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电影院里狂流眼泪,真没想到看这样的情节剧也能感动得浑身散架。三个退伍军人返乡后的不同遭遇,台词精妙,表演动人,三份戏组合恰到好处。其实能想到的这里都有:融入不回以前的生活,接受不了身体的残疾等等。但那是1946年啊,还有什么比一个“爱情和家能拯救支离破碎的人”的故事来得更及时呢? |
|
首部夺得8项奥斯卡的影片。1.描写3名不同阶级境遇的退伍老兵回归家庭,适应社会的历程。2.Gregg Toland的深焦摄影不可不提(酒吧弹琴与结尾婚礼场景的纵深调度)。3.细节精致,表演出彩,饰演残疾军人的哈罗德·拉塞尔是唯一凭同一角色获得2座小金人的演员。4.化妆室2女对话的镜子长镜头很惊艳。(8.5/10) |
|
中产阶级家庭情节剧拍到这种程度就算是登峰造极了。从电影看,战后回国的老兵对抢了他们工作的职业女性很厌恶,倒是在家政学习班里学习过的传统家庭妇女更容易获得中产阶级的认同。 |
|
一语成谶,只是当年的主创万万不会想到,很多很多年后,Marie们的三观成了“主旋律”;“I think they ought to put you in mass production.”;特蕾莎·怀特说“我要拆散他们的婚姻”这句话的时候真的是大义凌然啊,跟美国队长似的 |
|
A significant post-WWII paean that honestly and sensitively depicts with a satirical undertone the trauma and obstructions encountered by scarred veterans of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
|
上映距大战结束仅一年有余,威廉惠勒便敏锐地用三位战士回乡各自的遭遇从不同角度深刻地表现了战争对人从肢体到精神,对家庭从内到外的伤害,尤其是从战场归来的士兵们重新融入社会回归家庭的艰难,叙事流畅自然、感情细腻真挚,故事通俗易懂且富于批判性,接近3小时的片长却毫无沉闷拖沓之感,难得 |
|
威尔玛和佩吉都是好姑娘啊。现在这么情深意长,知书达理的姑娘可真不多见了。 |
|
把希望和勇气带给退伍军人。 |
|
真的是很有创意的一个拍摄角度 很少有拍退役军人的生活 |
|
好莱坞老电影靠谱得就像晒过太阳的老棉被。提威廉·惠乐只说《罗马假日》真是失敬。几乎每场戏我都在赞叹:怎么这么会拍?怎么拍得这么好?简直心目中完美的drama:三人初识Homer露出双钩铁手,Al回家进门时摆盘子的老婆问了两声是谁后停下,小酒馆Homer和Butch弹琴聊天自带bgm,女人对军人制服崇拜的目光惹来后方男人的妒忌,开放厨房边做饭边拉近距离,巧克力圣代做得眼馋,还看到一只和家里同款的咖啡壶,我从来不知道那玩意儿是怎么用 |
|
批判现实,反映战后创伤,又带有励志情节。这很符合当时的社会现状,它是一部让人有些难过又充满希望的影片,那是当时的观众所需要的,也是给予我们慰藉的~ |
|
影片把触角伸向大家视而不见的地方,从炮火散去后的平淡中挖掘出战争的创伤和永恒的亲情。 |
|
⒈电影根据麦金利·坎特小说《我的荣光》改编;⒉醉酒的弗雷德被扶上车坐到后座,一旁醉酒的艾尔闭眼握住他的手,被妻子米莉看到后对女儿佩吉调侃到:“他们真是美好的一对,不是吗?Heh, they make a lovely couple, don't they?” 佩吉回复:“是的,我想他们在一起会非常快乐的。Yeah, I think they'll be very happy together.” 而后艾尔抚摸弗雷德的手,稍微恢复意识,看到是弗雷德的手后露出些许诧异的表情……→ 电影里这段玩笑式的对白不晓得创作者具体的初衷?但能在获得奥斯卡奖最佳影片的1946年《黄金时代》里看到这样基情的段落还真是让我惊喜;⒊现实里退伍军人的生活可能没电影中的那么美好,但电影中的美好可能给活在现实里的人一些希望。 |
