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狂爱 L'Amour ouf (2024)

    最近更新: 2025-02-21 HD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4K/2160P

      Beating Hearts (2024) [2160p] [BluRay] [x265] [10bit] [5.1] [YTS.MX].torrent[7.2GB] 详情
      Beating Hearts (2024) [2160p] [BluRay] [x265] [10bit] [5.1] [YTS.MX].torrent[7.2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1080P

      夸克盘 ⭐️⭐️ 狂爱.L'Amour.ouf.2024.1080p.⭐️⭐️ WEB-DL.中英双字.mp4 ⭐️⭐️ 夸克网盘[···] 详情
      ⭐️⭐️ 狂爱.L'Amour.ouf.2024.1080p.⭐️⭐️ WEB-DL.中英双字.mp4 ⭐️⭐️ 夸克网盘[···]
      夸克盘 狂爱.L'Amour.ouf.2024.1080p.WEB-DL.中英双字.mp4 夸克网盘[···] 详情
      狂爱.L'Amour.ouf.2024.1080p.WEB-DL.中英双字.mp4 夸克网盘[···]
      夸克盘 狂爱.Amour.ouf.2024.1080p.WEB-DL.中英双字 夸克网盘[···] 详情
      狂爱.Amour.ouf.2024.1080p.WEB-DL.中英双字 夸克网盘[···]
      迅雷云盘 狂爱.Beating Hearts.中英双语字幕.1080p 迅雷云盘[···] 详情
      狂爱.Beating Hearts.中英双语字幕.1080p 迅雷云盘[···]
      百度云盘 狂爱.Amour.ouf.2024.1080p.WEB-DL.中英双字 -百度网盘[···] 详情
      狂爱.Amour.ouf.2024.1080p.WEB-DL.中英双字 -百度网盘[···]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阿里云盘 狂爱.Beating Heart.中英双语字幕.1080p 阿里云盘[···] 详情
      狂爱.Beating Heart.中英双语字幕.1080p 阿里云盘[···]
      Beating Hearts (2024) [1080p] [WEBRip] [5.1] [YTS.MX].torrent[3.0GB] 详情
      Beating Hearts (2024) [1080p] [WEBRip] [5.1] [YTS.MX].torrent[3.0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Beating Hearts (2024) [720p] [WEBRip] [YTS.MX].torrent[1.4GB] 详情
      Beating Hearts (2024) [720p] [WEBRip] [YTS.MX].torrent[1.4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在20世纪80年代的法国东北部,两个青少年,克洛泰尔 (Clotaire, 弗朗索瓦·西维尔 François Civil 饰) 和雅姬 (Jackie, 阿黛尔·艾克萨勒霍布洛斯 Adèle Exarchopoulos 饰),尽管他们的社会出身截然不同,仍然深深相爱:她来自一个富裕的家庭,而他则来自工人阶级家庭。他们的爱情注定失败,男孩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并被判入狱十二年。出狱后,克洛泰尔决心重新赢回雅姬的心。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6.5 IMDB 6.5 正片
      L’Amour et les forêts
      2023
      剧情片
      法国

