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拦截 Intercepted (2024)

    最近更新: 2025-01-15 HD中字
    • 主演:未知
    • 导演:奥克萨娜·卡尔波维奇 (Oksana Karpovych)
    • 编剧:奥克萨娜·卡尔波维奇 (Oksana Karpovych)
    • 分类:纪录片
    • 地区:加拿大 
    • 年份:2024 
    • 更新:01.15
    • TAG:纪录片
    • 别名:战场上的无仁通话(港)
    • 片长/单集:95分钟
    • 豆瓣评分 7.8 (370票)
    • IMDB评分 8.2 (341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100%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加拿大电影《拦截》的免费在线观看,《拦截》是对白语言为其它,属于纪录片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7.8分,有370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战争对乌克兰造成的破坏通过长时间的画面展示出来。被拦截的俄罗斯士兵与其家人之间的电话交谈构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平行世界。声音与图像相互对峙,令人震惊。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解说视频包含大量剧透,谨慎观看

    群魔乱舞进攻有效都杀喽2024年10月12日三辆车故意拦截我

    作者:珠海大飞哥

    【怪兽鉴赏】1990年加拿大cult电影《黑洞拦截/Xtro II:The Second Encounter》怪兽登场cut

    作者:一个路过的SEVEN

    顶尖特工执行拦截任务失败,导致洲际导弹被成功引爆!

    作者:失恋影视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百度云盘 内封英字.Intercepted.2024.1080p.WEB-DL.AAC2.0.x264.mkv 详情
      内封英字.Intercepted.2024.1080p.WEB-DL.AAC2.0.x264.mkv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战争对乌克兰造成的破坏通过长时间的画面展示出来。被拦截的俄罗斯士兵与其家人之间的电话交谈构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平行世界。声音与图像相互对峙,令人震惊。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5 IMDB 7.8 HD中字
      Notre corps
      2023
      纪录片
      法国

      我们的身体

      Notre corp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SGIFF2023 肉身是痛苦,繁殖是诅咒
      • 在中国做过妇科检查的女性应该能感受到此纪录片里的医生态度有多温和。
      • 男人的缺席恰到好处。
      • 多给一颗🌟,就像片中的女孩说,做女人就是痛的……很多人费了老命在拍叙事片,而C.S.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纪录片拍的如叙事片一样精彩。完全抓住那些特别的人物。很多段都拍的很棒,或者说剪辑节选出来的很克制,能想象他们有多少素材。几乎所有画面里都透出的温暖,除却自身段落以外几次说话回应都算重要,离所有人物都是近而暖,带着一种无法掩盖的温柔,处理这个题材很罕见,特别是对照几位著名男电影人(R.D.和A.C.还有N.P)。现世,女性负担很多很重从精神到肉体,但大部分女性都没得到应有的尊重……这个最基础的问题不知道何时能解……身为人,凡胎肉身,就要受百般“折磨”,从出生到离去。推荐女生一定要看此片,巴黎十月上映。
      • #FNC# 数度哽咽,最好的性别政治电影或许不需要主题先行,女性的身体本身就是立场,作者罹患病痛的“在场”也更进一步地改变了叙述者可能拥有的“人文关怀”视角,只剩下伴随着手术室里响起的“裸体圆舞曲”去无限接近生死的实感;是应该推荐给所有顺直男的作品
      • hkiff 和《生门》在题材和拍摄手法上其实没有很大差异,不过呈现出来的效果可以很明显地反映出医疗体系和社会文化中对于生死态度的差异,画面始终透亮,声音温和亲切,来就诊的患者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比较特殊的是创作者自己在拍摄过程中查出了癌症并接受治疗,所以不论是这个译名中的“我们”还是HK译名“我所知道女身的二三事”中的“知道”都不是一种单纯的旁观和记录
      • 女性驚悚片⋯請加入「十大一個男人30歲前必看的電影」
      • 年度最佳#不仅用解剖学般的精度剖析了爱欲与希望之上的无遮蔽状态的肉身 用不同生命阶段的个体经验打造了一条“女性身体”的集体光弧 它更有着伦理学的温度和政治学的强度 即便视觉已经坦诚到震撼了 话语依然稳据主线 片中的医生普遍掌握了科学传播的精髓 用精准易懂共情力强的语言事无巨细地为病患解释医疗方案和操作 但看似在法国病患的人权已经得到足够尊重了 回看之前的录像又不难发现 那些询问和告知依然建立在失衡的医患权力之上 患者除了知情和接受之外并无选择 女性可以自由行走于长廊 却依然被墙上窗棂的阴影囚禁 最后 导演选择以自身与她所摄取的身影叠化 用双向对话和影像反诘、决策 主张身体的所有权 一旦生成“女性自己的身体” 再病弱的身体也是最强健有力的
      • 看似是一個從外部記錄者到內部親曆者的過程,但從第一幀那雙主觀鏡頭下走路的腳就把主觀經歷引入全片,外部和內部通過同時映射在玻璃窗上的花園和鐵欄杆融合在一起,不再有我、你們、他們或她們,一切匯聚成“我們”共同的身體經歷(Arlequin首映過程中突然一位觀眾身體不適,全場尋找在場醫生,瞬間恍惚了...
      • 關於女性身體的群像影像,意外懷孕想墮胎的、想要變性的、孕期需要幫助的、自然分娩和剖腹產、患有乳房、卵巢或子宮癌症的、不同年齡段的…… 大段的醫患對話除了是患者在表達她們被病魔纏繞折磨的憂鬱和痛苦,同時也是擁有專業知識的醫生在提供最適切治療與安撫病人情緒之間尋求平衡而做出的許多努力。攝影機能夠做的就只有直面這些近在咫尺的疼痛、困惑與不安。尤其是當導演在拍攝中途也被檢查出胸部患有淋巴腫瘤,需要動手術切除時,她更是讓鏡頭對準病變的部分,記錄下治療過程,藉此說明,她從一開始保持距離的旁觀者,變成與其拍攝對象無異的病人,她的身體、她的虛弱、她的在場也應該成為電影的一部分。因此,可以看到導演在後半段的敘述語氣更添一份面對患者時的溫柔,還有不可避免的對於死亡的恐懼。
      • @ LFF Curzon 手法平实 走线直接 但选题就赢了 且两突发事件巧合地补足了涵盖的点。视觉冲击很强。所有对生对死的希望、恐惧、惊叹全在里面了
      • 绝经期、绝经期它终于来了,the most wonderful fucking thing in the world,though you get Fucking hot and no one cares ,but you free,no longer a slave and no longer a machine.
      • -
      • 看得我好痛苦,连小腹都会抽筋幻痛
      • 身体是每个人拥有的战场 从具体的身体转向朝着抽象的生命进行思考//对于个体来说 无论什么样的身体异样都是一次新鲜且痛苦的冒险 而基于个体的身体感受确实很难以影像直观表达//不过再个性的感受也总有一些能够引起共鸣的共性存在 自医院的实体建筑到人类的实在躯壳 “身体”成为一种空间概念而存在//女性身体的美妙之处大概在于其相对的变化多样性 成为女性确实是一个非常具有痛感的过程
      • 73Berlinale03 不小心怀孕想要堕胎的 想怀孕需要帮助的 正常生产的 剖腹产的 癌症伴随孕期的 需要做乳房切除术的 年轻的 年老的 大量易患真实对话
      • 忠实纪录了门诊和手术室发生的事,第一次看到双胞胎剖腹产手术的整个过程,在鼓得很大的肚皮下侧划开了一层又一层,直到划开子宫时,羊水像喷泉水柱一样冲出了母体,本以为这就很震撼了,后面癌症病人在治疗疾病与保留乳房和卵巢之间做出痛苦抉择,更引人深思。
      • 看了今天那關於產房外顯示器播報開指情況的討論後,我一直感覺都很不好,覺得很有必要看完這部紀錄片,搭配之前對於鴨嘴鉗的討論,一樣適合,這婦產科醫院作出了在我這個孤陋寡聞者看來,一個很好的展示。
      • 不仅仅是了解我们身体的权利,更是知晓我们将被如何操作的权利。
      • 少女,青女,中女,母亲,老去的女性。最令人动容的,还是那些已经步入暮年却还希望保持依旧是女性的“女性”。
    • 豆瓣 9.2 IMDB 7.7 HD中字
      Black Box Diaries
      2024
      纪录片
      日本,美国,英国

