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电影似乎已经丧失了仅凭画面讲清楚故事的能力。 |
|
这个世界上,各种各样人类。男人改变世界,男人毁建政党,男人永远掌握话语权,他们出枭雄。但只有女人,她们才会具有另种力量,超越凡性,也超脱肉身的枷锁与俗世的小我,然后成为神。 |
|
完全是冲着阮玲玉的表演技巧去的。一点不夸张地说,她的表演本身真的就是艺术,哪怕只是动作和神情,都蕴含了太多东西。那是一个连五毛钱特效都缺乏的黑白默片年代,你甚至不能通过台词去增加感染力,你体现出来的,就是纯粹的表演。阮玲玉演这部戏时才24岁,现在那些高票房小鲜肉和所谓女神们都该面壁 |
|
说本片受到了表现主义影响的说法似乎已成学术界定论,可事实依据到底何在?当时有哪些表现主义电影传入中国并可以被证实被创作者所欣赏?本片突出的风格似乎更应该被归功于美术出身的吴永刚自发性的神来之笔,而不是什么无史可考、胡乱猜想、主观臆断出来的所谓表现主义。 |
|
什么叫伪名儒不如真名妓。阮玲玉演技没话说。只是那些意识形态的东西太“中国”的东西让人有点反感。另外儿子太萌了。 |
|
没有人在看过《神女》后会不爱上阮玲玉的,对于我来说,她曾经只是一个纸片上的古典美人,遥远朦胧却陌生,如今在一帧帧光影映像中,她的纤弱身躯、窈窕旗袍,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古韵十足,这才是真正的上海女人啊。阮玲玉有一种魔力,她可以充分地将明星魅力和演员的质朴完美地融合,我被完全征服了。 |
|
剧里阮的服装很值得反复品味。一样是30s中期流行的曳地旗袍,蕾丝镶边内衬+半透明纱的/宽绲的,再加上短卷发,都是当时modern girl最流行的打扮。然而她作为母亲的角色出现时,是无镶边的曳地旗袍,发髻整整齐齐梳在脑后。剧里两幕利用服装转换的镜头语言暗示了人物身份差异的,印象颇为深刻:其一是阮把孩子放到摇篮里,走入夜色之前,把脑后整齐的发髻拆开来,轻轻拍蓬松时兴的卷发,从母亲转向流莺;其二是校长来家访时看到穿戴整齐的阮,但目光绕向挂在衣架上时兴的纱旗袍和宽绲旗袍,它们的fancy与简陋的屋内氛围格格不入,校长一下子就明白了阮真实的职业……这就是衣着的权力,时人的目光是很懂得这一点的,导演也很巧妙地用这个“服装—权力”关系无声中推动剧情,非常精妙!服饰史爱好者狂喜😭 |
|
#SIFF2014#重看于电博五号棚,眼泪水汤汤滴;阮玲玉堪称教科书般的表演,或柔弱隐忍,或坚强果敢,一颦一蹙,都充满灵动神采,浑然天成的表演!现场演奏高潮处气势磅礴,低沉处柔情似水,结尾一段吟唱令人如痴如醉,黑暗中的光束,尘埃飞舞,太过美丽。结束后久久不愿离去,沉浸在无言的悲伤里。 |
|
眼泪止不住。最近发生了唐山烧烤店地痞流氓殴打女性的事件,当然丰县男子非法绑架强奸奴役女性至生下8子的事件,也没有直接清楚的后续。电影是好电影,2022年看仍然让我心惊,那么我们的进步有多大呢? |
|
底层叙事与中国式伦理,在《神女》之中,人物的面孔暗含着道德判断,相对于那个丑陋得如同表现主义的胖男性,以及周围的一切存在,阮玲玉的存在如同一种先验的绝对纯洁,并与周遭空间格格不入,《神女》的“神圣”是homo sacer的神圣,也是一种20世纪中国电影之中挥之不去的“先验纯洁”之深层心理结构(49年之后,它成为了工农兵,80——90s之后,成为了相对于城市的乡村)而城市,或者说一种被确立的,空间语言(包括霓虹灯叠化以及一系列特定空间例如法院等等)下的“上海”则是男性化的,当神女藏在洞中的钱款被章志直饰演的淫秽胖男人抢走,存在着一个“奸污”的身体性隐喻。 |