      爱与森林

      L’Amour et les forêt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Virginie Efira钻石般的演技与美貌再度提升了电影的质素 电影本身其实很有映照现实的意义 日复一日的生活工作中 男性对女性的侵蚀一点点慢慢展开 片子把这个过程放到台面上 不声不响地从第三者视角观察现实问题的感觉很棒
      • 三星半。在丈夫精神控制这种议题面前,邓泽里铺设了众多辅助元素,完全可以凭此走一条更为腹黑的女性反抗路线,很可惜的是,部分元素在叙事行进过程中被忽略,否则如此有趣的作品,效果一定会指数级增加。
      • 尽责的公益广告,但也是缺乏心理呈现的单调“心理惊悚”,对邓泽里,始终还应该期待更多。
      • (5.3/10)nope。只有表层情绪的推进,扁平化的情节更没有任何发展的可能性,非常顺理成章地从第一幕的诡异架空人物步入了俗套的单向情节之中。
      • 一位长得像波伏娃的律师
      • 板正,无功无过的软类型片。埃菲拉在这片里露的完全没有必要。
      • 讲述女主角在婚姻中所受到的精神伤害。根据人物结构猜测,故事本来可以拍得很类型,结果依然在平淡中走扎实的情感路线。这样的法式商业片越多越好,因为很好看。 我以为能看到我头像(梅尔维尔·珀波)的床戏,的确是有,露得少了一点,镜头还是在拍维尔日妮·埃菲拉的身体(某些女导演的男性凝视)。梅尔维尔演这样神经质的“小男人”太合适了。
      • 一个男人的控制欲和独占欲堪比《与敌同眠》!他的妻子是他的妻子,他的车是他的车,他的孩子是他的孩子。病态的嫉妒会使人接近疯狂,我在龙年元宵节的下午胆战心惊地在忐忑不安中迎来了可以接受的结局……剧情虽然是老套家暴,但是两位主演都奉献了教科书式的表演,加一星
      • 梅尔维尔在调情与施暴时的侵略性是相同的,电影并不强调人物关系的演变,而是指向被秩序规训的个体所必然承受的风险与代价。忘记道德,专注于事实,以及法律。埃菲拉浸泡在腥红、鬼绿、幽蓝光线中的不适感已经挑明了她的处境,陌生的视点来自于无处不在的监视,她必须向外索求勇气,回到自然光之中,那里有森林里的情人,办公室中的律师,病床旁的友人,大海边的亲人。
      • 电影结束才是女主生命的开始 了解女性与婚姻的关系 远比把女主写成黑化复仇的爽文要好得多 爽完你可能就忘了 郁结于心才是思考的开端
      • 与《我经过风暴》一起构成了独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让人不寒而栗的惊悚片。而且,相对于后者更多呈现出肉体上的疼痛不同,本片则更是在精神上给予观众极大的痛苦,将PUA的宏大议题撕扯成无数块微小但极具压迫性的碎片,一点点地将情绪引至不可逆转的鸿沟,迸发出强大的能量。这也我们所有人都意识到,“爱”原来也可以在柔软之下一点点嵌入我们的皮肤,禁锢住我们的全部;所谓的“森林”只是短暂逃避这种锁链的缓兵之计,想要真正的逃离,我们必须要鼓起勇气,向那句有魔力般的“只有我们俩”坚决说“不”。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无私的东西,所谓的“无私”的背后,永远都是一堵厚厚的,望也望不到头的冰冷之墙。
      • 女人陷入爱情中,最后终究在男人的嫉妒与暴力中走向醒悟。如今太多同类型的女性受害题材,一方面似乎是当下价值观趋势,另一方面更像是对经典好莱坞爱情片模式——「男人的嫉妒才是爱情的证明」的反叛。
      • 【B】很美的电影啊。(当然不是说这个故事)
      • 很明显出自女导演之手,拍得非常细腻,开头的恋爱糖水和后面窒息婚姻生活形成强烈对比,还原了男性一步步pua女性进行心理虐待和家暴的过程,女性想脱离有毒婚姻关系实在不易,片中双胞胎姐妹的设定没发挥出作用有点可惜
      • Greg没有安全感,所以占有欲很强,这种情况必须去看医生接受治疗,如果治不好他,在他没伤害别人之前,彻底离开他 家暴有一种情况,冷暴力,最好纳入法律中,如果冷暴力能够摧残一个人的精神和身体状况,那就必须纳入法律才能保护受害者,免得为时已晚! Virginie的身材保养的不错 剧情/家庭/小说改编,无评分,104分钟版本,18岁以下未成年人不宜观看,18岁以下未成年人如需观看须满15岁最低观看年龄门槛,15岁以下青少年儿童禁止观看,满15岁、18岁以下未成年人须在成年家长陪同下观看(分级警告)! CANAL+/France Télévisions/France2联合制作
      • Solid domestic violence drama full of trigger warnings. viewer discretion is advised…
      • 只在最表层的情绪上推进,为了烂俗的情节而反转。其实本来第一幕就很诡异,用电视剧级的情爱混剪塑造了两个空壳人物,随后往里浇灌什么东西都会变得可疑。从完美受惠者到完美受害者,总是单向度的,没有情境的拉扯,也就没有共感度。难以相信这是邓泽里的电影。还有,最近真是快看烦珀波了,完全一欧洲电影御用牛郎形象。
      • V姐在这片里面太美了啊,现代知性风扮相我看一次沉沦一次。亲吻是侵略,性爱是臣服。霓虹包围着的布兰奇到底也分不清到底是爱情还是束缚,hit her hard and soft. Melvil是梦中情人
      • 黑色高领薄毛衣是不是神经病男必备单品啊,不过还是蛮衬珀波的。
      • 看了开头我就内心祈祷维尔日妮不要又接了个法式爱情片,以及跟去年《唐璜》一样又要搞一人八角变装秀。很多分钟后才确认不太是。心放下,继续看。/床X总是仅拍女主。虽然我们维身体很健康美,但也……/有点可惜是在爽剧的套路里走完了后一小时,即,打压到极致,再让弱者开启一个不错的反抗。/孪生姐妹这个角色没完全开发出应有的作用。主要是开头给了我一点不需要有的想象,但中后段姐妹就消失了。/还不错的商业片吧,立意当然好的啦,中间有些段落男主的压迫感令人窒息感太强了。可以一看。至少佳爆豆列应该有它。/25号第二部,IMAX。
    • 豆瓣 6.4 IMDB 6.6 HD中字
      Grand Tour
      2024
      剧情片
      中国大陆,德国,意大利,日本,法国,葡萄牙