      黑箱日记

      Black Box Diarie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诗织第一次跟调查员A见面时A开的“包养”玩笑就让我警铃大作,后来电话里A让诗织跟他结婚我实在忍不住爆粗口,镜头里的诗织身体僵硬但仍好言回答,这不是一种二次侵犯吗?还有那个愿意站出来作证的门卫,本来还感动他愿意出面,直到他说出“你应该高兴那晚是我值班”。如果真愿意出手那晚就应该直接阻止不省人事的诗织被拖进酒店不是吗?而不是在舆论明朗后愿意“承担风险实名发声”然后当英雄?还有想让诗织加入他们党派的安倍竞争对手,每个人都是这样,为了自己的私欲/利。一个性侵受害者还要经受多少伤害和攫取才能走到“胜诉”那一步? 散场后诗织跟每个排队的影迷对话签名合照拥抱,一直不停地在说“感谢你能来”。是我们要谢谢你,愿意把自己投入这场如绞肉机般旷日持久的战役中。 以及,拥抱真的可以传递力量,跟她拥抱时突然就红了眼眶。
      • Shiori是一個戰士。但她本可以不用是。
      • 怎麽評價這部電影?怎麽評價她?向老登們宣戰需要多堅强付出多少代價?無數次想到另一位我們的朋友。
      • 第8届平遥·首映。支持发声,需要发声,必须发声!(本来没票,结果在站台门口碰见伊藤,她给了我一张票,这就是平遥吗?)
      • 如此专业的记者训练,能一遍又一遍清楚高效讲明犯罪过程和说出自己的诉求;执着;乐观——即使这样,她仍几乎无法承受。闭眼是她是25岁,睁眼她是33岁。人生几何。请Rapist都死光。
      • 播到安倍被刺杀的一幕大家集体鼓掌太好笑了
      • 圣丹斯今天下午的北加州亚裔电影论坛上,没想到伊藤诗织也来了,说自己刚上映这部纪录片,可以自嘲为喜剧片,但制片人警告她不要这么说。她美丽的欢颜下,始终有着无法忘却的被性侵伤痛。而作为新闻人,拍摄一部关于自己案子的纪录片,也似乎违背新闻伦理。虽然2019年最终胜诉,但讽刺的是,那个性侵她的新闻界大佬、安倍晋三的密友山口敬之,根本就没社会性死亡。2022年安倍遇刺,发出第一则新闻的就是山口敬之。
      • 所有人都应该来看《黑箱日记》。 今夜是无与伦比的一场放映。从电影开始的第一秒就情不自禁流下眼泪,中途数次哭到失控,到现在我仍难以平复情绪。无法用言语形容和评价,现场所有的哭声和呜咽,欢呼与掌声,映后提问的女观众,哽咽落泪的女翻译。(安倍遇刺的画面出来时全场都心照不宣地爆发出热烈掌声也印象深刻) 伊藤诗织,她是我所遇见的最美好的人类之一。她的勇敢强大和坚韧,她的热情可爱与活力,她所做的一切,是会打动我影响我一生的力量。前几天把自己做的礼物亲手送给她,她超级开心地给了我强烈的情绪反馈,一直在说非常喜欢非常感谢,那时好像我生命中的某些地方被明媚的阳光温暖地照亮。用最大的声音呐喊出感谢她,衷心希望她今后幸福快乐。
      • 无力。恰巧在美国大选后赶上洛杉矶的最后一场,除了女性议题之外也深深relate了这种在政治环境下被裹挟的无力感。 警员A说“如果你跟我结婚的话我就替你作证。” 酒店doorman说“你真应该为那晚是我值班而感到高兴” 即便如此他们也已经是社会界定的“好男人”了,而如此强大勇敢的诗织失去了她的名字,成了“那个被强奸过的女孩“。 最震撼我的两幕,一个是最开始诗织找到当时送她的出租车司机并质问他到底听到她说了多少遍先放我下去,司机说大概三次吧,然后还是去选择听男人的声音;第二个是诗织在一个全女性的讲座上说“自从那件事发生之后我每次站出来发声都觉得自己是浑身赤裸,只有今天我觉得我身上披上了一条毯子”
      • 记录(录音摄像)是所有弱者的武器,日记(自我剖析)则是女性主义的武器,这种performative yet affirmative的内容是如此visceral、刺痛, “我成为’那个被强奸的女孩’六个月了”、“开始时25,如今已经33岁”,哭湿三张纸巾(怎么会有人从trigger warning that helped me a lot就开始哭啊……) 接电话时不停的日语谦辞感谢、细细的声音,这是伊藤诗织,流利的英文、臀部的滴滴声,这也是伊藤诗织。不断更新的遗嘱、醒来睁开,绚烂的樱花,I will survive。 (ps. 帮助她的调查员A和门卫,一个最早说出「你是5.50离开的,所以你记错了」的畜生话,后面还隐约想要占有她,一个迟来了四年。相对的,在女性集会上,“每次公开发言,我总是感到无助赤裸,但今天,我感觉我被温暖的毯子一层层包裹。“ (pps. 映后谈,诗织太有魅力了,风趣活泼,自信美丽!
