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童不太懂大陆文革,受前苏联影片影响很多,缺少大陆味,比如文革时茅台根本不会摆出卖,再如文革的喧嚣背景太少了。然而,对于特权阶层的揭露与社会低层的无奈,凡直指人性的内容都是共通的。 |
|
宝岛伤痕片,讽刺官僚入木三分,拼爹由来已久。错综政治时局下改了剧本,诞生出扭曲的“不肯脚踏实地”悲剧结局。映前宋楚瑜出面嘉勉,可惜台湾票房惨淡,内地香港更遭抵制。舞台银幕内外呼应,调皮的动势转场,普通人看不到的彩色电影是小姐与流浪汉。“想不想爬到长城上去看看?”“为了感情,苦闷” |
|
谭校长原来演过那么牛比的电影 |
|
因政治敏感而被无情搁置 索性不是永久 回忆当年所有 还想再看一遍~ 假如我是清流水 我也不回头…… |
|
(8/10)改编自张泉龙案。虽然是部台湾电影,但构思和创作这个故事的是来自大陆的剧院,只是上演后不久被喊停,最后被台湾搬到银幕上。相比几年后无脑黑共享派对的《省港4》,这部还处于冷战时代的影片却要克制和视野广阔了很多,看完后感觉相比批判共享派对,这个故事留给观众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思考。而影片也在认真塑造人物,除了巴结主角的官员们,片中也有善良的女二乔虹,还有女配虽然娇气但本性不坏,而原剧本中以李达为原型的张老在片中以真名出场,但影片没有丑化李达,相反还有些作为大人物的气度。这个故事所讲述的内容,远远超出了它所设定的背景。台湾官方让这部片子上映的用意不用多说了,但最初创作团队和观众的感受,恐怕并不只是狭隘的党派批判。 |
|
人物故事不错,部分细节太摩登。冷门好片,底层知青冒充红二代走后门企图返城的故事,永远25岁的谭校长演得不错。假如,不是冒充,而是货真价实的红二代,这个故事就不是家破人亡的悲剧,而是大团圆的喜剧。其实,演得最好的是扮演副市长的崔福生,很多潜台词,真会享受生活。 |
|
8/10。结尾假茅台碎了,水中夕阳倒影的幸福也没实现,选择在这投河自尽,细节线索暗示赝品终究会拆穿,也是给特权游戏规则、民众越级就是犯罪的响亮耳光,和监狱血字一样触目惊心。男主见机行事、整合听到的信息,掌握高干们的交往规则,团长秋波暗送,副市长不对齐的纽扣,含蓄刻画了官场的腐败淫乱。 @2016-09-30 21:10:11 |
|
一名叫赵锡永的人2010开始冒充国务院研究室(或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司长、副部长级巡视员身份,在湖南、云南等地区调研并发表言论,不少政府官员对其信以为真奉为贵宾,甚至聘其为政府顾问。 2013年3月29日,假钦差赵锡永落网。 |
|
如此具有现实意义和讽刺意义的好片,81年金马奖啊 |
|
真把果戈里的钦差大臣完全地从讽刺提到了悲剧的水平。音乐太哀伤动人了,谭咏麟演戏也这么好。 |
|
我在40年前弯弯的电影里看到了今天的现状…里面内容太多了:1.全力的利益分配;2.女权的兴起之难;3.社会固化的推手;4.名人的睡名角。最具讽刺意味的居然是里面的那瓶假酒,还有就是那句话剧团团长给观众说的台词,“常有的事,习惯了就好了”… |
|
终于找到了这个久远冷门的电影资源,大陆作家根据俄国文豪的经典作品改编成文革背景的剧本然后由台湾人拍摄香港天王参演,文化背景导致细节上有点瑕疵,但戏剧性和讽刺力度真是惊人,算得上政治喜剧神作了。茅台酒作为道具的反复妙用,谭咏麟演得还挺灵,邓丽君不但献声竟然还出镜了,一面是毛像一面是邓像哈哈,但那时候大陆应该还听不到邓丽君吧。 |
|
假如流水能回头,请你带我走,假如我是清流水,我也不回头 |
|
