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乎完美的电影。但德语片名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母亲还在父亲前面,(不懂德语,查翻译软件的),不知道为啥我们直接节译为《我们的父辈》?文化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做的每件事都会影响到后面的人。而且这个片名也导致我在观看之前一直以为,这是个主要讲战场和男人的电影,没想到女性在电影里戏份那么重。 |
|
德语名叫《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是什么让译者直接省略了片名的一半?就算是译Our Elder Generation也不该译成父辈,第二性在简中语言体系里再次隐形。 |
|
日耳曼民族是个多可怕的民族啊。连反省都反省得这么帅。 |
|
一定要和幕后纪录片一起看。严谨的历史态度和克制还原叙事,想必德国人自己回顾历史内心同样痛苦,但也只有正视历史才能将父辈的苦难变成子孙的财富,无论如何都不要美化战争、粉饰战犯。日本人你们怎么就不知道学习一下。 |
|
“战争最大的胜者是苍蝇,人类的血肉喂饱了它们。” |
|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主角有犹太人可避开了奥斯维辛、有军官士兵但没有过多的炮火硝烟。它始终关注着战争如何把人性最坏的一面暴露出来、如何摧残那一代人。五个人都有选择的余地,选择活下去未必比敢走向死亡更有勇气,可是内心终究有一部分已经死在1945年了。 |
|
五根主线的切口都非常不错,特别是男主和弟弟在战争中的生存之道与良知之间的权衡对比尤为精妙~~昨晚一口气看完,欲罢不能。。现在萎的一比。。。。 |
|
第一次从德国人的视角看二战,同样十分震撼!战争能把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挖掘出来,直至失去人性! |
|
对普通人来说,战争无胜者 |
|
好评!编剧睡醒了的故事是多好啊! |
|
战争只会揭露我们最差的一面,起初以为是拼搏,最后沦为无望的等待,几代年轻人变成时代洪流里的殉葬品。 |
|
胶片的颗粒感最适合战争题材了,德味儿,毒 |
|
电影很好,但片名里的母亲为什么不翻译出来? |
|
如果你要用好莱坞火爆大片的兴致来看本作,那你百分百会失望。本片从头到尾一直很压抑,和《从海底出击》有得一比。五位主人公五种不同的视角,相互独立却又共存,其实纳粹军官马汀可说是第六主角,他代表了虽然邪恶、但被包庇的那类。第三集没有冤枉波兰人,整个欧洲都在反犹,远不止德国。 |
|
不愿上战场的没有回来,主动为国效力的被撕裂成碎片活了下来。弟弟最通透,大环境下的无力却一路自主选择直到死亡;哥哥崩溃的嚎叫像是一场巨大的梦魇。结合纪录片看,剧拍得真的非常克制严谨又沉痛。只有不曾经历过死亡与战争的人,才会高叫着将一切付诸于武力。到最后才发现,那年他们不到二十岁。 |
|
爱国有时候是件恐怖的事情,而战争的胜利永远属于手握权力的人。★★★★ |
|
第三集哥哥拿着汽油执行命令去烧波兰老夫妇的房子,当他走进老人,老人满脸褶皱问他需不需要一起吃喝点什么的时候,那个瞬间是最让我感动的。 |
|
深夜,把前天买的蓝光碟一口气给看完了。感觉好像过了一个世纪般漫长。 |
|
时代洪流裹挟下的一代人,分不清真假、辩不明善恶。最厌恶战争的一个成了冷酷无情的杀人机器,最坚定果敢的一个成了迷茫的逃兵,最渴望报效祖国的一个为了敌国护士留下,最骄傲光鲜的一个困于阴暗牢笼里凋零……战争一起,人性首先被牺牲,继而正义真理等也难以幸免。希望有一天能看到我们的父辈的故事 |
|
中文翻译太烂 |
|
战争是残忍的 没有经历过的人 怎么有资格说风凉话 没有亲眼看到死亡 怎么会拼命求生 |
|
不知这部片怎么担当得了那么多赞美,整个欧洲战场东西战线上也能时常偶遇家书还还凭什么抵万金! |
|
