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持属于任何年龄种族性别的叙事,也支持艺术家自恋,毕竟拍电影也不是为了谦虚。问题在于用两种割裂的影像气质划分壮年与暮年,施拉德擅长的摄魂术(不断提升情境强度制造漩涡)被反复中断,如同看一场演唱会,每结束一首歌,都要穿插一段脱口秀。 |
|
格雷塔拍完芭比终于混到戛纳评审团主席,没想到福茂给她准备了买一送一的老白男套餐。这得看出工伤吧? |
|
从开始到结束,配乐都是绝对的亮点 |
|
@CannesBazin 老男人对旧时光,老情人有太多心潮澎湃的情绪,以至于并不太关心银幕内和外的我们。 |
|
8.2 真诚隽永从来不属于施拉德,因此本片中的不可靠叙事也只是一个陷阱,兜兜转转又回到了那个被困在房间里的男人,即便在聚光灯之下最后时刻也不愿忏悔。 |
|
1.5 / 当然接受元电影元叙事的游戏,但我不能接受这种游戏被转化为扁平的符号替换和信息堆积输出,但却并不给这些关于时间与生命的情绪注入强度。施拉德的文学性仅仅在足够简洁(《第一归正会》)或者足够炽烈(《三岛由纪夫传》)的时候才显得不那么单调。建议是不如学习科波拉多来点药再拍。 |
|
好复古,很正宗 |
|
Jacob elordi就像你邻居家的帅气二哥,看一两次心旌摇曳,看多了日渐厌烦,演啥都是不羁二哥,没有灵魂一具空壳/理查基尔再接这种东西小心晚节不保,家庭成员充满做作 看的人直翻白眼 |
|
6.0。施拉德回歸了傳統的老白男贖罪券,以老生常談的殉道者形象統合美國傳統精神在越戰年代的自我放逐。整體語調在不同年代與敘事視角中自由穿梭,反倒比他近些年豐富但低質的技法實驗能收穫更高的完成度。在反思視角中直面諸多「罪惡」,至少與矯飾姿態相比還有著更多真誠。 |
|
3.5,老人讲故事电影,强度是不是太低了... |
|
导演是《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的编剧,主题有一脉相承的地方,但放在现在看有点老白男自恋了——讲一个老人在生命垂危之际,还坚持要在镜头前讲出自己的懦弱和风流,还坚持让老婆旁听说this is a gift for you…闪回段落里谈情说爱的男主突然换成老年版时也有些不适。剧本之外其他也都平平无奇,只记得片头尾歌挺好听。 |
|
戛纳第五日。《出租车司机》编剧的导演新作。Richard Gere2024年冲奖作品。演员表演中规中矩,但承载了不可靠叙事的故事层面,则让影片成了今年戛纳主竞赛单元最晦涩的作品之一。我全程懵逼,但大受震撼。 |
|
又一部晚期佳作。关于生命与死亡,虚构与现实,镜头前与镜头后(片中片的风格非常Errol Morris),经历了一场大病的施拉德依然能够我行我素但又真诚地去表达他的自省、惆怅与不合时宜(这次甚至丢掉了布列松的拐杖)。主竞赛目前最佳 |
|
零星。只有老白男宝才会为老白男宝拍这种意淫到死的废话墓志铭,雅各布·艾洛蒂不仅被消费成花瓶,还要羞辱恶心同性恋一番。如果有一个人能超越西恩·潘在戛纳的专属地位,那只能是保罗·施拉德。 |
|
施拉德,你知道therapy一个小时多少钱吗?欠钱赔钱。 |
|
乐于见到当中那些角色面孔的变化,叙述与画面的冲突,以及被打断,是电影复原携栽的限度与缺陷。 |
|
哦我到底是为什么要来看老白男的深情自恋自述啊??看到那些”风流韵事”就想吐 仅仅因为一些勇敢的个人记忆就觉得成为了自己英雄了吗😅 佩服导演的勇气 这个世界因为有你而转 |
|
3.5 |
|
@Cineum IMAX |
|
