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在美国的家庭煮夫,同样带着两岁大的宝宝,我经常会带孩子去周边图书馆和社区的读唱活动,经观察我是周围三个城镇里唯一的奶爸,也说明本片的意义何在,太多母亲被困在家庭中了。影片开始带娃在超市,接着是每天做早餐煎黄油的蒙太奇,甚至于给宝宝睡前读的书,都和我的生活一模一样。艾米亚当斯和老公的所有对话,倒过来就是我和我老婆的对话,所以就很戳我。用狗来代表自由和野性本源的呼唤,不就是源自杰克伦敦嘛,对应的就是女性意识崛起形态都发生变化,只是放到本片里面多少有一点点突兀,艾米亚当斯的表演实在是太到位了,她就是我见过的那么多美国家庭主妇里的一个。作为一个家庭煮夫,近期看所有的女性议题的影片,我都会极其共情女性,或许更多的男人应该像我一样感受一下女性的家庭工作生活,不然就别说什么了解女性体谅女性支持女性。 |
|
又一大型让人恐婚恐育现场。曾经你是女孩,女人,新娘,母亲,而现在你是一只夜晚才会变身的狗。 |
|
除了非常肤浅表面的输出之外空无一物,更不用说这些输出还是极端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不愿意为自己自由意志的选择负责任这种非常符合所谓“艺术家”的刻板印象呢。我甚至会想到同样的设定交给兰斯莫斯来拍不一定会更好但至少成片效果会更有趣 |
|
#TIFF2024#3.5. 母性的源头是野蛮,是暴力,是为了种群繁衍生息而做出的牺牲,子宫所拥有的能量与痛苦是不可预知的神话。”Nightbitch“想要讨论的生育困境和母职枷锁依然桎梏于西方白人中产的框架里(甚至可以说是America centric),然而在喜剧的外壳之下是毫不掩饰地用变形动物的寓言来表达生育带来的生理与心理的摧毁:成为一条夜跑的狗要比在家庭牢笼里忍受丈夫与孩子要自由高尚的多。既是上帝,又是怪物,所以Amy Adams虽然有模式化表演的痕迹,但依然可以在天马行空中找到层次。需要注意的是,电影最终的态度依然回归异性恋核心家庭,似乎做狗只可以是一段自我愈合的过程,而不能是歇斯底里彻底决裂。Marielle Heller的幽默感承接她之前作品的脉络,然而我们如何超越White motherhood/womanhood从本片是得不到答案的。 |
|
TIFF 9/8|第二天的premium screening AA和scoot也都来了🥹🥹真好。support的重要性!整体很high tension,愤怒又伟大,整体混乱的vibe虽然是要表达motherhood whirlwind一样感觉,但觉得稍微再给点structure会更好,还有就是变狗狗的比喻和body horror有点太生硬了?(and too anti cat🥲😂lol)之后q&a说狗狗的群戏大概有12只狗狗和他们12个trainer全都躲在树后面,在那边此起彼伏的“sit!” while Amy waa trying to act🤣🤣🤣🤣🤣 |
|
3.5 用独特的视角去展现“母亲”这个被社会过度美化的职业,有时候很希望电影能再拍得大胆一点,但同时又想,这样很educational的议题也许是应该拍的更accessible一点去吸引更多的普通观众看,毕竟评论里还有男人在教全女性主创什么是“motherhood”(???摊手), AA演的也是太拼了,毫无一点vanity在身上,值得至少拿个奥提... |
|
如果结尾不是在讽刺女性就算痛苦,也会永无止境地被家庭和情感绑架,陷入动物的困境,那就过于可怕了。 |
|
哦,即使通過變身為狗釋放壓力也依然要回歸人類家庭的溫情故事 |
|
结局能不包饺子吗 |
|
前一个小时提出问题的部分很好,又带有魔幻现实的色彩。最后半小时开始解决问题了,好像一切都源于“沟通”不畅和自我压抑的问题,对于某些结构性的问题浅尝辄止。最后半小时才是fantasy吧。 |
|
这片名就知道AA还在拼。但不希望再接这类题材了,难受。 |
|
自由男权春晚小品,只说生完孩子丑,不说实际伤痛;作弊把女方设置成自由职业、带两年小孩零门槛回归“职场”,直接把妻职惩罚大头跳过;女方娇嗲嗔怒粉拳捶胸,男方借驴下坡,认个错继续和和美美包饺砸 |
