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达三小时20分,像一首忧伤的散文诗,贯穿影片的是凄美的音乐,静谧的智利乡村风光,颇具文采的独白。除了部分镜头稍有刻意和部分节奏驾驭有点不足外,整部的观感很不错,甚至可做风景宣传片和风俗考片。另外其实更喜欢前半部分,后面Rosita的部分风格和前面有出入。7.5分另外跪求原声。 |
|
本来想给满分的,但节奏控制的不行,后面节奏太紧张,而且男主自己太蠢,为了所谓的爱情不顾爱人和朋友的死活,虽然紧张刺激,但我不喜欢这种设定。中段是最好的,有安哲罗普洛斯的风骨 |
|
【2019年6月14日-中国电影资料馆-西尔维奥·盖约齐导演映后交流-197分钟版本】
真没必要这么长,废镜头过多,节奏过于缓慢(怪不得要出导演剪辑版)。
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国际A类电影节,怎么会把最佳影片给这部?因为评委们还是逃不过老年人的人文关怀,直击评委的软肋。论本体而言,剧作结构模糊,整体风格不统一,严重的节奏失衡,唯一可取的也就是夜戏的拍摄;其余,当代的电影思维、理论丝毫没有体现,只是情怀的情怀之作,毫无新意。
(字幕机延迟、丢字幕。现场翻译只顾着自嗨,完全没顾忌观众) |
|
体裁上的差异不能代表鸿沟难以逾越,诗歌与叙事之间从来也都不存在矛盾,但在此二者被强行拉扯区分对待,原文学上的自传式美好理想恍然间成为不正常的自我偷窥行为,因此不管在哪个方面都不及同类者;唯一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对共同创作的揭露:一方对抗记忆的虚伪妄为,一方则耐心地与未来对话。 |
|
原谅我粗浅没见过世面,这是我看过电影里最好的。 |
|
这年头还有人这么拍电影,很老派的气质,像是1970年代的老片。这样的电影其实很不讨巧,一方面有着鲜明的作者色彩,一方面故事情节又有着很强的类型片技巧,讲一个老头终于有勇气回到故乡,直面内心的恐惧和遗憾,故事从头到尾使用插叙的方式,对白诗意,细节处理耐人回味,是一次很享受的观影体验。 |
|
北影节敲字幕最长的一部了 |
|
197分的电影,镜头很美很美,如诗如画,但我始终无法共情,可能还没有那么深的乡愁吧。唯一感动的地方是父亲握住太阳的瞬间,最喜欢的是尤利西斯的故事——如果注定会死亡,那么不要捂起耳朵,要大声唱歌,与其被死亡的恐惧支配余生,不如与死亡共舞。2019.6.14电影资料馆。 |
|
花三个小时看这些破事我真是疯了。人生建议:如果你不是特别有名的,请不要写自传,更不要拍出来。 |
|
死亡诗人继承了错误的名字,重返故里填补过去的空白;扔掉堵耳朵的蜡,要与塞壬一同高歌;没有面孔的女人,树下的精灵,拾贝小姑娘消失在海浪里,爱情同盟永不出现,谁也逃脱不了白色恐怖的滴答秒针……南美魔幻现实的诗意盎然 |
|
问了一下导演怎么权衡个人体验对观众的有效性,然后他就很激动地开始批判好莱坞体制如何洗脑观众…… |
|
资料馆看的。这曾经如世外桃源的村子里,孩子们拥有童话般的梦想,年轻人拥有美好的爱情,人们唱歌、跳舞,心与心的距离很近。尊老爱幼,一切都在自有的秩序下井然有序,直到暴力军队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切。曾经的欢声笑语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个给别人带来欢乐的小丑带着痛苦的回忆生活一辈子。美好的爱情被破坏,友谊被破坏,取而代之的是人们恐惧的眼神。最有勇气的男孩想要抗争,夺回所爱,等到的不是爱人,而是机关枪扫射。后来,男孩不得不背井离乡,女孩在监狱般的军营里度过囚牢的一生。问题是,如何面对这段痛苦的回忆?男主和他的朋友都选择逃避,从青年到老年。这是一场直面自己内心的旅程,痛苦的心在勇敢直面时得到救赎。大多数人都选择不直面自己的内心,这样度过一生直到死去。片尾,两人举杯致懦夫,这个词直击我的心,我也是个懦夫吧? |
|
