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破碎的愤怒 Broken Rage (2024)

    最近更新: 2025-02-17 正片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解说视频包含大量剧透,谨慎观看

    人狠话不多!2025北野武新作《破碎的愤怒》炸裂来袭!依旧是那个粗暴的雅库扎!

    作者:Magic剪影

      影片前半部分是一部硬核犯罪动作片,讲述了一名被夹在警察和黑帮之间的杀手,为了生存而奋力拼搏的故事。后半部分则采用喜剧风格,以自我恶搞的形式重新演绎了前半部分的故事。北野武饰演主角杀手“鼠”。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4 IMDB 6.8 正片
      Los Delincuentes
      2023
      剧情片
      卢森堡/巴西/智利/阿根廷

      罪犯们

      Los Delincuente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看苏州金鸡奖影展遇到打人疯子,踢了我椅背整整3小时……今天看《罪犯们》一部讲男人中年危机的阿根廷电影,整部电影神经兮兮,幻想着自由、性和钱。而影院里一个疯子锻炼了3小时的脚,我的座位变身按摩椅。我后来才知道,这个女人是影院的“老熟人”,几年没出现了,结果今晚重出江湖。北方口音,沙哑喉咙,年龄50左右?灰白头发,直发,鸭舌帽,明显烟酒臭味,甚至闻到脚臭。 她和同伴迟到,随着带着的包一路撞了一排好几个人的头,坐下还嘀嘀咕咕哈气啊声不断。我坐直了大概就一分钟,就拍了我肩膀让我低一点,说了没几句,她直接打了我头。后来我靠着椅背,她骂我sb说看个电影还要站军姿,我才160+,我电影有3小时,她踢了三小时,每一分钟都在,我和身边两位都时不时得离开椅背看,直到场灯亮。从片尾曲开始,她骂了无数次小声的sb
      • 4.4/5 #苏州金鸡影展 这次仍然很难写短评,因为两个女的在观影过程中打起来了
      • 《关于我抢了个银行但我也没想好到底我想拿这钱干什么》 ——应该拿这钱做这个住在山里的女主,自由自在,吃穿不愁,偶尔钓钓来山里玩迷路的男人
      • +,花活好多的电影。在一个镜像并行的叙事结构内的每半个镜像释放出两种风格,稍紧迫处,是慢倍速复古的法式犯罪片;更多的松散部分,大力减缓叙事力度,自然中的人物被抽象。可以看做是潘佩罗手笔的新·迷影片,综合性很强而整体观却极度分化的作品。
      • 确实是本届观影迄今最猝不及防的惊喜。潘佩罗的电影模式,横向朝着偶然性随意延展,纵向又被巧合中的必然缠绕交错,且无论被何种厄运和负担裹挟,电影都始终乘在天真与轻盈的马背上。没有密谋式的命题,也没有昭然若揭的电影噱头,《罪犯们》只是孩子般纯粹地实现我们的梦。
      • 看的时候旁边人打架 看完后耳机掉了 跑回去找找不到 坐在金鸡湖边上发愣 一点评价的心情都没有了 只想哭
      • #BIFF28#中间眯了一会,醒来换了一个男主。
      • 用一个非常类型甚至有些套路的开头引出了意外的展开,文字游戏般的人物名字和关系、遍布巧合和随机的故事线,包括我非常喜欢的那段“园艺讲义”,都延续了拉美文学和影像对荒诞、宿命和超现实的探索,跟潘佩罗小组关注的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的流动这个议题也不谋而合,甚至可以算是《钱》在另一时空的再演绎,非常有趣。布列松的未来在阿根廷!真的建议这些把握了他老精髓的电影人成立拜布教,我火速加入,布门!