|
女性是艺术家,是母亲;是神,是野兽。这几年讨论母亲身份的电影不少(但还不够多),这部胜在表达方式新奇,剧本和节奏够硬。影片一上来的独白就喊出了不少母亲的心声:这个世界只赞颂母亲的伟大,却没人警告你当妈的辛苦。在虚与实之间,女性/母亲的声音通过大量独白和装置艺术呐喊了出来。对于男性视角的处理很真实,他们确实不懂她们的苦,但有时也确实是因为没有切身体会到,真的自己带一天孩子就都治好了。
首映Q&A中导演说:我们需要更多表达女性的愤怒的电影;而当话题转移到片中唯一一位男性的时候,男主则表示:最大的教训就是男人不懂就别瞎mansplaining了。本人深表赞同。 |
|
女性长期受压迫的根本原因在于她们特有的生殖能力,如果女性们自己都陷入到生殖崇拜之中无法自拔,那么所有的女权主义运动,都成了白忙活一场。电影的喜剧节奏很生硬,很吃力,高开低走,越到后面越是力不从心。 |
|
一直很期待後半部會出現什麼,結局如此空降令人大失所望。 |
|
立意是好的,好歹是关注了“母职”的牺牲——制造生命本来就是能够封神的能力,值得全人类的崇敬和呵护,可现实对“母亲”的要求却是从内到外无止境的无私奉献,还不能有丝毫怨言,导致每个为母者内心永远难以平衡,能够自我催眠自我说服才能勉强度过那段最艰难的日子。本是有深度的话题,但本片的挖掘却有些跑偏的味道,猎奇度是有了,共鸣却难以达成,更可怕的是最后一幕居然又回到了生育的怪圈,就冲这一点,一整个片都算白拍了 |
|
很迷惑的剧情简介和译名 |
|
绝对通俗意义上的难看,脑子转不了弯的美国电影。 |
|
当妈妈以后才会知道 疲惫的身心 无人的陪伴 无处的诉说 无人的理解到底是什么 那种孤独的感觉 |
|
以为是惊悚片,没想到真是惊悚片 |
|
大银幕。影片整体的喜剧基调将这种植根于身体恐怖的概念消解的一点不剩,问题是喜剧语法也极其割裂。AA很拼,片子太差,明年冲奥她又无望了。#LFF |
|
前一小时五星,后半小时一星。结局生二胎啪啪打脸,前面全白看。成为狗以后多自由多快乐啊 |
|
其实还是很不错的,艾米表演够给力。可是这个片子还是太小的感觉了,也不是流行或受欢迎的突破形式。总觉得欠力道和才情(导演编剧方面) |
|
艺术圈对话之虚妄《方形》狗人,宠物杀手妈咪团聚会;日常段落比变狗记和艺术圈段落要好看很多,全旁白点明中心思想确实太偷懒了点? |
|
艾米很好,越来越多女性电影呈现在我们眼前也很好,没有男凝和性剥削也很好。但是为什么都那么爱说大道理?为什么必须通过狗的意象来唤醒自己?我对狗完全没意见,只是其中的逻辑并不那么顺也不很高明。把旁白单拣出来就像在听一场TED。最后表达的是女人可以不需要男人,但必须同时兼顾事业和孩子?母爱并不神圣光荣,它原始甚至暴力,但你应该有?为什么女导演讲来讲去还是不跳出这个主流框框里呢 |
|
1+ 很糟糕,不外不内。不敢建造足够深入的主体直面空虚,也远未抵达类型的语气审视痛苦,于是荒诞仅用来填充神话的外壳而未能具备力量。但是,仍比另一些玩意善良。结尾是春晚附体了吗? |
|
稍微有点浪费艾米亚当斯的付出了。 |
|
虽然有些直白和说教,整部电影想要传递的内容还是表达得挺生动有力的。但问题在于,所有这些内容最终都停滞不前了,缺乏主旨上的深化或情感上的爆发。而这个结局更是显得突兀、割裂和赢弱,堪称最大败笔。 |
|
整体转换有点生硬,但是对于女性成为母亲后会成为另一个人,会成为动物的这一部分描写的很精细。女人可以是母亲,是艺术家,是女人,但是做母亲实在是太原始的工作,也太痛苦。太搞笑,在电影院看,除了我和朋友以外全是白男,他们看起来被暴击了哈哈哈哈哈哈 |
|
因为你的母亲也是这样过来的,所以忍一忍吧,回归家庭,做一个妻子,母亲应该做的事,销毁自己作为“人”的自我意志,自愿牺牲吧,这样就皆大欢喜了,怎么不算是超绝恐怖片呢 |
|
“我悲伤地陷入了trap——我解决了——噢我又高兴的陷同一个trap啦!”???
看起来像是先进的女权电影怎么还在父权的封建架构里…无语
电影传达的概念:女性善良,记吃不记打,就像她愤怒后变身为的狗狗一样容易驯化?