      壮游

      Grand Tou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感谢这部片子具象地告诉我老白男是怎么看待东亚和东南亚的。成都入藏的路人都说着北方话真的笑死,台词说竹林可以看见西藏雪山,连人文地理都没搞清楚,何尝不是一种影像的Chinoiserie。就像小红书上八天七夜欧洲十国游vlog,打了卡就等于去过了。
      • 排队一个半小时看片两小时,我很贱的三个半小时
      • 怎么能融合那么多令人讨厌的手法或元素或角色…每一站都一模一样的grand tour,闷热潮湿永不眠,把白人都吃掉。
      • 《天方夜谭》式的眩晕,在望不到头深不见底的亚洲大陆中,戈麦斯仍然在践行着他对讲述奇迹和神话的热爱。一个逃婚的男人,和一个寻找丈夫的女人,一个逃进倦怠的漩涡,一个顶着命定逆流而上,两种明晰的方向将亚洲的地理和历史交错切割,我们不仅在船行,车祸和边境线上迷失,也在封建性和现代性的时间线中迷失。而最终,爱意将人物带向死亡,片场的聚光灯却将她带回人间,穿越昏暗的丛林,这些错乱的风景也因此与现实彻底隔开。碾压式的影像组织力,私人金棕榈。
      • 棚拍殖民时代末期穿越大半个亚洲的逃婚/寻夫之旅,却与最当下而具有活力的真实影像结合,戈麦斯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成功召魂了充满致命吸引力但如今却政治不正确的东方主义情调。本片几乎和目前所有已经首映的主竞赛影片都完全不在一个水平之上,如无意外这就是我本届的私人金棕榈
      • 米格尔·戈麦斯的形式感是可以放心的,一般的电影是把假的拍得像真的,他这部把假的拍成了假的,每次女主角杀猪般的做作笑声一出来,就是例证,其实又是一则像出自一千零一夜的故事。电影分成两半,一半是棚内布景部分,摄影、灯光很雕琢,一半是外景实拍,很随性,男女主角出现的部分基本都是棚内,外景部分通过各种语言的旁白来弥补,等于摄影机重走了一遍两人的心路。到最后导演还不忘抽离出来,通过大棚底下的灯光师提醒你,就连竹林都是两种竹林,一种是实地实景,一种是人工造景。所以别太当真,从头到尾就是一种文本实验。
      • 他逃,她追,命运插翅难飞,史上最强的声画分离旅行vlog。明明是1917年的木偶戏故事,却不断植入现代东亚和东南亚的影像,沧海桑田扭曲时空。不得不说中国那段太exotic了,好像在看毛姆小说...
      • #10697. #8th PYIFF# 闭门学术放映。前获2024戛纳最佳导演奖。戈麦斯技法和观念都是当世顶尖。故事或者东方主义与否其实一点都不重要。用影棚拍摄的场景搭建人物,而各语种旁白结合散文电影式的当下影像(90%黑白,10%彩色,均用胶片拍摄)创造空间,既然无法重返历史,那就用如今的材料去创造仅之于(今日理解的)故事发生之时观念上的“历史故事”,跟所谓“真实”毫无关系(正如片中对中国的书写,完全无需“真实”,中国观众能看出中国部分的“假”,那其他语种的观众自然也是如此——英国角色还讲葡语呢!),用一种从根本上反对历史片的方法拍摄历史片,并达到了只有电影才能实现的迷人效果,这当然是最佳导演。#年度十佳候选#
      • 7.5。虛構段落中復古的棚拍黑白影像,與紀錄段落中用在地語言形成的故事講述者口吻,共同組成了在當代社會上空飄盪著的傳說幽冥。與《禁忌》如出一轍的兩段式結構,將相似的旅程演化出男性漫遊和女性尋夫兩個不同的變體。戈麥斯的手法還是過度規整。將在中國西南和東南亞採集的豐富的紀錄影像服務於第一世界舊故事,仍不免陷入東方主義的視角爭議。
      • [Cannes 2024]一方面是20世纪初两位英吉利贵族的壮游,从西方到东方,营造刻意的、过时的东方主义视角;另一方面,东方主义的刻奇被间插的另一场壮游消解,台词说着爱德华和莫莉的事情,画面呈现的却是21世纪的中国和曼谷,所谓的东方主义对准的只是错时的蒙太奇。两场游历相互穿梭,旁白语言在各个语种间切换,而一百年前的男女总是刚好没有相遇。天有不测之壮游。
      • #戛纳主竞赛 殖民视角。靠打乱时空的奇观和刻板印象拼凑起来的视觉,靠经常驴唇不对马嘴的烂大街音乐拼凑起来的配乐,靠流水账VO和坐桩式对话拼凑起来的故事,墨迹得令人发指。请记住片中一句重要台词:“他沉沉的睡去。”(偶看电影时没睡去,对不起导演。)怀念Parajanov和Raúl Ruiz.