确实是很老派的电影,一个普通男人一生的、却不可替代的故事。和想象中一样,却又不一样,为了它第三次放弃了百子湾的《劳拉·蒙特斯》。看时和看完都不快乐,但不能否认是好电影。很诗意、很文学,又很拉美风情。尽管同步字幕前面基本都没跟上听不懂他们说什么甚是起急。资料馆映后导演交流翻译灾难。 |
|
#资料馆留影#188min版,映后对谈,导演说,3个多小时的长度是为了服务剧情表达需要,只有这个长度能表达出电影的内核。文字化的叙述方式,回忆交织的镜像语言,奇妙的是,3个多小时不犯困而且渐入佳境,如同在阅读一本厚厚的乡土小说。童年,青年,然后现在的老年,老作家漫长的记忆之旅,承载的亦是智利那么多年的社会变迁。观影过程自然想起伯格曼的《野草莓》,回忆之于人生,如同镜子之于真我,在迷离光影中,你可否发现了真正的自己?ps 解开心结之后,老作家望着海边日出内心独白,堪称记忆中最美的几个电影尾声之一。 |
|
在人生的夜幕降临时,放过往事比记住真相重要。剧作美术摄影剪辑调度娴熟中带着南美西语电影特有的奇幻奔放,非常优美。但仍然深感其老态。人生如不是老杜的《诗无尽头》也许等于不堪回首,经过了无数个离别死亡、黄昏黎明,增长的竟然只有情谊而不是智慧。历史与诗意渗透其中,智利电影风骨在。三星半 |
|
今昔人生的面对面纠缠。几度失去对镜头和节奏的控制,杂烩感在前半段尤其严重,后半段要好一些。 |
|
影20139:188min版本,其实也没那么感人。丛林精灵和父亲捕捉光那段还蛮有诗意。 |
|
弃,标记 |
|
生榨出来的诗意,前后叙事风格不太统一,有些镜头过于刻意。 |
|
选角有问题,也可能是导演的问题,年轻的潘乔应该是抗争,自由的象征,结果却呈现出一个自私的蠢货。年迈的潘乔应该是一个反思,追忆的象征,结果却呈现出装腔作势的自以为是——那本应沉重的旁白,更是增加了这种感觉。 |
|
6.5/10 比看《野梨树》更加艰难而漫长... |
|
2021.4.5晚9点43,电影频道首播.2021.4.6看回放.第1250个标记看过 |
|
算是半部好电影,前半部很是吸引人,导演的分寸与节奏掌握得都很精确。镜头尤其美,非常出色地表现了巴塔哥尼亚的美景。后半部很啰嗦,有些自恋,显得很无聊。智利的文人,似乎永远都走不出那个时代,皮诺切特成为他们心中永久的痛。剧中的主角太过自我,自己惹的祸,却一走了之,连累了朋友,又觉得他们均有歉于己。 |
|
why?一部这么old fashion的电影要拍195min?而且还是西方的old fashion?(刻薄了我 |
|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16年阿根廷有《杰出公民》,17年智利有《黎明忽至》,两部南美作家还乡记走了不同的路线。这部是通过回溯重现个人生活与社群的史诗,来纾解心结、向过去告别,融进生机欢欣、诗意温柔、残酷暴力、爱情友谊、衰老死亡……精巧地组织了回忆与现在、现实与虚构的文学电影,叙事和剪辑都很灵的古典风格。男主老爷子气质很容易想到《邮差》里的聂鲁达。恋爱脑的男人出口成诗(骚话连篇)真是太厉害惹。风景很美,墓志铭很妙。“被饥饿吸光了身体里盐和水分的小美人鱼”。 |
|
7.0 狭长的智利带来一部悠长的疤痕 |
|
小说家写小说的往事回忆,男主角长的很像原始人类,拍的时间真长。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译制。 |
|
太过文学化的,古典的,悠长的三个小时,195分钟,终于结束了。
太过漫长加上映后谈,从三点半到八点,有些浪费时间了 |
|
我们总以为老人就是老人,
其实每个人都年轻过。
而年轻时代种下的,
会在人的生命中留很久,
更或许,会停留在遗容上。 |
|
中途数次想离场,片子的节奏太过悠长,但是和罗马地久天长的这种悠长还不太一样,风格有点不太能接受的来,一个人的一生,第一视角去描写,开会穿插的剪辑,整体结构很清晰,但是还是太过漫长,伟大的片子时常肯定都很长,但不是所有长的片子都伟大 |
|
所以资料馆放的到底是188min还是195min……?智利乡村风光、过去与现在的多线叙事、墓园里诗意的墓志铭,友情和爱情、高压和抗争、活着和死去,小村庄里的史诗。最后老朋友举杯敬背叛和怯懦,把童话拉回现实的苦涩。前1/3和后面有些脱节,男主的性格我实在不太喜欢。果然百无一用是文青啊。 |
|
太难带入了,就这样吧 |
