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和母性之间微妙的界限和暧昧的情感,男性在这里反而被肤浅地符号化了,想起片头女主跟母亲之间的对话以及和Jean妈妈之间的对话,耐人寻味。 |
|
23rd SIFF 百丽宫影城
总是容易被这种所谓“三观不正”的超越世俗的感情所打动。 |
|
我竟然爱过他,弄丢了人生最珍贵东西的男人。我竟然爱上你,年纪跟我儿子一样大的少年。跟踪你回家是你遇到最有趣的事,得到我的地址才算扯平。最深的绝望是希望弄丢孩子的人是你,最大的失望是等你回来我就不在了,最美的热望是你扯了扯嘴角让我嫁给你。从此我生活在一片无人的海滩,哪个少年都像你。 |
|
下午看《祝福》的时候就在想,这两部的女主角都是丧子。时代背景不同,但身为人母都是一样的,她何尝不在心里一直后悔,一直“我真傻,真的……” |
|
#2020SIFF#电影节的意义不止是大屏幕重刷经典老片这样,去看这些无人问津的欧洲新片会得到更多惊喜啊。很典型的近年来那些欧洲独立电影气息,每个人看起来都像素人演员,每个情绪都真实抓人,而且都是一些奇怪的情感(妈妈对和自己儿子一样大的少年之间的感情在乱伦与不乱伦之间反复横跳??)太喜欢这种气质了。是小品,但呈现的是人类感情里最为复杂微妙难以言说的部分,是一种无法被传统价值观单一评判的感情,因为太过特别可能无法令人共情,但在这种不能共情的情况下也让人可以投入其中相信了那种真实性,足见牛逼了。让人忍不住去反思自己对情感的许多判断是不是太受传统价值观影响而不自知?(可怕!我在想什么!)。可以说是一种解构了。女主的表演太牛逼了,开头的炸裂一段就值五星。欧洲真棒啊呜 |
|
好看 尺度上的拿捏尤其恰当 多一分不伦 少一分寡淡 女主的表演完全可以直接威尼斯封后 |
|
前十多分钟是西班牙悬疑,但之后随着女主去了南法就变成了情感边界问题的探讨。模糊的边界可以说是因为年轻的灵魂难以拒绝,也可以说她需要一段有始有终的情感替代和终结之前没有来得及正式告别的母爱,无论是什么情感。女主演得看不出演技,加一星。 |
|
好感人· |
|
后来我爱上的,都只是在找寻你。 |
|
siff |
|
蛮舒服的 |
|
有事吗导演?前三分之二还是蛮牵动人心的,结果就很惹…影片结束时也一片寂静,几乎没有人鼓掌(就先不剧透了)演员倒是都还不错 |
|
高开低走的裹脚布 |
|
现实版《子宫》,一场落在南法森林的《热带雨》。丨Hasta mañana.丨大佛之后又一部成功短改长 |
|
摄影牛死了,意乱情迷。 |
|
3.5 |
|
不失为对原来短片的一次扩展实验,为不知去向的叙事找到了方向,这个方向甚至是同短片本身的观感预判联想相异的,长镜头对情绪和情感的持续捕捉得到保留和加强,于是对摄影增强作品体量和质感的做法也变得可以接受起来。玛尔塔·涅托对女主丰富的心理角色变化拿捏得十分到位,这个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也以颇为隐晦的方式剖析了“母亲”身份的多重情感构成,而这种剖析又是结合了西班牙电影常见的对激情和欲望的忧伤奇情征象。也正因此,一手集体表达一手个人表达的索罗戈延,开始在尝试走出前辈阴影的同时,又接过了前辈们的旗帜,一位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的西语创作者。 |
|
小宝啊,我们整整相差18岁啊18岁 |
|
片头电话戏拍得真好,痛彻心扉。 |
|
#假装在SIFF 短片+长片;又让我这没海可看的苦逼孩子在大荧幕上看海了。镜头真好看 |
|
第一场戏最佳,一通电话触发的悬念,长镜头加剧危机,但这惊悚的成分也在第一场戏之后就完全消失。电影要讲的和我想的应该不是同一件事。 |
|
主题虽暧昧,情感却克制,运镜挺自然舒服,其实女主餐厅见前夫那场戏最高光。结局更合理的是应该在车里戛然而止。然而却是迈过红线后就释然了并且能够原谅前夫了???我表示不太能理解。 |
|
“母亲”身份负担过重抓马一则 |
|
10年前,做为母亲的她失去了自己才6岁大的儿子,而她在失去儿子的海滩边工作了整整10年,是为有奇迹的发生,能够与儿子重逢。当她遇见一位神试儿子的未成年少年的时候,这种思念之前瞬间爆发,也无法阻止。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凌驾于思念上的亲情,转向突破道德伦理审判的爱情,但最终导演对于结局的处理,是妥协的,是不被允许的...