      • 21st century orientalism 穿过季风吹拂的亚洲六国土地。21世纪了 导演用情侣故事去消解imperialism。肤浅地就如电影最后一个镜头的布景 只是一个布景。热带季风中的潮湿闷热的窒息感和蚊虫带的瘴气完全不存在 白人男女主角在热带迪士尼玩的不亦乐乎,搭上各自性命以及“indigenous”people的性命。oversimplify白人的亚洲壮游和expeditionary extractivism。黑白travelogue 中历史与当代交叉剪辑手法有意思 but for what。有金棕榈气质 可能符合戛纳对热带和艺术电影的想象。 但还不如偶遇彭于晏 看看他的肌肉 赏心悦目。
      • 很难不怀疑贾樟柯和戈麦斯一直在飞鸽传书暗通款曲。同样有跋山涉水的女人,贾步履不停,苦寻每一处历史的回声;戈安然静坐,所有风景在眼前徐徐展开。沉默与隐忍被诉说、讲述与写作取代,时空从一张巨型的网变成一颗微小的球,这大概就是殖民与被殖民、知识分子与工农阶级的区别。
      • nyff唯一一场,东方主义不是他不幸的副产物而是拍摄对象本身,流动的异质性,错位的求访者/影像时空,这胜景我过而不入(当然是人人皆知是造景啊,那句and if you don’t like it you can always just leave,映后说的木偶戏,以及最讽刺的远程拍摄),直临到真实的危险在死的代价里才得入其门。那些风暴纤夫,夜中执线的表演者,人力摩天轮,草原动物一样残忍地令人不安地回视你的异族女人。真就是怯懦的人才先享受世界,而勇敢者就在世界的血肉之中。太多ethics警察了,文化外来者除了凝视还能怎么视呢,有你们这群人在还会批准贝托鲁奇来拍末代皇帝吗老天啊连当时的文化部都能给放行
      • 这是病了吗?2024年,亚洲通常景象还能做为“奇观”……我不好了。最重要的是,这片如何在拍摄之时能拿到如此多政府资助……知道是小说改编,每个国家都对应当地的语言来叙述,有几个语言一听就能辨出,做作啊……这几年东南亚了解的多,若非如此,可能还不会如此讨厌此片。
      • #BIFF 看似自由,实则精妙。从2019年起到疫情期间拍摄的大量旅行素材(包括遥控指挥拍摄的上海部分)出发构建剧本,再在棚里拍摄故事的主要部分(对应皮影/傀儡戏),于是在虚构(剧情片)和现实(纪录片)、历史与当下之间构成一种巧妙的「错配」关系,而对异域文化的想象/挪用正是这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壮游」中展开。所以本质上「壮游」也是探讨究竟什么是电影的元电影。
      • 哥几个又在拍vlog 我又在坐牢 是一些我亚洲戏剧教授会喜欢的环亚刻板印象大赏
      • 1918年的故事背景,却用了很多当下的城市影像,像满街的电动车和疫情期间街上带着口罩的行人。这个故事并不是符合现实逻辑下的真实故事,导演是在继续他迷恋的“一千零一夜”,讲一个看着很新,其实却很古老的故事,真实中混杂着想象,有很多让人诟病的细节。片中的真实外景和棚拍爱情主线,跟片中类似于皮影戏的表演和神话故事不经意间形成某种互文的关系,这个女人寻夫的故事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我们熟悉的“天方夜谭”,进入了属于电影的迷人时刻。
      • #TIFF2024 前半部假装的亚洲旅行已经显得颇为愚蠢,鉴于本片在戛纳拿了导演奖,我本来期待后半部能有什么惊人翻转,比如《摄影机不要停》那种级别的,但中段的翻转仅仅把男主角换成了女主角,仅仅由另一个葡萄牙人继续假装英国人(这到底有什么必要)把前半部重演了一遍,敢情我上电影院来看欧洲人教亚洲人如何求二次幂了,这平方运算的底数还是[愚蠢],导演理所应当听到 RNM 退钱而不是全场的掌声,戛纳评委也是
      • D+/ 戈麦斯依然能精准地捕捉空间中奇异的运动线条,也依然能在局部将它们融汇为一种速度的交响。但问题是这次的结构编排并不足以唤起更高维度的共振,而影像素材与画外音讲述之间也仅有过于松垮的联结,并未形成更具渗透力的语气。人物的目光始终没能与摄影机的目光达成一种超验的沟通,因此到头来都难以感知到哪怕一个时光驻留的时刻。非常失望。
    • 豆瓣 6.4 IMDB 6.8 HD中字
      Sex
      2024
      爱情片
      挪威

