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缠粉跪求永不退休的拍下去,一如既往的风格和少不了的元素,烟酒、狗狗、氛围、音乐品味、熟面孔、一本正经的幽默…一切都非常的阿基,贴近当下的社会境况,看似一贯的冷峻克制实际更加的有爱和暖心,充满了关怀和人情味,再丧也丧不到哪里去,再糟糕也会触底反弹,再苦再难生活总会给点希望之光。 |
|
说来惭愧,这是我的第一部阿基。看完后坐在偌大的剧院里放佛有一种与天地交欢的喜悦。但其实这部片子讲了个非常沉重的故事,但阿基独有的黑色幽默和北欧冷冽的环境使得这个难民故事独树一帜,与其说他在探讨社会问题,不如说他是处在一个自己营造的乌托邦里,永远幽默不卑不亢的抵御外界一切的恶意。 |
|
外表仍然那么冷,内里仍然那么暖。 |
|
难民题材到了阿基·考利斯马基导演的手里,还是极简的风格,反戏剧化的处理,舞台化的布景,场景的色彩还是那么的丰富,只是这次凸显的是明与暗的对比,就像【勒阿弗尔】的续篇,依旧处理的几分童话的色彩,作为导演,如果没有一颗悲悯之心,肯定也无法拍成这么美丽的电影,最后想到【我是布莱克】。 |
|
他离开故居,离开嗜酒成性的结发妻子,豪赌一场赢得一家餐厅;他离开故土,离开炮火频仍的伤心之地,偷渡一番来到赫尔辛基。他有家不愿回,那里只有冰冷的四壁和无言的对视;他有家不能回,那里只有焦黑的残垣和荒芜的土地。去接妻子,脖子上挂着婚戒;去接妹妹,远处响起一声汽笛。告诉你,希望还在。 |
|
永远面冷心热,永远这么暖心地丧,永远这么冷幽默,在苦涩的浓浓夜色里,永远有一丝熹微晨光不灭,就让我们这般相濡以沫吧;热门的难民题材,依然处理得极具阿基特色,极简风格,舞台化布景,热爱每一处打光和构图,配乐依旧出彩,结尾萌哭。 |
|
寿司餐厅那段要笑死我了… |
|
比以前心态开放,也更举重若轻。音乐口味是我喜欢他的原因,他每一部电影里的小乐队都棒极了。整个北半球最喜欢的导演。 |
|
吃一枚正常的寿司好难,给你弹首小曲却很容易 |
|
以难民潮波及的赫尔辛基为背景,将身份截然不同但同时有组织地迈入新阶段的芬兰中年离家丈夫和叙利亚难民的生活相交,胜在从未将两者完全对峙,转而幽默地批评狭隘的官僚体制、难落实的文化多元化并刻画毫无对外经验的芬兰人形象。惯用设计元素更像在电影内部创造出缺乏政治敏感且略为天真的隔离世界。 |
|
两条主线宛如并行而缓缓流动的河流,它们在某一处交汇然后故事发生了。这一次,阿基将目光聚焦于移民问题:在展示社会残酷的一面后也让人感受到来自陌生人的爱与关怀。希望的另一面究竟是什么,其实就是在悲观失望下还抱有的乐观。这次,慈悲的导演没让哈立德的故事悲剧收尾。“死太简单,我要活着” |
|
超好看,集大成!看到那么多考里斯马基的老搭档再次聚在一起,太幸福了。 |
|
三星半。又见难民题材,拍的很别致,没有以一种高高在上或者刻意写实的方式,前半段叙利亚难民和芬兰普通中产阶级两条线并行,正在你好奇着导演会以怎样一种方式让这两个人物汇合时,双方的各自一拳让整个故事的发展方向骤然一变。如果芬兰也有类似总局的审查制度,估计审片官员要被这片膈应好一阵。 |
|
老朋友你好 |
|
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温情冷幽默。男主越看越像山田孝之更是徒增一笔奇怪的笑料😂。里面每个人都好可爱,甚至觉得阿基这次有些太理想化了,什么老板帮忙交钱办假身份啦,老板帮忙把妹妹偷渡来芬兰啦,劳资和谐到不可思议。这个故事结束以后,难民非法劳工在欧洲辛苦卖命要不要继续拍一下呢 |
|
有些电影会一直错过,但永远不会让你失望,比如考里斯马基的《希望的另一面》。我是从2017年柏林电影节开始,一直错过它,香港节、北京节、欧盟展……最终,是在三亚,把它看掉了。近乎老生常谈的难民话题,好比大剂量、比挤半罐牙膏还厚重的芥末,如何能把这个题材,制作出别有不同的风味,秘诀就在当你忘掉了与难民有关的批判或看法,不知不觉,溜进了阿基风格的冷幽默搞怪。整部电影,可以用渐入佳境来形容,尤其是一进入到小餐馆的故事,打从第一个伙计、第一个顾客开始,就让本地观众开始爆笑。当然,也不能不提那个神鬼赌局同花顺,阿基作品的老熟脸(尤其是对在北京看过回顾展的影迷们),还有那些永远动听的乐队们。 |