      • 因为是记者的原因,整部纪录片都很清晰,有条理。其实她想讲的、传递的信息,影片中讲得都非常清晰了。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作为受害者的她,却要亲自执导这部影片,某种程度,其实这是她对抗那些痛苦记忆的方式。因为只有在工作的时候,她才可以短暂跳出受害者的身份,假装是个旁观者,这样也可以有短暂的时间远离痛苦。而当在片中,有几个瞬间,她必须重回当事人的身份时,你会发现,她仍会马上陷入痛苦中,并随之崩溃。总之,可以制作这部电影,对导演自己,是痛苦的,更是勇敢的,同时也是她在自我疗愈的一个过程。
      • #moma纽约首映 伊藤诗织看起来自信、开朗了许多,胜诉的判决让她更加有力量。看的过程中泪流满面,她遇到了太多困难,又克服了,经历了刑事不予立案,又起诉民事,民事一审-二审-终裁。最终也仅仅是获得了20万人民币的赔偿。但她从25岁到了33岁。她的案子让日本社会有所改变,但也没有根本改变。希望能有更多人看到这部电影,做出改变。映后QA我问她有什么想说的,她说希望大家都可以相信自己。站出来是她的选择,不站出来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不管怎样,都要相信自己。
      • #Sundance2024#4.5.同时作为幸存者与记录者,伊藤诗织作为“吹哨人”打开日本乃至东亚性别暴力问题的黑暗盒子,从决定记者会公开身份就开始的音频与影像记录,记者的敏感与使命让她一直走到了这里。因为主题的沉重与创伤,尽管她本人有超越常人的积极与乐观,本片的post-production依然用了四年之久,而再次与她一起回顾这段旅程,最让人动容还是在巨大黑暗中逐渐汇聚的支持的光芒,关于“me too"在亚洲的星星之火,时至今日无论环境如何,我依然想去相信发声的意义。她在映后说到,无论我们有怎样的经历,又或许困难的形式多么不同,一定要believe in your truth,想到Xianzi,Chained woman,感觉眼泪又要流下来。哪怕赌上一生,也希望可以把这样的声音传递下去,即便我们还不能看到黑暗的尽头在哪儿。
      • 特别感人的映后交流,女翻译哽咽的时刻太让人动容。(导演超nice,顺利拿到签名)
      • HKIFF14# 4.3看的亚洲首映,也正是事件发生的7年。全程握紧拳头看,从原本的想哭看到愤怒升起,直到“胜诉”二字的出现才松开了拳头,尽管胜诉的这个视频之前就已经看过很多次了。完全无法对这个过程和结果说好,也无法为调查员A和门卫的说法和“英雄行为”叫好,如果是真的好,在侵害未发生之前就应该被制止。因为真正的好,不应该是侵害发生后令受害者不得不扎进泥泞中终日面对苦况才还以“正义”,而是从刑罚和预防上就应该加强。从诗织的抗争里看到了一个女性,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勇敢,乐观,坚定和温柔,看的时候也一直在想,如果没有发生这样的事她是不是早已在新闻界更闪闪发光?没想到她本人会来,一如电影里的她一样,希望未来她遇到的只有好事。
      • 朋友们,黑箱奥斯卡提名了,恭喜伊藤诗织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奥斯卡纪录片提名的导演,创造历史同时也创造未来。
      • 我哭了,周围的所有人都在啜泣, 我是个男性,我没有遭受过性暴力,但我真真切切被真诚,坚持,拥抱所感动。 “每次公开发言,我总是感到无助赤裸,但今天,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披上了温暖的毯子” 这是电影里印象最深刻的一处,也是我潸然泪下的第一处。 史上最棒的观影体验。
      •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如果这是一部中国电影,伊藤诗织大概会因为说了太多英文而被扣上“境外势力”的帽子。然后我意识到,即使弦子没怎么说英文,这帽子也经常被扣到她头上。
      • HKIFF48 DAY4 第三场@ IS|伊藤诗织见面场,thanks for speaking up and speaking out.
      • 姐就是女王!!!!!映后,观众们和翻译老师都哭得稀里哗啦。姐姐,我们享受电影,你要好好享受以后的人生啊。
    • 豆瓣 7.4 HD中字
      Mon pire ennemi
      2023
      纪录片
      法国