      • 应该选进主竞赛的电影再+1
      • 5个角色的名字由5个字母打乱重组,未尝不可理解为,这是人类的五个切面,Moran-冒险,Roman-守序,Norma-自由,剩下两位忘记了名字,但代表着低欲望的高质量的友好的自由意志,很喜欢他们在水边嬉戏的下午,让我想起第七封印中人们在草坪分享牛奶和草莓。但回到影片中的现实,如果换作是我,也会在25年在银行服刑和3年半在监狱服刑中果断地选择后者,即便最终得到的比预想的要少要艰难也没关系,反正自由和诗歌会治愈我。
      • #2023金鸡影展# “自由在哪里”的摇滚之音涌上来的时候都想给五星了!这才是苟且、远方和诗。犯罪片的另辟蹊径之法,清澈的大自然、曼妙的邂逅之旅、文字的诗意都给之镀上了无与伦比的美丽光辉。犯罪仅是幌子,大幅弱化了这方面的叙事,舒展为逃离庸常,致敬自由的文化核心。与其说爱情捉弄了两个男人,不如说一旦从压抑的生活中开始抬头,就会被扑面而来的截然不同的生活气息深深吸引。女人身上洒脱不羁的随性、一尘不染的笑容“侵入”的威力是巨大的,当然咯,这样的女人肯定不会在一个男人身上永远留恋啦,她属于自由。 (“电影早已经死了”“也许还没死透吧”这些小私货可太能使人人会心一笑了!
      • “梦想者”与“钱”,为什么不呢?在这里存在一种维持生活,或者说维持梦想的方式,也就是不断让语气在松弛与危险之间摇曳,发动我们对世界元素展开重新组合——在五个字母之间,在纸币与树木之间,从布列松到潘佩罗——当然不只是单纯的迷影,而是询问电影是否能和自然站在一起,而前人们的启发则永远是:要从拍摄美好的物质开始,并不断想象远方。
      • 两部分各有各的趣味,第一部分更加犯罪惊悚,第二部分则多了些浪漫与文艺。其实最核心的话题还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 前两个小时尚有乐趣,直到男主的信件开始疲软。自恋式法味好重,强行插入电影剧组情节的片段太尴尬了……还有女角色工具人到莫名其妙。大量可浓缩的片段,有几处转场还不错。
      • 选择在监狱剥着橘子带着希望熬过三年半,还是选择在银行转移钞票毫无希望熬过二十年。选择跟新鲜的女人一无所有回归乡野,还是选择跟眼前的女人毫无激情度过余生。选择骑白马寻找不一样的石头,还是选择休假十五天去沙滩看地铁里同样的脸。忘不了幼时孩子玩的游戏,就让它们成为虚无人生里的诸多谜团。
      • 叠化与音桥,两重生活的并置。很难得在这样一部本该慌张的电影中看到如此多的松弛时刻,几乎从电影中跳脱了出来,轻盈地进入了另一种曼妙的平静生活,犹如视线被迂回折返,从电影中离开,进入电影摄制组,又进入影院观看,“电影”在影片中的位置也反复更迭。摆脱工作真就一种现代症候了。
      • 前一半有点意思,后一半是什么玩意儿啊,电影院还热成狗,后半段看的累死了好嘛
      • 彻底放手让叙事带着你走,不论是类型元素,还是人物关系,或是无聊对话,甚至是人物的动作状态,一切都恰到好处。叙事电影创作的未来在阿根廷! (又见劳拉 演的角色名字依旧还叫劳拉
      • 金鸡23 5个人名字是同样的字母不同组合,以及这个两男爱一女的情节,不禁令人怀疑这是不是分身的故事XD太久没看这么长的电影了,第一部分昏昏欲睡,藏钱之后总算醒过来了。导演不会是在反讽我们这种爱钱爱自由的社畜吧!
