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辛波主义 Zimbelism (2016)

    最近更新: 2025-02-21 第1集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成功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920x1080 时长:90分钟 测试时间:2025-02-21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Zimbelism (2015) [1080p] [WEBRip] [5.1] [YTS.MX].torrent[1.66GB ] 详情
      Zimbelism (2015) [1080p] [WEBRip] [5.1] [YTS.MX].torrent[1.66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Zimbelism (2015) [720p] [WEBRip] [YTS.MX].torrent[830MB ] 详情
      Zimbelism (2015) [720p] [WEBRip] [YTS.MX].torrent[830M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乔治·津贝尔 (George Zimbel) 的作品以优雅、自发性和非凡的眼光记录了 20 世纪,能够在 35 毫米的画面中讲述一个故事。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6 IMDB 7.3
      Die große Stille
      2005
      纪录片
      法国

      大宁静

      Die große Still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每一个虔诚的瞬间,都确凿地寓指永恒。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 牛啊。景美,影像风格是我喜欢的,录音干净。(怀斯曼纪录方式)一定要记住物体在画中的感觉,以及机位的位置。(细节,空间,要锻炼自己把握它们,直到变成自己的习惯,象呼吸一样自然而然)
      • Silence is God's first language 这沉默就是生活本身。我们体验自己的沉默和世界的宁静,而他们永远在沉默中体验这个世界,担负起一个由我们的喧嚣来体验的世界,这个世界,若无他们的黑暗,将没有光明,若无他们的沉默,亦没有声音。ps我也想这样静谧的活着   
      • 自然光束中的尘埃飞舞,一蔬一果的光阴凝聚,日升月落的斗转星移,晨钟暮鼓的日常修行;凝视镜头划过地板上的光斑,倾听万物众声奏成和谐宇宙;敬畏静观生命,从宁静悠远中汲取喜悦与力量,这种高蹈于世的静默孤独正合我意。
      • 我是醉溺红尘的撒旦子民,你们清心寡欲皈依信仰,我却在一旁冷眼睥睨
      • 净化心灵...
      • 终南山中,种菜是禅,修道院里,劈柴修道,身是木屐树,心如伦勃朗,乍看以为是维克多灵童转世,再看原来是摆拍系灵修大师,本来无一物,又不惹尘埃,很难成佛的,不如身是榅桲树,心如蔡明亮,滑雪下山去,惹一身勃鲁盖尔的尘埃,修成帕索里尼佛
      • 是不是像自律的精神病院?
      • 居然世界上还有这么一群人的存在,像一群自闭症患者,但他们的职业是修士。在这样寂静的地方,他们能保持清醒的思考。大音希声。这样的纪录片实在是难得,恐怕真正能静下来欣赏的人不多,我坦白,我一边看这电影一边在看希特勒档案的书o(╯□╰)o...罪大恶极!貌似他们说的是法语,完全听不懂
      • 没有字幕,但依然能感受到因信仰而平和纯净的心
      • 9.1;于不再存在的时间中
      • 十大之一!摸机器后震撼力更强大
      • 静谧 简洁的生活 色调很舒服 细节刻画的得我心,水、景、人态、光影 长慢镜头与细微场景的拼接 他们过得很淡定啊 我想能去那里亲身感受一番
      • 唯有宁静的心才能看懂这电影。我不会特别喜欢这样的片子,但是看完以后,不会后悔你耐心看了这样的场景,不会空无一物,需细细体会,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 good doc, but not for everyone. practically a silent film.
      • 终于遇见和the big blue一样平静的电影
      • 一部用耳朵听的电影,你甚至可以不看画面,光凭声音来猜测画面。游戏都是越简单越好玩不是么~自己和自己玩的电影,非常有意思的电影。“你能听到250米开外有人开关门的声音,而且还不轻。 ”——导演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2198809/
      • 大音希声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g5NTUzOTk2.html
    • 豆瓣 8.2 IMDB 7.3 HD中字
      全身小説家
      1994
      纪录片
      日本

