橘色物件引导目光,精妙而不刻意地营造纵深感。4.榻榻米高度下隔门斜侧方拍数人饮谈的构图复现频次最高。5.茶壶,2~3空镜转场:酒吧,街巷,走廊。6.到头来,人终究是孤单一人啊。(8.5/10) |
|
日本的傳統價值觀—把獨身女性視為敗犬的論調,為我深感厭惡。 |
|
嫁,还是不嫁?将这一简单二元性冲突作为小津安二郎电影的支点显得太单薄。片中寥寥几笔战争背景的速写无疑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方式:战争同生活一样,倘若不能摆脱强目的性作为行事动力,最终都会不可避免地遁入虚无。战后国民情绪被小津安二郎拿捏得举重若轻,男人不加遮掩地希冀重振大和民族荣光;女人娇憨可人地迈向摩登时代。室内戏中,人物移动出画总会留下一至两秒的空镜再进行剪辑,那是生活周而复始发出的静默的叹息。固定低机位贯穿始终,于结尾摄人心魄:笠智众落寞地矗立在厨房饮水,如同一棵古树。 |
|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修复版。小津在这部最后的遗作中,对节奏和正剧/幽默的把握已经炉火纯青,哥哥夫妻、老师的副线与主线互相推进,环环相扣。两次恶作剧玩笑段落令人忍俊不禁。高尔夫球杆、海军军歌两段小插曲也回味无穷。继《秋日和》后岩下志麻再次以女职员身份出现,已从酱油配角变为主角,并大放异彩。弟弟、老师、酒吧老板娘、海军老部下等配角同样出彩。“不过还是战败好些吧!”日本战败和女儿出嫁,都是“好的失败”。(花絮:据资料,岩下志麻饰演的女主角失恋那场戏,因为摆弄手上的卷尺不符合小津的构想,对演员表演控制极为苛刻的小津重拍了80次以上) |
|
本片展示的是人到晚年时心理状态的变化,在表现心理状态是十分细致和成功的,富有悲剧色彩,但又不乏独特的幽默情调。作为小津安二郎最后一部作品,从对人生的理解来看,是小津把自身的体会全部融汇其中的一部作品,把苍凉的微笑永远留给了观众。 |
|
#资料馆#这部小津里的女性角色终于变得全然“反叛”了起来,细读起来发现是一个极好的女性主义研究文本。一头一尾看似不经意地调侃男性娶了一个和自己女儿一样大的续弦,实则和全片聚焦的女性命运形成了对比,即女性年轻不出嫁就会变成“老姑婆”。另,本片极好地揭示了为什么女权对应的是父权,正如波伏瓦所提到的,在女性命运中,女性始终承担着作为他者的内在性:维系家庭生活。对于女儿出嫁一事,所有人听到的第一反应都是父亲会孤独、会不方便,父亲是所有人思维出发的第一中心,而女儿(乃至儿子)不过是父亲的所有物。
看完其实有点伤感,但又讲不出缘由,就好像秋刀鱼之味其实也并没有秋刀鱼一样吧。 |
|
影院看小津是完全不同的感受,戏更像戏,竟然笑了。还记得重复出现的一排男人在小酒馆喝酒扯淡的侧影。对铺满的配乐和战后日本(小津的政治)这两点产生了兴趣。 基本观感没变:坚持以家庭为单位来讲日本社会,剩女养老夫妻关系,背后都是孤独,婚礼即葬礼。镜头语言feels so staged。 |
|
父母“逼婚”的典范啊。平山真是好爸爸啊,而一家子人总是相互体谅又相互挂怀,即使人生最终是一个人的,小津还是给了我们这么满满的东方人文关怀!这是小津惯有的典雅和朴实,连老来寂寞都可以拍的如此平实。8.7 |
|
