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往后越觉背脊发凉,这根本是部恐怖片…谢晋应无此意,可戏里戏外种种巧合形成奇妙互文叫人咋舌,片中情节结合日后遭遇直教人不寒而栗且格外荒谬讽刺.片内春花的戏因过于"政治"而被当局找幌子封杀,这片后来成了大毒草;片内人们坚信打倒反动派解放后就能建"自己的剧院"演"自己的戏目",片外…;片内女记者不断鼓舞女性挣脱封建桎梏独立,片外如今…;最后向着太阳,春花说要一直革命下去,恍惚看到烈日之影.谢晋真是特别会讲故事,且本片美术极为出色,服化景都带出了上海摩登复古的味道,甚至很有小津晚期作品的感觉,在当时的中国电影中极难得.音乐融合戏曲元素,好几组互为映射的角色显深度,但价值取向较单一比较可惜。谢芳的脸不断让我想到李冰冰,都很适合主旋律;女记者举手投足都像极华春莹…她很恐怖的一点在于不断鼓动春花"上进革命打倒",那种执着狂热令人恐惧 |
|
一方面是文革大毒草,另一方面被西方史学家称为最知名的谢晋作品,导演本人则说其具有“好莱坞的品质”。国内领先的漂亮运镜,民族化视听造型,小小舞台为革命明喻。不得不提的是无论从剧情表演乃至构图造型来说,随处可见明确的女同意味,这点在今天也得到了证实。可惜受了时代与环境掣肘。@资料馆 |
|
影評人鳳毛先生在映後談指出現放這修復版本的結尾是當年公映的結尾,是謝晉先生在那時被上頭要求補拍的,即謝芳老師迎著太陽說要唱一輩子革命的戲,并放了他看的DVD結尾,謝導真正要的結尾,只到了謝芳抱住曹銀娣為止,他順便說網上看到謝老師還和老伴健康地去拍戲,80幾, 真太高興了!! |
|
四星半。上官云珠总共出镜时间大概不到2分钟,但谢晋却抓紧每分每秒推特写,如果早二十年拍这部片估计她一定会是谢晋心中主演的不二人选。其实这部片并不比后来的霸王别姬们差多少,只是受时代局限,只得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戏剧冲突也明显淡化不少,仔细想想,时代于作品的影响确是不可估量。 |
|
拉片……作为大毒草是应该的,难得出来那么多漂亮衣服:月红烫了头发,扎着大蝴蝶结,金镯子里塞一条白手绢;沈家姆妈金色坡跟鞋,白西装,黑色蕾丝手套;皮大衣,皮手筒;进步记者房间里的黄色花瓶与贝多芬头像。上官云珠漂亮死了。 |
|
一个历史意义上极为珍贵的电影标本,反映时代风暴来临前文艺工作者的自觉。每个导演都是受时代局限的,所谓超越时代,只是看他是否能抓住永恒的人性或情感。在这部电影里,谢晋试图做到这一点,同时他也没有忘记用一种高于个体的绝对“先进”的历史观去观照整个作品,使得它主题的正确性是不容置疑的。在观看前半部分时,我确实感受到一种饱满的情感冲破了模式化的表演和情节,通过特写、柔光、推镜、叠画、倾斜构图以及精准的音乐,让我的眼泪时刻在眼眶中打转。正如杨超导演所说,“视听语言不仅托举起了表演,视听语言托举起了一切。”但是随着故事的进展,人物和情感都退场了,政治成为舞台上的主角,这使我不得不正视这部电影的刻板。时代倾轧了艺术。如果说《芙蓉镇》超越了时代,那么《舞台姐妹》并没有。尽管我已经为自我感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
|
文革时期“大毒草”电影之一,一腔一式颇具老电影风格,既然设计为姐妹,那么必然有一人要“堕落”,最后由进步的那一个让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痛改前非。 |
