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看,以前的自己真是太肤浅,这根本不是一场三流谋杀案,而是一次超一流的对电影本体的伟大隐喻:You only live once,but you can die twice 。 |
|
传说中的“世界电影史第三名片”哈。五个同轴反向变焦十分经典。希区柯克式悬念,此局甚妙。尤其朱蒂揭破计谋之后,前面一个半小时的戏意义彻底反转,同时为余下半小时的戏制造了巨大悬念,极妙。本片是精神分析学派的最爱。 |
|
一部52年前的片却能让我看完后热血沸腾,希哥招牌情节+紧张节奏让人欲罢不能。许多当时技术上的尝试都影响到了今天,包括恐高症的镜头以及接吻360°旋转的镜头,在当下仍然能够看到。此外大量的中国元素都穿插在其中,值得去思考隐喻。和精神病患者一样,故事被明显的分成两部分,唯希哥有才! |
|
今时今日我们看过太多由这故事元素变奏演绎的胞胎,它仍在滋养着今天无数个悬疑故事,任一枝杈都能抽取出来发展成完整的大树。在画像追踪和幻梦沉迷的谱系里,玛德琳是最迷人的一个,她一旦在你头脑生根就再也忘不掉。你根本舍不得放下这样一个谜。但真实的Judy便怅然若失,这是所有人的死局。 |
|
这个结尾很争议,我也觉得有点唐突 |
|
对结局很不满意!她有罪,但她是帮凶而非主谋,她最闪亮的地方来自她对他的爱,可这爱却让他亲手害死了她,她承担了所有罪,而真凶的结局却略过不表。结尾真的让人很生气,她后悔爱上他吗?他会比上一次更加愧疚吗? |
|
四刷,希区柯克最高作。1.开篇交代弗格森间接引致的警员死亡,以内心盘旋的谴责牵导自我救赎的需求,为后续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提供可行条件。2.爱的相对性:在加文天衣无缝的杀妻计划中,唯一不可控的就是爱情。弗格森恋上假扮的玛德琳,在玛德琳死后,偶遇“长相相似”的朱迪,他因对玛德琳的爱追求朱迪,朱迪也因为爱服从弗格森的所有要求。3.主动与被动,窥视与被窥视。同如希区柯克的其他电影,在影片的前半段,男主角是作为镜头视点的主导者而存在的,女主角则协助和维护视点的正确运转。在玛德琳死后完成主导视点的转接,并通过独白和闪回镜头解释阴谋真相。4.女性符号化:画作里外的“艺术赏析”;精妙台词的隐秘多义性;接吻360°旋转;黑色电影式的宿命论收尾。5.红绿交互;发型含喻启迪《本能》&《白日美人》。(9.5/10) |
|
一点不关心什么牛逼哄哄的弗洛伊德和滑动变焦 我更在乎的 是女性如何在跟踪、偷窥、占有欲、精神控制和淫秽色情的male gaze下一步步物化、象征化 正如穆尔维对主流电影中菲勒斯中心结构的分析 “玛德琳”就是电影中女性形象的代表 她美丽、高贵、沉默、神秘 被人观看、被人迷恋 但从不存在 “朱迪”是真实的女性 在男性凝视的强势压迫下 她不得不改变自己 扮演一个虚假的影像 由此被降格为仅具观赏价值的影像 而不能和男性人物一样 做一个行动者、意义的创造者 |
|
他把变焦与移动镜头结合起来从上往下拍摄一个楼梯井的镜头,成功地造成了主人公恐高症的晕眩的心理感觉。他的做法是把楼梯井的模型侧放,摄影机对准楼梯井口,处于远处慢慢推向模型,而变焦镜头开始时处于长焦(望远镜头)慢慢拉成广角,要求是模型的大小 在银幕上必须保持不变。 |
|
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不管经历多少逃亡和搏斗,永远不要希望男主角的发型会变得凌乱,还有他的纽约西装 |
|
本以为是一个惊悚片,怎么成了一个爱情片。 |
|
不让你知道的时候你不知道 让你知道的时候你还想知道 这就是希区柯克 |
|