      性梦爱三部曲:性

      Sex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爱》谈的是性,《性》谈的是梦。梦里是某种意义上被压抑的爱。《性》比《爱》更轻盈更(冷)幽默一点。
      • 对于一部探讨潜意识、道德、冲突、自我认知与亲密关系的电影,叙事却始终围绕着对话语权的争夺,言谈看似囊括所有,实则顾左右而言他,很符合人们对于北欧人无性欲却硬要脱光衣服充分摩擦的刻板印象。
      • 2.0
      • “老婆,只喝一杯酒不能叫酒精上瘾”,那…和别的男人背后爽一次是不是也不能叫钙? A男偶然一次被后门,B男多次梦中被大卫鲍伊凝视,引发的关于sex的对话。对白又好笑又引人深思。四个大人的两对couple+超可爱小朋友。北欧家长可以在小孩子面前自由讨论真的太开明了。Panorama真的是非常喜欢的单元。
      • 只有在双方人格健全的关系里人才可以不害怕被对方judge而诚实地表达自己,这样的关系对老中人来说简直是科幻一样的存在。但还是很高兴世界上存在这样的关系,让我们可以对人还保有希望和信任,让我们可以相信边界是可以消失的。
      • 哪怕是在本就更为宽松、更愿直视内心的西方,大抵也很难见到两个顺直男会如此坦率而平和,甚或是不无脆弱地深入他们本不会涉猎的性、梦、爱领域,随之顺着枝叶捋到根脉,牵扯出有关性向、出轨标准、婚姻性质、身份认同、身心一致性、欲望、自由、爱、残酷与善意的此消彼长、可能性等等既独立又关联的都市命题。每段对话都像活水一样,清透凌冽,奔涌不息,明明清澈见底,又有弯折错影。这样不见硝烟的唇枪舌战,是人与他人的,更是与自己的,但见他们照看自我,又叫观者观望自身,无意间,如同经历一场指法精准的按摩,该痛的痛,该顺的顺。#爱酷17#2,@ 法文,中文翻译还是欠了些精准。
      • 喜欢!北欧话痨片。“性取向是一种行为而非观念”
      • 最后上价值的时候,台词的话术转变还挺溜。他俩看起来自己很感动,接着向内跟自己和解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把话语权握在了自己手里,而一旦视角转换成另一半,事情就复杂起来了。
      • 有点与期待中不同 但也不是特别失望 不过看到最后顺直男也不想被性别角色和气质捆绑的时候 也感到不同身份导演诠释“性/别”的角度大不同!
      • 把导演自己构想的对话,平白而甚至不算细腻地拍摄下来,但也缺乏纪录片的不可预知性。
      • 哈哈哈哈哈哈北欧人讲冷笑话太对我胃口了,主打一个什么都能讲,金句连篇。每个人都是主角,看似没讲“性”但全片都在换个花样的去讲去延伸。有宗教有哲学有政治有迷思,还冷不防让你自己去思辨一番。还有极度抓马的转场音乐都怒戳我,对这部片的喜爱真是来得莫名其妙。
      • 开头的建立比较好看,落地窗前仿佛独白的整段对话,角色的倒影与行车被压缩在同个扁平的平面。而后断崖式变得笨拙与无力,越看越不懂这有啥好拍的。1.8
      • 导演在影后连线说,这部电影展现了罕见的两个“直男”(空气引号)剖心交流的内容。这个引号就很有意思,在欲望、家庭、伦理、性之性质等等足可以让观者反观自身的话题外,影片一步一步诱导观众接近这两个主角却从不到达,因此对角色的好奇也带来另一种张力。看的时候就觉得挺像法国电影,果然导演说最喜欢的导演除了斯派克·李,就是侯麦和戈达尔。@北京法文中心,爱酷电影周
      • 我也双标
      • #74th Berlinale Competition# 3/10 无意义的絮语,仅有第一段对话真正驱动了故事的前行。
      • 镜头扫过春日的街头,轻松的音乐,让人有些目眩的镜头语言,让人彻底放松了下来。
      • 关于性学与性身份的康德式对话,北欧人能把性拍成性冷淡也是绝了。里面借医生之口讲了一个轻盈的同志爱情段子,整部电影的精华可能就在那里,剩下的反而因太用力而过犹不及。PS后两部的“爱”已经进了威尼斯,盲猜“梦”要去戛纳~
      • “唯一值得竞争的是善意。”从第一次交谈穿着制服到最后一次穿着泳裤T恤,从紧巴到轻松,从束缚到解脱,心境改变的过程。
      • -
      • 大卫鲍伊与汉娜阿伦特
    • 豆瓣 7.6 IMDB 7.3 HD中字
      All We Imagine as Light
      2024
      剧情片
      卢森堡,印度,意大利,法国,荷兰

