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爱小孩子猜声音那段,算得上看过的电影里相当浪漫的叙事了。很温和也很有爱。 |
|
我正直勇敢有阅读量,我有什么好可怜的! |
|
茉莉才是看完了王铁梅所有的报道。去创造新的游戏规则! |
|
给母亲的家务活拟音配音的真的是年度名场面。 |
|
年度最佳!评论区有打一星、说邵艺辉吃女权主义红利吃上瘾讨好女性观众的,就算是,怎么就不能讨好了,是我们女性观众不配被讨好吗?在吹毛求疵什么呢?我就吃这一套!更何况这部作品也根本谈不上激进,甚至电影里对男性形象还是美化的,没有表现出丝毫对男性的恶意,非常真实、细致动人!那么多成百上千讨好男性的电影怎么之前不说?在男性英雄主义角色玩转乾坤、占领话语权的时代,难得有女性导演脱颖而出,打造了一个现实主义但女本位的世界,完成度极高,剧作功底极好,如此优秀的作品,不应该多多鼓励嘛?(部分男的不要去我主页动态底下骂我了,攻击不到我的,你们这种行为让这部片子的含金量又增加了) |
|
“你看过几本上野千鹤子啊?”,一想到这么好玩的电影热度不大我就急的团团转 |
|
章宇被扒衣服的那一段,全场女生大笑,我们什么时候在中国的电影里看到过这样的场面,共享过这样的笑声?当影片迎来一个非常俗气的结尾,闪耀的聚光灯照在小孩儿头顶,如此土气的设计,却让我觉得是最棒的一幕。我们何尝拥有过这样耀眼的结尾?我们看了这么多的电影,看了那么多逆袭的主角与光辉的英雄,终于,这盏俗气的顶光打在了我们的头上。我们看了太多他人的故事,甚至很难找到一张镜子,让我们能够看到自己。但邵艺辉为我们写作,给我们安慰,给我们希望。我当然希望明天会更好,也希望有一个可以依偎的臂膀。 |
|
太喜欢了!是那种看完了会庆幸“啊我来电影院就是为了看这种电影!”的感觉,每一个点都可以精准地戳中自己,在全场无数次的大笑鼓掌中收获了特别多的感动和愉悦。邵导继续稳定输出,依然发生在上海,这次聚焦当代沪漂人的日常,态度温和但表达坚定。单亲妈妈不必是超人,恋爱脑也没什么可耻的,你可以犯错可以脆弱可以愤怒也可以胆怯。创作虽然会痛苦,但做一个台下鼓掌的观众也没什么不好,男人是可以雄竞的,没有血缘也是可以组建家庭的。街头可以弹唱也可以cos,小朋友也是可以不用卷的。女性叙事跟女性表达当然不用总是苦哈哈的,但如果还有人没看到那就要一直重复一直说。拒绝“爹味”叙事但支持“妈味”表达!现在可以光荣地宣布,这不仅是好东西,更是中国院线最应该出现也最值得被看见的东西!激情五星了! |
|
硬刚尾随男、怒怼随地小便男、正视自身需求拒绝不合理不礼貌的性行为……在一秒24帧率的大银幕上,以光明正大的“女性凝视”,且视他人凝目如鬼火,去回应去鄙视长久以来不文明不尊重女性的行为,简直不要太爽。所有女生都该看的一部女性爽片 |
|
好东西仅好东西可见 |
|
女儿听声音的那场戏说明了,女性的声音,也是世界的声音。我们通常没有用这种方式去留意过、听见过、定义过这些属于女性的声音。 |
|
《她不想打拳》《男人还挺好玩的》《不雄竞了?》…多好的生活文学啊,多棒的表达啊,别再面面俱到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搞砸呢,是谁在裁判呢? |
