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革的洪流朝你身上轰轰碾过,你的影子轻轻摇晃。未来会更好,因为时代进步了,因为你老了。 |
|
所谓洪荒感正如William所说,那一连串看似空洞的物件照片被排列在一起,突然就让人伤感起来,好像所有难以言明的失落都顷刻有了归属。普通的成长故事在已成历史的年代中开场,波澜不惊地向着早已写好的结局演进了一步——Mike Mills在富文本层面上全面进化,人物丰满得让人失语。 |
|
即使她见过大风大浪,她并没有世间一切的答案,她只是接受了很多事情没有答案的现实;她不愿承认自己不开心,她不愿承认自己孤独,是因为开心和陪伴固然好,但没有的话,就也还好呀。有几场戏的对话写得不太好,大部分都很棒。喜欢A24的经典片头特效配在片中,有种特殊的疏离感。 |
|
片名无比宏大,但Mike Mills仅凭极小的故事格局就四两拨千斤折射出了时代的洪荒感,而那种成长和生活中最难以捕捉的情绪也都在细腻笔触下被生动地描绘了出来,真的让我想起看Boyhood时那种被平凡中史诗感淹没的感受。没想到是颁奖季最爱的一部。 |
|
我妈妈也是二十世纪女人。而我永远只能看到作为母亲的她,看不到作为女人的她。 |
|
如此知性的电影,知性的剧作,知性的表演。人活着除了温饱苟且琐事外,还有精神灵魂。影片展示、探讨的种种,离我们似乎很远,又很近。是个小品,却让人思索。 |
|
比较失望,故事很散,有一些细节比较可爱但也连不起来。又是一部披着“女性电影”的外衣的电影,其实本质还是一个男孩成长加母子关系修复的故事,大概这个话题真的很好卖吧。女权这个概念反复出现,对电影里的角色意味着什么我不知道,大概它就像是晚餐的一道甜品吧。贝宁演得不错。 |
|
可以说是非常 art fag 了 |
|
抽烟,跳舞,聚会,恋爱,争吵,时间是溪,也是母亲的手,漫过青春期那些短的沉默与长的无意义。在女性环绕下成长起来的男孩子,难免带上些女性的特质,观察世界的方式,或者与人群的交际,提出与思考的问题,都是母亲与女孩子们赋予的赠礼。 |
|
风格不错,贝宁阿姨也确实演的好,鲜明的时代特征,但格局不大 |
|
基本上是女主的电影。Gerwig和Fanning有点被type cast的感觉。 |
|
不只是关于20世纪女人,也是关于20世纪生活,各种文化符号扑面而来。感谢我赶上了那个时代的尾巴,贝宁让我看到了自己未来笔直的人生轨迹,点上一支香烟,眺望代沟如海... |
|
How lucky Jimmy had such a cool mom! |
|
这部外表清新独立的文艺片,有着一颗火热的内心。它小巧的格局委婉的述说着两男三女间的小情小爱和小愁小怨,它是时代变迁下不同年龄群体间关系冲突与变化的生动肖像,也是一首送给80年代女性的怀旧小情歌。 |
|
所有的光芒都向我涌来。 |
|
被科普了一个名字,20世纪女人,剧本原创性毋庸置疑,旁白偶尔让人想到《美国丽人》,全知视角加群戏的路子是个聪明的做法,只是最终做成了女权主义少年养成记,就像是摆了很多时代感的论据,论文最终说了件流俗的事情,不如编剧的写法聪明,有种眼高手低的感觉。 |
|
女主角剧中妈妈、女人角色的人生选择、态度本身就非常棒。演员更是我喜欢的那种美。很喜欢这种可以接受自然衰老,不畏惧皱纹的强大女性。 |
|
很明显是自传体 有小聪明 但是整体太art fag... |
|
有人将影片解读为男孩的成长,想必本末倒置了,影片以男孩与三位女性的交集再现着她们人生遭遇态度与选择,她们内心坚韧,在充满变数的时代试图寻到适合自己的方式,男性在这里成了旁观者,当然男孩的成长需要自她们这里汲取养分。一部节奏散漫舒缓却渐成滋味的影片,三位女性形象生动,贝宁演技依旧好 |
|