|
12分钟弃。Boring as shit. 开头两场戏把镜头拉远到中远景的意义何在,以为这样很抓眼吗,lol. 搞笑的是,与之相反,每个表情、每句台词都要郑重其事地呈现。男主看到水手钩子手时的惊讶神情,三人俯瞰风景时无聊的说笑,夜里关于婚姻的故作严肃的谈话,最后水手在清晨醒来看到云层缝隙的日光同时眼含热泪...WTF. 戈德温喜欢煽情还真是名不虚传啊。 |
|
很新奇的一个角度的电影,讲的战后的生活,感觉还不错 |
|
奥斯卡最佳影片 |
|
影片里最喜欢的一幕是当萍水相逢的三人在同一天各奔东西后又于当晚在酒吧重逢,这种不期而遇的美妙感觉和由此开始建立的友谊自己也有过深刻体会。而对于退伍军人而言,饮用再多的酒精也只是一晌贪欢,想要真正弥合战争所受的创伤和融入新社会还得靠天使在人间的母性力量来拯救,片中青梅竹马的邻居和善解人意的女儿都堪称贤妻的完美典范,得此佳人夫复何求!尽管本片像童话一样完美到有些不真实,但想来对于当时大批如同废铁回收的退伍军人而言,可能正需要这种童话质感能让他们在将近三个小时的光影里得到抚慰和治愈,所以我想这也是本片所存在的最大意义吧。 |
|
太战后米国主旋律了,正面手法塑造的女性角色无一例外都是为爱奉献一切的the feminine mother。反思恰到好处,故事行云流水,将近三个小时完全不让人感到拖沓。电影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反面角色:只有在面对战后的迷茫、幻灭与伤痛时作出不同选择的人们。 |
|
叙述有耐心,细节好。但对战后返乡军人处境的描摹,太像小心翼翼、不敢戳破什么的童话,现实哪会有如此甘美、顺遂。唯一给军人制造痛苦的反面角色,竟是一个“不守妇道、欠缺淑德”的妻子形象。女性角色的设置不是意淫出来的王宝钏式的模范样本,就是社会的替罪羊。 |
|
【B-】好一大锅心灵鸡汤,熬那么久,我味觉都要失灵了。 |
|
战后人生;柔情似水。生活或许艰辛,人生依旧美好,苦尽甘来。理想化的一面人生。 |
|
并不惹人生厌的主旋律题材。感觉这里大部分角色对William Wyler的片子来讲都三观正直得过分呢= = 他还是拍阴暗复杂型人物效果更好。 话说这分明是部群戏嘛,March的戏份真算男主?Myrna的妻子形象太完美了,Homecoming那段真经典。 |
|
温暖的结尾让这部电影中隐藏的轻浮、说教再也掩饰不住,那种教堂里死耗子的感觉让人格外不爽。 |
|
8/10。凯旋的士兵认为这是个回到原来美好生活、就业机会多的黄金时代,最终发现是条充满荆棘之路,比如艾尔送给儿子战利品时儿子更关心广岛的事,另外两个要么做着不满意的工作任妻子抱怨,要么觉得为女友增添负担,他们的牺牲还被客人看成“可避免的错误”。揭示战后返家问题上恐怕没有比本片更深入。 @2016-06-08 10:08:25 |
|
8。二战后回家的3个退役军人,片名黄金时代难道表示战争结束了,好时代到来了?之后朝鲜战争,越战,悲剧。 |
|
前面对美国政府的吹捧(不知道是否是有意为之)搭配着老套的剧作铺垫(先是公路后转为三人线索挨个解说的方法太公式化了 虽然本片是教科书级别的运用)挺劝退的。但后面的戏份后劲儿过于大了,甚至可以说全靠后面的戏本片才能经久不衰。 |
|