      我最大的敌人

      Mon pire ennemi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创意倒是挺不错的,导演假设了一场历经16年重回伊朗的审判,不过看点并不在导演身上,而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表演出来的一个个已经离开了伊朗的,却永远会被审判的阴影缠绕的个体。在真实的世界中,审判者所需要的并不是所谓的真正的答案,只是刚好上级下发了这个剧本,每个人都要按照剧本上所写的演,被审判者需要说出剧本想要的台词,真假已无所谓,诚实与否并不能帮助自己逃离困境。释放人性的黑暗面是很难的事情,扎拉可能也是因为是个演员,才能够更加迅速地进入到角色之中,用一连串的方式去给导演逼供。这其实也挺考验发问者的能力,毕竟需要一直根据对方的回答,不断向下挖掘,直到知晓背后的真实想法。我看的时候也一直在想这电影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现实情况绝对不会像这个片子一样小打小闹,或许帮助了曾经被审问过的人讲出自己的故事吧。
      • +
      • #2023 EFM# 奇遇单元入围。(和周浩的《孤注》可以对比来看)初看以为是个贾法帕纳西式的喊话片,结果越看越有趣,导演找来各种流亡海外的伊朗人来“搬演”审讯场景,越玩越大,“揭示人内心的幽暗”。尤其是跟戛纳影后阿布拉希米那段,简直就是个规训与惩罚的S&M游戏,但更妙的是阿布拉希米居然开始抢夺影片叙事权,句句诛心,把导演问得哑口无言,批得连滚带爬(这段在性别叙事上也很先进)。籍此,影片也终于摸到了讨论电影伦理和影像哲学的高度。 真心说这个片子里阿布拉希米的表演比《圣蛛》好五倍十倍五十倍,这才是戛纳影后水准!导演要是再放开点这片主竞赛一点问题都没有!若不是中间有一段实在是太脱线一个五星妥妥的!【#年度名场面:阿布拉希米和导演搬演审讯(楼梯段)#】#年度佳作候选#
      • 看的时候我一直在和王拓的《审问》对比。《审问》着重讲的是语言的伪装,可以建构一个新的自我。《敌人》正好相反,在极端政治审问的对抗里,语言是破坏自我。
      • C+/ 还是很有趣的表演实验。开头先通过空间的检视与亲历者的讲述来将审问搭建为一种可能的电影-戏剧-虚构情境,之后逐渐深入这一逻辑链条。更有趣的是,虚构与现实的关系不再是两面的简易翻转或是分明的交错,而是全然渗透进了“演员”的表演中。因为表演的暧昧属性,我们既进入了对暴力的质询,又同时进入了对记录行为与电影伦理的质询。影片因而生成一种完全自觉的多向的放射形态,不避讳也绝不放任冒犯,同时也将暴力设想为一种叙事权力的分叉,一种弱者仍然保有的潜在批判性力量。
      • Ebrahimi扮演的审问官让人想起了《姊姊妹妹站起来》里李凌云扮演的胭脂虎,两者都不是演,都是在还原自己曾经的遭遇,而这也像双刃剑一般,刺入观众心里的同时也使自己在回忆的切肤之痛中造成成吨的伤害,如此壮烈令人不由得肃然起敬。但相比于《姊》里的情况,纪录片里的伤害依旧在阳光之下久久未散,希望Ebrahimi的付出真的能改变一些东西
      • 從Zar Amir Ebrahimi出場後電影開始變得有趣,逐項脫離紀錄片的初始構想往更高層次的方向發展,我很喜歡這種意料之外的交互實驗
      • #VisionsduRéel2023#33 Berlinale73 Encounters 4/5
      • 导演试图以搬演来接近某种不可能抵达的共情,即便很理解这个初衷,观影过程还是极度不适,像是看一个男性把枕头塞进腹部的衣服里来体验怀孕——最开始他居然认为可行,这让我感到愤怒。后面分析下来,这种情绪可能是某种自我厌恶的投射,太想要共情但又太无能为力,这可能就是“我最大的敌人”。我承认结尾其实是落到了“无能为力”上面,也承认阿布拉希米的表演很好,但她的“利刃”还是没有真正的袒露出来,反而用导演对她的愧疚“实现”了这个报复,但这样就自反就失败了啊。#IDF 2024
      • 10/26 1000 4/205 xs整半天了导演怎么底裤还在,抠地
      • #Berlinale 奇遇 伊朗版《列夫•朗道》
      • 【8】1.暴力会滋生暴力,而不会自然终止 2.爱与恨是述行性的情感,当我在做出恨你伤害你的举动时,我就已经在心里找到我这么做的原因了 3.女主演突然抢夺导演叙事权利那段实在太妙了,当年汤唯在戛纳输给她我还有些意难平,现在看来人家确实实至名归 4.创伤的叙事有时候是一种对于创伤的二度加强,好在导演最后补上了足够的和女主演复盘的环节,否则真的会心疼女主演的心理状态 5.女主演对导演所施加的一切暴行都是“去麻去辣”的,女主演口述的亲身经历更是毛骨悚然
      • 毫无疑问是一部让人大受震撼的电影。原本以为只是通过模拟暴力式的讯问过程来反应伊朗灰暗现实的控诉电影,但随着《圣蛛》女主扎拉·阿米尔·阿布拉希米带着她自己真实的故事与情感强势侵入之后,整个故事的立意瞬间被拔高。我们得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整部影片:参与这部影片的所有人真的能从这种半虚半实的影像中全身而退吗?这样的影片真的能使那些讯问者们发现自己所做事情的正义与否吗?我们最大的敌人真的就是那种我们心中所认为的“不公”吗?
      • 比起对政体和社会的反思,更多是一种社会心理学实验或者阿布拉莫维奇式的行为艺术,探索人性恶的极限,和权力关系之影响。Callac这个乡村电影院看的第二部电影,映后的Q&A还是很不错的,导演本身是有些想法的,以及很有意思的是,作为intello群体的这些伊朗导演们或多或少都讲法语。
      • 伊朗电影总能在形式上不断的创新,身在国外的导演试图通过拍流亡伊朗人的冲突,证明高压体制下的人民也会习惯性暴力,然后回伊朗放来感化看守。但是概念显得太抽离漂浮,直到女主告白才图穷匕见,短短饰演凶手的两天内就会扩散恶意,不单体制人性本身亦会如此。#idf7th美院象山4号楼205
      • Ebrahimi的橋段太過震撼
      • tidf14#18
      • 作者深度参与,找了许多被刑讯逼供人员,试图重新搬演发生在伊朗的刑讯与审判。且作者和拍摄对象互相跳换位置,让犯人扮演秘密警察,审问自己。重现审问现场,最后失控了,一个女性观众,夺下了影片的话语权。好玩的是权力关系,拍摄主体和客体易位,从一个制作者去拍摄被摄者的权力关系中反转,导演成为被审问和批判对象。 最后成为了一种对话关系,整个电影变成了一个开放性文本。讨论的东西很有意思,比如,真实是可能的吗?拍摄与被拍的关系是否对等?伦理上,导演得做法是不是给被摄者造成伤害?权力者和无权者能否达成真正的理解? 等等诸多话题 。神作 非常实验
      • 刑讯折磨场景的连环嵌套,本质上是一场导演与演员之间权力关系的倒转实验,由创作理想的规训,转换为世俗强权的凌压。中途审问话题转到作品的时候,能量一度削弱,演员濒临崩溃的状态得以显现,然而这种状态在当下也是充满疑惑性的,直到扎拉搬出自己的故事,倾诉和演绎的价值才得以补全。伊朗电影能够诞生如此奇特的“碎镜现实”风格,与其尖锐的社会现实密不可分
      • 文本化的纪录片。结尾处情绪的积累在那爆发
    • 豆瓣 7.3 IMDB 6.6 HD
      Girls State
      2024
      纪录片
      美国