美獨陳套孤僻少年vs美好女孩之feel-good小鎮成長故事的加強版(變成媽媽、女房客姐姐、床伴女孩之間)。延續《新手人生》剪接策略,大時代下的邊緣小人物,點綴貌似宏觀的時代指涉(70s末雷根上任前,基進喧嘩的晚響)。媽媽特別可愛,企圖新潮的老派衣著(?),Annette Bening。母子是唯二有旁白的。 |
|
没有人能跑得过时代,我们被岁月的鸿沟割裂,我们拥有一切,一切也终将被淹没。 |
|
生活本身就不可预测,这也是碎片式叙述的《二十世纪女人》最迷人的地方。还说不懂女人,或许看完这一部,你会发现,你离这个神奇的物种更近了一步
...... |
|
每个人都在述说表达。一部外表风骚有趣骨子里又比较正统典型的片子。 |
|
4.5 台词对白简直精彩得让人赞叹。不过是几个女人的生活细节,却像快进的迷彩公路,旋转的老式唱盘,卡特关于信仰的演讲,点点线线,勾勒出那个时代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放过“女权”二字吧,它不过说的是那些汹涌流逝的时光,是有幸见证那个世纪的你我:迷惘惶惑,哀而不伤。 |
|
menstruation |
|
迈克·米尔斯的四两拨千斤作品,导演想法很好也落实得很好,不经意间从私人情感体验中感受到时代的洪流。剪辑很棒,母子关系探讨,房客的故事,以及时代的变迁,游刃有余的过渡。[B+] |
|
时代变迁的大格局下 一件屋子里几个小人物的故事 围绕着一对母子 围绕着几位房客 你有否想过 此时你身边坐着的人的一生会是如何的 看似题材宏大 实则深入与细小 剪辑配乐摄影都很出彩 浓浓80年代复古风格 非颁奖季格式化剧本 小惊喜与小温柔 |
|
三代人的怀旧。其实不像宣传说的是部女权电影,而是彼此之间家人之间借由性别的矛盾和冲突对于成长和承受这种亘古命题的逐渐自知。这种自知痛苦,快乐,虚无,充实,就像妈妈在房里听着无法接受的摇滚音乐拼命起舞一样,接受自己和时代不可避免的变化。 |
|
很平淡的片子,但却让我全程没有停下思考。敞开心扉的对话是需要勇气的,看到这群人不停地在深入彼此,对话个不停。企图在这个时代找到自己的归宿地,获得绝对正确的认同。一种巨大的孤独感突然袭来,在新千禧年到来后,互联网的诞生后,谁也想不到“活得真实”会成为奢望。和现实的隔膜又厚了一层。关于母亲,关于恋人,无关两性,无关女权。不止二十世纪女人。时代的感伤在安妮特·贝宁的角色身上渐渐浮现变得立体,当年的她竟没有奥斯卡提名。强文本的表达,却不失影像魅力。每个时代都有其普遍性和共同性,向前望,不要恐惧,它并不远。我们无法抓住这个时代,是这个时代抓住了我们。 |
|
与男性不同,女性要的是理解,而非认同。影片的迷幻感来源于失落,年少时使足了劲儿扑腾,却还是在时代的局限中反复碰壁,待到知天命的那一天,才发现最终打碎的不过是时间。 |
|
即使用了那么多小清新手法,也无法掩盖真挚情感和人物~~~好看 |
|
米尔斯总能用看似轻松的叙事手法勾勒出一个特定群体的内心,《初学者》里的同性恋老爸,以及本片中活跃在上个世纪的女性们,她们有的为儿子成长发愁,有的为罹患癌症而低落,有的在性摸索的路上困惑,男人在这里成了旁听者,有时还要在女性身上获取力量,她们内心坚韧终将否极泰来。 |
|
觉得很多小细节应该是受到了 Miranda July 的影响。。 |
|
够散的,不过大概只有散,才能拼凑出母亲想看看“在外面的世界成为人”的孩子的心情。 |
|
人生最美妙的地方不正是它的不可预测吗?三个女人和一个男孩,母亲学着和儿子相处,儿子学着认识世界,Abbie 学着勇敢坚强,Julie 想要变得成熟。你们有着特立独行的轨迹,即使时间的洪流摧枯拉朽般的涌来,也只是磨平了你一个小小的棱角,你还是你。 |
|
“fool around”还能这么用……学到了;格蕾塔·葛韦格感觉又在演她自己了;最后真的挺伤感的,朋克的时代会过去,你所成长的七十年代像一场梦,你爱的人和你分别、了无音讯,你养的那对鸟儿不知为何就相继死去,你以为的“唯一”也不过在相处一年之后就分道扬镳,所有的亲密关系好像都免不了化为时间的灰烬,然后,《As Time Goes By》会再度响起 |