完全理解为何《黄金时代》能够赢过《生活多美好》这样的温情片典范了,1946年的美国着实需要这样一部片子,而且至今依然不过时。这是个性别问题,只要国家征兵首当其冲的是男性,这就是个性别问题:因为是男性,被要求/鼓励在战场上付出青春,脱下军装回归平民后,或身躯残破,或只会‘投炮弹’身无长技要从学徒开始,黄金时代竟就在轰炸中过去了。断臂男生的自白很真实,女朋友的回应却理想化得让人难以信服。吊诡的是他们是在‘男人是一家之主’,‘男人要保护家国’这样的社会规训下生长起来的,如此黯然落差要花多久来消化呢? |
|
对于这三个退伍军人来说,战争留下的不只是战功或是身体残疾,而是难以平息的心灵创伤和一时无法适应的日常生活。非常脚踏实地带有生活气息的现实批判,看得人唏嘘最后又充满希望。始终对Teresa Wright这姑娘喜欢不起来。 |
|
中国人的宿命是永远不能被当成人来对待,而美国人的宿命是被派到世界各地去当炮灰 |
|
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对好莱坞和二战,都是如此 |
|
一部工整完美的影片。也许影片中洋溢的种种过于美好让你无法相信,但在1946年,人们刚刚从战争中走出,这样的美好不正是他们需要的吗? |
|
The Best Years of American Movies |
|
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不仅仅在战争的过程中,在他们凯旋归来时还要面对熟悉又陌生的生活。 |
|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二战胜利,百废待兴,看似属于所有人的黄金时代,却未必属于解甲归田的军人们。多么明显的比喻,影片开头,退役的战斗机载着三人降落在了报废场,一个饱受战争噩梦困扰的Captain,一个不惑之年惑于婚姻的Sergent,一个失去双手的Sailor,枪林弹雨中的英雄,和平年代里的废物,就这样,三个人开始了各自的“废品回收”之路。战争看似改变了一切,又好像从未发生,服务生只能服务,银行家重回银行,一切都是《大幻影》。不过相比于动辄就扯到PTSD的70后战争电影,猎鹿人,拆弹部队,比利林恩,在那个纯真年代,同样的战争题材却被赋予了最大的包容与善意,瞧瞧让三人生活重新步入正规的共同因素是什么吧,是爱情这幅灵药。1946年,我并不觉得此片是编织美梦流于现实,而是因看清现实,才向痛苦的人儿给予最深沉的人文关怀 |
|
四星。8.6/10。三个不同阶级的退伍老兵返回共同的家乡后所经历的情感事业纠葛:男A是个水手,失去了双臂用钩子替代,但是总有心理障碍,最后未婚妻的爱让她重拾信心并喜结连理;男B是原空军飞行员,妻子曾在夜店工作,并因男主找不到工作等等心生嫌隙,二人并不相爱,最后离婚,男B与男C的女儿相爱,经历波折后最终相吻;男C是原军官,退伍后仍然在信贷公司上班,帮助同为退伍老兵的人,曾阻挠男B与女儿的感情。好莱坞式大团圆结局、男B在破损飞机回收场地的一段很棒(构图佳/上旧飞机那一段镜头语言也很妙)、战后退伍军人的处境、化妆室两个女性的对话结合镜子的长镜头很棒、深焦镜头(如在酒馆男C劝男B不要再见自己女儿那一段,三个老友近中远同在一个镜头,男B远处打电话)。 |
|
如今看起来,仿佛都是套路,每个故事的走向都能猜到,但它仍然是如此令人感动,数次落泪。作品中有太多动人细节。它可以与日本的《野良犬》《黑雨》《芋虫》比照着看,想起那位波斯民亚诗人的话:“愿上帝保佑追击者,也保佑被追击者”,愿上帝保佑被炸弹伤到的人,也保佑扔炸弹的人⋯⋯仅仅在战后一年,美国就有这样的作品问世,战争对生活对人心巨大的破坏,令人心酸。三个退伍老兵的故事交相推进,节奏合适。几位女性像天使像圣母,男人是摧毁者,女性是安慰与重建的力量。虽然有些理想化,但估计对彼时饱经创伤的人们来说,应该是极大的安慰吧。 |
|
