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欢艾莉范宁角色的感情线,她带迪伦参加protest,鼓励他唱自己写的歌;当迪伦在Newport对着台下的万千观众唱风中摇滚的时候她的凝视坚定又悲伤:他的音乐、才华和桀骜不驯,终究不再只属于她了。舞台上全新又陌生的他,多像一个complete unknown |
|
迪倫和他身處的時代一筆帶過,迪倫和他的私人生活濃墨重彩。攝影機熱衷在主角唱歌時反复懟到周圍角色的臉上來傳遞「你的音樂令我沉醉 or 痛苦」的信息,這鏡頭語言放在好萊塢都算是爛俗了。 |
|
0 / 很久很久很久没有看如此纯粹的零分电影了。全片唯一的记忆点可能是房间里挂的汉语书法上写的“基情”两个字吧。 |
|
歌唱得都不错,但只是流水账地把名曲串联在一起,配上不痛不痒的三角恋。背景中暗示的时代变迁在贫瘠的文本里显得可笑,人物弧光也很难让人共情,甜茶明年再战影帝吧 |
|
故事讲得好烂,看完只觉得Bob Dylan是创作很天才但有青少年病的asshole。歌还是好听的 |
|
还是喜欢真正unknown的那段时期……
后面成名之后整个质感都变了😭
甜茶演的不错啊连唱腔都很像!依稀记得二零年刚粉上茶的时候 他就已经在看Bob的传记了!将近五年后终于看上啦 给甜茶打五星🥰前半段我特别喜欢 质感好音乐也好 上世纪纽约的那种vibe也好带感啊 应该会找时间再看一遍?后半段感觉就戴着墨镜走来走去不知道在干嘛( |
|
[AMC Eastridge 15] 全场几乎都是老年人。落入音乐传记片俗套: 音乐串烧 |
|
3.5、平安夜點映簡直老年人專場、、、突然覺得bob dylan是極少數傳記片個人生活極度清水的音樂人了😅其他演員都還好、joan baez太有魅力了!突然get了為什麼是這麼多人的女神、老一代人音樂人裡bob dylan也算近十年裡還會出現在大眾視野裡的、包括之前參與錄製hes funny that way |
|
电影进行到中段时意外好看,茶渐渐适应了迪伦这个persona,导演也没有试图解释天才怎么运作,而是用庸人视角旁观迪伦——导演不是天才,即便天才也很难理解其他天才,但普通人面对天才时的态度显然可以被呈现(所以Suze、Pete Seeger和Joan Baez在片中都有动人时刻)。可惜这个视角在最后一幕没能持续,茶显然也驾驭不住爆炸头迪伦的爆炸气质。我们的时代终究只能放行这么一个PG-13版本迪伦,要真正领略他的魅力,直接去看The Other Side of the Mirror足矣 |
|
对我来说最大的遗憾是几乎没有展现那个时代和他的音乐之间重要的关系,只是在电影中作为背景轻描淡写带过了。电影整体对于他的音乐是展现得很好的,而且真的做到了用音乐讲故事。爱德华诺顿虽然是个xxxx但是演戏确实是非常不错...以及我小时候是不是太傻了点我一点没意识到joan baez和bob dylan之间的关系...*facepalm* |
|
看着Timmy咬着后槽牙学Bob Dylan说话两个半小时看得我坐如针毡,随后我立刻去翻采访,本人说话正常点,不过那种吞吞吐吐说话不清的感觉学到了……好无聊的电影,我对Bob Dylan一无所知,看完电影后除了知道Bob Dylan脚踏几条船,对于音乐创作坚持自己非常叛逆,其他依然一无所知。歌不是我喜欢的,当年看Girl from the North Country也是从头睡到尾。 |
|
有点一言难尽,落入了我最不喜欢的那种传记片模式的窠臼,试图展现一个丰富的Bob Dylan,可是音乐、爱情、政治...每个方面都沾点边,但每个方面都不出彩;人物也是有点纸上谈兵的意思,唯独甜茶跟Elle Fanning的这条线让我动容了一下。以为导演可以重塑《与歌同行》,哪知道更让人看到了华金塑造的Johnny Cash有多好。 |
|
主创对得起这满场爷爷奶奶的粉丝票嘛😅 |
|
好无聊的片子,Bob Dylan的生平是一笔带过的,背景是潦草介绍的,情感经历是大书特书的,而且搞的女的都像傻白甜一样。 |
|
自弹自唱的甜茶,对于复刻不情愿被困在固定类型中的迪伦有一定的互文意义。音乐传记片太是曼高德的舒适区了。 |
|
3.5 分. 提摩西不行,配角记住了好几个,就是记不住他,诺顿那个角色都比他好。最大的优点是音乐很好听,让人真真切切感受到鲍勃迪伦音乐的魅力 |
|
这片真是trying so hard给甜茶造神但感觉也没造出来 有些脱离时代大背景全部都轻描淡写 始终不够完整 |
|
本来觉得肯定没啥好看的,结果影院的朋友和我说2024年里只有这部片子座无虚席!嚯那不得看看?