|
1964年拍摄的,真的不错。再过两年,你看看还能不能拍。剧中情结也只是到了1950年,时间不同,剧本就要大改了吧。不过已经非常难得。 |
|
创作者将丰沛的情感倾注其中,从江南小镇到繁华上海,小人物的更迭与大背景的变迁交叉融合,新旧秩序下女性的自我解放与拯救,堪称十七年间的经典。人生如戏,上官云珠最后一场戏竟是以一个自我指涉性的结局告终,令人心碎。当然,新中国成立后的结尾可以称之为奇观,意识形态的统辖下,谢晋在笑着哭。 |
|
第一部谢晋。运镜好漂亮(开篇摇镜俯拍到近景、法庭倾斜的镜头暗喻旧制度的崩坏)。除去最后三分钟的propaganda,故事对人物、舞台、时代基本都有描绘,《霸王别姬》应该有借鉴,两个“春花‘的重叠是妙笔。视听语言可看出样板戏的雏形。谢芳美,上官演技赞,寥寥数镜就演活了一个过气但有尊严的名角。 |
|
#资料馆留影#那个年代里的异数,也是一部名垂影史的佳作,后来的《人·鬼·情》《青衣》多少都有此片的影子。大厅放的是彩色修复版,画质清晰动人,人物像是从画中走出的一样,谢芳真美,从胶片看那时的江南水乡,万般诗情画意。据说是有俩版本的收尾,我看的是画风急转而下的那版,以《白毛女》与妹姐团圆结束。然而看完后却念念不忘上官云珠,她出场不多却印象最深刻,人生的结局简直就是电影翻版(这还是她的遗作),据说这部电影也是命运多舛令人唏嘘——话说这一切都是怎么发生的?小厅今晚放周旋的《花街》,往事如烟,两位老上海绝代电影名伶各自飘零,感慨自古红颜薄命……人生难料,真应了那句话——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
|
黑色电影混搭戏曲片;语言使用很克制,靠影像表意;两位主角之间的暧昧开了国内LGBT题材之先河······倒可以理解为女人在男性导演眼中的飘忽不定捉摸不透的形象;导演其实偏爱的是上官云珠,寥寥几笔就勾出了魂 |
|
谢老1964年的作品,那个年代难得的电影精品。上学那会看过,遗憾的是即将来临文革,使得不仅电影,连导演,编剧、演员众人都因这部电影遭受历史的戏弄、摧残,甚至丧命。回首逝去年代谢导的电影往事,会有一种辛酸、痛楚和难以名状的苦涩。同时,也就会理解谢导在“文革”以后的影片中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
|
前三十分钟江南水乡的调调着实不错;后面上海戏份简直就是[大武生]嘛,[霸王别姬]、[梅兰芳]的戏改也可以追到这儿来。赤果果的propaganda,但据说已经是十七年里最节制的之一了。可以看出重新配音的部分。另外此片无疑奠定了样板戏电影视听语言的基础,尤其是音乐的形式。 |
|
高清修复全然赏心悦目,文革前夜的谢晋电影,就拍摄水准来说,是同期华语电影的一流,服化道、布景、运镜、角色都足见功底,非常出彩,可惜阶级色彩太浓,又是被强拧的主旋律。 |
|
镜头的调度讲究,能看得出有认真设计过的痕迹,很精细。情节方面,还是有些概念先行,姐妹生活方面的细节展示的太少,不是很有趣。此外,新旧中国的转换很突然,历史的铺陈太浅,也让电影少了些嚼劲。曹银娣挺美的,长相很洋气的感觉。 |
|
在春花的身上感受到旧社会吃人,在月红身上体会到波伏娃说的“女人的不幸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是被要求奋发向上,而是听说滑下去就能达到极乐的天堂。”。感动于电影里几组女性友谊,也觉得夏衍说的没错,组织这个角度点到为止就好。 |