      • 致敬自由!!!一些花活转场蛮有意思的,电影整体有一种独特的魅力。第一部分是犯罪片,第二部分就变成了浪漫爱情片。两个部分感觉是两种风格完全不同的电影,但又和谐并存。
    • 豆瓣 6.9 IMDB 6.5 HD中字
      Le Deuxième Acte
      2024
      喜剧片
      法国

      第二幕

      Le Deuxième Act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CannesBazin 这一次如果在最开始,演员/角色的内与外还创造了部分歧义的乐趣,三十分钟之后,我再一次困惑于昆汀·杜飞做电影的动机。或许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虚无主义者,深陷于一个无限嵌套的怀疑论结构中,满足于创造一些浮皮潦草的笑料。但这既没有办法于生命有所慰藉,本质也不有趣,随着嵌套的深入,一种于人于世界的麻木乃至厌恶油然而生。他的电影没有让时间变得更珍贵,反而让时间变得廉价,诱导出生命里那些俗不可耐的部分,那些通向乏味和空洞的时光。
      • 虽然是圈内笑料和元电影,但杜皮约嵌套式不断打破虚实界限的结构依旧很奏效,曾短暂用过的片名是“致我们美丽的职业”,让演员表演和演员本身在虚构和“真实”之间不断穿梭,在重叠反复的虚构中试图触及到“真实”。片尾蔓延的摄影机轨道让电影像一列不知道开往哪儿的火车,是杜皮约面对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电影未来和意义的疑虑。虽然一些梗某不如其它梗那么奏效,但依然不失为很棒的开幕片选择,似乎让人期待这届电影节能提供某种答案。
      • 我们加速驶入这样的时代:世界是一个全景敞开没有死角的无垠剧场,表演是一种随时可切入又切换的身体状态,真实是一声不能被听见的枪响,未来是一段连绵不断的退行。杜皮约更戏谑且忧伤地道出他的信条,“你的意见并不重要”,艺术的魔法也已经消弭——它不过是浸润的、边界不清的恶性肿瘤,在现实中繁殖无意义的浪漫和叹息。
      • 第一时间想到的竟是滨口龙介的《亲密》,追问表演的意义,是掏空自己的心,还是控制自己的欲望?再反问观众,你爱的电影是什么?是被电影骗过的一刻,散场后甜美的梦,还是八卦、争吵、虚荣和权力?
      • B+/ 《在警局》之后最好的杜皮约,大概是这几年他的概念游戏最清晰也最直观的一次。先用漫长的长镜捕捉语言的游离偏斜,将现实和虚构的关系用最常见的情境构建铺开;而当我们以为这再次回到之前的旧把戏时,它突然将观众生生投入极度切近的身体表演强度之中,并坚定地宣告:现实的差异在虚构的过程中从未缺席。电影因而不仅是穿透现实的艺术,更是捕捉偶然与呈现错位的艺术。结尾漫长的告别中,无尽的摄影机轨道成为一种音乐性的忧郁载体。而在这种图像的节奏中,作为“人”的导演杜皮约与作为一种AI技术义肢的摄影机作着沉默的搏斗:这种与机械性的交融与对抗并非这个时代的产物,它从未缺席过,因而我们仍然能保持目光的开放。
      • - 完成了戏谑的同时,也消除了任何危险,如同生成式AI的宿命。
      • 完美开幕片:既众星云集,又充满了对时下电影业内各种乱象的思考,而且还是部轻松幽默的喜剧
      • 【电影元中元😂】《第二幕》作为开幕片,确实很合适。沉闷中不时跳出一些欢快,从元电影的概念引申到AI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又是多层的叙事嵌套,呈现出“电影元中元”的状态。 前半段大量的长镜头、长对话,有些犯困,但到影片点出片中所拍摄的电影的导演是人工智能时,叙事的层次才接近架构完成,结构在脑海中完整起来,又总是想去AI的威胁。 片尾的超长滑轨,几乎已经成为每个影视民工心中的梦魇,好像也暗示着传统影视的衰败
      • 你可以摆烂直到PTA邀请又变成老戏骨指指点点,可以做功成名就的法兰西玫瑰却让家人蒙羞转台,也可以幕前直男恐同幕后和老baby痴缠花式play,当算法就是王法,影帝和临演不过都是蝼蚁,职业倦怠和热血梦想也没什么两样,AI审查阉割成为独裁者,而艺术家却被工具化,长此以往,还会有编剧艺术、表演艺术吗?当第四堵墙消失,花絮和正片的界限被抹除,我们不禁发出和杨妮克一样的疑问:这是否也是电影的一部分?在座的各位或捧腹大笑或悲从中来,别忘了,我们其实都在这条沉落的船上。当fiction与reality一样令人绝望,戏里戏外double kill透明无能的茄哩啡,我只能杀死自己一遍又一遍,直到真枪实弹。我愿称导演为新时代的阿巴斯,尽管它没有ass!!!