      想象之光

      All We Imagine as Ligh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客观来说,《想象之光》其实只是一揽子地将印度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抛在观众面前:女性的生存困境,巨大的城乡差距,落后的医疗体系、多信仰间的冲突等等。导演实则无心(或无力)追问、深入,而是云淡风轻地将所有问题隐藏在浓雾、幽光之后,多少有点隔靴搔痒的意味。但导演舒缓、极富诗意的风格确实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去接近印度的视角。如果戛纳在时隔近三十年后真的有意将这片土地重新纳入世界电影的版图,《想象之光》是个十分恰当的选择。
      • @SIFF 是电影退化了还是我退化了
      • 非常标配的展示第三世界苦难现实的国际艺术电影,镜头使用中的凝滞特色无法感受到有何特别用意,最后那场团聚的想象戏是借鉴了《雨月物语》。
      • 心满意足,最朴素亦最璀璨的童话。对于如何将沉重的议题融入河流般清澈又柔软的叙事,如何在庸常劳碌的现实中提取甜蜜又苦涩的瞬间并铺作梦境的基石做出了极好的示范。充满直觉性又兼具控制力的影像。
      • 生活流影像,故事呈现印度孟买劳工、阶级问题和女性的困境,它不哀怨,不呼唤,也不哭泣,如苹果花丛的薄雾一样,在独特的、轻盈的配乐里,一种solidarity and sisterhood的情谊在电影里流动。
      • 印度教相信人活于世皆要遵从上神的安排,因此当阿努向普拉巴倾诉自己对父母安排好的婚姻的不满时,普拉巴说“你无法逃离命运”。但她最后依旧选择对丈夫说不,包容了阿努的穆斯林情人。并没有那种石破天惊的觉醒或者胜利,仅仅是漫长的,漫长生活中匆匆的一瞥。正如海岸边的一缕阳光,正如片名一样。当我们指责这位来自南亚的女导演“媚态讨好”“移植他国感情于本国土地”时,不妨先看一看我们的国际电影节在翻译时理所当然地将印度人口中的god翻译成“上帝”,不标注马拉雅拉姆语和印地语的分别导致很多情节理解都会出现偏差。我们显然并不了解也并没有打算真的了解对方,为什么还要用这么居高临下的目光对她的努力进行审判。
      • #26siff 我和周围的人都睡得香香的....
      • BIFF 2024 No.7|比我预计得俗一些(尤其是配乐),没有那——么喜欢。几位主要女性角色都处于男权社会被困初始阶段尚不得脱。影片对城市概念的解读我很能感同身受:孟买由幻觉构成,就像我常说SZ是个没有温度和灵魂的大酒店一样(不过我喜欢这点)。我的重点是性压抑的温柔女主看得我完全姐控发作邪念四起女同细胞大激活(喂)有几场戏的年下组好有CP感好好嗑😭啊啊啊啊放弃死老公和医生吧姐姐我爱你(。(映后来了女主演一人,我提了问+疯狂夸她+拿了to签,真的幸福死了(笑(虽然她也说她的共鸣更多是对年轻女孩角色的,哈哈确实。本来是找她演年轻女孩的结果筹备了8年她就改演现在的角色。
      • 其实是一部比较平庸的电影,但又是一部很特殊的印度电影。很典型的文艺片,音乐和镜头语言是动人的,但内核也是缺失的。
      • 如同清风流水般的诗意影像,极温柔、细腻且动人,似乎在耳边细语中完成了最急迫的表达,对孟买城市空间的描绘和情感叙述更是难得的生动诱人,整部片有着独属于亚洲女性导演的笔触(特别喜欢枕间夜聊随着镜头飘向窗外并游荡于城市公寓楼的夜空中
      • 看完就是两个字:舒服。今年烂片云集的主竞赛单元,最终还是给观众们留下了一点温柔的光。首映纪念,希望拿金棕榈!
      • 一部绵柔、温润的女性电影,有着在印度电影谱系中不曾见过的现实主义影像观。从容、克制的影像,又不乏充满直觉性的摄取。导演捕捉着孟买数个湿热的夜晚,城市间的光影流转和平凡劳作的女性个体。城市夺走了时间,所以才要从城市空间中逃逸。摄影机始终以平等的姿态贴近、注视人物。深情、质朴已是本片最大的美德。
      • 略低于预期。其实剧作挺好的,各种设计也都到位了。但整体来看匠气过重。再加上导演的调度手段略显贫乏,不足以承载这样一个故事和空间。加上精准度/有效性差了点,再缺了那么一点高光时刻,最后的结果就是整体过于平淡,情感冲击力欠缺。
      • 感觉像是看过的那些半个世纪前欧洲电影的风格,不是印象中的那种闷,而是一种朦胧,带有随性的优美。
      • 2024/5/6 @Unifrance[试映音乐没有做完]小失望,和导演的前作可以说没什么关系。影片意义大于质量本身。刻板印象中的印度电影类型毫无踪迹,只是围绕来自不同阶级和背景的三名女性,娓娓道来她们的生活与情事。两段式的结构和森林里的性爱戏似乎出自阿彼察邦的《祝福》,甚至扮演夫妇一段也让人想到阿巴斯的《合法副本》,尽管导演列举了一串女导演作为灵感来源。
      • A. 温柔、笃定也因此无比强大的电影。囊括了劳资矛盾、婚姻待遇、宗教关系以及对女性社会角色的期待等诸多议题,却从未诉诸于任何苦大仇深的说教,而是通过对人物身体细节的注视,去提炼困境中柔软与坚韧的生命力。卡帕迪亚接过雷伊的衣钵,以感性而直觉的影像寻找嘈杂混乱中的诗意,并在从城市转向乡村后将叙事进一步放缓,实现人物心理状态和环境的同频呼吸。在结尾的神性时刻,关于生活的“想象”和电影本身的想象合二为一,我们也在这场润物细无声的共情实践里找到了连接彼此和银幕内外的光。2024.5.23 Debussy
      • 太美了,像夏天一样朦胧又忧愁。轻快的配乐让潮湿沉重的孟买都变得清爽起来。结尾三个女人在海边的和解格外动人。
      • 可能是今年戛纳最喜欢的电影之一,印度女导演让我想到了早期文德斯。明明是脏乱差的城市影像,却带着温柔的人文气息。孟买三女性的三段“不伦之恋”,将女性的自观、理解与扶持如街灯般慢慢点亮,用日常推倒心墙。看讨论区才发现,原来不只我一个人求片尾曲啊~
      • #2024金鸡影展# 先说技术风格层面,大量夜戏,可见度和信息密度一样低,缓慢均匀,几次昏沉欲睡。既展现了印度宗教、性别、贫富等问题,又落脚点在普适的情欲层面,流动神秘诗意,结尾还有一抹奇幻,既印度又世界,难怪能入戛纳的眼。但个人口味原因,期待又太高有点失望,觉得缺了点力度。
      • 原来孟买也是我的家。
    • 豆瓣 7.2 IMDB 7.4 HD中字
      La Cocina
      2024
      剧情片
      墨西哥,美国