      少女邦

      Girls Stat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比《少年邦》差太远了,没什么故事却填充了太多配乐,以及无聊的少女幻想,感觉给了她们足够的权力,就像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似的,频繁的切换转场就是匮乏内容的最好证明。
      • 跟之前那个《少年邦》拍出来的效果差太多了,没有一个问题得到真正深入的探讨,着重聚焦的几个人物也表现平平,多数环节都是空白。
      • 和Boys State气质还是挺不一样的,本身活动+州就不一样,人物更分散但也很empowering,不过两者差异也展现了Boys State的选角以及戏剧化的成功。看完少女邦再看少年邦,更加感到the so called masculinity is a such a big problem in of itself.
      • 豆瓣评论有人说纪录片和几年前的《少年邦》没法比,提出的观点没有前者来得深刻。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一样的活动,少女们的一周经费是20万,男孩子们是60万;男生州长的宣布是由实际州长颁发了荣誉,但是女孩没有。女孩们还被要求在固定的时间出现、休息,被严格要求了作息和穿着,“我们因为我自己拥有的身材曲线而感到羞耻”,当女生的生活基本都没有得到和男生一样的尊重时,又何必去比较所提出的想法究竟哪一方更为深刻呢?她们愿意在众人面前喊出自己的声音就已经足够强大了。 她们真的很厉害。女生是可以谈论政治的。未来,也自然能属于女性。
      • #Sundance2024#3 苹果厂的新片 很成熟的作品 两位导演继Boy State后的续作 非常empowering 很美国 感叹公民社会、leadership、critical thinking 和性别平权是要从小培养的 取材于相对保守的密苏里州 liberal 和 conservative girls 在一起讨论外面社会议题 时间点正值美国高院推翻堕胎法案前夕 Boy state 和Girl state刚好在同一个地方举办 形成对比 显而易见的不公平却被主办方解释为incompatible comparison
      • 请把隔壁boys state改/叫成《少男邦》 少年是中性词 就像男足没资格叫国足一样 等到再拍混性别时才有资格叫《少年邦》 这两部的海报也是典中典 少男站在建筑顶端 整个人舒展完整 张开双臂 像在说我是未来世界之王 而少女则只展示放大的身体部位 一个张开的嘴巴有着灿烂的笑容:“给你看看我刚箍的牙喔 上面有星星装饰呢!” 虽然存在girls state 但从两个阵营的赋权差异和区别对待可以看出不论是这个实验本身还是导演那令人恶心的的立意和偏颇的视角 都说明了girls state只是为了存在而存在 没有人真的把它当回事 这是个做白日梦和展示民主的秀 而才17岁的女孩们的攻击性很强的同时 大多数人依然对政治观点持有三缄其口的倾向 女性的路还有太长要走
      • 对于少女们来说,她们踏入这个充满竞争与表达的空间,要首先注意的是这个世界对于两性隐藏的不公平,首先要去争取的是对话、平等和身体自主权,我相信这些对于男生们来说肯定都是没有门槛的,所以他们可以一上来就谈论“那些更重要的事情”,至少他们不必为不能穿什么而操心。她们充满激情和活力,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难得的经历,但那些沉默的、需要空间的人在哪里?导演甚至吝惜给她们哪怕一个镜头,世界终究属于leaders?世界终究属于E人?
      • 和几年前看的《少年邦》比,明显能回味的点要少。女孩子的政治觉醒还是相对单纯。或者记录者没有去表现更多。其实无论何地政治都只是外衣。竞选过程不知道有没有更多的戏。仍然要说这是个关于青少年教育的好题材。多看看,比一厢情愿的臆想要好。
      • 会很高兴看到年轻的女孩们对女性议题、政治的高度敏感性,这一代孩子已经可以熟练地讨论这些事,并且因为是女孩,所以保持相当地友好和宽容。州长竞选:①跟拍主角Emily是单身母亲带大的富有传统女性特质的孩子,会和很多人建立链接②另一个被评为最爱评头论足的女孩,更具备传统男性特质,关注枪击这种攻击性强的社会议题③实际当选州长的女孩,直接把话题立足在她们的处境,女孩州遇到的不平等和女孩们激动的女权情绪,所以反馈更多所以是州长。但Emily更有新闻工作者的天赋,更贴近电影故事的叙事窗口,串联起导演组特别关注到的纪录片的特质——当下的问题,女孩州和男孩州本身就已经存在不平等,不平等出现在故事和生活的细枝末节。正好还处在罗斯诉韦德案被驳回前,留存了相关的讨论。这种纪录片还是很有意思的,多多益善。
      • 当《少年邦》推出的四年后,本片作为续集也作为补充,继续向观众展示这个计划的独特。分歧、极端环境、不利于自由表达的文化当前,仍然需要一群对政务怀抱热忱、对世界充满意见的年轻人来书写未来。开篇不同历史剪影里,只得“唯一一个”,未来定会有无数个、成千上万个。比起上部还需要花篇幅对整个计划稍作介绍,这里比较新鲜的地方是它花时间更多聚焦另面声音;即“保守派”乃至对两个计划却有不同投入的质询。它可以投入更多篇幅来做得更深入,尤其是女孩本身的故事。
      • 女孩们少拍点照片吧 与其在自己的议题里打圈 为什么不给男性的生殖器上一条法律呢
      • I’m having divided opinions. 一方面觉得看到这个年纪的女孩子能有这么强的意愿和能力做一番大事业,并且有机会和平台接触同样优秀的peers一起讨论社会问题,挺欣慰挺羡慕的。另一方面觉得,我在影片里看不到自己的特质,可能以后永远不会看到。Everyone’s well-spoken and competitive and assertive. There’s no introvert nerd who’s more comfortable with numbers than words. 另外影片和映后panel都没提到girl state的population并不具有普适性,大多是家庭和学校能提供优秀资源,积累了无数leadership经验而达到这个项目的门槛。
      • 很无聊,完全单一的权利使用并不能带来一个更完美的世界,拍摄者和角色的想法都太年轻了。
      • 有这么一套对照组记录片看好有趣,甚至于这集里直接来了个对照组。性别之差太显著,真希望有一天少女邦的日常对话再不用惦记着少年邦
      • 我昨天还开玩笑说中央公园是1858年建立的,北京万牲园是1908年建立的,原来大清跟美国当时也就五十年的差距,现在看来差距岂止在于经济和科技
      • 虽然politicians are disgusting(会煽动群众情绪才能赢得选票),但公开自由地参与政治话题讨论和活动应当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途径。
      • 96.52
      • 挺好,另一扇窗口。这个世界还有人从小在学着反抗不平等,就还会有希望
      • 社会化活动。
      • 啊😂果然一看导演是拍了《少年邦》的Amanda 两部纪录片对照看真的很明显能看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在build connection和become a leader上的区别。最后获得governor选举的女孩真的非常现实/政治化😅与其关注具体的议题不如用情感和口号……最后,这部纪录片最感动人的是你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一个角落,这些女生可以毫不畏惧地说出自己的立场,说出自己的性别取向(虽然它只短短存在了一个暑假
    • 豆瓣 8.2 IMDB 8.5 HD
      لا أرض أخرى
      2024
      纪录片
      巴勒斯坦/挪威