不懂为什么观众要在电影节上看一个成功“老白男”将死之时的忏悔,叙事玩得再花也只能暴露这让人倍感尴尬的ego。 |
|
自己确认的坦诚,和身边人认定的编造,哪个才是更真诚的版本?肯定倾向于行将入木前的心声吧。逃避战争、泛爱薄情,过去那个年代的主题。 |
|
#戛纳主竞赛 片名又可译作《滚,美利坚》。上一部《园艺大师》灵感上与照顾生病的发妻有关,这部可能更加与自己年迈患病有关。成功通过画幅、色调、演员/角色变换、故事不连贯、非线性时间等手段把我看得快老年痴呆了。首映结束后Schrader说,“谢谢Jake, 谢谢Uma,哦,不对,谢谢Richard,谢谢Uma,Jake没来,[…]”看来脑子乱的不只我一人。很想读读原著,看看只有文字如何表现老糊涂。Schrader曾苦苦寻求救赎之路,未到终点,已无力前行。是回忆,是采访,也是主动/被动confession,最后变为一团mess。我,你,他,到底拥有了怎样的一生?那些离开祖国的人,到底是不是coward?又是不是英雄? |
|
#Cannes2024-10 “加拿大”是代表美国人逃离出走之后的避风港是吗?但是整体执行得太隔靴搔痒了,三段叙事线煞有介事地平行剪辑,试图表达“回忆的真实性和建构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但是最终的情感高潮或真相揭露时刻却并没有出现。 |
|
ok boomer败絮其中,不过jacob elordi这种男性气质里百分之八十表演性来的虚势演员真是太适合这个时代的各种男性角色了… |
|
WTF的剪辑。只有李察吉尔的演技和乌玛瑟曼的脸能看。施拉德确实是很过誉的导演,一直不反电影旁白但对这位导演的旁白真的是爱不起来 |
|
【C+】施拉德或许从未想过逾越“作者”的轴线,但从时间,叙述(虚构性),与人物(青年老年由不同演员扮演)多方位的拆解究竟是搭建更有效的角力场还是强度集中的失准值得商榷。俗气的,「金发梦露」般的画幅与色彩变换,以“加”代指的希望,又或是难以消化的自恋,但一切依然以诚恳的语气道来,尽管这语气夹带虚伪的闪躲,那怀旧的情绪依然细入发梢。 |
|
老男人在垂危之际坚持要对着镜头坦白所有的一切,他的薄情多情懦弱等等,一个半小时犹如三个小时那么长,这种故作深沉的坦白不是在坦白而是在吹嘘呀! |
|
一头黑线……不伦不类……老男人意淫和美化,各种故事线一塌糊涂…… |
|
Paul Schrader本来就是极为平庸的一名导演。作为影评人,他的Transcendental Style in Film尚可,虽然不免有故弄玄虚之嫌。作为导演,他当年拍《三岛由纪夫传》,整部电影只有艺术设计出彩,但电影本身也连带着被捧上了天,至今在美国享有盛誉。这片在豆瓣只有7.7分堪称豆瓣网友完胜。
施拉德本人行事风格也非常抽象。至于今年这部新片,豆瓣4.7的评分已经可以说明问题。 |
|
也睡了🛏️ |
|
挺无聊的,可能对老白男回忆录没啥兴趣吧。见到了乌玛瑟曼真人,好高 |
|
#WEB(6.5/10)
本应动人的讲述,但被比较无聊的画幅、色彩切换和假惺惺的自缅语气间离开来,对于施拉德来说实在是过于孱弱的一部。 |
|
讨厌的Richard Gere和喜欢的Jacob Elordi重重叠叠,在不同的时空里隐瞒、撒谎、捏造与痛苦,它好像通过真真假假几乎无情地嘲弄观众,也在用创作、不同形式的灵活切换出一道“人生谜题”。说不出来这种讲述是否更像一种“卖弄”,但可以确定的是,它很有趣,并且始终坚持自己的这般设计。 |
|
愣是没认出来李察吉尔,他老了变得像齐达内,像 ddl |
|
如此随性的风格也只有老一辈大师级导演能驾驭的了 PS:短评里张嘴儿闭嘴儿的老年人老白男的,你是嫉妒自己以后老了当不了老白男吗?笑特么死。不想当男的就把自己JB切了呗,谁逼你当了? |
