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张灵甫不黑不捧 |
|
孟良崮战役是我们当地耳熟能详的重大战役,小时候学校曾专门组织去孟良崮扫墓,我还站在击毙张灵甫的洞口拍过照片。据说至今都能在附近的几个山头上捡到子弹壳,可以想见当年这场战役的惨烈程度。就战役的全景描写来说,这部比 南征北战 好看得多。不仅有我军的鲁莽和骄噪,也对蒋军的灵活与智谋有所描画,在彼时的舆论氛围中显得非常难得。谁不说俺家乡好 这首山东民歌适时出现在片中,配合沂蒙山的秀美风光非常动人。 |
|
“连长”好像耿乐 “张灵甫”像元彪 |
|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外加夏天拍冬天的戏 演绎的是孟良崮战役 共军统帅沈振新的原型是王必成 国军统帅自然是74师师座张灵甫 剧中劝降一幕是虚构的 当年该片被批 两大罪状 一是美化国军 正面刻画张灵甫 二是丑化解放军 剧中有杨在葆醉马挑帽任我逍遥一幕 |
|
汤晓丹与成荫十二年前联合执导了《南征北战》。本片依旧延续了前作的主题思路,将叙事重心之一放在了如何向求战心切的基层官兵理解贯彻“运动战”思想,教育他们退却不是真的退却,而是通过迂回穿插集力灭敌!最后来在孟良崮,结局早已注定,实难再有高潮。于是看点转落到了张灵甫的一句台词,高仿了华容道的曹孟德,“你说共产党用兵如神。我看……呵呵。如果他们有一支部队占领了我们的垛庄,那我们的处境就不妙了!”和一个决定,高仿了街亭的马谡:部队不下山了!要在山上扎营。竟然将一魏一汉两场三国名局集于一身?七十四师焉有不败之理!哈哈……三星半。 |
|
洗脑绝句:“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 |
|
看这片又必定想起《吉鸿昌》 |
|
战争大片 |
|
开篇就是共军撤退,且比较写实地描写了张灵甫,所以本片曾被批为大毒草。除了人物相貌有一贯的好人坏人脸之分,剧情部分想必当年都很能带动观众的情绪,尤其是当插曲《谁不夸俺家乡好》响起时,可惜当年国军的猪队友们如今都转世留在了天朝。。。 |
|
张军长,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 |
|
小时候非常喜欢,不仅仅看了片子,还收藏了连环画哦! |
|
比大决战啥的好看多了! |
|
7。格式化 |
|
张是个挺可惜的人物,对国民党和蒋介石的崇拜和个人英雄主义把自己葬送在内战中,如果他能明白内战的残酷,能从大局着想,不要这么拼命,也是对这个军队的官兵的前途负责,他不会令人怎么唏嘘。话说回来,他不这么硬,不死,也不会令人感慨至此,也不会那么多人为他在抗日的诸多功绩来致辞了。 |
|
人物形象无论正反派都十分具有个性特质,战争场面比较逼真也很好看,画面视觉效果在那个时代当属一流…… |
|
1963年 |
|
小时候看的 |
|
“总司令!我是灵甫啊,张灵甫啊!”“再坚持两小时。” |
|
非常好,里面的插曲传唱半个多世纪。。。还是那么动听 |
|
同时期同类电影中没有那么刻板的脸谱化,人物形象比较生动,那首插曲也算是流脍炙人口。话说张小甫的转变过程没有描写。石东根写的战斗总结很像现在的PPT啊 |
|
镜头运动非常流畅 |
|
五万头猪已经变成一个梗了。 |
|
以涟水、吐丝口、孟良崮三次战斗为主线,我档全歼整编74师,“攻下孟良崮,活捉张灵甫”,张灵甫还是死了。还是敌我双方对比,共产党群像塑造VS长的自信和刚愎自用。党国的见死不救真是害人害己,有时候人心不齐,纵使几百万大军也会溃散殆尽。另:这里的张灵甫还是比南征北战帅气和更真实一点吧。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看完十七年的战争片觉得冯小刚《集结号》很是投机。附:重新了解几个史实,还乡团、我党运动战、粟裕、张灵甫、黄百韬。 |
|
一到建军节就播这个,2023年5月重看。虽然故事架构和《南征北战》一样,但角度完全不同,细节上更耐看,更多专注于当初战场的真实情况,解放区新兵普遍文化低,散漫,描述我军更有血有肉而不是宏大叙事了,这是在后来被批判的原因,《谁不说俺家乡好》出自这部电影,主要角色杨在葆后来有了自己的代表作(形似耿乐)。比南征北战好看,舒适是当年的梁朝伟,程之稳 |
|
央六126min,故事性强,好看!杨在葆是天生的军人!!清晰度算可以的,等宽屏修复资源出来再看一次 |
|
我怎么从头看到尾没看到那句“拉兄弟一把”。张灵甫的形象还是挺正常的,威严和谋略兼具,演员长得也挺像。还是十七年时代的导演会拍大规模战争场面,比好莱坞的那款的内在张力强多了。 |
|
5故事简单了点 |
|
十七年战争大场面,作战计划推动叙事,国共两个视角,两党刻板印象扬此薄彼。长镜头相似剪辑主观镜头使用娴熟。 |