|
是神女!也是女神!老校长是电影中唯一正道的光!女权,女性主义这些年成了非常时髦的概念,而早在1934年,在默片的尾声中,中国诞生了一部非常伟大的女性主义电影,8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开始呼唤女性意识的崛起,阮玲玉以其不屈的姿态塑造了一个向时代和命运激烈反抗的性工作者角色,从这层意义上来领先了西西里的美丽传说66年。字幕背景中裸体女性的形象可以当做一种隐喻蒙太奇,吴永刚的配乐也极为出色,最后一段吟唱效果MAX,对人心的触动感极强!我想,国产老电影中的女性主义不该躺在影史教科书中默默无闻,无论是电影人还是影迷,都应该温故而知新,多在这些经典佳片中汲取养分,我们会发现很多当下流行的概念都可以在当年的电影中得到呼应。 |
|
神女与女神 |
|
即使它只是一部默片,即使由于年代久远,它的胶片损坏严重,画面抖动,但这一切都丝毫掩盖不了这部电影的光芒,却使电影本身的思想、进步的意识和反思,在现在看来,更加弥足珍贵。看到最后,感动不已。 |
|
那时的人可能也想不到吧,近百年过后不仅电影没多大长进,整个社会看起来也没多大长进。 |
|
这样一部老片,竟无语凝噎。首赞阮玲玉演技,许多眉眼细节动人心魄,凄惨的笑和纯真的哭一步步展开之细腻之层次感。其次赞剧作的经典,指向人性人权的悲剧任何时候都不过时。再赞摄影角度,譬如圆规男,譬如霓虹交错和绝杀场景。钟摆摇篮曲,教育辩论,以及高墙托孤这样古朴情节/结,都令人印象深刻。 |
|
二十五岁!太可惜,太可惜了。 |
|
冲着这绝佳观影体验,我想给200颗星:影片自身的质量就出色得超乎我的想象,更何况还有史无前例的中国顶级爱乐乐团的现场配乐!当大家对阮玲玉的表演大加赞赏时,我却对儿子很刮目相看;其实,全片演员的表现真的出乎我预料的好;还有,吴勇刚的情节台词设计、镜头语言、场面调度、蒙太奇运用……赞! |
|
最开始我怀疑不得不用看古董的眼光来看这部电影,然而发现过了79年它魅力犹存。如果说这电影对人性的刻画入木三分,那么很大一部分功劳都要归结于阮玲玉神一般的演技。 |
|
片头和片尾蜷缩的裸体女像非常之好,神女一词带着被侮辱的奴性成功成为反讽概念。喜欢那个镜头:女人的腿—加入男人的腿—女人的腿和男人的腿一起行走—叠加街景。无需脸和表情,只是城市感觉,身体符号。 |
|
因为是默片,看得更压抑,恨不得替她喊出来。刚刚看过《黄土地》,西北农村的女孩儿,在1940年代,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被动的等待着自己悲惨的命运。后来觉醒,但也被无情地黄河吞噬了性命。这个女子大概生活在上海的30年代,衣服好了,房子好了些,不过赖以谋生的是出卖自己的肉体。她想让孩子 |
|
左翼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新身份、新理想、新命运;隐忍含蓄的叙事形态,没有遵循一贯的影戏风格戏剧冲突,更多展现人物心理内在的矛盾。美工出身的吴永刚在画面造型上非常考究,推崇简约构图,如两双脚的特写记录沦为暗娼的过程,日出日落进门出门规避了不堪的遭遇。契合自身处境,阮玲玉的表演细腻深刻。 |
|
绝世凄艳 |
|
【资料馆修复现场配乐版】【放映前狗屁领导讲话真冗长】200块看一场爱乐乐团现场配乐确实非常值。配乐节奏上虽有瑕疵但整体很棒。这种经历应该很难再有了。阮玲玉和童星黎铿的表演真是很出色。电影有角色脸谱化的时代缺陷,苦情戏也很俗套。但那个年代就已为妓女发声,维权,这种意识非常可贵 |
|
