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式大于内容,摄影高于叙事,这算是艺术尝试但实在难以称得上是一部好电影。导演想另辟蹊径让观众从感官层面感受到这个原本好好说事儿可以非常震撼的故事,可惜完全无法共情。PS男二小哥哥本人真的太好看了! |
|
第一视角POV,整体基调梦回月光男孩和地下铁道,宁静克制地讲述,视觉优美地呈现。一开始还不太明白那些史料剪辑和go-pro式从脑袋背后的第一视角的意义,但最后十分钟的反转直接醍醐灌顶,前后呼应,连成一线,感叹用心巧妙,而非单纯炫技。最后十分钟更是充分展现了电影最本质的视听魅力,那种超越故事文学性的震慑感染力,就算我剧透也没法简单用几行文字概括。真的太爱结尾了,等真正上映了细说。先奶个奥斯卡BP😌比较讽刺的是旁边的老登看到一半睡着了甚至打起了咕噜,而电影中主角正在遭受着南方白人的鞭打……梦回去年可怜的东西播映时鼓掌大笑的老奶奶们和捂胸叹气的老登们哈哈哈,堪称行为艺术。喜欢地下铁道的千万别错过这部! |
|
纽约电影节开幕影片,Dennis Lim说我们经常被问什么片子会成为开幕片,今年答案非常明显,这是一部现代电影( contemporary film ),大胆,先进,有指路性。视听真的很棒,可惜很多对白没听懂。 |
|
亮点基本都是炫技了,视角,结构,影像拼贴等等 |
|
[Alamo Drafthouse] 基于真实的佛州男子学院丑闻,本可以拍得煽情或令人震惊,但有意选择了从头至尾捕捉主角眼里的世界:在少管所里观察树木和昆虫可以说是废戏,也可以说是他始终抱有的人性 |
|
#ICA 长评-被掀开的一角。放映事故了,还剩1小时的时候黑屏了,之后进行了30秒我才觉得不太对,因为这部电影本身就只以三个视角呈现,两位男性主角的POV和以背后定向拍摄器的“现代人”,POV中时常出现模拟闭眼的黑屏,没看完就走了,时间实在是有些太晚了…电影改编自美国作家Colson Whitehead2019年出版的同名小说,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佛罗里达州一所少年管教所中的真实事件,他们声称是为了矫正少年犯罪,但其实却长期存在虐待,体罚甚至致命暴力的事件,数百名少年在学校中失踪或死亡。视觉主要是两位角色的POV和一位没有露脸的现代角色的背影,POV其实还是挺难的,尤其是开始以两个视角叙述同一环境时出现的穿帮,之后彼此POV的正反打还是蛮不错的,定向拍摄的角色是探索这个历史事件的人。 |
|
很久没有电影能让我睡着好几次了,我能懂他们想要换个角度拍这类故事,但镜头和演员没撑起来 |
|
It’s like grown to the heart of the tree,这一部为第一视角正名,也可以拍的极具冲击力 |
|
3.5,思来想去,还是往四星上靠吧。确实有炫技的嫌疑,但它的情感也是丰沛的 |
|
以两位主角艾尔伍德与特纳的第一人称POV视角为主轴,辅以一个未露面的现代调查者的背影视角, 这种“三重凝视”构建了时空交错的叙事框架。并用GoPro式的镜头模拟角色的生理与心理体验:摇晃的奔跑、模糊的泪眼、甚至因疼痛而短暂的黑屏,这些设计在初期或许显得生硬,但随着剧情推进,视角的切换逐渐形成一种压抑的节奏,最终在结尾的反转中迸发出惊人的力量 |
|
长篇首作加一星。一样革新了黑人苦难题材的创作。虽然故事和表达都是此类题材的老生常谈,但导演用极具风格化的影像增强其电影属性。整个作品大部分是《硬核亨利》式的第一人称pov视角,但又混合了叙事视角的交替,不同时空的转换和各类影像素材的拼贴杂糅,重情绪,轻叙事,非常赏心悦目。只是几段关键戏码其实还是有点撇开风格利用传统视听去完成之嫌,可能还是功力不够吧,但作为首作完全可以理解。 |