啊呀,什么恋物癖偷窥癖,心理学,符号化,女权主义。我觉得老爷子就是想说:邂逅的爱情,都是一场阴谋,背后有个人费尽脑汁千方百计的把一对对男男女女搞得眩晕,然后一方因为另一方失去自我,峰回路转则依然。这个阴谋背后的大坏人就是拿着箭没事瞎射的丘比特。 |
|
蓝光。动感情是一件麻烦事,可以揣摩下脱衣服那场戏。如今看起来假假的背景合影驾驶戏,更像在制造催眠。同样有趣的是我们在谈论玛德琳,却最终要意识到她是一个完全模糊,只能凭借想象的人物。老同学讲述的玛德琳,斯科蒂跟踪和追逐的玛德琳,“假玛德琳”以及扮演玛德琳的女子,这已经足够复杂了…… |
|
重温,整部影片如梦如幻、如痴如狂,充满了魔力。超5星。 |
|
最后8分钟的无限可能性 |
|
好虐的爱情片。希区柯克从来不怕把真相在影片一半的时候就早早的呈现给观众,因为他有自信让观众在看完整部影片时依旧保持瞠目结舌,太厉害 |
|
这简直就是一篇有关“镜像/本体" "眼睛/观看/欲望器官“的论文。个体对身份的判定与认知是现代乃至后现代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而借助惊悚悬疑的载体,希区柯克呈现的则是另外一重境界的思辨。 |
|
【B+】希区柯克这次真的是借由一个悬疑惊悚的角度来切入男女交往中的“身份”问题。以一件自认为能掌握的事件切入,在窥视和道听途说中看到了“玛德琳”这个被伪造却又令人痴迷的身份,然后,当然是爱情。优雅的玛德琳,朦胧的玛德琳,被人讲述的玛德琳,疯狂的玛德琳,其实都是被人操控的“高级木偶”。后半段男女双方都在尽力寻回/摆脱这个身份,却也在虚假的身份里迷失,这条暗线本身就足够赋予电影充足的“眩晕感”了。当然,光就滑动变焦镜头的设计,希区柯克就足矣永载影史。配乐烘托氛围,但令我不满的就是配乐用得实在太满了。最后八分钟给予了影片无限的可能性,可希胖却非要选一个最草率的收尾。如果说希胖认为电影的本质就是偷窥的艺术,那《后窗》才是他的最高杰作。 |
|
(如果这部电影看到一半发现没有了后续,惊恐被悬浮在漆黑的半空中,迟迟无法落地,那一定是我去死的最好理由。)→19.2.10,时隔四年重温。电影魅力的危险面目是对现实的质疑和渗透。最后招致悲剧的修女幻影在文本上依旧拥有对卡洛特身世的精准对位,戏中人相绊入戏的读解终是留给了观众抽离的后径。但在它出现的那一刻,希区柯克希望用最彻底的寂静引导我们付以最纯粹的凝视——那是未知,戏剧乃至世间所有情绪的混沌本源。完美地描摹它,是《迷魂记》伟大的灵魂所在。(关于绿色,截图整理分析见微博) |
|
#2018年6月重温第三遍#4.5;从片头迷离画面到噩梦惊醒和俯视中的楼梯变形,从头至尾恍惚出神的眼神,都传达“晕眩”的主题;前半部分的神秘气息和幻觉体验非常精彩,后半部分明显现实,旋转的拥吻镜头连接起两个重叠的形象/时空,「绿光」的高光时刻,影史瞬间;夜景偏蓝,室内大块红色,视觉上也不无晕眩。 |
|
竟然是个爱情片!颜色饱满得让人大吃一惊。希胖的楼梯井镜头真是厉害啊,让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晕眩... |
|
终于看了这部影史第一。一直认为希区柯克电影的艺术感稍差,但希胖叙述故事的艺术完全把这种缺陷转变成一种风格。所言稍差的艺术感是场景失真、色彩过艳、表演过激、镜头过死、配乐从头渲到尾……但是所有这些能重于一个精彩层出不穷的故事吗,真是回味无穷。 |
|
不要为爱一个人而去改变自己。扑朔迷离的剧情,像漩涡般吸引人,不止悬疑和惊悚,原来还是个爱情片。 |
|
1958年,表面上是谋杀、悬疑、爱情故事,实际上是情感的变态、关系的扭曲和人的异化,希胖的电影总是这样,华美的袍子与危险的阴影相生相随,提醒着我们再好的妆容撕破后也都是血。构图、运镜太经典,以至他固执的审美、男女定位的时代局限都可以忽略,“一个人才能闲逛,两个人在一起总会出现目的地” |