观众同志!观众同志!非常抱歉,虽然开演的时间已经到了,可是,可是还有一位贵宾没有来,这是常有的事情,没什么好奇怪的,习惯了就好了,请大家再等一会儿吧。 |
|
一瓶80年茅台的曲折经历。深刻反映了当年广东地区酱香型的地位。 |
|
同样是钦差大臣的底子,本片比《年会不能停》辛辣百倍。小璋为离开农场,赵团长为房子,乔红为摆脱特权控制,副市长为升迁,钱处长为人情,其实都在要求“上调”,离开苦闷的现状,而假茅台就代表这美好却虚假的幻想,几经周折回到小璋手中,最终如泡沫一般破裂了。在剧院里,小璋被带走的原因是“冒充”,于是就有了那醒聩震聋的提问:“真的,就不犯法了吗?” |
|
“Dang的政策一改再改,不也是欺骗人民吗?”改编自1978年的上海真实事件,情节细节有几处明显的bug是经不起推敲的,但瑕不掩瑜。观影全程从暗暗发笑到一阵发冷,这就是《钦差大臣》的现场演戏特色版,各种临机应变谋上调,一瓶假冒二锅头在那个疯狂年代被几次倒腾最后破碎,极尽嘲讽之能。权力真的是会上瘾的,在TC出身论和官本位就是制度真理,无论什么样的阶级,你会发现只要有那么一点点可以寻租的的权力,某地人是可以想法子变出各种花样折腾,拉关系找门路,几千年了就这点好[狗头]。很佩服原事件男主角的胆子大、反抗精神和应变能力,但最终也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18届金马最佳影片,谭咏麟凭借此片拿了个金马影帝。8.2 |
|
剧本太牛了,一度让我联想到有同样讽刺效果的神作《妙人奇迹》,可惜作为王童早期作品,叙事手法上稍显老套,比如:过多使用的表情特写,片尾那句很和谐的字幕说明,扣一星 |
|
假如流水能回头,一切还是照旧。果戈理的剧改编成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大陆故事,充满了政治讽刺。剧团里的戏剧“钦差大臣”和市委书记家看的“小姐与流氓”真是相映成趣。 |
|
改编自沙叶新的同名话剧,话剧是《钦差大臣》的仿作,讲一个混混模仿高干子弟招摇撞骗的故事,电影现在看过时气息也不重,这不能不归功于导演王童的功力,还不错的黑色喜剧。 |
|
上一部看到的把盅人刻画得惟妙惟肖的还是背对背 两岸一家亲 湾才是最懂我们盅的 当然这部是湾盅共同照镜子
DVD画质 甚至还要差 很喜欢其中几个转场 比如喷嚏 标语下撒尿与打酒 孕吐与死鱼的喘息
李小璋是缀连各个人物的观光者 李小璋或许是胆大的个例 但副市长吴书记场长戏院领导这样的嘴脸才是常态
与明华的感情线无疑是增添了苦情戏码 最后投入河水或是裂镜自戕是挣扎在特权下底层人的唯一出路
假如我是真的 李小璋正如灌了烧刀子的茅台 被当做珍宝几经易手 最后碎在一个漆黑的夜晚
太喜欢台词 每一句都那么典那么盅
「这是尼克孙喝的 是日本田中首相喝的 不是你喝的」
「只怪我们都没有一个好爸爸」
「不能上调 我就上吊」
「有 市场没有 外侨服务中心啥都有」
「普通人看不到 还是彩色的 很有意思」
|
|
近几年我看过无比难受的一部电影,意难平。他们在权力范围里最大限度享受特权,为难他人,把这种恶当做平常,还要追问十年寒窗凭什么比得上几辈人的奋斗。有些人几代人站在特权里跑马圈地还以为是自己的努力,而那些普通人的情感与幸福早已被践踏得稀碎。 |
|
虽然我也觉得这个故事悲剧收尾会比大团圆结尾来得有力度,但没看到结尾前,心里还是会期望李小璋和明华能有个幸福的结局;可当小璋上调成功时,心里还是觉得美好的结局太理想化、太让人难以置信,以至于最后的大逆转虽然让我于心不忍但还是觉得理所应当。P.S.:周明华是全片中我真心喜欢的人物;…… |
|