典型的那个时代美国特色的表现人间真善美正能量电影,战后士兵的困惑与融入社会的不适真切反映。 |
|
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感悟 |
|
二战刚刚胜利,好莱坞式的表达,美国宣传部用3个小时,讲述了3个退伍军人的故事,歌颂了国家、社会、民众对英雄的包容。如今看来,又红又专啊!两个女主角都很漂亮,放到今天,也是超级美女。这个美,不是赤裸裸的美,而是有味道。脉脉含情,眼里有光。 |
|
两个退伍士兵在餐馆里把一个异端论者狠狠揍了一拳。 |
|
描述二战结束后老兵退役回到各自的生活中去,审视战争深刻的影响。手法和视角平实朴素,和猎鹿人这样强烈、激进的反思比起来略显平淡,但是仍是很扎实。 |
|
三个军人的战后生活,奥斯卡最佳影片导演编剧男主男配,威廉惠勒掌控调度纯熟,故事自然行进,又将战后军人生活问题讲得深刻透彻,大师水准之作 |
|
最初以为这部电影荣获当年的奥斯卡很多在于时代背景,不错,但是即便不谈那么多的意义,仅从技术层面来讲,摄影、表演、台词均属上乘,《黄金时代》是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杰出代表。另外,也许是时代久远的原因,我们看到美国反映二战后一系列问题电影并不太多,是否侧面反映了战后美国高速崛起的历史呢? |
|
大爱的post-war movie。WilliamWyler的平淡叙事和Toland的深焦摄影。Harold Russell是个退役大兵,获得了当年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
|
一个很好的故事,拍成这样的商业片稍显匠气,但现有人物关系要转拍文艺片也毫不费力。黄金时代的导演和演员对表演节奏抠得太细了,艾尔在女儿假男友上门时借机喝酒的那段表演设计的非常妙,完全不输比利.怀尔德在《热情如火》里让杰克.莱蒙舞沙锤。 |
|
很感人,感人到我看到这张海报上随便放几个人头,都觉得感慨万千。一个代入是这个电影的制作是战争结束完不久,它太接近真实了,我甚至从中嗅到了那种经历的人的气息,一种紧迫的窒息感,虽然这是一个回到了家乡的故事,这个磁场同时也表达着战争不会那么轻易的结束,它在影响着每一个人,因为如此,这部电影里的表演尤其男主们,他们都是很诚实的,不像现在的战争电影的表演很夸张,很喜剧,表演中还掺杂着评价即演员自身对战争的看法,但这部电影没有,就在这样暖黄温暖的色调之下,道尽人生不过如此的被“毁”了。 |
|
The.Best.Years.Of.Our.Lives.1946.DVDRIP.XVID-CuNT |
|
那个时代影片中女性形象过于圣母;音乐老派惊悚。不过影片的主题比很多911后的so-called反战影片要更深刻,探讨了个人前途是如何被历史进程所影响以及进行了正面的爱国主义教育,充满人文主义理想主义,而且战后马上就拍出这么反思战争的作品,获得最佳影片是顺理成章的。 |
|
All I know is, I was in love with you when you left and I'm in love with you now. Other things may have changed, but that hasn't. |
|
9.1/10。①通过三个不同阶级的退伍军人返乡后的困难与阻碍以及最终克服它们来反应战后军人创伤(身体/精神)的类童话电影。②大量使用深焦镜头的做法同质于《大幻影》,结尾的婚礼那段算是其中场面最大的。③两女镜子前对话的那段长镜头不断利用镜子成像将两人都放于画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