      厨房

      La Cocin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昨天在Berlinale Palast看了首映,因为有固定座号,所以不幸被持续咳嗽的人包围,雨水的潮气、因为放映厅闷热导致的汗味儿以及逼仄空间内灌入鼻腔的其他观众的体味,导致观影体验比较煎熬。整体比较矫揉,观影结束后跟意大利朋友交流,她表达了对Pedro作为殖民主义与阶级压迫受害者的无尽同情,说他躺在厨房肮脏地板上的样子像耶稣。我无法共情Pedro太多,因为女性遭受了更多苦难。他的压抑与挫败以及自尊心被践踏不是他霸凌其她具有移民背景女性的借口,十足的混蛋。 Julia堕胎以及作为年轻单亲妈妈的现实彻底击溃了Pedro,他的崩溃更多是出于自己失去了一个潜在儿子、无法让父母含饴弄孙以及迎娶纽约白人女孩儿回墨西哥乡下组建家庭的野望破碎,而不是完全出于对Julia的爱与同情。
      • 黑白 大场面 爱与性与梦 (纽约就是很容易拍出的)公共性 我看见你你看见我的姿态 在世界间穿梭(爱情也是有自己语言的,可以是国骂交响曲的西语,可以是费劲的英语,也可以是冷冻食品((所以帕拉西奥斯你到底听没听过万青和孙燕姿?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划过我的生命里不同于任何意义你就是绿光如此的唯一
      • 3.5 比预期好,是阿隆索导演至今最成熟的作品。观感有点像拿“阿方索·卡隆视听手段”拍了套“达内电影”,沉浸式体验纽约快餐店后厨的一天。对特定的局限时空,进行“无所不用其极”的视听技巧堆叠,午餐高峰长镜头+晚餐高峰崩溃是两个绝对华彩的段落,拍摄难度和震慑力极强。早早抛出移民议题后,反复从不同点位切题(身份焦虑、底层打工人生存压力、美国梦幻灭、劳工权益被压缩至极限),有点太过直给、推到脸前了。但幸而视角平实,导演对小人物精神感知、情绪感受的呈现,劳尔·布里奥内斯的表演都是真诚的。大量生活状态的闲笔白描也在努力冲淡设计感,避免陷进过度议题化。至少同比好莱坞/奥斯卡系的某些冲奖片,要真挚切身一些。|北影节
      • # 74. Berlinale Wettbewerb 3- 依旧是“十八般武艺”轮番上演的炫技,对单一空间The Grill的沉溺成就了几场长镜头的视觉刺激,也使得观众自开场被引到餐厅以后,无法尾随任一人物并进入他/她独属的空间。为了给炫技腾出进度条,几场关键的描述人物关系变化的戏情绪调性扭成了麻花。 结尾才归罪式地将镜头对准打单机更是暴露了影片文本信息的孱弱:本体(老板)已然在场,寻找另一个资本和剥削的喻体又有何意义?对男主易燃易爆人格的塑造与超自然收尾难以掩盖这一解法归罪逻辑的羸弱。
      • 三星半。开场一组抽帧的主观影像示意着一个异乡女孩与纽约(城市空间)的格格不入,再到之后抽帧的又一次使用则是与后厨(工作场所)的水火不容。从这个女孩的叙事视点将观众引入至影片的叙事空间,但她从来不是这个舞台的主角。手持运动长镜头在后厨与大堂穿梭辗转,不仅作为环境整体的气氛展示,更体现了其镜头内部流动的音乐性,实际上这就是musical film的调度思路啊。@Berlinale74
      • 2024Berlinale(鲁妮玛拉坐我前两排,欢呼!)超喜欢!很喜欢讲一个空间里发生的事情的故事,而且还是骂whiteness的。人的崩溃和绝望的瞬间来自于资本化的被砸掉的小票收据机器仍在努力运转的那一刻。(tho最后的莫名其妙肖像镜头让人有些疑惑…
      • 你看看打工人这美丽的精神状态
      • 无谓地放大形式,试图用黑白摄影、长镜头blablabla给陈词滥调的内容里擦出一点闪光,但更像是个杂耍小丑,本质只是对电影技法的剥削和滥用。 @Berlinale2024
      • 目前在北影节看到的最接地气的片儿。这种多种族、多语言的片儿对我还是蛮有吸引力的,特别是在后厨不同国家的人飙脏话的情节很有趣,也多多少少能明白为什么要拍成黑白的。里面有色人种对美国女孩赤裸裸的憧憬和羡慕很真实,“你是唯一在这里的rubia大家都会很尊敬你”“Eres el amor de mi visa”这些桥段讽刺感拉满。看完这个片子以后都不想去餐厅吃饭了,一不小心就可能吃到工作人员的汗液、头屑和精液吧,用餐高峰时段和最后Pedro发疯的情节给我整的有点儿烦,太吵了太躁了,情绪管理这么有问题的人还能干三年真的牛。至尊观影体验,座椅舒适高度差合理而且我还是全场C位。
      • 野心大过能力,意象重于内容。虽有想法,却力不从心。
      • 4.5。不管不顧內容表達和人物情緒地瘋狂堆疊技法,墨西哥魯本奧斯特倫德妳好。
      • 2024SIFF 以一家餐厅的后厨的小世界反应纽约移民的生存困境,直指美国的种族和阶级矛盾(“美国不是一个国家”)。片尾360度的环绕镜头已经说明一切。富人把本来廉价的龙虾价格抬高,每天丢掉一百只也不分给穷人。机器吞吐订单的声音贯穿始终,可以杂碎机器也砸不碎森严的阶级,机器散发的绿光也不是接走你的外星人,崩溃宣泄后只有更灰暗的未来。这里没有健康的人际关系,更没有美好的爱情,一切念想都是“管理技巧”,甚至管理你的是移民的后代,但他已经认为自己是美国人了。ps那段长镜头惊为天人,太强了。
      • 观感还是可以,而且我有过饭店后厨的从业经历,代入感还挺强的。电影的问题在于导演太炫技了,大部分的注意力都被电影视听语言表达所吸引,我一直认为视听语言是辅助讲故事的工具,而不是电影本身!
      • 时代广场的游客餐厅映射整个资本社会的不公。来自世界的廉价劳工像是厨房里的各式食材。底层相轻,每个人都在崩溃,但是餐厅里的食客不会察觉。当多米诺推到最后,一个人也可以摧毁表面的平静。
      • 6/10。4K版。大炮轰蚊子,导演水平可以,但这片明显是为了醋包的饺子,而且这醋也不是什么高品质的,就导致即使你这个大厨再会烹饪,还是一盘shit。 真的是受够了电影节上这类陈词滥调的主题先行的电影了! PS:鲁妮·玛拉好美。 #14th BJIFF 2024年 第5部
      • 全场都在笑Ratonito问第二个见到外星光线的人是谁,Enzo也轻蔑地说他不记得自己说了什么。我却笑不出来,因为我就是Ratonito,我也想问一模一样的问题。为什么不好奇,为什么要忘记。遥远的梦想和眼前的生活一样重要。黑白的日子只有两个瞬间是有颜色的,在性与爱中感受到活着的瞬间,以及世界绝望如牢笼希冀永远消失的瞬间。
      • #10293. 74th Berlinale-主竞赛。导演前三部全在柏林拿奖(1首作+1编剧+1艺术贡献),这部应该可以押一个最佳导演奖(其实二三四名都有可能了)。其实可以当一个没有什么唱段(尽管还是有)的歌舞片来看。虽说是戏剧改编,但又被导演装进自己一贯喜欢的“社会机构”与“空间与人的关系”框架里了。关于墨西哥等各国移民及底层餐厅工人的生存状况的社会议题很正确,并进一步将其历史化。视觉方面实在是极尽炫耀,以一个歌舞片式精心编排的多人后厨-前厅-后厨的长镜头为最(至少是年度名场面/奥斯卡摄影奖提名级别的),又大量使用《修女艾达》式的偏心构图和黑白摄影(包含两个单色段落),还有诸如慢门、裂像对焦等等技巧。虽然很炫但是真得有点不够节制,也太闹腾了……
      • 妥妥的大男主电影。逼仄而拥挤的厨房,聚满了世界各地怀有美国梦的移民打工仔,重复着机械而又繁琐的工作;要问梦想是什么,虽然他当时没说,不过他后来却是用行动证明,原来他想发疯,用行为艺术来将美国梦撕碎,具体表现可参照某金棕榈电影。比较遗憾的是鲁妮玛拉几乎被沦为边角料,直至约40分钟才首次出场,要论出场时长的话,怕是前面的墨西哥打工小妹时间都比她长。
      • 240423英嘉北影节19。这是什么后厨歌舞片……给太多了,两处静下来的段落也太满,炫技过度。族群阶层性别劳工,柏林很难不喜欢吧。不过我现在的精神状态很适合看这个片
      • 狠狠共情了Pedro…
    • 豆瓣 7.0 IMDB 6.7 HD
      Volveréis
      2024
      剧情片
      法国,西班牙