|
邵艺辉太灵了,小宋佳太灵了。
窝囊废男人赛道支持赵又廷闯入,终于不用被某男垄断了,看不下去那张脸。 |
|
手松一点可以五星。比《爱情神话》更普适也更辛辣。这哪是中国的《芭比》啊,这是中国的《弗兰西丝哈》。 |
|
这是一部充满了善意,还相信世界会更好的电影。尽管片中《明天会更好》的副歌几乎唱全,只差了那一句“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
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作品,不仅因为满足贝克德尔测试,更因为,它跳出了1.0的苦大仇深、复仇心态,进入到一个打翻了二元对立的混沌状态,并把女性的主体性,真正凸显出来。
这是一部一切都关于性别,但又不仅仅是性别的电影。街头的歌唱、家中的种菜囤货、调查记者的失落、校园举报的泛滥……无不在提示,“权”字之前,不仅有“男”,还有“父”,有“公”。
靶子是老的,但拳套是新的。这就是“明天会更好”的希望。
“冒犯”之语,都借小女孩的嘴说出,不是避重就轻,而是在说,下一代将建立一个新世界。而我们今天的“因”,就是明天她们的“果”。
是好东西,去看吧。 |
|
昨天看完散场时,背后一个男的用一种逗小孩的有趣口吻对女伴说:怎么样,回去要写个几千字的观后感呀~简直是个最佳CALL BACK |
|
王茉莉才是看完王铁梅所有报道的人!!! |
|
胡医生真的就像是从交友软件里直接拉出来的一样,绝对典中典,听到是有妇之夫他更来劲了,听到是les被他扳直就更爽了,最后听到为了他自杀把他直接给爽死了,“ 爱我便是 ”在中国影史上应该有一席之地。 |
|
女儿猜声音那场戏太妙了,不是下雨打雷也不是龙卷风,不是自然,是妈妈。
世界在妈妈手中诞生,妈妈是我小小世界的神祇,妈妈创造一切,妈妈无所不能。 |
|
这才是我想看的女性主义。想推荐我每一个女性朋友都去看《好东西》。但最戳我的一段是在地铁上,那个陌生女性一个轻微的动作。 |
|
它没有那么好,节奏松散,俏皮话有点刻意,转场靠bgm,处处都是导演的表达欲……但我们确实需要,需要一些放松的时刻和小小的呐喊,需要短暂的逃离,像课间的十分钟,像一杯去冰微糖版的霸王茶姬。 |
|
虽然看之前我已经知道了剧情,但影视语言还是大大超过了我的想象。小孩在听录音那一段完全是视听语言才能表达的诗情画意,我满脸是泪。故事里的小孩像我小时候一样感受到了大人们的困难,也感到胆怯。不一样的是,她还能看到很多能为她做榜样的大人。我四十多岁才看到这样的电影,她9岁就能看到了。这让我感到希望。高兴,11月的开心事。(另外请大家仔细看字幕里面有我的名字!) |
|
两个小时的《邵艺辉脱口秀专场》 |
|
一扫阴霾,抚慰人心,走出影院的时刻心情无比灿烂。几乎是每一个在都市缝隙中风尘仆仆的你我的写照,被原生家庭、性别困境、身份标签裹挟,被迫训练出与琐碎、烦闷、孤独和对自己的不认同和解的能力,在自嘲自省中打破偏见与隔阂,放下助人情节,尊重他人命运,并毫不吝啬地释放出善意与爱。不再困于“你还爱我吗”“你爱过我吗”这样以占有和承诺为终极目标的陈旧情感模式,将目光投向丰富而具体的场景、事件与对话,在一段段因缘际会又瞬息万变的时间切片中记录着人物情感的升温。辛辣、精准又令人捧腹的讽刺丝滑地嵌入情境之中,无须利刃便足以生成穿透现实的力量。相较《爱情神话》,更加平和与自如,向导演致敬,华语年度五佳很稳。 |
