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整个故事也还是太cliche了点😂如果不是多伦多为背景好无聊,但熟悉的一些地点还是加个星 |
|
这比导演的前作也差得太多了,所有情绪上本应达到的蔓延感都被狠狠地切碎,变成了文艺青年稀碎无比而又逼逼叨叨的自怨自艾,虽然也确实存在车内吵架这种比较具有真实度的高光瞬间,但剩下的绝大部分内容都让人觉得充斥着无趣与生硬,人物的形象也是苍白得如同一张纸那般单薄无力,明明短短的时长却显得漫长无比,好可怕的无意义影片。 |
|
6.0。無功無過的情感小品,填充了一些略帶趣味的幹話和party trick。太累了沒細聽其中對詩歌和寫作的討論(奇遇和全景英語片都是英德字幕全無,對觀影狀態要求也太高了)。 |
|
#ICA 感觉杂糅了很多风格,争吵非常熟悉的伯格曼式,碎碎念的中产知识分子手持则是伍迪艾伦,影片假夫妻那里也让我想起了阿巴斯的《合法副本》(不过这么看下来本片的空间上的呈现实在是有点儿差)。影片的整个故事让我想起了一部我非常喜欢的电影《跳支华尔兹》,同样的婚姻状态下的女主,同样有一个有趣的男主,不过两部影片结尾呈现了不同的表达,这部电影的结尾太过平淡,很写实,但想想《不良少女莫妮卡》的凝视,《跳支华尔兹》的轮回,差的太多了。视觉上,感觉有些死板…不知道是不是手持剪辑的问题,有一处与丈夫的跑步的相反的奔跑方向的设计不错。电影一直在强调着女主手上的戒指,也是算早早的给电影收了尾,听觉上,参与度蛮少的,主要是现场收音,结尾处的丈夫制作的音乐呼应这段经历。 |
|
- |
|
很意外地非常喜欢。从数个跟随背影的镜头狡黠地绕至人物的精神侧面,一场有预谋的性格本征拆解。Mat作为置入的变量导演Mara生活中自洽的紊乱:自诩理性的傲慢如何被悄悄松动,煞有介事的存在主义如何与生活的感受对抗。人类性格的缺陷是终究无法放弃自尊的伪饰,但结尾的归家也亦是心底某种似是而非的真实。 |
|
中年呢喃核,来自我心了。极尽普通,既不迷人,也不高级,但这就是悸动,和所有悸动反浪漫的无聊与拙劣。 |
|
#CanadaTop10#多伦多无事生非白人男女的“Will/Won't They",能把男女主同时cast的这么令人生厌其实也是Radwanski作为导演的能力了。情感是现代都市丛林的无果的游戏,而那些掉书袋的段落不一定让人反感,却也没有让观众觉得知识分子的作家男女之间的纠葛更值得书写。与一个乐手结婚生子却不爱音乐,看似荒诞却似乎是本片最真实的部分。 |
|
别吃回头草 |
|
- |
|
出了又没出的轨😂 成年人爱情的尽头是放下 演得真自然 颜值这块儿还是阿拉伯裔的老公帅😍 |
|
文艺青年谈恋爱 真是麻烦 |
|
+ |
|
Matt should be a bigger artist |
|
在多伦多看有一些小惊喜,但整体有点无聊 |
|
3.5 |
|
6.4 偶有亮点,mara的敏感与matt的大条也许是一种互补性的关系,但显然需要更抽象的情节/调度来支撑起这次再相遇,不然看上去就太自怨自哀了。 |
|
导演很喜欢侯麦:书架上出现了侯麦,里面毛衣场景也是致敬侯麦《午后之爱》,整个电影的感觉也很侯麦——知识分子关系和对话(教创意写作的女主和写作的男主)。突如其来的吻是即兴的,摄影师习惯滑板摄影,导演父亲是无神论者所以摘十字架是受父亲葬礼启发。很多多伦多元素:多族群、647开头的电话、high park笑话、大瀑布。男主角色用的是真名欸。女主那一个“intellectual response to music” get到我了!男主“创作可以写得更奇怪一点反正也不会把你抓起来”(类似吧)也是一个虚构bubble。从导演访谈学了个新词diegetic。 |
|
tiff |
|
听人物的对话非常享受 |
|
3.5 |
|
没什么灵光的剧本 |
|
mubi |
|
{★★★} 在平淡琐碎里洞察生活与艺术的真谛,洞察到没有是另一回事,但要抱着如此意图去做--如果Woody Allen现在还在拍自己的三线电影,应该会是这个模样。80分钟,没有特别想表达的东西,仅仅轻盈地承起中年女性不可解的婚姻危机。出轨是投射自己的欲望,忠诚是克制自己的欲望,多么孤独的生物啊。 |
|
3/10 |
|
挺多亮点的 |
|
摄影机始终关注表情,捕捉话语间的细微变化。几次诗的讨论短暂出现,却在日常场景不断消除诗学存在的痕迹,所以瀑布前拥吻的偶发的反差设计才得以动人。然后是死亡和十字架——即将触及象征的情境,却通过置于地面的耶稣再次挤出反常,进入诙谐的语气。3.4 |
|
#74th Berlinale Encounters# 6.5/10 不乏有趣且动人的瞬间。 |