      分手派对

      Volveréi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还算有趣。画要倒过来看才能看到线条,爱情同样如此,需要陌生化,才能见到真貌。
      • 2024/5/7 @Unifrance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文化刻板印象的问题,感觉西语掉书袋就是没有法语掉书袋(《将来的事》)自然……开头以为是《完美的离婚》,后来发现是一部女导演和男演员夫妇组成的元电影,内外层的界限被模糊,甚至他们分合也同步电影的走向。最终我们发现这也是关于一位女性“导演”自己生活和情感的电影。只可惜在巧思之外,似乎并不真正具有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
      • 戏中戏中戏,但是太多重复还是显得有些冗余和拖沓。
      • 片中对他们戏中戏的影评也适用于本片:“太长带来的问题是重复性,你不知道这究竟是个线性还是循环的故事,好像处于两者之间”。分手派对本是个有趣的引子,却把大部分篇幅花在了他们如何逐一告诉朋友上,每个人听完无非就是惊讶、觉得荒唐,重复太多遍了(可能因为我本来也不喜欢欧洲人一点小事说个没完的社交习惯),而对于十几年亲密关系结束的反思、摇摆、痛苦撕裂却很少呈现,拍了一下一起去看了个租房就没下文了,没有其他未来他们将如何各自生活的呈现。女导演+男主演的性转电影夫妻档很新鲜,但对于这种关系的挖掘以及和戏中戏的互文浅尝辄止,总之觉得有挺多遗憾的地方。觉得那个伯格曼塔罗牌不错。
      • 【6】当然是有趣且轻盈的。但我对这个电影喜欢的点反而是片名的“分手派对”在电影中找朋友们聚会那些片段。等到后面揭示戏中戏,元电影的时候就发觉无趣了。它把恋爱拥有变成一场狂欢的告别式进而证明它的热烈,最后却用大量的影迷梗自圆其说它的单纯。文本和结构力度更加精进了,但自由的情感也肯定少了。
      • 喜剧片从头到尾都没让我笑差评,我的笑点超低的,现场观众也没人笑。故事过于散乱,围绕分手这单一事件,但却没有一个总体视角,观众根本无法进入这部电影,看似纯客观的记录一桩不合常理的计划,但是结尾确展现了抒情式歌颂?观影过程一点不有趣,这是这类电影能够出现的最大的问题。
      • 形同儿戏。。。
      • 数次落泪,情感和形式的双重扣合。情感基调上一度想起《小索朗日》,主角们在面对必然结局时的镇定和淡然,同时既是现实、符合自身观念的,又是强装、令人隐忧的。在重复的解释、邀请过程中,自身的精神需求和情感立场被逐渐确定。从形式上来看,在电影的内部,导演身份的自反设置,拆除了通常情节剧的情感发力点(我讲的故事不过只是电影的桥段),为电影带来表面的“镇定和淡然”;而在外部,身份的置换却成为了最动人的。他们的热恋我们已在《八月处子》中感受,而在这114分钟里,我完全相信《你们会回来》是Jonas和Itsaso为我们带来最诚挚的“分手派对”。
      • 【4+】特鲁埃瓦突然转向忧伤?数次长时间对谈后,男女主人公也是长时间处于表露情绪的状态,可以称为情感上的真实,意识到这种真实后,忧伤,无可避免的忧伤袭来,因为再也回不去了。
      • 故事里的派对发生在9月22日—夏天的最后一天,我在9月23日晚上去影院看了这部电影,还是有一点《八月处子》的影子,仿佛是在马德里季节转换中所延续的故事,电影主线与女主角所拍摄的电影形成一种微妙的呼应,一个想要线性叙事的故事,最后却仿佛变成一个圆满的环形。而这桩事先张扬的派对,到了最后,那句黑屏后的“Viva los novios”似乎是个意犹未尽的注脚,当我们在庆祝分别时,我们到底在庆祝什么?而Fernando Trueba原来真的说了启发了整部电影创作灵感的那句话。
      • #77th Cannes Quinzaine# 8.5/10 复调式的抒写,由此在关键的环节重复,或者说是对于悲伤的排演。情绪永远是暗藏的,渐进在一切的表情与眼神,然后在欢愉间毫无征兆的浮现,破碎。“为什么不吻我?”,然后我们就接吻,做爱。
      • 在我看來 因為他們沒有本質的衝突所以能破鏡重圓 能領悟這種重複之愛.. 但影片大部分都在重複的外宣實在太刻意了..
      • #BFI #LFF 长评-模糊的戏中戏。满喜欢这部作品的,电影以一个分手派对的点子出发感觉整体的风格是杂糅了很多导演的作品,诙谐部分明显来源于好莱坞神经喜剧的风格,两性家庭这个主题则是带有伯格曼式的表达,同时戏中戏的设定的呈现形式则是阿巴斯那种模糊界限的感觉。当然,还有侯麦电影色彩和那种叙事模式的使用。片中出现了大量的其他电影的元素,伯格曼元素的塔罗牌提供未来的转变,特吕弗的墓碑打卡也非常有趣,还有一幕身上行驶的小车也很熟悉,感觉出现在捷克的电影《金发女郎的爱情》中,同时二人裸体背对着镜头的那段戏的角度也跟《金发》中一样,还有《黑彼得》的海报,视觉很多刻意化的视觉呈现感觉是为了提醒观众戏中的设定,那种僵硬的摇镜头,镜像正反打的跳轴,奇怪的正反打角度。其他的中规中矩。配乐整体蛮喜欢
      • 重复带来安稳的同时也带来无聊
      • 应该给那些入选戛纳却缺乏微妙、浪漫、幽默和紧张感的电影设立一个特别类别。或许还能评选年度最不性感的亲吻场景。
      • #BIFF 「重复的爱才是真正唯一幸福的爱。就像回忆之爱一样,它没有希望的不安、没有“探索”的使人焦虑的冒险性,另一方面它却也没有回忆的忧伤,它有着“瞬间”的至福的确实性。」 前半段大量重复讲述「分手派对」的观念,即使是有意为之,仍显枯燥。片中片的结构也非完全必要,倒是克尔凯郭尔的这段重复了三遍的名言比较耐看。
      • 是个寻找爱情新鲜感的故事,只是方式有点偏。娱乐圈内同事&恋人这种关系往往特别黏着,不破不立。
      • 爹地的理论,克尔凯郭尔的重复理论,奇怪的镜头,不按常理出牌的杂糅镜头,喜欢“回忆之爱,重复之爱”的念白,想拥有离了丽芙·乌尔曼的伯格曼塔罗牌。循环与线性,戏中戏,一种处于模棱两可的电影(幻觉),结尾停在分手派对与停在热恋时分似乎没有区别更加深了这种感觉。
      • 5 洞悉了一些生活的真谛并自觉在结构上动工,以重现对生活的知觉,通过重复、循环、排演
      • 会反复的是人生,但是不一定是电影。看了三天才看完。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