|
这跟《爱情神话》比,好像女主一样,真是“放弃理想”了。有些调度还不错,台词也挺调皮,但用力过猛的宣教痕迹比比皆是。如果女权真的是平权的话,一个把异性当工具用,努力奋斗只为适应职场游戏规则,冲到哪儿都指手画脚自以为是的人,无论哪个性别都应该对自己有足够的反思。可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主角却毫无自省,随时随地自我感觉良好,只因她性别为女。各种以性别定善恶的刻板印象,女人天生圣体,而男性要想成为“好东西”,当舔狗、土狗或者看门狗都还远远不够,只因身负怎么忏悔都洗不清的原罪,这就是所谓“新的游戏规则”,堪称新时代的阶级斗争样板戏。这是真的在关心两性平权,还是想赚一波性别红利?片尾画外响起那句著名的everlasting arms,却在字幕里改成了“彼此的臂弯”,小视频味道破表。 |
|
你可以走出影院之后觉得这不像电影,而像电视剧,脱口秀,或者播客,但是你没办法否认坐在影厅的时光是惬意舒适和无比投入的两个小时 |
|
有几个单场戏处理得不错,尤其是听录音那段,但是这整体上,特别满又特别散,就像是90年代国产都市片的性转版加上很多纽约客电影的风格,很多问题和《爱情神话》很像,却更用力地在戳豆瓣文青的嗨点,有一种在看豆瓣文艺大V广播和书影音点评串烧的感觉。台词上的设计感比《爱情神话》更强,显得更做作,使得很多生活气息都被“精雕细琢”的台词给消解了。两个小时的电影略显流水账,节奏感比《爱情神话》也差了很多,很多戏都看着像电视剧,甚至这样的人物关系更适合拍电视剧。还有,章宇和赵又廷对戏真像一对基。 |
|
很失望,远低于预期,导演已经放弃导演技术和视听语言了,完全让步于嘴炮轰炸和精致金句,不知道是不是怕角色在电影结束前表达不完还是咋的,每一句台词都在试图证明自己「你看,我多精妙准确又有想法」,上一次看到这种腹泻式表达还是 N 年前赵宝刚的奋斗,观感很像又看了一次《惊奇队长》但变成了语料更足,气势更爹,冲动和无节制地更 teenager 的纯态度输出片,已经不是电影了,更接近于拼命折腾自己也折腾角色的纯演讲。看着很累,几度看表。选角也不是太好,看演员表惊艳,实际又没化学反应,可能演员也没想到自己变成纯念台词的工具了吧。。。不推荐 |
|
其实真正看完妈妈所有文章的是女儿 |
|
出了电影院我甚至拷问自己,我不喜欢这个电影是不是我有问题?对我来说,这部电影讲述得一切都太正确了,正确得令我乏味,正确得犹如今年的脱口秀一样乏味。 |
|
赵又廷:中国的ken |
|
不跟《爱情神话》比可以3星,跟《爱情神话》比的话只能2星了。完全放弃了电影叙事,各种网络金句式的台词和梗层层堆砌,没有融进故事,浮在表面。犹记得前作各种灵光乍现拍案叫绝的场面,流畅有趣,游刃有余。这次放弃了小而美,拥抱了大而空。以及包括宋佳,钟楚曦等人的表演特别生硬,想念马伊琍和倪虹洁那极度天然,浑然一体的吐槽和讥讽。和《爱情神话》里贡献了华语电影难得精彩的餐桌戏相比,这里的餐桌戏分明是吵不起来硬吵,话赶话的机锋和揶揄讽刺全然不见,只剩尴尬和扭捏。(赵又廷的那个角色设计很不错)好在导演的诚意和现实关照意图还在,上海的地域性特征虽然淡化,但那年那月我们都还记得。 |
