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第一部震到我的同志电影,虽然性向并不是主题。南非新人导演将一对养兄弟之间的复杂感情刻画得太入微了,入微到让人不寒而栗。电影呈现了在后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白人成为少数群体后只能依靠宗教信仰来维持“纯洁性”的悲哀。弟弟的邪气演技厉害了,不行我得缓缓... |
|
本以为会是一部南非版的【上帝之国】,结果发现导演的追求要更加严肃,男性特权、宗教和血缘都让性取向不同的男主角处于这个社会群体的边缘,更糟糕的是又来了人格强大的异性恋男孩,导演试图用两个男孩的关系来浓缩南非社会里这些白人的生存状况和他们的历史。把性取向拿来这么用,可见这个导演的才华和野心,不过想要处理起这么复杂的故事,难度可想而知,对于新人导演处女作来说,已经是很厉害了,可以让人看到某种未来的可能性。 |
|
灯光拧亮熄灭一开一关的间隙之间,男孩以为他曾与他相拥,“灯光再暗也抱紧你”。人生怎么这么孤独啊,孤独得像无人收割的疯草的荒芜。 |
|
同性恋元素被利用的最彻底的一次。 |
|
【南非】《当我们17岁》、《上帝之国》之后的“村野汉子第三章”,却又承接了去年被低估的《伤》南非大地中的那份神祗笼罩的悲伤和巨大的分割。古老的歌唱、因为身份和争夺所产生的种种牵绊,用伤害来掩补心理的爱与残块,抓得太细腻了。最后的那一把火所带来的心理情感力度不亚于《燃烧》里的那一把火。 |
|
虽说是两个小男孩的故事,却有着很强的宗教和政治隐喻,不然这个年龄怎么会有一场天使与撒旦之间的密室对话?像是叔本华和尼采在隔空对打。从没见过同性恋的身份和行为在一部电影里被这样“利用”,保守的原住民为了守住现有的一切而压抑天性,作为闯入者的移民为了生存却可以改变天性,他们看起来完全不同本质上却又是一样,不然烈火中的呼喊为何那般声泪俱下? |
|
本届戛纳最大惊喜…开头以为是南非God’s Own Country?独特的选材和视角,高难度且成熟的剧本,意外有深度的表演(Pieter非常出彩),绝美的摄影和landscape,导演非常克制地表达出了颇为复杂微妙的情绪。结尾象征涅盘和宿命轮回的燎原之火很惊艳。 |
|
略浮夸,不了解南非社会状况,为什么要取代他,这个男孩恶心到我了 |
|
低调朴素的一种关注影片,故事却出乎意料的强烈。一个近乎与世隔绝的地区只有庄稼人和虔诚的信徒。一个全新家庭成员的到来在平静的家中掀起惊涛。悲剧的精髓就是看着美丽的事物在你面前毁灭。苍茫大地,两个男孩心中的一角在这死去。主题涉及宗教、血缘,戏剧冲突强烈。目前本届一种关注单元最大惊喜。 |
|
两个明明彼此珍重的男孩,却不断将对方推开,而后发现各自生命里有且只有对方,或者就连自己都变成了对方的模样。又是一部令人惊喜的处女作,虽然故事的格局不算大,但细节种种非常精致,特别是摄影与音乐相当亮眼。结尾的大火,像是一场恢宏的成人礼。p.s.导演人超好超帅的! |
|
可能算是近期出现的“我家来了个陌生人”系列最压抑最冰冷的一部,剧作非常巧妙地塑造了两个性格、性向、价值观迥异对立的少年形象,间接反映了南非底层普通白人家庭的生存现状,一个站在文明对立面的陌生人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原本看似和谐的清教徒家庭的平衡,残忍地撕开了宗教/社会/家庭等关系的本真面目,荒芜苍冽的大自然所孕育的孤独感扑面而来,压抑和不详的配乐更是加剧了这种气氛,以致结果看得不寒而栗。(70) |
|