看完了只觉得,座无虚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Bob Dylan就是中老年白男白女的周杰伦,爷爷奶奶们都兴致勃勃坐下来,影片开始十分钟后开始狂睡,结束时候睁开眼合唱一曲Rolling Stone,阖家欢乐!其乐无穷! |
|
音乐类的传记片总比其他传记片更容易打动我,几段Bob Dylan对着Woody Guthrie的弹唱我都止不住流眼泪。前半段有点一般,后面越来越精彩。这部电影适合点一杯烈一点的鸡尾酒,前半段跟着音乐摇一摇,后半段酒劲上来后彻底融入rebel spirit。 |
|
让他写出那些歌的时代背景一笔带过,一到私生活家长里短事无巨细,想到类似的拿破仑也是一样,看来最近流行狗仔式传记片,好像在银幕上看狗血深夜节目。多么可笑的二十一世纪,给曾经直面时代的勇者拍传记片,却顾左右而言他,连再现时代的勇气都没有了。 |
|
真的好喜欢60年代的纽约 |
|
第无数次怀念《醉乡民谣》的一天。前半程老问题,Dylan金曲串烧+模仿秀,文戏很赶很肤浅。后半程讨论艺术家星光背后的孤独和自我追求,好很多。甜茶很有魅力,但除了道化服,和Bob Dylan不太沾边,尤其口音和音调模仿,拙劣刻意,全程难以入戏。反而Norton演个平和老艺术家更令人耳目一新。 |
|
流水账,但是看着很舒服,反而很喜欢这种对时代、政治、社运、爱情、音乐等一切事情都点到为止的写法(拎出来的音乐反叛主题也尚可接受)。没有任何人生可以用电影三幕剧来阐释,反面教材是波西米亚狂想曲 |
|
欣赏不来,音乐、爱情、政治、时代变迁什么都想讲,最后什么都没讲好,还不如从一开始就选择一个点深入 |
|
看完只想问导演你在干嘛?到底要表现什么讲什么,感觉他自己可能都不知道。片中的音乐家我都有听但全程还是皱眉看完,是不是应该讲讲音乐上的influence,社会的时代的艺术的,一些戏是有这个意图但巨失败,以及三角恋的呈现,真不知道在干什么…甜茶像在上什么百变大咖秀,模仿得有点像只是很假,但歌唱得还可以 |
|
这叙事不只是平庸,而是故事本身都没讲好啊。人物塑造没有什么弧光,甚至不如去看之前那部《Don't Look Back》的纪录片更能了解Bob Dylan的真实性格。故事方面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每首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都没有深挖,所有重大事件都是流水账似的一笔带过,连Go Electric的最后一幕也没有充分铺垫。听歌倒是听的挺爽的,没想到电影里这些歌还真是甜茶唱的。#AMC Century City |
|
why bother? 搞个演唱会重映不比这强八百倍吗,只能从真人上些微借点光 |
|
今年甜茶看得有点多了,跟 Bob Dylan 也不熟,平安夜选这部其实有点犹豫的,看到短评里说大半篇幅都在唱歌,hell yeah!就来了。时间线到专辑 Highway 61 Revisited 之前,也就是 1965 年,对于我来说还是太复古了,台下的人为吉他插电而暴怒的时候我:干嘛啊?好好听啊!你们不喜欢吗?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实在是油盐不进。感情戏一般,take away 是他喜欢在贤者时间写歌并且不让别人睡觉,整这些还不如好好点题。特别招人喜欢的角色,目前不清楚人物弧光来自迪伦本人还是甜茶,但是听着歌,看着台下/录音室外面亲友笑得像老父亲一样,还是会嘴角上扬。How does it feel?愿你不必随波逐流。 |
|
在社区电影院看,1/29/2025,旧历大年初一。好看。问题也就出在这里。二十世纪后半夜,欧美日中,都经历了文化 革命,但美国回顾那段历史,还是男性个人英雄的传奇故事。法国Anne Ernaux那样关于60/70年代的新叙事方式,仿佛在美国不太可能发生。于是,可想而知的,这部电影的女性塑造也比较贫弱。 |
|
剧本对不熟Bob Dylan的人来讲太要命了。歌一首接一首放但毫无故事,大概只有中老年粉丝才看了个爽吧?80%以上的戏除了用来铺时间线全是废戏,一开始女友指控Bob隐藏真实自我的时候还挺期待会怎么深挖的,结果到底讲了个啥啊……一个小时之后就毫无进展,看之前只知道Bob Dylan是个唱歌的,挺有名;看之后还是只知道Bob Dylan是个唱歌的,挺有名。就这点角色塑造究竟谁在乎你跟几个人睡觉?(一下班就去看看到八点半我快饿疯了,以后要习惯性在包里揣饼干TT) |
|
音乐传记片都是为了冲奥。看电影感觉就是甜茶本人而不是Bob Dylan。 |
|
怪不得一开始叫《完全未知》啊,属于导演和剧组完全不知道在拍啥、该怎么拍、该演什么……从头到尾没有一场可圈可点的戏,时代背景动荡、音乐流派变迁、个人事业转型这些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设置都含混不清,还试图讲一段三角恋,口区,剧本烂成这样是怎么好意思入围最佳改编剧本的;我茶也是……由清纯羞涩到邋遢油腻的转型之作,别以为刻意吐词模糊、极力模仿唱歌就是好表演了…… |