      唯一的土地

      لا أرض أخرى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10354. 74th Berlinale-全景,最佳纪录片奖及全景纪录片观众选择奖。确实非常震撼而且确实非常能让观众共情,不过注意视听的话那这对巴以CP(剪得真有CP感,真的可以在一起了)的戏也拍得太好了,故事线完整,机位丰富,打光都很漂亮,时刻都有人在旁白拍(Basel自己拍的镜头其实用得很少),甚至上一个镜头还是摄影机冲地面下一个镜头冲进车里机位早都摆好了。不是说摆拍搬演不可以,而是说这里面有多大成分是(另外两个署名导演)把这对CP推到台前来做frontmen?这俩人有多大的表演成分(比如那个相遇),台词有多少设计成分?其实最打动我的反而是Basel旁白部分的档案影像,这完全是可以做个散文电影,或者往Docdrama走得更远一点。现在这个,反正纪录片得看多了就是一眼假……上述对技法的批评不代表对题材和政治表达的批评。
      • 6.5。相比於影片本身的優缺點,更令人好奇的問題是:既然在以色列發動這輪入侵後的兩個月內,Berlinale就能撈出這種與加沙定居點矛盾強相關且拍攝週期跨越廿年的片子進老次級單元,那麼電影節系統這些年除去蘇雷曼外到底把多少巴勒斯坦電影攔在片池底。
      • 我觉得land在这里翻译成“家园”比“土地”更准确。本片是来自约旦河西岸的一个村庄的行动者的集体作品,也是本届柏林电影节唯一一部巴勒斯坦片。以色列军方要在这个村庄上建立一个军事基地,村民年复一年对抗着以色列军队暴力驱逐。在一次次暴力冲突的过程中,镜头时而平稳,时而随着记录者的奔跑而激烈地晃动,时而又在记录者被暴力袭击时掉落在地上。这些不稳定的画面作为一部电影出现在大荧幕上,对于观看者构成了强烈的心里冲击。村民集体将以军告上法庭,他们怎么可能赢呢?那是以色列的法庭,法庭用了22年判决他们败诉。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上,建造住房是非法的,水井是非法的,发电机是非法的,建学校也是非法的。法律完全作为暴力机器运转着,这里的人在法律的框架内被剥夺了生活。
      • 这部纪录片存在的意义大于制作水平
      • 这就是那种说是纪录片但你希望可以拍成剧情片但如果拍成剧情片你又感觉它应该拍成纪录片的片
      • 24年柏林电影节看的第一部影片。和一个月前看的非虚构《通向春天之路》是相似题材,但叙述者是一位受过法学教育的巴勒斯坦青年,他的父辈奉献一生抗争土地被攫取,他迷茫自己会走上相同的活动分子道路,但除此之外他别无他法,巴勒斯坦经济被摧垮,他唯一能找到的工作就是去以色列做建筑工人,当下只能一边运营街角的加油站,一边用相机记录家园的失去。最打动人的对话发生在他和以色列记者好友之间,他担心对方的同情只持续十天,或者只是为了浏览量。但好在他们的友谊无坚不摧,给巴勒斯坦青年愈发幻灭和怅惘的抗争带来点点星光。映后以色列记者提醒,以军的伎俩就是拖长拆除进程,让本地人既生活在恐惧中也得不到外界持续的关注。此外,他作为大屠杀受害家庭,希望德国不要再将自己的历史愧疚武器化,睁开眼睛看到巴勒斯坦人民的苦难。
      • Shot and directed by a Palestine young citizen journalist, about his impossible friendship with an Isreali journalist. It needs a bit of work in editing (or maybe that's the style...). Pretty much the war, the occupation, and the cruelty will be in your face... and that's the whole point.
      • 完全是一种根植在纪录片中的political affect & feelings 忍不住流眼泪的同时又不断告诉自己在“单边叙事”时刻保持critical… 可是我知道我不可以 因为日常铸成了关于权力的每个片段 将自己作为抗争的焦点暴露在充满争议的语境中本身就是一种很难触及的勇敢 喜欢的点还在于这是关于两个处在冲突两端的人的困境 关于身份带来的区隔和不理解 都在艰难和带着自我反思的activism中慢慢化解开了… 很喜欢这个视角 它不仅仅是为了“声张正义”而炮制暴力或用另一种单边叙事去抵抗 而是用共同的情感、个体间的情绪张力下所影响的行动去创造新的讨论视角 很有力量