|
画面跟摄影是挺讲究也挺美的,不知道如果加点王家卫进去的话,是不是就是下一个《月光男孩》了? |
|
第一次看第一视角拍摄的电影。中间穿插的影像太意识流了。全片没有直拍暴力血腥,却一直笼罩着恐怖的氛围让人不安。 |
|
很震惊当年还有这样一段历史 影片用非常艺术的形式将那段残酷历史展现出来 第一视角的摄影让旁观者有了参与的实感 叙事是碎片化的但极具美感 中间穿插了很多纪实片段 最后谜底揭晓 从此我就是你 我会代替你活下去 |
|
Nickel Boys是“相机为什么是电影最重要的身份定义之一”的绝佳反面例证。让观众能够感受沉浸决然不是使用主观视角这么简单。当整体叙事被一个无脑的决定牵着走,电影也就难逃生硬和冗长的命运。 |
|
这才是今年对得起The Brutalist的海报上那些赞誉的美国电影吧。第一人称视角带来一种微妙的抽离感,我觉得也是by design的 |
|
摄影太好,叙事有点没达到想要的效果(我的 two cents |
|
摄影很不错,灯光调色俱佳,赏心悦目。非常敬佩导演对那个时代许许多多细节的描摹,充满了对生活的体察。有人说形式大过内容,我发现美国有很多很棒的黑人导演和演员都面临这种问题,如果不谈黑人那点事,那你就别拍了。你能有今天的机会不是因为你的才华而是你的肤色。非常非常遗憾,黑人也曾说过“我不是你的黑鬼”,但能怎么样呢? |
|
今年的“黑人电影”,讲述六十年代美国专门关押黑人青少年的少管所那些个惨无人道滴事。第一人称视角,基本在炫技,叙事磨磨叽叽,就最后一段爆发了一下,因为无法共情,想被科普,但这个叙事手法太催困。 |
|
不直接拍杀人不代表淡化暴力,相反这片里的暴力不是太淡而是太浓(希利斯米勒总结过一个小公式:越面对暴力,越有形式化思维),主观镜头也不是电子游戏式,不是沉浸而是抽离(感觉缺点也在这里,主观+第三人称的拼贴蒙太奇总体来说持续的时间太碎了,但总体仍然被叙事牢牢把控,这两者之间有所拉扯),是在一具身躯和另一具身驱里的强制观看 |
|
不是很习惯这种表现手法,有点难投入。 |
|
5.0 比起同类型电影显然是野心勃勃的,暴力被淡化了,取而代之地用记忆,想象和档案拼凑出被人遗忘的历史真相,但导演显然分不清主观镜头中的生硬与亲密之间的区别,一边强调拟实感一边又是机械的运镜,最终导致所有pov中的第一人称都像个人机,第二个主观视点的出现则更加乱了套,只为了所谓的叙事陷阱服务,制造出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尾。 |
|
感觉像是马尔克斯用托卡尔丘克的文风写了一篇高考作文 |
|
是个很好的故事,但主观镜头实在太乱了,经常莫名其妙不知道镜头里在看什么,我还是去看书好了 |
|
纽约电影节第一部电子游戏开幕片?影像组织和声音处理上都能看出导演过人的审美直觉,但从头到尾的第一人称视角摄影并没有增进观众共情和观影的沉浸感,因为摄影机类似人眼但终究不是人眼反而形成了类似电脑特效中的大忌“恐怖谷效应”,让影像被陌生化、让观众在新鲜劲过去后逐渐麻木,可以说是适得其反。这种玩法本身也不是什么先锋手法,《湖上艳尸》和鲍嘉的《逃狱雪冤》在1947年就尝试过,更近的案例还有《硬核亨利》,以后估计还会有新的尝试,但始终只是一种噱头罢了,因为让电影产生沉静感和共情可不仅仅是第一人称视角这么简单 |
|
很大胆的第一视角,非常有勇气的尝试。只是有些形式大于内容了,再加上穿插的一些意识流镜头,反而浪费了一个老故事。但这个形式感的独特性总好过无聊八股文啦。 |
|