      全身小说家

      全身小説家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当一个人无法拍出掏心肺的电影时,你可以找一个像原一男这样的暗黑纪录片导演,拍下你的生,爱,性和死。还有最重要的心,肺,还有癌变的,肿大的肝脏!
      • 1. 好多地方没有中文字幕。2. 147分钟太长了,完全有压缩的余地。3. 导演感情部分处理,倒是有一些真料。4. 动手术,体检,他衰弱的镜头导演倒是不避讳,看起来非常真实。5.他妻子就很受气不是嘛?给这种人当妻子一定要想清楚,不要要求感情回报。6.他是很有名的日本作家吗?
      • 那个满嘴跑火车的“撒谎经光晴”最终选择了去做小说家,那是个最适合他的职业。他甚至彻底杜撰了自己的历史,来掩盖自己不想面对的过去,这是懦弱的表现,却未尝不是勇气,他是真正的全身小说家,用他自己的理论来说,他生活在自己所“选择(虚构?)”的那部分“真实”中,他自己就是一部小说。
      • 我在美国纽约学习制作电影,学了一年,也看了很多美国的纪录片。我觉得美国的纪录片电影与日本不同的一点在于,美国人拍纪录片时最基本的姿态是,先要对主人公的生活方式进行批判。但日本不是,我们会学着共存共生,尽可能地与对方产生共鸣,我们必须要进入被拍者的世界。我觉得纪录片导演要有这样一种姿态,这很重要。我拍过一个片子叫《全身小说家》,主人公是一个小说家,他已经因为癌症去世了。我当时拍了三年半左右,在拍摄过程中他的病情不断加重。这是一个面向死亡的主人公。观众们在观看的时候,想到自己即将到来的死亡,也会产生一种共鸣。日本有种民歌叫演歌,是给人们的整个人生给予鼓励的歌,我做纪录片也是去支持鼓励人生。——原一男
      • 名副其实的全身小说家,跳脱出文字世界之外依然在生活里构建了虚构的防线,纪录片前后分工明确,前面呈现的是作家自己想要呈现的形象,并因此获得了众多文学爱好者的仰慕,后半段是揭露“谎言”的过程,但导演原一男的目的并不是去戳穿作家的虚伪,反倒是以包容的态度去展现事实本身,所以观众在看的时候也不会感受到批判的情绪。
      • 井上光晴的自编年谱或他本人的叙述,都难免自我粉饰,而他的女粉丝对他的痴迷也充当了旁注,原一男却通过走访和文献,还原他的面目,还原不是揭露,只是更完整地呈现。原一男的纪录片总是充满了力量,这种力量不是说他拍摄了令人震惊的画面,而是他总是冷酷直视被拍摄者并毫无保留地将之表现出来。
      • 井上光晴的槽点也是他能够写小说的能力,虚实填充叙事,虚实模糊了叙事,这个题材比起传统的作家传记要吸引人多了。
      • #SIFF# 交叉剪辑井上光晴的讲座/演讲以及罹患癌症后的治疗过程,节奏感好。围绕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展开:作为通灵师的虚构、年谱的不可靠(无论出生地、破处经历还是1/4朝鲜血统都不可靠)、自述及他人视角的差异。有趣的细节也很多:父亲在瓷器上的情色画、六七十岁老太带小剪刀去商场剪袖子……