|
我们女人就该看这种好东西!! |
|
像回到子宫一样舒适的电影,不需要担心被冒犯。 |
|
不如《爱情神话》,神话的底子是衰弱的男性,爱情与男性气概脱钩,孔雀开屏换不来母孔雀的崇拜,那种弥漫的失落感和可贵的女性独立是真实的。这部底子是进击的女性,邵导很善于将脱口秀、sketch、漫才、live hose…的节奏和框架引入电影叙事,小空间、小情绪、小吐槽,上海成了一个大型的小剧场,也让整个电影笼罩在粉红泡泡里,离实在世界距离甚远。她迫切需要宋佳带着两个“女儿”向世界还击,彰显个体独立,可还击的对象却选择极小概率的几个男性,他们必须能承受起女主的全部情绪和吐槽,他们要身姿更柔软态度更真诚负罪感更沉重,但我们知道这种羊驼化的男人有多么不真实,哪怕是上海自我过大过剩的的男人依然是主流中的主流。观看完除了另一种玛丽苏的幻想大女主,依然很难找到更贴切的词汇了,导演只能在自造的假场域内起舞。 |
|
真的不会很多梗过于刻意了吗?一定要拿出来说事儿才会觉得有些东西是值得被看见的吗?我觉得是没必要的 虽然支持女权但现在更支持平权 没必要天天把这些梗刻意的拿出来说事 有些东西说多了真的会觉得boring 真的没必要 |
|
想打十颗星 我活着就是为了看这样的好东西 |
|
整部电影像一部小红书电影——精致,漂浮,所有人像踏踏啦自拍时松弛感大笑那样,用力过猛地在我女权的g点上敲架子鼓,每次爱女的时刻我都因为过分被媚到而恨不得坍缩成一颗灰尘。说它漂浮是因为它展现的一切都太美好了,这里面最有攻击力的男的是一个马尔福式的小学男生。但是有意思的点是其中王铁梅发文受到攻击这件事,它很有可能是真的,这恰巧点出了一个现象,那就是我们网络女权的议程和现实生活中老中的女性困境脱轨。我们真正面临的男性完全不是电影中这样的丑角女权男,而是上街捅人的incel,但我们的网络议题还真的就在集中讨论女性形象,建构,结构性压迫。如果说真的这就反映了上海的真实生活,那我要宣布现在最主要的矛盾就是阶级矛盾。
不过anyway这部电影出来大家能讨论讨论然后激女能少骂点女人,那也是功德一件了。 |
|
拟声展示劳动价值那段是我近五年看过最温暖平静又震撼的片段 |
|
我太喜欢听声音那场戏了!不是打雷不是落雨,不是山崩地裂,是抖松洗完的衣服,是收拾散落的蜡笔,是挥动锤子修理房子,是炒菜煮饭,是打包封箱…源自日常体验,又超出日常体验。不是小妞电影,故事是关于了不起的人类,与痛苦的成长创伤对抗,理想化为身外物,为成为新的生活角色(妈妈)变得更有所能,神曲是她们日常生活的节奏。 |
|
难以想象这部略显聒噪的电影居然能在豆瓣打9.1分,我可能真的落伍了…女性主义,上野千鹤子,结构性压迫,雄竞,亲密关系障碍,原生家庭问题,看不见的女性,lgbt 群体…这些爆点话题一股脑得堆砌在2个多小时的电影里真的不嫌冗杂吗?高分佳作理应是,现象层面看似“一英寸宽”,思想层面却达“一英尺深”的电影,此片何德何能?在我的认知里,艺术家的使命在于还原,将事件本身,思想本身以及纯粹的价值观念呈现给观众,而不是直白生硬的观念输出。而这部电影则以高密度金句轰炸疯狂传递价值观,把观众,特别是女性观众哄得兴奋不以,那我为什么不直接去看脱口秀呢?