6.9分,导演想要通过一个或多个角色,运用全程主观视点作为镜头的尝试,这本应该是要向游戏的媒介性探索的,即强调一种沉浸感,但是这片并没有做到。全程主观视点的电影,目前看了三部,包括《湖上艳尸》《潜水钟与蝴蝶》,前两部的主观视点是以单一主角为前提的,至少叙事上看的清晰一些;但是在这部,导演似乎玩脱了,主观镜头的多样化(多个主角),角色间的视点出现混乱,已经分不清谁是谁了,导致与原初的想法出现背离,即是否能更加有沉浸感?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相较于此部,《潜水钟与蝴蝶》倒是更强一些。
此部即使导演有炫技之嫌,但也是在探索电影的媒介性(从广度上)了,甚至还运用了纪录式的影像增加叙事的丰富性,可惜玩的花,效果愈加减弱。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应该是要有的,改编剧本提名就有点匪夷所思了。 |
|
片名表述不明所以,开始看的时候还以为是颁奖礼那类常客,属于《塞尔玛》的另一种讲法,但其实大时代里总有血淋淋的各种事件。从第一视角的童稚,转为少年正反打的惶恐,再到最后相切的一顿错愕,只觉万物灰飞烟灭,仿佛你我不过烟云一场,人走灯灭,只道寻常,奈何这漫漫人生,一个不甘就连根拔起一个世代与种族的磨难,特别是,同一阵营的人推动并践行了这场劫难,你只能跳过去,回头看,把血与泪刻入肌肤与历史,永不遗忘,永不原谅。奥斯卡提名其实可以添一个摄影。三星半。 |
|
#2024LFF#【-】脱离了传统电影的范畴又远达不到先锋,第一人称犹如游戏般戏弄人生,有点难以评价📽️ |
|
亮点在于拍摄技巧。分别用两个男主的第一人称视角呈现叙事、展开剧情,甚至还有同一场景不同角度的重复叙事。另外还有一个现代角色的背景视角叙事,推测应该是原著作者的故事。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黑人男孩被送到改造学校后,遭受到非人的虐待,甚至死于非命。原著作者了解到这个故事后,决定把资料汇总写成小说。全片最大的感受是无法共情,哪怕这是一个很悲惨的故事。选择特殊的拍摄方式不是不行,但失去了情感体验让人十分遗憾。不过这片要是采取传统方式叙事可能半年后就忘记了,至少印象非常深刻。 |
|
大部分段落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并且不是完全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看起来有种在做梦的感觉。里面出现登月的画面这个设计特别漂亮,跟改造学校形成对比表示美国在天上已经要登月了在地上却还存在像集中营一样的地方,同时又表示他们逃出改造学校就像登月一样困难。最后在结尾直接把罪证展示出来的画面极具感染力。 |
|
55/100 一开始挺喜欢第一视角的觉得很poetic 但过于冗长的片子看下来发现还是有点形式化 有太多无意义的堆砌以至于一度偏离核心 只能说导演挺ambitious的 |
|
并非传统式的去叙述黑人苦难,而是用上极富挑战性与创造力第一人称视角摄影,来将一段惨痛的记忆用较为平实且隐忍的方式缓缓表现出来,这样做一方面把一些原本会让人感觉不适的细节进行了隐去,更为友好;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种更为窒息的对比,这种处理在结尾出无限炫技式蒙太奇中隐藏的惊人反转中达到了最高潮,以最强的冲击完全席卷了观众。但说句实在话,采用这种手法有点没达到更好的高度,限制性的角度让叙述似乎变得有些优柔寡断,类似于《被抹去的男孩》与《肖申克的救赎》结合时的主线阐发更是生出一种套路无聊之感,收尾的处理一方面确实充满力道,但是否也显得有些刻意而为之了呢?总体而言拉梅尔·罗斯确实拍出了一部非常具有创新性的黑人主题影片,但某种程度上跟他难看至极的前作《黑尔郡的日与夜》继承了共同的缺陷——扁平。 |