      • 我们憎恨谎言。可有人需要靠它活着,靠它发光。
      • 虚构以画面展示;回忆以演员搬演;这是影片唯一有趣的两点。ps:你妹啊,你犯得着把剖腹取肝的整个过程拍下来么?!人生如戏,选择性写作,人总有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情。
      • 一个人生命中,总有选择原谅或不原谅的人,他不愿回忆的就淡化为虚构,此乃真实生活的一部分;一个人的生命,总会在某处某个心灵里留下痕迹,此乃不朽。
      • 意外的导演见面场,导演温和敦厚的外表下是疯狂的心,强烈跟我们推荐他拍的讲他和他两个前妻的三角恋的纪录片,里面还有两个老婆生小孩的实拍噢~(⋯)对这部评委特别展映的片子也说不上喜欢,倒是导演有两句话挺有趣,井上的骗人年谱其实是为了那些喜欢他的人编纂的,井上的谎言我都用虚构影像来展
      • 不妨从容地生存,因死亡并没有挪动脚步。身外的斑驳是多好的借口,让我们忘记体内摧枯拉朽的恶心,于是癌症也成了救赎,起码体内多了几分色彩。花园的小径分岔是幻觉,生存是一条“大路”,从生到死。
      • 他去世后,那些喜欢他的女人该多么伤心。
      • 9.2;原一男之於紀錄本身,他怎麼可以幾乎無法令人察覺到介入...
      • 上海电影节,导演出现了... 不错的纪录片。那个尼姑说的纯友谊,竟然是骗人的...... 以及导演说,她会成为尼姑,是因为不想再和井上桑有身体纠葛了....... 额。看完想找井上的小说来看看。
      • 虚构比真实更真实
      • 全身小说家,指他一生都伴有虚构的气息。
      • 一位大作家的最后人生、他本人口中的过去历程、旁人道出的真实人生...谎话大王最终成为了作家的故事,真正的全身都是虚构的谎言。最后导演出现在现场,补充了很多有趣的幕后,比如作家追悼会上尼姑(也是大作家)所说的“与作家的纯洁的男女友情”,实际上他们是很长时间的炮友。从银幕到现实的幻灭。
      • 做小说家的一个优势——可以整日尽情撒谎,井上光晴就是如此,虚构出身,一心只为在学生们面前硬撑着挥斥方遒,把人生活成了艺术。本片最精彩的不是记录一位病危老人,而是后半段原一男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剖析这位小说家的性格成因,父辈的分离、社会的变革,如是种种。结尾妻子的悼词真感人!
    • 豆瓣 8.3 IMDB 7.3 HD中字
      National Gallery
      2014
      纪录片
      法国/美国/英国