作为一部寓言电影,基本算合格,但也犯了些老毛病,比如人物极端符号化、细节缺失和情节刻意为主题服务,电影非常容易让人想到库彻小说中那些被人遗忘的南非庄园,那是白人曾经的辉煌的过去,在独立运动之后,他们被遗忘了,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小天地中,慢慢地失去了主体性,孤儿和无法生育的设置很好地影射了白人群体的现状,他们已经不再是主人,但未来呢?也许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没有未来了,宗教是他们还能联系过去仅有的途径,照片都昏黄,唯有每日的祈祷能让他们寻回自我,大量的人物置身荒野的镜头和对称构图,暗示着秩序的不稳定,外来的荷兰孤儿是自由一代的代表,他身上没有曾经辉煌岁月的束缚,唯有生存才是目的,没有心才能超越撒旦的索多玛的火焰,而收割者身份的交换也必须付出出让灵魂的代价,去掉情亲、文明的伪装,其实我们都是一样的 |
|
“一天,母亲将流浪街头的孤儿Pieter带回了家,并要求Janno像弟弟一样接纳他。”------------也可以算是引狼入室~ |
|
一个由宗教信仰所支配着的家庭,儿子与母亲收留的男孩有着同样的性向往,却演绎着不同选择下生活带来的同样摧残。男孩们角力着家庭、争夺着农场、取悦着母亲的心,殊不知两人早已掉入环境畸形的泥淖。谁也不是赢家,谁也做不了真的成功“收割者”。 |
|
4.5 MIFF 2018 @ForumTheatre man camp之前只能说中规中矩,从man camp 回来之后逐渐高能,结局太震撼,细思极恐,pieter的最后一笑彻底完成对janno的接班,也暗示janno可能也走过pieter的这个过程,整体完成度很高,绝对的惊喜之作 |
|
7/10。前半段波澜不惊,揭秘都是养子后变成了一出争夺权利和爱的大戏。特别的是两个男孩都是gay,所有戏剧化情节都掩埋在冰川之下,直到最后一把火融了。宗教讽刺十分强烈,城乡间的驯化,开关灯瞬间恐怖片。(设定在二十年前我都相信) |
|
短暂的拥抱,大火中既是撒旦也是重生。 |
|
「At least I know what I am. Just white meat.」「You think you're made for this land but your destiny is to pass and disappear without leaving a trace. She will never be part of you as she is part of me.」 |
|
终于看到一部好电影,让我认真琢磨自己为什么喜欢。其实不是关于同性的电影,导演只是用它做了一个切口,一个在今天的南非农场生活中脆弱的但并不是最脆弱的环节,来展开逻辑的铺展。整部电影充满宗教感,轮回与涅槃,人只能靠信仰为生,因此与天然相近,大量的环境描写来衬托它,虽然这样的镜头的确有点无聊。小男孩邪典表演出色,但最尖锐的角色是祖父,看起来失忆且易怒,其实他关于遗产的执念是一个很少人提及的真问题,因为那里白人的数量正在减少,在文明的转换过程中这是很大的危机。 |
|
题材无感,电影摄影配乐印象深刻。这样一个又是宗教题材,又是同性恋话题,还有一个发生在独特地域的背景,大概故事大部分时间里都被某种复杂纠葛的情绪牵着走,即使后面再一反转好像也合情合理,不过一些戏份还是设计得挺好,只是个人感觉上两个主要角色还是略浮于表面。 |
|
贴了同志的标签,但其实没多大关系。 |
|
#suddenlygay# 还没有搞清楚这个故事里强调的“南非白人”身份代表着什么,影片已经不断引入属于不同人物的不同甚至重叠身份,年轻的人们公开或隐秘地受制于不同的身份,到头来发现自己仍然属于更大的受限群体。按照我们的语境来套用,这里的人们都是“被收割者”。 |
|
「进入者/闯入者」的意向明显,对于少数裔白人这个群体的心理与现实冲突的角度看,夹杂着种族冲突中「替罪羊」的身份,以及信仰与希望的破灭,那些不知是黎明还是黄昏的昏暗外景天地之中,难免会有类似尼采「上帝已死」的怀疑与暴力。 |
|
这个氛围和表演让人不寒而栗 |
|
“他们不过是我的另一次出卖,我只要温顺,就可以满足他们死去的心,而我可怜你,他们看不上你,他们不会爱我们。”“我很感谢我的兄弟,他从来不对我评头论足” |
|
库切 |
|