我实在厌恶这种献媚的演绎方式,哪怕它献媚的对象多数是受女性主义影响的人,哪怕这种价值导向本身对我有益我也一样厌恶。真的受不了半点居高临下的说教求求了🥺 |
|
一场盛大的梗与段子、金句与说教的疯狂堆砌。无聊乏味的剧情,生硬突兀的台词,不自然的演技,还有纸片一样单薄的人物,结果就是电影开场一个多小时了我还迟迟入不了戏。比起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其实拍的更像是一篇女性主义作文,还是小学生的那种,三句话之内就要扣一下题,一切都是那么的刻意,不仅离女性主义很远,甚至离电影本身都很远。如此不满还有很大一个原因是期望值过高。豆瓣9.1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怦然心动》,意味着《哈尔的移动城堡》,意味着《猫鼠游戏》,意味着《罗马假日》,但我实际上得到了什么呢?女性主义电影的形式当然可以是轻松幽默的,但其严肃的内核是绝不能被消解的,我想要一部让男人哑口无言,坐立难安,被戳到痛点却只能讪笑的电影。我并不是对女性导演和女性议题苛刻,只是这一切远远不够,远远不够,远远不够。 |
|
用喜剧外衣包裹着的伤痕累累 |
|
观点文本很好,像听了一期小宇宙播客,看了一篇微信公号,看一场脱口秀,就都可以不是电影。喜欢听声音那段蒙太奇,很绝,很电影,很生活。 |
|
我发现市面上华语女性题材影视作品普遍有以下几个通病:1.纯粹把作品当成主创输出意识形态的载体,矛盾冲突设计百分百服务于表达主旨,缺乏文学性和必然性;2. 通过堆叠罗列抽象概念的方式appeal影片中的“时尚单品”,反而刻意、不自然、说服力变弱和不接地气;3.把角色当成金句输出工具人,呈现出的角色形象或单薄扁平或严重失真。虽然本片虽然人物形象和台词设计特别用心,很多场戏让我很能共情,但以上问题事实上是全部存在的。如果主创的目的是创作“文艺作品”,那么应该试图贴近的应是真实生活而非正确概念,也应放弃高高在上的自我展现和说教立场;如果只是想用投机取巧的方式迎合目标受众,那以上的话当我没说,但至少应出于对观众眼睛的人道主义保护把章宇换掉。。。最后说一句邵艺辉比起前作严重退步,本观众比较失望 |
|
看完发现演员表上赵又廷角色名叫前夫,男性角色没有名字,让我不由想到,那些所有淹没在工具属性里的女性角色,原来这么爽的日子他们过了几千年。 |
|
六七分是有的,九分属实过誉了。要素过多:单亲妈妈、缺爱、恋爱脑、月经羞耻、上野千鹤子、女鼓手、结构性压迫、性别原罪、调查记者,甚至还有男司机车臭的梗,极尽所能地讨好女性。可是我们吐槽男司机车臭是指冬天不通气时,电影里不过是秋天,还不至于臭吧……与其说是女性主义,不如说是一场巨大的女性主义表演。两个男主角对女权书籍的背诵,堪称魔幻现实主义,我甚至觉得他俩在反讽?我个人很害怕男人主动提女权,高喊女性主义的男人往往是为了收割女性。两性永远无法真正共鸣,互相尊重即可,不必谁当谁的舔狗。另一个我不能苟同的地方是,两个女主又抽烟又喝酒,对待感情和私生活也有点乱,或许是想表达自由,可是向下的自由值得歌颂吗?真正的女性主义,不必时时把女权挂在嘴上,独立自信,健康向上,认真生活,往那儿一站就是女权本权。 |
|
上艺辉实验小学,听泰勒斯威夫特,做最酷的女鼓手。不看好东西就是可怜的东西! |
|
比《爱情神话》更落地,宋佳前调查记者的职业部分很真,尤其跟章宇一起和面时的对话,一方诚挚地说我看过你全部的报道,你为什么不继续做记者了?另一方已经既明白这是殷勤的示好,又被问得快恼羞成怒了差不多得了别说了。 |
|
女导演们多拍点吧,求求了,我正直勇敢有阅读量,就配多看点这种好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