      国家美术馆

      National Gallery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看到第二部便了解了Wiseman的纪录片性格——永远给最少的导引和最原始的材料,同时对观众的要求就自然高了起来。观影过程真实感到在被这些久远画作跨越浩瀚时空回以凝视。艺术管理专业学生对他们所探讨的话题实在不能再熟悉,无论marketing还是budgeting完全是课堂讨论的现实版。
      • 对于曾经流连于这座美术馆的人,我到底从中获得了什么?
      • 补标。怀斯曼依然弱化主观导向性,坚持以画面和剪辑中的内在逻辑带动叙事,多主题渐次展开相互交织,对观影者的专注度要求非常高,而他的片趣味正在于此,意义皆在空隙之中。
      • 稍微失望。如果是关于美术馆而不仅仅是美术馆内的艺术品的就好了。怀斯曼大师高龄之后视角迟钝了。
      • 一窥艺管文博专业日常,运营、修复、布展、讲解……国内馆最大的差距不在藏品,而在对待公众的态度上
      • 堆砌将近十个gallery talk实在有点多,而且涉及其他部门太少了,三个小时太长。但就像片头他们自己说的一样,不管怎样National Gallery本身摆在那里所以拍出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感觉只是日常而没有拍出英国和National Gallery的特点挺可惜的。在房顶抗议Shell开采石油No Oil Painting的也太傻了吧。
      • 三星半。拍得太散,缺乏叙事和人物。装裱、复原保养和展览时的用光是我感兴趣的内容,偏偏不展开来说。这种DV式的片子不是我的菜。
      • 三个小时全英文对白无字幕,听懂了十分之一。电影聚焦了参观者对画作的欣赏神态,帮盲人摸画,讲解员向大家叙述介绍的过程,美术馆高层对经营问题的探讨,还展示了画作的修复……其中对于一些名作品的讲解尤为趣味横生,深刻独特。其实作画就是对慢慢流逝的时间的展现啊![4.4看的]
      • 随着时代的推进 博物馆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藏品收集之地 它们渐渐成为各个城市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时而拍画时而观察游客 讲座画室会议穿插交错 就像是展现出当代博物馆的不同身份 【纪录本身 便大于题材
      • 了解到很多油畫修復的內幕,受益匪淺。大段的講解非常多,也是體驗性的。但沉默凝視的片段略嫌不夠,可能也因為所展現的大部分都是敘事性的、宗教主題的作品。
      • 归到去年的吧,看得迟了点,算是整年不太丰富的纪录片中,相当有趣的一部!不仅第一次了解到油画修复的各种细节,还旁听了给盲人的绘画介绍课,很动人。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看展品的眼神都闪着光。有时候真的很难向人解释为什么自己那么喜欢去博物馆,只要有空就去,这部电影说是答案,也不尽然
      • NYFF 52 #5 如果说Oppenheimer是在纪录片语境下制造戏剧化的大师,那Wiseman则是截然相反,专注做“墙上的苍蝇”到84岁,实在老当益壮。3hr全景式呈现NG:刷墙布光,预算教育,策展修复,当然最重要的是看着你的画,和看着画的你。对艺术永葆热忱者不会腻歪的絮叨,也是一场朴实的致敬。
      • 没打瞌睡的我对美术馆题材真是真爱了 以前以为自己听力不行 这次才发现腐国的艺术评论员讲话真是啰里八嗦抓不住重点
      • SIFF2019。我一个逛博物馆必睡着,在伦敦那么久没去过National Gallery的人,坐在上海的电影院里全程精神地看一部National Gallery的纪录片,可以说非常行为艺术了。
      • 嚮往做conservation restoration的職業 #求職廣告看到請豆郵我可厲害了
      • 一部对艺术史专业内的人来说,可以说是分分钟高潮的电影。但这种博物馆系列的电影,本来局限性就很大。就像不懂古董的人,肯定不懂玩古玩的乐趣般。熟悉每个大师,每件镜头闪过去的作品,然后大脑无意识的弹出作家名字的感觉。哈哈哈,懂得人才会懂那种感受。
      • 3.5 后面略重复拖沓了点
      • 怀斯曼以不介入的方式(无旁白、无采访、无配乐)纪录了一间博物馆的方方面面:日常展出、各色观众的凝视、面向不同群体的讲解员、讲座、与同行交流的馆方专家、向艺术生授课的专家、特展的策展与运营、专家接受媒体采访、媒体制作艺术纪录片、开幕嘉宾社交专场、布展调试的细节、艺术品的修复与研究工作、画框的制作、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收支预算的讨论、观众的绘画课、展厅中的钢琴表演、特展上的现代芭蕾演出、与特展配合的诗朗诵。其中作为主线、也是篇幅最大的部分,是先后完整纪录了十来位讲解员对十来件作品的讲解。我想导演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向观众宣传博物馆的精品或介绍如何欣赏一幅画,而是服务于他所要展现的方方面面。比如,不同讲解员面对的观众群体不同,讲的侧重点也不同,还与画框制作、布展打光等方面形成呼应。只可惜印象派篇幅太少。
      • #7000. 后半段有点作,前面一些有趣和温暖的解读,还有修复的工匠,都喜欢。
      • 弗雷德里克·怀斯曼的“真实电影”,省去常规叙事,一切反而显得自然,令人感觉真的在某个无事的午后走入了美术馆。观感是很舒服的,置身于美术馆这样的建筑本来就很惬意,足够宁静,足够缓慢,是隔离争执的好地方,在这样的空间游走,观看或静坐,听馆内工作人员讲解名画或细细聆听人们的脚步回响,是认真感受艺术也好,是消磨时间也罢,都那么怡然自得,恰到好处。
    • 豆瓣 8.5 IMDB 7.5 DVD中字
      מיסטר גאגא
      2015
      纪录片
      瑞典