以为是一出在自然的乡野图景里野蛮生长的兄弟情谊,没想说全程看下来是个很有意思的概念设计:内向的深柜Janno把对同性的暗恋埋在心里,而他的“兄弟”Pieter为了生存可以出卖肉体给男性,大环境里原始的力量崇拜夹杂用来解释的宗教信仰,两个男孩暗地里较劲(磨逼)的拉锯战又如政治隐喻,但过程并不势均力敌,最后成功定义收割者的“收割”时刻。纤细朴实的影像语言,只是野心太大即表达欲望过盛的话就失去了本身所承载的质朴力量。 |
|
原以为片名意指角色,看后才想到其宗教意味而细思极恐:圣经中“收割者”是耶稣二次降临的暗喻,所以收割者也作“审判者”,仇敌(撒旦)将稗子撒在麦地中,耶稣并不急着挑出而是待末世审判之日“把稗子挑出打捆加以焚烧,那作恶之人最后的居所是硫磺的火湖中。”(启20:14)“然而对那些蒙救赎的人来说,这是何等荣耀的收割之日。” |
|
早就沒有什麼天選之子,在種族上褪卻光環的孤島族群,在面對融合原始與本地「年輕人」的衝擊更顯支離破碎,經濟、文化、宗教上的優勢蕩然無存;而最可怕的是,在這片無援無望的土地上,年輕人的身份interchangeable!「如果我奢求他們愛我,那我早就活不下去了」的叢林生存法則universal,能揮霍的身體為什麼不揮霍? |
|
真的是一脸懵地快看完了才知道是一个争夺遗产的故事。 |
|
惊呆了 近这两年看过最好的处女作 |
|
从Gaia里的男演员追到这部电影,没字幕啃完🥲(同性标签大可不必 |
|
小白兔与大灰狼的对比,对这个家庭来讲,是个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南非的白人庄园是库切的领域,也因为库切,才觉得这片子拍的非常之浅显。 |
|
电影 之所以是电影 就是这种力量感及无力感的冲突 |
|
本来我写了一堆结果没有了 我不想再写了 PS穿着外套和三分短裤的男孩子 太美好了 |
|
七月末 八月初 喘过来一口气 生活的滋味 |
|
基本没看懂,是不是想告诉观众,白人在南非的势力越来越小,为数不多的白人靠血缘和宗教也没法粘合在一起,所以要保住家园,保护利益,必须赶走傻白甜,让腹黑的狠角色接管一切。 |
|
欣赏不来,浪费两个小时,平淡得像白开水 |
|
野心很大,但剧本还可以更好更犀利,才撑得起想要之表达之野心。 |
|
1.5G。读音为 jué。非同片,只是新收养的男孩儿在城市中卖过淫。两个男孩都是收养的,旧的一直想是唯一,最后发现女主更喜欢新来的帅男孩之后就放火烧了农场。 |
|
最后脸上洋溢的一抹微笑,那是属于闯入者的胜利。 |
|
路加15 11 |
|
少数族群的生存环境已经足够艰难,而家庭的宗教观念又在蚕食弱小的雅克的精神世界,牵手祷告时心不在焉,灯光亮起时又希望心上人出现在眼前。叛逆灵魂的到来打破了他封闭的世界,一个唯唯诺诺而假以上帝的名义,一个邪魅狂狷却无比真实地正视自我,肉体的堕落和思想的堕落,在大火中同被推出孤独的边缘。 |
|
同性标签不知所云,或者说离题万里。字幕像是对着机器翻的,然后粗略的人工过一道 |
|
这片农场其实从未真正属于或融入过他们。两个命运相似的男孩,在不同时刻走入这个家庭,彼此的交流与博弈,他们最终向着彼此最初的样子发展。这片土地并没有足够的包容去容纳他人,所以一切留下来的人都早已心如死灰。 |
|
拍得十分晦涩难懂,频繁的祈祷,压抑的气氛,孤独的气氛,绝望的气氛,隔绝的气氛,不解的气氛,对弈的暗流涌动……总之,电影充满力量,但对于没有在那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来说,无法引出过多的思考与共鸣。 |
|
两个同性恋男孩儿,两个都无父无母被收养,一个压抑着自己,努力遵从社会规则,一个无比叛逆,违规的事情做尽。结果却是温顺的那个纵火逃跑,叛逆的那个留在乡下踏实生活。片名是攫取者,好像他们互相攫取了彼此的命运,好像信徒母亲攫取了他们的人生,好像社区攫取了大家的人生,好像男权集体社会攫取了每个独立男人的个性。 |
|
三星半接近四星 |
|
奇奇怪怪 |
|
弟弟表现的太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