|
谁曾见过真正的Madeline,谁又爱上过真正的Judy。
这部片完美诠释了原来我随笔写下的:
爱人是种容器,不在意是否合适。我用爱意填满它,但爱意不一定与容器有关系。
(我跟Scottie一样爱的是虚构下的人设) |
|
希区柯克是一个伤感的男人. 他电影里面所有对女人的迷恋最终都转化成伤痕. 女人对他来说是困惑的, 简单的, 物品一般. 但是就是这样的女人让他不断的陷入困境. 片中男主角爱上的不存在的女人反反复复陷入自己设下的迷魂记. |
|
赞的很,后半小时完全把前面的铺垫推翻了,虽然结局有点鬼扯吧,但似乎别的结尾也没有更给力的余地啊。希胖如此喜欢金发美女,更加值得赞赏!【2018.01.08重看】 |
|
希胖真是技术鬼才加悬疑专精。点几个化境场面:1.花店明,暗室暗,男主在偷看,偏偏门上一个镜子让俩人得以同框,厉害要死。2.博物馆偷窥女主背影,墙上的画却在反观男主,即反观偷窥者,即反观观众,妈的,看的时候就吓人,解读起来更是要魂飞魄散,牛。3.望下天井的滑动变焦,那种眩晕与心理的强刺激,不用说了。4男主的梦魇。5.女主多次绿光中的剪影,最后一次绿光打柔了,简直就像是一种复活,这个影像语言,妙不可言。6..从开头就一直在埋项链的线,旅馆里推给项链一个特写,接画中项链特写再顺势拉成全景,此时这个全景画占主体,真人占边角位,像是画将人的灵魂或者说主体身份给吞噬了一般,事实的确如此,这个全景藏到了最后,一出来把人要吓死。7.楼梯黑影,很普通的技巧,但神在运用的时机。最后两个也是叙事的神笔。 |
|
希区柯克最好的作品之一 |
|
城市景观和pov视点无缝结合,借此贡献多个神级镜头,例如女主在森林的树后隐藏,以及餐厅寻人的扑朔迷离,假跳河一段不能出现表情,希胖安排了摘花的特写,所有人都被这个调度骗了而不去注意为什么没有表情…这哪里是在拍电影,分明在教大家怎么做导演 |
|
Blame me for falling in love with you. |
|
我有个疑惑,如果马德琳在酒店那里被斯科蒂尾随发现后,不选择自书的形式把杀妻的过程说出来,会不会在戏剧性上显得更强些? |
|
最惊叹于女主前后的反差,前半部分太有气质了,生无可恋的无力感,格外惹人怜惜,太能理解男主会深深滴爱上她;后半部分真的完全变了一个人,没有一点吸引人之处,明明同一张脸,竟有如此大的反差,女主演绝了。电影整体质量之高,令人惊叹! |
|
男人因为爱上幻影而疯狂,女人因为成为别人爱的替代品而心碎,观众们受骗于如此浪漫的奇幻故事最后以丑恶罪行而告终,对于如同上帝一般的导演,欺骗男性的尤物只能是死路一条。 |
|
那个变焦镜头太有印象了。修女在本片被黑出翔来,多年来一直混绕着玛丽莲曼森。8.5 |
|
看一部抵一千部!!!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关于爱情、虚幻与真实,希区柯克用最一针见血的方式不失幽默地道来。
#2018上影4K二刷 |
|
两年半后二刷 A+ / 居然和《夜以继日》完全一样可以看做一种“观看”的欲望解剖,只是这个希胖相比滨口简直残酷到极致。从这个角度来说《夜以继日》革新了《迷魂记》的性别观看方式。 |
|
电影临三十分钟结束时,我想给这电影一个牛逼的评价。
电影临二十分钟结束时,电影在我这的评价不断下滑,但还抱有一丝希望。
电影临十分钟结束时,我的期待值跌入谷底。
电影临一分钟结束时,我觉着故事不免落入俗套,但角色成长这块处理还是到位的,同时不禁开始怀疑希胖在本片是不是失手了。
电影临半分钟结束时,我整个人直接傻掉了。 |
|