|
结局还算圆满,可最后的旁白道尽了时代的远去,还是让这个故事变得伤感起来,故事里蕴藏着一些小幽默在其中,而且难得的是这些幽默既不装也不做作,很自然的随着对话流露出来,看着还是挺舒服的,不至于那么沉闷,可惜感触不是太深。特别喜欢格蕾塔·葛韦格那个角色的人设,她自己也演得非常的出色。 |
|
82/100 第一、第三人称混搭的多角度叙事风格加上不露痕迹的剪辑,再配上非常有想法的原声音乐,让观赏本片称得上一种享受了。故事背景设立在美国第二次女权运动浪潮时期,编导用十分诚恳的叙事态度温和的讲述了几位“新”女性的故事,既不到悲惨的程度,也不能说十分幸福,但somehow就是无比的抓人。 |
|
"Never have sex with just the vagina, you have to have sex with the whole woman." 台词是棒的,但叙事偶尔过于松散。 |
|
本片配乐超级好听,记得下载听听。全片也没太多主线剧情,就是交代人物,然后互相唠嗑,不过看着挺有意思,那是个随意抽烟的年代,现在美国能抽烟的地方是越来越少。娓娓道来的影片,片尾暖意十足,穿插一些小金句小幽默,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影片,想还原那个年代越来越难,母子情这东西也是百试百灵。 |
|
跟着大家一起在电影院里笑的感觉实在太棒了!lines真的都很棒,分段式不同视角的叙述方式也很舒服,画面美,音乐好听,喜欢导演以自己母亲为背景写出来的剧本,为此我决定去看9号的talk啦!PS: 看完talk虽然很多没听懂,但依旧全场笑声不断,导演超nice。 |
|
叙述透过了时间与性别两层却依然毫不紊乱。人物之间不断萌生有独立意义的对话,相互言说、映照,最终成为多声部交响的时代断片,达成世纪之间生存状态的某种呼应或是错位。流动的霓虹、鲜艳拼接的色彩与跳跃的音乐恍如时光隧道,呼唤出裂隙中人的碰撞。奥斯卡只有一个提名也太诡异了吧。 |
|
以男主为串起故事的线,讲述中年(55岁),青年(20来岁),少年(16,7岁)三个女性,对生活的探索,对自我的探索。不知道为什么,看完,让我想起了杨德昌的《一一》,激烈或不激烈的探索,碰撞,遇上各种坎,但最后都揉进了时间的灰里,落在了地上,无声无息。过程电光四射,结局静如黑夜。 |
|
内心独白是多么特别多么吸引人啊。 |
|
你处在人生的节点上,不知该朝东南西北哪个方向走。窗外汽车在自燃,焦灼如同他睡不到爬进窗口的女孩;翻遍女权的书本,无用仿佛她学不会如何戒掉香烟和寂寞。朋克摇滚黑胶卡带,你同样跌进时代的洪流,成为一个无足轻重的句读标点。时光终究会宽宏告知,你不必朝任何方向走,你,只需要朝前走就好了。 |
|
如同一段娓娓道来的散发着时代洪流气息的回忆录,五个人物形象是如此地鲜活而立体,人物关系和化学反应如同乌托邦一般美妙,一段母子关系的进化史因为时不时闪现的幽默金句、大胆的爱性和女权观以及与年代背景的融合而变得奇妙和动人,贝宁的表演让人很舒服,很可惜本片在颁奖季被忽视。★★★★ |
|
复调式的女性电影,每个人物都拥有自己的故事,发出自己的声音。 |
|
一直想“二十世纪女人”是什么:是如Dorothea历经世事变革,努力掌控生活的节奏;还是Abbie用坚强包裹内心的脆弱;更或是“随性所欲”的Julie。把宏大变革、时事全部放置于背景的演讲、旁白和电视画面里,而选择着重刻画每个人的生活轨迹,很碎可又很完整。结尾对角色的交代有点多余,一点点美中不足。 |
|
I can say what I wanna say. |
|
气息独特,有种不真实的时代感。greta造型好美,她太适合红色短发啦! |