A. 抛却价值观的争议,这绝对是最见小津“叶落无痕、一叶知秋”功力的作品之一。不依赖强故事性,而凸显各层面新旧交替的强矛盾感。一方面,它呈现了更率性的女性角色和更西化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怀旧的怅然则从家庭关系漫延为社会性的情绪——秋刀鱼的滋味是不甘,不甘于子女离散、阶级地位、战争失败,与既有秩序的崩塌。这种反差在象征性的结尾被推上顶点:年轻人已经准备入梦迎接新的黎明,老一辈还在深夜独自唱着军歌买醉。这哪是什么嫁女戏,这是小津为旧日本所奏的挽歌。 |
|
别有一番滋味。我以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一部战后的电影里听到日本军歌,并且其目的并非批判的时候,再无动于衷是令人不安的——无论其是否是一部电影大师的作品。可惜,豆瓣上举目皆是五星。 |
|
看完发现:我操!看过了! |
|
婚龄女青年必备系列 |
|
绝技!笠智众饰演的山平带着礼再去拜访曾经的老师,老师从小饭馆的后厨走出已经不是上次聚会畅饮喝得开心的西装革履了,那对比令人唏嘘,山平寒暄了几句,留下来钱要走,又碰上了自己从前舰队的队员,那队员舰长叫得亲热,请他去别处吃饭,还特意说老师的店不好吃,山平走了后,老师一个人打扫台面然后坐下,一个小津最常用的侧拍,这一场看似简单的戏呈现了两个父亲的对比,盛年与中年的对比,看得我胆战心惊,竟可以从如此刁钻的角度里写人的细腻况味,然后平实的表达出来。我也不知道秋刀鱼之味到底是什么,我只能回味着自己曾经嘴里的秋刀鱼去想这个电影,山平最后从女儿出嫁那过来喝酒,这个像他从前妻子的老板娘,问他是不是从葬礼回来,山平说也可以这么说,吓,实在刁钻,又实在寻常。 |
|
没有高潮,亦或是人生的高潮已经退去。做导演就以这样的片子做结吧。 |
|
3.5.。一群老家伙在不断的吃吃喝喝中探讨子女的婚嫁问题,最后道子终于嫁了,父亲的孤独也开始了,父女间就是这样子喽。。这帮人的演技。。。我不好说。。。。原声蛮轻快的(老是不由得想到中国62年的状态) |
|
导演辱华是畜生
但在小津安二郎早期的默片中,基本上体现了一种克制而平易的喜剧风格。在小津的电影中,家庭亲情作为一种近似宗教式的伦理而再三讨论。小津电影中没有女人的视角,女性角色仅仅作为临嫁或离去的女儿而成为父亲视野里的感叹一种。小津的前期电影达到了日本默片时期的最高成就,后期电影仍然以其一贯的风格坚持了日本电影的传统风貌。对于传统家庭结构的挽留,以及对于寂寥失意的生命晚年的感叹成为小津作品的恋恋风尘。[芮小凸小凹_超棒] |
|
【2.5】从影片的早起建构当中小津就占据了东亚文化父权之上的隐晦意识形态输出当中,当女儿越自卑无谓就越显得父亲微笑的可怜,而这背后确实把先占的少有的女性个体与总体秩序本就改早产的冲突消解掉。
这是小津自产的一套十分吊诡的玩法,通过老无可依的点位拽去观众普遍性的投射,同时模糊女性本该自我意识到的爱欲解放,妻子和女儿的身份能够混为一谈就可见一斑。
同时本片无时无刻不透露着一种日落西山英雄迟暮的故作姿态的卖笑,在我看来是日本战后男性为主导的父权制式的瓦解,又强说曾经辉煌的自我崇高。本质上是种应该反思的时过境迁,但我依然懒着不走,有点深夜食堂孔乙己那味儿了
|
|
有颜才能说嫁就嫁阿,各位大龄未婚女性可别学电影这么任性 |
|
愈到晚年愈保守的小津在遗作里终于把熟稔的嫁女题材的重心堂而皇之地放在父亲身上,女性则完全沦为遵循者和养家者角色。但他充满怜悯的目光还是为作品挑出了一种古朴的苦涩味道,是一曲致以战败者和退场者的挽歌。这种规矩的美学与他的保守立场息息相关。他对色彩的应用规矩得好似让色块都凝滞住了。 |