      • 選它做大電影節的開幕片比片子本身要有趣,將觀眾的觀影和片場的製作還有虛構故事(甚至說“AI導演”的視界?)通過屏幕打通。是任何從業者都會會心一笑的電影——但不是經典quip也不是什麼難得的internal joke,如果幽默僅限於此也是很容易疲勞的。
      • 4 已然无意将嵌套和层次间的跳跃作为题眼和幽默的爆点。结尾平行而密度不均的轨道在二维平面上以投影的形式向银幕外无限延伸(又或只是半路停止?)。整部影片被修正为一种设定在空旷空间下的“逃脱”类型:人物深陷于科技改造下的无限幽闭焦虑,以戳破摄影机/场记/导演存在的方式尝试接近真实--一切将俱是徒劳,围栏已然从戏剧空间跳出第四堵墙,渗透向远方无限的物理空间
      • B. 从对“政治正确”抖机灵式的戏谑出发,在“戏中戏中戏”的层层嵌套中上升到表演的本质、电影的使命与未来,乃至如何定义真实。但杜皮约无意回答其中的任何问题,每个看似建立起议题讨论基础的场景,最终都会被一个喜剧式的“反转”推翻(即便结尾看似最核心的“何为真实”的哲学探讨也不例外)。于是这场看似热闹的元电影游戏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与消解中走向虚无:没有答案,不知去向,就像最后一镜中无限延伸的摄影机轨道。作为纯粹的结构实验和演技大赏足够有趣,反倒是那些语调不明的“讽刺”显得画蛇添足:当它已主动选择触及社会评论的场域,闪烁其词真的还是种选择吗?2023.5.14 Debussy
      • “现实就是现实”。像是一部更具象也更聚焦当下的简装版《神圣车行》,日益下沉的时代,议题交锋愈发敏感,AI和大数据算法侵入每个角落,我们的生活也没有变得更好,在这种语境内,好莱坞白左的产品还有意义吗?或者说电影还有意义吗?对于这个问题,杜皮约用最后那个注视摄影机轨道本身的长镜头,呼唤电影诞生之初影像本身的魔法。而在外部,本片被选为今年的戛纳开幕片是对电影本体的补完,如宣言般呐喊,“第二幕结束了,接下来的第三幕将是由人类创造的最新作品,电影依旧活着”
      • 这是疫情之后连续四年法国导演作为戛纳开幕片最短小精悍的一部,不仅轻松活泼引发众人大笑,又揉杂探讨了深层次的哲学问题,关于现实与虚构,人类与机器之间永无休止的操控与反操控
      • 有意思
      • 在时差还没完全倒过来的晚上看昆汀·杜皮约的片子至少不会犯困,从片头的红N厂标开始,观众就一直笑到最后。一部近乎杂耍技巧的元电影,在电影节首映的观影氛围大致近乎《银河写手》…😅电影讲述四个演员拍一部由AI导演执导的电影,但大部分情节内容都聚焦于正片之外的“废片”,用各种调皮的手法不断制造出“戏外戏”的间离效果,比如奇长的长镜头,演员直视镜头、笑场、忘词,突兀的后期音乐音效等。调侃了PTA、昆汀、卡梅隆等大导,以恶搞方式流露出对影坛zzzq、影院观众流失等行业困境的焦虑。算是一个有趣的小品吧,像是开幕式里的一环,但我很难把它放到电影维度里评价。
      • 没人再看爱情故事、“泰坦尼克号齐声唱是电影里的事”、#Metoo、AI、抵制文化…还有时而真实时而虚构的玩弄;短短八十分钟,它承载了相当多的火力与属于作者本身的表达。大段大段的角色争执、乃至近来这种没有新意的重复很劝退,但结构上连同整个卡司又很喜欢。很参差的观感。
      • 什么是一个孑然一身的第二幕,换言之,由谁占据了第一幕也就是开端的位置?杜皮约在此确认的是重复的承诺在他作品中的价值:必须重复又或者惟有重复。这其中当然有一种所有戏谑形式都无法回避的宿命,一种虚无主义的诱惑,稍不慎我们就跌入重复者彼此间无穷的反射中,就像现实和虚构可以任意倒转,而“笑”成了仅存的可悲的side effect。可兴许只有观众或演员的在场有望拯救这令人生厌的循环,他们在这过程中所倾注的注意力和情感不会只作为牺牲品被遗落在受骗者和骗子的角力之间,也创造性地把珍贵的差异漏出来,而这可能便是电影的意义,也是一个AI监督无力提供的。酒馆里的围观群众问:“你别告诉我/快告诉我我们还在戏中”,是这一刻让一切有了意义,否则我们也将无力凝望片尾的第二次自杀,因为它亦可轻易地变成另一个“第二幕”。