电影满分,国内的译名零分 |
|
《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 |
|
说此剧完爆太平洋超越兄弟连的可以洗洗睡了。卖惨博同情简直low,正直与尊严的人陨灭才能博同情。战争本就不是喜剧,发动战争的国家的军民不苦逼,难道还欢欣鼓舞兴高采烈不成?但是要想想,你自己苦逼也就算了,还连累多少国家的军民和你们一起苦逼了。比起卖力卖惨的“德方视角”二战剧(实际上绝大部分主角罪有应得毫不值得同情,要卖惨请拍个主角真正有dignity的剧来。93版《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主角不比这剧里的哥俩令人同情多了?环境不好就跟着堕落作恶有啥值得同情?如果拍主角团咎由自取全灭我可能还多给一星),Das Boot这类真正五星德剧愈发令人尊敬。一个2013年的二战剧还在甩锅给元首,主角还在振振有辞辩称自己是叼了元首扔出的毒馅饼,这思想觉悟给早些年的Der Untergang提鞋都不配啊。让观众同情普通德国军民?就问主角的所作所为配吗? |
|
战争会把人最坏的一面呈现出来。看的第一部德剧,第一部每集都二刷的剧。Friedhelm弟弟你为何这么傻!!!!!希林小天使悲天悯人的眼神,湛蓝澄澈的眼睛,帅得我窒息不已!!!!!Lilja的再次出现如天降神将!哥俩分别干掉大反派棒极了!Hildegard好像Emily VanCamp。圣诞节,柏林,五人还要在一起。 |
|
其实德国的所谓反思就比日本高一点,也就一点。德国民众一点错都没有,错的是党卫军,是希特勒。而且国防军哪有这么文明?了解那段历史的都知道国防军不比党卫军好到哪去。强奸,种族清洗,比比皆是。这片拍的好像苏联更野蛮一样。我估计德国人觉得是希特勒毁了德国,殊不知就是像电影当中的那些普通人创造的希特勒,就算这个希特勒不存在,也会有另一个希特勒出现。 |
|
一般,严重过誉了 |
|
看完以后手动@大和民族,什么时候能有日耳曼人的觉悟拍一部轴心国视角的二战片,忏悔一下自己在南京犯下的罪行。 |
|
虽然不乏让人印象深刻的桥段和台词,但是整体水准相当一般。为了制造最后的“重聚”,故事上编造的痕迹很明显;五个角色多线平行叙事,场景的过渡剪辑上非常生硬。最要命的是虽然是德国视角,但是观点非常不德国。 |
|
3.5颗星的样子…主角们的存活率过高算一个差评。一开始对文学骚年的印象最好,但到最后还是他哥哥这个角色最有人格魅力。基本上他们是一代绝望的叔本华。年轻人都以为未来就在眼前,其实漫长的失去和告别才刚刚开始,未来根本就不存在 |
|
这样的作品,应该让全世界每个国家、每个人都看到。不是描写被侵略国家多凄惨就可以反战的,要让人知道,侵略国的人们同样面临着非人的折磨。每个人都是人,没有人想打仗,消耗掉最初的头脑发热后,剩下的都是恐惧、绝望、困惑、彷徨,在战争中,没有对错,只有立场,可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人啊,每个人都想活下去,不想打仗不行吗,不想选择立场不行吗,只想去读书、聚会、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不行吗,英雄和杀人犯只在转瞬之间,救人和叛徒也可以是一个人,该怎么办,到底在为谁而战,为谁而活。没有上过战场的人,没资格质疑、嘲笑、诋毁任何一个士兵。最美好的时刻,不是出发前最后一次相聚的夜晚,而是医院前,识别出夏洛特的威廉赫姆瞬间释放的微笑,和夏洛特最可爱的神情,没有痛苦,没有质疑,没有警戒,就那样,完全的拥抱。 |
|
这个比美国那些平庸的战争电视剧要好很多 |
|