|
1.两天拉片四遍,感情上仍不很喜欢,但技艺越看越是佩服。家族的瓦解、生命的衰老、战争的余响、死亡的回音,一切小津关心的主题都从容不迫地放进最后一次嫁女中,而表达得克制又丰厚。2.所有参错副线都有彼此咬合处。而细节更是无一处闲笔,各有其隽永之味。如开场不久的棒球赛以“挥棒”的犹豫暗示嫁女的犹豫;如在兄长家偶遇三浦那场戏里被切出景框的路子暗示了姻缘不能如意;如嫂子婚礼时才终于拿出的白色包包,贵重之物只有重要场合示人,是主妇的精打细算;如路子哭泣那晚妆台黯淡的蓝色台灯,出嫁那日已挪到五斗橱上,旧物不再属于从前的人,于是也到了新的空间,纳入新的秩序。3. 削苹果、摇扇子、喝酒、饮水,内中都是生活的平淡与苦涩。秋刀鱼之味就像小津电影的总名。4.片头用水粉画替代了麻布底。5.小津看到最后,最不舍竟是老男人三人组。 |
|
SIFF第19@影城 此次八部展映里时间点最末的一部。屡次出现的洋文+片假名店招,追忆军舰岁月,无不透露小津对日本战后文化被输入的观察与失落感。岩下志麻清丽有余,底蕴略略逊于惯看的原节子与高峰秀子,或者也是进入彩色时代的缘故,两袭红裙漂亮得夺目。连新嫁娘的盛装,都多出不少剥夺想象力的美。 |
|
#笔记#1.嫁女是行为,与单瓢的偶遇作为一面明镜,映照出光,产生动机,指引行为;2.时间对人生的推力;3.叙事中的“小满足”:嫁女后的失落;女店主与妻子的相似;通过凝视女店主产生慰藉;4.日本战败失去其史料意义,开始成为人生仓皇的隐喻。 |
|
阅历不够体会,就是,还年轻。但你喝酒时候不想醒来,我感觉得到。 |
|
#SIFF2013# 小津的彩色片竟然让我想到了⋯⋯蒙德里安。构图里方块的运用真是妙不可言呀。(虽然剧情都有点差不多嘛⋯⋯) |
|
很难想象是小六十年前的电影 淡雅温和但是不枯燥 猝闻小津导演又有风波 害怕被封赶忙前来补档 和蔼憨厚的父亲与文静的二姐 选角也太契合电影基调了 两个小时看完之后对62年的大瓶装喜力和各式各样的威士忌酒瓶记忆犹新 简简单单的家务事 背后带着战争问题和女性问题的影子 值得思考 但是不影响电影本身轻盈的质感 说句举重若轻不过分 值得四季轮播 和喜欢的人一起看! |
|
劝婚的大谈道理,被嫁的不见踪影;这女性地位可真是去你爹的。 |
|
渐渐熟悉了小津讲故事的方式以后也能接受了。无处不在的秩序感在MARCH与日本战败的耻辱感的消落中无声无息的告别。“年轻人都走了,只有老年人被留了下来。”时代原来是这样甩去旧日的行囊。小津不是处女座的居然那么喜欢格子,真是个偏执的人啊。小津片子里个个人都像个老年人。只是这音乐太奇怪了。 |
|
小津安二郎在他的最后一部影片中以一种怀旧的姿态展现一个完全现代性的,消费主义,甚至是拟美国的中产日本。因此,在他的后期的家庭剧创作中,没有比《秋刀鱼之味》这部带着难以置信的悲观的影片更具有社会维度,以及政治的春秋笔法。道子的哥哥因为高尔夫球棒而纠结,躺在榻榻米上不起,构图犹如《早安》中的小男孩,尽管小津安二郎用一场传统的嫁女仪式将其化解,但在这里,不同于单纯的电视机,高尔夫球棒标志着一种阶层焦虑….而对于平山而言,某种程度上这是一部悬疑片。同学会指向了一个过去的时间,正如同希区柯克的弗洛伊德主义,影片之中的人物总是与过去的人相遇,人物身上长久以来失效的身份之深度开始发挥作用,将其所在的物理空间——酒吧,餐厅或者某位旧识的家中——短暂时间内变成战争或学校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