      嘎嘎先生

      מיסטר גאגא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每个舞者都有一扇上锁的门,编舞师为他们制作不同的锁,让观众可以拥抱门后的宝藏。从这个角度看Gaga先生就像说着世界语的锁匠,让人们领略到人体的律动之美!
      • 很久没看到拍的这么好的纪录片了。耗费了8年,和自己的camera man撕逼,和自己的editor撕逼。No suffer, no gain.
      • "The essence of everything in nothing."
      • 导演说Ohad Naharin本人看了电影之后,觉得如果他来导,会是不一样的东西。但这本片子不管是艺术性,还是资料性来看都很棒。
      • #shiff# 作为纪录片比较平庸,素材和观点的组织都是这个题材最常见的方式,不太有重点,相对于pina来说,拍的还是比较通俗。
      • 果真是让人心间满是回响的好舞蹈,影片完成度接近Pina。另附演出信息:巴希瓦舞团10.17-18会来上海。补记: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看完十舞,现场表演恣肆到无法言语。人生那么多感情和震颤,全都在里面。
      • 以被视为当代最重要的编舞大师之一的欧根•纳哈林为对象,传统地结合私密彩排影像与大量未曝光档案和演出片段,回顾其成长与创作生涯中的多处艰巨转折,聚焦其发明的侧重于舞者思维想象而非表演本身的“嘎嘎”语言和对舞者的声音控制,舞蹈的短暂性和电影的长存性之间的对话冲突也成为影片隐含的主题
      • 中段有一个《THREE》的片段,眼泪不自觉流下来(其实每一段舞都好看)片尾混剪了个时期作品。散场时有人在后头说“选老婆的眼光很专一”(都是亚(日)裔脸)那么问题来了,小时候学的舞到底是不是渣渣,真想重拾起来试试。美不胜收!十月等我#SIFF2016#
      • 不是所有现代舞都喜欢,玛莎葛兰姆属于故弄玄虚看不下去的一种,嘎嘎的和NDT的属于惊心动魄心电感应的一种
      • @SIFF2016 作为纪录片中规中矩,从头讲到尾。但Ohad本人很有魅力,等十月看作品。
      • Ohad Naharin和Mari跳舞那段让人感到无比心碎。
      • 年轻妻子不发一言,走出排练厅,留下Ohad留在原地,几分尴尬几分无措。这个场景作为结尾有点意外。
      • 16年来魔都演了《十舞》啊,确实是天才级别的,不过采访里的一个人说的“不具备普适性”
      • 舞蹈部分真实赏心悦目,印象最深的是last work作品,和全是椅子的作品。@金熊猫展映周
      • 浪费160619电影节票,1018艺术节看好Batsheva在上海DecaDance十舞现场,17年旅行途中找补。There's everything in the essence of nothing. Gaga技艺,战争影响,个人命运,艺术操守,etc etc. 赞美tabula rasa赞美Passomezzo
      • 看哭了 这是真正的大师
      • 2020金熊猫展映,以色列驻成都副总领事和四川现代舞团团长出席映后交流。现代舞应该不是第一次看,但一直没有过更深入的了解,这部影片及映后交流让我不仅对“嘎嘎”舞蹈语言有了新的认识,也对现代舞甚至是现代艺术有了更清晰的理解,Ohad Naharin说舞蹈具有疗愈的效果,舞蹈也是一种全世界通用的语言,而“嘎嘎”舞蹈的理念在于回归自然,回归真实,感受人体本真的律动,没想到这些肢体语言会具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73)
      • 详实。动人。真实。
      • siff2016#38。平铺直叙,按时间线索组织材料,基本上是去看舞的。
      • Enchanting body movements 想不到豪斯医生还这么会跳舞。唱歌的声音也很好啊。
    • 豆瓣 6.7 IMDB 6.7 BD1280高清中字版
      Fuocoammare
      2016
      纪录片
      意大利/法国