      • 昆汀·杜皮约真是越来越好,看似随性的制作处处见出巧思和灵感的迸发。娱乐性、艺术性、探索性兼具。那些执着于拍“电影中的电影”的青年导演,但凡从中学到一丁点,也不至于把电影拍得这么难看。
      • 恐同歧视被跪地求养狗消解,电影可贵在于毫无意义,世界真实性来源于虚构只为了睡你,重复死亡的漫长导轨之梦……法国昆汀最近几部片感觉越来越洪尚秀了,不知是好是坏
    • 豆瓣 7.7 IMDB 7.4 HD
      Nu astepta prea mult de la sfârsitul lumii
      2023
      剧情片
      克罗地亚/卢森堡/法国/罗马尼亚

      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Nu astepta prea mult de la sfârsitul lumii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9.1 拉杜裘德的《周末》,大罗马尼亚娜娜的一天见闻,如此下沉低俗又坚定立场地抓紧当代语气的荒谬与可笑。可能正是有彻底放下道德底线开地狱笑话的勇气,才能如此精准且有力地抨击这个时代的疑难病根:一个娱乐至死的永动机,每个人都深陷其中,每个人都在推波助澜。如今的"真实"已然比世界末日还要罪恶不堪,只能从过去的"虚假"之中寻求慰藉,但也许这世界一直都是一滩烂泥。
      • 罗马尼亚人真的跟老中人没有血缘关系么?
      • No.10092。2023洛迦诺评委会特别奖。7分。拉杜·裘德掉书袋不是一两天了但是真的没有哪部像这部聒噪到令人反感。密集引用就状如片中抖音小视频一样信息过载且处处透着炫耀劲儿,砍掉一半差不多吧,之前他爱读书爱引用可以说是优点,这一部就是吵闹……除了抖音滤镜之外其实所有手法之前都用过了,并行对比见《元帅的两次行刑》(这部倒是数据库思维方面提升了一些),散文电影前面一大堆了,档案玩法前面也一大堆了,最后那个长镜头不仅自我重复《世界上最快乐的女孩》而且完全照搬阿巴斯的《橄榄树下的情人》。虽然片子切中了不少时代病,但是要真有导演敢TM这么聊天还不被剧组人锤死吗?
      • 真的很喜欢啊啊啊啊 作为一个学新闻学传播的广告人 真的是我私人很喜欢的内容 方法和语言 俏皮话电影 活在烂世界上 普通人的愤怒是什么样的 不是发疯杀人而是无意义发疯
      • #GH60 都說惹,哈杜裘德才是披著流氓皮的真知識分子,而奧斯特倫德太像藝文速成班年費會員惹。坎城把奧斯特倫德捧上了天,怎麼柏林推銷不出來一個哈杜裘德呢,只能說可憐的柏淋。開玩笑,不管影展的事,其實沒有故意要並置對比二者,只是正好連續兩天前後腳看完,不由得做些聯想,拍謝🙏
      • 可以用TikTok换掉一张脸,也可以在Zoom里一键换掉脸以外的背景,电影又在结尾更悲观地告诉我们,几块绿色纸板,你可以轻易换掉一切。两年前,几乎是拍出了第一部真正的疫情电影的拉杜·裘德在诘问道德的虚伪,现在他与我们都早已发现道德,尚还是虚伪中得体的一面。纯真年代出租车上的几次交错就能紧紧系起两人的绳结,如今开遍灰暗的街道,找一个能博到观众同情的谎言。虚假的尽头则末日般走向人际信任的消解:怀疑悲悯,怀疑动机,怀疑痛苦。与此同时,拉杜•裘德也同样在怀疑电影:它们不是为你演,只是希望你伤心。所以那个事故与视觉上犬牙交错的长镜如此必要,人心难测,小心被骗。最后一幕女主不经意的“无情”则转瞬打破观众长时间跟随她的共情,失落迅速攀上心头: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今天也许更糟。