      • 制作并不算很精良,但也算质朴直接地道出了巴以冲突之下带给巴勒斯坦人民的直接伤害,至此影像的力量不仅仅是传递情绪,而是向这个世界展示巨大的参差。有人拿护照二十分钟就可以出海关,而有人来德国需要跋山涉水经历重重困难(一把子共情)。巴勒斯坦人民被勒令限制在约旦河西岸以外活动,以色列人则可以在此区域随意进出。片中巴勒斯坦的村中居民说他们十九世纪就在这居住,而二十世纪才在此处定居的以色列人的行为更像是鸠占鹊巢,他们建军事基地剥夺了原住民的生存空间,禁止其建房,且不断进行强拆,逼迫其远离家园。巴勒斯坦居民在留下和忍受之间选择了忍受,手无寸铁的村民面对全副武装的军队他们剩下的只有愤怒与无能为力,即便是外国元首到访,能缓解一时之急,但却不能换取更加光明的未来。土地是人的根啊,你把人连根拔起,还叫人怎么活啊。
      • 以色列暴力拆迁实录。拍得粗糙但胜在真实。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
      • 永远站在弱者的一边
      • 比起文字报道,影像有着更强的威胁的效力。对渴求家园的人来说,迁徙是与个体感知相悖的日常。反抗活动与影像同存共延,有着开放的形式,以流动的姿态曲折实现愿望。房子像人一样破碎,不被哀悼不被生存的禁令和侵犯的时刻总是愿意光明正大露出他的獠牙,持续发声求助主流这条自下而上的路很多人走了好多遍,好多年,如何安放那些脆弱不安的生命?凭被驱逐被禁止的影像依然可以想象,如果他们被允许,被接纳,被归化,那么这些人依然被置于可怖的权力之下,时刻经历着板块的碰撞,允许比禁止更虚伪,但至少在此刻,需求微乎其微仅仅是需要一块有依之地 纵然被培养成泛政治化膝跳反应,但面对这样的影像表达还是ptsd甚至想吐。如果一切都可以破格获取某种资格,那么其中选择的依据又是什么... 反正粗糙形式、政治表达和人道主义电影节总要选一样
      • #VdR2024# A/85|流泪,起立,鼓掌,走出电影院,又回到了和平的生活里,我们能做什么呢,在这个属于我们的世界里却无法做出我们想要的决定。电影内外,除了绝望还是绝望。我不知道主人公是怎么做到如此坚强勇敢,只是隔着屏幕看这些片段我就已经恨不得失声痛哭跟IOF同归于尽。那些说所谓“单边叙事”的观众,去补习了解一下巴勒斯坦被强行侵占的历史,你祖父母的年纪估计都比以色列年纪大。Free Palestine 🇵🇸
      • 虽然国际新闻常常看到巴以冲突,加沙地带这样的大标题,但对于那里的人们了解的实在太少了,很难想象一睁眼就是直面冲突,歇斯底里地呐喊,夜晚安静时能做的只有祈祷和平稳定的生活,这似乎是永远无法实现的奢望,接下来的每一天该如何度过,奶奶对小女孩温柔地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一周摧毁一个家,给你时间搬东西,但也会抓你射杀你;山洞里有冰箱电视,还有肩膀以下都瘫痪的大儿子;最魔幻的莫过于布莱尔走过的那条街不会被强拆…(我让我妈跟我一起看,她说她实在看不下去,我也理解
      • 【3.0】
      • 就如同摄影机在稳定与晃动间反复一般,巴勒斯坦人也在平静与冲突、安定与流亡中反复受难。而两者共振与当下时事的结合让这种简单的直给纪录释放出了极强的感染力,以至于很难不对这片土地、这些人的遭遇产生恻隐之心
      • 自19世纪就在地图上拥有名字的村庄旦夕之间便沦为“非法”,而何谓“非法”,标准由谁制定,又由谁来执行,出生、成长于斯的人们无望地看着自己的家园被强拆——“每周都有一个家庭被破碎”,而他们也从来不曾放弃抗争,以呐喊发声请求关注,甚至以生命去击打权力机器;身处不同“阵营”的两个人自带叙事性。晃动的镜头提示观众,这是发生在现实、现时的事件。
      • 其实还蛮喜欢这样游走于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的设计,微妙的把握主角的情绪走向,低谷与高潮,绝望的处境,决绝的抗争。具像化某国怎样以卑鄙的方式蚕食别国领土。几部巴勒斯坦的纪录片让我看到这片世界最苦难的土地上的人富有多伟大的生命激情和乐观精神。镜头聚焦于两个家庭两个青年,够深度,广度就觉得稍微欠缺一点。布莱尔的八分钟换来村民们自建学校的十年安全,这个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太讽刺了。
      • 看得我血压是真的好高…如果时长更长一点就好了。
      • 【8】片名的“land”并非是土地,而应该是“家园”。土地是房子被拆卸后的残余废墟,但家园是精神,人物彻底没了。很有意思的是,我费解电影粗制滥造的摄影,晃动以及VCR片段的回顾,大量的篇幅都在讲矛盾和暴力这件事,而到最后5min,才恍然大悟那些抗争,如此漫长的东西最终都变成强有力的反抗和最具真实感的纪录片影像。从始至终的反映需求并不是谴责,而是呼吁停战。也不知道本片完成后这四个人的生活轨迹会发生怎么样的变迁。强有力的恐怖的电影,感觉是另一部《缅甸日记》。
    • IMDB 6.6 HD
      Bread and Roses
      2023
      纪录片
      阿富汗