我一直对法国这种道德伦理上的爱情刻画,即排斥,又无时无刻不被吸引 3.5/5 |
|
tranquillité |
|
〈四星半〉大惊喜。有点希望文艺片都能有个像极了悬疑片的开头,这样我能少错过一些佳作。尺度把握得刚刚好,令人意犹未尽。 |
|
前半段远远好于后半段,用了很多龙虾那个导演的那种广角镜头移动,很是喜欢,妈妈的角色从演技角度来说还是很棒的 |
|
西班牙这么一个弹丸之国,影视作品屡屡给人一种惊喜。 |
|
【23rdSIFF】03
-.5 |
|
6.0 爱人的加入是败笔,既然加入又没有过于挣扎的道德困境,显得有点婊子,但不得不说,欧洲对于情感的去伦理化,多元化永远比隔壁先锋 |
|
十年前痛失六岁的儿子,十年后则在儿子失踪的法国海滨,爱上了与儿子同样年龄的男孩。这一巨大的情感跨越,让观众有些难以接受。本来开头一刻钟的情节,紧张而焦灼,也留下一个巨大悬念。可惜导演对这一悬念的解密并无兴趣,却饶有兴致地表现着母亲的畸恋,对她倾注了极大的同情与理解。女主的表演实在是乏善可陈,总是一副死气沉沉且固执模样,不知为何能得最佳女主角奖? |
|
比较神奇的一部电影。第一幕很精彩,通过电话表达母亲知道年幼儿子快要失踪的那种无助和惊慌,我很喜欢这一幕。第一幕结束后就是十年之后了,母亲从西班牙去法国海滩找儿子已经十年,附近的人多少都知道她寻子的“疯狂”。后来母亲找到了一个与自己儿子很像的少年,将对儿子的感情转移到了这个少年身上。而少年无法抵挡母亲的女性魅力,他对这个女人产生了深厚的依恋。我一直不太清楚母亲对少年是什么感情,最后发现居然有男女的情感,让我大为震撼。 |
|
#SIFF2020#你不知道这是不是爱情,但无论如何都是特别动人的感情。十年前的心已经碎裂了,这一次是试图疗伤险些万劫不复。 |
|
细腻又复杂,敏感又易碎……多一分腻,少一分淡. 好美的电影..... |
|
母亲身份与情人视角的模糊。虽然这样的女人是危险的,自私的,捉摸不透的,但真的很迷人,有时充满母爱,是小男孩成长路上想要遇到的人。题材和《热带鱼》确实像,但女主总让我想到《朗读者》里的肥温。可惜,结局也总是,小孩成长了,女人独自衰老(虽然孤独对她们来说可能并不是坏事)。最后为摄影点赞。 |
|
法国电影《母亲》
对女性内心的细腻情感的描绘一向是法国电影最擅长做的事
每一帧胶片都很美,更多用镜头语言来叙事,而不是用对白
在女人心里,有一种坚如磐石的情感,可以用一生去找寻和等待。
它让我相信,所谓“疯子”都是一些内心有着强大愿望与坚持的人,始终勇敢而且绝不妥协。
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女演员奖 |
|
如果河濑直美以《晨曦将至》里的「历史折光」重新发现和定义了「母亲」的身份,那么索罗戈延的《母亲》也是。无论是情感上还是视觉上,开篇的「灾难」既给这位《母亲》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和生理创伤,同样也给观众,以及不在场的「父亲」带来了极为糟糕的观影体验。我猜想,作者想要用扭曲而变形的广角镜、流动的摄影机和「一镜到底」的影像告诉我们,尽管《母亲》与孩子失去了连接,但孩子却在母亲的体内长存和一起成长。这部以母与子的共生关系来探讨「女性困境」的作品较比呈现男性困境的《秋田》勇敢,又比单纯探讨丧子之痛的《哈纳莱伊湾》复杂。而结尾处的那通「报喜」电话也与《酒精计划》里的「忘忧」短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就在那一刻,真想跟这位「追平对手」的「疯子」喝一杯呀,祝贺她没有被注定的败局击倒,最终以返璞归真的方式战胜了自我。 |
|
创伤疗愈“公路”片,强视听架构,开场第一个长镜就迸发出猛烈且呈压倒之势的戏剧张力。「母亲」不仅是属于角色名词本身的,更是对值得竭力揣测的人物动作动机的载入诠释,男孩与母亲都游荡在海滩,都被自己的困窘处境所束缚,都用超越普通两性的纯粹爱意互相挽救,至此海滩上的孤寂空间才被打破。表演上自然就更不用说了,这位地平线影后比主竞赛那位尬到不行的“刻意卖惨”式演技强太多。关于时间记忆的跳跃性可类比安妮·芳婷或其它法国女性视角作者,很多故事上的设定并不重要。内核>表达>剧本的一整套法式拍法,甚至在场景技术调度上比更为出色,尤其是几场室内戏的冲突呈现,摄像机距离跟随恰到好处且收放自如,大概三段视角对比:属于镜头戏剧语言的、属于表演调动方式的,属于纯粹观赏性的……大广角逆光运镜很具马力克美感。—23'SIFF |
|
丢了儿子十年后,在同一个地方遇到了一个酷似儿子的少年,然后~~~~最后~~~~他们相爱了~~~~我接受不了。冷静~~~~我也理解不了这种情感转变,使劲理解,也不行,所以我也没办法认同女主这个影后演技,草泥马跑了全场。 |
|
4.5 |
|
最后真的和解了? |
|
仿佛“包容”万物的运动广角,[母亲]没有躲藏,羞耻和不堪,她将情感的锚抛得更远,扎得更深 |
|
惊悚在哪里了?全片最好看就是前十五分钟…… |
|
对比 请寻找我,失去自己的孩子,无论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对于母亲都是崩溃绝望,无尽的深渊。变成了疯子,看谁都像自己的儿子,这样的心情你能明白吗?告诉我,你没有事,我只想知道你有没有事 |
|
爱情片???标惊悚干什么??? |
|
【3】以渐进姿态去观测人物的心理。 |
|
开头惊艳 无定义的关系 |
|
Rodrigo Sorogoyen很神。非常擅長處理複雜的情緒與扭曲的人格,廣角鏡與長鏡頭的運用也恰到好處。最重要的是,對人性刻畫之精準實屬難得! |
|
熟女少年,很刺激的题材。 |
|
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