|
说实话还真的挺喜欢,一个彻头彻尾的渣男形象塑造的极其生动,非常一致逻辑无懈可击,看得人从头笑到尾。在这个大导演纷纷玩票的年头,Paul S还算是玩的挺有意思的 |
|
几乎是施拉德生涯最差。片名何不叫《出走美国》?一个老白男在生命尽头回首往昔,追忆那些四处留情的岁月。虽然知道你想讲什么,第一个镜头上来就是个标志性的十字架构图和“布道仪式”,其实还是一部宗教性电影。女孩们的姓名首字母都是A,不就是为了扣America吗?老爷子这样我可要脱粉了… |
|
非常非常传统的叙事方式,包括选歌也是,一听就是上世纪的风貌,本片放在充满妖艳贱货的本届戛纳显得很没看点。施拉德用自省的态度刻画男性,记录不同的男性样本,他笔下的男人皆有同一套严谨的人物画像,还是挺耐看的。 |
|
有点可惜但确实太散的非线性叙事 |
|
老男人的终极性幻想:入土半截仍旧有聚光灯追随,年轻版身强力健的自己还在平行宇宙里跟各色佳丽缠绵。施拉德认为他手上有很多筹码,实际没有 |
|
Old men nag nag nag, wtf is this. 这还要嫌Megalopolis老男人吗?又臭又长说的就是老年kol施拉德。临终关怀就是我来看你这个看电影散场没有发出嘘声。 |
|
整部电影像被嘴里强塞了一根J8一样的难受,偏偏得干活还不能走…没有人对自恋老白男的情史感兴趣okay? 真诚的自省????得了吧,自恋的回顾而已。这么一个自恋没感情的垃圾人还有人真诚真心的爱他???!!!Oh, 这该死的对npd友善又魔幻的世界🙃 |
|
啊这。。。啊这。。。上一部看了《盛夏》导演的作品,风格咋变了?这次看施耐德的电影,风格怎么也变了??看完是看完了,但是内心毫无波澜。。。 |
|
音乐选得好,很温柔,像梦呓,跟这部片子搭起来特别合适。
But I’m still not a fan of Richard Gere,时空错位的设计看得索然无味。 |
|
从镜头到影像这一通道的“形状”由画面画幅框定,成为一种抽象的隧道与窗口,用以宗教意味的忏悔和告解,也由此陷入记忆的迷宫无法自拔,虚实难辨的回顾除却身为创作者的自我迷恋,亦的确更加彰显了作品主题——对经历生与死、过往与现在、幻象与真实、年轻与衰老等临界状态时所具备的超验洞察力和判断力以及由此造就的殉道般的布道一生,不断修行,不断赎罪,电影即是施拉德的最高意志,也是让其保持青春和清醒的永恒庇护。 |
|
观影成了一种无趣 |
|
公認主競賽最差之一,這幾天到處聽到關於本片的complain。至於我,烈日下排隊一個半小時,最後給我看這?沒有一丁點可以relate的地方,只有大大的問號。沒退場真是因為太睏了想好好睡覺,結束後鄰座跟我笑笑說,wow I’m glad at least this film isn’t too long, that’s great,我全心贊同。0518AG |
|
(1.9/5)支离破碎的回忆录,无论现实还是幻觉的结合,乏味的叙事,配合着混乱的剪辑,真的难以观看~ |
|
原著作者完全不熟,自傳裡的老人又像滿嘴謊言的可疑人物。作為一部關於紀錄片導演的傳記電影,內容本身卻如此不真實。 |
|
确实是老白男yy,但是除开这一点看其实感觉还好…有吸引人的地方但是不太多,元电影的方面有值得进一步考虑的地方。但是施拉德掉书袋的感觉就很像:“看看我的知识多么渊博,这些女孩一定都为我痴狂”、以及“(指着女生)你说得不错,有和我进行深入交流的资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