      海上火焰

      Fuocoammar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年度难民大片,全场白左掌声雷动。隐喻有点太用力。
      • 罗西只是在讲这片海和围绕它而起的故事而已。清冷的小镇、玩着弹弓的孩童、自娱自乐的电台DJ、以及成批因脱水而奄奄一息的难民,他们故事因这片海而起而落,罗西没有所谓圣母心的态度,他只是为他们完成了一副肖像。
      • 柏林金熊,电影观念的大获全胜。当然随后的摆拍设计与剪辑技法也极其重要。当今国际世界语境下的日常生活的细思极恐,透过纪录电影片段+日常的设计摆拍交叉剪辑,实则还是控诉一种对他人当下苦难的漠视,它也有着对文明的深度自嘲以及严肃荒诞的重构。
      • 1.难民惨象与男孩生活双线叙事,杂以自然景致,构成纪录、半搬演与全控制的拼贴。2.沉静冷峻,获得金熊虽有政治正确之嫌,还是无法掩盖影片内在的辉光。3.以验光和弱视喻指视而不见,同[沉默之像]。4.以炸药和弹弓雕刻仙人掌的"面孔",遮住右眼后失去准星的发泄。5.壮美风光作反讽,凸月。(8.0/10)
      • 地中海小岛上居民的日常与非洲中东而来的难民在如此狭小的地域中构成两个遥远而几无相通的世界,仿佛对这个被各种迅捷通讯方式无限缩小的世界无情而精准的隐喻。整体还是相当克制而有力,engaging而并不说教也不显出优越感,两个世界的距离与层次也设置的十分巧妙。
      • 兴冲冲的跑去买片,中国版权竟然已经有3个offer了。难民题材水准之作
      • We all have a lazy eye.
      • 看完之后过了好一阵还是不能放下电影里的许多片段。表面没有联系的男孩的生活和难民营救两部分在全部看完之后觉得它们是一个整体,有点怀斯曼纪录片的感觉了。上一部罗马环城高速没太跟上罗西的思路,这部好懂多了,正好可以把之前的重新看看。另外这就是一部政治电影,不是明喻暗喻什么的
      • 欧洲这两年最热门的难民议题,围绕西西里一小岛小男孩和北非难民潮两条线展开,与其他男孩不同的是,他的家乡每天都在上演挑战人性的戏码,虽然两条线交织不算清晰。对真实记录难民营生活和给大海的深邃的固定镜头印象最为深刻。罗西圣母心在德国得到极大共鸣,放映结束后掌声经久不绝,坐等场刊评分。
      • 有的导演为了得到国际影展的青睐会在电影里加入一些讨巧的标签、符号、噱头,而这个导演拍的是标签、符号和噱头本身。
      • 难以评价的纪录片。脱水抽搐的身躯,脸上红色的泪痕,满仓横乱的尸体,镜头太狠太直白残忍,小男孩一家倒是这冰冷记录里一丝暖意——但他父母在哪呢? 再者,医生的那番实话很打动人心,尸横遍野这种惨象,无论看见多少次,还是会侵入梦里,搅乱平静。
      • 七年内最差金熊,不过某些段落还是有些冲击力。设计摆拍哪家强,还不如看赵亮...
      • 组委会的评委辛苦,导演辛苦,默大妈辛苦~回家后我默默打开油管看起了春晚
      • 3.5 无比典型柏林金熊眼光,政治性远高于电影,也许导演怕被说圣母,刻意避免添油加醋,别说煽情压根冷到冰点,只敢寄寓矫正弱视疑病焦虑学划船的当地男孩,因此绝不是“好看”的电影,但大银幕上看到血色眼泪、堆叠的尸体有被震到,客观上确有进步意义。今天还放映事故了欧盟影展真是年年出状况呃
      • #SIFF# 第一部获柏林金熊的纪录片。但其实与罗西揽威尼斯金狮的《罗马环城公路》异曲同工,只是隔了三年,罗西电影的结构更精妙,并拓展了纪录片的边界。撷取现实的方法使之既可以作表层的解读,又隐含着隐喻。完全不用画外音,靠剪辑叙事(甚至配乐)。
      • 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成是真实电影与新现实主义以Docufiction为形式的延续,作为“个体代表”的男孩家庭和作为“集体”的难民都被符号化,两者间完全没有交集却无时无刻不在碰撞,达成了无声的批判。如果将它对现实的揭示简单评价为“刻奇”,显然有些武断。
      • 才想着为何这么像纪录片,结果发现本就是。因而并无政治隐喻,反正都展露无遗。政局动乱后难民的流离,非常触目惊心。老医生说尸体见多了,其实并不会因为习以为常而毫不惊心,毕竟那都是生命。看到小男孩在这见证了太多血泪的小岛上淡然生活,有种特别的孤绝冷漠。但这电影毕竟还是少了些力度。三星半
      • 精美的verite真实电影佳作,构建无垠的空间——自制与广博,匠心和风轻云淡。在今天的政治气候下,主题尤为惊心。
      • 不纯粹的纪录片,设计又设计,安排又安排。把难民题材拍得这么平庸也是挺不容易的
      • 这哥们拍纪录片,一共不超过5部作品,最近的两部一个拿了金狮,一部拿了金熊😂😂😂,刷完两部,题材技法美学确实都上乘。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