|
好难看 长线复杂的故事不适合用这种方式拍 胡里奥和加冕礼又那么合适 |
|
就 各种意义上都中规中矩的文艺片,里面的诗写得也中规中矩;电影频道的国配简直太灾难了…… |
|
智利電影《黎明忽至》是一部講述年老的文字工作者,因為想完成心中的文學作品,特別回到出生地尋求靈感的故事。電影有著南美洲特有的魔幻手法,讓我有種彷彿在看馬奎斯《百年孤寂》般的迷幻,也有著智利歷史的真實性,將70年代末期軍政府執政下,人民的苦難與犧牲隱忍,以各種生活細節表露無遺。這是一部充滿詩意及文學性的作品,不但對白優美,劇情充斥著滿滿文學感,更大推攝影畫面,每一禎的構圖都美倫美奐,目不暇給
只可惜這部長達三個多小時的作品,在這位極富盛名的國際導演用鬆散、凌亂的敘事手法執導,更顯冗長與拖沓,而且沒有焦點。可惜了有意思的內容、充滿回憶的小鎮,以及如詩如畫的攝影場景
#不要問我論文進度
#還欠二篇稿子
#明天一定要把企劃案寫完才可以看電影 |
|
是我看过几部北影节2018最棒的片子了! |
|
补 |
|
20190614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智利太阳照常升起(误)…老爷子演技很棒,小岛自然风光优美,有些神秘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电影…男主父亲走到海边,伸手抓住太阳的情节十分动人。那些欺骗和背叛,到年老时都会烟消云散…宿醉后的墓地海边,远眺太阳升起 |
|
纯作者电影风格,诗人般的气质贯穿始终。“是谁扭转了空气的方向?我热爱这空气。”“雨滴敲打着我,时间滴啊滴嗒”“父亲的手在抓阳光”这样的台词及画面比比皆是。文学气息浓郁的电影好久不见了。 |
|
别忘了 天黑以前 我们都是小精灵 |
|
智利的希腊移民后裔,所以风景是印加人土地上的,但情感和经验都是尤利西斯式的,就还挺安哲普洛斯范儿的,好看是好看,但太长了…… |
|
本次北影节最佳。看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我还在贬低,看到最后竟然被一种莫名其妙的震撼所笼罩。(19.6.14二刷 学到了一些) |
|
还乡 |
|
美还是美的,也有很多细小的感动,但当呈现在大银幕上的故事太过个人化,就难免陷入主创集体自嗨的尴尬。最喜欢的是主人公为淹死在海里的小女孩写的悼文——被饥饿吸干了水与盐分的小美人鱼。太美了,编剧真的是诗人。(资料馆要弄映后谈就好好弄,大老远把导演和制片人请来结果翻译水平不行满嘴跑火车,我尴尬到全程捂着脸看手机… |
|
开始以为是地久天长 中间觉得是罗马 最后发现是索尔之子 片子风格老派略显冗长 但是人物形象丰满而且很有质感 成长和历史杂糅在一起 那是那一个人的人生 放下该放下的 记得该记得的 |
|
时间如河,以笔做舟。光阴一过,逝者如诗。太棒了。 |
|
这是一段乡愁,也是一段历史。在这个故事里,爱的有多热烈,伤的就有多痛。电影三个多小时的片长对于观众来说并不太友好,故事背景显得有些语焉不详,虽然岁月变迁,物是人非,故事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显得有些薄弱,让对于不熟悉智利历史的观众很难沉浸其中。 |
|
有点长但不沉闷,回忆与现实双线叙事,将主人公潘秋普通又梦幻的一生缓缓铺展开。优美的镜头,诗一般的语言,低沉的独白更像是梦中呓语。如果说年迈的作家故土重游是为了获取灵感,不妨说他已经坦然接受灵感的到来,接受过去的缺失、懦弱、恐惧与遗憾。与故友的对话,特别是与卢西安诺那一段,令人久久回味,似乎什么都没说,但一切皆在炯炯目光里。长夜漫漫,人生将尽,黎明忽至。 |
|
这类艺术片都是蓄力憋大招型,也像后爆发式的后摇作品——漫长的器乐铺垫,美则美矣不知所谓,但把情绪渲染到位层层深入,最后高潮炸个淋漓尽致稀里哗啦图穷匕见。是和【起承转合】迥异的叙事思路。实在坐得腰疼,没听映后谈直接撤了,小西天资料馆。 |
|
如果你和我讲话,我就一直活着。亮点就是那些短而回味的墓志铭。但是不值花三个小时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