女性终归是人,不是畜生;女性还是神,能创生,不要低估一个已觉醒的女性!
ps中间的自我解构成长部分真的很爽,结局太恶臭了。 |
|
非常直击育儿内核。👍 |
|
很喜欢这部电影。motherhood is really really hard。这句话很难说出口。很多人并不享受当一个妈妈,甚至非常后悔做这个选择。但是如果你运气好,破局也是有可能的。破局之后重新爱上做妈妈也不是不可能。amy即使变成狗,也是最漂亮的那只。拿起画笔那一刻,仿佛梦回big eyes。 |
|
仅从动物性的角度探讨女性试图在婚姻和养育中获得自由是不是过于单薄?这些被困的女性也绝不是在获得了丈夫理解和帮助,回归到自己的事业以及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就豁然开朗。不能回避的事实是,更多的女性在养育的过程中得不到社会有效的支持,不得不在反复的权衡中不断地弱化自己的坚持。更有可能的是,她可能会在无数个瞬间思考,这一切的意义感是什么?尤其是当我们对气候、财务、以及各种不稳定的因素担忧的时候,生命的价值被卷进时代的洪流里的时候。 |
|
母职对女人的扼杀是如此慢性而不由分说,使得讴歌都成了枷锁,信赖都成了插刀,但顶不住母爱的光辉就是顶不住,《夜母》用了那么大的劲头允许母亲歇斯底里,放任她回避一切需求与触碰,默认她把自己变成兽也变成神,灵光乍现再乍现,情绪涨至天高,落脚却是反方向,实在让人空欢喜一场。但是AA演得真好,电影有不少供奉她演绎的庙宇,每一座都是香火缭绕的。三星半。 |
|
本质上是个金句电影,都靠直给,比较浪费题材。当然最主要还是导演不行,旁白和具象化的动物化都是灾难级的处理,而且这故事的核心居然还是“mom always come back”,难评,就差直接说“搞完女权回家继续带孩子”了。但是AA演的是可以的,就浪费。 |
|
虽然不能完全共情,但是基本能理解电影想说的,只是不理解为啥电影绝大部分恐婚恐育,最后突然回归家庭还生了二胎,只要老公理解所有问题就不存在了? |
|
AA接这部片真是个错误决定 |
|
一句话的事儿,so easy~ |
|
“我有时候会愤怒地变成一条狗,不如你也来履行下母职”;Rachel Yoder的原作其实有些抽象,并且有相当多的情绪宣泄。在经过影视化后,它基于改编需要,意外“磨”得特别平——仿佛不像是具有明确讯息、天马行空的立场之作,而更像如《家有仙妻》拥有超能力稍微加入小黑暗的重新诠释,或是早十年前电视台会流行生产的主妇剧外加一点点想象。而即使有AA出色的表演,乃至电影本身在还原想象的努力值得肯定;但它肯定是对这本书想要讲述的东西的一次背叛。最终在“古怪”之间,它没有了让人着迷的“怪”,却只剩探讨家庭性别分工的“古”(旧)。 |
|
女人是需要哄的,你哄的心花怒放时,她依然会做牛做马……看又来了一个女儿!眼睛似碧波、迟暮的美人艾米·亚当斯,打破光环、跳出人设、自毁形象,难道还是要为奥斯卡的提名而奋斗? |
|
比婚育更可怕的事是习惯婚育 选择狗作为核心意象是因为这是唯一一种可以被轻易驯服的动物? |
|
女性身体的agency变成一条“狗” 够劲儿!还claim了“bitch”这词 |
|
对motherhood的展现全都是表面浅浅的一层,AA“化身狗”的戏份也没有很动人。如果非说AA要靠这个片再次冲后,只能说她是稳定输出,是她该有的水准,她也确实很努力的把自己最不好看的一面给观众展现了出来。 |
|
我挺喜欢最后结尾两个人又在一起了还生了二胎,这部电影并不是在说生与不生的二元选择,而是生孩子之后我是否还能找到原本的自己去做一个让自己身心愉悦的人。二胎也好复合也罢,选择权都在她手上。她自己也说了,并不后悔生孩子,只不过要探讨的是如何协作来养育孩子。 |
|
看的哈欠连天,本东亚移民不婚不育女好像比较难和中产白女妈妈共情,故事对我来说有点老套了 |
|
放过AA,放过母亲,放过狗狗吧! |
|
母职的自我剖析,几段喊口号似的台词还挺直接的,结尾生二胎没看懂,可能全球都在为低生育率烦恼吧?这种看似口吻亲切实际清醒地走向深渊的故事才更可怕,我宁愿相信是反讽。 |
|
message received |
|
三星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