【上海电影节 84分钟修复+配乐版】1.吴永刚编导首作,中影史最佳之一,将妓女、神女/母亲的形象合一,如今看来虽稍显简单粗浅(仍是二元对立、男性视域中定型化的女性),但在当时已足够先锋。2.阮玲玉出神入化的表演是全片的灵魂,虽带有默片戏剧夸张风格,但她的演绎极其细腻熨帖,能在风姿楚楚、卑微柔弱、忍辱含垢、慈爱温厚、轻蔑傲然、坚韧刚直与愤恨奋起间自如流转,那段从哀伤欲哭到强颜欢笑的神态变换也绝妙无比。3.在多次观看关锦鹏[阮玲玉]后终有幸得见本片,犹记片中吴永刚扮演者的那句“你坐到桌上是反抗,抽烟也是反抗,整个姿态都是反抗,不过这力量太薄弱了,你是很清楚的。” 4.配乐稍有过头,但镜语可圈可点:腿脚移动暗示职业,胯下视角拍母子,交叉蒙太奇强化藏钱成败的悬念感,“贱种”字幕轰炸,叠影突显儿子地位。(9.0/10) |
|
下面的一篇评论里写了我想记的镜头,关于含蓄表现卖身的:“天黑的时候走近宾馆,天亮的时候从宾馆走出。”“镜头对准了神女的双脚,此时一双男人的脚走进了镜头,稍作驻足,两人一齐往同一方向走开” |
|
阮玲玉的目光穿透银幕瞪着我。 |
|
一颦一笑千金重。 |
|
2017.11.1 配乐版。音乐太加分了…表现主义?无论是表演还是化妆,都非常夸张,不过阮玲玉在表现人母这个层面的时候又非常自然,可见这似乎不是一种自觉的风格。故事一波三折让人动容,结局完全没有想象中的惨,而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表演和场面调度讲故事,高级。 |
|
一颦一笑千金重,黑白光影听惊雷,此生可待成追忆,监牢窗前思华年。悲情神女阮玲玉 ,人言可畏消玉殒。 |
|
最近看了些关于阮玲玉的文章,才找来看。阮戏里戏外不分,皆遇到人渣无数,弄得人生狼狈不堪。联想世间红颜无数,皆败在这些渣男身上,哀其生,恨其蠢。路都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愿君注意,脚下路滑。
很经典,令人唏嘘。阮的演技太棒。推荐。 |
|
8.2/10 “等他长大以后,告诉他他的母亲已经死了,让他不知道他有个这样的母亲。”悲剧,是那个时代的过错,喜剧,只是个人的幸运,这样一部电影注定是沉重的。然而你恐怕再也无法在默片中找到阮玲玉这样的表演了。 |
|
不少观众都对《神女》小姐抱有朴素的情感认知和一厢情愿的误解。倘若细读,那么会发现她才不是「底层」人民的代言人呢,这或是这个带有道德污点的「女圣人」形象最终因不堪「舆论」重负而「自杀」倒塌的原因:在一穷二白的三十年代,在虚实交织的电影空间里,阮玲玉塑造了一个个典型的「中/小资产阶级」形象,而她「摇摆不定」的「资产」便是她创造的带有强烈「阶级」依附性和归属性的「作品」孩子。注意看,影片序幕便是一幅贯穿东西方文化的「圣母怜子」图,而东方母亲最重要的「任务」交代则是对下一代「意识觉醒」的呼唤,对于这位母亲的身世遭遇充满理解的「人民」教育家也是在按照「强国富民」教育为本的思路编写「剧本」教材。所以,不管身处哪个时代,为「资本」积累而「站街」卖身都是不被「封建父权社会」允许而受到舆论谴责的「忘本」行为。 |
|
好久没看默片了,一九三四年的老电影,阮玲玉的表演,一个简单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故事,同时又几乎成为了演员的谶语(阮一九三五年亡),只不过私娼的神女入狱了,十几年安宁的牢狱尚有孩子长大成人的期待,因为老校长的仁慈;但演员的女神却在同样的人言可畏中自杀了,电影中神女还可以把霸占她的赌徒杀死,现实中的女神却最终不敢也不能把霸占她的那个白相老公杀死,而且除了鲁迅写了篇杂文激愤地感叹现实,广大世界竟无一人可出手相助,吃瓜群众的看客们何尝不是鲁镇赏鉴阿毛悲剧的我凶手?再想想周璇等,那个年代的戏子啊,巨大的银幕荣耀和低贱的现实地位构成的巨大反差足以杀死一个人,现实比电影更残酷吧!再想想姊姊妹妹站起来,和今天在法律边缘无处不在的这群人(如今日所见温州飞霞路外的警察熟视无睹),孰是孰非呢? |