|
曹银娣老师年轻时的小生扮相那叫一个帅!夸张点说,个人感觉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越剧呀越剧!勾得我更想看只有曹银娣老师几个镜头的那版《红楼梦》了! |
|
颜色可真好看,两个女主角之间超越姐妹情谊似有若无的女同情结很暧昧~ 虽然各种特写有点故意,但谢芳的眼神越看越觉得好,经看。政治说教部分就当体会时代特色了,而且融得很突兀,有种“导演心里也很不情愿”的感觉... |
|
末一句“你要好好改造”,紧跟着就是文革了。1.三年学成名角,除非她是天才金嗓子。2.三观确实会渐渐渐渐地堕落。3.关锦鹏去证实的时候,谢晋说两个人之间确实有感情的。陈凯歌也说电影本应该是那两个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4.包银、上海、戏班子……我肖想着程郎的戏想得要发疯了 |
|
题材上容易被传统戏剧舞台表演抢了风头,可功力深厚的谢晋通过各种纯熟电影手法主宰了影片风格使其呈现出强烈的导演烙印,如以孤船残亭表悲苦,以画外唱段评剧情,以霓虹灯闪比差别,当然最抢镜的是竺春花的登场,开柜瞬间扬臂遮脸只露双眸!不仅如稍后邢师父所言“很会说话,是块好料”,也成为后半程意识形态尖锐斗争的一道叙事母题。谢芳选角甚好人正气优,不过总感觉以童养媳身份入戏班时年龄偏大过于成熟,而且你如果一出场就让她比曹银娣更像强势女一太多的话,后面姐妹决裂高潮之处的剧力反而会蒙损,我们能理解谢晋当年在一些价值冲突的处理上必须突出二元对立,但假如能让姐妹从小演员开始演,随后过渡到成年并以一个色艺气场逼近谢芳的女演员来演邢月红……?戏剧角度上说,即使反面人物仍可表现生动,就像片中李纬的经理与邓楠的阿鑫。三星半 |
|
除去必須的意識形態指引,姐妹的情感線走得還不錯 |
|
期待的是如同霸王别姬般人生如戏戏映人生的个人史诗和二人关系纠葛,可还是逃不过宏大叙事的套路。前面真好,后面掉得太可惜,但色彩妆容镜头构图真的美。一些和现在时刻的对照,有的挺有意思,比如上海剧院门口转《祝福》票的观众,就像正在进行的上海电影节正在转4K修复《祝福》的人;有些则让人笑不出来,比如鲁迅,比如那一套统治和禁演的手段,穿梭七十年,换了主角而已。|资料馆修复版 |
|
感动于上官云珠演的商水花,整部影片不错,就是革命味儿太浓 |
|
令人害怕的是,对《舞台姐妹》最犀利的批评恰恰是那些最坏的批评,即人日上对其黑线射出的毒箭的大批判:“这部影片的气味很臭!跟夏衍、田汉、阳翰笙解放前搞的电影,简直是一个路子,一个调调”,“这种(以姐妹纠葛冒充的)‘阶级斗争’,只要依靠竺春花单枪匹马的个人奋斗就能获得胜利。……”——“这完全是欺人之谈。”若撇开背后的人事纠葛,不得不说眼光毒辣,不要以为搞宣传搞文艺学会了一个壳子和套路就随便来搞了,一是刻板,二是很难不露出人文主义的调调(在意识形态层面,这确实是灾难级的),这种审美情趣毫无疑问地延续下来了,尽管七零八碎,今天对《舞台姐妹》的侧重,重又回到姐妹情谊,唉…… |
|
好了是闺蜜,不好了是敌蜜……开拍是献礼,拍完成毒草……沙丹映后足足讲了半个小时,真是爱的深沉…… |
|
不但看不到拉拉情,连普通的姐妹情都没看出来,有的只是女性觉醒斗争史,以及两人三观不合各走各路。没能超越那个时代,但能看到一星半点真实人性保留文艺腔已经很不容易了。上官云珠的戏份让人感慨,戏中是自缢,戏外没多久就跳楼自尽了,衬得此片结尾多么虚假。 |