看完心潮澎湃,60年前的电影还能带来这样的体验,无愧影史最佳之一。十足的眩晕,虚与实的交织,后半段的真实逐渐揭开却变得越发虚幻,女主角在爱情里由实走向了虚,最终变成了那个假的自己,也走向了她的因果业报,而女主角宿命轮回式的结局也呼应了前半段祖母死于26岁的诡谲骗局。 |
|
心爱的女人两次在自己面前死掉,以及从来没有出现的性爱,是不是说明Scottie非常的性无能?那个戴眼镜的妹子特别有喜感,那副恶作剧的画也不错哈哈 开头闲聊就很像情景剧。真假其实并不能很好地区分,其中镜头柔和出现光晕的段落显然和其他段落很不一样。另外他家门口栏杆上竟然有双喜- - |
|
剧情不如《惊魂记》,拍摄手法和新技术的使用包括气氛的营造却十分高明,看后令人回味无穷。希区柯克的代表作之一。 |
|
满眼都是绿色。 |
|
行至四分之三时已经将谜底全然托盘而出,步步引诱、层层设伏的悬念荡然无存,却毫不泄气,反而解放了影片的格调,使之从经不起剧透的悬疑诡计升华成一场爱与死的献祭,传达了一个惊悚且具迷惑性的爱情命题:我爱的究竟是你所扮演的人还是你自己?在光与影、梦境与现实的交错中,真假虚实更加浑然难辨。 |
|
2008/12/6凌晨,土豆网。前边大段都情节拖沓,要不是知道这是希区柯克的电影,很难想到有什么罪案阴谋,还会以为是魔幻片、鬼片之类的,而后来女主角自白又太突兀、轻易,罪案的悬念还未展开就瞬间消失,使后面的部分索然无味。作为推理悬念片,只能给2颗星。 |
|
终于看到了一部我真正喜欢的希区柯克出品,不似那般机械理性,而是有真正感情的重量。整场局都是严重的命运的错位,一个爱上幻影的男人和一个只能作为幻影存活的女人,当史都华跟踪她到日光下的墓园时,在旅馆里看她乔装出场时,与她在房间里拥吻时,我的感觉就如同影片的名字一般,一场痛苦的晕眩。 |
|
剧情上,有很多大费周章的纰漏。还是晕眩更有震撼力,大银幕上看万花筒般的变幻,有种原初的狂欢的刺激,哪怕经历过《云中漫步》,依然能感受到生理上的迷魂。Kim Novak好美,希区柯克的经典作品总有些好看得泛出迷光的角色,因而浪漫也有了浪漫的根基。黑影出现时,实实在在地有人在尖叫。三星半。@北影节,深影 |
|
这部作品集中展现的【窥淫癖】【异装癖】【恋尸癖】其实在之后更加有名的《惊魂记》里也得到了全面的表达,这就是所谓大师的个性和风格。当然本片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于摄影层面,首先就是饱和度非常高的红色和绿色,尤其是绿色简直完美呈现了那句【爱是一道光,绿到你发慌】呀。同时红色和绿色,以及另外点到的黄色和紫色在【色环】中正好是对比色,形成人物的组合,分外奇妙。饭店那场戏的黄金分割点取景,画中画取景都使得画面美得像一幅幅油画也是格外惊艳。爬楼戏利用移动变焦镜头产生恐高效果想必也产生了很深远的后世影响,种种都构成了迷魂记的经典,真正的可圈可点。 |
|
【5+】Re 毫无疑问,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在这里几乎能发掘一切奥秘:观看的欲望或电影的本质,世界恰好是一团旋涡。影史十佳。 |
|
在《回憶中的瑪妮》裏,女主角活在水彩畫風的動畫世界,卻素描出了一幅三次元風的寫真旅繪,兩者被刻意並列於同一幕中,令觀眾警(驚)覺次元維度的落差的真實存在。《迷魂記》的男主角在目睹畫師本人與自畫像間時,無疑能感受到相同的突兀;然而當這種落差換成另一維度(現實)的同類矛盾(戲子與扮相的落差)時,他卻徹底失去了感知,將其混為一談而無可自拔。為什麼呢?也許這就是此片問世如此之久,世人卻仍舊無法學會教訓,將演員與角色形象的魅力靈肉分離的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