      • 左出右进,犬牙差互,在历史和当下、东欧和西欧、现实和虚拟中作无比自由以至癫狂的运动。从《发狂黄片》开始,拉杜·裘德开始描摹出未来电影的样子。在他这里,煞有介事地讲个故事已经成为那么虚伪做作又顽固不化的一件事情,电影只在为腐朽的体制内外每个拙劣的、看似毫无美感的、不平等的要素平等赋权之后才重新焕发生机。
      • “More nothing.”广告业、短视频……几乎是我在这个时代最讨厌事物的合集。通过一个PA严重缺觉痛苦工作的日常拍传媒变态与人之异化的齐头并进,内里都是真正的虚无。各类“症状”塞得太满了点,但很喜欢其中的黑色幽默。一部拍给影评人/知识分子看的纯粹电影节电影——倒也不是贬义,只是观影门槛立在那儿了:你至少得对流行文化和影史经典有足够了解才能明白作者安排角色一本正经讲出来的好笑或不好笑的笑话有多滑稽。得了解基础罗马尼亚历史来看关于政治的吐槽和安插的出租车女司机段落,最好还看过些裘德其他作品大致了解他的创作方向和风格,不然铁定一头雾水,哈哈。
      • 后Covid时期的幽灵本体论:来自极权主义后期的胶片影像突然被减缓,一方面作为某种uncanny,另一方面,它正是Zoom等诞生于Covid期间的远程办公软件在不稳定的网络信号状态下所呈现的数字glitch,后者的存在实际上构成了资本的非人加速,持存至例外状态完全解除的当下,使得阶层问题的对立,以及accident的暴露更为明显,在影片中,它通过Angela不断重复的“驾驶”档案化为灾难的图像的博物馆,档案正是资本-国家尝试通过propaganda影像掩盖,修改,缝合之创伤的反面;但与此同时和上一部类似,《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将熵作为绝望的出口,拥抱了反讽与达达主义,它从不讳言短视频是电影的未来,通过粗暴且政治不正确的AI假脸庆祝电影这一自诞生起即表现为亲资本性的“邪恶”媒介的死亡。
      • 荒诞末日,抽象艺术,大中国娜娜,保尔柯察铁看了会沉默,范小勤,完颜慧德看了会流泪,uber司机顶着困乏烦躁焦虑自掘坟墓式的忙生忙死,灾难艺术家和被拿捏住软肋老百姓间的虚伪对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乌维鲍尔客串笑尿,整个把讽刺意味提升了一个level
      • #76 Locarno Film Festival 4+ 再一次与当下的真实世界(后疫情、战争、政治局势、Tiktok)紧紧联结,却也是延续以往“讽古讽今”“辱己辱ta”内核之下的一场“论文电影”新实验。因此在黑白影像里当下的对比之下,多彩而温暖的Communist年代也会复古式地丢帧;References不再整齐地排布在属于自己的部分,而是紧跟生活化的论点之后。失去了集中爆发的强度,但在结尾将近40分钟(?)“镜头中的”长镜头后,电影结束于一种戏里戏外共振的荒诞的绝望。
      • 年度十佳。拉杜裘德就是当下最接近后期戈达尔的人,他知道如何编排让观众在精确的时候看到需要看到的,听到需要听到的,以任何形式。A面轻松地并联各种类型,阿巴斯式的驾驶影像,纪录片式的访谈录像,短视频中的合法副本,还有古典风格的footage支线,却细腻勾勒出资本驱使下底层影视工作的女性形象,整了一个Z时代的让娜迪尔曼。B面是比肩蒙吉的长镜元电影,连默片都整进去了,所有这些都犀利地剖解到罗马尼亚后疫情的社会生态,一种世界末日都难以瓦解的顽疾。(Nina Hoss让人惊艳。
      • 当然不该期待它变成另一出Holy Motors,但谁又能说这场无尽的驾驶不是一种对自身的拯救呢?正是Angela的驾驶为裘德提供了一切,从摄影机的位置到松散的节奏——在“老电影”,也在当下中,衣服的亮片闪烁在倦怠的工作世界中,炸醒了黑白影像,只有这样她才被赋予了思考的时间,透过车窗看到一切被图像化的过程,一个个危险而快速的梦,即便工作还在继续。难道不是只有电影能“拯救”TikTok吗?因为只有电影能更具体地理解这是怎么一回事,而拉杜·裘德热爱影像的世界。