|
5.5。比起導演想要塑造的第一人稱主觀視點,大段平滑勻速的機械運動軌跡、純粹服務于佈景展示的無效推拉搖移和過度精準的記憶錨點都讓呈現效果更加接近VR遊戲(由此更加反襯出馬力克的可貴)。為維持敘事效率而莫名引入的第二個主觀視點更是讓大量場景的開端淪為猜謎遊戲。所幸攝影機尚且抓住了零星幾個動人的瞬間。 |
|
两个多小时的VR电影,看得我,做了好多家务,甚至锻炼了二十分钟,找回了我的ins,发现我以前拍照不错,鼓捣了一通,发现电影还没放完…… |
|
故事本来可以很有力度的,但导演的想法实在太over了,这种第一人称视角的拍摄手法让整个故事看起来非常的不真实,出场人物像极了NPC,而且镜头晃来晃去,看得人头发晕,根本无法和电影里的人物产生共鸣。 |
|
虽然镜头什么的有点confusing但这个故事真的太重要了 |
|
挺花心思的 |
|
比起烂片,更让人绝望的是又想炫技又想表达的片子。想欣赏但真的饱受折磨。 |
|
这个电影给我一种又好看又漫长的感觉,这个诗意的表现手法,这个第一视角的切入,还有无数极具风格的演绎,看得出关于种族的议题因为拍的太多,现在都在另辟蹊径;但是这个长度,和其中的穿插描述,还有故事的沉浸程度,私以为适合放在当代美术馆的黑色幕帘后,留待需要探索的观看者,而非在一个商业院线(也许是因为主题,所以得以入选)。Cinxplex.IV. |
|
【D+】前作的方法论在事件需要被明确描述的情况下就非常不奏效,何况在此基础上又增添了不太自然的pov视角。马力克都尚且不会把所有电影拍成《生命之树》。 |
|
pov视角有一点诗意在里面 |
|
拿第一人称视角当技拙遮羞布,放以前还能称作新鲜感,现在简直是anti-cinema…… |
|
一向对这类题材不感冒,单纯冲着纽约电影节开幕电影来看的,没想到收获意外惊喜。导演能在近年充分聚焦的题材下,以一种带有鲜明个人审美和风格的手法讲出一段真实的往事,让人印象深刻。
电影大致以主角在nickel academy事情的之前、之中、后期分为三段:前期的铺垫从第一视角镜头开始从故事和视听语言风格的角度为整部影片奠定了基调,在academy中间的故事则压抑沉闷也过于冗长,但就在以为电影会在这种乏善可陈之中结束时,导演又在结尾用延续的风格化的手法和配乐将故事推向高潮,同时把前面众多铺垫的意识流的意象和桥段都遥相呼应着明确了它们各自的意义,写意流畅地把故事推向了结尾。
在这样充满个人表现风格的情况下把故事讲完整,实则创造了更强的情绪感染,属实不易。 |
|
完全的主观镜头有想法但是并没有达到效果,只有到了最后一部分才被真正打动,形式并没有太好的撑起内容 |
|
很美也很闷……而且听得很困难 |
|
选材真的很好!!!不过这视角转换和意识流穿插太过traumatized和幸存者罪恶感而导致中间的观感不是很好…现在能享受的人权自由都是血泪啊 |
|
偽紀錄片的變奏文體,第一人稱視角一開始的確感覺有所不同,但長達兩個小時半的片長實在是太冗長了。 |
|
第一人称视角的转变以及最后解释为什么会变成第三视角这点算个巧思,拼贴的部分也能更多的增进实感,但也没法规避这种视角选择带来的更像第一人称游戏的感受。
很意外的和早上的五月雪如此接近,但完成的比五月雪要出色不少。
说实话,奥斯卡BP给他我都不意外,这就是一种“做题”,目标就是“把奖给我” |
|
这么创新的电影形式搭配严肃题材,可惜了,不如好好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