王童看似拍了一部讽刺对岸的电影,实际上是对当时台湾社会的影射,处处有伏笔,句句有深意,在对权威崇拜、出身决定命运、人情家族政治的一次次丑态的揭露中,自由的概念变得愈加清晰起来,《钦差大臣》的故事在当下也远没有过时,反而更显示出其先锋的寓言气质,人类总是将权力当成春药,权力与权力者也结合为畸形的怪物,谭咏麟饰演的男主角本是一个天真浪漫的理想主义青年,他从大城市到偏远的农场劳动是时代政策使然,也是那一带青年人的悲剧,当年轻人被放逐,梦想消失,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特权当道,上层阶级浮华风流,而普通百姓却生存艰难,茅台酒与戏剧票,豪华的别墅和矮小的平房,身份决定了很多东西,在假扮首长儿子的戏份里,本来是有更加喜剧化的处理方式,但王童却用极其心酸的风格来表现,他的一次次努力和形形色色官员们的嘴脸 |
|
影片改编字果戈里的《钦差大臣》,但故事发生在某国。有点脸谱化,但影片的讽刺精神,完全继承了果戈里的原著。 |
|
改编自果戈里的钦差大臣,放在知青返城的背景下,故事逻辑都是自洽的,也没有没来由地黑化大陆,算是很难得了。可贵的是片中很多讽刺放到今天来看依然有意义,拼爹依旧是最便捷的上升阶梯之一,“党的政策一改再改,不也是欺骗人民吗?”这样的台词在这个冬天听起来尤为刺耳。81年的谭校长,好青涩,好真诚。 |
|
该片牛叉之处就在于编剧沙叶新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这些剧作在当时曾引起巨大争议,像这种如此真实描述那个丑陋的年代的作品,现在越来越少,就算以后旗帜变了色,要重新面对这些的时候,也许再也找不到这些亲历者了!ps:结尾的字幕太2B了!谢谢台湾 谢谢王童! |
|
#胖鸟电影# 3.7 分。本来抱着猎奇的心套去看,结果还行。戏中戏~ 在一个“教育片”的大结构内骗局展示主人公自己与红色权贵的道德观念,个人觉得结尾二代少女那句“何不食肉糜”的惋惜四两千斤。另外影片语境中那套运转良好的荒诞系统到今天只是更加变本加厉。 |
|
當時台灣對大陸用力的諷刺和揭露,無疑陷這部電影於另一套主旋律的框架裏,可是在寥寥無幾的毛時代電影中,這一部是唯一一部著力於諷刺刻畫中上階層特權的。 |
|
并不黑色幽默而是比较硬朗的讽刺,没有太多夸张的反而让人心酸又无奈。这么多人物却都有比较鲜明的形象,从性格塑造到选角都很到位,尤其是他们互相之间的关系还非常复杂。看了看剧本似乎更想营造一种倒叙的悬念,但片子比较平实且步调轻快。特权社会让人觉得毫不意外的真实,那种道貌岸然也依稀领教过 |
|
钦差具有永恒的普适性,作为戏中戏很好(可以更多点)。角色选得好,微妙的腔调当然比大陆正宗官腔差一点。校长真帅,台大女真美! |
|
对官僚主义的讽刺性描绘一针见血,这样的片子现在谁拍谁死!大陆同期的“伤痕电影”过度的掺杂了感伤主义,相比较而言,这部台湾电影要辛辣得多,很好地阐述了特殊时期的那种个人悲剧
PS:片中那部只有特权阶层只能看到的彩色片,好像是迪斯尼经典《小姐与流浪汉》 |
|
1.特权阶级的虚伪与势利,对上阿谀奉承,对低横眉冷对;2.每个阶级都有每个阶级的关系圈与处世方式;3.欲逾越阶级圈子最终只有死路一条;4.底下人的幸福最终只能像是湖里倒映的夕阳,如此相近,却又触不可及... |
|
片尾男主说,“假如我是真的呢?”,意思是身份的重要性能让一切不合理变得合理。可是这话分明逻辑不通,因为人家就是控告他诈骗啊,别的罪也没赖他身上。其实我看完后的第一感觉反倒是,假如这些众生相是假的就好了,如果是居心不良的GMD泼我党脏水该多好。只可惜这里面的每个人物每句台词都太真了,大概在每个城市每个单位都能揪出一把。而且这些人和事至今仍在上演,批条子养小三官官相护媚上欺下什么的甚至已经见怪不怪。当初被禁的剧现在也未必能演,“假如流水换成我,也要泪儿流”。 |
|
知青版的《钦差大臣》,以颇为戏谑的方式借一个一环接一环的骗局讽刺了旧社会官场丑陋百态,无产阶级主人终究是个幌子,等待他们的只有万劫不复的悲剧深渊。 |