      • 拉杜裘德的电影,仿佛一个镜头、一句话就是一个戏谑的段子,但它并非是简单的段子拼接,而是对罗马尼亚的拆解。上半部分两个对立时代的影像交叉前进,在对过去的逐帧慢放,现在的科技图像混淆下形成虚实不清的诡妙联系,又在两个女人的相遇中完成对这个国家时间的拆解;下半部分将一个长镜头的拍摄现场至于新旧时代的共同空间中,真实被资本不断压缩,工人的利益不断被抽尽,到最后一切沦为绿幕上一块块虚无的谎言,完成了对这个国家空间的拆解。总体跟前作相比,这部作品的讽刺力度显得更佳
      • 一场让人困倦出神的观影之旅,一如平日里疲于奔命的工作流程,亦似年轻安吉拉那样身陷时刻四处奔波的困境之中。这也是一部后现代公路片+戈达尔[周末]般的躁郁论文电影。各种贴近当下的挪用、戏仿、玩梗比比皆是,不同媒介影像拼贴,碎片化、无所不能又虚无浅薄的短视频影像席卷全球,一切都成了符号化的图像,可以任意修改变形和剪辑。空间也成了亮丽精美却悬浮不实的符号化背景,超真实泛滥过剩,而诚挚的情感与本真的生活却愈发稀缺。如果说前面的两小时有些过于冗长单调(不过,适时穿插的旧时彩色电影片段以及对美化浪漫影像中偶尔露出的不和谐裂隙的慢放,确实挺有想法),后四十分钟的一镜到底段落就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华章,资本-科技体系对现实的肆意扭曲删改及对真实鲜活个体的凌虐,暴露无遗。(8.0/10)
      • 可以在最后一幕重温罗马尼亚新浪潮最经典的“强设计下的时间剥削”。面对电影的社会价值承载属性,裘德不再像上一代作品一样被动承压。他理解电影首要的始终是娱乐性(观赏性),且娱乐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意识形态表达,并不等于对现实问题的回避。不考虑通过情绪上的压制去表意,而是极致彻底地将一切乐子化,完全不设置底线意识和道德包袱,肆意践踏每一类人。博比塔无疑是最符合现下的“影帝”级别角色,一种令人艳羡的处世姿态,一部属于抽象人、乐子人的时代电影。
      • 今年最重要的电影之一,攻击性在嬉笑怒骂的摆烂中一览无余,影像与爱的挽歌。
      • 堪称对驾驶我的车的恶搞
      • 向左走是齐奥塞斯库匠心打造的牢笼,向右走是欧盟道貌岸然面具下的剥削。主题上依旧是新浪潮的国族叙事,拉杜裘德用A面B面的对照进一步揭示影像本质是可被操纵的意识形态工具。无论处于政治光谱的哪一极,都有借助影像型塑政治合法性的需求。利用黑白彩色切换和不连续剪辑以摒弃经典叙事自有其代价,使电影变成了一场智识游戏,所谓高阶观众得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意识形态批判玩具尽情玩耍,就像Angela一样以极尽嘲讽的虚无在tiktok上扮演红丸教父。这当然是一种高姿态,甚至是一种抽离,但面对这个处处在挥刀向更弱者的洼地,呐喊半天确实不如揶揄半句更容易获得精神胜利。
      • 极其当代的电影,一部2023年(世界坍塌时)的「欢乐颂」:用换脸滤镜发泄式的抖音,用手机拍Zoom会议来Casting的广告导演,A面纪录片式的黑白影像、1980年代的怀旧电视剧式的段落与广告片拍摄的叙事拼接一处,充满讽刺、段子和癫狂,与B面直面「什么是真实」、充满道德探讨的一镜到底footage形成鲜明反差。Radu Jude自由地在各类素材和图像中切换,公路边纪念死者的十字架由115个连续一秒的固定镜头展现,结尾的手写字幕卡也回应了「绿幕」时代的后真相本质。(连录制的问候视频也采用了静态幕后照+语音!)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