|
谢晋镜头太流畅了 动感很斯科塞斯 穿插了不少影史致敬桥段(圣女贞德蒙难记|偷自行车的人|转场鲜明的黑色电影印记)难怪西方影评人会比较喜欢;转场的叠化镜头叙事高效 最有意思的就是认干妈后剧院门口牌子上邢月红从姐妹咖升一咖的镜头 精准又幽默地呈现二人的分化以及未来的境遇 出庭前的反打月红嘴角出血也是非常有想法的设计 除此之外的叙事显得要么拖拖拉拉 要么走马观花;后半段政宣调调重 但是并不糟糕 戏剧张力还是有 但收尾确实没余味 有些可惜了 |
|
为活着的不再受害,为死了的报仇申冤。其实所有的戏曲题材故事讲的都是同一个意思,人生如戏,谁堪折磨。谢晋老师的摇镜头真心漂亮,并且发现他好喜欢从镜子里拍人啊。PS,那真是上官云珠,我一度还以为我认错了。PPS,对比一下豆瓣上传的剧照,就知道资料馆修复地多俊了。 |
|
特殊时代的产物。谢晋导演的作者立场始终以音乐的抒情性和批判性外露在电影中,黑白分明,人物脸谱化。演技上,上官云珠场次不多,但表演内敛,悲剧和高贵集于一身,使人真的相信她是红过的“越剧皇后”。谢芳演得好,情感处理有层次,但人物因为剧本诉求的原因,是单薄直白的。曹银娣的形象和演技也都完成很好。 |
|
「认认真真唱戏,清清白白做人」/「台上行头多,台下衣服多,平时朋友多」分明是理想和现实主义的两种选择;「十七年时期」的优秀电影如今看来让观众有强烈的撕裂感,本片最佳桥段分明是春花月红初到上海戏院,过气明星水花迷茫、忧虑、彷徨、无助的眼神;而随着后半段「政治正确」介入反而丧失了艺术性和「人性」,谢芳太像延安革命女青年,仿佛之前的「越剧人生」是一种伪造的「卧底」,曹银娣这样一个正派英气飒爽的形象到后半段也完全沦为工具脸谱人。PS:《白毛女》一段戏文台上台下的互动反映,既可以作为一种「真实历史」再现,亦可看做活生生的艺术被干预和改造的结果。 |
|
越剧舞台作为前现代农业社会封建旧俗、复杂的政治派系等“力”的彼此交织的载体,既从女性们的命运着手,她们的悲剧如多面棱镜,彼此映照出复杂严峻的社会因由,然而叙事焦点却恰如所意料地一转——成为革命话语的呼吁,原本女性们所背负的难以言尽的历史负重,割裂而突兀地被激荡着的共产意识所嫁接,对堕落的指责,对坚守朴素的颂扬,如此,一曲女性哀歌成就了意识形态的宣扬目的。但至少,对女性慈悲目光的倾注终于由后来的谢飞所接续 |
|
前半段对越剧演员处处受剥削的卖艺春秋有生动描绘;后半段两个姐妹两条道,明显受到政治环境的左右,加入了意识形态的东西。整体看来,人物塑造脸谱化,缺少了必要的心理描摹,尤其没有任何细节去写姐妹之间的情谊。所以后半段即便发生“阳关道”与“独木桥”之争,却始终感受不到她们关系的撕扯。 |
|
如关锦鹏所观察到的,这部影片的前半部分确实流露出非常明显的同性意味,邢月红表明要与唐经理结婚时,竺春红像是打翻了醋坛子,而《梁山伯与祝英台》本就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一出极富酷儿色彩的剧目。影片基本上是十七年时期典型的成长叙事,但前后两个部分仍然极为割裂。从这部影片也能看到十七年时期中国电影民族化的探索,开头两个横摇的镜头就极为出彩,似在模仿中国传统的卷轴画;人物表演也有戏曲舞台的痕迹,配乐就更不用说了。饰演尚水花的上官云珠的身世在这部影片中也有相当有趣的映射:民国时期,上官云珠是红透半边天的女演员,到了新中国就只能演些小配角了。这其中当然有政治背景、年龄等各种原因,但如果比较上官云珠和谢芳二人的面容就更为有趣了:上官云珠妩媚温柔,而谢芳的脸则英气十足,显然后者才是能够代表新中国意识形态的脸。 |