|
哈哈哈~偶然见到就看下来了 |
|
以为和南征北战差不多,但比南征北战又要复杂多了。前面故事情节差不多,但是后面的中心开花,实在妙。汤晓丹摆脱了南征北战中的绝对乐观主义精神,我方这边同样是死伤惨重,战事紧绷,如此僵持之下,速战速决之间,双方白热化,胜利来之不易。不过,电影穿插了许多无关紧要的情节,比如杨军和妻子相会,还比如在战前的诸多细碎事,实在没有必要。后半段气势倒是有了,不错。另外,听到蒋委员长三字就尊敬敬礼,实在有意思。中心开花风险巨大,亏蒋介石能想出来,这真是置张灵甫于不顾啊!不过74师确实纪律严明,强势,此次战役虽然共军有利地位,但是损失也惨重。整体而言,前半段如果把紧张气氛再烘托一下,后半段将会更加悲壮。 |
|
上海电影博物馆
这片比《战争与和平》好多了 |
|
绝对惨烈的一战 |
|
久远回忆 |
|
张灵甫整编第七十四师的冒进与覆灭,故事情节与《南征北战》相近,但感觉更耐看。 |
|
7.5分 |
|
再过50年 再看内战~每个人都会脸红~而且有个很奇怪感觉,当时的军长团长的就很刻薄专制,为以后埋伏笔~~ |
|
“李天霞不由得骇然,问曰:“此何物也?”左右双股战战,面面相觑,李天霞视之良久,忽大惊曰:“吾知之矣。向闻日本国有机关人曰高达,身高十余丈,人坐于其中操控,力可移山填海,非人力所能敌。此必高达也。”左右不信,问曰:“高达既为日本所有,共军焉能有之?”李天霞曰:“汝等不知,那共军与日军作战多年,缴获数架也是有的。”左右闻言,皆曰:“将军果然明见万里,只是如今之事该当如何?”李天霞曰:“高达既非人力所能敌,如今不退何待?”于是撤军而去。后人读史至此,有诗赞曰:
孟良崮上虎贲垮,千里驰援李天霞。
非是见死不相救,奈何共军有高达。” |
|
127分钟版。看睡着了。前半段讲华野进入山东境内,国共形成对峙态势;后半段就是孟良崮战役了。电影特别重视我军思想工作的展示,前半段设计了不少小故事:打了胜仗要戒骄戒躁(醉酒的连长),任何战斗任务都有其重要性(着急抢功的团长极其属下),革命战士不能有地方主义(贪恋故土的民兵战士)等等,但这些故事,除了控诉74师胡作非为的军人家属,和后面的战斗并没什么关系,出场人物也比较杂乱,观感碎裂,如果强调团长、连长这些角色属于同一部队的整体性,可能效果会好点。后半段的战役流程讲得也不清晰,前脚讲张灵甫胸有成竹,后脚就孟良崮上突然被围,缺过渡,战斗的情状大部分由指挥部内角色们的台词来讲述,但张小甫这个角色引出了74师领导层微妙的心态变化。摄影全片最佳,虽然大场面上也有些不合情理的调度,但在63年横向比较已足够出色 |
|
摄影剪辑战争场面都挺好的,但这红军国军两方的形象描写确实一言难尽,张灵甫到底是英雄还是狗熊我不知道,但在影片里,他的冷静和谋略确实要比红军方面更突出,死的场面也颇为悲壮,反观红军,不是性子急躁就是大大咧咧,去向村民讨水喝也很不礼貌,成荫早年的《南征北战》比它强太多,或许对看惯了外国电影的瞿白音来说,写这种剧本确实很有难度。 |
|
人民英雄,鲜血成就。 |
|
第一次在大银幕看国产老战争片,场面很大,情节比较平淡|连长这个人物愣愣的,有点意思 |
|
政委握着康复中连长的手之类的 今天看有些gaygay的 |
|
《红日》讲的是军事胜利,《红岩》讲的是道德信仰,《红旗谱》讲的是人心归属。《红日》的战争描写是与众不同的,正义战胜邪恶,虽然书中是从军事级别来写,人物繁多,军事体制说得很清楚,但是太过泛泛,能记住的寥寥无几,核心就是解放战争打以张灵甫为代表的74师。 |
|
很真。,要再看 |
|
也算是当年的大片了,这么主旋律,当年竟然也成了毒草被批判,也是难啊! |
|
只要不带刻板偏见,会发现老战争片其实很靠谱。张伐的角色/气质兼智慧、沉稳、果断、刚毅于一身。 |
|
思想改造什么的真是很写实啊 |
|
那些年的抗战片,同灯塔好莱坞现在的好多片子拥有相似的类型内核。当然,偶有佳作,比如我兔的《亮剑》。所以说,适应时代的片子,和留存历史的作品,还是两个不同标尺呀。给6分,做个样子。 |
|
攻上孟良崮,活捉张灵甫。 |
|
红色电影中的异类,在战争线里插入了不少个人叙事,如杨军和妻子阿菊的碰面、沈振新和勤务兵的互动等,明显无关战争,但确为必要的人性塑造。缺点在于,群像戏做得不好,和原著比删掉了梁波的恋爱线,叙事重点还是战争策略。
没有刻意把张灵甫塑造成反派,直接导致文革时期被打成大毒草。
最爱的镜头:杨军和妻子父亲告别时,镜头从两人对话的近景慢慢上摇,此时杨军正走下山坡,和行路的军队汇成一路。这是典型的个体/集体,家/国的对比。同样还有《谁不夸俺家乡好》和阿菊思念丈夫的平行剪辑,从中隐约可见大时代里对个体的关怀,太难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