|
看完这部默片你绝对会相信当阮玲玉自杀的时候 全国数位影迷随她而去的事实 片中的母亲用十二年的监禁换得了孩子重生的机会 在整个绝望故事的最后 她总算赢得了安宁 在平静中憧憬着对孩子的希望 |
|
以古典的方式叙说一次受难,中国电影的基本叙事语法的一次构建,无论是教委会还是学生家长,抑或社会上的芸芸众生,皆在以自己的方式戕害一名受难的圣人及其子,神女的宗教化了的,贩卖自己而保全孩童的柔情在西方神话中也是罕见的。那个黑白的年岁,光与影即是宏伟的交响曲,默片中「字幕」这一环也被创作者拾起赋予其表现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整部影片中观众对于悲剧的来临都先于主人公,这更进一步加深看者与被看者的情感联结,室内剧与城市夜景的刻画皆源自茂瑙。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的左派影像大多以悲剧收尾,这使得法庭审判的本质被以宗教化的内涵诠释——法官与陪审员也仅仅是社会众加害者的缩影,我们看到的不是受审的阮玲玉,而是一次民国时代的《圣女贞德的审判》。布列松在拍《扒手》前看过吴永刚吗,牢笼内外苍生竞逐,天堂不再地狱永存 |
|
当将帕索里尼的《罗马妈妈》和《神女》作对比,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很明显,但她们都有着同一种眼神。 |
|
8/10。中影资料馆现场交响曲配乐太棒了,简直是震奋人心!吴的艺术技巧确时精深:对话戏的互移镜头,分割线构图,高对比布光,两次心理化叠印,极少的后影深焦,招揽嫖客时低机位推轨,藏钱段落的主观镜头和交叉剪辑,董事会的正反打,注意流氓跨下和过肩镜头的隐喻,以及怒杀流氓后叠化成模糊的影像。 @2014-04-22 23:12:21 |
|
阮玲玉作品群星中最闪亮的一颗,竟然是吴永刚的编导处女作。三十年代现实主义的高峰,强烈抨击了旧社会的吃人本质。镜头语言十分纯熟、凝练,女神的表演天赋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肮脏与圣洁,绝望与希望,纠缠在这个可怜又可敬的女性身上。她以自身的毁灭换孩子的重生,每滴眼泪都折射人性的光辉 |
|
阮玲玉的表演流畅自然,有几个场面没有台词,但也让即使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也能透过黑白渣画质深深的感受到力透纸背的演技。只要想想当今华语影坛,还有哪个二十出头的女演员能演的这般自然就知道阮玲玉的珍贵了。 |
|
一张面孔造就一部佳作,默片的形式禁锢了她的声音,虽有对字幕卡的怨念,但正是如此才出色展现了这位美丽但脆弱的灵魂的人生。 |
|
花花上海多辛酸。那时候的阮玲玉还不到20,演技一流。 |
|
现场交响乐看默片真是!!!第一个主题响起就热泪盈眶……总的来说,哭惨了……那种大特写真是!!!阮!玲!玉!结局真是!!!这样的电影,这样的体验,五星肯定是不够的。 |
|