制作极其精良的战争迷你剧,历史细节还原到位。从五位个体的视角切入描写一个残酷而荒诞的时代,多线叙事与交叉剪辑非常纯熟。本片可与萨姆·佩金帕[铁十字勋章]并列最佳德方视角的二战片(还都是聚焦东线战场)。从英勇到沦为逃兵、从纯真热血到心碎漠然,“战争只是把我们最坏的一面呈现出来”。Friedhelm一角太令人感慨(汤姆·希林演绎得无可挑剔),从懦弱彷徨到后面半是适应环境半是对血杀与无望现实的麻木,再到最后的死亡,既像赎罪,又有反抗父辈与拯救子孙辈的意味。Greta的遭际亦真实而无奈,其实她与弟弟至终都看透了一切,这或许也是他们的幸运。许多纳粹都逃过了惩罚并很快充任高官,这亦是德国战后的真实写照。| 大多数人以为,战争是由拼搏组成的,其实不是,是等待,等待下一次进攻,等待下一顿饭,等待明天。(9.0/10) |
|
看见有些自以为是说甩《兄弟连》几条街的,就知道这剧是没法正常评价了。剧情独大 就麻木到去忽略影视技术! |
|
标题正确翻译: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翻译你是没有妈妈吗?冲这个直接五星改一星 |
|
我并不觉得这样的历史剧我们拍不出来。问题是动辄30集40集跟你做3集的迷你短剧集还是天差地别的。 |
|
虽然电影长达4.5小时,但一点不觉得冗长,两个女性角色太悲剧了,比如夏莉那句本在影片前10分钟说的我爱你,足足等到影片最后1小时才来得及说,要不是经历了威廉死而复生,自己已经委身给医生的现状,心灰意冷的她才舍得说出之前迟迟不肯说的神圣的三个字“我爱你”。格蕾丝就更悲剧,没进入战争的状态,也以为自己性贿赂和告知他妻子能给带来想要的东西,结果是越来越惨,特别喜欢她唱的那首歌,也适合做影片的BGM。影片中最让人喜欢的是弟弟,他对战争的认识最清醒,从反感到冷血,到不畏惧。虽然根据历史拍的。但好像这5个人的是集合了当时很多幸存者的事。 |
|
太多的巧合消解了剧情,编造痕迹过重。剪辑也生硬,文艺腔浓了点。美国影视灌输的是战场上每个个体都是“英雄”,打仗不为国家,是为了弟兄;而德国人认为参战者“人人都有罪”,帮助你活下来的是你相信“你不会比你旁边的人先倒下”。 |
|
五线并进,直逼战争与普通人的内心,Whoever win , We lost |
|
飞机上看完全程无尿点!!!太精彩!被各式各样的old couple搭讪询问介是啥片子,答曰it was a mini tv show from Germany.顿时都没兴趣- - |
|
来自一位德国老兵的回忆:五个人的遭遇,一部浓缩的二战史。对于个体来说,战争中没有真正的赢家,只有不断撕裂的伤口。五个人及他们之外的群像告诉我们,即使你的内心尽力挣扎,仍然没有真正的无辜者。战争也许是无解的悖论: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却又每一个人都不是无辜者。 |
|
后劲太大了。命运的巨轮碾过的时候,蚍蜉连尸体都不会留下…… |
|
【ZDF】弟弟在开头预言般的说出“战争会暴露出我们最坏的一面”。他从一个冷漠的书生变成了战场上冷血的杀人机器,这个自始至终冷眼看透了这场战争的弟弟,死的时候也才只有22岁。 |
|
严谨克制细腻,虔诚的反思态度,短短三集让那些乌泱泱的意淫式国产抗战片羞愧到无地自容,犹太裁缝列车救同胞那处戳心,只有经历同样苦难才能与之共情,多希望哥哥能安静地住在小木屋,做他的逃兵永远不被发现,他是个忠诚的恋人,合格的兄长,友善的上级,是五个人中最为成熟和坚定的那一个。 |
|
欣赏德国人的态度。战争只会比我们想象的残酷血腥折磨,国家面前每个人都太太太渺小了。虽然是由哥哥Wilhelm做第一人称独白,但是弟弟Friedhelm才更接近现代人的想法,靠近过战争的人才体会的更透彻,所以"德国角度"吸引我。干嘛要以胜利者的姿态去预知战争?参与了就都会变成失去者失败者:( |
|
太沉重了 |
|
昨日德国,明日中国。 |
|
《明镜周刊》称其为“德国电视的转折点”,确实好看,不次《兄弟连》,共三集,每集90分钟,戏比较扎实(缺点是短,很多来不及展开),最关键它是德国人拍的反思二战的剧集,豆瓣评分很高(9.5),我想,一半是为这个态度。据说会有第二季,不出意外,奥斯维辛是绕不过去的。 |
|
“大多数人认为战争是由拼搏组成的。其实不是,是等待。等待下一次进攻,等待下一顿饭,等待下一个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