|
老影迷阅片打卡~(照例贴几张截图) |
|
Very contemporary |
|
September 11 @ TIFF 2024 | 3.5/5 |
|
整部影片就是非常的侯麦。一对男女各种生活、工作…的琐碎,小矛盾+小欢喜的生活日常。寡淡如一杯白开水。 |
|
#Berlinale74 3.5 台词so dense yet so real 开篇mara说想写一个对自己一无所知 有一天欲望突然浮现的人 matt有点讨嫌但又时有wit的幽默 像是日常里会喜欢的朋友类型 |
|
意外的好看 |
|
which is more fundamental: sound or words? |
|
蛮好看的话唠电影 |
|
电影结束之后导演的Q&A还蛮有意思,给发生在多伦多加一星 |
|
2024 Berlinale 每次她内心波动的时候都会特写一下她的婚戒,写得真好,喜欢这种话痨电影 |
|
马拉是个有趣的女人,她既是一个独立的诗歌教授,又是一个深陷情感迷宫中的女性。坎贝尔的身体语言常常透露出一种紧张而脆弱的气息,但她的眼神中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情感的渴望。这种复杂的情感层次使得马拉这个角色更加立体和真实。与此同时,男主马特表面轻松自在,但他的外表下却隐藏着深深的不安和对马拉未了的情感。
海外影评人对导演大加赞扬:拉德万斯基用镜头捕捉了人物最微妙的情感波动,使得影片充满了诗意和美感。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法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情感的迷宫中,不断寻找着出口和方向。
言而总之,《马特和马拉》是一部充满诗意和哲理的电影作品。它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主题探索,展现了人性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喜欢思考人生和情感问题的观众来说,《马特和马拉》无疑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佳作。 |
|
喜欢对话的部分,有时像是在偷听邻桌对话那样摸不着头脑,非常日常化 |
|
比起中年mumblecore ,我还是觉得青少年版的更 endearing,老了再发文艺逼的颠只感觉不合时宜!!… |
|
这个我是真喜欢!代入感太强了多伦多!还有asian high park全场笑死,以及彩虹桥大瀑布过海关伊萨卡!太多太多了!情感人也很relate,都爱甚至更爱以前的人,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啊!人类!最后为了赶大山的赤壁赋最后一点没看到,希望有机会看到结尾!喜欢! |
|
如果不是加拿大电影,碰巧我想练听力,我是绝对不会看的。故事很差,两个演员都不招人喜欢,摄影也不好,只有结尾的歌还算好听…看到一些和加拿大有关的场景和地名。纯白故事,然后配了便利店老板是印度人,洗衣店老板是中国人?!这么固有偏见的吗? |
|
中年人:闲着没事儿出个轨,类出一下也行。 // 车里争执这段有很多人的影子 |
|
3.5 很好的镜头设置,尽可能地将人物融入自然,无论是固定正反打还是运动镜头的距离控制均完成出色.后半段matt的出场和原配的段落衔接比前面更为从容.各方面挺平衡的小品片 |
|
又是一部被苯人当作英语听力的mumble core(十几种语言的字幕就是没有chi……) |
|
纸质keepsake被夹在扉页而非封底,故事进退两难地保持凝固。 |
|
2024.10.9 TIFF时很想看没看成的一部电影。有点失望。或许是因为像导演所说,影片中大部分的对话都是即兴的,电影给我一种潦草的感觉。几乎没有一切传统意义上的戏剧冲突和起承转合,完全就是生活的一段切片的感觉。有些镜头的角度和运镜还挺特别的,熟悉的多伦多街景和一些Torontonian才会笑的梗很亲切,但整体让人失望。 |
|
摄影师误将两人认成夫妻,这种化学反应看似轻松愉快,却也体现了两人关系的表演性 // 大部分时间对话灵性调皮,观众陷入轻快的氛围;结尾突然紧张,日常对话演化为争吵。通过改变文本密度形成完美的节奏变化,成功戏耍观众 |
|
越来越能适应电影中琐碎大段的对话,但其实小时候看woody都会睡着惹,那说明我是真的长大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