|
上官云珠演的真好呢;李冰冰完全没必要削脸,多练练眼神什么都有了,瞧戏里的谢芳多美;赫本头的月红俊俏极了。 |
|
谢晋生涯最佳,此时江波未染枫。
镜头配合表演,“一板一眼”;
台上应景台下,戏梦人生。
春花秋月已然了,镜花水月向来空。
“这戏不是挺好的吗,为什么不许演了”、“如果这个世道不变,大老板不打倒,我们是不可能有自己真正的舞台的”……
后半段几乎句句成谶,此时应景,两年后更应景,五十年后依旧应景。
好山好水好地方,好人好戏好电影。
何时复见?何时复见! |
|
最后一段嘴型和台词明显对不上,谢导估计也很无奈。但去掉这个干预本片还是过于冗长了。谢芳的眼里有星星。 |
|
看的是最新4K修复版。效果极佳。画面色彩鲜明又不过浓,影像清晰而不失真。美到让人不敢相信是50年前的老电影!摄影及调度确实精心设计,颇有好莱坞电影技巧感。越剧音乐也很好。不过时代所限,表演,台词仍有脸谱化,戏剧化色彩。最后的红色说教也是情理之中的无奈,无可厚非。那年代的极限吧。四星半 |
|
重看观感略有下降,后半段律政的辩论部分应该处理得更好,这种粗糙其实也预言了60年代后期激烈实践的失败。电影没处理好的戏在这个意义上成了失败历史的预演。至于说这是赤裸裸宣传的,看壮志凌云的时候可没见你们把弦绷这么紧。至于性别意识真的被粗暴对待了吗?是又不是。谢晋在重重修改下的处理缺乏说服力不意味着否定前三十年将性别与更广泛的公共实践关联的尝试。线下大谈性别意识女性主体,线上迎合男凝实践赚钱重复邢月红故事,实在没法信任某些“进步同志”。数年前SIFF晚场结束打车回学校,和出租车司机聊到电影节正在放《舞台姐妹》,沉默寡言的中老年男司机突然兴致勃勃聊起了青少年时期对《舞台姐妹》和谢晋的喜爱,在这个意义上,谢晋的戏虽然不完美,却是真正革命的戏。 |
|
镜头语言绝了。摆脱苏联气质不说,独特的民族韵味混搭着一种好莱坞➕意大利气质,不可多得!可惜,演员的表演太差,太棱,真的不知道那批演员对人物的理解是什么样的。 |
|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E1MzY1NjA=.html |
|
慕名已久,终于观影,看时发觉《舞台姐妹》与《霸王别姬》有些相似之处,同是两个主人公唱戏时合作无间,然而命运辗转,后来两人之间的“情感”就有了一名异性介入于其中。(竺春花:台上的梁山伯祝英台还能同命运,台下我们就要分手了。)—— -關錦鵬:有人說〔霸王別姬〕的靈感是來自〔舞臺姐妹〕,一部中國著名導演謝晉在文革前拍的作品,故事的中心人物是兩個舞臺女演員,只是這部電影在描寫兩個女主角的感情跟性的關系上面更為含蓄和欲言又止。… -謝晉:61年寫的嗎!那個時候的中國避免不了比較概念的東西,她們姐妹中間確實有這個東西,但是我們現在的重點告訴說,也是比較概念化或者從政治角度出發,沒有從這方面想。-摘自纪录片《男生女相:华语电影之性别》—— 推荐在哔哩哔哩、1905电影网看修复版,优酷、腾讯、爱奇艺上都是泛红的旧版本。 |
|
看的上影节的修复版本,镜头语言的优势凸显的更加明显,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必须融入的一些政治言论也算无可厚非吧。竺春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意识的觉醒,而不是过了半个世纪后内地的影视作品里女人还得要靠着男人帮衬才能过好“下半生”。 |