|
太四平八稳了,甚至都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影片明显就是想照着波西米亚狂想曲的票房成功去的,但是没有其激动人心的表现力。片名完全未知,但全片几乎从一开始就把鲍勃迪伦塑造成了一个开了挂的天才,没有将注意力放到鲍勃迪伦的成长反而浓墨重彩笔去关注鲍勃迪伦的感情八卦,这当然保持了充分的娱乐性但也消解了音乐的传奇性。不无聊,但也就仅限于此,某一些片段还是会因音乐和鲍勃迪伦人物本身而触动。 |
|
按照时间跨度分为前后两部分,走进民谣和告别民谣(今后霉霉传记体电影可参考走进乡村和告别乡村)。剧本其实写得并不好,前半部分穿插的诸多历史事件蜻蜓点水,后半段以newport民谣音乐节为时间线,却没有讲清楚迪伦转变风格的原因和动机。各个角色也是走马观花。甜茶这是要当小小李子吗,演这种人物传记电影,却丝毫看不到角色的成长变化。 |
|
能在一部2024的电影里听到这么多迪伦的歌已经很满足了😭 |
|
糟糕的创作取向,昏昏欲睡 |
|
Every time it gives a close-up on a character’s reaction scene, the movie gets worse. Best music biopic in years tho | 甜茶颜值又回来了 好会拍|strong 4 |
|
missed the beginning cuz of being late... |
|
Is this really necessary? |
|
这是个啥?!tc演唱会大电影?写的太有问题了,导的也很平庸…..james mangold来学校煞有介事的讲了半天 实在不太convincing @Utah Megaplex |
|
影厅里听茶唱歌感觉非常美妙 |
|
他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可塑性不高,上限下限一目了然,作为ip型艺人这种演法非常利好fanbases,但作为真正的演员远远不够。其实cmbyn里透出来的灵气并没有消失,只是被自以为是的“技巧”掩盖了,他仰视对手露出的上目线满是阴郁而非忧郁,还充斥求胜心切。看来荷里活是真不好混啊,把曾经水灵的小生折磨得满身班味儿。 |
|
一般这种伟人音乐传记片要不关注性格缺陷,要不探讨社政议题,但这部算是少有更多从纯粹创作自由的角度出发来构造。甜茶绝对是好莱坞现在最被滥用的男星,这部全程不像,不过口音表现还过得去。最出彩的是近年很少看到的Edward Norton,人老了气质成熟许多。 |
|
土了吧唧,俗得要死。把不想看大写打在圣诞新年的大银幕上please,为什么甜茶能入围但paul mescal不能?这片子全部起承转合的sense都他妈在哪里?要不是Bob Dylan自己加持也很难呈现这么自恋的局面,老年人无论有过什么辉煌荣誉都别在活着的时候赞颂自己了,not at all auspicious. 大写的看不下去。 |
|
12/18 AMC 18 IMAX提前点映。蒂莫西查拉梅这种含着金汤匙出道大火的票房金鸡,一路走得顺风顺水,总是让人觉得命运会在某些地方使绊子。这次演鲍勃迪伦,上妆后让我以为他的花期总算结束了,但一看结束的访谈,才发现是假的。总体上说电影还不错看,音乐表演全是演员原声自己完成的,结束后偷听到的观众评价总体上都很正面。个人认为最出彩的部分是Monica的歌声(见仁见智的像)以及范宁的心碎。比较不解的是这影片也不是通过imax摄影机拍的,上映的也不是imax的画幅,只有最后的录制访谈是imax的比例,感觉没什么好在IMAX厅点映的,正式上映后去看杜比就够了。 |
|
@AMC lincoln Center 像看了带解说的演唱会,不喜欢甜茶版本的Dylon,难以想象Dylon当年居然是如此的jerk且唱歌难听。有点像是摆pose而眼里缺乏睿智的灵魂。/Joan的演员唱的很好,但是跟Dylon在一起姐气太重/导演让Suzie演成一个中西部傻妞儿毫无东村气质,我总能想起来一帘幽梦/旁边坐了很多当年的silver hair 迷妹带着丈夫和老姐们儿一起全场k歌/饿晕了从电影院走出来看到UWS街道感觉电影还没结束 |
|
远高于我的预期, Elle Fanning 演得真的太好了, Edward Norton 好几次看着镜头讲话都让我看得热泪盈眶. |
|
三角恋看得我直接睡着,白开水一样地拍真无聊…怎么说呢感觉们茶还是给出了合格表演的,虽然偶然还是有点黑蒜感( 以及johnny cash几分钟的露脸性张力都秒了im sorry but its true🫥 |
|
elle fanning戏份太多了,那样一个turbulent time,那样的vibrant创作氛围,却都隐入背景,要看男男女女我去看纽约的雨天了… |
|
没有展现bobby的魅力,也没展现出他的才华、也没展现出时代的背景,只有一个任性的男人和一段三角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