|
减少戏剧冲突是把双刃剑,有几处情节衔接还是太生硬了。歌选得是真不错... |
|
讲到难民,可以看出导演对于很多世界上存在的实际问题还是处于个人的想象之中,单从哈里德去印度餐厅吃饭的情节设置就很能说明问题。不如上一部作品,做减法太多了,人物过于间离,以至于难以真正抵达角色的内心。一贯的幽默感尚存,依旧是童话。 |
|
还是一如既往的“无产阶级”情怀,细腻,温情,工整,寒意和苦涩里带着一些疏离的怪味,却充满善意,最后一个镜头恍如回到八十年代“无产阶级”时期,今后一段时间,难民题材将是欧洲导演屡试不爽的佳酿了。 |
|
他的vintage灯光师是不是一直活在60年代,每次拍片就穿越过来,拍完再穿越回去。他是不是拍了男主睡服女性角色的戏又剪掉了,不然这些女的为什么这么袒护男主。不知道是Fatih Akın学他还是他学Fatih Akın,拿巧合推进剧情,我特烦这种偷懒的写作方式。 |
|
男主上去QA时,大概有一半的人都疯狂的想问关于Aki导演的问题~完全没有带着任何期待来看(甚至担心自己会不会睡过去),却发现难民题材能有这样新式的诠释真好:当这件事成为必要时,应该研究的是如何讨论它而不是想着“躲避”它。简洁的画面、卓越的音乐使用、叙事的流畅...都在给人带来惊喜。 |
|
考里斯马基看多了不腻不烦,是道好菜,就是想不起吃什么了就点这道菜的那种好菜。善良,真善良,真单纯,真温柔,导演是个好人。 |
|
男主是山田孝之的克隆人吧,那脸,那身高,那胡子,甚至是眼神都一样! |
|
2017柏林最佳导演。还是熟悉的阿基,沉静而反戏剧化的风格反而能让人真正融入情境中,似布列松般简约冷峻的笔触却遮不住内里的暖意融融。先双线平行后线索交叉,以迷人的乐队演奏作为过渡音桥,娴熟流畅。开篇店主离开妻子的极简无对白影像与跟风改做寿司的冷幽默段落令人印象深刻。(8.5/10) |
|
憋着笑的温暖动人。 |
|
#1st HIFF# 一路错过到海南看了个大银幕。两条线交织起来之后片子才开始变得有趣。而有趣的部分几乎却都不是关于难民的。其实阿基讲难民问题大部分还是陈词滥调,对新闻的调用也过量,不过出了诸如打字机这样哈哈哈的细节之外,有两场戏还是很不错的,一个是难民小哥被问教派时候的回答,一个是两个难民小哥跑去喝酒。其实这个故事不带难民那一半完全成立啊,难民这个题材其实真的还不如[勒阿弗尔]做得好呢。复一下盘的话这部片子当然拿不下金熊啊……给最佳导演奖绝对是公允的,这种从剧作到表演到打光的独一无二风格化确实是值得赞美。 |
|
阿基终没让人的希望落了空。幸和不幸,硬币的两面,永不会面,但也临近如咫尺 |
|
Tommy Wiseau: If a lot of people love each other, the world would be a better place to live |
|
勒阿弗尔之后好担心阿基不再拍片了,结果不但拍了还拍的如此与时俱进。依旧是他的冷酷与幽默,但这次却又多了一点希望与温暖。 |
|
第一次看阿基——极简的布景,考究的构图,冷调的打光,舞台剧式的表演风格,出色的插曲,无疑都使我印象深刻。关注叙利亚难民的艰难处境,但并未刻意卖惨或愤怒控诉,而是用冷幽默下的人情味消解痛苦和忧伤。笑点集中在后半部的餐馆里,遇见善良的人们大概就是生活最好的起色(尽管他们并不容易亲近。 |
|
“死多容易,但是我想活着”哀而不伤,苦中作乐,“我不是很懂你的黑色幽默”、“我是不是也该假装很快乐”… |
|
我问他芬兰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他说这是个人人平等的好国家。就算没有尖刀,没有鱼肉,哪怕只有砧板,人心也会痛。 |