|
勉强及格。以一对越剧姐妹花分道扬镳的人生际遇为主线,通过命运的对比体现政治立场:一个并未婚恋,似乎视舞台艺术生涯为归宿,并在左派记者引领下,投身戏剧对群众的教化工作中去;一个厌倦表演嫁给身份可疑的戏院老板,并在上海的政治斗争里沦为弃子。主线里的几个桥段安排的不太好,苦兮兮的上官云珠演上代越剧皇后,她自杀的结局似乎控诉戏班的无情压榨,但这个角色空有悲情状态而无来路,很扁平;而谢芳被反动派迫害也只是遭凶徒撒石灰粉,她很快就没事人一样痊愈了,这个戏码支撑不起来之后的庭审戏,毕竟事情太小了。写得最好的戏在前半段,谢、曹与戏班分别时就挺感人。纵观全片其实最重要的线索是谢、曹的姐妹情(庭审时达到高潮)。与《祝福》梦幻联动了,但这也暴露出17年时期创作选材的狭窄。谢晋拍法时尚,运镜流畅,外景美观,构图精确 |
|
4K HDR。虽然表演仍舞台化,谢晋的长镜调度已经可以跟世界接轨了。可以看出来虽然是propaganda命题,但谢晋已尽可能地去政治化,只有快到结尾才强行植入,而且落脚点放在了团结上,被批毒草不足为奇,许多演员的遭遇也成了苏笑。好多地方口型对不上,估计又是被censor改了 |
|
2024江苏艺术电影观影季#2.1。后期政治和说教味道有点浓,姐妹俩也太美了。【2024#107】 |
|
第4018-1.影片主要讲受压迫人们的思想转变和意识觉醒。2.谢晋因为这部影片受尽苦头,为了生存,认识“错误”后作品倾向“主流”,洪流平息后出了反思三部曲,其艺术性和影响力都超越以往作品,收获和遗憾都有吧。3.剧院唐经理那么眼熟,原来是《小城之春》男主角章志忱,《菊豆》里的老变态杨金山,《阿Q正传》里骂“你也配姓赵”的老爷,respect。 |
|
后半程对姐妹关系的描述是缺失的,替而代之的意识形态的直白说教。并不是说不能或不该讲意识形态,而是怎么来说,说具体的什么。党的那一套改造一个人的说法直接从江波这样的宣传代表口中说出来,显然是缺少技法上和文本上的安排铺垫,任何的侧面描写都能够让人物更鲜活,而不是被安排好的模板。 |
|
#第24届SIFF#
应该是看的第一部谢晋电影,一代大导演真当之无愧
说实话镜头现在看有点像PPT的感觉,但江南景真心拍的不错,老电影现在看还是不算过时
那时候的女演员各有特色,演技又好。月红的英气,后来烫了头时尚很多;春花一看就是标志性的伟光正人物;镜头不多的上官云珠尽管美人迟暮,但还是美的,不过删了她越剧皇后那些镜头,后来她自杀,春花battle的剧情有点不连贯。
春花和月红有那么点橘里橘气,百合感很强烈
越剧还蛮好听的,真实越剧十姐妹一些事件改编
前半段还很有意思,后面画风就太主旋律了点吧。不懂这样一部电影哪里“毒草”了?
「为死去的人讨公道,让活着的人不重蹈覆辙」
那个时代的电影就有女性意识觉醒,现在的电影题材真的好局限 |
|
时空变换不可谓不明显,情感表达不可谓不真挚、饱满、克制,然而摄制层面的技术性支撑实在有违导演的水平,字里行间的控制力甚至可以称作漫不经心,距相似主题的《变脸》《人·鬼·情》不及二一。直到末30分钟,似乎才揭晓这一现象的动因——甲方天花板。若言戏里戏外的最大价值,不过对父子关系的颇为克制的表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