少有的直白地展示妓女的生活,揭露人民的苦难,旧民主主义的社会改良思想。 1.母与子构成一种二律背反,母亲为了养活孩子失去尊严,而孩子也因为母亲的身份无法得到尊重,这种悖论构成了the problem is our society 2.阮玲玉实际上不太适合演神女,也不太适合演母亲,她的肢体动作固然精确地透露着内心波动,但她不能有特写,正面的表情是阮的弱点,既无神女之魅惑,也没有母亲之端庄(阮玲玉看着孩子时的笑有点尴尬)。但她演出了底层人民对社会之鄙夷,因之具有一种中间层面的人物形象,既非无根的浮萍般随波浮沉,也非走向充满伤痕的残酷人性,她的爱人之心并未被生活泯灭,这一点真是非常精彩。在剧中正是母性给予了神女这种中庸层面的人性光辉,而这也是失去尊严之外的底层人的、女性的声音。 |
|
@资料馆。word天,拍得太好。 |
|
吴永刚导演长片首作,默片时代的佳作,惨痛至极的生活,绝望无助的人生。在这个被黑暗所笼罩的时代里,就连白昼的阳光都显得那么暗淡,更别提夜晚的路灯有多么的凄凉和孤独,男人贪财好色,女人心生嫉妒,社会混乱不堪,内心无处安放,神女没有神采奕奕的模样,生活也只剩下一片荒芜的落魄。阮玲玉的一颦一笑,一喜一怒,一言一行,都显得那么的触人心弦,在现实中她是无数人心中冰清玉洁的女神,而在电影里她也是那个活灵活现的神女,用一个人的情绪波动牵连出无数人的过往云烟,能看见这样的表演是我们每个人的荣幸,她属于那个命途多舛的时代,也永远都停留在了那个时代的丰碑之下,无处找寻。 |
|
阮玲玉彼时才二十出头,竟能演出已然困于人生窘境中的沧苦和无奈,演技佩服。每场哭戏都含带恻忍和倔强,一股舒不开的堵气。第一场的泪光,像是在从近百年后的我眼中流出的一样,也落进了心里——这是女性共同体的本能。新加的配乐荡气回肠,本身戏就够好,音乐再强也抢不到戏。 |
|
#百年经典电影展#
第一次在电影院看默片,也是第一次在电影院听默片解说员的旁白。这部电影与费里尼的《卡比利亚之夜》有相似之处,但我感觉阮玲玉的表演更甚一筹,娼妓把那个时代和社会的问题反应了出来,非常悲剧。 |
|
在夜之街头,她是一个卑贱的神女;当她怀抱起她的孩子,她是一个圣洁的母亲。跟同年代的许多电影不同,吴永刚没有把重点放在具体的社会动荡上,而选择更多地把关注点放在当时那个畸形的社会现实。黑暗的社会剥夺了她生存的权利,甚至在最后连母爱的权利也一点点地被抹杀。校长的出现体现了人道主义,但是在这样的社会面前,人道主义的说教也只会变得软弱无力。整部电影的构图以及镜头的设计都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在传达出了足够的信息的基础上,还渗透出了诗意。 |
|
整体来说是很左翼的一个片子,阮玲玉的气质真的是很有易碎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昨天看张曼玉演阮玲玉的时候微妙的别扭,阮玲玉本人确实是柔弱的,她能演受苦的女性,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但她不是地母,她并不能强韧地承担这些,甚至她的反抗都不全是“我要杀了这个恶霸”,而是一时失手要了对方的性命。而张曼玉本人的气质完全是。。你们希望看到我面容憔悴?那我偏偏要谈笑风生。阮玲玉是不可多得的女演员,但我还是更喜欢张曼玉这一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力。(所以我最喜欢的张曼玉的片子,估计还是甜蜜蜜。 |
|
希区柯克对演员的演技似乎从来不高,因为阮玲玉简直就是具备了演技的Grace Kelly。两个经典的片段,一个是抽烟,一个是做体操,关锦鹏的<阮玲玉>是我这两年哭得最惨的电影,看完之后再来看当年的阮玲玉,一颦一笑让人唏嘘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