|
由台湾拍出大陆方面的现实批判题材,原本是改编自79年上海真实事件的剧本,托名为沙俄果戈里的《钦差大臣》改编,这种创作背景上看有种错位感。大部分场景还是很还原当时内地情况,唯结尾的悲剧化改动,可能是为了迎合台当局的导向。
讽刺+剧本原作结尾的思想总结,整体导向会比较接近吕班或黄建新的讽刺喜剧风格。 |
|
要是能不这么悲,一直黑下去应该更好 |
|
这个改编只能存在我们的臆想中,编剧和导演最大程度上继承挖掘了果戈里原著的现实主义价值,在中国的语境中将原著的批判讽刺意义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戏中戏的点睛之笔,还是二重人物关系的交织形成的荒诞色彩,超凡绝伦! |
|
非常讽刺,前后字幕有碍观瞻,创作者的主观评断影响了故事本身的多重讽刺意指。领导子女升迁调动不算走捷径,平民百姓走小路便是投机倒把,逆转是少数,绝大部分人都是线性人生。套用果戈里的戏剧套路真是这部电影的一大妙笔。 |
|
假如流水能回头
请你带我走
假如流水能接受
不再烦忧
有人羡慕你
自由自在的流
我愿变做你
到处任意游呀游
假如流水换成我
也要泪儿流
假如我是清流水
我也不回头
|
|
假如流水能回头,请你带我走;假如流水能接受,不再烦忧.有人羡慕你,自由自在的流。谭咏麟曾年轻。 |
|
真生猛,真牛批啊!依据果戈里《钦差大人》的中国化改编,故事也许是虚构,但角色的演绎和感情却可能是真实的。以及对特权、拼爹以及时代背景的讽刺入木三分…… |
|
庄奴、陈信义为邓丽君写了《假如我是真的》《假如梦儿是真的》两首电影歌曲,前者收入片中时加快了转速导致声音失真,似乎是那年代电影配曲常见的问题,后一首只收录了旋律。谭咏麟、镇钟涛两人的重要银幕作品都获得了好友邓丽君的献声加持,他俩也一直怀念着昔日友情。歌听了快二十年,才知道是这样一个故事。 |
|
用荒诞的故事来讽刺现实里的官僚体制,乍一看觉得可笑,实际却非常令人心酸。谭老师年轻时真是一表人才,全片节奏流畅,台词自然,结尾有些悲剧的过了火,但足以令人反思~ |
|
大D哥的政策一改再改,不也是欺骗人民吗?振聋发聩。台湾人拍当年的大陆,非常写实。。 |
|
中午 刚看完;有其现实意义。
想看的同学 留下email 我发地址.
|
|
一个平民用假身份进入上层人脉关系的诈骗案。据说是真人真事改编的,取材自上海滩1978年的张泉龙诈骗案。没想到这种时代题材,竟然由谭咏麟出演知青,形象气质还很符合。更没想到的是,谭咏麟还凭此片夺得金马影帝。 |
|
沙叶新同名戏剧改编,还能说什么呢,经不起这样的疑问。谭咏麟如果演电影也是一把好手,不止这部,《双城故事》也不错。 |
|
谭校长81年为啥要孤身一人赴台拍这个呢,不知道背后是什么背景。。。为啥要埋汰李达呢,这边这么多人,唉。。。 |
|
勉强及格。海岸贡献的镭射碟片版,4:3的比例有点不对,分居银幕两边的演员经常被切掉一半。根据《钦差大臣》改编(同时电影里也在上演这出舞台剧),知青谭咏麟为了上调,借请假回家之机伪装成中央高干子弟请托上海各干部。剧情有一些对特权的揭示:看戏时优待领导、女演员与领导有私情,当然主要还是没有背景的知青只能困于农场,但从讽刺或反思的深度而言,本片并没超过同时期大陆文革伤痕创作的范畴。剧本由大陆作家沙叶新执笔,内容还是比较接地气的,cue到廖承志、李富春、李达等人(李达在本片中还是一个有台词的角色),一些戏营造的很紧张,譬如谭咏麟与书记的见招拆招。电影开场就铺垫了谭咏麟的奸猾,这角色不太可爱——刚抱怨完自己爹没本事,又嘱咐女友不要打胎,你可真是不怎么负责啊兄弟。电影处理的比较活泼,尿和酒的缀连,假茅台的流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