|
......敘利亞版山田孝之? |
|
面瘫冷漠的芬兰,基本代表了全欧洲对待叙利亚难民问题表面的怜悯背后的无情。影片像一把利刃架在每一个欧洲人的良心上。前半段几乎被芬兰政府逼入绝境的难民小哥,后半段又迎来了陌生人突如其来的关怀,转瞬得到一线生机。大环境的无情并未完全泯灭个体的良知,后半段绝境挣扎的冷幽默让影片独树一帜。 |
|
@欧盟电影展,第一部大荧幕阿基,感动加分。熟悉的布景,熟悉的灯光,永远的温暖,永远的幽默,希望的另一面还是希望;难民题材和作者化的「餐厅电影」完美结合,双线交叉的时候深谙其计划与坚持,共同重现极简的「镜外世界」;新老面孔齐聚首,真想说一句:好久不见;音乐和结尾永远都是bonus time! |
|
太暖了,感觉电影太美化这世界了。摄影很喜欢,但阿基也太天真了吧。 |
|
依旧是人物、行为与语言的简化处理,用镜头语言说话,幽默感完胜暴力元素,不冰冷,无处不透露阿基满满的爱。[B+] |
|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阿基对经营餐馆这件事情的执念。 |
|
日,全场是不是就老子看不懂打牌,笑屁!掀桌!(男人老了真没意思 |
|
阿基用冷幽默解构了现实主义苦难。在现实主义里,落魄的人满怀希望,最后必定无可挽回的走向幻灭。希望的另一面就是泥炭里打滚爬起后,还心想事成了,这是典型的爽文和喜剧。阿基要给我们看的就是爽文,那种一副烂牌开局最后梭哈摸个同花顺翻身的爽文,难民毫不费力的接回失散亲人的爽文,大家友爱互助战胜邪恶势力的爽文。但是你能隐约感觉到阿基拍这片子不是为了让你爽,阿基黑色幽默喜剧是在说反话、是反讽,因为你其实摸不到同花顺……
熟悉的演员、熟悉的现场乐队旋律、熟悉的个人风格调性,阿基永远不会让你失望…… |
|
阿基给我的印象其实一直是有点迟钝的,今天我第一次看到他的电影如此明显地提醒我们,电影本身,和我们身处的世界,都是现在进行时态。看得我边哭边笑的。 |
|
相比于这类冷幽默下的处处理想,我更喜欢刻画出现实绝望之味中渗出的一丝理想主义,但无论如何谁能抗拒一个导演以希望斗争现实的诚心呢。 |
|
阿基还是那么考里斯马基,安静的画面,平静的节奏,看似寡淡的故事与表演,其下却隐含着巨大的张力,美好的电影。 |
|
三次在大银幕上错过它,最后买了票也没去成,一怒之下下载看了。都快忘记这个怪导演这么有少女心的。那么小众高冷的镜头和艺术追求,却包含火热的阶级感情。难民不被视作一种外部的冲击,而是和现代社会的家庭危机并置在一起,不纠结,也不犹豫,都是迎着波澜而上的天真和决心啊。 |
|
10.27@北大百讲。看了十几分钟才发现是个喜剧,芬兰人民笑点诡异,轻描淡写却效果拔群。当我们把难民看作一个“人”,就无法不变的“圣母”了。这是北欧人民友善的必然结果,也必然不会被青睐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天朝诸君所赞同。也许最终欧洲社会主义并不能独善其身。好在电影并没沉溺于此而变得沉重。 |
|
可以,很北欧的小故事,克制中带着小幸福。关于难民的一种可能,聚焦当下最受关注的问题。小人物的摸爬滚打只是想谋求一份安定,加上难民的外壳与当地文化互动非常有趣,让你既了解芬兰文化又了解难民文化 |
|
难民电影的新表达。芬兰的北欧式幽默,又干又好笑。 |
|
狗没有天堂。 |
|
这种舞台剧式的表演方式我是看不懂的,节奏也不是我喜欢的。 |
|
聚焦芬兰的难民题材,极简主义、去戏剧冲突、话剧式布景、逼仄构图、粗粝胶片摄影,夹杂着浓郁的复古风迎面袭来,大量面不改色的冷漠脸特写,依然藏不住暗流涌动的冷暖情绪以及比比皆是的冷幽默和讽刺效果,希望的另一面就是“我要快乐的活着”,大爱导演的音乐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