      面包与玫瑰

      Bread and Rose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万恶的塔利班😠😠
      • 这就是真相,对于穷凶极恶的敌人只能以暴制暴。这是人权,而不只是女权。
      • 因为Jennifer Lawrence挂名EP,而知晓这部电影;但即使是这些讯息值得了解,但整体印象并不太深刻。因为给人的感觉仍然是很多讲述上的重复,它也始终仅停留在“展示”那块,而未能把媒体所聚焦的话题进行进一步的审视。
      • 看看阿塔遵循的伊斯兰原教旨,看看阿塔上台后女性的遭遇,看看被剥夺接受教育、声音、容貌的性别群体,黑心睁眼瞎才能说出来不只是女权也是人权☝️所有阿塔对手的失败都源于他们太具人性……只要你抱有一点人类的文明,你面对它们就天然处于下风……
      • #Curzon Bertha Doc house 不喜
      • 我在阿富汗旅游丢了手机,于是第一时间拨打了报警电话。结果来了一帮塔利班武装人员,居然挖地三尺找回来了。塔利班说不能让中国人觉得这里不安全,否则就不来投资了。真是妥妥的利益关系。然而其治下的妇女每天都在大声疾呼:教育、就业、生计、自由。没法评价或干预。天朝原本就是不干涉别国内政的。
      • 那么问题来了,这局该怎么破。
      • 阿富汗女牙医通过手机影像记录的阿富汗在塔利班控制下的一些女权活动。很难得的看到一些这个国家近期市民生活的景象。而抗议活动的惨烈程度则直逼韩国那些民权电影的场面。
      • 阿富汗女权主义者的故事,对于她们的命运和境遇,看完只能抱以同情和无奈。确实,在这样一个环境里谈女性权利无异于空中楼阁,毕竟在美国大兵驻扎治理了这么久还能让塔利班这样的组织短时间内平推回来的政府和国家,这就天然得决定了这片土地一定是被极端宗教和男权所主导的,女性权利的表达在他们看来根本无足轻重,所以即使再怎么折腾,结果依旧注定。看完更庆幸自己没有出生在这样的环境,对我们来说稀疏平常的东西却是他人苦苦追求而不得的。对阿富汗的城市环境有了一个更直观的认识,小盒子一样的房子沿着山体从上到下密密麻麻排布的全景镜头看着好震撼。
      • 垃圾纪录片 浓浓的虚伪味道 幸好有b站上很多视频不会让我们被带节奏
      • 歷史證明,人類文明的三大威脅: 極端宗教主義; 極端民族主義; 極權主義。
      • 1、有人跟你讲理,才能讲女权,这是讲女权的前提,面对塔利班的AK47,女权的抗议示威毫无意义,对抗塔利班的AK47,唯一有效的就是暴力,(很遗憾)而普遍意义上,男性比女性更擅长暴力——这个道理我在给电影《边境杀手》写影评时就表述过,有女权主义者在评论区骂我,我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不介意继续与她们对骂;2、应该杀死每一个塔利班,one by one;3、如果一个人是小粉红同时也是女权主义者,在逻辑上,其无法自洽——女权与主权谁更高?美国占领下的阿富汗,女性反而可以正常的生活,美军撤走后的阿富汗,阿富汗开了历史的倒车;4、不止阿富汗在开历史的倒车。
      • 看过~
      • 勇敢的女人们。
      • 虽然我很同情阿富汗女性的遭遇,但这部纪录片并没有探究塔利班卷土重来的缘由,片中的女性也代表不了阿富汗女性的整体状况。如果让阿富汗女性自己选,那塔利班肯定会获得压倒性的优势。现在国际社会唯一能做的,就是承认塔利班或者以承认为条件,建立沟通渠道,以期能够施压改善阿富汗女性(尤其是喀布尔女性)的境遇状况。
      • 内容自然值得关注值得记录,但是就片子本身而言实在乏善可陈
      • 看到小孩高喊政治口号那段 感到好假啊
      • kk
      • 阿富汗女人为【工作 生计 教育】抗争, 伊朗女人呐喊着【女性 生命 自由】。 然而当人指出问题的核心 - Sharia Law,西方一些“进步人士”就跳出来给他们贴上“Islamophobe”的标签。对病根唯唯诺诺, 对诊断重拳出击。How ridiculous.
      • 如果每个用手机拍的视频都可以称作纪录片的话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